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学教学方案设计书
赣南师范学院教学方案设计书2008— 2009 学年学院(部)商学院_____________课程名称劳动关系学年级班级06 人力资源管理班学生人数66 人_____________主讲教师李铁斌_________教师职称助教___________2009年2月15 日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一、《劳动关系学》教学方案设计书概述: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制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了解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是为社会培育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协集体谈判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的人才。
本教学方案设计书以中国人民大学常凯教授的教材和课件为蓝本,参考国内大学通用劳动关系学教材、期刊杂志和国家劳动关系学精品课程网站等进行相关内容的设计,并具体结合作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特点进行相关教学方法和环节的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思考,为大学四年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劳动关系学》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避免灌输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或搜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在传授重点难点内容或理论性强的内容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辅之以练习题和思考题,而在传授其他内容时则采用尽可能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愿望。
例如,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方法,在分析《一个工会主席的一天》时,用头脑风暴法,为该工会主席献计献策;在分析《是煽动罢工,还是正当维权》时,采用正反两方辩论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分析集体谈判四个案例的时候,结合多媒体素材,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角色表现的过程中自己寻找集体谈判的技巧。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Labor Relation and LaborLaw)课程代码:08410046学分:4学时:64(其中:课堂教学学时:64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赵永乐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专业必修课,它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劳动法律、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方法和规律,这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本科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劳动法律和劳动法规的基本内容;课程目标2: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劳动法的应用技能;课程目标3:能将劳动关系理论和劳动法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2)劳动关系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基本概念(1)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人事关系、企业劳动关系的概念(2)企业劳动关系的类型(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比较(4)劳动关系与人事关系的比较3.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1)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2)劳动关系管理的内容(3)劳动关系管理的作用(二)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1.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几个基本概念;了解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劳动关系基本概念(2)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内容1.难点(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比较(2)劳动关系管理主体的定位第二章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组织(-)课程内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体1.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角色和作用.企业工会的角色和作用2.职工代表大会的角色和作用.其他职能部门的角色和作用(二)教学要求. 了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体;1.掌握企业人力资源部、职能部门和企业工会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劳动关系学课程设计
劳动关系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基本原则;2. 了解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3. 掌握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劳动关系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谈判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设计合理、有效的劳动关系管理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关注劳动权益的价值观;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3. 激发学生对劳动关系学科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持续探究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关心社会问题,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关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劳动关系定义、性质与功能- 劳动关系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劳动关系理论体系概述2.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劳动关系的演变- 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劳动关系发展趋势分析3. 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 劳动法律体系概述- 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核心法律内容- 我国劳动政策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4. 劳动关系管理实践-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策略与方法- 集体谈判与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案例分析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劳动关系学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第二周: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与特点- 第三周: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 第四周:劳动关系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大纲(2013)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101208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类型职业选修课学分数2总学时数32第一部分总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其中劳动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因此,劳动法学在我国法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劳动关系则国家层面的劳动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层面的劳动关系的操作管理。
2.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前导课程: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后续课程:创业课程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10%,实训成绩30%,期末成绩60%。
三、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推荐教材:夏志强、杨红,《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四、大纲执行说明执行时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基础上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出部分调整。
第二部分理论教学一、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教学等实训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互动。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运用多媒体、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劳动关系学》课件
《劳动关系学》PPT课件
劳动关系学PPT课件大纲
劳动关系概述
定义和内容
劳动关系的定义和内容关系的发展历史及其对 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基本特点
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包括 雇佣关系和劳动合同等。
