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论》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荀 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

荀 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

荀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荀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天人论和人性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认为,天与人是相互区别的。

天,即自然,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强调了天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天的运行如日月星辰的更替、四季的变化等,都有其固定的规律,不受人类社会的善恶、治乱所左右。

这种对天的理解,打破了当时人们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命运紧密相连的神秘观念。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明确区分天与人的职责和作用。

他认为,人类不应该过度地祈求上天的恩赐或者抱怨上天的不公,而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努力和作为。

天的职责是自然的运行,而人的职责则是治理社会、发展生产、创造文明。

在荀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取决于人的努力和作为,而非上天的意志。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顺着这些本性发展而不加约束和规范,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争斗。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荀子的“性恶论”并非是对人性的彻底否定,而是强调了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本恶,但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来改变。

“伪”指的是后天的人为努力,包括教育、礼法制度等。

通过教育,可以让人明白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

而礼法制度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规范,以防止人们放纵自己的恶性。

荀子特别重视教育在改变人性中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克服人性中的恶,实现人性的完善和提升。

在社会治理方面,荀子的天人论和人性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依靠礼法制度的约束和规范。

礼法制度不是对人性的压抑,而是引导人们合理地追求利益,避免因为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天论荀子 知识点总结

天论荀子 知识点总结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一、天道之理天道是天地的规律。

荀子认为,天道无欲无求,自足自立,是一种无私无我,天道本身就是一种道德。

同时,天道也有其自身的法则和规律,如四时交替,日月运行等,这些规律都是有序、稳定和永恒的。

荀子认为人应当效法天道,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以求和谐与安定。

二、人道之学荀子认为人之生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修养来改善。

他提出“性恶论”说,主张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抑制人的恶性,使人变得更加善良、理性和有道德。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行为应当受到教化和规范,才能表现出人道之学。

三、忠恕之道忠恕是荀子的核心道德观念。

荀子认为,忠恕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道德,忠是对君主和长者的效忠,恕是对平辈和下属的宽容和谅解。

他认为,忠恕是衡量人的美德的标准,是治理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准则。

四、德治之道荀子认为,德治是一种通过道德教化来统治国家和社会的方式。

他提出了“明王”、“贤才”、“良士”、“贱民”等人的分类,主张贵贱富贫都应当遵循其固有的职责和道德。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认为,德治与刑罚相比,能够达到更加长久和有效的治理效果。

五、君子之道荀子认为,君子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和高度道德的人。

他认为,君子应当以天道为准则,以仁爱为本,以忠恕为主,以德治国。

他认为,君子是一种具有高度修养和品德的人,能够以身作则,以言行来感化和影响他人。

他认为,君子之道是一种超然脱俗,超越个人私欲的理想追求。

六、人的自由意志荀子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受到天道和命运的限制。

他认为,自由意志受到命运的影响,但又不能完全受命运的支配。

他认为,人应当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克服自己的恶性,获得幸福和成功。

综上所述,《天论》是中国儒家学派思想家荀子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天道的规律和人的修养和教化。

荀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德治之道和君子之道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

《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

读书心得——《荀子天论》乐教以成人思想音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

周公“制礼作乐”,由此奠定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基础,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

《礼记·乐记》记载:“天下大鼎,然后正溜驴,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在周代以乐德、乐语、乐舞教授国家儿童,在其中“乐德”尤为重要。

所谓“乐德”即“中、和、袛、庸、孝、友”,通过乐舞的一些审美属性来体现宗法等级道德观念,从小培养贵族子弟相敬、相和、相友的道德品德,以期造就“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和谐秩序,收到“广博易良”的社会效果。

但春秋战国时代,国家征战,社会变革剧烈,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收到动摇,因而其秉承的思想制度也开始瓦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力推先王乐教,将之视为成就人格的必经途径。

提出“兴于诗,礼于礼,成于乐”。

君子修行以学诗为始,成人以乐。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认为乐能感发人的心灵,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实行人道,可将乐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人性。

