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
浅论儒家思想对陶诗内容的影响
陶渊 明这位伟大诗人一生 的思想与行事 , 都是通过其入仕 和归 儒 家忠君爱 国思想在 陶诗 中也有体现 ,在 《 论语 》中有记载 : 隐而具体表现 的。 他一生三仕三隐 , 可以看出 , 陶渊明内心是在仕与 “ 君君 、 臣臣、 父父 、 子子 ” 之言 , 还有 “ 其为人也孝悌 , 而好犯 上者鲜 隐之 间左右徘徊 的 ,这种 徘徊正是他灵魂 深处儒道 思想作用 的结 矣 , 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 者 , 未之有也” 的记载 , 强调孝悌是儒 家严格 果, 无疑, 对他 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因此他无法逃离 只有 的政治制度 的基础 , 可以看 出儒 家的政治制度的实质正是忠君观念 面对与超越 。 确立的原则 , 陶渊明的大多数诗 歌保持着 忠君爱 国观念 。 例如 , 他在 1身份背景使然 。 儒者风范 ( 《 拟古》 其八 ) 中写道 : “ 少 时壮且厉 , 抚剑 独行 游 , 谁言行游 近 , 张掖 陶 渊明出身名 门 , 他 的曾祖 陶侃做 过东晋高 官 , 他是 一位地 地 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 , 渴饮易水流 。” 体现他对 国家 的忠诚与想为 国 道道 的儒士 大夫, 这给他 的家族带 来 了很 大的儒学 影响 , 他 的祖 父 家效力 。 另外 , 陶渊明也 生活在一个对晋朝极为忠诚家庭中 , 其曾祖 和父 亲也都受其 影响 , 进人官场 , 陶渊 明虽说 出生 以后 , 家境衰败 , 父长沙郡公 曾做 过晋朝 的宰相 。 晋刚灭亡时 , 他在 自己的作品中 , 不 但是儒学影 响并 没有淡化 , 他从小受到儒家思想 的熏 陶 , 是一个 “ 谈 用 刘宋 的年号 , 而用“ 甲子 ” 记载。后来 , 他又有做官 的机会 , 但他并 谐无俗 调 , 所说 圣人篇 ” 的儒 士大夫 , 崇 尚“ 立善 有遗爱 ” 的人生 理 不出仕 , 这都体现了他的忠君思想 。他的这一忠君爱国精神在其 诗 想, 而且一生保持了儒学 的思想信仰 。 和许 多的封建士 大夫一样 , 年 《 咏荆轲》 中得到 了明显 的体现 。 这首诗通 过荆轲 的细致描写来表现 轻时代 的陶渊明有着建功立业 的壮志 。 他信奉儒家“ 治 国平 天下 ” 的 他的忠君 , 荆轲为 了坚 持理想和正义 , 在强秦 面前 , 生死不 惧 , 挺 身 理想 , 渴望 建功立业 , 他在 《 杂诗 》 中曾回忆年轻 时的追求 , 有“ 猛 志 而出 , 慷慨赴义 , 视死如归 。 诗人抗拒晋朝乱 臣的忠节与气概都是通 逸 四海 , 骞翮思远翥” 的诗句 , 希望通过仕途而 “ 大济苍生” 。二十九 过这一人物来展现 的, 可以看 出诗 中荆轲 的忠君思想也 正是 诗人本 岁那年 , 进入了官场 , 做 了江州祭酒 。由于当时门阀制度盛行 , 官场 人的真实写 照。 朱子在其《 朱 子语类》 中写道 : “ 其露 出本相者 , 是《 咏 黑暗, 官职卑微的 陶渊明得不到社会 的重视 , 他 的儒家之 志无法施 荆轲 》 一篇。” 苏轼也 写诗称赞 : “ 陶公忠义 , 横秋霜而贯 白 日。” 对 其 展, 但 是他没有放弃 , 而是一次次积极 出仕 , 十多年里 , 他做过参军 、 忠义予 以了高度 的评价 。 通过这首诗 , 我们可以得出 : 儒家的忠君的 祭酒 、 县令 等小官 , 希望有一天能够成就 曾祖 陶侃那样 的功勋 。 思想对 陶渊 明的影响是深入而深刻的。 2 儒 家 思 想入 诗 , 内容 多样 2 . 3志在兼 济思 想 在 陶渊明的诗文 中 , “ 游好 六经” 及“ 尊 崇孔 孟圣 贤” 这些话 , 经 陶诗 中也充分体现 了儒家的志在兼济的思想 。陶渊明身处在玄 常在他 的诗歌 中出现 。 梁启超 曾写道 : “ 他生在玄学 、 佛学 的时代 , 一 佛 盛行的时代 , 人生志趣却 在儒家经学 , 作为封建社会 一个积极 的 生用力和得力处都在儒学 。 ” 可见 , 儒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很大 文士大夫 , 想 通过儒 家之 志而“ 大济苍 生 ” 于是 乎就不 断地积极 入 的, 下 面从 儒家思想 的三个方 面来 阐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的内容 。 世, 虽说一 波三折 , 但也不放弃 , 仍积极 的人 世 , 终于在二十九岁做 2 . 1固 穷 安 贫 思 想 了江州祭酒 的官职 , 从少 年的“ 猛 志逸 四海 ” 到中年 以后 的“ 猛志 固 “ 固穷” 和“ 安贫” 是儒家 的思想 。 “ 固穷 ” 出 自《 论语》 , 《 卫灵 公》 : 常在 ” 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位有理想抱负 , 志向远大 的封建文人。 “ 子日: ‘ 君 子固穷 , 小人穷斯滥矣 。” ’ 《 论语 》 又说 到“ 安贫 ” : 《 雍也》 众所周知 , 孔 门儒学 的要义之一是立 志 , 孔子说他 自己“ 十有 五
看陶渊明的儒学观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yys20080102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样感情强烈的语句表明自 己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陶渊明的归隐正体现了儒家“邦 有道,毂;邦无道,毂,耻也”的这种社会人生观。陶渊明同 许多作家一样,渴望对社会有所贡献,渴望在不朽的功业 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张扬个体生命。而他的理想在这里只 不过是一种奢望,这种积极入世的儒学精神遭到了严重 的抑制,他怎能不发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样 的悲愤慨叹呢?
