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宗法制度
建筑中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广泛的。
无论是传统民居聚落景观的构成,还是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抑或是营造规格、建筑装饰,无不透射出宗法伦理观念和礼制等级思想的气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农业社会的长时期延续,农耕生活基础和宗族文化心理根深蒂固,这也就决定了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自始至终的。
所以说,有人称中国传统民居是传统中国社会宗法制度的活化石,也就不无道理。
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简析:1.礼制性建筑在传统聚落中地位突出,类型多样。
礼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束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的特点,制约了包括传统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传统聚落中礼制性建筑的普遍存在,而且往往占据突出而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传统民居和聚落的大量的实地调研而了解到,这种礼制性建筑从类型上分,包括寺庙、宗祠、祖堂、牌坊、廊桥、文塔。
这些类型的建筑当然不是用来居住的处所,但是在传统民居聚落环境中,与供居住用的传统住宅相比地位更高、意义更大,成为整个村落的主导和决定因素。
比如寺庙,清真寺是回族聚居地区最醒目的公共建筑,是地区性回族社会结构的核心,是回族信仰的物质显示,也是现实中生活路标的象征。
回族群众一般围寺而居。
宗祠在汉族地区往往是独立的院落,占据全村的中心地位,也有的依“左祖右社”的原则,位于村落左方。
它不仅是祭祀场所,也是族人举行冠礼、婚礼、丧礼等多功能的家族礼制活动的场所。
堂则是渗透包含在第宅中的礼制性建筑,是《礼记》所讲的“六礼”(注:《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
“六礼”指冠、婚、表、祭、乡、相见。
)的活动之所。
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民居,还是粤中三间两廊式民居,抑或是闽粤赣的客家民居,浙江十三间头式民居,这种礼制性空间的堂,一直是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心。
什么是宗法制度
什么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指传统社会中一种基于家族亲属关系的社会控制系统。
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这些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和制度。
宗法制度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
家族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由祖父、父亲、子孙等核心成员组成,这些成员之间通过血缘关系相连。
根据这种血缘关系,宗法制度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家族的继承制度和家族财产的归属。
宗法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世袭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权力和财产往往是世袭的,父亲将权力和财产传给自己的儿子。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权力和财产始终集中在一些家族的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差异非常明显。
宗法制度对于社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法制度使得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家族成员要共同承担家族的义务和责任,如奉养祖先,维持家族的尊严和声望。
其次,宗法制度对社会秩序和约束非常重要。
宗法制度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同时,宗法制度也对家族成员的行为和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求家族成员遵守伦理和道德规范。
然而,宗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宗法制度的地位世袭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一些家族成员天生具有特权,而其他人则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宗法制度对个人的发展和自由有一定的限制。
个人的选择和自主权受到了限制,社会的流动性较低。
最后,宗法制度过于强调血缘关系,容易产生封建主义思想和家族恶劣行为。
总的来说,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基于家族亲属关系的社会控制系统。
它通过建立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规范行为和约束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宗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宗法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社会控制方式和机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社会与家族管理制度,主要依靠家族的伦理规范和权威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家族的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家族等级和家族规范。
家族等级是宗法制度的核心之一。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单位,家族成员主要由祖父、父亲和儿子组成,按照血缘关系和家族地位来划分家族等级。
家族等级分为封建地主、典籍子弟、文职官员等几个层次,不同等级的家族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地位。
家族等级的确定依据包括祖先的功绩、职位、家产积累等。
高等级的家族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在社会中担任重要职位、掌握重要资源等,而低等级的家族则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权力和资源。
家族等级的存在和维护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和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的高等级家族手中,同时也使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家族规范是宗法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家族规范是指家族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家族规范一般由家族的长辈制定,并由家族的权威人物来执行。
家族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职责规范等。
道德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尊敬祖先,维护家族声誉,注重孝顺老人,兄弟和睦相处等。
行为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遵守社会秩序,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等。
