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现代诗两首》学案 (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现代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现代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朗读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分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

追上了漂泊的人,却赶不上漂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思乡的心……”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游子心头那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

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排遣;乡愁是余光中跨越海峡的真情诉说;乡愁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深。

我们侧耳倾听,席慕容为我们唱响感人肺腑的长城谣,潸然泪下;我们屏气凝思,纪弦为我们讲述一片槐树叶的故事,动人心弦。

二、赏析《长城谣》1、介绍作者: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

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因此拥有大量读者。

2、播放《长城谣》朗读录音(1)正音:焉支yān zhī 隘口ài 蹲踞dūn jù躯体qū 焚fén 敕勒chì lè(2)解词: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

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三、整体感知: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

这首诗属于哪一类?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6课《现代诗两首》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6课《现代诗两首》学案(新版)语文版

现代诗两首课题现代诗两首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隘口、蹲踞、荒莽、山巅、蝉翼〞等词语。

2. 体会诗人对故土、祖国眷恋之情。

3. 学习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写法。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对故土、祖国眷恋之情。

学习难点学习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写法。

学习过程备注布置预习1. 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隘.口〔〕蹲踞..〔〕〔〕荒莽.〔〕山巅.〔〕蝉翼.〔〕〔2〕解词:隘口冷眼2.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一、预习展评从“字词积累〞中选用两个以上词语,并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二、出示学习目标1. 掌握“隘口、蹲踞、荒莽、山巅、蝉翼〞等词语。

2. 体会诗人对故土、祖国眷恋之情。

3. 学习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写法。

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分别概括?长城谣?三小节内容;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预设问题二:找出?一片槐树叶?线索,梳理思路;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抒发感情?五、当堂达标阅读短文,答复下列问题。

〔15分〕每一棵草都会开花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草地里去。

惊奇发现,一种叫牛耳朵草,开了细小黄花。

那些小小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来一眼,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

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

开成白白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

狗尾巴草开花,就像一条狗尾巴,假设成片,是再美不过风景。

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就没见过不开花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一个孩子,皮肤黑黑,还有些耳聋。

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样子。

这样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一个。

甚至学期大考时,他分数,也不被记入班级总分。

所有人都把他当成残疾,可有,可无。

③他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中年人。

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父亲。

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6现代诗两首一片槐树叶》word教案 (1)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6现代诗两首一片槐树叶》word教案 (1)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课文简介:《一片槐树叶》是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了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他借这有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设计一:品读赏析式思路综述:本设计力求通过对诗歌的品读赏析,让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浓浓的乡思乡愁,进而感知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导入启思2、朗读领会2.教师示范朗诵,3.学生一边倾听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4.一边画出断句标5.志,同6.时让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舒缓、低沉、深情)有所感受。

7.学生自由朗读,8.在听读的基础上,9.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10.让学生自由朗读,11.初步领会诗歌的情感。

教师巡视、倾听,12.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13.也要听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14.给予个别点拨。

15.学生展示朗读,16.请几名同17.学有感情朗读,18.其他同19.学要评一评,20.好在哪里,21.哪里还需要改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朗诵者和点评者进行鼓励与指22.导。

23.学生比赛朗读,24.分男女生竞赛朗读。

教师打分记录,25.奖励优胜队。

三、分组品读1、再次自由朗诵诗歌,2、寻找有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3、在下面画出横线。

反馈:“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反馈:小组汇报收获,提出疑难。

7、教师预设学生的疑问,8、猜测几个可能的问题。

9、师生共同10、探讨,11、通过提示、提问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

即:B、由看到一片树叶随之引发回忆和思索更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是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四、学生熟读成诵通过自由背诵、集体背诵、展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 现代诗两首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 现代诗两首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第6课现代诗两首【导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法,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3.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乡愁”是马致远笔下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愁”是柳永梦醒后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乡愁”是李清照的浅吟低唱;“乡愁”是苏轼的慷慨悲歌;“乡愁”是漂泊异乡的游子剪不断的情结;“乡愁”是一坛海外赤子饮不尽的烈酒;“乡愁”是梦里的“长城”;“乡愁”是“一片槐树叶”,载着诗人浓浓的情思,漂洋过海……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张长城图片,配以《长城谣》歌曲。