再次,封建社会以儒学为其思想根源,尽管魏晋玄学 盛行,但儒学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到了汉代,董仲舒 对儒家思想有新的发展,他将阴阳五行“天”同王道政治 “人”相联系,建立起了天人相通的宇宙图式,这种“天人 合一”强调的是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要与自 然及社会相应、合拍、协调和同一。“天”实质指的是自然, 陶渊明归依自然是对汉代儒学的一种继承。面临困境,陶 渊明在《归去来辞》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和存在的价 值意义,借“回归自然”来化解人生的虚无和孤独,“聊乘 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即随顺着大自然的运行变 化快乐地走到生命的尽头,以顺从天命为乐而不再有所 怀疑,这就是他化解人生痛苦矛盾的方式。罗宗强在其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中认为:当时许多作家都在寻求 任运委化的人生态度,但均未能达到此种境界,而陶渊明 达到了。为此他强调指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 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 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的一员,不是旁观 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他没有专门去描写山川 的美,也没有专门叙述他从山川的美中得到的享受,而山 川田园,就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 怒哀乐里。在罗宗强看来,陶渊明心中始终有一个世俗的 情结,他之所以能在短时同内实行任运委化的人生态度, 达到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依靠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力 量,他信守的是儒家道德准则:一片仁心安于贫困。他的 这种安于自然的态度是汉代儒学的再现,董仲舒强调了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天道的和谐,当人道不存,人无 法与自己奉行的天道同行时,便舍弃人道, 而选择天 道,与自然同行,安心于自然。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儒道合一的思想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儒道合一的思想
《归去来兮辞》是先秦诗人陶渊明的一篇重要作品,它表达了陶
渊明对道家和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这篇著作将道家和儒家的
思想融合在一起,提出了“道无形,而德乃至”的观点。
在思想上,
这首诗赞美陶令居士超越时空的宗教信仰,以及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对于陶渊明而言,道家和儒家是有本质的不同的,但同样也有共
同点,例如都有认识真理的努力,注重德行,追求自然之道。
因此,
陶渊明推崇儒道合一的理念,他以道家的思想保护儒家,以儒家的思
想保护道家,他强调生态合作,提倡拒绝孤立无援,以促进人际关系。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说:“真哲夫多知其类,及物以应其
变”“精诚求道者,行远必自通”,这清楚地表明了他倡导的儒道合
一思想。
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也有很多关于儒道合一的思想被广泛接受。
在明朝,学者韩愈就提出了“儒家宗教大一统”的思想。
在清末,张
之洞提出了“东西合璧”,“道和治”,“宇宙之天道,文明之作礼”等思想,提出了儒家和道家的融合。
而陶渊明的思想正是倡导这一融
合的思想,他认为,必须超越私心,处理内外关系,才能获得真理的
认识。
从《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出,陶渊明反对一味的学术推崇,他推
崇儒道和一的思想,以此来促进道家和儒家的交流与融合。
陶渊明的
思想对当今的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儒
家和道家文化的内涵,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昌盛。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论陶渊明的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的艺术特色论陶渊明的艺术特色试论古诗文之美——陶渊明诗文的美学特色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创作深受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大自然的诗化,展示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陶诗可谓诗坛上不可多得的瑰宝,是中国古诗歌宝库中一颗的明珠。
陶渊明崇高自然的田园生活,“自然”是他创作的最高准则,他的诗歌以自然为审美极致,他追求一种超脱现实,精神放纵的美。
他自然朴素的审美追求,领悟到了自然的恬静、潇洒和自得其乐,使他的田园诗充满着诗情画意,呈现出自然的极致美,写意的意境美,情感的契和美,生活的诗化美,理趣的和谐美。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开创了田园诗的艺术境界,扩大诗歌的创作领域和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人们从陶诗中体会到美的存在,领悟到诗文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在功利的现代社会中,安抚人们骚动的内心,构建和谐健康的人格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美学特色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也是别具一格的文学大师,陶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的明珠。
为后人开辟了一片广阔而情味独特的天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造就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陶渊明以田园诗居多,他的作品中描述的田园景色,农事耕作的作品大约占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一。
陶渊明的一生和田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对田园生活,陶渊明无比的熟悉,把自己在田园生活中的见闻、感受随手拈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深刻意义的美,并且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对日常生活进行美学观照,并从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平淡自然之美,把田园作为一种美学对象引入到文学作品中,伴随着诗人平淡无奇的叙述语言,最终达到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最能体现诗人的美学特色。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深受儒、道、禅尤其是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诗人委远任化,抱朴守真的人生态度,质性自然,率性无伪的个性为人,就是要求个体生命在随自然顺化,任情自适,以顺化自然的方式来消解人世间的种种复杂的变化,不受外在环境的损害和扭曲,对生活中的困境及磨难持乐观的态度,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形成了禅家的“超凡脱俗”与道家的“物我两忘”的美学思想,道家风度赋予陶诗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和传神写意的意境美,禅家哲学赋予陶诗空灵妙悟的契和美、平淡生活的诗化美和理趣并存的和谐美。
