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2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28张PPT)

五代
581年 618年
后梁
后唐
后晋 十国
后汉
后周 北宋


吴、南唐、吴越、前蜀、 后蜀、楚、闽、南汉、南平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 长久计,其道何如?”
“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 下自安矣。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 方面
①解除禁军将领 消除武将 的兵权,控制军 专权的弊 队; 端 ②统兵权与调兵 权分立 分散、削 分割宰相的军政 弱宰相权 和财政的大权力 力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4、“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 A.统一文字 C.创立科举 B.独尊儒术 D.重文轻武
5、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 还有一个职责:“所 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扩大录用范围 2、三年一考
宋太祖曾刻碑立下誓言:“不得 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
北宋时期,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 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 指挥权。 请你说说你对“阵图”的感受。
根除武将跋扈与 兵变篡权,有利 于社会安定。
武将过于受到限制, 对外战争屡屡失利。
三、重文轻武的策
A①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B ② ③④ D③ ④
2、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兵变 C.唐末农民战争 B.唐朝后期藩镇割锯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3、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 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 质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39张PPT)(共39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39张PPT)(共39张PPT)
知州3的.权地力方。 贫弱。
制钱 谷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 设置_转__运__使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 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 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 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
抽调而成。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对禁军进行了改编, 大约一半部署在京师,另一半安置在各地。 • 厢军是地方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多从事工役和杂役, 因而也称为“役兵”。 • 乡兵,分处在各地,战时征召,闲时务农,类似于民兵 性质。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6.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
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2016·岳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D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 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
的历史事件是( D)
• 结果: •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 区
思考:北宋是否完成了国家的全部统一?为什么?
没有完成统一。 原因:北宋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但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 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 政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 (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 (共31张PPT)

在地方
加 强 对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 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 地 方 的 缴地方官司的财财税权。 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也造成了地方官 僚臃肿。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 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相权大大被削弱)
三、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一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 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 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注:即便是将帅率兵数十万,收 复了失地幽蓟十六州这种功劳,也 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
A.赵匡胤
B.李世民
C.刘彻
D.嬴政
4.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B ( ) A.削弱相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改革科举制度 D.重文轻武的政策
5.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对如图所示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
D
① 发动“陈桥驿兵变” , 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 通过“杯酒释兵权” , 加强了中央集权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吾欲息天 下之兵,为国 家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同时给出
原因: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建议: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 权、制钱谷、收精兵。
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军事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控 制 对 军 队 的 调 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地方)
②实施三年 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 ③ 县长官
归纳总结
内容 目的 措施 影响
加强了对军队的 控制,但是消弱 了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方面 消 除 武 ①解除禁军将领 将 专 权 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的积弊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在中央 削弱宰 相的权 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积极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 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②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 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武将过于受到限制,影响战场上的临阵指挥,导致北
宋对外战争屡败。
——(宋)谚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 朝 武 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 代 文 臣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Q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意重用文臣 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措施: 1、文臣统兵,武将受限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 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 成。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 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 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 (行政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 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 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3张PPT)

我们只统 兵,不能 调兵,真 悲剧!
我虽能调兵, 可我不会领 兵打仗啊!。
宋 将 领
枢 密 院 官 员
(二)在中央: 皇帝总揽大权 削弱宰相 权利 皇帝
财政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参 度 盐户 支 铁部知 政 (三司) 事
枢 密 院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 削弱相权。 皇帝
强化中央集权 相权
(三)在地方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三年一换 B.设置通判。 分散知州的权力。 C.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 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 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需要经过通判署名才 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宋将 领
注重文教,广开科举
材料一、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 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材料二、
重文轻武的 政策
读书风气浓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 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汪洙《神童诗》
我替您管钱
我烦你俩!
这回可以睡 个好觉了!
转 运 使 我替您“分 忧”!
赋税都上缴 了,下个月 的开支可咋 整?
知州
通 判
皇 帝
知州
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 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影响
我们是个摆 设?!真悲 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国号: 宋 史称:北宋
分北 裂宋 局结 面束 ,五 统代 一十 中国 原陈桥驿北 宋 东京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62—979 年),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 ,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 平周保权(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 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 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 ;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公元970年) ;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975年 );之后,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 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 平定北汉刘继元(979年)。
课堂练习
1、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
A 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里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是
() 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C.重内轻外 D.冗官冗费
D 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下对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 提高了文人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 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问 题 思 考:宋太祖如何 控制军权?
宋太祖杯酒释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吾欲息天下之兵, 为国家长久之计, 其道何如?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失利弱
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 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 为什么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 ➢ 收兵权后,如何分配?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军事
宋太祖 宋太宗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 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 的格局逐渐形成。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并将分离 政策。
二、宋太祖的安邦之策
文教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
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 人。
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 更高达1129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共24张PPT)
结合宋太祖的经历思考宋太祖为什么会失眠?
五代十国国运表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907-923
923-936
936-946
947-950
950-960