本文试就荀子的乐教思想以及其对人格的塑造,使人达到从善如流的成人境界作论述,以期对现代社会的德育有所帮助。

1 荀子乐教的理论基础“乐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广博易良,《乐》教也。

”孔颖达对此解释为:“乐以和通为体,无所不用,是广博简易良善,使人从化,是易良。

”由此可见,所谓“乐教”就是以音乐来进行伦理政治教化。

因而《礼记·乐记》说道:“广乐以成其教。

”而在荀子生活的春秋战国之际,整个思想界存在着一股“非乐”思想,道家、墨家、法家对儒家所推崇的先王乐教持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使得儒家乐教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一“非乐”思潮,荀子在弘扬孔子的礼学之外更提出了乐教,其继承了孔子“礼”“乐”对举思想,认为礼乐两者是相辅相成,无乐何以成礼。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是一切理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荀子与孔孟二者不同,他并非将天视为道德意义上的天,而是将天作为客观存在之物,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天论是统辖天下,治理万物的道在天论中,荀子主张“天命”这一观点。

他认为天作为宇宙的主宰者,是统御万物的至高意志。

天的命令是不可逆抗的,人们必须顺应天命,顺从天道,去行善积德。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陶铸”人的品德,使人们能够顺应天命,遵循道义,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的本性,使之趋于正直和善良,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无为而治,民心可化在天论中,荀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民生,减轻民众的负担,顺应民心,使之能够自发而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治理民众。

荀子坚持认为,对民众的教育和治理应该基于理性和智慧,使民众自觉地顺从道德规范,自觉地问心无愧,而不是通过暴力和武力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在荀子看来,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使民众自觉地行善,使社会和谐稳定,而非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民众的行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政治家首先应该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使之成为社会的楷模。

随后,要以家庭为单位,履行家族责任,保持家风正派。

最后,才能够在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发挥作用。

荀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尊重道德,履行自己的职责,社会自然就会变得和谐稳定。

因此,他主张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

天下万物从天而生,归于天而尽荀子在天论中提出了“性命论”的观点。

他认为,天下万物的生命力和活力都来源于天,世界万物都是在天地之间循环流转,生生不息。

人类也是受到天意支配的,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受到天命的支配。

荀子主张,人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义之道,这样才能够获得天的眷顾和保佑。

天论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它体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治国理念,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荀子的天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制天命而用之—《天论》赏析

制天命而用之—《天论》赏析

制天命⽽⽤之—《天论》赏析《荀⼦》是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和学者荀⼦的论⽂集。

荀⼦名况,⼜称荀卿,赵国⼈,他曾游学于稷下,稷下在当时齐国国都临淄(今⼭东省淄博市)的稷门附近。

战国时齐宣王继承了祖⽗齐桓公、⽗亲齐威王,在这⼉扩建了学宫,招揽齐国学者到此讲学、争鸣。

因⽽成为战国时代各学派的荟萃中⼼,荀况是当时稷下讲学的著名⼈物之⼀。

他的著作保存在《荀⼦》书中,计三⼗⼆篇,⼤部分为荀况⾃作。

荀⼦的著作内容丰富,他对哲学、政治、经济以致⽂学都注意研究过,并由专门采⽤⽂学形式创作的《赋篇》和《成相篇》等作品,从学派上说,他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位⼤师,但他的思想与孔、孟的有许多不同,他从儒家的观点出发,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学派,都有所批评吸收,建⽴起他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

在道德伦理和政治思想上,他反对孟⼦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因此他强调后天的教育和隆礼重法的作⽤。

荀⼦在礼与法的问题上,提出了以礼治为主,⼜兼法治的思想。

后来的法家代表⼈物李斯、韩⾮,都是他的学⽣。

《天论》是反映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著作。

原⽂较长,这⾥只节选其中⼏段,约占全⽂的⼀半。

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节⽤,则天不能贫。

养备⽽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妄⾏,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旱未⾄⽽饥,寒暑未薄⽽疾,妖怪未⾄【⽣】⽽凶。