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
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摘要:文章以诗论结合的手法,在解析陶渊明诗文代表作品大意与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儒道结合的思想渊源、安贫乐道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的人生思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洞悉了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思想性格;儒道结合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其诗文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尤其是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言为心声”,本文便尝试着从其诗文入手,解读其深刻内涵,探讨其思想性格,从而由表及里,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
一、道结合是陶渊明的思想渊源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其中仅引用《论语》就有37处。
如陶渊明在《杂诗十二首》中第一首《人生无根蒂》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意思是说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
这两句,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
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
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既然大家都已非原来的生命,那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亲如兄弟,何必在乎血缘骨肉。
这样的想法,也不是陶渊明的首创,孔子《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陶渊明在诗中重复孔子的意思,其实是在战乱和孤独中对理想的一种呼唤,这种理想就是社会和平,是人间博爱,这其实就是儒家经典思想。
陶渊明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陶渊明田园诗的儒家思想底蕴
陶渊明田园诗的儒家思想底蕴
陶渊明田园诗以其精湛的词藻之句,流露出鲜明的儒家思想底蕴,深得文人骚客们的喜爱。
由此可以推测,这位杰出的诗人在文学创作中,柔和优美的诗句里灌注了众多儒家思想。
首先,陶渊明在田园诗中宣扬了仁爱的思想,诗中以柔美的语调表达出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诗中形容人们仁慈爱心的卓越语句。
在这句诗中,陶渊明提倡人们要体恤皆大欢喜的观念,使世界的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宁、和谐。
其次,陶渊明在田园诗中也歌颂了节俭之道,“今古悠悠,莫言归处。
”该诗句表明,然人缘游历,不可营求极乐;既安于现有生活不可求有余。
诗中指出节俭紧贴自然,节约资源,这也蕴含着儒家思想中丰衣足食的理念。
再者,陶渊明还在诗中强调了谦卑的思想,“永结无尽恩深情,万里佳期一瞬间。
”古人在提到谦卑一词时,一般会联想到儒家的恭敬、谦卑的思想,陶渊明正是把这种思想融入其诗句中,表达了谦卑的精神特征。
最后,陶渊明在田园诗里高举着爱国爱民的思想,其诗中句子表达的宗旨就是着力于民政的建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表达出儒家以爱人如己,以善为先道的思想,进而表明,他热爱国家、爱民、关爱后人,乐于为国家作出贡献。
总之,在陶渊明的田园诗句中,可以看出贯穿相当程度的儒家思想,诗中柔软能感来自陶渊明贯彻儒家思想对人类价值观的致敬,如今仍旧催人鞠躬尽瘁,为祖国、为后代而奋斗。
徜徉于儒道间的哲人——论儒道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徜徉 于儒 道 问的哲 人 论儒 道思想对 陶渊 明 的影响
潘 梦 秋
( 建师范大学 , 建福州 300 ) 福 福 5 1 8
摘 要 : 渊 明是 诗 人 , 陶 同时 也 是 哲人 。 纵观 其 一 生 , 、 思 儒 道 想 对 其 影 响 深 远 。 家思 想使 他 具 有 济世 之 心 , 家思 想 使 他 向 儒 道 往 归隐 。 两者 在 他 眼 中演 化 为 仕 与 隐的 矛 盾 。 然 而 , 又 可 以 将 他
其 融 合 在 一起 。 节 内心 冲 突 。 然 面 对 生 活 。 成 一种 洒 脱 质 调 坦 形 朴的人生哲学。 关 键 词 : 渊 明 ;儒 道 影 响 ; 盾 ; 一 陶 矛 统 中 图分 类 号 : 0 文献 标 识 码 : 13 A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0 1 0 - 1 2 0 17 - 1 1 2 1 )4 0 2 — 2
田 园生 活 并 不 都 是 “ 柳 荫 后 檐 , 李 罗 堂前 ” 《 园 田居 榆 桃 (归 ( 一 )般 惬意 , 际 上 充 满 了 艰 辛和 无 奈 , 田 家 岂不 苦 ? 弗获 其 》 实 “
l儒 家思 想 的济世 和安贫
儒 家 文 化 的 熏 陶 使 得 陶 渊 明 拥 有 济 世 之 心 ,然 而 却 与 黑 暗 现 实 格 格 不 入 , 他 陷 入 矛 盾 之 中 , 他 又 吸 取 了 儒 家 安 贫 乐道 使 但 的 思 想 。 归 隐 田 园 中 安 之若 素 。 在 1 . 家 熏 陶 1儒 陶 渊 明 的家 世可 谓 渊 源 博 大 。 《 子 》 ,悠 悠 我 祖 , 自 在 命 里 “ 爰 陶 唐 ” 他 的始 袒 可 以 追 溯 到远 古 的 陶 唐 氏 ; 上 陶 舍 公 德 无量 。 祖 “ 赫 愍 侯 。 当攀 龙 ”曾 祖 父 陶 侃 曾 任 晋 朝 的 大 司 马 ,天 子 畴 於 运 ; “ 我 , 征 南 国 ” 祖 父 做 过 太 守 ; 祖 父 孟 嘉 , 当 时 武 昌太 守 桓 专 ; 外 是 温 的座 上 客 ; 亲 也 做 过 官 , 官 职 低 一 些 。 父 但 虽然 家 道 中 落 , 是 但 家 族 的儒 家 文 化 传 统 还 是 对 他 有 所 熏 陶 ,少 年 罕 人 事 ,游 好 在 “ 六 经”《 酒 》 十六 ) (饮 其 。他 以 儒 学 后 人 自 居 , 自称 “ 予 小 子 ” 嗟 (荣 木 》 三)拜 儒 家 “ 圣 ” 子 为 “ 师 ”感 慨 “ 师遗 训 , 《 其 , 至 孔 先 , 先 余 岂之坠”《 木》 四) (荣 其 。在 《 子》 更 是 希 望 下 一 代 能 “ 恭 朝 命 里 温 夕”“ , 尚想 孔 圾 ”像 孔 子 之 孙 孔 圾 那 样 把 孔 门 家 学 发 扬 光 大 , , 因 此对 儿子 “ 爱 文 术 ” 《 子 》 的不 成 器 充 满 了 失 望 和 无奈 。陶 不 (责 ) 渊 明熟读儒家经典 , 诗文中多次化用。据朱 自清统计 , 陶诗 中共 用《 语》 故三十七次 , 论 典 可见 其 受 儒 家 文化 熏 陶 之 重 。