吴国 892-937
南唐 937-975
前蜀 891-925
后蜀 925-965
闽国 893-945

五代十国时期,武官专权,王朝各个短命,宋太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太祖的疑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忽一日把老战友们召进宫来,把酒言欢。半酣之际,太祖从容坦言,担心诸位可能在下属的邪恶引导之下被迫篡权。功臣宿将慌忙请示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功臣如蒙大赦,双方成交,皆大欢喜。——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重文轻武文昌盛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
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宋太祖为什么要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集权固中央
(宋)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自,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为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28张PPT

一 习题演练
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 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 本科必备
1、北宋同一方针:先南后北 2、重文轻武的表现:抑武事、兴科举
控制对军队的 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调动Leabharlann 而无发兵之权(统调分离)
经常调换军队将 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统兵权

调兵权
枢密院
领军将领
行政上:中央集权
目的
措施
在中 央
在地 方
防止 宰相 权力 过大
加强 对地 方的 控制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1.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 的若干人; 2.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 的军政、财政大权
再 会
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 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
•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军事上:收兵权
目的 措施
作用
消除 唐末 以来 武将 专权 的积

解除禁军将领 牢牢控制了军队 的兵权
北宋的政治
目录
CONTENTS
壹贰叁

北 宋 的 建 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重 文 轻 武 的 政



五 代 十 国


的 建
国号

宋 (北宋)
建立攻周者96,0年宰正相(月范赵宋初质匡太一等胤祖,未)传辨闻真契伪丹,联急合遣北赵汉匡南胤下统 时间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政治课件(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政治课件(共25张PPT)

在中央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 分立,加强了皇权,但 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在地方
加强对地 方的控制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立通判分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 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司的财财税权。 造成了地方官僚臃肿。
北宋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 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收到制衡和约束,武人 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总之,中 央集权大大加强。 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宋代形成 “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 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 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4.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A.削弱相权 B.加强中央集权
B
)
C.改革科举制度
D.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兵权
行政权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0 1
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
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 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 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遗址
黄袍加身石碑
有钱有权有兵
(1)方针: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宋朝没有统一全 国!
(2)意义: 结束了中原和 南方的分裂割 据局面,实现 局部统一。
辽 西夏 吐蕃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大理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 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共1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共18张PPT)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 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 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集中 军权
解除 禁军高级将领 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 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 将领 , 割断 将领 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集中 行政 权
结果
中央
削弱 相权 ,设宰相、副宰相若干人,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派 文臣 担任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思考二:宋朝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探究 (1)原因: ①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统帅,依靠部下将领的拥护,发动 陈桥驿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②因为赵匡胤以武力夺位,再加上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情况特 别多,所以他特别害怕部下掌握兵权的将领效法,不信任武将, 重文轻武,压制武将,防止武将篡位。
(2)影响: ①积极方面: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 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 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兵将分离政策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 降;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地方 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地方 设置 通判 ,以分知州的权力
设置 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加强
皇权 大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 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 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22张PPT)

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 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 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 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 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宋朝名臣
范仲淹
包拯
欧阳修
影响
积极 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 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 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治机构臃肿,相互牵制,办事效率下降,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消极 影响
北宋建立
宋太祖强化 中央集权
局部统一 措施
经济上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 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 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 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 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影 响
北 宋 的 政 治
重文轻武 的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 ①②③ (2)政治 ①②③ (3)经济 ①②
作用
措施 ① ②
影响 (积极)① ②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A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C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25张PPT)
辈出的文治局面。
①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 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
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弊北②端宋:在消将民极不族专斗影兵争,中响兵 屡:无败常的军帅原,因队导;战致政军治斗队机战构力斗重削力叠减,弱弱相,互,成牵政为制, 官廷府吏的冗财行多政政,支人出效浮。于率事下,既降导致,办人事效民率下负降担,又加增加重了。朝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由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 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宋朝统治者为防止唐 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宋 代 文 臣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2.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朝名臣
范仲淹
包拯
欧阳修
《神童诗》 ——汪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宋人科举考试图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 举制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5、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材料中,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 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课件(共27张PPT)

0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从《大宋印象》导
入单元主题和主要人物, 以赵匡胤五个故事为明 线讲述措施,用范仲淹 承上启下,通过漫画和 图片对重文轻武影响进 行图史互证,以人文素 养为目标,培养“论从 史出”的思维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结束五代 十国战乱局面,理解他加 强中央集权思路的历史背 景,并能分析他开创文治 的一系列举措带来的积极 影响,也能辩证长远分析 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影 响深远。

教学过程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1 导入新课
微课《大宋印象》 课前故事《陈桥兵变》
设计意图:
单元主题和人物
民族关系的发展 和社会变化
激发探究疑问 培养时空观念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2 讲述故事 自学重点
第一目: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分析五代战乱原因 2、故事二:杯酒释兵权 3、故事三:降服节度使 4、故事四:圣旨废除“赋税留州”制度 5、故事小结:问计赵普收三权 6、文举武举数据对项改革
设计意图:
梳理重点 引入难点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3 图史互证 突破难点
第二目:重文轻武的影响
1、自学填表合作展示:交流分析利弊 2、探讨对当世影响:
“三冗”图片漫画(财政负担) 实证探究(军队战斗力和民族关系)
3、探讨对后世的影响:
三则历史学家交锋观点 史料分析利大于弊
故事五:撤宰相凳子
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
以人带事 历史解释 历史理解 论从史出
北宋的政治 教学过程
02 思维导图 梳理重点
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
梳理重点 分析特点
宋的政治特点?
北宋的政治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32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32张PPT)

