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观报告完整版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 圆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圆一、课堂情况本次观课是在XX初中的一堂七年级数学课上进行的。
这节课的主题是圆,主要内容包括圆的定义、性质以及相关的计算题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育教学过程组织有序,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良好。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举办“寻找圆”的小游戏等。
二、教学分析1. 教学内容概述圆是初中数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它是一种几何概念,在初中数学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的概念与性质•直径的概念与性质•同心圆的概念与性质•环的概念•圆的面积与周长计算2.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小游戏等。
教师首先通过课件讲解圆的基本定义和性质,然后通过黑板演示和操纵圆模型的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圆的概念及性质。
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寻找圆”的小游戏,从而进一步熟悉圆的相关知识。
3. 教学重点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特别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计算公式的应用。
4. 教学难点本次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师需要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理解,增强抽象概念的理解力。
三、教学评价从整个课堂教学来看,本次课程教学组织有序,教师讲解清晰,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件讲解、模型演示和小游戏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也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课堂氛围需要更加轻松活跃一些,让学生更加愉悦地参与教学。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互动和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本次观课体验较为满意,同时教师也能够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数学观课报告第一篇:初中数学观课报告本次研修我观摩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三角形证明的复习》三节课,通过这三节课的观摩学习可以看出,每节课都凝聚了上课教师的心血,放映了老师们平时上课的状态。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1.教学过程重结论更重过程。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通过一个个简单、小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大胆回答;同时对于学生的答案,鼓励、表扬为主,让学生体验参与课堂的乐趣。
2.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人的教育理念。
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包括每位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
教师的一个个小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整理的时间,而不是急于告知。
对问题的回答,能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对于学生的答案,都能给予尊重、鼓励,而不是死板固定。
另外,老师们都能关注学生情趣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这才是最好的教学。
3.老师们能够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准备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常规热身,也有专项准备,老师们可以从效果和氛围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4、老师们的课体现出一种快速“准备”的意识,也就是说简化准备活动的程序,围绕主教材的学习,让学生从安静状态较迅速地过渡到主教材的练习中,一般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几个专项身体练习,既热身又为主教材学习做好铺垫,这种理念值得借鉴学习。
5交往与互动结合。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三位教师都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在合作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同时,促进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但教学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1、目标意识淡薄,出现了目标与教学的不一致性的现象。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模板18篇)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模板18篇)报告范文的写作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也是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经验的重要方式。
阅读这些报告范文,你会发现写作报告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高中数学观课报告叶漪唯教师执教的《大小多少》一课,我从“简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料”角度进行观察,有了以下感悟:一、简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集中。
叶教师的教学目标就知识与技能层面集中于识字和朗读两方面。
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将识字教学置于课文朗读中,在读文中学识字,在识字中学读文。
而课时目标中的目标一围绕识字展开,包含认识8个生子、两个偏旁,学写3个字和1个笔画,目标二围绕朗读展开,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
从叶教师的课时目标中能够看出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十分丰富,知识点细碎繁杂,可是在制定目标时却达成了重点聚焦,使得目标明确而集中。
二、优化教学资料:教学资料丰富有效。
叶教师对于教学资料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拓展部分又反过来帮忙学生强化了解课文知识。
在课堂“朗读识词,感知比较”环节的前半部分,叶教师重点教授学生学会识“猫”字以及其左边的反犬旁。
为顺利帮忙学生识反犬旁,叶教师创设情景,引出反犬旁的其他字:狼、猪、狗,并出示相应图片,告诉学生这三种动物是来观摩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投入地观察三个字共同的偏旁:反犬旁。
一方面拓展了课堂容量,丰富了教学资料,另一方面使得学生有效学习到目标对应下的教学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本次研修我认真观看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练习课》,以及《加法运算定律》、《解比例》、《解决问题》这些课的执教老师基本功都非常扎实,板书规范、普通话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教学步骤清晰,老师有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的小学数学课,看后对我的教学很有指导性,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耐心的引导、平等的交流、真情的流露,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让我们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
初中数学教研观课报告(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观课活动。
本次观课活动旨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推动数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观课内容本次观课活动主要观摩了以下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1. 张老师——《勾股定理》2. 李老师——《一次函数》3. 王老师——《平行四边形》4. 刘老师——《圆》三、观课评价1. 张老师的《勾股定理》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勾股定理。
同时,张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评价环节,张老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评价机会,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 李老师的《一次函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李老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函数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