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
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第一篇:浅谈陶渊对明诗歌的审美追求编辑寄语:陶渊明在“素”中发现了意、道之真,并且体味到了真美,从而归田园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田园是陶渊明的心灵家园。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不足万言。
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
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宜划入田园诗的,约30首左右。
其诗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的魅力,随着时代的衍变,这种“素”的美愈来愈现出其光辉,倍受人们推崇。
我们认为,陶主体个人对“素”的审美追求,诗化了平淡素朴的田园生活,使得普通的农村生活具有了独特的“田园风光”之美学意义,这也给现代社会审美追求以重要启示。
“素”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有着重要地位和价值。
《周易·履卦》中有“初九,素履往,无咎。
”强调“素履”;《诗经·国风》之《扬之水》篇中有“素衣朱衣暴”、“素衣朱绣”的审美态度,即朴素(白色或者其它不艳丽的纯色,面料普通)的衣服上外加一件红色的衣服或者刺上红色绣花,“素”与“朱”相互衬托为美;《诗经·国风》之《素冠》篇也提到“素冠”、“素衣”;《论语》中也记载,孔子与学生讨论《诗经》,学生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孔子曰:“绘事后素。
”中国美学极为推崇“素”之美。
陶渊明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八首》,其二)素砾修渚,南无馀云。
(《述酒》)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咏荆轲》)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杂诗八首》,其七)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
(《岁暮和张常侍》)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移居二首》,其一)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答庞参军》)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从儒道思想论陶渊明的诗2
浅析陶渊明诗中的儒道思想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代伟人豪杰辈出。
泛黄的史册并没能掩盖掉智者耀眼的光芒。
从东晋走出来的陶渊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受推崇的历史人物之一。
而且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
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
”(《饮冰室合集》)。
陈寅恪说:“惟求触合精神于运化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说有所触碍,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
”从前人的许多著作里的许多观点来看,我认为贯穿陶渊明思想体系的两大文化源头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他在自己所写的诗中都有相应的儒道思想穿插其中。
本文将试从陶渊明的诗歌浅析诗中所蕴含的儒道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陶渊明,名潜,以字行①,又号元亮。
生于东晋哀兴宁三年乙丑(365),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活了六十三岁。
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也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但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
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官回家了。
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作为没落封建官僚主义家庭的后代,陶渊明自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儒家思想的教育。
青壮年时期他尊奉孔子“进德修业”的教诲,积极入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志。
《拟古》诗“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正是借少年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此外,虽然家道没落,陶渊明并不自以为是寒门,相反他对祖辈的公德是十分看重甚至有意标榜的。
在《命子》诗中,他历数陶门先世的功德,远推至上古的陶唐氏,直至官至长沙公,“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的曾祖陶侃,“寄迹风云”的父亲。
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
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摘要: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其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多用《老》、《庄》的典故。
陶渊明在诗文中继承了儒家思想创造出“善”之美、劳动美、精神美三方面的美学特征,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儒家“三美”之作。
陶渊明诗文自然、真、旷远的艺术特征是受道家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对其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发展。
关键词:陶渊明,美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影响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
陶渊明的性情与当时社会不投合,“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说出了辞官归隐的原因,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的坚定决心。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
”他在官场上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世俗与自己的性格本性相违背,他不能为了适应世俗而改变本性。
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思想。
在其佳作中蕴涵着他对自然、真实、直率、高远旷达美学思想的倾向。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在诗文中表现了善恶分明和严正精神。