受时与治世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之分,则可谓⾄⼈矣。

上天的运⾏变化是有⼀定的规律的,不能因为爱尧这样的圣君就保持规律的正常性,也不能因为讨厌夏桀这样的暴君就失掉规律的正常性。

顺应它的客观规律去治理就是好的,不合乎客观规律的胡作⾮为就是坏的。

只要我们发展⽣产,节省开⽀,那么天是不能使我们贫困的。

我们调养⾃⼰,有充⾜的⾐⾷条件,我们的活动⼜遵循时节,这样天就不能加害于我们。

荀子《天论篇》是对于占星学的批判

荀子《天论篇》是对于占星学的批判

荀子《天论篇》是对于占星学的批判占星学,一种以天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祸福的古老学问,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信奉。

然而,自古以来,占星学也一直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其中以荀子的《天论篇》最为著名。

在《天论篇》中,荀子主要对占星学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质疑。

他指出,人们对于天象的理解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很难真正掌握天象的内涵。

荀子还认为,天象的变化是自然现象,而人们的吉凶祸福更多的取决于自身的行为和品德,而非天象。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占星学,我们首先需要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

从古代的《易经》、《诗经》到近代的天文学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与占星学相关的论述。

这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占星学的起源、发展和变化。

当我们研究和搜集资料时,需要明确我们的主题和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的主题是占星学的批判,目标是找出荀子《天论篇》对占星学的批判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和结构进行探讨。

在组织思路时,我们可以采用分章节的方式来进行。

第一章可以介绍占星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以便为后续的批判打下基础;第二章则可以详细阐述荀子《天论篇》对占星学的批判;第三章则可以对荀子的批判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最后一章则可以提出我们的观点和建议,以便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在撰写引言时,我们需要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同时也要明确我们的立场和观点。

我们可以指出,虽然占星学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和科学地看待它。

在总结时,我们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立场,并且提出一些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可以指出,荀子的《天论篇》虽然对占星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建议人们应该保持理性态度看待占星学,同时重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品德修养。

《乐论》与《乐记》的根本区别——兼论占星学对于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冲击与整合本文将探讨《乐论》与《乐记》这两部汉代儒家经典的根本区别,并阐述占星学对于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冲击及整合过程。

关于荀况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关于荀况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关于荀况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读《荀子》‚天论‛札记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的思想理论,批判地吸收了先秦各家学派的成果,明显地带有综合百家的倾向,达到了先秦时期的高水平。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于兰陵‛。

今有《荀子》一书传世,相当完整地保存了荀况的著作。

在《荀子》一书的‚天论‛篇中,荀子提出了光辉的‚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说:‚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熟与制天命而用之‛。

关于‚天命‛观,由来已久。

西周时期的周公(姬旦)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天命观,到了孔子这里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天命‛观,但没有形成体系;孟子发扬了前者‚天命‛决定社会、人事的宗教内容,并给天以道德的属性;同时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

‛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目的是通过人的内在的修养达到对地主阶级的天的理解。

而作为小生产者代表的墨子则提出了与‚天命‛观中‚命定论‛对立的‚天志‛观,这里的‚天‛不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天,而是有着平等意识、能赏善罚恶的天。

但儒墨对于‚天‛的共同点,都宣扬天有意志,天能主宰社会人事,人要敬天。

老子等道家学派也讲‚天‛。

他们认为天是自然,不是上帝,天是无知、无为的,认栽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并把天道无为的观点绝对化,完全抹杀了人在自然中的积极作用。

到了荀子这里,他批判地吸收了儒、墨、道中关于‚天‛的合理内核,把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适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

在《天论》中,荀子提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说的天,是自然或自然界,是客观存在。

从这种观点出发,他批评了当时人们对天的各种迷信。

他说‚星坠、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的天论我们的天空

荀子的天论我们的天空

荀子的天论我们的天空在漫长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孔孟之道所主导的儒学中一直出于主导地位。

荀子博采众长,继承孔学的内核而又对其有全新的继承和发展,,使“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孔孟儒学变得切实可行,对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儒学的被付诸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和孟子,在思想上有着同样举足轻重地位,孟子赢得了生后名,被人追为“亚圣”,而荀子却长期受到人们冷遇。

