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的讨论

合集下载

详述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优缺点

详述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优缺点

详述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优缺点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以便获取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信息。

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制定有效的保护和治理措施,并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常用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包括物理化学指标法、水质污染指标法、地统计学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请看下文。

1. 物理化学指标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地下水中的物理化学性质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地下水环境质量。

优点是测试简单、直观,能够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

缺点是只能对特定物质或指标进行评价,不能全面了解地下水质量状况。

2. 水质污染指标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水质污染指标体系,将地下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与相应的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估地下水环境质量。

优点是能对多种污染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可靠。

缺点是只能对指定的污染物进行评价,无法全面了解地下水质量。

3. 地统计学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地下水采样点的选择和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地下水变化的分布特征,以评估地下水环境质量。

优点是能够提供地下水质量的空间分布信息,为保护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缺点是需要大量的采样和分析工作,成本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不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地下水
环境质量评价还应考虑到地下水用途、地区经济和工业发展等因素,以制定适合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套教学课件)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典型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典型地区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华 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进行
地下水资源评价案例分析。
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地下水资 源的数量、质量、开发利用潜 力及存在的问题。
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水文地 质勘察、地下水动态监测、数 值模拟等,对地下水资源进行 评价。
05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措施与手段
立法保护
制定严格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法律, 明确规定开采、使用和污染地下
水的行为将受到的法律制裁。
规划管理
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规划,合理安排开采布局和开采 强度,避免过度开采和滥用水资
源。
污染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源, 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 城市污水等,防止对地下水造成
检测方法
包括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电导率测量等,用于测定地下水中的 各种成分。
地下水水质的评价与分析
评价方法
根据地下水水质指标与标准的对 比,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等级和安
全性。
分析方法
对地下水水质数据的统计分析,识 别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预测地 下水水质的变化趋势。
结果应用
根据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制定相 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包括水源地 的保护、污染源的控制、地下水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等。
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享实践操 作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地下水资源评 价的能力和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和谐性原则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维护生态平衡。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现状

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对比

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对比

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对比摘要:以地下水实测资料为例,选用NH4+、KMnO4、F、NO3-、Mn、Fe、SO42-、总硬度、TDS、NO2-共10个评价指标,分别运用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

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下水水质总体上较好,超Ⅲ类的占22.3%;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评价中考虑了所有评价指标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量化了所有评价指标的影响权重,使结果更精确。

关键词: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志码:A地下水水质评价是以水质分析的结果,结合不同地区水文水资源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1],目前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应用最为广泛。

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可以定量的描述水质质量,基本上反映污染程度和性质,具有评价过程简便,运算简单等优点[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3]采取了此种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能综合考虑每个评价因子对综合评价结果的贡献,并把贡献权重进行分配,弥补了综合指数法未考虑权重的缺陷[2],可以直观地判断水质的优劣情况,并从总体上对地下水所属质量类别作出综合判断[4]。

为了更好的了解两种方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情况,以获取研究区域的地下水资料为例,分别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并得到该区域地下水水质状况,为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利用、地下水污染防止提供依据和技术手段。

1评价方法1.1综合指数法根据《地下水标准》(GB/T 14848—2017),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然后按表1分别确定各单项组分的评价分值F i 。

表1 单项组分评价取值类别 I 类 II 类 III 类 Ⅳ类 Ⅴ类F i 0 1 3 6 10按下式计算综合评价分值式中:为各单项组分评价分值的平均值;n 为项数;为单项组分评价分值中的最大值。

根据值,参照表2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

地下水标准检验方法

地下水标准检验方法

地下水标准检验方法
首先,地下水的标准检验方法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以保证检验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地下水的标准检验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取样点,保证取样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取样点的选择应考虑地下水的流向、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可能的污染源等因素,避免取样点的选择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其次,地下水标准检验方法需要进行多项指标的检测。

常见的地下水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硬度、重金属含量、有机物质含量等。

这些指标
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地下水的水质情况,对地下水的综合评价起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指标检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地下水标准检验方法还需要对地下水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进行检测。


下水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对这些污染物的检测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微生物污染情况,对地下水中微生物的检测也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地下水标准检验方法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获得地下水的
检测结果后,需要进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判断地下水是否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保证地下水的水质达标。

