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章浏览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四步法”
融 入到这 个故事情 境 中, 在完 成要求 的任务指 令 中适 ( 1 ) 观点 立意 明确 。例 如 , 在 当前科 技 不断发 展 当的添加 些 自我 的感受 , 用 自身的例子 进行论 证 。例 的前 提下 , 自拍 美颜 已成 时下最 为流 行 的一种 模式 , 如 立意 是支持女儿 , 那 么可以适 当的安慰她 , 可以用 自 而通过这 些美颜相机 、 玩图等软 件功 能将 入像 变得漂 身被 误解 的例 子告诉 她不要 畏惧流 言蜚语 , 而这 样 的 亮, 在 一定程 度上 满足 了人 们 的虚 荣 心 , 但 也有部 分 写作可 以使得文章 内容更具 有真 实性 。 人认为这 样通过软件 进行变妆 就是欺 骗 。而在 近期 , 2 . 选材 立意要有现 实针 对性 出现 了一款 软件 , 自称 是可 以“ 反 美颜 ” , 即在 瞬 间将 对 于文章写 作来说 , 立意是最 为主要 的 。所 以 当
时,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要点的能力, 因 是为 自己好即可 , 但也有人 因此质疑 女孩的做法 , 所 以 为只有阅读能 力高 , 领悟能力强才能读懂材 料 , 才能在 写作的时候 , 一定 要有一个对象意识 , 做到可 以对他 人
这个基础进行 写作。此外还有一点是任务驱动型材料
写作 。
力。且在作文的角度 、 立意、 文体、 标题等方面, 给高中 学生留 出更 大的 自主选择空间 。而要想在任 务驱动型 材料作文 中提高 写作能力 , 不光 要掌握写作策略 , 还需 要 多进 行阅读 , 以培养感悟 能力 ; 扩大 阅读面 , 积 累写
作素材 ; 培 养理性 思维。 ★作者 单位 : 陕西定边 中学 。
我们 可以依据 以下几点进行 写作 : 1 . 将任务指令与 自我思考相结合 因为在 “ 任 务驱动型材 料作 文” 进 行写作 中 , 任务 指令是其核心 , 所以学生在写作 中要要带着任 务 , 明确 任务是核心 , 在材料 中找到 自己将要阐述 的对象观 点 ,
如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
摘 ・ 技 点 滴 》 报 刊 。文 章 所 涉 及 的 内容 对 考 生 来 说 是 比较 科 等 新 的或 是 比较 陌 生 的 , 含 了 自然 科 学 方 面 的 某些 新 发 明 、 包 新 发 现 、 成 果 , 映 的 领 域 广 泛 , 及 生 物 工 程 、 古 学 、 体 新 反 涉 考 天 物理 、 环境 保 护 、 命 科 学 等 诸 多 领 域 。这 些 领 域 在 当 今 乃 至 生 以后 都 是 处 于 领 先 地 位 的 学 科 . 映这 些 学 科 的研 究 成 果 。 反 也 就 反 映 了 当今 人 类 最 先进 的科 学 技 术 水 平 。 自然 科 学类 文 章 选 文 的 篇 幅 都 比较 短 小 , 字 比较 简 洁 。 文 般 在 五 六 百 字 , 信 息 密集 度 高 。 但 近 些 年 很 多 高 考 试 卷 都 对 这 一 类 文 章 的 阅读 进 行 了考 查 。这 类 文 章看 起 来 文 字 语 句 并 不 难 , 由 于 内容 覆 盖 面 广 , 但 思 维 容 量 大 , 力 要 求 高 , 较 强 的 综 合 性 , 此 大 部 分 学 生 能 有 因 对 文 章 中信 息 高 度 聚集 的 内容 抓 不 住 要 点 , 不 清 关 系 , 到 理 感
如 何
阅 读
自 然
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类
文 章
陈 志 强
( 建 省 永 春 第 六 中学 , 建 永 春 福 福 320 ) 6 6 2
摘 要 : 科 学技 术 日益 发 达 的今 天 , 在 自然科 学类 文 章 的 阅读 能 力显 得 越 来越 重要 。 生要 有 效 阅读 这 类 文 章 , 要 学 就 有 正确 的 方 法 . 辅 以必 要 的 练 习 。 并 关 键 词 :自然科 学类 文 章 特 点 阅读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解题技巧与步骤(转)(完美整理版)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解题技巧与步骤(转)高考阅读练习与指导0527 1829广铁一中陈暾【摘要】高考要求学生能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作品。
本文阐述了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方法、解题技巧与步骤。
【关键词】文章方法技巧步骤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对“现代文”的要求是:“能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作品。
”历年来高考对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考查是在第Ⅰ卷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04年考查考点是: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依据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内容,特别是针对题型特点,本文对方法、解题技巧与步骤进行了探究,现阐述如下:首先要熟悉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情况。
第一,了解试题选材特点。
一般来说,此类文章选材范围广,内容新。
选材以反映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成就为主,例如,医学、、天文、环境保护、生命科学、考古科学、人类文化等。
1992年高考的“中微子”,1993年高考的“降解”,1994年高考的“四角龙”,1995年高考的“外星人”,1996年高考的“新型造纸厂”,1997年高考的“颅脑与肠脑”,1998年高考的“转基因作物”,1999年高考的“冬眠动物”,2000年高考的“降低光速”2001年的“铜奔马正名”,2002年的“沙尘暴”2003年的“全球变暖的危害”等都属于这类文章。
第二,熟悉考题干扰设置方法。
1.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即所设置的选项不是从全文主旨去理解内容,而是背离主旨,抽取只言片语,组合成貌似正确的理解,误导考生作出错误选择。
2.混淆范围。
命题者常夸大的是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扩大概念外延等,引诱考生落人圈套。
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21小题的D选项就可以说是有意混淆了范围的大小。
因为原文第二段说“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肤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物质”,而D选项说成是“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显然是把“肠脑”的概念范围缩小了许多。
自然科学类文章
自然科学类文章每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漫步在水清镜明的湖畔旁。
飞驰在绿草如荫的足球场上,我都会感到一种惬意。
但一个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问题正慢慢爆发,也许有一天这美好的景物就会离我们远去。
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天堂大门的钥匙和地狱大门的钥匙都捏在人类自己手中。
我们需要绿色,我们就要环保。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无比的地球,但沙漠化,水土流失一直困扰着人类,正疯狂地侵吞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据有关资料统计,地球上的沙漠,荒地正以每年27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我国沙化的土地正以每年1560平方公里的面积延伸。