学生对长城产生直观感受,营造思乡爱国氛围,引出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隘.口(ài) 歌谣.(yáo) 蹲踞.(jù)山巅.(diān) 焚.起(fén) 槐.树(huái)(2)词义隘口:狭窄的山口。

荒莽:荒僻的莽原。

蝉翼:蝉的翅膀,形容物体很薄,文中形容树叶很薄。

最新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精编版

最新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精编版(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城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 作者简介席慕蓉(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3 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现代诗两首》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现代诗两首》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现代诗两首》导学案1、了解作者,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和思想。

2、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思乡之情。

3、感受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意境。

1、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

1943年生。

蒙古族女诗人、散文家、画家。

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她出生于四川,后随家定居台湾。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2、纪弦,当代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

1913年生于河北,祖籍陕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1948年去台湾,现居美国。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

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

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

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焉.支( ) 隘口( ) 蹲踞.( ) 荒莽.( ) 山巅.( ) 焚.起( ) 敕.勒( ) 槐.树( ) 蝉.翼( ) 沾.着( )2、词语解释。

隘口: 山巅: 冷眼: 恩怨: 焚起: 躯体: 蝉翼: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的恩怨(2)这是全世界 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 ,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4、《一片槐树叶》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 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和上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 的艺术手法。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1、概括内容:席慕容阔别故乡去台湾多年,时刻思念着故乡,因此写就了《长城谣》。

八年级语文下册6《现代诗两首》教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6《现代诗两首》教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6《现代诗两首》教学案(新版)语文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6《现代诗两首》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6.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两首诗的教学均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在第二课中增加了一个诗歌朗诵会,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作者或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其的感性认识。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作家艾青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赏析一首由现代女诗人席慕蓉所作的抒怀诗《长城谣》。

首先请听这首诗歌的配乐版。

板书课题。

1.观看幻灯片和图片,在配乐中欣赏诗歌,对其形成初步认识。

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走进作者:作者简介席慕容(略)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八年级语文下册 6《现代诗两首》(第2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6《现代诗两首》(第2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某某:
3、找出《一片槐树叶》的线索,梳理思路;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3、请任选角度对这首诗的末节进行赏析。
示例:作者借八月十五的饼香思念故土,这份相思还没有散尽,等来的是春节的到来,尽是思乡的情怀,作者还将闪闪文灯比作是故乡的眼睛,虽然身在异乡,但始终在故土的眼中。(合理即可)
4、诗人以“故乡的眼睛”为题有什么好处?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土之思,另一方面给人以美好的想象,让人沉醉在浓浓的情怀之中。
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4、“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这样写不矛盾。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
二、细读品味,探究问题:
1、分别概括《长城谣》三小节的内容;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2、《长城谣》中写“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诗人为什么说“梦”是“不眠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新版)语文版

《现代诗两首》一、设计思路《长城谣》《一片槐树叶》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故乡无限的眷恋,学习时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来理解品味。

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逐步养成比较阅读和迁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时可按照“激情—朗读—分析—品读—延伸”的环节展开。

二、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抒情诗的特点。

2.进一步提高诵读诗歌的技巧,初步学会把握朗读抒情诗的节奏。

三、教学过程1.激情:(1)多媒体播放深沉优美的歌曲《故乡的云》,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感情?(2)解读“乡愁”:师生共同回忆古人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使学生对无形的乡思乡愁有初步的感受:诗人都是借助有形的事物来倾诉心中的无限思乡之情的。

……这些诗句带给我们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它们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之情。

2.朗读:(1)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思乡曲》)或者播放朗读磁带,学生聆听,尝试进入诗歌的意境。

(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3.分析:(1)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这两首诗的感受,写在书上。

(2)作者为什么要借“长城”“一片槐树叶”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来分析。

)(3)试比较两首诗结尾的精妙之处。

4.品读:(1)诵读下面诗句,说说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①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②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5.延伸:(1)作者资料:席慕蓉:1943年生于重庆,蒙古族女诗人。

1981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纪弦:1913年生,1928年开始发表诗作,主要作品有《火灾的城》《爱云的人》《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纪弦诗集》等。