此外,李老师善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 王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严谨,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王老师从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平行四边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同时,王老师善于运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4. 刘老师的《圆》刘老师的教学设计简洁明了,教学过程条理清晰。
刘老师从圆的定义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圆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绘制圆的图形,让学生理解圆的几何特征。
此外,刘老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找规律》一的观课报告
找规律一的观课报告一、课程内容概述本次观课主题为“找规律”,是一节初中数学课程。
本节课程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寻找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的本质。
本节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下:1.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列,如2,4,6,8,…….,老师通过管理学生回忆、推断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它们的规律。
2.对于一些不规律的数列,如1,2,4,7,11,16,……,老师提出了一种另类的方法让学生果断找规律。
3.对于数字分解,如2=1+1,3=2+1=1+1+1,老师采用分批次展示、综合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找到数字分解的规律。
4.对于更加复杂的问题,如人数排队等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与评价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述出简单数列和数字分解的规律。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和推断,发现数学中存在的规律。
3.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究更加复杂的问题的规律。
4.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寻找规律,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
2. 教学评价本节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2.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推崇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3.学生的理解能力。
老师通过提问、相互讨论等多种方式,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互动式讲解法在观课中,老师多采用互动式讲解法,即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将知识点讲解清晰明了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2. 案例式教学法教学中,老师多采用案例式教学法,通过一些具体、实际的案例来阐释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3. 创新式教学法教学中,老师采用创新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培养他们的思考、创造和应变能力。
在学生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
观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
观课学校:XX初中
观课班级:X年级X班
观课老师:XXX老师
观课内容:数学课
观课总结:
在观察课堂上,我认为XXX老师的数学教学非常出色。
课堂上充满了活力和互动,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解答问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首先,观课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整体概述,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学会应用平面图形的性质。
通过教师的简短介绍,学生们对本节课的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其次,观课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在板书设计上,老师使用了清晰明了的图示和关键词,方便学生们理解和记忆。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讲解语速适中,让学生们能够跟上,并不断和学生们进行互动。
老师还设计了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感兴趣。
此外,观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共同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体来说,观课老师的数学观课展示了良好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使学生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观察这堂精彩的数学课,我也对如何有效教学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一、引言本次观课旨在深入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本次观课的对象是某市一所初中的数学课堂,观课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等方面。
二、观课内容1.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本次观课中,我们注意到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讨论和问答等。
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几何知识时,教师采用了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几何图形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几何概念和性质;在讲解代数知识时,教师采用了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代数公式和解题方法。
2.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本次观课中,我们注意到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通过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和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项目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本次观课中,我们注意到课堂氛围较为轻松、愉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良好。
教师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通过表扬和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还注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三、问题分析虽然本次观课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等方面都表现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以下是问题分析: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本次观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准确,有时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时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教学本质和深层次的理解。
这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认识正负数》观课报告
认识正负数观课报告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堂初中数学课,主要内容是有关正负数的概念、比较和运算。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正负数,掌握使用正负数进行计算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1.正负数的概念在正负数的概念部分,老师通过实例详细地介绍了正负数的定义和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们对正负数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2.正负数的比较在正负数的比较部分,老师就正负数的绝对值进行了演示和解释,阐明了如何确定正负数的大小关系。
3.正负数的运算在正负数的运算部分,老师就正负数的加减法进行了演示和教学,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加等情况的讲解,并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将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用到具体问题中。