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但不拘泥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思想态度有不相同之处[1]。
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多用《老》、《庄》的典故。
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2]。
儒家思想事情总是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陶渊明诗文体现出对“善”的向往,对“恶”的憎恶。
陶渊明的思想体系
陶渊明的思想体系陶渊明的思想体系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的称号,从小到大,我们读到过好一些陶渊明的诗文,一直认为陶渊明就是专门写农家乐田园派诗人,从来没有真正地去理会他诗文中包含的抽象义理和哲学思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陶渊明的思想体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儒家思想奠其基陶渊明出自显宦之家,书香门弟,虽然家道中衰,但家中藏书丰富,又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养成陶渊明爱好读书的习惯。
对於儒家诗书,六经之类的书籍,自少年时代起就有所偏好。
如温柔敦厚的诗教,给予他人格、性情的影响很深。
他的诗句引用论语的地方颇多,古直、陶靖节诗笺注,曾统计过渊明用论语典故的地方,共有三十七次之多。
由於他先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与奠基,虽处於乱世,始终固守峻洁傲霜的气节,未曾随波逐流,难怪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
道家思想启其知朱熹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於老庄。
渊明虽不像孔子那样,但他自己尽其在我,抱扑含真,确保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本色,这是我们首先探讨渊明的意识里,为何没有走上儒家路线的原因。
陶渊明后来转而接受他一意不变的接受全部儒家思想外,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与学术思潮,也是原因之一。
在如此大的动乱中,老庄哲学思想,便乘机而来,应运而兴。
研究老庄,既成一股风气,影响所及,陶渊明亦必有所涉猎,在儒家思想方面所无法解决的,所不能满意的,陶渊明必定想在老庄哲学中求得解决,求得满足。
他吸取老庄哲学中的精华,排斥其中的糟粕,这也是由於渊明的识见超拔不同凡俗,有以致之。
庄子养生重在去欲致静,养神所以致虚静,养形所以去物欲,都是合乎自然而泯於私智的良方。
而其处世态度,却是崇尚自由平等。
至於老庄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和生死论,对於渊明的影响,则是在他归隐以后,才有较明显的表现,这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关键。
释家思想助其成南北朝时,中国思想界又有大变动。
盖於是时,佛教思想有系统的输入,而中国人对它亦能了解。
高僧传说:慧远能引庄子义为连类,於是惑者晓然。
心存忠义 心处闲逸——论陶渊明诗文创作体现的儒道精神
植不足以 自给 , 幼稚盈 室, 瓶无储粟 , 生生所资 , 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 为长吏 , 脱然商怀 , 之 求
基金项目: 吉林省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编号 2o07 ; o62)吉林大学 “ 门精品课程建设工 程” 百 第三批(04立项项 目(中国古代 文 2o) < 学史> , )沈文凡为项 目 第一负责人。 作者简介 : 沈文凡(90 , , 和龙人 。 16 一)男 吉林 文学博士,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 中文系副主任 ; 钟 静(97 , , 1 一)女 黑龙江鹤 岗人 , 7 吉林大学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合, 达到了和谐 自 又随着生存际遇和人生选择的不同, 适, 后来略显道家精神。两种思想在陶渊明身上不相
矛盾 , 是一种忧 忠意识和 自由精神 的五融。这种精神具体体现在 回归 自然的人 生观 和委 运任化的生死现 中。 关键词 :陶渊明 ; 文; 诗 儒道 互补 ; 自然回归; 生死 中图分类号 : 0 . 1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652o )l 0 7 4 17 一o9 {o6o 一0 5 —0
陶渊明少年时代就有一陶渊明思想中的儒道情结凌云壮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是兼容并蓄的既有儒家hgc十二首之五又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后的持已严正忧国不复谋身的入世愿望又有道代虽然家世已没落然祖上的遗风古训尚存所家的重朴含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避世心以他思想中既有儒家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入世态还带有释家的空诸所有拈花微笑的空灵任抱负也有儒家的忧勤自任克已自省达济天下达亦带有墨家的朴素简约躬耕自食的尚实之的精神信仰
达, 亦带有墨家 的朴素简约、 躬耕 自食的尚实之
气等。中国古代士人身上大都带有这种多元而 归一的思想 , 又随着人生经历和生命境遇的不同
简述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的论文
简述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的论文论文关键词:陶渊明道家思想田园诗创作论文摘要: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
早年,儒家的“入世”思想占了上风,他断断续续度过了13年的为官生活。
后来,道家“出仕”精神逐渐显现并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他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
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
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
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
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陶渊明(365—427),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年。
这个时代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出仕是文人的最好出路。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他的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
祖上的殊勋伟业,他是极其看中并深以为荣的。
社会传统和家庭背景必然会让他心中的儒家“出仕”思想占据上风。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颇有雄心壮志。