总之,地下水标准检验方法是保障地下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需要严格遵循
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通过科学严谨的检验方法,才能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确保人类的生产生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是利用地下水水质、水量和水动力等性质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区划划分的技术方法。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优化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地下水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的要求:1.数据收集与分析: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的第一步是收集和整理有关地下水的数据,包括地下水水质、水量、水动力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要准确、全面,以充分了解地下水的功能情况。

2.功能指标体系的建立:地下水功能评价需要建立相应的功能指标体系。

功能指标体系应包括水质、水量和水动力等方面的指标,可以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和需求确定相应的指标。

3.功能评价方法的选择: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基于物理、化学和数学模型等手段进行评价。

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进行功能评价。

4.排污分析:地下水功能评价需要对可能污染地下水的源头进行分析,包括农业、工业和生活排污等。

通过分析污染源头,可以预判地下水受污染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5.区域划分:根据地下水功能评价结果,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区域划分。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地下水的功能状况、水质等级、水量等级等。

划分后的区域可以分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地下水资源。

6.综合考虑:在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的权重和相关性。

不同的指标对地下水功能有不同的影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获取全面准确的评价结果。

7.合理利用与保护并重: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在评价和区划的过程中,要坚持合理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要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只有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和合理的区划方案。

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推动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评价关键问题讨论

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评价关键问题讨论




me tlv 1Ba e n t u n e e. sdo hes mma yo u rn tt sO r u d trr s u c sma a e nt v l ainr sa c t e r be fg o n wae r fc re tsa u fg o n wae e o re n g me au to e e rh,hek yp o lmso r u d t r e
GUAN n 。 ZUO ig ZHAO u。 YUAN inpn 。。 Fe g 。, Qirn . h i, Ja ig DOU ig M n
水 W
利 盯
(. u inPrvnil a nn nt ueo t eo re, z o 5 0 1C ia 1F ja o ica n igIsi t fWae R su csFuh u3 0 0 ,hn ; Pl t r 2Z eg h uU iest C ne f Wae c me sac Z eg h u40 0 , hn . h n z o nvri y, e t o trS i erh,h n z o 50 1C ia; r e Re
水 盯


凋 .
与 甜
S u y o he Ke o lm so o nd t rRe o c sM a a e nt t d n t y Pr b e fGr u wa e s ur e g me
Ev l a in S se a u to y tm
地 下 水 资 源 是 关 系 到 国 计 民生 和 经 济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高度 重 视 。国 家《 十一 五 ” 划纲 要 》 确 提 出 , 加 强 地 “ 规 明 要 下 水 保 护 , 理 地 下 水 超 采 。温 家 宝 总 理 曾 多 次 批 示 , 抓 治 要

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标准

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标准

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标准地下水是指地面以下土壤和岩石中的水体,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下水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对于保护水资源和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主要讨论地下水监测与评价标准,以及与之相关的控制措施。

一、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是指对地下水体的水质和水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分析。

地下水监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标,推进地下水保护与管理工作。

1. 监测方法地下水监测可以采用采样分析法和现场监测实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采样分析法是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将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得出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现场监测实时法则是通过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实时获取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参数,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2. 监测内容地下水监测应综合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

水质方面包括监测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指标,如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同时也要关注地下水的饮用水指标,如PH值、浑浊度、溶解氧等。

水量方面则需监测地下水的水位、补给量和汇水量等参数。

3. 监测点位地下水监测的点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设,一般应考虑地下水的补给区、排泄区、过境区和利用区等,以全面了解地下水质量状况。

同时,地下水监测的点位应覆盖不同地质、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的典型地区。

二、地下水评价地下水评价是指通过对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评判,得出地下水质量状况并进行等级评价与分类。

地下水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下水的适用用途和开发利用方式,并制定适应地方实际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1. 评价指标地下水评价的指标包括水质指标和水量指标两个方面。

水质指标是通过对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确定相关指标的水质状况。

水量指标则是根据地下水的养分状态、补给量和利用水量等参数,评估地下水的水量状况。

2. 评价标准地下水评价标准应参考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在评价地下水水质时,可以引用国家标准中的相关限值和指标要求,根据不同地区和用途的需要,对地下水的适用性进行等级划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用于规范企业建设项目前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针对项目可能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规划、监测等一系列环保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