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者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不同类型劳动者的权利 和义务。
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的主要职责和义务,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 职责和义务。
劳动关系的过程
1
劳动合同的签订
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
2
劳动争议的处理
劳动争议的种类和处理机制,劳动争议的预防和解决。
3
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
了解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
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
劳动法律体系概述
劳动法律体系的概述及其对劳动 关系的保障。
劳动标准法的内容与保障
劳动标准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劳 动关系的保护。
劳动争议的处理法律规定
劳动争议的处理法律规定及其对 劳动关系的保障。
结语
1 劳动关系的趋势和展望 2 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劳动关系的趋势和发展前景。
劳动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辅导教师的总结和展望
辅导教师对劳动关系学学习的总结和对学生的期望。
《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劳动关系学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以中国现实的劳动关系为依据,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和构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培养学生在掌握国内外劳动关系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本课程基本知识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劳动关系冲突和矛盾处理,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劳资冲突与社会安全,集体争议和集体劳动合同,不当劳动行为及救济等。
(二)重要知识点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特征和地位、劳动关系运行协调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劳动争议和劳资冲突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手段等。
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了解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关系学科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研究方法。
理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理解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掌握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的各方主体、劳动关系运行协调过程、劳动争议的表现和解决机制,集体争议和集体合同等知识。
熟练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素质要求提高对劳动关系管理理论的认识,全面把握劳动关系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劳动关系管理的综合能力。
劳动关系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教学大纲劳动关系教学大纲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
劳动关系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关系的理解和应对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二、劳动关系概述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涉及劳动合同、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框架,以便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劳动纠纷和维护自身权益。
三、劳动法律法规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救济途径,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四、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是用人单位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学生需要学习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福利待遇等方面。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工作环境。
五、劳动纠纷解决劳动纠纷是劳动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需要学习劳动纠纷的解决方法和程序。
包括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不同途径解决纠纷,并了解各种途径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这将帮助学生在面对劳动纠纷时能够合理选择解决方式,并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劳动关系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的劳动关系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实际应用。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七、劳动关系实践劳动关系教学大纲还应包括一定的实践环节,例如模拟面试、劳动合同的起草、劳动争议的调解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的实际操作和应对策略,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总结劳动关系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关系的理解和应对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通过学习劳动关系的概念、法律法规、管理原理和实践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工作环境,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劳动关系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劳动关系课程英文名称:Labor Relations建议最低学分:2学分建议开设时间:二年级第二学期二、课程基本性质本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选修课,涉及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和实务等方面。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劳动关系是组织中由雇用行为而产生的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它以与雇用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如何从制度安排上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适应现代工作环境的变革,是世界范围内劳动关系调整面临的共同难题。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理论、制度、模式、价值判断以及实践模式,总结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问题处理的经验做法,为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掌握劳动关系理论和实务,解决我国劳动关系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教学要求:坚持与时俱进,达到理论与实践均衡结合,反映劳动关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在内容上关注劳资关系议题的全球化,力求符合接轨国际的要求;在体系结构上力求完整、规范。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劳动关系理论,包括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各学派观点与调整模式。
第二部分是劳动关系主体,包括管理方、工会、政府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讲述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以及劳动关系的建立、维持与结束的内容。
第四部分是集体谈判与集体协议,讲述集体谈判或集体协商、集体合同,以及政府、企业和工会的三方协商机制等内容。
第五部分是劳动争议,讲述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诉讼及处理制度。
第六部分是劳动关系的发展,讲述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主要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发展,以及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
本课程共32课时。
五、课程教学方式本课程采取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等方式。
六、课程考核形式、计分办法和结业方式1.本课程采取课堂讨论、研究论文、案例分析报告、调查分析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课程考核形式。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2472B 050062B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适用对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先修课程:劳动法劳动经济学社会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劳动关系》课程是劳动经济学院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突出基本理念、理论、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制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了解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为社会培育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的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劳动关系理论框架的系统性,从总体的视角来把握教学的各部分内容。
