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九年级化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让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及体积分数。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组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分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空气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4. 课堂练习:巩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和性质作用的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空气保护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提出改进措施等。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2. 让学生掌握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防治空气污染的行动。

七、教学重点:1. 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

2.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八、教学难点:1. 空气污染途径的理解。

2. 防治空气污染措施的实施。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后果。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空气污染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防治空气污染的行动。

十、教学内容:1. 空气污染的途径: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燃烧等。

2. 空气污染的危害: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3.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介绍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推广清洁能源等。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学设计
2.实验探究,培养技能: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气体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多元教学,突破难点:针对空气成分及其作用这一难点,采用图表、动画、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比例及作用。
4.合作学习,提升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空气成分及其体积比例的理解与记忆,特别是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的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气体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如使用气体收集装置、进行气体分析等。
3.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空气污染案例,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c.分析生活中的一个空气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措施,并谈谈你的认识。
2.作业要求:
a.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要求字迹清楚,叙述准确。
b.实验作业需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
c.分析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3.作业提交与评价:
a.教师在收到作业后,应及时批改,给予评价,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与不足。
5.案例分析,学以致用:选取典型的空气污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课后拓展,巩固知识: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空气污染源,了解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关注成长: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空气质量与健康——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空气质量与健康——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空气质量与健康——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质量影响人类健康的原因和危害。

2.掌握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点:空气质量、健康、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保意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展示某个城市的照片:“这是某座城市的照片,它看起来很美丽。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周围的空气有没有让你觉得不舒服?”2.学习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1)让学生发言,谈一谈空气质量会对人类健康带来哪些影响。

(2)让学生表现几个空气污染指数如PM2.5、PM10、SO2、NO2等。

(3)让学生了解各种污染物的来源和带来的危害。

(4)让学生知道怎样保持空气清新与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1)通过图书和网络等途径了解污染物源和排放途径,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

(2)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1)通过展示活动、视频和案例等形式来展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积极响应环保行动。

(2)让学生自主或集体参与环保工作,为保护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3)通过立法、法律指导和执法等环保行动来加强环境保护,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着重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环保意识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认识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科普、活动和实验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进而行动起来,推进众人参与的环保行动。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成分,知道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3. 空气的重要性: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与健康:PM2.5、臭氧、甲醛等有害物质。

5. 保护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植树造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增强学生的感知。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空气的组成: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介绍氮气、氧气等成分。

3. 探究空气的性质:让学生观察空气的颜色、味道和气味。

4.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讲解呼吸、燃烧等现象。

5. 分析空气质量与健康:介绍PM2.5、臭氧等有害物质的影响。

6. 讨论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等。

7. 总结课程内容: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性质、成分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保护空气质量建议的创新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如气球、塑料瓶、澄清石灰水等。

3. 准备空气质量数据和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我们周围的空气》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化学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14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空气
教学目标
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理性思维、学科探究
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以头脑风暴的探索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特点、组成和重要性;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探究空气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2.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空气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实验室用玻璃器皿、酒精灯、烧杯等;2. 实验材料:水、盐、气球、蜡烛等;3. 多媒体教具:空气的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能看到的和看不到的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和认识。

2. 探究空气(20分钟):a. 实验一:水的蒸发。

- 准备一个烧杯,将其中的水加热到沸腾。

- 学生观察烧杯内是否有水蒸气,说明水能够变成气体。

b. 实验二:盐的溶解。

- 准备一杯水,往其中加入少量的盐,搅拌均匀。

- 学生观察盐是否完全溶解,解释溶液中盐的分子已经与水分子混合。

c. 实验三:燃烧和熄灭蜡烛。

- 学生点燃蜡烛后迅速用一个空气袋将火焰盖住。

- 学生观察蜡烛熄灭的原因,并解释是因为空气被用尽了。

3. 知识讲解(15分钟):a. 教师给学生讲解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由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而成的。

b. 教师说明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对人类的生活十分重要,我们需要呼吸空气来供给身体细胞所需的氧气。

4. 拓展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索,观察空气对物体的压力和浮力的作用,如:a. 用气球充满空气后放到水中,观察气球浮在水面上的现象。

b. 将装满水的杯子倒扣到烧杯中,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能恰好填满烧杯的现象。

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总结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5. 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有关空气的特点和组成。

6. 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空气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初中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初中

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及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

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气压计、烧杯、水槽、气球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探究空气的组成(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三、学习空气的成分(15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的成分,引导学生了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学生通过课件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3.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知识。