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作为其中一份子,对于保护地下水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步步了解这份技术导则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步,环保法规和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首先介绍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规范和限制,使其在建设时充分考虑环保原则。

第二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

在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比较多,例如在采集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应严格科学、客观、真实的原则;对于项目对地下水环境产生的影响,应该进行分析、预测和定量化的原则等等。

第三步,地下水环境评价对象和质量标准。

在这一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各种对象和评价指标、质量标准等,涉及到地下水自身、地下水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地下水的质量标准等等。

第四步,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

这一部分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最为重要的部分,详细介绍了评价中涉及的各种方法,如水质模拟、风险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等等,并对评价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第五步,评价结果处理和环境保护措施。

最后,本技术导则介绍了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以及通过制定保护措施,保障地下水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是对于环保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技术指南。

在企业开展环保工作时,必须按照这份导则的规范进行操作,从数据采集到评价结果处理各方面都应该严格遵守,以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地下水环境的安全。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指南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指南
1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41753 水文地质术语 HJ/T 166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25.3 场地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 2013 年版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地下水污染: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 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关注污染物:根据地下水污染特征和利益相关方意见,确定需要进 行风险评估的污染物。 健康风险评估:在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地下水中污染 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概率,计算 基于健康风险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过程。 暴露途径:地下水中污染物经一定的方式迁移到达并进入人体的 方式。本指南中的暴露途径包括饮用地下水、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地 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地下水的气态污染物和皮肤 接触地下水。 危害商:污染物每日摄入剂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用来表征人体 经单一途径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而受到危害的水平。 致癌风险:人群每日暴露于单位剂量的致癌效应污染物,诱发致
图图1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程序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程序7第三章风险评估准备31明确启动条件311判断判断检出检出指标是否有毒有害指标是否有毒有害根据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分析第一二阶段的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结果识别地下水污染源特征污染羽空间分布和趋势判断地下水检出指标是否属于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参见附录h当地下水有毒有害污染物检出时进一步判断是否有相关标准
i
第七章 风险表征技术要求 ................................................. 16 7.1 风险表征技术要求 .................................................. 16 7.2 计算地下水污染风险 ................................................ 16 7.3 风险不确定性分析 .................................................. 17 7.4 风险结果表达 ...................................................... 17 7.5 暴露风险贡献率分析 ................................................ 17 第八章 计算风险控制值的技术要求 ......................................... 19 8.1 可接受致癌风险和危害商 ............................................ 19 8.2 计算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 19 8.3 分析确定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 19 第九章 质控要求 ......................................................... 21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暴露评估推荐模型 ................................ 22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污染物性质参数推荐值及外推模型 .................. 2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计算致癌风险和危害商的推荐模型 .................. 38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不确定性分析推荐模型 ............................ 40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计算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推荐模型 .................. 42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污染物扩散迁移推荐模型 .......................... 45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风险评估模型参数推荐值 .......................... 52 附录 H(资料性附录) 部分有毒有害指标的饮用水标准 .................... 56

南方地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筛选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南方地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筛选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专 家咨询法进 行 第 1 次指 标 筛选 , 选择 灰 色关联 度进 行 第 2次指 标 筛选 。与 北 方地 区地 下水 功 能评 价指 标 进行 对 比 , 析指标 的合 理性 , 分 用得 到 的广 东省地 水水 功 能评 价指 标体 系为依 据 进行 评 价 , 结 果与 实际情 其
况基 本 吻合 。
南 方 地 区地 下水 功 能评 价指标 筛 选 研 究— — 以广 东 省 为例
张 蕾 l, , 刘晓敏 严 2 , 钰
209 ; . 10 8 2 广东省水文局 , 广东 广州 505 ) 110 (. 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 江苏 南京
摘 要 : 分析 南 方地 区地下 水资 源特点 的基础 上 , 在 综合运 用理 论分 析 法、 家咨询 法和 灰 色关联度模 型 , 专 构建 地 下水 功能评 价指 标体 系 ; 以广 东省 为例 探 索地 下水功 能评 价指标 筛选方 法和 筛选程序 , 选择 理论 分析 法和
第 2 卷第 4 6 期 21 00年 7 月 Nhomakorabea水