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随着国际劳动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内劳动关系状况的不断变化,课程内容必须紧贴时代发展脉络,如增加劳动合同法时代背景下劳动关系的转型与特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工会与集体谈判的发展等。
教学内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除了一些基本的原理、既成事实和概念之外,学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鼓励学生发当众发表见解和互相辩论。
案例分析和考试主观题都不做唯一答案。
2.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劳动关系》课程要求是多层次的,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尽量服务于多层次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避免灌输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或搜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在传授重点难点内容或理论性强的内容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辅之以练习题和思考题,而在传授其他内容时则采用尽可能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愿望。
《劳动关系》程延园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劳动关系各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明晰,同时劳资矛盾不断增加,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关系调节的一些制度也在纷纷建立起来,社会和市场对懂得劳动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开始增加。
在劳动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有些兄弟院校基础的情况下,学院领导捕捉和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比较有效率地将其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中去。
2001年3月到7月的这一学期,学院首次开设了《劳动关系》课程。
授课对象是1999级劳动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当时课程被定名为“劳工关系”。
为了和国内的其他院校保持一致,经任课教师提议,学院批准在当年下半年将此课程更名为“劳动关系”。
课程刚刚开设时引起了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误解,认为已经有《劳动法》课了(《劳动法》课程在本学院开设较早,已经有十几年的开课历史了),没有必要再开内容相近的劳动关系课程。
经过课程组的教师的解释工作,课程开展起来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和其他教师逐渐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且从主观的不熟悉带来的抵触,化为客观的接受和认可。
回顾《劳动关系》课程的历史发展,从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率先在全日制本科生教学中对本院的劳动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始《劳动关系》的教学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劳动关系》课程从无到有;从部分专业的部分本科生的考察课,直到目前成为全院四个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考试课;教学对象从本科生,转变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大学各学历层次的多层次和多深度的课程。
在这一发展时期,我们也在全国最先在劳动保障专业下开设劳动关系方向,进而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成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这十年间的发展和变革,课程的两个重要特色不容忽视。
1.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学》的院校之一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进行《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院校之一。
劳动关系学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40学分: 2.5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海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2011年9月2日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劳动关系学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海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劳动力市场越发达,劳动关系问题就越重要。
通过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诸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集体谈判的程序与内容、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和方法等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程与绩效与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劳动经济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它是绩效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法理基础。
本大纲根据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海事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
二、本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法律制度,掌握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了解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基层工会等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劳动合同管理、集体谈判等事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关系学与劳动关系概述第二节雇主组织和工会基本要求:了解劳动关系学学科的形成,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主要的劳动关系模式;了解国际雇主组织的作用,认识工会的类型、中国工会的职能,了解职工参与管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劳动标准法律制度教学内容:第一节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法律制度第二节有关工资的法律制度第三节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基本要求:掌握劳动法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了解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有关女职工、未成年工的劳动法律规定。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管理Industrial Relation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含上机):0学时,课外。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经济学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材:陈维政,劳动关系管理,科学出版社,2013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劳动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应用性。
本课程主要包括劳动关系概述、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劳动关系的三方主体、集体谈判、三方协商机制、劳动关系模式比拟、当代劳动关系的开展和改革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制度模式、劳动关系的运行过程以及开展变化的最新动态,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分析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对劳动关系领域的现实问题进行学理层面的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2学时)(1)了解劳动关系的涵义;(2)理解劳动关系的主体;(3)掌握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重点:劳动关系的类型难点:劳动关系的环境第2章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演进(2学时)(1)了解劳动分工与劳工运动理论:(2)理解工业资本主义理论;(3)掌握劳动关系系统埋论;重点:劳动关系的不同理论学派难点:劳动关系合作的开展趋势第3章世界各国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2学时)(1)了解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2)理解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援助计划”,日本的终身雇佣制;(3)掌握各种具体实践的主要内容;重点:各国劳动关系管理实践难点:劳动关系管理实践的历史变化第4章员工参与和民主管理(2学时)(1)了解员工参与管理的内涵与典型形式;(2)理解工会的含义、类型和作用;(3)掌握职工代表大会与职工大会;重点:厂务公开难点: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工会的作用第5章我国转型时期的劳动关系(2学时)(1)了解国有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转型;(2)理解我国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现状;(3)掌握我国劳动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对劳动关系协调的枳极作用;重点:《劳动合同法》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难点: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第6章政府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作用(2学时)(1)了解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2)理解政府管理劳动关系的权力基础:(3)掌握政府的劳动关系管理实践;重点:政府的劳动关系管理模式难点: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转型中的作用第7章劳动关系管理实务概述(2学时)(1)了解我国的劳动立法;(2)理解劳动法律关系;(3)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实务的基本内容;重点:劳动法律关系难点:劳动法律关系分析第8章劳动合同管理(4学时)8. 