四、了解空气中的稀有气体(10分钟)1. 教师讲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 学生通过课件了解稀有气体的特点和应用。

五、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10分钟)1. 教师讲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2. 学生讨论如何防止空气污染。

3. 教师总结,强调环保意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们周围的空气》学科领域:自然科学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 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验证;2. 实验现象的解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水槽等);3. 实验药品(如澄清石灰水、碘酒等);4. 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课程内容;2.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3. 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1.1 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空气的概念;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空气的组成。

2. 课堂讲解(15分钟)2.1 教师讲解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2.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知识。

3. 实验演示(20分钟)3.1 教师演示如何收集空气,并介绍实验操作步骤;3.2 学生观看实验演示,了解实验原理。

4. 课堂小结(5分钟)4.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5分钟)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知识;1.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讲解(15分钟)2.1 教师讲解空气的性质(如气压、温度等);2.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知识。

3. 实验操作(20分钟)3.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性质;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5分钟)4.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制作空气成分的手抄报;3. 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水、彩笔、胶带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基本成分: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如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并介绍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 观察空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周围的空气,如闻气味、观察颜色等,并交流分享观察结果。

4. 实验:分组进行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如用气球、塑料袋等工具收集空气,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用彩笔在塑料袋上描绘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等。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认空气的基本成分和体积分数。

6. 保护空气: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从自己做起,如节约用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7. 作业:布置关于空气成分的观察和实践作业,如观察家中空气的变化,尝试用植物净化空气等。

8. 板书设计: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六、教学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者如何监测空气质量。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和准确性,确保实验成功。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八、评价建议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正确操作实验工具。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篇一」一、课程标准: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通过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学习成果评价(一)概念发展: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探究能力:1.能够描述职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五、教学材料:图片、自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植物方面的资料和图片六、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师生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集中话题1.前面我们观察了解了土壤。

和土壤的联系最密切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植物)。

2.这个单元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植物。

3.板书课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植物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1.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说一说,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教师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说过的植物并小结:植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为人们提供营养,那么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们吃吗?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认识植物的各个部分名称。

同学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认识都很准确,如果请你画一株完整的植物,会画吗?评价时,引导学生从植物的六个器官方面进行评价。

三年级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三年级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三年级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存在形式。

2.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3. 掌握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空气的存在形式和组成。

2. 空气质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实验材料:气球、吸管、蜡烛、瓶子等。

4. 工作表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存在形式的空气,如风、云、气球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

2.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个蜡烛放在一个瓶子里,用一个吸管将空气抽出来,观察蜡烛的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会熄灭,解释空气对于燃烧的重要性。

讲解(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空气污染的情况,如烟雾、工厂排放等。

2. 解释学生空气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质量,如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植树造林等。

实践(15分钟):1. 分发工作表,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一个小组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在有空气和无空气的情况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总结(5分钟):1. 回顾学生所学的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和保护空气质量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和空气质量的行动。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空气质量讲座。

2.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植物园或空气质量监测站,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完成的工作表和练习册。

3. 进行口头问答,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教学延伸:1. 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学生所学的空气知识,并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环保行动。

2.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清理垃圾、种植树木等。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通用17篇)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通用17篇)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气球、扇子、水等)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会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2、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地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三)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薄而通明的塑料袋、扇子一柄,气球3-4个、泡沫塑料一块、粉笔一支、小卵石一枚、水槽一个、矿泉水瓶一个、塑料吸管一支、大烧杯一个、手钻一支。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课题:师述: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请大家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给一个杯子底部塞进有色纸,直着扣入水槽中。

)你猜,纸被水浸湿了吗?(直立取出杯子。

)你们观察到纸怎么样?纸没有被浸湿可能是里面有……教师板书:空气。

活动1 “找空气”(探究空气的特点)1、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请你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感受?2、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把空气找出来?(学生汇报)一、用塑料袋;二、扇子;三、气球;四、塑料管。

3、小组开始活动吧!(学生分小组活动)4、说说你们用什么方法来找空气的?(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把观察深入下去:听、摸、感觉)生1:我用塑料口袋找空气(师引导:感受一下自己收集的空气)请你捏捏口袋中的空气,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叙述:我发现……)生2:用扇子一扇就有风(师引导)有风,难道就说明有空气吗?(生)那是空气在流动。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密度、可压缩性等。

3. 空气的重要性:生物呼吸、燃烧、气候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我们周围的空气》。

2. 实验器材:气球、水槽、玻璃管、蜡烛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 实验演示: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鉴别。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5. 总结提升:强调空气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保护空气质量。