V0 . 6 No. 12 4
W ATER RES OURCES P R0TECI0N r 1
J1 0 0 u .2 1
D I 1 .9 9 ji n 10 —9 3 2 1 .4 0 8 O :0 3 6 / . s .0 46 3 .00 0 .0 s
ZHANG i,,LI Xi o mi Le 一 U a . n ,YAN Yu
( .C lg yrl yad W t e uc ,H h iU i rt,№ n 10 8 hn 2 yrl ueuo 1 ol efH do g n ae Rs r s oa n e i e o o r o e v sy g 20 9 ,C i a; .H do g B r o y a f

地下水评价中DRASTIC模型的指标关系及作用研究

地下水评价中DRASTIC模型的指标关系及作用研究

地下水评价中DRASTIC模型的指标关系及作用研究王维琦;牛琨;王雪;孙亚红【摘要】传统DRASTIC模型是一种线性加权方法,该模型包含有7项评价指标。

本文对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评价指标划分为“自然指标”和“受控指标”;以延吉市河谷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为例,分析各指标对于评价结果所起到的作用。

%Traditional DRASTIC Model was a linear weighting method, which contained 7 evaluation indic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valuation indices has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which have been divided into natural index and controlled index. Taking the assessment of aquifer vulnerability in the valley of Yanji City as an example, the effect in evaluation result has been analyzed.【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地下水脆弱性;DRASTIC模型;评价指标【作者】王维琦;牛琨;王雪;孙亚红【作者单位】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 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69随着世界范围内水污染的日趋严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必要性日益突显。

国内外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较多,本次研究的DRASTIC模型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多应用于潜水含水层的脆弱性评价。

银川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

银川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

银川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朱薇;李英;吴平;马小波【摘要】为可持续开发利用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综合考虑银川平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系统边界性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与其相关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选取16个评价指标,构建银川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将银川平原地下水系统划分为12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区;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进行评价,之后对银川平原地下水进行功能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较强区、一般区、较弱区与弱区的面积分别为62.38,4876.9,1596.34,552.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88%,68.8%,22.52%,7.8%;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形势较为严峻,为确保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控制开采量,避免过度开采.【期刊名称】《宁夏工程技术》【年(卷),期】2017(016)004【总页数】5页(P367-371)【关键词】银川平原;地下水功能;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作者】朱薇;李英;吴平;马小波【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宁夏银川 750011;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宁夏银川 7500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局,宁夏银川 750021;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宁夏银川 750011;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宁夏银川7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加大。

然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可能会引起湖泊湿地萎缩、植被退化、土地盐渍化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1-2]。

因此,如何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3-4]。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及其标准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及其标准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及其标准陈江;陈立【摘要】有效的保护、管理、可持续利用地下水是水资源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地下水可持续性评价是实现该目标的前提.现从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面探讨了地下水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设计了11个评价指标,介绍了相应指标的计算方法和标准,不同地区可选择不同的指标集合做差异性评价.这些评价指标涵盖了当前地下水资源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对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0(008)006【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地下水;可持续;指标;评价【作者】陈江;陈立【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地下水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建立有着不同的考虑角度,造成不同的研究区域、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和地下水科学领域的学者做了一些工作[1-3],建立了一系列的地下水评价指标和相对完整的体系,从指标的建立原则、标准和实用性评价方面做了阐述,旨在建立统一的地下水可持续性指标模式和指标集合,在此基础上的不同区域可持续性评价将具备可比性。

以往的地下水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地下水承载力体系和驱动模型指标体系,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面展开,划分不同的指标类型,然后细化指标构成,从而反映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并根据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容许度等参数对未来的可持续利用状况做出评价[4]。

1 评价指标建立的标准冯尚友[5-7]较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测度理论,认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终实现是其所在流域(地区)内整个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功能的体现,只有系统有序稳定的演化,才能使系统永续持久的发展。

地下水可持续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考复合系统的完整要求,体现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稳定性、水资源均衡性、社会经济可持续性。

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水环境的质量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

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成为重要的任务和挑战。

为此,各国都纷纷制定了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以指导和管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介绍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准则和方法,并举例说明不同水体类型的评价要点。

