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12月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533套)
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②“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
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
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③“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2021年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2021年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创.痛(chuāng) 畏葸.(xǐ) 横.肉(héng) 跑马卖解.(xiè)B.饮.马(yìn) 封禅.(shàn) 铜臭.(chòu) 长吁.短叹(xū)C.吐蕃.(fān) 纤.细(qiān) 笑靥.(yè) 安步当.车(dāng)D.秘.鲁(mì) 碑帖.(tiè) 噱.头(xué) 量.体裁衣(liáng)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饮鸠止渴张慌失措自暴自弃英才倍出B.再接再励如法炮制改弦更章脍炙人口C.方枘圆凿通宵达旦蟾宫折桂积腋成裘D.食不果腹物富民丰走头无路融会贯通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_______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2)像他这种身份的人,在那种场合说那种话,应该是__________的。
(3)在芦山地震灾难面前,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___________的战斗堡垒,他们行动迅速,组织有力,帮助群众有序疏散,及时救治伤员,成为灾区百姓的主心骨。
A.坦陈无可厚非无坚不摧 B.坦承无可非议坚不可摧C.坦承无可厚非坚不可摧 D.坦陈无可非议无坚不摧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的一句是()A.警察反复观察了目击者提供的两个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的英语广播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远在异国的他写信告诉我说,近几年来,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思念家乡。
D.世界的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可以说如今已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高三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题高三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贡布里希认为,风景画的兴起和文艺复兴是密不可分的。
当自然从宗教的背景板中独立出来时,人们就需要用到取景框了。
要对人的眼睛进展人文教育,同时对手进展技术训练。
他也侧面解释了为什么风景画容易使人感到迷茫:“恰恰是像风景绘画这样缺乏一种传统主题内容的固定框架的艺术,其开展才需要一些已经出现的模具,从而为艺术家倾注他的想法提供容器。
那些开始于偶然模式的状态逐渐结晶成可辨识的情绪,以及能够被驾驭的情感张力。
”一套相关的阐释方法出现了,看画者被逼着成为《达芬奇密码》里的那种符号学家,就像席勒所说:“乌令我们感动,因为我们认为,尽管是误认为,它们克服了地球引力,可以翱翔,凌驾于必然性之上。
”山川草木似乎都有了意义。
风景画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人们重新审视了大自然,产生了对自然界描绘的欲望,另一方面也隐晦地预示着关于土地,将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资本主义运动来临,它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关系,最后改变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预示被德布雷抓住,他在《图像的生与死》里说,风景是逝去的时候才被人发现的。
换言之,风景画的流行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根本性地改变了。
城市化、商业化和科技将不可防止地来临。
如果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他永远都不需要画和看什么风景画。
它就像田园牧歌式的小说一样,带着一种对逝去的思念。
作为照相术没有创造时的媒体,风景画很快找到了广告功能。
1620年左右,荷兰的城市人口超过了人口总数量的一半,荷兰风景艺术的繁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集中的城市化进程。
这些风景画中展现的场景很有可能是用来刺激富裕家庭购置郊区的地产的,它们中有很多在标题上都带有房地产商的推销文字。
这种模式并没有在今天发生质的转变,只不过照片使广告的本钱更低了。
甚至可以说是风景画和照片.这些人们生来就要接触的东西,构建了大多数人认识风景的方式,它们被编织进大脑的血肉中。
高中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精品】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
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
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
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
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
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
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
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
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
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
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
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
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
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
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
高三12月月考试卷
高三12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雾霾,雾和霾的组合,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
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春季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会逐渐出现轻雾天气。
随时间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连续雾霾,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
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
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
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而人为因素一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北方在冬季取暖时,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二是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
三是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
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
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这样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
国家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
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
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江西省赣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
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
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
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被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
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
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
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仅在变,也在常;不仅在新创,也在守望。
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③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
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
我们不提供一个西方视野中的景观中国,我们必须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综合的中国。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重庆南开中学高2023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命审单位:重庆南开中学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光污染指的是非必要或多余的强迫光对人类与地球自然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
对热爱星空的人们和天文学家来说,光污染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观星等天文观测的严重干扰,它已使得世界上80%上的人失去了欣赏黑暗夜空中璀璨星光与美丽银河这份宝贵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机会!那么,为什么光污染会让原本闪耀的繁星看不见,使得天文观测越来越困难呢?这是因为光污染使得夜天光背景严重增亮;夜天光背景是由自然光或人造光照射到地球大气或星际空间中的云雾及尘埃粒子后散射而形成的。
自然光包括月光、大气辉光、地球大气电离层中的离子复合产生的荧光发射等。