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但只担任过祭酒、参军之类小官,所以他的壮志无法实现,而且不得不在官场中苟合、周旋。
晋宋之际,“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1]244,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痛苦中。
在陶渊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文人有这样的苦恼,如阮籍、嵇康,他们也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们无法为现实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他们充满了“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的困惑和忧恐,他们企图以超世来求得解脱。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
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摘要:陶渊明的一生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别具一格的,他由仕而隐、安贫守道的人生抉择一直深受后人的倾慕。
冯友兰先生说“在东晋名士中渊明的境界最高”。
李泽厚把陶渊明看做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他任真的人生态度及由此达到的和谐之人生境界,不仅在中古时期更对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美学真和朱光潜先生说:“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陶渊明宦海沉浮十三年,最终毅然辞别官场,终老田园,陶渊明的一生是任真的一生;他的诗文抒写官场的羁束、归耕田园的惬意、对现实的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探索,不仅体现了对平淡自然、雄浑悲慨之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真谛的领悟,对人生、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同时更是他真率人格的体现。
从现实生活到人生理想,从为人到为文,陶渊明的一生贯穿了诗人对“真”的执著与追求。
前人对陶渊明其人的评价多用“真”字,关于陶渊明的为人,沈约《宋书・隐逸传》称其“真率”,萧统的《陶渊明传》评价他“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被时人誉之为“实录”的《五柳先生传》也生动体现了其精诚无伪、自然率真的个性特点。
魏晋士人嗜酒,陶渊明亦不例外,但较之时人酒醉后的放浪形骸、任情自适的刻意,陶渊明的解葛巾漉酒、抚无弦琴寄意之举,醉酒后的“我醉欲眠,卿可去”率真之语,则更富有真情和诗意。
对于陶渊明行事“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种种潇洒,人们往往把他当做“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其实比较《世说新语》中士人的乖僻怪诞的行为,陶渊明的行事要收敛了许多,也自然了许多。
“竹林七贤”的种种行为多多少少带有刻意斧凿的痕迹,让人感觉远离了生活,而陶渊明的风流更富有生活的情趣,也更接近自然之美,他纯净率真,没有刻意的作秀,却浑然天成。
苏轼曾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试论儒家“乐”文化对陶诗的影响
追 求的 “ 乐 ” 是一 种 坚守 信 念 、安 贫 乐道 的达 观 自信 的处 世 态度 与人
生境 界。 孔 子及其 弟子生 活在 战乱频 繁 、 礼 崩乐 坏 的春 秋 时期 ,这 一 点 与 陶 渊 明所 处 的晋 宋之 交 时期 相 似 。 陶 渊 明也 曾有 过远 大 的理 想 与抱 负 , 他 曾做 过 桓玄 、刘 裕 的幕 僚 ,也希
一
作 于辞官第 二年 的 《 归园 田居》 中 , 辛 劳 困苦 的 田园 躬耕 生 活 给 陶渊 明
带来 的不 是悔 恨 而是 惬 意 ,带 来 的 是一种 “ 乐” ,尽管 躬耕 生 活劳 苦 , 但 渊 明却 感 叹 “ 衣沾 不 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渊 明的 “ 愿 ”就是 自己坚 守儒 家 信 念 ,于 乱 世 中 洁 身 自好 。 而也 只有 在 山水 田园 间 ,陶 渊明 才 实现 了 自己 的 “ 愿”,所 以陶渊 明找 到了 “ 乐” ,这 种 “ 乐 ”是 坚守 自己 理 想 信 念 所 带 来 的 满 足 安 心 之 “ 乐” ,孔 子 的弟 子颜 回 的 “ 乐 ”也
孔子称 赞颜 回 道 “ 贤哉 ,回也 !一箪 食 ,一 瓢饮 , 在 陋巷 ,人 不堪 其忧 , 回也不 改 其 乐 。贤哉 ,回也 ! ' ’ 语・ 学 而》:
子贡日 : “ 贫 而 无 谄 ,富 而 无骄 。
纡 辔诚可学 。违 己讵非迷 ! 且共 欢此饮 。吾 驾不可 回。 ” 面对 田父 的劝 说 ,陶 渊 明表 达 自 己固 守 高节 、不 违 初 衷 的决 心 。
支 撑他 做 出这 样选 择 的力 量 与 勇气 何 来 ? 从 儒 家那 里 也 能 找到 答 案 。 《 论语 ・ 述而》,子 日: 饭 疏 食 ,饮 水 , 曲肱 而 枕 之 , 乐 亦 在其 中矣 。不义 而 富且 贵 ,于 我 如浮云 。 《 孟子・ 告子上》 生 ,亦 我 所 欲也 ,义 ,亦
陶渊明田园诗的儒家思想底蕴
陶渊明田园诗的儒家思想底蕴
陶渊明,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陶渊明田园诗》被广泛阅读。
这首诗用风景优美的词句,不但描绘了田园的美景,而且也展示了陶渊明对田园的崇敬之心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深度。
一、儒家认为,境界在于心,陶渊明在《陶渊明田园诗》中表达了“收获内心快乐自然积淀”的想法,他表达了对休闲生活的热爱,他相信人能够自在地把握生活,让愉悦和春融融的景象填满自己的心,无需追求利益,就可以获得应有收获。
这正好符合儒家一贯的“以和为贵,以和谐为上”的观念,正是这种以和谐的放松心态,才能够让人受益于田园美景中的愉悦。
二、陶渊明展现了儒家认为要多欣赏和保护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他非但赞美田园的美景,而且也高度赞扬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优势,他称赞“社保林塞外,军营无虞内”,表明着自己深深热爱这种
安定的生活,它令人欣喜若狂,也是儒家文化一贯秉持的“养生谋国”的理念的实践。
三、陶渊明在《陶渊明田园诗》中表达的“万籁俱寂”的思想,也反映了儒家传统的思想,儒家以宁静调节内心为核心,提倡内心充满“和谐、宁静”的感受,而陶渊明则表达了宁静禅修的思想,他作为一个儒者,认为人类在安静中,可以更容易把握真理。
《陶渊明田园诗》以风景优美的词句展示出陶渊明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深度,他赞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快乐;激励我们把握机会,保护和发展社会环境,保护安定;提倡人们要让内心宁静,以达到真理
的把握,以享受更好的田园生活。
自然,《陶渊明田园诗》对儒家思想的认可,不仅仅是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审视,而是以有美的语言,以更有深度的视角,将儒家思想展现在人们面前。
简述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一)
简述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一)论文关键词:陶渊明道家思想田园诗创作论文摘要: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