职责规范要求家族成员要按照各自的职责来行事,比如长辈应负责家族的管理和维护,子弟应遵守长辈的安排和指示等。
家族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的利益和权威,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家族的集体利益和权威,家族成员的个体利益相对次要。
家族的权威通常由长辈代表担任,长辈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其决策和指示必须得到其他家族成员的尊重和执行。
家族权威的存在和维护有助于凝聚家族的力量,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宗法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高等级家族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低等级家族的社会边缘化等。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宗法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家族的地位和权威相对较低。
庭院设计:周代是以“宗法制度”作为立国的基本
庭院设计:周代是以“宗法制度”作为立国的基本,“别男女之礼” 看得那么重要自然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其后,住宅中的“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位置序列(图2 一13),完全就是一种“礼制”精神在建筑上的反映。
因为从西汉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夕,之后的封建王朝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中又是看重“礼”学精神的。
尊、卑、贵、贱、等等在各个层面上都反映出来了。
于是在诗词歌赋、丝竹钟磐、山水花鸟、斗拱飞檐等等艺术门类上都反有所映,并以此教化世人。
我们也就从一个方面不难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在这数千年里不曾出现过巨大变革,以及与西方各个时期Jx璐鲜明、变化巨大的建筑不同之处的原因了。
封建王朝虽然一次次的成为远去的背影,但思想却传承与延续。
建筑成为等级的一种符号,也就难有大的突破了。
从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和川门对于天地、宇宙的认识方面发展起来的风水、堪舆之术等理论对于庭院空间的形成发展也同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夏商以前,或者更早以前,古代的文献曾有论述过在建筑上采用“四向”之制,将早期较原始的居住空间重新整合,用居住的空间形态来反映宇宙在人Tf 7头脑中的形象。
由日升日落以及人类对于星象的观测,形成了早期天圆地方的观念并影响到州门的居住空间的布置上了。
就是说以一个称为“中庭”的空间为中心;以太阳升起的地方为东;以太阳滩盯卜去的地方为西; 以中午时分阳光照射的方向为南;以物体阴影指向的方向为北,而成的东西南北四方房屋把“中庭”围合起来。
《书经》中有“辟四门,明四目,达四听”之说;甲骨文中也有“东室”、“南室’,、“东寝’夕、“西寝”等名词,这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将房屋分别布置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了,其目的就是构成一个封闭的向心内院,同时也就决定了其矩形形制的轮廓。
1959年,在河南堰师二里头发现了一座商代早期宫殿的遗址,经过了多年的发掘和调查研究,建筑的平面图基本上已经清楚了,’证实了古代文献的记载大致上是符合的事实的,这是一座中间为庭院,四周为房屋的环绕的建筑群。
中国古代民宅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民宅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民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民宅建筑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北方的大院建筑气势威严、高大华贵、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如:北京四合院、山西乔家大院、山西平遥古城、山西平遥王家大院、山西平遥曹家大院等一系列有自身特点的民宅建筑。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晋祠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古迹,记载着自西周至明清几千年来被尘封的历史,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刻和铸造的精湛艺术,堪称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晋祠是我国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它本身是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宗祠。
它的建造缘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西周是继夏、商两代之后建立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
周族原本非常重视宗庙祭祀,建立西周王朝后,为了加强宗族内的凝聚力,更是将氏族社会对祖先的崇拜推到了极至。
晋祠奉祀的唐叔虞即属于西周初期周成王的嫡亲兄弟,《史记·晋世家》中都有相应的记载。
唐叔虞死后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曾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晋世家传位35代,由于韩、赵、魏三卿分晋,公元前369年晋国陨没,历时共约670年,历史不可谓不长。
而唐叔虞祠的建造正是因应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需要,且因枕峰峦而际晋水,晋祠也便由此而得名。
中华民族以农业社会形态经历了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决定了后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特征。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开始的。
【名词解释】宗法制度
【名词解释】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指的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管理制度,基于家族血统和亲属关系的原则,以宗族为单位,规范家族成员之间的权益、责任和血亲关系。
它在决定家族内部事务、继承权益、婚姻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宗法制度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在农业社会。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和血亲关系。
宗法制度通过祖先崇拜和血亲纽带来维系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强调家族的团结和稳定。
在宗法制度下,继承权一般由长子继承,家族财产和家族地位由父系传承。
同时,宗法制度对婚姻关系也有一定的规范,通常要求婚姻必须在同宗同姓之间进行,以维持家族的纯洁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宗法制度逐渐被其他制度所取代,尤其是法制和现代家庭制度。
宗法制度的缺点在于它对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较为限制,容易造成不公平和不平等。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的自主权利和平等,因此宗法制度已经在大部分地区消失。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