6.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

7. 课堂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空气中污染物分布的实践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学家或环境科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空气和气候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局或气体工厂,实地了解空气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措施。

3. 开展校园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让学生参与实地采样和数据分析,提高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

小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空气,关爱环境。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2. 空气的重要性3. 保护空气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成分,空气的重要性,保护空气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空气成分的验证实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空气成分图、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3. 课件:空气成分动画、空气污染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空气成分图,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

2. 探究空气成分: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基本成分。

3.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讨论空气对人类、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4. 空气污染及防治: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5. 保护空气,从我做起: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八、作业布置:1. 绘制空气成分图。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空气的短文。

九、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空气污染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十一、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十二、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十三、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相关资料。

2. 图书资源:空气成分、空气污染、环保等方面的书籍。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标题: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明白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2.掌握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并能够分析和评价空气质量;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倡节约用能和减少污染。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图片和视频资料;2.大气污染指标测量仪器(可选);3.实验材料和器材。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没有空气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并强调空气是人类和动植物生活的必需品。

二、探究空气的组成和特性(30分钟)1.讲解大气的组成:教师通过演示和解释,介绍大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2.讲解大气的特性:教师解释大气压、大气温度、大气湿度等概念,并通过实验或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三、了解空气质量指标(30分钟)2.介绍空气质量指标:教师讲解PM2.5、PM10、臭氧等常用的空气质量指标,并说明其含义和相关危害。

四、评估空气质量和采取行动(30分钟)1.了解空气质量评估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评估空气质量的基本技巧。

2.提倡节约用能和减少污染:教师讲解如何节约用电、用水和减少垃圾,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共同保护环境。

五、小结和延伸(10分钟)1.小结课堂内容:教师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关注空气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延伸学习:教师布置一份与空气相关的小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短文,或者调查家附近的空气质量情况,并撰写一份报告。

教学策略和方法:1.想象法:通过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或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3.讨论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了解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空气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组成和性质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空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掌握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基本性质2.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如用不同的试剂与空气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试剂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性质、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图片和视频。

3.分组讨论材料:各组准备空气组成及其成分作用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吗?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呈现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状等。

让学生观察空气的这些性质,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空气。

3.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组成。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用具。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巩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空气的重要性。

2. 提高学生对空气中污染物及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3. 空气质量的改善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质量的改善措施。

2. 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记忆和运用,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空气的相关知识。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关于空气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复习空气的重要性。

2. 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通过PPT展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讲解各成分的作用,让学生巩固记忆。

3. 分析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展示空气污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 讲解空气质量的改善措施:介绍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中各成分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必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本节课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对空气中各成分的理解、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以及对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通过简单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

在探索空气存在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证明空气的存在。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幼儿解释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特点,使幼儿能够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三、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空气实验,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观察教学法: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加深对空气存在的理解。

讨论教学法:组织幼儿讨论空气的特性和自己的发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寻找一种神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却离不开它,它就在我们的周围哦,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好奇心。

(二)感受空气的存在(10分钟)实验一:吹气球教师拿出一个未充气的气球,问幼儿:“小朋友们,这个气球现在是瘪瘪的,我们怎么能让它变大呢?”然后教师对着气球吹气,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教师问:“是什么让气球变大了呢?是空气,我们把空气吹进了气球里,这就说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让幼儿感受自己吹出的空气使气球发生了变化。

实验二:塑料袋抓空气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塑料袋,指导幼儿:“小朋友们,我们用塑料袋在空中挥一挥,然后迅速把袋口抓住,看看会发生什么。

”幼儿操作后会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

教师引导幼儿:“塑料袋里装了什么呢?对啦,是空气,这也证明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认识空气的特性(10分钟)空气是无色的教师准备几个透明的杯子,将其中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装满空气。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5《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空气这一常见的物质,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物质的认识,也已经从固体、液体扩展到了气体。

但是,对于空气这一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对空气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如能支持燃烧,能被压缩等。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的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技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片、火柴、蜡烛等。

2.教学多媒体: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空气”,教师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实验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的存在和一些基本性质。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时,烧杯内是否有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烧杯内有水雾产生,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空气还包含哪些物质?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空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作用。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它包含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对我们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小测试,好不?让我们一起屏住呼吸,瞧瞧能不能坚持十秒钟。