早年,儒家的“入世”思想占了上风,他断断续续度过了13年的为官生活。
后来,道家“出仕”精神逐渐显现并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他创作出清淡自然的田园诗。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
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
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
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
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陶渊明(365—427),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年。
这个时代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出仕是文人的最好出路。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他的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
祖上的殊勋伟业,他是极其看中并深以为荣的。
社会传统和家庭背景必然会让他心中的儒家“出仕”思想占据上风。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颇有雄心壮志。
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但只担任过祭酒、参军之类小官,所以他的壮志无法实现,而且不得不在官场中苟合、周旋。
晋宋之际,“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1〕244,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痛苦中。
在陶渊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文人有这样的苦恼,如阮籍、嵇康,他们也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们无法为现实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他们充满了“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的困惑和忧恐,他们企图以超世来求得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摘要: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其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多用《老》、《庄》的典故。
陶渊明在诗文中继承了儒家思想创造出“善”之美、劳动美、精神美三方面的美学特征,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儒家“三美”之作。
陶渊明诗文自然、真、旷远的艺术特征是受道家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对其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发展。
关键词:陶渊明,美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影响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
陶渊明的性情与当时社会不投合,“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说出了辞官归隐的原因,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的坚定决心。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
”他在官场上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世俗与自己的性格本性相违背,他不能为了适应世俗而改变本性。
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思想。
在其佳作中蕴涵着他对自然、真实、直率、高远旷达美学思想的倾向。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在诗文中表现了善恶分明和严正精神。
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但不拘泥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思想态度有不相同之处[1]。
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多用《老》、《庄》的典故。
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2]。
儒家思想事情总是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陶渊明诗文体现出对“善”的向往,对“恶”的憎恶。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在诗中。
陶渊明把田园看作是安身立命之所,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重归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陶渊明把“尘网”喻为仕途为官。
他认为“误落”的“尘网”当指“违己交病”的“人事”,即仕途;“误落尘网中”即误入仕途为官。
陶渊明对“善”的田园、纯朴的生活向往,对“恶”的黑暗社会的憎恶。
他还有很多这样的诗篇,体现儒家思想中“善”与“恶”。
有些作品体现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朋友恳切、真挚的感情。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写稿日期:2005年12月8日作者简介:廖秋霞(1984--),女,广东河源人,韩山师范学院2003级中文系汉语言4班学生有一个突出的特征,这就是他能亲身体验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尤其是在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社会背景下。
这有着儒家博爱思想影子,具有进步意义。
他在诗篇中表示亲自参加劳动,是尊重劳动人民,真正能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感到有很大的乐趣。
据此,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中发出了大量的农事的歌咏,为中国古代诗歌创造别开了生面。
《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二首、《归园田居》、《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
如“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
”“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诗人,能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并且要“长如此”,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少见的。