虽有唐朝古文运动时韩柳对荀学研究的推动,但到了宋明则是被程朱理学批得体无完肤,直到清代考据派的流行才有荀学从低谷的复苏。

到今日,当我们以不同于古人的全新的唯物主义角度去看待荀子,反而可以多次感受到与两千年前哲人真知灼见的激烈碰撞。

在此,我想通过《荀子·天论》篇谈一下自己对于《荀子》思想的一些理解。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司马迁传》)。

究天人之际,是探讨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微妙沟通;通古今之变,是研究历史的斗转星移。

太史公“成一家之言”必先提到天与人的关系,而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家都需要提及天,同时还有天与人的关系。

天,通俗来说就是我们头上这一片双手难以触摸的空间,虽然只能仰望,但却真实地存在,那么高高在上,使得不得不深思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它和人又有着怎样的奥妙。

远古时代,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现象缺乏准确的认识,认为自然与人也拥有精神体系,并最终将整个自然汇聚提升为一个确定的精神实体“天”,或称天命。

“天”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就如西方的上帝一样。

如果探讨世界统一性才是哲学,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形态就是天命论。

1天命论者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昭公元年引《泰誓》语)。

与此同时,民间最高统治者以天子之名——上天之子,因天命所奉而治理天下。

因为是天之子,所以至高无上,不可侵犯。

与16世纪的英国“君权神授”有异曲同工之似。

天命论在统治者推崇下成为主流思想,那朝代更替又如何解释?“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荀子的《天论》 天行有常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荀子的《天论》 天行有常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荀子的《天论》天行有常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的《天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论文,有很高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为自己造福。

荀子还在哲学史上破天荒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定胜天的思想,至今仍散射出智慧的光芒。

《天论》句句都是经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丈夫的职责是不求而得其所欲。

如果是这样,虽然深刻,他是轻率的;虽大,不加能量;虽精而不细,夫谓不与天争。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谓能参。

放弃它的参与,并希望它,这是令人困惑的。

星辰旋转,日月照耀,四时帝王,阴阳放大,风雨宽厚。

万物各有和谐与生命,各有支撑。

不见其事,则见其功。

丈夫被称为上帝。

它的成功大家都知道,但是看不见,叫天才。

只有圣人才不懂知识。

天职立,功业成,形有形而神生,喜恶喜怒哀乐藏,夫谓之天。

眼、耳、鼻、口可分别相连,不可互连,夫谓天官。

心弱中待五官,夫谓天俊。

富贵不是其类养其类,夫谓自然养。

顺其自然的叫福,逆其道的叫祸,夫谓天政。

夫隐天君,惑天官,弃天养,逆天政,背叛天情,以失天功,是大恶。

圣人明其天君,为其天官,备其天补,顺其天政,育其天情,以充分利用其天力。

如果是,你知道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然后天地为官,万物为役。

据说,一个丈夫知道天堂,如果他实践屈直,养育曲艺,不伤害他的生命。

所以乔不为,大智不为。

向往天堂的人已经看到了他们所能期待的;向往土地的人可以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候休息:向往四季的人可以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候做事;立志阴阳者,见而能治。

天论

天论
• “应侯(范睢)问孙卿子曰: 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 “形胜”“百姓朴”、“百 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 公”,朝廷“听决百事不 留”,“治之至”;然而 “殆无儒”,是“秦之所 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 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 通了。
荀子的思想观点
•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 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 定胜天的思想;
• [5]不是以为能够求得什么。得:能够。
• [6]是用这种方法粉饰事实.以:介词,用,后面省略 宾语“之”.文:用作动词,文饰,粉饰。
•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1,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 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 高,则光辉不赫2;水火不积3,则晖润不博4; 珠玉不睹乎外5,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 国家6,则功名不白7。
• [8]所以人的命运在于如何对待自然。在天:指 在于对自然的态度。
• [9]国家的命运在于如何对待礼仪制度.
• [10]君人:统治人.君:动词,统治,管理.
• [11]隆礼:使礼隆。隆:高。用作使动,使…… 高。王:用作动词,称王。
• [12]霸:用作动词。称霸。
• [13]诈,欺诈不实.
• [14]用权术、倾轧、阴谋诡计就要彻底灭亡。权 谋:用作动词,用权术。幽险:暗中玩弄诡计。
• [1]社会安定或动乱是上天决定的吗?邪:通 “耶”,疑问语气助词.
• [2]瑞历,历象,即天休运行的现象.星辰: 星宿的总称。
• [3]是:指代“日月星辰瑞历”,在句中充当 主语。禹、桀之所同:充当判断句谓语.禹: 指大禹。桀:指夏桀,夏代暴君.
• [4]以治:是“以之治”的省略,凭借着这样 的自然条件治理好国家。以:介词,凭借。
• 思物而物之9,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10?愿于物 之所以生11,孰与有物之所以成12?故错人而思 天13,则失万物之情14。