一、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准则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目标是对水体的健康状态和功能进行评估,以指导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评价标准应符合以下几项基本准则:1.科学性和客观性:评价标准应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数据基础上,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综合性和系统性:水环境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质、水量、生态环境等。

评价标准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水环境质量。

3.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评价标准应具有实施的可行性,便于管理者和监测人员进行操作和实施,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常用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根据水体的外观、气味、味道等感知性指标,对水体进行判断和评价。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一些简单的水体类型。

2.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基于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通过测量水体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参数,对其进行定量化的评价。

这种方法较为科学和准确,适用于各类水体的评价。

3.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通过对样本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获取水环境质量评价所需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基于大量的数据,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不同水体类型的评价要点根据水体的不同特点和用途,水环境质量评价的要点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举例说明几种常见水体类型的评价要点:1.地表水体评价要点:地表水体是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水源。

因此,地表水的质量评价要关注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利用潜力,还可以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部分: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和重要性地下水是地球表面之下的水体,主要存在于地下水层中。

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特征,以及地下水的储量和质量情况。

只有充分了解地下水资源的状况,才能科学地指导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

地下水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调查、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动力学调查等内容。

通过这些调查,可以获取地下水的基本信息,了解地下水的分布范围、储量和开采潜力,以及地下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部分:地下水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技术1. 地下水资源分布调查地下水资源分布调查主要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地震勘探、电磁法勘探、重力法勘探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的物理场参数,如地震波速度、电阻率和重力场强等来推断地下水的分布和储量情况。

2. 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主要通过地质钻探、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样品采集等方法获取地下水的相关信息。

地质钻探可以获取地下水层的厚度、产水层的性质和规模等信息;地下水位观测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样品采集可以分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污染情况。

3. 水文地球化学调查水文地球化学调查是对地下水中溶解物质的成分和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地下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溶解氧、矿物质含量等地球化学参数,以及地下水的富集和污染情况。

4. 地下水动力学调查地下水动力学调查是通过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速等参数研究地下水的运移规律和水文特征。

通过现场测量和数学模型分析,可以确定地下水的水力梯度、水文特征和水文统计参数,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地下水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质量。

因此,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地下水的主要用途。

地下水主要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等方面。

因此,地下水质量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用途的需求来制定,以保障地下水的安全和适用性。

例如,对于饮用水来说,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等成分需要符合国家相关的卫生标准,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而对于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来说,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和农作物的需求来确定地下水质量标准,以保证生产和灌溉的效果和质量。

其次,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地下水的地域特点和水质变化规律。

不同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可能存在着地下水中含有硒、氟等特殊成分的情况,因此地下水质量标准需要根据地方的地质、水文等特点来确定,以保证地下水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同时,地下水的水质会受到地下水位、降雨量、地表污染物渗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地下水质量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地下水的水质变化规律,以保证地下水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最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执行需要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和支持。

只有通过严格的监测和检测,才能及时发现地下水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需要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减少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可能,以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总之,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保障地下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地下水质量标准,才能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和适用性,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因此,需要加强对地下水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及展望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及展望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及展望摘要:地下水水质评价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目前有关地下水水质评价的方法与观点众多,总体上可归纳为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系统法、模型法和理论法4类9种评价方法,它们各具特色,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为使地下水水质评价更加准确和实用,在模型构建上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充分运用3s技术对地下水实行动态监测,采用集成方法进行计算和评价。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地下水循环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部分,经过地表渗透与周围不同介质的融合,使地下水具有了独特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

地下水水质分析的目的来自人类生活以及生产的需求,基于不同的用途,地下水水质评价选择的指标以及对分类结果的判断上都存在差异,这决定了地下水水质评价与分析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近年来,在水科学领域,不同的数学方式方法的引入,使传统简单的地下水水质分类方法得到推进。

同时,随着人类活动对于水循环的影响加剧,人们开始关注那些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地下水水质的改变。

地理信息技术等更为区域地下水水质演变与地下水水质演变成因分析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结合地下水水质演变的成因分析以及地下水水质运移理论所建立起来的地下水水质运移模型也成为实现地下水水质预测的有效工具。