目前,我国已有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化,而潜在沙化的土地差不多也有15万平方公里。
沙漠化已经成为危害全球坏境最严重的问题。
我曾看到过一个有寓意的漫画:两辆车一前一后行驶,前面车上的人敲锣打鼓,还用红纸写道:报喜:化工厂增产,后一辆车上的人愁眉苦脸。
一张纸上写着:报忧,因化工厂污染,粮食减产30万斤。
附近居民审议严重受损,周边几条河流无法使用。
法院判其限期整改并处罚金。
孰喜孰忧,显而易见,所有这些都是打字然先给我们发出的警告。
它在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大自然的眼里长发和那些惨痛的教训。
这也就提示我们以后一定要保护环境。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解铃还需系铃人。
如果人类能及时弥补,能保护树木,节约用水,减少废水废气配方对环境是污染。
我们中学生应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让我们共同保护生活的环境,首先使自己的校园变的清洁,然后为城市的清洁出力。
朋友们,献一份爱心和努力吧,我们需要绿色,我们这个地球更需要绿色。
「精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1)(4)
【精品】最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1)(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欧洲老鼠”计划老鼠不仅有99%的基因和人类相似,而且在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上都和人类有可比之处.。
科学家开始一项耗资1亿英镑的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
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痛、癌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
这项计划的协调人维斯特教授说:“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
”“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
那项耗费巨资的DNA排序计划揭示了人体两万种基因的构成.。
但是,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其中一半基因的作用或者这些基因能制造哪些蛋白质.。
科学家承认,老鼠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事实的确令人惊讶.。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
”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欧洲老鼠”计划将使用一种称作“黑六品系”的老鼠.。
这类老鼠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而且完全出自同系交配.。
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
参加“欧洲老鼠”计划的科学家将从这些“黑六”中提取胚胎,消除或改变其中一种基因,再把经过遗传改性的胚胎放回雌鼠子宫,创造一个每名成员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的新种群.。
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
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伯尼博士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毒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
”然后,科学家将现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
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
科学家还希望弄清不冈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有哪些影响.。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仙人掌科植物是个大家族,成员有上千种。
它们相貌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茎的不同,多为柱状或掌状,小的如砂石,大的似巨柱。
表面有的平滑、有的结节,有的凹陷,有的呈圆球状……仙人掌的“老家”在美洲,大多生活在荒漠地带,少数生长于热带地区,比如常见的昙花属、蟹爪兰属的一些种类。
之所以能在沙漠的干旱气候下繁衍生息,是因为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为刺状,大大缩小了蒸腾面积,使体内的水分不容易散失。
绿色的肉质茎很肥厚,表面有角质和蜡质,不仅贮藏水分,还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植物每到晚上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则在封闭气孔(防止水分散失)的同时,还能用晚上收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该过程,就可以避免白天蒸腾作用损耗水分。
对于沙漠中的行走者,仙人掌就是一棵救命树。
在沙漠中,一棵15米至20米高的仙人掌,可蓄水两吨以上。
每公顷的刺梨仙人掌能储存180吨水,足够养活5头成年牛。
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2015年遭遇干旱,当地民众关键的食物和水源、动物的草料都来自刺梨仙人掌。
仙人掌不仅是贮水能手,还是节水模范。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拔出一棵仙人掌称重后有37.5千克,把它扔到角落里6年后再称,重量为26.5千克。
也就是说,这些年它动用自己的储备,在没喝一口水的情况下仅消耗了11千克,但凡换成别的绿色植物,估计早已成了标本。
有些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也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严苛,一旦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
在众多破坏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导致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无节制的采伐利用、非法贸易等。
间接原因则更为复杂,如大气、水以及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植物所依赖动物群体的退化等。
这些都会直接减少植物群体的数量或间接干扰植物群体的正常维持和更新,当特定植物群体的数量减少到一定数量,就会进入濒危、野外灭绝或灭绝的状态。
仙人掌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对于许多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2)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钠原子的过程。
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
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