这里我们关心的主要是人造光的影响,各种由于设计或使用不善而向夜空照射的人造光源(即朝天光),如设计不合理的路灯、商场大楼的霓虹灯、居民住宅不拉窗帘的照明灯等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后,被其中的云雾、气溶胶或大气污染物所散射而形成了明亮的漫射“天幕”。
夜天光背景增亮对天文观测的影响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造成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
夜天光背景增亮会造成观测天体的反差降低,继而影响观测的极限星等(即可以看到最暗星的星等值)。
如果人造光污染造成天光亮度增加为原来的5倍,则可观测到的最暗星的星等将增亮近2等!就好比我们之前可以看到约2等的北极星,而现在却只能看到0等的织女星了!二是造成观测天体的信噪比降低。
高三语文12月月考(第四次)试题(2021年整理)
河北省冀州市2017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第四次)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冀州市2017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第四次)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冀州市2017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第四次)试题的全部内容。
河北省冀州市2017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第四次)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单选题按照题号涂卡,其它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2019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年秋季期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 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广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出贪吃懒做的膏粱纨袴。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2021-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IV)
2021-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IV)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仗着有领导参与轮窑厂的年终分红,该厂厂长在本地 ____、欺压农民工。
②邓崎琳在当上武钢的“一把手”之后,____,搞“一言堂”,没人敢向他提建议。
③韩国外交部长日前表示,朝鲜只有放弃核试验,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若朝鲜____,执意进行“战略挑衅”,后果自负。
A. 独断专行专横跋扈一意孤行B. 专横跋扈独断专行一意孤行C. 专横跋扈一意孤行独断专行D. 一意孤行专横跋扈独断专行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B. 城关中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为山区百姓义务投递邮件,几年来没有丢失一封信,推动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当地交通发展的局限。
C. 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膝盖曾做过多次手术,经常需要打消肿针,饱受伤病的折磨,最终在32岁的时候做出了离开赛场的决定。
D.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 只道林间无人至B. 小院地偏人不到C. 门巷深深过客稀D. 寒气偏归我一家4.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①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②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③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④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⑤“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瞭.(liào)望鹰隼.(sǔn)窈窕.(tiǎo)胼手胝.(dǐ)足B.褫.(chǐ)夺彳亍.(chù)骰.(tóu)子俾.(bǐ)众周知C.龋.(qǔ)齿踟蹰.(chú)订.(dīng)正间不容发.(fà)D.股肱.(gōng)趿.(tā)拉复辟.(bì)汗流浃.(jiá)背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国粹落座顺口溜工于心计B.赐教藉贯水龙头凭心而论C.毗邻渲泄莫须有猝不急防D.秘诀桎梏蒸气机钩弦提要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一清二楚,不再神秘。
人们不再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
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
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
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
A.敬畏忤逆颐养天年B.畏惧背叛颐养天年C.畏惧背叛颐指气使D.敬畏忤逆颐指气使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角度篇》拍摄地点遍及神州大地,全景式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开放成就,以及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精神,力图从更多角度展示当代中国。
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每小题3分)今天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波( )壮阔,面对地球的版图,大写出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自信的我们襟怀开阔,无惧任何的风云变( ),自信的我们底气磅礴,奋力把前所未有的征程开拓。
()梦,让世界听见五千年文明连接着你我,跳动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声声脉( );圆梦,让未来看见醒来的东方雄狮正昂首阔步,迈向朝霞满天下、人间最美好的生活。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澜(làn)换筑(zù)博 B.浪幻筑(zhù)搏C.澜(lán)幻筑(zhù)搏 D.浪换筑(zù)博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传说有一种美丽,温柔..了岁月,穿越了时间,从未输给时光。
B.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C. 月底,一股新的冷空气将接踵而至....,自北向南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北部等地将迎来大风降温天气。
D.一件小事往往可以折射一个人的心灵,可以赢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因此,尽管..事情多么微不足道,我们都要认真对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的《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直至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长株潭两型社会”受世人瞩目,如何使当代大学生以坚实的知识和饱满的激情为创建两型社会贡献出青春与力量,是时代赋予他们光荣的历史使命。
D.从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精神不振现象,甚至导致低血糖休克。
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2019学年度月份考试高三学年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不得折叠、损毁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
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
一个是“富强”。
民众求富,国家求强。
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
“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
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
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
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
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
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
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
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
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
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
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
人教版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D. 苏绣的出路不在于“绣什么”,而在于“怎么绣”,即加强针法上的自觉性,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绣源远流长,上古时期吴地可能就有刺绣。而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所以一般来说纺织的出现要略早些。
清末废除科举,不仅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人才标准与教育方向,儒学首次遭遇全面危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成为时代的号角。在这一历史的转折过程中,文化世族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向,不少科举世家转变为新式教育制度下的院士、教授、工程师世家,如苏州著名的大阜潘氏就是如此。此外,随着清末以来对家族制度的批判与改革,家庭内部平等与重视个体的观念也逐渐成为世人的追求,由此也带来传统家庭教育中“严父慈母”身份与形象的一些变化,这在川沙黄氏家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C.苏州因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缺失而衰落后,上海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D.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跟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有关。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将各个选项的内容与原文进行对照,找出其细微错误点。本题,