三、课程评价在这堂课中,老师采用了讲授、示范演示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掌握了正负数的概念、比较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此外,老师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及时反馈和指导,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了解答和帮助。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个人感想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我对正负数的概念、比较和运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也掌握了一些应用技巧。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数学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都很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应该说,这次课程的学习既增长了我的数学知识,又开拓了我的思路,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初三数学观课报告
初三数学观课报告一、观察环境破晓与深夜都是四教教学楼内数学老师的夜间加班时间,在这个静悄悄的夜晚,我来到了初三数学教室,准备观摩老师的数学课程。
二、教师简介这位数学老师姓李,从事初中数学教育十余年,风格较为活泼,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学科竞赛方面的成绩也十分优秀。
三、教学内容本次观察的是李老师的一节初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 教学目标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李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讲解什么是三角形,以及三角形的基本元素(角度、边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三角形。
第二步:讲解李老师解释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定义,并用多种角度、多个三角形进行示例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各种情况下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第三步:练习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多种练习,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缺失的角度、边长等,或者提出一些具体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
3. 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富有激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细致地讲解每个问题,让学生爱上数学,热爱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积极的参与讨论,并热衷于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四、个人感悟通过观察此次数学课堂,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能够随机应变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传递。
五、结论本次初三数学课观摩和总结中,我认为李老师很好地展示了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特质。
通过这次观摩,我能深刻体会到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性,希望将来能成为像李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范文
一、每堂课都注重创设情景巧妙导入新课
李老师,用了一首动听的《红旗飘飘》,现场自己演唱吸引学生和在场老师的注意,引出神州八号飞船在太空平面的位置,引出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举例学生们喜欢玩的游戏“五子棋”一处的课题,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急切想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的这点值得我学习。
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挑战,渴望挑战带来的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 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初中数学观课报告。
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教师的一个个小问题,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整理的时间,而不是急于告知。对问题的回答,能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的答案,能给予尊重、鼓励,而不是死板固定。另外,能关注学生的情趣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这才是最好的教学。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见解
(1) 教师应该面带微笑,给学生以亲人、朋友的体验,让学生感觉亲切。
(2) 板书要讲究艺术,给学生整洁、美好的向往。
总之,通过本次观看张春霞教师的课堂教学,我的教育观念和心理发生了转变,我要切身力行,在以后的学科教学中积极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动手能力的培养
李老师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观察的发现,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之后,逐步对发现进行分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对于问题的处理,能分组的讨论,学生动手去演示,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研究问题的过程和结论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念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过程和结论,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学生才会明白,才会去应用。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一、观课背景本次观课是在一所中学的数学课堂上进行的,由该校的一位数学老师授课。
这节课是初中数学的一节课,主要讲解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勾股定理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在数学思维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次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对本节课程教学内容的简介和探讨。
“勾股定理”是每一个学生都熟知的数学定理,本节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勾股定理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接下来老师通过举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比如利用勾股定理来求出直线的长度等。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老师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答题活动。
在第一个部分的基础上,进入本堂课的第二个部分——勾股定理的证明。
老师通过生动的讲解以及直观的图例,带领学生逐步理解和学习了勾股定理。
通过这个部分的探讨与理解,学生们逐渐意识到,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数学的应用感到越来越有兴趣。
最后一个部分通过一些练习以及学生们的自我检测来提高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掌握程度。
老师在课堂上普及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对于本节课程的评价,笔者认为,本节课程设计紧凑,逻辑结构清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也能够在教学中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总结本次初中数学观课让笔者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过程的把控,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到成果的检验,要做到全方位的考虑。
同时,老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评价学生成果的同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总之,本次初中数学观课让笔者深刻认识到,成为优秀的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能力,需要注重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把控与管理。
初中数学观评课观课报告
初中数学观评课观课报告
一、课程背景
本次观课课程为初中数学,教师为学校李老师。
本次课程内容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课程观察
1. 教师教学态度
教师上课认真负责,为学生们讲解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性质以及解法,同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举例,积极参与进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部分学生对解题较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向教师请教或寻求同学的帮助。
3. 教学环节设计