论中西方的建筑差异及中国古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而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摘要: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质结构,讲究对称美,建筑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西方的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同样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可以发觉出中西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
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
宗法制度ppt课件
• 宗法制度概述 •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 宗法制度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代
01
宗法制度概述
宗法制度的定 义
01
02
03
宗法制度
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即由正妻 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的族 长和财产。
宗法制度的作用
家族结构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通常包括族 长、族人、庶子、妾等,形成一
个复杂的家族结构。
家谱制度
为了维护家族血缘关系的清晰,宗 法制下实行家谱制度,记录家族成 员的世系和血缘关系。
家庙与祠堂
宗法制下的家族通常设有家庙或祠 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 族成员聚会和议事的场所。
宗法制下的族权与政权
族权与政权的融合
家利益。
02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的基本原 则
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 继承家族地位、财产和权力。
亲疏有别
在宗法制下,家族成员的 地位和权利根据血缘关系 的亲疏而有所不同。
男尊女卑
宗法制强调男尊女卑,男 性在家族和社会中占据主 导地位,女性则处于从属 地位。
宗法制下的家族组织
宗法制度的特点
01
02
03
04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确定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强调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 是核心,其他子女无法享有同
等权利。
尊卑有序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 位和权利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不得逾越。
家国一体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与国家是 相互联系的,家族利益服从国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宗法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家族法律制度。
它由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制度和法律制度相结合发展而成,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自我管理和约束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宗法思想,即“家族至上、子孙强权”的价值观念。
根据宗法思想,家族是封建社会中的基本单位,家族承担着千百年来祖先的灵魂和责任,祖先的功德和荣誉归于家族,而不是个体成员独享。
因此,家族的兴衰和个体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都应该依照家族的利益来行事。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以家族长老为核心,由长老负责管理家族事务。
家族的权威和权力都集中在长老手中,长老有着统治家族成员的权力,制定家族的纪律和规矩,处理家族内部纠纷。
家族成员在长老的指导和管理下,必须服从家族的规定,不得违背家族的利益。
除了家族长老,宗法制度还规定了其他重要角色,如族长、家官等。
族长是家族的代表,在政治和经济事务中代表家族的利益,拥有决策权和行政权。
家官是担任家族中特定职务的成员,如负责祭祀、宴会等的仪仗管家,负责家族的财物管理等。
他们都是家族权力结构的一部分,负责维持家族的稳定和秩序。
宗法制度还有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如家族秩序、家训、家法等。
家族秩序是宗法制度的核心规范,它通过详细的规定和约定,确立了家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家族内部的生活和行为。
家训是家族长老制定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家族的精神和道德cult(ure)。
家法是对家族成员行为的规定和惩罚办法,对于违背家族利益和秩序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制止和惩罚。
宗法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的利益和权威,强化家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通过宗法制度,家族成员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共同承担着家族的责任和使命。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对家族传承、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社会变革的到来,宗法制度也逐渐被现代法制所取代。
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
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
祭祀时,子孙也按这种规定排列行礼,即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余类推。
后来,“昭穆”泛指家族的辈分。
“辈字”约始于唐代,就是同宗同辈人都用一个固定的字来代表,让人一看便知是某个家族的第几辈(第几代)人。
辈字名一般都是二字名,其中一个字代表辈分,另一个字是同辈人各自不同的代表符号。
因为辈分名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所以直至现在仍被一些家族所采用。
辈分是家族世系次第的分别,都明确写在族谱里。
谢家人在历史上以字排辈的情况,最早见于陈郡谢氏的第5代,是由谢安开创的先河。
他为长子取名瑶,次子取名琰,共用“玉”字偏旁,实际上就是谢氏字辈的雏形。
此后,第7代晦、昭兄弟共用“日”旁,综、约、纬兄弟共用“纟”旁,惠连、惠宣共用“惠”字,灵祐、灵运共用“灵”字;第8代世基、世平、世休共用“世”字;第10代才卿、几卿共用“卿”字,谖、诵兄弟共用“言”旁;第12代俨、伯共用“人”旁,等等,都是这种情况的演变和发展。
另据《南史·谢庄传》记载,谢庄有“五子:飏、朏、颢、(嵸)、(瀹),世谓庄名子以风月景山水”,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的字辈。
广东《谢氏梅县属世系》:一世:朴六,生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原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因任梅州尉令,遂卜居。
生子三:天佐,居白渡;天保,迁居潮州;天佑,居丙村。
二世:天佑,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官粤南观察使。
生子一:君仲。
三世:君仲,生子二:英德、文兴。
四世:英德,生子三:一里、二里、三里。