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
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
这种方法把铷原子臵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
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
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
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
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
他们已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浅谈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浅谈作者:谢志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12期高考命题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部分的赋分及考查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均放在第Ⅰ卷,设3道题或4道题,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型,考查点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以及推断想象上。
该题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我们在复习中要想进行有效的备考训练,必须对其选文特点、阅读方法、错项设计三个方面有所了解。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选文特点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这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即某一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论、新发现。
其主体结构较简单,大致分三部分,开始提出新概念,接着谈论用途、意义,再展望其应用前景。
然而,在主体结构中往往穿插了新旧几个概念,许多不同科学家或流派的观点,新与旧的区别、新概念的优点与缺点等内容,导致其内容复杂化,信息繁多。
如以下简表所示:科技文对象:新工艺(技术、理论等)结构:主体结构穿插内容新概念(新旧几个概念)新用途、意义(不同科学家观点)前景展望(新旧区别)(新概念的优点、缺点)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题目错项设计方式从历年高考题目来看,出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基本采用“增”、“删”、“换”、“改”、“变”等方式。
“删”是指出题人在选项中删掉了原文里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内容,这些词语有“大多”“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从而导致“缩小范围”、“以偏概全”,“有意缺失”等错误。
“增”是指在选项中增添内容,这些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从而导致“无中生有”的错误。
“换”是指在选项中换掉原文的词语或内容,导致“偷换概念”“指代不明”等错误,“改”是指在选项中改变原文句间关系,从而导致“强加因果”、“颠倒因果”等错误。
浅谈高考自然科学类(社科类)文章阅读的三个步骤
浅谈高考自然科学类(社科类)文章阅读的三个步骤新疆巴楚县第二中学语文组李成林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
2001年选的文章是《铜奔马正名》。
2002年选的文章是《沙尘暴》。
2003年选的文章是《全球变暖——目前的和未来的灾难》。
三年来,这道题的赋分,分值及考查形式都没有什么改变,共4个题目,12分,采用客观选择题型。
因此,考生掌握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极其重要。
怎样才能掌握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呢?一、初读文章,掌握内容一般说来,阅读文章要遵循阅读的一般规律,一般原则,如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抓住关键的词语和语句等等。
在考场里,由于受时间的制约,没有工夫去咬文嚼字,仔细推敲。
初读文章,只要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行了。
以2003年高考语文第二大题为例(原文从略)。
文章主要讲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涉及气候变化产生的种种灾难性后果,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如何控制全球变暖,以及人类应该怎样行动起来改善大气环境。
初读文章,一定要摄取这些有用的信息。
二、阅读题干,找信息点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了阅读的第一个步骤。
第二步是仔细阅读题干,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在文章中找准信息点。
例如第7题的题干要求是“理解‘温室效应’这一概念”,此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原文给“温室效应”下过明确的定义:“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温室效应。
”在文章中找到这个信息点,然后分清信息点的关键词,即“透射阳光”、“密闭空间”、“热交换”和“保温效应”。
就完成了阅读的第二个步骤。
三、辨读选项,认真对照第7题给出了四个选项: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处于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精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4)
【精品】最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
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
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
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
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
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
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
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
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
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自然、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方法与步骤
自然、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方法与步骤第一步逐段划读原文划出关键词句,明确各段要点、全文主题和思路1、逐段划出关键词句,在各段旁边批要点。