(摘编自陈岸瑛《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4. 下列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据《说苑》《吴越春秋》等文献,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绣起源于2500年前的吴地,早期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12月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第533套)(语文)(2013.12)说明:(一)本试卷共五部分18小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规定的答题纸上。
(三)命题人:芗城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1.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1)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2)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4)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赤壁赋》)(5)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
兄弟六人。
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
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
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
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
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
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
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
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
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
”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
舂陵,今之.道州。
君入道州,定知消息。
”府君遂至道州。
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
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
曰:“此吾乡之伞也。
”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
”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
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
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
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节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而曰作:站起 B.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卒:最终 C.觉.而以为不祥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视:看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3分)A.①魂祈梦请卜之②踰十年不归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C.①见伞而心动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
然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1)吾兄,商也。
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
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3分)译文:(2)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3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
(1)“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歌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王夫人因为丫环金钏投井一事自悔,在屋中垂泪,宝钗安慰她去自杀的人也是糊涂之人,不为可惜,并说道:“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她还拿了自己刚做的两套衣服给王夫人为金钏做妆裹。
B. 北静王生日,贾赦贾政带着宝玉和贾琏去拜寿。
宝玉得到王爷的格外垂青,单独赐饭,还送他一块一模一样的“宝玉”。
回家与贾母闲话,说他的玉夜里发了红光,凤姐便说这是喜信。
宝玉不明白这话从何说起,因为他不知道今天家长们已经议定了他与宝钗的婚事。
(《红楼梦》)C.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担心,谎说“林妹妹要回自己家里去了”,以此试探宝玉是否真心,结果宝玉信以为真,急得几乎疯狂。
深夜,黛玉、紫鹃都睡不着,好心的紫鹃劝黛玉对自己的终身大事要早拿主意。
(《红楼梦》)C. 第六十六回写柳湘莲说贾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如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史云光逼婚,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害死两条人命。
(《红楼梦》)D. 晴雯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却仍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
宝玉不敢违抗母亲的命令,只能晚上找了个机会央求老婆子偷偷带他到晴雯家看望。
他见晴雯病势加重,枯瘦如柴,心疼不已。
最后晴雯将自己贴身穿的旧红绫袄和宝玉的袄儿交换了,宝玉方悲痛离去。
《红楼梦》E.抄检大观园前,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
晴雯被王夫人叫,因像个“病西施”,而被断定是“狐媚子”。
抄检怡红院时,晴雯把箱子一倒,任凭抄检,还打了王保善家的—个耳光。
抄检过后,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屈而死。
《红楼梦》8.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1)\82回宝钗派一个婆子送蜜饯荔枝给黛玉,那婆子说“林姑娘和你们宝二爷是一对儿”,“这样好模样儿,除了宝玉,什么人擎受的起。
”婆子的话让黛玉辗转反侧,竟做了个噩梦,请简述“黛玉惊梦”的故事。
(2)\ 湘莲反不动身,拉下手绢,拭泪道:“我并不知是这等刚烈人!真真可敬!是我没福消受。
”选段中说的“刚烈人”是谁?因为什么事湘莲才会说出此话?请简述。
选第()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列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①后稷教民稼穑,树艺①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②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②子适卫,冉有仆③。
子曰:“庶④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注〕①树艺:种植。
②契: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
③仆:驾车。
④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1.以上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儒家什么样的为政观点?请简要概括。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对于“教化”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语段①具体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
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
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
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
“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
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
这就是经学。
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
清代重新回过头再注再疏。
后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
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
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
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
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
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们抓住了《周易》。
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
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
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
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
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
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
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
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
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
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
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
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
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
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