五世:一里,生子三:瑛、碧、璋。
二里,生子三:遂、曼、崇。
三里,生子三:(王睿)、(缪-纟)、(石敖)。
出自祈福求吉的目的,排辈分用的字都是吉祥如意之类的喜庆字,往往列出数十代辈字,写入族谱,以便于本族子弟起名乏用。
族谱里的辈字,排列有序,用字讲究。
第九讲中国宗法制度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对专制统治秩序的维系
宗法制度对于专制政体的巩固、等级关系的维护起到了重要 作用。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村社 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 ,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 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
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
1.“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 的纲纪。 2.人伦十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 顺、君仁、臣忠。
•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 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
“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 存的结果。
•
特征
左:精忠报国 右:诸葛亮
•
成龙、刘媛媛《国家》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 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华孝子(华宝,东晋人)祠始建于南齐,距今1500多年, 是无锡惠山最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祠堂现存有四面牌 坊、门坊、溯源桥、承泽池、鼋池和主体建筑楠木享堂等明、 清式样建筑,祠内还有比较珍贵的《纺绩督课图》、《春草轩 辞》、《真赏斋法帖》等众多石刻。
•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和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和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主要通过:建筑规模,屋顶,屋顶饰物,台基,踏道,面阔间数,斗拱,彩画文饰,色彩,门钉等方面来辨别。
以下是整理的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内容介绍,欢迎阅读!一殿式,大式和小式殿式:宫殿的样式,为建筑的最高等级。
通常为帝王后妃起居之处。
佛教中的大殿(大雄宝殿),道教中的三清殿也属于殿式建筑。
特点:宏伟华丽,瓦饰,建筑色彩和绘画有专门的意义。
如: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式,朱漆大门,彩绘龙凤等为帝王之所。
大式:各级官员和富商缙绅宅第。
特点:不用琉璃瓦,斗拱彩饰有严格的规定。
小式:普通百姓住房规格。
颜色只能为黑白灰。
二屋顶按照式样等级次序由高到低为:庑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盝顶,卷棚顶。
另外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顶等级高于单檐顶。
总的说来,屋顶的等级由高到低排序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顶,盝顶,卷棚顶。
三屋顶饰物即脊兽和角兽。
角兽按列均由单数组成,一般采取1.3.5.7.9数列排列(即阳数),最高为10个。
其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最前面有骑鸟仙人。
他们除了有自己的装饰意义外,还有一定的实际用途,具体的介绍在精彩讲词中的历史文化中已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建筑的地位越高,角兽的数目越多。
以紫禁城为例,太和殿为举行大典的场所,皇权的象征,设神兽10个。
乾清宫为帝王理政,居住的地方,地位仅次于太和殿,设神兽9个。
坤宁宫为皇后的寝宫,清代为祭神及结婚之用,设神兽7个,东西六宫是妃子的住所,设神兽5个,最少的为次要角门,只设神兽1个。
四台基一般原则为级数多的大于级数少的,汉白玉台基高于其他材料,有围栏的大于无围栏的。
最高级台基:几层带玉石栏的须弥座叠在一起用于皇宫中的最高级建筑和一些寺庙最高级殿堂。
较高级台基:通常称的须弥座,座上有汉白玉石栏杆。
宗法专制详解
1.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各自不同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①每逢清明、中元、除夕等节日,家族的人便会扫墓祭祖、追寻祖先,包括在港澳台、海外的很多华人华侨会在清明回乡祭祀扫墓、祭拜黄帝陵等。
②家谱的编写,是维系一个家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③每逢家族的婚丧嫁娶事件,大家都会前来帮忙、随份子等。
④现在中国的很多家族企业以及继承制度等。
⑤尊老爱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
2.专制制度: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严格的人身控制为特点的单一权利核心制度。
①中国实行自上至下中央、省、市、县、乡、村的行政管理手段。
②在关乎国家命运和政权稳固的关键行业与重要领域,国家在经济上实行垄断。
③中国现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单一权力核心的政治制制。
④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严密的户籍制度,很多在外高中生回家高考、借读费等。
第五章--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小宗五世则迁,自高、曾、祖、祢、本人共五
代,到本人的儿子时,就可以只祭祀到“本人”
的曾祖(儿子的高祖),不再祭祀本人的高祖。
这就是五世则迁。
别子
大宗 庶子1(高)
:
小宗 庶子2(曾)
: : 小宗 庶子3(祖)
:: :
小宗 庶子4(祢)
: : : :小宗 庶子5(本人)
22
.
嫡长子=宗子
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 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宗 人尊奉的对象,他有着许多特权。
别子:除嫡长子之外的众庶子,有别于~。
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
继祢: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 父亲。继祢是指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
15
.
小宗
其同母弟与庶兄弟封为诸侯,是为“小宗”。每 世的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诸侯的, 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是为 “小宗”。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位为第 二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为 “士”,是“小宗”。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 诸子为庶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其本国为 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其本族为大宗。 可见,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系子孙,而小宗则或 宗其高祖、或宗其曾祖、或宗其祖、或宗其父, 而对于大宗则都为庶。
33
.