本节课程采用了以引导性问题为主要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答案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点,逐步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也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三、课程改进思考
1. 课堂任务设置
建议增加一些针对解题难点的训练习题,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找出自己解题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解题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课堂氛围
虽然本节课堂学生参与积极,但还有一些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紧张、焦虑的情况。
建议增加一些课堂氛围的调节,例如增加课堂游戏或其他趣味性教学环节,调节学生的心态,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与兴趣。
四、总结
通过本次观评课的学习,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吸收程度和学习效果,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在教师教学态度、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改进,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初一数学课观课报告
初一数学课观课报告1. 观课背景本次观课为初一数学课,时间为2021年9月20日上午第一节课,上课教师为XXX老师。
此次观课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一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
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等式的基本定义和性质;•掌握用分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讲解等式的基本定义和性质在这部分内容中,老师通过讲解等式的概念、等式两边的含义相等等方面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等式的基本定义和性质。
2.用分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这部分内容中,老师通过多组练习题,详细讲解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分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 教学过程3.1 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导入-讲解-练习-总结”的模式。
1.导入:老师通过短暂的自我介绍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话语来为课堂内容打下基础。
2.讲解:老师讲解等式的基本定义和性质,并通过例题详细讲解了如何用分步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练习: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解题,在解题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发现自己存在的错误和问题。
4.总结:老师安排少量时间,让学生总结课堂重点,并指出需要再次重点注意的地方,巩固所学内容。
3.2 教学实施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老师主要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包括:1.说话清晰:老师的语言清晰简单,容易被学生理解。
2.实时互动:老师及时与学生互动,提问并回答学生的问题,保持课堂气氛活跃。
3.讲解详细:老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了等式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详尽的参考。
4.练习充分:老师在课堂中安排了多个练习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教学效果评估从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反应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初中数学研修观课报告
初中数学研修观课报告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研修过程中,观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观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巧,汲取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我对几节初中数学课程的观课报告。
一、观课背景本次观课选择了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的初中数学课,旨在全面了解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特点。
观课的教师涵盖了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以比较不同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
二、观课内容与过程(一)课程一:《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授课教师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入课程,如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在讲解函数图像的绘制时,教师通过在黑板上逐步演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坐标点的选取和连线的方法。
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自主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如斜率的正负与函数增减性的关系。
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具有梯度的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二)课程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节课教师首先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授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裁剪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了所学知识。
(三)课程三:《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师以一个实际的利润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建立二次函数模型。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和优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解题的关键和易错点。
三、优点与特色(一)情境创设巧妙几位教师都能够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中,通过汽车行驶的例子,让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在《二次函数的应用》中,以利润问题为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初中数学课观课报告
初中数学课观课报告
一、观课背景
本次观课是初中数学课,年级为七年级,授课老师为何老师。
观课时间为上午第一节课,时长为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件及教学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平行线及其性质;
2.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
3.1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中,讲授主要讲解平行线的概念和判定方法;演示通过画图演示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练习则让学生自己完成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2 教学内容
1.平行线的概念及符号表示;
2.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①用角的对应关系判断;②用双曲线判定法。
四、教学反思
4.1 教学亮点
1.教师讲解清晰,图例生动,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3.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平行线的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4.2 不足之处
1.某些概念讲解不够明确,部分学生容易理解错误;
2.部分学生在练习时出现困难,需加强巩固。
4.3 改进措施
1.课后精选题目进行广泛练习,加强理解;
2.通过集体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加深理解;
3.加强概念讲解,注重巩固。
五、总结
本次观课让我了解了初中数学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也让我对如何教好数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虽然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这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反思和改进的机会。
数学观课报告
数学观课报告本次观课的主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方法。
在本次观课中,我参观了一节七年级数学课,主题是“平方根的性质与应用”。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观察和总结。