1、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1.1单因子评价方法单项因子评价是指分别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该方法计算简便,且通过评价结果能直观地反映水质中哪一类或哪几类因子超标,同时可以清晰地判断出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污染区域。

但是由于是对单个水质指标独立进行评价,因此得到的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地反映地下水质量的整体状况,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偏差。

鉴于单因子评价体系的不足,为了能综合反映评价水体的总体质量,实际的地下水质评价工作中常常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单因子评价结果综合起来。

通过对水质的综合评价来反映地下水水质的整体情况,既有全面性,又有综合性。

1.2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集理论的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比更适应于水质污染级别划分的模糊性,能更客观地反映水质的实际状况。

详述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优缺点

详述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优缺点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程度、调查、评价和监测,通过分析地下水的水质状况、相关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规律等,全面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水资源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述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优缺点,通过全面分析和讨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1. 传统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传统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包括水质监测、水质分析法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法。

水质监测主要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对各种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如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

水质分析法则是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来评价地下水环境的质量状况。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法是通过分析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补给补偿条件等,综合评价地下水环境的质量。

优点:传统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简单易行,能够对地下水环境进行初步评估和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

缺点:传统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只能对地下水环境进行表面性评价,无法深入分析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源、迁移规律和演变趋势,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

2. 非传统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传统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逐渐得到应用,如地球化学评价法、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法和数值模拟评价法等。

地球化学评价法是通过对地下水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来评价地下水环境的质量,能够深入了解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源和类型。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法则是通过分析地下水补给和泉流条件、地下水流动状态和迁移规律,来评价地下水环境的质量状况。

数值模拟评价法则是通过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迁移的规律,对地下水环境进行动态评价。

优点:非传统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地下水环境的质量状况和污染情况,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

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 资 源 管 理 能 力 建 设 方 面 的 投 入 状 况 、 完 善 程 度 以 及 今 后 的 发 展
态 势 . 强 管 理 能 力 。 根 据 能 力 建 加
然 后 各 单 指 标 权 重 由 等 权 重 确 定 基 础 权重 , 利 用变 权法求 得最终 权重 。 再
0 0( ) |・ 62 +嚣
( 成 效 评 估 模 块 3)
反 映水 行政 主 管 部 门通 过组 织 、
实 施 各 种 保 护 措 施 和 手 段 后 所 取 得 的 效 果 或 成 绩 ,主 要 体 现 管 理 成 果 . 并 非 是 实 现 过 程 。根 据 地 下 水 资 源 管 理 的 效 果 体 现 ,将 其 分 为 超 采 治 理 、 涵养 保护 和供水安 全 。 为 使 建 立 的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与 地 区的地下 水 资源 管理 工 作相 适 宜 , 将 指 标 分 为 必 选 指 标 和 可 选 指 标 。必 选 指 标 即在评 价 时 为必 须选 取 指标 : 可
中 图 分 类 号 :6 1 P4 . 8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0 12 (0 1 1- 0 0 0 10 — 1 3 2 1 )1 0 2 — 3
目前 , 我 国 的 地 下 水 资 源 管 理 在 工 作 评 价 中 ,开 展 较 多 的 是 对 地 下 水 资 源 状 况 的 调 查 评 价 、 对 地 下 水


地 下 水 资 源 管 理 工 作
阶 段 性 、 层 次 性 和 区 域 性 特 征 为 基 础 , 循 科 学 、 用 以 及 易 操 作 的 原 遵 实
评 价 方 法
1 下水 资源管理工 作评 价指 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选取依据与原则的讨论王金哲 张光辉 申建梅 聂振龙 严明疆(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 050021)摘要: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及地质环境的重要基础,而评价的关键是指标的选取。

本文在遵循主导性、可度量、可操作、覆盖面广和灵活性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地下水功能的影响因素、表征特征,从地下水系统的驱动、状态和响应因子中筛选出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从而为地下水功能评价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集。

关键词: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依据;原则中图分类号:P84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65(2007)022*******收稿日期:2007210215;修订日期:2007212217基金项目:地科院重点实验室、所基本科研业务(SK 07022)和973项目(2006C B403400)资助作者简介:王金哲(19692),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下水资源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E -mail :5885970@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近年来提出的概念,在国际上为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国内更是刚刚涉足,它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体系、评价模式等,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