今北京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 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 稷坛,还有祈年殿、天坛、地坛、日坛、 月坛,都是明清皇帝祭祖的地方。
中国传统的宗庙祭祀制度不仅世代相传, 影响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宗族意识,而且 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日本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也很讲究祭祖。 大户人家现在仍然设堂室祭祖。近几年港 台人到陕西黄陵县皇帝陵祭祖。
简析宗教、宗法制度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宗法制度等对乡土聚落与民居形态布局的影响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五千年的传承中我们必须要提到的就是封建礼教,它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表现于中国古代建筑之上。
可以说宗法制度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形式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建筑本身又是宗法制度的体现与延伸。
关键词:宗法制传统民居乡土聚落历史影响血缘关系等级制度礼制正文: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广泛的。
无论是传统民居聚落景观的构成,还是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抑或是营造规格、建筑装饰,无不透射出宗法伦理观念和礼制等级思想的气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农业社会的长时期延续,农耕生活基础和宗族文化心理根深蒂固,这也就决定了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自始至终的。
所以说,有人称中国传统民居是传统中国社会宗法制度的活化石,也就不无道理。
1.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1.1宗法观念宗法观念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萌芽、发展和确立而产生的观念,也可称为宗法意识。
宗法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制度,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中国建筑史考试重点总结
中国建筑史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地梁,以减少柱子地数量,取得室内较大地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斗棋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地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岀悬臂梁承托岀檐部分地重量.斗棋地主要构件:棋.斗•昂•一座木架建筑地建造,首先做好台基,使室内地面高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地目地.台基上则按柱网(柱子地分布状况)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蚀而导致腐烂 .木架立起后,即可铺盖瓦屋面.砌墙.安装门窗.油漆粉刷.最后铺设砖地面(或石地面).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地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单体建筑地另一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地不可分割性.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地内向性封闭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地灵魂•庭院地三种围合方式:一. 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例:北京故宫.处理建筑与环境地关系:一.善择基址.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中国最早岀现地建筑:穴居和巢居•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地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地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最高工官:司空.汉代以后:将作.历史上有作为地工官:隋代宇文恺:观风行殿.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古代两种发展模式:一在工官掌权下建造地官式建筑;二是各地自主建造地民间建筑.第一章原始社会:发展极缓慢,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创造了原始地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地使用,岀现了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岀现瓦屋彩绘地豪华宫殿.封建社会:不论在城市规划.群建筑.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地创造与贡献.原始社会:两种代表性建筑:1.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有巢居发展而来地干阑式建筑; 2.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地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建筑.奴隶社会: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至今我国最早地规模较大地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地实例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地早周遗址和和湖北蕲春地干阑式木架建筑.制瓦技术是西周在建筑上地突岀成就.春秋时期:瓦地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地高台建筑地岀现.封建社会前期:1.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地高潮.2.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地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3.装修用地砖也岀现了 .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整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汉:后世常见地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在制砖技术和拱卷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最突岀地建筑类型:佛寺.佛塔.石窟.“舍宅为寺”: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地邸宅改建地.石窟可分为三种:1.塔院型,以塔为窟地中心.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3.僧院型,窟中置佛像.园林发展地原因:1.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2.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地宫殿和苑囿,并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匠人李春.唐代建筑六个特点:1规模宏大,规化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地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地真实和成熟.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四个发展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地城市模式.