一、课前准备在开始课程之前,老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们在开课前都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们对平方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准备好了提问和讨论。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利用一个生活例子引入了平方根的概念,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并激发了他们对课程的兴趣。
这种启发式的导入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2. 探究活动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学生自己总结了平方根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讲解与示范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老师进行了相关概念的讲解和示范。
他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定义和运算法则,同时向学生展示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 练习与巩固学生在讲解和示范之后进行了一些练习题,巩固了他们对平方根性质和应用的理解。
老师及时给予了学生反馈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三、教学特点与优势1. 探究学习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发现探究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对数学的知识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启发式导入本节课的启发式导入方法很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这种启发式的引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3. 综合运用能力本节课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暑假观课报告
初中数学暑假观课报告一、观课背景为了丰富暑假生活,提高自己的教育与教学水平,本人参加了XX中学数学教师组织的暑假观课活动。
本次观课的目标是了解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探寻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有效性。
二、观课过程本次观课老师布置的课程是初一数学“代数的基础”,该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首先,老师介绍了方程的概念和基本形式,然后通过实例解释和演示如何通过变形来解方程,并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几个例题。
接着,老师设计了一道巩固练习题,让同学们结合前几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解题。
最后,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并强调了巩固知识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问、鼓励同学们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老师也注重“理解+应用”,突出数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三、观课体会通过本次观课,我深刻地感受到初中数学的教学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教育与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方法方面,老师注重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在课程内容方面,老师注重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方面,老师注重引导和成就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思考和求知中获得成就感和成就满足感。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师讲解速度较快,难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以及练习题难度较高,有些学生难以消化理解。
因此,本人认为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全面、细致、差异化的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状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本次观课不仅让我了解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与教学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
通过观察、分析和总结,我愈发认识到了教育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们在各方面有良好的素养和能力。
数学观课报告2篇
数学观课报告数学观课报告精选2篇(一)标题:数学观课报告一、观察对象本次数学观课对象为初中八年级数学课。
二、教学目的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可以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内容1. 导入阶段:老师通过提问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 讲解阶段:老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首先,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带着学生理解“等式两边加减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减一个数”的操作规那么,然后进一步讲解了通过等式的变形来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老师重点强调了方程两边变形时必须保持等号成立的原那么。
3. 练习阶段: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老师在每道题的解答过程中都引导学生考虑,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4. 总结阶段:老师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展总结,并梳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变形规那么。
同时,老师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考虑抽象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的联络,进步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四、教学亮点1. 教学方法:老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2. 命题质量: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既具有一定的难度,又具备实际应用的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步了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3. 课堂活泼气氛: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泼。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解题过程,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五、反思与建议1. 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2. 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可以考虑将数学与实际生活情境更加贴合,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3.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有自己解题思路并勇于表达,进步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才能。
六、总结本堂数学课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教学方法得当。
通过观课,我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好的规划。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
初中数学观课报告一、观课背景本次观课是在某某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的。
该课程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节。
二、观课目标本次观课的目标是了解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三、教学设计本次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
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 - 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 - 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 - 能够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简单图形。
3.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 通过讲解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 - 利用示例演示如何在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来获取对图形的认识。