要进行地下水功能评价,首先要筛选评价指标,它是整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的基础,指标选取是否合适决定整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功能工作的成功与否。

那么,如何选取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笔者就目前从事的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研究给出一套适合北方地区可行的指标集,根据此指标集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一些典型流域开展了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工作,经验证,得到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结果基本与当地实际情况吻合。

因此,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的选取过程做一些探讨。

1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理由和内容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应,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环境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1]。

地下水功能评价是水文地质工作的新内容,它是顺应地下水的发展过程而产生的。

在不同的时期有相应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水文地质工作者做了相应的研究,提出不同的看法。

例如,对地下水从最初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态度到现在“地下水枯竭”、“含水层疏干”等概念的出现,就可以看到对地下水的认识是不断更新的过程。

近年来,由于气候和人类无序开采地下水资源,使得地下水资源日益枯竭,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普遍向大范围和深层次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更是影响深远,这些问题都造成可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减少。

地下水除了在水量和水质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外,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基础,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主要表现在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面积减少、覆盖率降低、土地沙化加重、土地荒漠化范围扩展、土地盐渍化等。

地下水不仅具有资源供给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功能,还有维持环境地质安全的作用,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压力系统和水盐平衡受到破坏,地质环境方面的塌陷、地面沉降、海咸入侵等灾害频发。

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索取,改变区域地下水系统和生态环境结构,使得地下水系统渗透能力、系统的蓄水和水体自净功能降低。

上述都是地下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系统服务功能丧失和受到破坏的外在表现,是地下水系统完整性受到严重影响的集中反映。

而所有这些都对社会经济系统产生负作用,制约了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和牵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利用现状,急需按新的理念和评价方法改变,以往的工作,偏重地下水赋存条件的研究,对环境和生态属性功能评价重视不够[2]。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及趋势预测研究深度,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对地下水前瞻性要求。

把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揉和在一起综合考虑,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及地质环境是对当前地下水评价工作的客观要求。

因此,地下水功能评价是包括资源、生态和地质环境功能的综合评价。

2 地下水功能影响因素地下水功能的基础是以地下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即地下水系统,系统功能是系统内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影响作用力来源的不同,地下水功能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1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基质、动能两大因素[3]。

地下水功能的基质因素主要由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地貌特征、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植被等因子组成,是地下水功能评价的物质基础。

动能因素主要为气候因子,是地下水功能演化更替的能量基础。

地质因子:主要指地质构造运动,包括抬升、凹陷、断裂等,它决定某一地区地貌形态和地层特征,导致地下水系统的差异和变化,从而影响地下水功能的某些属性。

地层特征:主要指地层的岩性、厚度,砾石、粗砾、粗砂、中砂等岩性以及分选性不同,含水层的孔隙度就不同。

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决定该区的储水、给水能力。

地下水资源丰富程度不同,相应的供给人类开采的程度就不对等,一系列因素都影响着地下水的资源功能。

地貌特征:山地、平原、丘陵、河谷等地貌不同地区,由于地表覆盖物的性质以及坡降比等不同条件的限制,造成地表水的汇水、径流条件不同,如地表为粘性土或岩石类,不利于降水入渗,坡降比则极大影响地表水的径流速度和方向,而这些因素都影响地下水的补给,从而导致不同地区地下水系统自然属性的差异。

地表植被:不同地区,地表植被的种类、覆盖度不同,对地下水的影响、需求也不同,而且随着地下水水位的改变,地表植被的种类和覆盖度还会有相应变化。

地表植被滞缓地表径流的流失,延长地表水入渗时间,从而提升对该区地下水补给的能力。

气候因素:主要指降水对地下水功能的影响。

尤其在目前北方河道断流,水库防渗、渠道衬砌等条件下,降水变成地下水得到补给的重要有效来源。

同等条件下,降水量较大地区,地下水资源就相对丰富,在相同消耗程度下,地下水的空间分布没有明显改变,对所在环境的服务功能就不会减弱。

212 人为因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人类一方面通过开采地下水、改变地下水资源和环境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地下水资源和环境又以自身质量和数量分布情况制约人类的发展。