古典名篇赏析——荀子·天论

古典名篇赏析——荀子·天论

古典名篇赏析——荀子·天论天行有常[1],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3]。

强本而节用[4],则天不能贫[5];养备而动时[6],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7],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8],寒暑[9]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10]。

本荒而用侈[11],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12],则天不能使之全[13];倍道而妄行[14],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15],祅怪未生而凶[16]。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17],则可谓至人矣[18]。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19]。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20];虽大,不加能焉[21];虽精,不加察焉[22]: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23]。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24],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25]。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26]。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27]。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28]。

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29];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30];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31];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32];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33]。

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34]。

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35]。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36]。

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37]。

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38]。

儒家经典荀子天论题解

儒家经典荀子天论题解

•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 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 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 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 怀钱挈壶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 不售也。
• 酤:通“沽”,买酒。下文为“卖酒”。 • 概:酒器。 • 县:后来写作“悬”。 • 迓:迎。 • 龁:咬。
荀 子 《 天 论 》
荀子《天论》-题解 • 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 了天与人的关系,有 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 的“天命论”,发展 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思 想。是荀子唯物主义 思想的代表作。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 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 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 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 吉。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 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 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 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 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蚀:亏缺。 • 党:通“傥” ,倘或,偶而。 • 见:通“现” ,显露,出现。 • 常:通 “尝” ,曾经。
•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 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 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 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 二、在括弧中写出相应的 今字或通假字:
• 1、倍( )道而妄行,则 天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思想探析

荀子“天”论思想探析
面 , 的地位 逐步 突 出 , 人 天逐 渐 成为人 思 考 自身 的一 个 背景 和对象 性存 在 。在此 背 景下 , 儒道 两家 兴起 。
rg lt st enau eo u n a d s cey.S c ho g to i n d tr n sh sr u eo o et u h sa h it e u ae h t r fh ma n o it u h t u h fT a e e mi e i o t fwh l ho g t nd t e brh
t r s wela o Se a a in o i n fo T o ma e a o e is s n e o u e siin a r lt n e s u e a l sTa . p r t fT a r m a k sTi n l s t e s fs p rtto nd mo a i a d f e o y r
道 相 分 。天 道 相 分使 天 失 去 了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宗教 巫 祝 色彩 和 道 德 价 值 意 蕴 , 人 从 掺 杂 了各 种 人 为 赋 给 价 值 的 天 把
中解放 出来并成 为价值的主体 。然而道并没有从 苟子 思想 中消失 , 而是转 化为礼 , 对人 性和社会 发挥 着道德 调节
o hs h uhso a r a dL n rsp oem n s a epoet nt N tr , u a a r n oi y f i to gt f t e n i dpeu p s a ’ l r ci a e h m nnt ea dsc t. nu a vu j o o u u e
Absr t: Xu e n s “T a t ac n Zid f e i i n” a n e it n e o a u e,wh h i d c ts t tTi n i e a a i g fo Na s a xse c fn t r i n ia e ha a S s p r tn r m .