4.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教师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展示坐标系的结构和用途。
- 第二步,教师通过实际例子展示如何在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引导学生理解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概念。
- 第三步,教师通过几个简单的图形示例,让学生观察图形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从而认识图形的特征。
- 第四步,教师巩固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四、学生表现学生在本次观课中表现积极,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和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概念。
在教师提问时,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回答,并能够通过观察图形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来获取对图形的认识。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也展现出一定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观课,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认识到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和图形示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学到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来获取对图形的认识,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总结通过本次观课,我对初中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观
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我对对分配给我的三节课节课进行了仔细观摩,并书写了听课记录,收获很多。
我对这三节课的观察视角包括三个方面:问题情境、课堂提问、错误资源的生成与利用。
下面是具体的观察分析。
一、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主要是指新课的导入情境,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学习。
在我观看的六节课中,不少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实用、富有新意、耐人寻味,值得学习与借鉴。
1.问题情境的趣味性
新颖、独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兴趣盎然。
独特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设置的情境如下:从体校学生的兴趣点和自身相关性出发,选取了现实中与体育相关的掷硬币的视频材料,从而引发体育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并没有及时解惑,而是放下问题,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和探究的欲望进行下一环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了新知,如此设计,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2.问题情境的思考性
好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是情境创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创设情境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匠心独运的情境中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以点拨和
碰撞,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之中。
本次展评课中在这方面,我认为比较理想。
大部分的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空间属于“适度”,少部分的问题提出属于“一般”。
3.问题情境的指向性
本次活动课中教师们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指向性大多比较明确,能根据新知创设情境,学生基本上能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顺利进入主题。
大部分的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这一特点。
4.问题情境的可操作性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新课的进一步展开而服务,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过易的问题不具有探究性,反之,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失去信心。
本次活动中,教师大多能抓住新知的联结点和生长点,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课堂提问
数学这门学科是在人们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的发展一再地证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使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
中学数学教学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问题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本次我对课堂提问观察的具体内容包括:1.所提问题具有思考性的频数;2.提问后给学生思考时间的频数;3.教师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能否让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4.教师在学生思
维受阻时,能否适时提出便于学生理解的相似问题或降低问题的难度;5.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能否准确把握,能否根据实际教学进程处理教学预设。
根据六节参评课课堂提问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思考性问题的频数在10次之间的有4节课,10次以下的有2节。
我认为,大部分课中具有思考性问题的频数比较合理;个别课中思考性问题的频数偏少,多数提问只是为了调控和管理课堂,或者大多是一些简单的知识型的问题。
当然频数是否合理和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课题之间的差异也有关系。
另外,大部分课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计了1~2个相对开放的问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创设了一定的空间。
但是,问题总体设计方面还存在整体性不强、缺乏层次感等问题。
2.给学生时间思考的次数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
对于开放的有难度的问题,教师都能让学生相互交流,这样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充分。
很多难度中等的问题,教师会因为要赶时间,就不能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是在问题提出后的2、3秒时间内喊起思维相对敏捷的少数学生回答。
其结果要么回答缺少深度,要么大部分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在提出一个有思考性的问题后,还必须要适当的留出一些时间,使学生可以积极地思考问题,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学生答完问题后再停顿数秒,往往可引出该生或其他学生的更完整、更准确的补充。
即使是难度中等的问题,教师留有适当的停顿还是必需的,我们不能用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大家的思维。
三、错误资源的生成与利用
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
善待错误,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错误课堂,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课堂上温暖地对待学生的错,与其说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如说是教学的策略智慧,它是在真爱数学、喜欢学生、痴迷课堂、心存感激中生成、发展与完善的教学人格。
善待错误的课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价值也是在真爱数学、喜欢学生、痴迷课堂、心存感激中创造的。
比如《平行四边形》中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回顾不全时,张老师追问道:我们研究图形都是围绕哪些方面进行的平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对称性一系列的追问既帮助学生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了梳理,也让学生掌握了研究图形的一般方法,为终身学习服务。
当学生的交流有些肤浅时,张老师总会及时追问,如“你这个想法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简单提炼一下你的思路?”“能不能归纳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等。
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把思维引向了深处。
最后是追着学生的“节外生枝”,问出“意外收获”。
让课堂看似不和谐的表象中生成精彩。
我觉得整节课教师追问及时,问题问的恰到好处,有效的引发了学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