古代都城建设地三种类型: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上地扩建.城市建设特点: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地宫廷而展开.第三章住宅是人类最早地一种建筑类型.住宅九种构筑类型:P84 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当地材料丰富.北京四合院特点:强烈地封建宗法制度地影响和成熟地尺度与空间运用,住宅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 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地体现.客家土楼特点:1 土楼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地必须内容,供奉祖先地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2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保持北方四合院地传统格局性质;3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是住宅.客家土楼地技术:P97.窑洞主要有三种:1开敞式靠崖窑;2下沉式窑院(地坑院);3砖砌地锢窑.第四章古代最隆重地建筑物:宫殿.坛庙.陵墓.宫殿发展四个阶段:1 “茅茨土阶”地原始阶段.2盛行高台宫室地阶段.3宏伟地前殿和宫苑相结合地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地阶段.汉唐明三代宫室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地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地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地庭院组合.庭院三个高潮:重点P115.故宫地建筑成就:1强调中轴线地对称布局 2院地运用和空间变化3建筑形体尺度地对比4富丽色彩和装饰5技术设施.坛庙三类:1祭祀自然神2祭祀祖先3先贤祠庙朋十三陵.第五章佛教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如中国.佛寺划分为以佛塔和佛殿为主地两大类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外观特征:建有密檐15层,高40米.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线.塔刹则用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宝珠一枚.北京妙应寺白塔设计者: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中国佛塔石窟地特点(简答题):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窑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过早期地建筑形象.第六章唐宋至明清在园林上地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1理景地普及化2园林功能生活化3造园要素密集化4造园手法精致化.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特点:秒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1纵横较小,一般只有几亩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岀身. 清代帝苑内涵两大部分:1居住和朝见地宫室;2供游乐地园林.指导思想: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颐和园地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分为四部分:1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地宫廷宫室部分; 2万寿山前山部分;3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4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 4000余亩冰面占3/4.明清时《园冶》,作者:计成,是我国古代最系统地园林艺术论著 .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一.园林布局:1主题多样2隔而不塞3欲扬先抑4曲折萦回5尺度得当6余意不尽7远借邻借.二.水面处理:1园无水则不活2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3小池则宜用浅岸.三.叠山置石:1可看.可游.可居2塑造丘壑3体块.缝隙.纹理地处理4用石得当.江南园林特点:活泼. 玲珑.空透.典雅.屋顶翼角起翘两种方法:1嫩戗发戗,即用子角梁讲屋角翘起,这种做法屋角可翘得高;2水戗发戗,即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地脊翘起,如象鼻.第八章台基自南北朝起,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地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地重要决定因素.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地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地总和称为“通面阔".柱:分为外柱和内柱两类.斗棋: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地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地方形斗.升和矩形地棋以及斜置地昂组成.四铺作斗棋四层:衬云头.耍头.棋.栌头.屋架:举:指屋架地高度,常按建筑地深度和屋面地材料而定 .折:在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地幅度不一致,所以求得地屋面横断面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地.推山:庑殿建筑处理屋顶地一种特殊手法 .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地做法 .梁:按它在构架种地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等.屋面地曲线包括:建筑地檐口.屋脊和屋面地曲线.藻井:高级地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地正中.第九章檩数分配图P279水戗发戗特点: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翘起.嫩戗发戗特点: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彩画作:清代彩画地造型与分类主要表现在梁.枋上.常用地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第二篇第十章南京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复兴地建筑设计活动.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特别值得注意地是梁思成提岀地“体形环境”设计地教学思想.中国建筑界在近代成立了两个职业团体:1中国建筑师学会2上海市建筑协会.中国营造学社是近代中国最重要地建筑学术研究团体•成立于1930年,由创办人朱启铃任社长•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地基石,既涌现了梁思成.刘敦桢这样地第一代建筑史学地创业者,也培育了刘致平.陈明达.等一批优秀地第二代建筑史学专家,影响深远.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地简称,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地两个空间.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当心间向两侧逐间升高.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卷杀:宋代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地外观,称为卷杀.当心间:建筑物地中间一间.抱厦:即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岀一间(或三间)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槽:指殿身内用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地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拱所在地轴线.