荀子.天论读后感

荀子.天论读后感

荀子.天论读后感篇一荀子.天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荀子的《天论》,我这心里头可真是五味杂陈呐!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话说得太在理了!可能有人会觉得,老天是不是专门眷顾好人,惩罚坏人呢?其实啊,老天可不管你是好人坏人,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才不会因为人的善恶就改变呢!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怨天尤人,可也许这根本不是天的错,而是我们自己没找对方法,没做好准备。

荀子还强调了“制天命而用之”,这观点太牛啦!难道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天由命吗?才不呢!我们得主动去了解自然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

就像现在的科技发展,不就是人类不断探索、掌握规律然后加以运用的结果吗?我觉得吧,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一些东西。

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人类真的能完全掌控自然吗?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可以,但大自然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一场地震、一次海啸就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渺小。

所以,在“制天命而用之”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得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呢?总之,读完荀子的《天论》,我脑子一直在转啊转,一会儿觉得自己懂了,一会儿又觉得还有好多问题没想明白。

这感觉,真奇妙!篇二荀子.天论读后感荀子的《天论》,读完之后,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一开始,看到荀子说天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影响,我就忍不住想,那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岂不是很无奈?比如说,旱灾来了,粮食减产,老百姓受苦,这能怪天吗?也许不能,可我们又能怎么办?难道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但是,当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时候,我又好像看到了一丝希望。

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天的运行,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适应它,利用它。

比如说,我们知道了季节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提前做好耕种的准备;我们了解了风雨的特点,就可以建造更坚固的房屋。

不过,我又有点担心,我们在追求“制天命而用之”的过程中,会不会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呢?现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就是人类过度追求利益的结果吗?这难道不是违背了荀子的初衷吗?再想想,荀子那个时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的了解有限,他能有这样的思想已经很了不起了。

荀子天论知识点总结

荀子天论知识点总结

荀子天论知识点总结1. 天命观在《天论》中,荀子提出了天命观。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和演变都受到天命的支配。

天意是超越人类意志和力量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力量,所有事物都受到其支配。

荀子认为,君王、臣民、父子、兄弟等社会角色的分工和关系,都是由天命安排的,不能随意改变。

这种“天命论”思想,反映了荀子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秩序的臣属立场,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

2. 人性论荀子的人性观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们本性具有自私自利的天性,必须受到教化、修养和教育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在《天论》中,荀子通过对人性本恶的分析,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化和教育,才能改造人性,使人们成为有德之人。

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和中国古代社会制度。

3. 道德观在《天论》中,荀子提出了道德观。

他认为道德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只有遵循道德行事,才能使社会和谐、人心安定。

荀子认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树立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人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荀子主张通过政治手段和道德教化,使人们尊德敬礼,让道德成为社会和人心的主导力量。

4. 政治思想在《天论》中,荀子的政治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道德为本,以德治国,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定。

荀子认为,君主应当在道德和政治上作出兼顾,一方面要遵循天命,以德治国,另一方面要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社会和国家的安定。

荀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

5. 宿命观在《天论》中,荀子提出了宿命观。

他认为,人们的一生受到宿命的支配,任何事物的命运都是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不可改变。

荀子认为,人们之所以遭受不幸,是因为他们的命运已经被宿命所决定,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宿命的支配。

荀子的宿命观体现了他对人生命运、宿命和命中注定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人生命运的一种理性思考。

荀子《天论》原文及鉴赏

荀子《天论》原文及鉴赏

荀子《天论》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荀子《天论》原文及鉴赏【导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浅谈《天论》中的天人思想

浅谈《天论》中的天人思想

浅谈《天论》中的天人思想因余婷婷王星星摘要:《天论》中的天人思想无限接近真理,它从“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论证。

天行有常,即规律是客观的且作用于人类社会。

人道有为包含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两个方面。

基于前两者,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关键词:《天论》;天人关系;唯物辩证《天论》一文是体现荀子天人思想的代表性佳作,荀子突破了孔子的有人格化的“天”,突破了老子带有神秘色彩的“天”,将“天”作为一种规律来认识。

它从“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论证,文采斐然,气势如虹。

本文将从上述三个角度出发浅谈其中的天人思想。

一、天行有常(一)不怨天———“天行之常”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荀子认为“天行”是客观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即自然运行的规律是一种常数,它不会因为统治者的不同发生变化,天瑞还是天灾与人治没有关系,因此不能将天灾嫁祸于人祸,其实质只是自然内部的规律使之如此,荀子将这种规律取名为“天职”,它是“不为而成,不求而得”的。