(2)模仿写作:请同学们模仿这两首诗的表现形式,写一两段话或一两节诗来抒发乡愁。

6.诵读全诗,再次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现代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现代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现代诗两首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西华二中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课时安排:2课时班级小组姓名星期学习目标 1、我能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思乡之情。

2、我会感受诗人对故土、祖国的眷恋之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我能给以下画线字注音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荒莽()些微()蝉翼()敕勒川()焉支()2、我能辨析以下形近字,注音并组词谣()赦()槐()徭()敕()愧()自我发现二、知识链接:及背景3、席慕容()女诗人,生于四川,是王族公主之后,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学艺术。

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回台湾任美术教授。

席慕容多写()、()、(),唯美的文字清新易懂,拥有大量读者。

出版的诗集有《》《》等。

4、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

原名路逾,1948年去台湾,现居美国,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等。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去台湾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一种强烈的游子怀乡之情,充满他的心间。

二、自主学习:5.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6.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解析】这里意象指能寄托感情的事物。

三、合作探究1、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2、学完《长城谣》,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怎样的理解?3、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4、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绘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四、学案,达标测评1.给红色的字注音。

《现代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

《现代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

《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共3篇《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1《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现代诗两首》,其中包括两首诗歌:现代诗《带着风的音调》和《阳光下的舞蹈》,并且涵盖了相关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和精神。

2. 了解现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3. 在诗歌的阅读和作品练习中,锻炼阅读理解和写作技能。

4.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设计1. 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是组合式的,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诗歌阅读、作品写作、小组讨论、朗诵等几个部分,以实现目标的达成。

2.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a. 教师介绍两首诗歌,并解释现代诗和传统诗歌的不同之处。

b.讨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区别及他们的共性。

步骤2:诗歌欣赏a. 学生们开始阅读两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义,节奏和语言。

b. 梳理两首诗歌的结构、韵律、语言特色、想象力等c. 教师解释需要重点理解的部分,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答。

步骤3:小组讨论a. 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用词、语言、意象、美感、情感等方面的感受和理解。

b. 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介绍组员的讨论结果。

c. 全班学生可以提问代表,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讨。

步骤4:写作练习a. 让学生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现代诗,可以参考两首诗歌的诗形和主题。

b. 老师带领学生梳理诗歌写作中的技巧和方法。

c. 诵读自己的诗作,提高自信和展示能力。

步骤5:诵读与评价a. 学生按照小组,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诵。

b. 全班学生进行评审,看看演讲的诗歌朗诵是否优美通畅,语言是否清晰明了,有没有吸引人的意象和意思。

c. 老师进行点评,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

步骤6: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现代诗歌的创作,阅读和鉴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八年级语文下册 6 现代诗两首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6 现代诗两首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6 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版6. 现代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2.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作业通读课文,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

隘口() 歌谣() 蹲踞() 山巅() 焚()敕()勒川槐树( ) 蝉翼() 荒莽() 尽()管尽()头勒()索勒()紧薄()荷薄()片夹()道夹()被二、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长城长》,出示歌词。

长城长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托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你要问长城在哪里就看那一身身一身身绿军装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托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你要问长城在哪里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蓉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蓉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三、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生。

蒙古族女诗人。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 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现代诗两首》教案-精选文档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现代诗两首》教案-精选文档

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初二下):《现代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反复2.朗读,3.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4.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5.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城谣》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教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教案新版语文版

6.现代诗两首【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重点)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3.感悟诗歌思想,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法。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作家艾青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赏析两首现代诗。

首先请听这两首诗歌的配乐版。

(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其的感性认识。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1)席慕蓉,作家,蒙古族。

1943年出生于重庆,现居台湾。

席慕蓉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语言清新隽永。

代表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

(2)纪弦,原名路逾,1948年去台湾,现居美国。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

主要作品有《无人岛》《摘星的少年》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隘.口(ài)歌谣.(yáo)蹲踞.(jù)山巅.(diān) 焚.起(fén) 敕.勒川(chì)槐.树(huái) 蝉翼..(chán yì) 荒莽.(mǎng)3.理解词义。

隘口:狭窄的山口。

蹲踞:蹲坐。

荒莽:极其荒凉。

些微:一点儿。

4.阅读诗歌,思考问题。

(1)阅读《长城谣》这首诗,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节: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第二节: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第三节:梦回长城。