宋太宗亲手绘制的《平戎万全阵》
···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六男
经儿
苏轼
勤 若 苏辙
向遂
窗平
前生
读志
曾巩
程颢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影响(作用):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积极: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兵变 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经济 均方影①税田积响法极:核 平:实均变土征法地税收,到按一土些地的成多效少,、增好加坏了政府使 隐 增的加官 瞒财国僚 土家和 地政赋大 ,收税地 逃入主 避收。不 赋入能 税 水②最农利后消田法以极鼓失:励败触垦告犯荒终了和。大兴官修僚水利大地主的利益,遭促到进强农业烈发反展对,
镇太盛,加君强弱臣中强。 爱卿可有良策?央集权
宋太祖
臣认为惟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天下自安。
宰相赵普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
(收其兵)
1、解除 禁军将领 的兵权( 杯酒释 兵权 ); 2、控制对军队
的 调动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3、经常调换 军队 将领,定期 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中央
分化 ,削弱相权: 1、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
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夺其权1) 2、设立多重
,分割宰相的军政、 大权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1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1张PPT)

探究新知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探究新知
1. 陈桥兵变( 960 年) 2.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年 ( 2 )建立者:赵匡 胤 (3)都城:开封
探究新知
《北宋形势图》(1111年)
东到东海;南至南海诸岛;西或西南与 大理、吐蕃诸部接壤;西北与西夏接壤, 北与辽接壤。
探究新知
五代十国基本情况一览表
探究新知
材料一 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 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 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 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 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 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 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 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 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 地方权力。 材料三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 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 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探究新知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据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 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 7.5 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 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 9601280 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 80% ,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却由 450 美元增加到 600 美元,增加了 1/3 ;以后一直到 1820 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 960-1280 年间,人口增加了 70% , 人均国内总值则从 400 美元增至 500 美元,只增加了 1/4 。” 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 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 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 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袍加身
一个男人 一件黄袍 一次兵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宋太祖得天下
宋太祖赵匡胤[kuāng yìn](927年-976 年),字元朗。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 皇帝。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 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发 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 建立“北宋”。




五 代
979


宋 局

北北 宋宋 东开京封
965年
966
978
灭后


963年
970年
一、宋太祖得天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 东京(开封) 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
的分裂割据局面
识图辨析:北宋是不是统一全国的王朝?
唐朝疆域
局部统一 北宋疆域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想想为什么宋太祖会缺乏安全感?
后梁 907-923
吴国 892-937
后唐 923-936
南唐 937-975
后晋 936-946
前蜀 891-925
后汉 947-950
后蜀 925-965
后周 950-960
闽国 893-945
后梁帝国
朱温
梁王.宣武军节度使
兵将分离政策
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2、中央:采取分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事权的办法,削弱 相权。
皇帝
强化中央集权 相权
加强皇权
三司
(财政权)
中行书宰政门相权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夜半敲门
我失眠了
黄袍加身之后,宋太祖
赵匡胤失眠了。史书记载
,他夜间常常不能入睡,
干脆起身披衣,微服造访
在京的大臣。搞得很多高
官也睡不好觉,不敢脱去
衣冠,搞不好皇帝半夜就
来敲门了。哪怕漫天风雪
结,合也宋不太能祖阻止的赵经匡历胤思半考夜宋太祖为什么会失眠?
起来溜达。
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请结合书本29 页,现在同学们 按小组分工,解 答老师的两个问 题:1.宋太祖为 什么不是直接夺 取军权。2.收回 权利—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 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 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措施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 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 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 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 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范祖禹《范太史集》
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我们只统 兵,不能 调兵,真
悲剧!
我虽能调兵, 可我不会领 兵打仗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后唐帝国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之子
后后结晋汉帝 帝论国 国:五石刘代敬知瑭远十国时成北德平期、王,天.河平武东军节官节度度使专使权, 后王周帝朝国个个郭短威命。宋天雄太军祖节度害使怕.枢密重副蹈使 覆

二、宋太祖重建安全感
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 臣强而已。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 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何故 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我烦你俩!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我替您管钱
这回可以
睡个好觉

了!

使
知州
我替您“分忧”!
赋税都上 缴了,下 个月的开 支可咋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通 判


知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归纳整理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军事 上
①②解控制除禁对__军____军___将队_领的的调兵动权,,使牢禁感牢军觉回控将自制领来信军有了心队握又兵
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
地方的联系
宋朝把中 央集权强 化到前所
①在中央:采取_分__化__事__权__的方法,削弱 政治 _相__权__
同参 平知 章政 事事
枢密院
(军事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我们一起帮 你分担哦!
我真心不 愿意!
副宰相 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一、派文臣担任知州;
强化中央集权 地方权力
二、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三、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 归中央。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共25张PPT)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 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吾欲息天下 之兵,为国家长 久之计,其道何 如?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措施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的求安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