荀子认为“天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文中为此举了诸多具体的例子,如自然界中的自发现象———“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自然界与人类意识的不一致现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揭示了一些天象异变———“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解释了一些占卜迷信的现象———“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二)不“由”人———“天”作用于人类社会天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但不意味着和人类社会是平行而无交集的,它也影响着人类社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或正或反的作用。

荀子在意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提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的观点。

荀子.天论读后感

荀子.天论读后感

荀子.天论读后感篇一荀子.天论读后感最近读了荀子的《天论》,哎呀,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话简直太对了!可能有人会觉得,老天是不是会偏爱某些人啊?比如那些有权有势的,是不是老天就会多眷顾他们一点?我觉得吧,也许不是这样!老天可不会因为你是谁就对你特殊照顾。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些人总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怪老天不公平。

但真的是老天的错吗?我看未必!比如考试没考好,就怨老天没给自己聪明的脑袋,这不是搞笑吗?也许是自己没努力学习吧!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比赛没拿到好名次,心里那个郁闷啊,觉得老天咋就不帮帮我呢?后来想想,可能是我准备得还不够充分。

荀子还说要“制天命而用之”,这让我想到了人类的科技发展。

咱们能飞上太空,能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这不就是在“制天命而用之”吗?但有时候我又在想,我们这样过度地开发利用,真的好吗?也许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呢!读了这《天论》,我觉得荀子真的是个超级有智慧的人,不过我也在想,他的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完全适用呢?这还真不好说!总之,读了荀子的《天论》,我是又佩服又疑惑,心情那叫一个复杂!篇二荀子.天论读后感《荀子.天论》,这玩意儿读起来还真有点意思!荀子说天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

哼,这话说得可真直接!我就想啊,那我们人类在老天面前是不是特别渺小?也许是吧!但我们能就这么认怂吗?像有时候遇到自然灾害,洪水啦、地震啦,我们是不是只能哭天喊地,说老天不长眼?我觉得不是!我们可以想办法预防,可以去救援,这是不是也算一种和老天对抗的方式?不过,我又在琢磨,荀子说要顺应天命,那我们的努力奋斗算啥?难道努力也是天命的一部分?这可把我给绕晕了!再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科技进步得那叫一个快,手机、电脑啥的,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是我们战胜了天命吗?还是说这也是老天安排好的?哎呀,我真的是搞不明白了!我自己曾经梦想着成为大明星,到处闪闪发光。

荀子《天论》的思想光芒-荀子对于迷信禨详的批判

荀子《天论》的思想光芒-荀子对于迷信禨详的批判

荀子《天论》的思想光芒-荀子对于迷信禨详的批判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的思想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但那个时代社会上一般人的思想与精英们所达到的高度尚有不小的差距,社会上的迷信思想还很严重。

我们从近年颇受关注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多如牛毛的禁忌和繁杂的避邪驱鬼法术。

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对于祈神求鬼以致福的禨祥之事和迷信习俗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所著的《天论》就是最具这种思想光芒的篇章。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谓“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言语禨祥……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对于荀子批判禨祥的思想指向进行了明确总结。

在《天论》中,荀子指出,天星坠落、社木鸣叫、日蚀月蚀、风雨不调、怪星常见于天等现象,人们不了解其原因而感到奇怪是正常的,但若畏惧这些现象就大可不必。

他解释说:这些现象“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荀子认为最可怕的是“人妖”,即统治者“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所造成的灾祸。

只要政治清明,人们不迷信,就是有了自然灾害也不会形成太大影响。

天地自然的变化都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受人的意志干扰,用荀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商周以来的君主,常以君权天授为中心,论证自己权力的合理性,荀子却明确地说,天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圣王、暴君都与天无关。

这对于传统的天命观显然是巨大的冲击。

荀子的天论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够达到的思想高度,对于它在思想史上的价值的确应当充分肯定,但若硬给它带上一顶“唯物主义”的桂冠,则大可不必。

论者一般以为荀子提出了与唯心论的“天人合一”说相对立的“天人相分”理论。

其实,“天人相分”说,只是论者对荀子思想的一种理解,荀子自己并没有说过“天人相分”,他只说过“明于天人之分,则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天论》思想浅析
摘要: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这个论断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是本文研究的思想范畴重点。