(2)阅读《一片槐树叶》,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写一片“槐树叶”。

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

第三节: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一)探究《长城谣》1.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明确: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2.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掌握诗歌象征、借物抒情的写法。

(3)在学习诗歌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掌握诗歌象征、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营造意境,以物寓情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谁不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乡愁的现代诗。

(出示长城图片)二、学习《长城谣》(一)作者简介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焉.支(yān)隘.口(ài) 蹲踞.(jù) 荒莽.(mǎng) 焚.起(fén) 敕.勒(chì)3.划分诗歌节奏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现现代代诗诗两两首首《长城谣》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 ) 隘口( ) 蹲踞( ) 焚起( )敕勒( )蝉翼( ) 沾着( ) 槐树( ) 山巅( )2.易误读的字音蹲踞jù 不读jū 敕勒chì 不读shè 隘口ài 不读yì沾着zhān 不读ni ǎn 蝉翼chán 不读dān3. 形近字┏焉:焉支 ┏踞:蹲踞 ┏敕:敕免 ┏沾:沾湿┗嫣:嫣红 ┗裙:衣裙 ┗蔌:野蔌 ┗粘:粘性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流进_____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___________,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

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参考答案】1. yānài dūn jù fén chìchán yìzhān huái diān5.要从你身旁流过我不眠的梦中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6.席慕蓉蒙古穆伦席连勃七里香纪弦路逾新诗覃子毫钟鼎文现代二、课文学习1.读下面诗句,说一说红色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的恩怨【明确】“无情”、“蹲踞”“冷眼”是富有创造性的使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了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见证。

这三个词语都是贬义词,从表面来看,是写长城的无情,实际上是写历史的无情、时间的无情。

它们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历史的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变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2)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明确】“总”“一……便……”抒发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

(3)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明确】“应”“ 仍然”“流进……不眠的梦中”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那种思乡之情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形式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

2、从《长城谣》中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蹲踞”“冷眼看”“无情”等句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3. 学完《长城谣》,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明确】中国人的思乡情结。

无论何时何地,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

【解析】此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只要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即可。

4. 学完《长城谣》,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怎样的理解?【明确】月亮,月色已成为诗人笔下思乡的代名词。

如古人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均赋予月以特定的含义。

诗中“月色如水”是为了引出梦境,从而突出思乡的主旨。

【解析】要联系到与月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并发现其共同点,简单加以阐释。

5.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6.“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这样写不矛盾。

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

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

7. 仿照下面这个哲理性比喻句,以“奋斗”和“希望”开头,分别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哲理性比喻。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①奋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示例:奋斗就是与风浪搏击的那双桨。

希望就是万绿之原的绚丽花朵。

8.为什么一片“薄薄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明确】因为它是来自祖国,是祖国的象征。

它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因而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9.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明确】“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国,对故国怀有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急欲归来的迫切之心。

10.“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

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

【明确】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

【解析】此题考察理解及概括能力,要点是将三节诗的主要内容用适当的词连接起来。

不要拘泥一种固定答案。

1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明确】《长城谣》文章结构图结构图表如下:┏长城的沧桑——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长城谣┫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心系故国思恋故乡┗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2)《长城谣》段落分析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

写历史,方法很多,即使洋洋洒洒千万言也未必能反映历史全貌。

但诗人只用一节诗,短短的几句,便勾勒出浩浩一部长城史,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

长城,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而流到诗中的只有寥寥数字:“城上城下的争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诗人完全放弃感情评价,只是让历史凸现其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而古老的长城却饱经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

“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

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

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

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

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

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3)《一片槐树叶》文章结构图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结构图表如下:┏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一片槐树叶┫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声声含泪字字泣血┗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4)《一片槐树叶》段落分析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第一节有四行,仅仅是一句最简单的陈述句:“这是一片槐树叶。

”而诗人却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定语,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

前两句落笔见情,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而这种心情却转瞬即逝。

第三句是一个长句,节奏缓慢沉重,欣喜一变而为伤感。

这一节诗要传达给读者的,恐怕主要是伤感,而大幅度感情起伏变化,令人难忘,令人感慨。

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

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行踪遍于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忆已老,但他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

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

“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

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