好,开始!10、9、8、7、6、5、4、3、2、1停止。

老师发现在我喊停止的时候,大家都狠狠地吸了一口气。

那谁能告诉老师,您吸进去的,就是什么呢?(学生:空气)
课件展示——我们呼吸的地方都有空气。

二、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我们周围哪里有空气呢?谁来给大家具体说一说。

2、谁能证明教室里真的有空气呢?(学生利用手中的透明塑料袋捕捉空气)
3、那我们周围的空气又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我们的实验记录单(一),通过小组讨论,认真观察,让我们一起研究空气。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空气的特点,并有小组代表上讲台做出实验汇报。

师总结:(1)观察塑料袋里的空气,松开袋口,放出空气。

“老师把袋子里的空气放出去,大家瞧到了不?”(没有)因为空气就是没有——(颜色的),也就就是空气就是(无色的)
我们都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我们的教室里也充满空气。

那么,老师与您们之间有没有空气?(有!)那大家为什么还能透过空气瞧见老师呢?大家想一想,因为空气就是——透明的。

(2)老师把口袋中的空气对准学生的手,然后松开袋口,让学生“摸一下”,您摸到了不?——没有!所以说空气就是摸不到的。

老师用手抓空气,问学生:老师手里的就是什么?——空气
吹起来的气球里就是什么?——空气
教室里无处不在的又就是什么呢?——空气
我们发现,把它放在哪里,它就成为什么样子。

那它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所以空气就是无形的。

(3)师引导:我们呼吸的地方都有空气,那么大家深深地吸一口气,闻一闻,然后张开嘴巴再好好尝一尝,瞧瞧它就是什么味道的。

——学生:没有味道。

所以,我们知道,空气就是无色、无味、透明、无形的。

4.刚刚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观察与感受到了空气,老师这有一个办法,能让大家瞧见空气,大家想不想试一试?
我们用之前的透明塑料袋抓一些空气,然后把袋子放于水槽中,让水淹没它,然后拿牙签在被水淹没的塑料袋上扎一个孔,观
察一下,产生了什么?——气泡!(空气)
大家自己动手试一试,借用水来观察一下空气。

三、比较空气与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与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完成我们的试验单(二)学生举手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

2、老师有个问题,空气与水,哪个轻哪个重?您就是怎么证明的?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号杯里装满水,二号杯里装满空气,放在两只手里,比一比瞧谁重。

老师总结:
共同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形。

不同点:水:摸得着、瞧得见
四、空气的流动
(一)空气会流动
我们刚刚感受了水与空气的重量,大家再来观察一下老师手中的水。

(将一号杯里的水慢慢倒入水槽中,引导学生说出水会流动)
既然水会流动,那么空气会不?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水杯。

教师操作实验,并说明过程:将一号水杯垂直倒置于水槽中,引导学生观察杯子中的空气,再将二号水杯装满水倒置于水槽中。

将两个水杯口对接,并且二号杯口略偏上。

慢慢倾斜一号水杯,观察一号杯中的空气以气泡的形式慢慢流入二号杯。

让生观察就是谁把二号杯中的水赶走了?观察空气的流动。

师问:那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空气的流动呢?大家拿起手中的书,与老师一起扇一扇,感受到了什么?
生回答:感受到了风,凉凉的,很舒服。

师:对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那么大家在生活中就是怎么观察到风来了?
生回答:树枝的飘动,红旗的飘动……
师:大家说了很多您们瞧到的风,那么谁能把它画下来呢?把课本翻到77页,在右边的记录纸上,画一画,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

(二)如何利用风?
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那我们能利用空气的流动(也就就是风)做点什么呢?
学生一:可以晾衣服;
学生二:可以发电;
学生三:玩风车、放风筝;
师总结:风可以放风筝、使风车转动、玩风帆、风力发电、将鱼风干…等。

五、拓展延伸,净化空气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前我们做的小测试不?短短十秒钟没有呼吸空气,大家就那么难受,证明空气对我们确实很重要。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空气。

我们要健康成长,需要怎样的空气呢?细心的您们发现身边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不?(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的图片。

)
2、污染了的空气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护空气不受到污染,净化空气呢?
3、对学生进行保护空气的环保教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空气,也明白了它就是无色、无味、透明、无形的。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观察与研究空气,争当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气体)
无色无味有质量流动
六、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通过魔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直观的导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

在教学中教师只就是引导者与组织者,通过提供结构性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空气具有无色、无味、无形、会流动、占据空间的特点。

使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一系列的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持续保持这种好奇心,从而让学生能较好地进行探究,达到了爱因斯坦曾指出的: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就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她去负担的目的,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拉学态度,保护儿童兴趣,回归儿童天性,在科学课堂中开展乐此不疲的做中学就是时代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