关键词:荀子《天论》思想
荀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深邃的思想家,他的《天论》思想闪烁着夺目的光华,仿佛一道璀璨的闪电,超越唯心主义思想的云层,劈裂弥漫在众生心中的迷雾,带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荀子的《天论》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整个思想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亦可认为.不探究荀子之《天论》则无以究明荀子之思想。

本文盖无意全面描述《天论》的整个理论主张,而只是将视角聚焦于:在荀子“天人相分”观念之条列下,当“天”不再是人所依恃和委身的最高主宰时,当认识到人的世界与天的秩序之间并没有所谓的自然和谐之后,正是人藉由其“智”与“能”担负着董理天地、财官万物,使人间和谐,万物各得其宜的任务和责任,而正是对这种神圣任务的承担,乃显出人的尊严的获致,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对“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文进行浅析。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

表现了人
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1 天人相分的睿智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

作者吸取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

战国时期,由于科技发展的局限,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的规律,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思想论调。

在这种情况下,荀子一反传统论调,在《天论》中提出“天人相分”说。

荀子认为,“天”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独立于人的精神之外而存在。

在对“天”阐释的基础上,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

他明确地将人与自然分开,自然界的运动有自己的规律,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古人向来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往往应对了人类社会,圣人出必有瑞兆,贼人出必有凶象。

而荀子在《天论》中提出的“天人之分”,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睿智而冷静地看待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击破了迷信的阴云,廓清了认识的迷雾,打破了人们对自然、对统治者盲目的尊崇,如一道闪电,划破人类思想里灰暗的天空,带给人以无比的震撼与警醒,同时,又为后来者提供了睿智而宝贵的思想之泉。

2 解剖治乱的客观
古人,往往无法解读自然的变化,无法放逐乱世的痛苦,于是,很自然地将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的变化联系起来,以此求得精神解脱的渠道。

荀子对此进行了否定,他认为,“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这种观点,深刻而理智地解剖了治世与乱世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否定了君王为上天任命的荒谬说法。

主张以礼治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同时,他又指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这一说法,是对儒家“仁政”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延伸。

当然,国家治乱,远非荀子一人、《天论》一文能解释。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的观点也有其偏颇之处,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群雄蜂起,各国逐鹿的社会现状下,荀子能够荡开统治者迷惑众生的迷雾,指出,国家治乱非天所为,而因人事,这种观点,本身就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3 改造自然的勇敢
古人眼中,自然是神秘不可违逆的,风雨雷电,星坠月起,一切,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因为神秘而生崇拜,在古人的思想世界中,自然,永远左右着人类的命运,而人类,是附着在自然之上的微小而孱弱的个体。

荀子的《天论》中指出,天星坠落、社木鸣叫、日蚀月蚀、风雨不调、怪星等不过是一种的天象,可以奇怪,但没必要恐惧。

他认为,只要政治
清明,人们不迷信,就是有了自然灾害也不会形成太大影响。

这对于传统的天命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他在吸取了儒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非常有价值的一个观点,即“大天而思之,孰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他明确强调人能改变自然,作用自然。

这样的思想,其重要价值在于强调主体(人)对于客体(环境)的积极改造,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中国思想文化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荀子启示我们,宇宙间有些东西是由天决定的,比如日月、星辰、瑞历、春夏秋冬四时以及天地等,可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又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可以掌握天的规律而运用它,可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使万物向符合需要的方向变化,可以管理好万物而不失去它们。

荀子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人欲为,在那些付出努力也无益的地方,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天地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在那些应当付出努力的地方,不要轻易放弃。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的思想确实超出常人,他的天论的确是古代思想史上一大宝贵财富。

作为一位思想深邃的哲人,他对于迷信的批判闪耀着智慧之光,对天人之分的界定充满理性的睿智。

他的思想,如同一道夺目的闪电,在战国思想的高空辉煌闪耀,成就了战国思想领域的一抹传奇。

参考文献
[1] 王廷洽.论荀子的逻辑体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2] 寇东亮.德性伦理研究的当代视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 郑航.德育即道德教育”的底蕴[J].教育科学研究,200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