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非常真挚的。
“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觞远见候,疑我与时乘。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劳动人民有着密切关系,他们在一起聊天谈心,喝酒,无所不谈。
他在贫穷无可食时所作《乞食》,写的是真实的生活写照,但是他并不是一味写自己的悲苦凄凉的生活,仍能抛开凄苦,与农舍人民一起喝酒聊天。
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陶渊明以儒家“固穷”的精神,自勉、立身行己的严正精神。
在中国文学史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人生道路是最为独特的。
他少怀大志,屡次出仕,希望“拯救济世”,建功立业,可惜时运不济,理想抱负都无从施展。
在忧患与绝望中,诗人没有选择三闾大夫的自杀殉志,更没有选择扬雄等无行文人的不讲操守、变节附贼[3]。
陶渊明以自勉、立身行己的严正精神,选择隐逸生活,寻找“本性”归属。
陶渊明在诗文中继承了儒家思想创造出“善”之美、劳动美、精神美三方面的美学特征,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儒家“三美”之作。
道家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诗人。
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的影响,其诗文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然”“真”以及“旷远”三美之上,继承和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朱熹在《朱子语录》中指出:“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看《归园田居》: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勾勒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幅画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有点像是世外桃源的光景,但这些描写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
同时,陶渊明诗文以顺应自然的宇宙观看待人生。
在《归园田居》一的起首四句,陶渊明表明自己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
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
“适俗韵”是逢迎于世俗、周旋于应酬、钻营取巧的官场形态。
诗人的“无”表明他“自然”本性对此感到无奈。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诗人的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步入官场。
陶渊明不得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陶渊明认为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成长在大自然怀抱的陶渊明,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感情,他顺应自然的宇宙观,陶冶了其诗文审美追求。
大量的作品中,诗人都体现对大自然所有景物一草一物的热爱和珍惜。
从陶渊明推崇“自然”的审美追求,我们也可以看出其诗文“真”的美学特征。
元人陈绎曾称赞他的作品“情真、景真、事真、意真”[4]。
陶渊明用质朴无华的语言道出“真”。
其诗文的“情”是真挚的,真切地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黑暗社会的厌恶;“景”是真实客观的,不带任何色彩的描写;“事”的交代是他的真实生活的映现,是他隐逸生活的背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意”在“情”真的基础上,创造出陶渊明真实的灵魂。
真,是陶渊明的人格特征;真,是陶渊明的艺术特色;真,是陶渊明的魅力所在[5]。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是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发出世事人生的感慨。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古诗写真事真感,隐逸生活的贫困,但另一方面,热爱大自然的他,也不受权贵的诱惑。
就像“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真实地写出自己的窘况和坚定的决心。
陶渊明在诗文中从不掩饰自己的真诚的思想,真实的生活和纯真的感情,给人以美的感动。
陶渊明诗文的旷远美就是以心胸开阔、坦荡、通达事理、明智处世。
《饮酒》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诗人当时的心境是旷远开阔的。
《饮酒》十五:“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陶渊明站在一个宇宙的高度来审视生死,对生死是抱着非常乐观、旷达的态度去面对。
《拟挽歌辞三首》:“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这样的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从前文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的勾勒显出诗人生活的简单和朴实。
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是淡,味道却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虽然是继承道家中幻想世界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但陶渊明的旷达悠远心境是建立在现实客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色彩的旷达悠远的审美风格。
陶渊明诗文自然、真、旷远的艺术特征是受道家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对其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发展。
儒道相统一陶渊明以儒家的严正生活态度来处理事情,来鼓励自己并反抗现实。
以道家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来引导自己,鼓励自己,并客观地看待生死等。
他的生活态度现实而不局促、不畏缩,他的胸怀高扩而切合实际。
从他的创作上看,陶渊明的思想与行为相统一,结合,和谐,在20的隐居生活都未曾受影响。
儒道相统一的思想指导他的诗文创作,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美学思想,是文学史和哲学史上的一笔财富。
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3.[2]王叔新.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3]张翼.情感的执着与理性的超越—解悟陶渊明的人生理念及时代价值[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4]李锦娣.陶渊明的美学思想[J].岱宗学刊.2003-3.(1).[5]徐新杰.论陶渊明的“真”[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