1劳动合同(2学时)(1)了解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2)理解劳动合同的订立;(3)掌握劳动合同的内容;重点:劳动合同的内容难点:劳动合同的必备和约定条款2劳动合同的变更与终止(2学时)(1)了解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2)理解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3)掌握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各种情况;重点:无效劳动合同难点:劳动合同具体实务第9章企业用工管理(2学时)9. 1员工招聘管理(1学时)(1)了解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2)理解试用期管理;(3)掌握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重点: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难点:试用期管理2员工培训与服务期,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管理(1学时)(1)了解职'业培训:(2)理解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3)掌握职业培训的种类;重点:职业培训难点: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第10章劳动标准管理(4学时)10. 1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2学时数)(1)了解工作时间制度;(2)理解休息休假制度;(3)掌握工时的计算方法;重点:工时的计算难点:不同工时的计算方法2劳动报酬(2学时数)(1)了解工资的支付;(2)理解最低工资制度;(3)掌握工资的计算;重点:工资的计算难点:加班工资第11章社会保险(2学时)(1)了解社会保险的基本内涵;(2)理解社会保险管理制度;(3)掌握社会保险的具体类型;重点:保险基金的筹集难点:工伤保险第12章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2学时)(1)了解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2)理解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3)掌握我国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开展趋势;重点: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难点:集体合同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开展趋势第13章劳动争议处理(2学时)(1)了解争议的调解;(2)埋解劳动争议的诉讼;(3)掌握劳动争议的仲裁;重点: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难点:劳动争议的举证责任第14章非标准劳动关系(2学时)(2)了解非全日制用工;(2)理解劳务派遣的主体;(3)掌握劳务派遣三方之间权利义务关系;重点:劳务派遣三方之间权利义务关系难点:劳务派遣在现实中的问题四、课程考核(1)作业等:作业:5次,课程论文:0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与、期末考试成绩80%综合计算)五、参考书目(1)周英锐,劳动关系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吴晓巍,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3)唐虢,人力资源与劳动关系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劳动关系学教学方案设计书
赣南师范学院教学方案设计书2008—2009学年学院(部)商学院课程名称劳动关系学年级班级06人力资源管理班学生人数66人主讲教师李铁斌教师职称助教2009年2月15日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一、《劳动关系学》教学方案设计书概述: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制度,以及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了解现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和发展的整体状况,同时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是为社会培育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协集体谈判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的人才。
本教学方案设计书以中国人民大学常凯教授的教材和课件为蓝本,参考国内大学通用劳动关系学教材、期刊杂志和国家劳动关系学精品课程网站等进行相关内容的设计,并具体结合作为地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特点进行相关教学方法和环节的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思考,为大学四年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劳动关系学》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避免灌输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或搜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在传授重点难点内容或理论性强的内容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法,辅之以练习题和思考题,而在传授其他内容时则采用尽可能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愿望。
例如,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方法,在分析《一个工会主席的一天》时,用头脑风暴法,为该工会主席献计献策;在分析《是煽动罢工,还是正当维权》时,采用正反两方辩论的方法,各抒己见;在分析集体谈判四个案例的时候,结合多媒体素材,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角色表现的过程中自己寻找集体谈判的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
劳动关系学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以中国现实的劳动关系为依据,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和构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培养学生在掌握国内外劳动关系理论和政策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具体国情,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本课程基本知识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劳动关系的类型和模式,劳动关系冲突和矛盾处理,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劳资冲突与社会安全,集体争议和集体劳动合同,不当劳动行为及救济等。
(二)重要知识点
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劳动关系各方主体的特征和地位、劳动关系运行协调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劳动争议和劳资冲突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手段等。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
了解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关系学科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研究方法。
理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研究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理解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掌握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的各方主体、劳动关系运行协调过程、劳动争议的表现和解决机制,集体争议和集体合同等知识。
熟练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要求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借鉴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方法。
着重联系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提高对劳动关系管理理论的认识,全面把握劳动关系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劳动关系管理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
(一)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为主,采用板书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二)作业要求
平时成绩中作业、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占20%,要求按时完成,分值计入期末总评。
六、成绩评定及权重分配
(卷面(90 %)+平时测验作业(5 %)+考勤(5%))
七、学生学习建议
(一)先修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
(二)学习建议
本课程和实际联系较密切,除课堂理论学习外,要求多读本课程相关期刊,了解最新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
1、《劳动关系学》,常凯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劳动关系管理》,陈维政,李贯卿,毛晓燕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3、《劳动关系管理》,于桂兰,于楠编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