如果人类活动处于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及再生协调能力之内,地下水资源、生态和地质环境功能就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否则,发生强烈变化,产生逆向演替。

人类影响地下水功能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过度开采地下水。

在20世纪50,60年代,地下水系统保持一种自然动态平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进步,人类开采地下水的步伐加快,从70~80年代的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到90年代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一直到目前的多个集中开采区出现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局部地区出现含水层疏干,地下水系统发生巨变。

地下水质和量的稳定是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地质环境不被破坏的保证。

(2)滥施化肥、过度喷洒农药。

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地下水有着重要影响,附着在土壤中的某些元素通过溶解、淋漓过程进入地下水中,从而改变地下水水质,相应的导致地下水功能的变化。

(3)不合理灌溉。

在很多地表水丰富地区存在农业灌区,合理的地表水灌溉使地下水得到适当的补充,过度引用地表水则会造成灌区地下水位升高,出现盐渍化现象,使地下水环境恶化。

而且,盐渍化使土地质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以其为依附的地表植被就受到影响,不合理灌溉引发地下水功能的一系列响应变化。

(4)人类工程建设。

地表拦蓄工程的修建拦截了出山径流,减少了河道对地下水的垂直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库的修建截断了地下水的自然流场,城市建设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扩大了硬化路面的面积,改变了降水和地表水入渗的下垫面条件,等等。

总之,人类各种工程建设或强或弱地影响地下水的特征值。

(5)环境污染。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一些附属产物也随之产生,如含污染成分的工业废水等。

由于我国目前废水处理的程度低,而且管理体制不规范,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水被随意排放,污染了本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还随地下水、地表水的流向,线状污染流经地区。

还有加油站、工厂等一些点状污染源,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下水功能。

3 地下水功能表征因子自然界或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功能的影响程度与资源、生态和地质环境功能相应的变化程度是相辅相成的。

在地下水功能评价中,地下水功能的变化虽然是定量表示,但它不是简单的数据表示,而是通过地下水功能多种表征因子表现出来。

因此,筛选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不仅要考虑地下水功能的影响因素,还要考虑地下水功能的表征因子。

地下水功能是以地下水为主体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是由驱动因子群、状态因子群和响应因子群组成的“驱动-状态-响应”体系,也就是,地下水功能的表征因子是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驱动因子群、状态因子群和响应因子群。

“驱动因子群”是指驱动地下水系统(功能)变化的影响因子,主要由表征和描述促使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等因素变化的因子群组成,例如降水量变化、地表水径流变化、地下水开采量和土地利用等。

该类因子在地下水功能评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地下水功能变强或变弱的原始动力和根源。

根源探查明白,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此类因子,可促使地下水功能向更强、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改善。

在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研究中驱动因子简单明确,不是太复杂,而且指标定量表达的较多,所需数据都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获取,可操作性,易于获取。

在不同地区,该类因子有明显的不同,是不同地区地下水功能表现差异的外因。

“状态因子”是指描述地下水系统(或功能)状态的因子,主要由表征和描述地下水数量和质量、储存和运动变量特征的因子群组成,例如地下水位、储存量、可利用资源量等。

该类因子在地下水功能评价中有关键作用,可通过多方面反映地下水系统的现状,给出有关地下水功能属性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评估地下水系统现状,帮助确定目前地下水功能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并依此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限制不利因子的继续拓展,从而强化有利因子。

该类因子群包含的数目较多,有些繁杂,多为定量表示,都反映地下水系统的某一方面特性,可以通过相关的地下水评价项目资料搜集。

“响应因子”指由于地下水系统(或功能)状态变化而引起水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等方面变化的因子,主要由描述和表征地质和生态环境现状和质量的因子群组成,也就是由表征和描述湖泊、湿地、土地、绿洲、泉流量、地面沉降和植被等变化的因子群组成,例如湖泊深度、湖泊面积、土地肥力、湿地面积、地面沉降量、泉流量和植被覆盖度等。

该类因子是地下水功能的外在表现,涉及面比较广泛,通过建立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确定地下水功能的强弱,对社会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维持地质环境的安全有着警示意义。

而且,通过响应因子的变化情况,可以提示地下水功能产生的正、负效应,提醒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利因素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