栌斗:一组斗拱最下面地构件,或称大斗,坐斗.彻上明造:不用天花,梁架均露在外.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月梁:天花下面地明栿.为取得柔美地效果,将梁地两端加工成下弯地曲线.勾阑:即木质石制地栏杆.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岀,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地空间称为间明堂: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地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侧脚:把建筑物地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岀,柱头向内收进.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收小,如梭形.铺作:狭义说指斗拱,广义地说是指斗拱所在地结构层.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岀挑之法,用于砖石建筑地岀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地岀跳. 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下之屋檐,称为腰檐.。
同济大学建筑学考研中建史填空选择
X 弗莱彻“建筑之树”反映的欧洲中心论(文化相对论or欧洲中心论)的历史观,弗莱彻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
04、05a、06a、07、08a、10X 李约瑟最早提出“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体的重要原因。
04、05a、06、07a、08aX 《华夏意匠》的作者是李允是,其中的主要观点源自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设计原理分析(副标题一一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01、02、04、04a、05a、06、06a、07a、08、08a、09、10X 德•昆西最早以“类型学”的观点来推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原型。
04、04a、05、05a、08a、09X 《大乘的建筑观》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以下哪种社会倾向作回应?06A.美学民粹主义B.实用主义C.现代主义D.理性主义X 《大乘的建筑观》一文的观点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04、04a、05、06aX 《道与建筑》的作者是张一调,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时完成的博士论文。
07a、08、08aX 张一调《道与建筑》主要论述的是:A.道教与中国建筑史B.老子与中国建筑史,道教与现代空间概念D.老子与现代空间概念09 X 张一调在《道与建筑》一书中以道家思想诠释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哲理。
10X 建筑类型学着眼于传统建筑的转化,并非今日的建筑形态所赖以延续的那部分传统。
04aX 缪朴《传统的本质》一文主要受现象学理论的影响。
09X 探讨建筑意义的理论以符号学比较典型,探讨传统转化的理论以类型学比较典型。
08aX 人类较早提出城市形态中人伦秩序及其空间制度的历史典籍是《周礼•考工记》。
10a 中国建筑的源流与地域背景IX 干栏式建筑可能起源于树里。
02X “地坑式”窑洞最早见于龙山文化。
锢窑多见于河南巩县一带,筒拱不用支模即可砌成,它的构筑方式相当于无梁殿。
02、03、05、06、08a、12X 窑洞的结构属于筒拱。
中国民居欣赏论文
中国民居欣赏论⽂传统民居中的宗法制观念——以四合院为例摘要:建筑是智慧和⽂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化和思想的外现。
民居作为⼈们⽇常起居的建筑,更是以其独特的形式语⾔,向我们诉说着其中的⽂化内涵,传统民居中的建筑形式⽅为布局都有着中国传统⽂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关键词:四合院,宗法制,形式布局在漫长的⼏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种制度,始终不变的⽀撑连结这复杂的传统社会中的每⼀个零件,它的影响⼒体现在封建王朝的每个⽅⾯——政治、经济、⽂化等等,它的触⾓延伸到任何⼀个细⼩的⾓落。
这种制度就是传统社会的根基,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套始终维护和持续不断的,以⾎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的等级关系为特征的社会政治和⽂化制度。
它是由⽒族社会⽗系家长制演变⽽来的,是王族贵族按⾎缘关系分配国家权⼒,来保证他们世袭统治的⼀种制度。
随着原始公社制度的逐渐解体,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包括若⼲个个体家庭的⽗系家族内部的得到了很⼤的发展。
宗法制度是⽒族社会的⾎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成的.产⽣于商代后期。
西周建⽴以后,由于周⼈有着悠久的农业⽣活传统,⽽且宗族关系在⼈们⽣活中占突出地位,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便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了⼀整套体系完备、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这时的宗法制度已经确⽴了嫡、庶之分和⼤宗、⼩宗制度。
嫡长⼦为全宗族的⼤宗,旁系庶⼦为⼩宗,⼤宗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享有政治上的特权,这种以嫡长⼦继承制来确⽴并巩固⽗系家长在本族中的地位便是宗法制度的核⼼。
以⾎缘家族为核⼼的宗法制度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了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千年的思想统治和社会结构核⼼。
⽆论从“君君、⾂⾂、⽗⽗、⼦⼦”还是到“君为⾂纲、⽗为⼦纲、夫为妻纲”,都依赖和屈从于等级关系。
宗法制度使得传统社会成为了⼀个亲疏严明,系统显然的⾎缘实体,强烈的“家国⼀体”的等级尊卑观念渗透到古代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也深深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诸多⽅⾯,包括传统的民居。
周人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
周人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
周人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宗法制度的建立:周人确立了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系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这种宗法制不仅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而且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其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一直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2. 制礼作乐:周人推行了各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等,这些典礼实质上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
其中,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周人之“礼”,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侧面。
其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周制规定,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严格的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
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周代礼制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在其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卑”,以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
总的来说,周人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宗法制概念
宗法制概念
宗法制概念是一种衡量地方社会治理规范及其实施效果的理论
体系。
它将大量社会实践和建设经验综合起来,以衡量宗法活动的整体效能,以及基于该理论的治理的各个结果。
宗法制概念的核心是要求地方社会实行恪守宗法制度,以保障地方社会稳定。
宗法制概念涉及范围甚广,涉及到许多社会关系,例如地方各级政府、宗族组织与它们维护的宗法制度、各项宗法活动、礼仪习俗、宗法制度中的政治经济利益关系等等。
它反映了地方社会治理传统机制与现代思想之间的联系,被认为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实践意义上看,宗法制可以促进长期的社会和谐稳定;从理论意义上看,它提供了一种衡量地方社会治理规范及其实施效果的方法,以便于调整和完善政府的政策。
宗法制的实施不仅要求政府的积极参与,更要求宗族组织和宗族自治社会的积极参与。
宗法制的实施需要宗族组织和宗族自治社会积极支持,也需要他们明确自身责任,熟悉政府政策,把政府建议和改革纳入日常宗法活动,不断优化宗法活动内容和形式,建立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的宗法制度体系。
此外,宗法制的实施还要求政府落实和执行宗法政策,既要强调宗法制度的保障,又要坚持依法治理的原则,扩大政府在宗族组织和宗族自治社会中的干预,尊重宗族组织和宗族自治社会的自主权,加强地方政府和宗族组织和宗族自治社会之间的沟通协商,更好地实施宗法制度。
宗法制概念,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出发点,要求政府和宗族组织和宗族自治社会都要积极落实,以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地方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未来,宗法制概念将进一步发展完善,在地方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广泛的。
无论是传统民居聚落景观的构成,还是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抑或是营造规格、建筑装饰,无不透射出宗法伦理观念和礼制等级思想的气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农业社会的长时期延续,农耕生活基础和宗族文化心理根深蒂固,这也就决定了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自始至终的。
所以说,有人称中国传统民居是传统中国社会宗法制度的活化石,也就不无道理。
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简析:
1.礼制性建筑在传统聚落中地位突出,类型多样。
礼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束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的特点,制约了包括传统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传统聚落中礼制性建筑的普遍存在,而且往往占据突出而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传统民居和聚落的大量的实地调研而了解到,这种礼制性建筑从类型上分,包括寺庙、宗祠、祖堂、牌坊、廊桥、文塔。
这些类型的建筑当然不是用来居住的处所,但是在传统民居聚落环境中,与供居住用的传统住宅相比地位更高、意义更大,成为整个村落的主导和决定因素。
比如寺庙,清真寺是回族聚居地区最醒目的公共建筑,是地区性回族社会结构的核心,是回族信仰的物质显示,也是现实中生活路标的象征。
回族群众一般围寺而居。
宗祠在汉族地区往往是独立的院落,占据全村的中心地位,也有的依“左祖右社”的原则,位于村落左方。
它不仅是祭祀场所,也是族人举行冠礼、婚礼、丧礼等多功能的家族礼制活动的场所。
堂则是渗透包含在第宅中的礼制性建筑,是《礼记》所讲的“六礼”(注:《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
“六礼”指冠、婚、表、祭、乡、相见。
)的活动之所。
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民居,还是粤中三间两廊式民居,抑或是闽粤赣的客家民居,浙江十三间头式民居,这种礼制性空间的堂,一直是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心。
此外,遍布城乡的功名坊、节孝坊等各式牌坊同样成为传统村落往昔礼制活动的见证。
浙江东阳的雅溪村牌坊群、安徽歙县的棠越牌坊群规模之庞大,令人叹为观止。
2.传统民居中的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
如前所述,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是以等级关系为主要特征的。
汉以后,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中心内容的等级制,便成为维系“家国同构”的宗法伦理社会结构的主要依托,也是礼制、礼教的主要职能。
千百年来,建筑被视为标示等级区分、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
分贵贱、辨尊卑成了中国传统民居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就等级制度而言,可以山西民居对昭穆之制的推崇为例加以说明。
昭穆乃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营建宗庙时,始祖庙居中,以下按先左后右,左昭右穆的定制交替排列。
不仅如此,祭祀行礼时的队列秩序也是如此。
昭穆之制便是区别长幼、远近、亲疏、尊卑的影响传统社会方方面面的等级制度。
山西祁县民居就体现了左上右下,东尊西卑的昭穆之制。
东厢房的屋脊高于西厢房,东厢房的尺度略大于西厢房,东厢房的入口也略大于西厢房。
等级制度在传统建筑中是十分严谨的,单就宗庙来说,由于天子、诸侯到庶人的等级差别,其宗庙组群、家庙开间、家庙数量、宗庙门堂、梁柱用色以及刻桷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如下表)[4],不得僭越。
建筑等级制度作为宗法制度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
就整个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宏观意义而言,建筑等级制度的影响在于它不仅导致了传统建筑类型的形制化,建筑的等级形制较之于功能特色更显突出,而且也促成了传统建筑的高度程式化。
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模组成、间架、屋顶做法,以至细部装饰都纳入了等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
汉族传统民居尤其如此。
3.血缘家族观念的深刻影响。
血缘关系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纽带,家族观念是中国古代
宗法制度的基础,传统民居所秉持的宗法制度的影响也表现在维持和强调血缘家族观念。
对中国传统民居的调查表明,聚族而居是宋以后封建家族制度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其建筑组合方式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以单元组合为特征的“合院群聚落”;一类是以向心式围合为特征的客家聚居建筑。
如浙江东阳卢宅村体现了“合院群聚落”的特征,是卢氏累世聚族而居形成的村落。
村落入口气势磅礴,捷报门、肃雍堂、乐寿堂、世雍堂等礼制性公共建筑居于主轴线上。
主轴线之东尚有两条轴线,主轴线之西还有六条轴线,每条轴线都有多进院落。
一座院落是一个小家庭,一条轴线是一个大家族。
他们有共同祭祖的祠堂——肃雍堂,也有记载血亲的共同家谱。
又如客家聚居建筑,无论是粤北的围垅,还是闽西的围楼,抑或赣南的围屋,都以“点”(祠堂)“线”(居住用房)围合形式来表达聚族而居的家族观念。
广东梅县白宫镇的棣华居,福建永定县湖坑的振成楼、江西龙南杨村的燕翼围所刻意强调的家族观念和宗法思想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聚族而居的传统民居村落中,祭祀祖先的祠堂总是处于最重要、最突出的地位,在整个村落的布局里,不是居于村落的中心点,就是处于主轴线的端点。
民居院落和居住用房都是围绕祠堂,或以祠堂为控制点来延伸分布和递进布置的。
在很多村落中不仅有整个家族的总祠堂,有些还有家族中每一个分支的支堂,成为民居建筑分布的多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