用波浪线画出每段表主要意思的中心句(开头结尾)用括号括出联结过渡句(“但是”等转折词后的,“而且”后的)、判断句(常表明观点看法)、双重否定句、疑问句。
用圈圈出关键词及重点阐述的主问题、次问题、主概念、次概念(关键词指问题概念前后的表示肯定否定、时间、程度、数量、范围、已然未然、原因结果、条件、称代的修饰限制词语及问题间、概念间的关联词。
例如:是、能、会、必然、不是、也许、可能、或许,已经、正在、将会,很、非常、十分、极其、最、一般、可以,“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 “有时”、凡、都、全、所有、一切、大概、大约、往往、常常、除----外、只有、只要、无论—都、因为、由于、之所以、而且、但是、然而,其、这、那、与此相反等)2、回头扫读整体明白各段要点、全文主题(社会类找“问题”或”观点”,自然类找“概念”)、全文思路(一般总分、分总、总分总。
社会类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结问题思路写。
自然类按提出概念---揭示概念情况---归结概念,或按提出概念后,按特点、原理、构造、功用、发现、现状、前景、评价来写)。
第二步划读题干,明确要求与提示选正确项要逐项核对排除,选错误从四个项中最可能错的突破(如有关键词语、句型特殊复杂)第三步,逐个审读选项,找准对应段句,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1、逐个审读选项,划出选项中关键词(表示肯定否定、程度、数量、范围、已然未然、原因结果、条件、称代的词,这是审读重点)。
2、找准找全选项相对应的段句。
注意社科文的对应区间有时涉及到几段文字。
3、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找错因、判断。
对选项中增、删、调序、杂糅、改变说法的要仔细辨别和原文意思是不是吻合,不吻合就错误。
自然科学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具有三个特点:①语意的单一性,一个用语,一个句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②表达的直白性,要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曲笔。
③相对的纯理性,情感成分不多。
从内容的角度看,每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都会向人们提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全球科技领域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反映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否则,它就没有阅读价值。
其中的新知识、新信息大都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传达出来的。
所以,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这类文章,就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它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近年来,高考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题基本上着眼于这三点,以选择题的形式,今年只有浙江、广东、北京卷是客观题与主观题综合考查,将概念、判断、推理隐含其中来进行。
在知识点的考查上,词句理解、信息筛选、推断想象是热点,文章把握能力要求逐渐增强。
高考选用自然科学类文章,主要是考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换言之,主要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
为此,阅读应注重下列四点:1.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科学概念的。
而文中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中的重要信息。
因此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的第1题往往就是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近两年如2002年第1题“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2003年第1题“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都是如此。
换个角度说,文章的基本概念都是用词语来表达的,因此,理解基本概念,又可以说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即理解作为科学概念的重要词语。
在具体的文章中,基本概念的含意有时是用下定义的形式来集中表述的,如“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
”也有分散表述的,如前面曾引用过的《转基因作物》对“转基因作物”的阐释。
新版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
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
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配。
”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
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
”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英才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
商朝的青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
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
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系的断裂。
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
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
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自然科学专技类综合应用能力作文
自然科学专技类综合应用能力作文示例文章篇一:《神奇的自然世界》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有多神奇?就拿天空来说吧,白天的时候,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上面,把光和热洒向大地。
晚上呢,月亮姐姐就出来啦,有时候弯弯的像小船,有时候圆圆的像个大圆盘。
还有那些一闪一闪的星星,多得数都数不清,它们就像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难道你们不觉得神奇吗?再看看地上的植物。
春天一到,各种各样的花儿都开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颜色可漂亮啦!还有那些大树,有的高高瘦瘦,像个站岗的士兵;有的矮矮胖胖,像个可爱的大胖子。
它们的叶子也不一样,有的像扇子,有的像手掌,难道这还不够神奇吗?还有动物们呢!鸟儿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这世界真美呀!”小兔子一蹦一跳的,那小短腿跑得可快啦!大象呢,身子那么大,鼻子却那么长,还能卷起东西来,多厉害呀!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郊外玩耍。
我们看到了一只小蝴蝶,它的翅膀上有着五彩斑斓的花纹,就像穿着一件漂亮的花衣裳。
我们追着它跑,想要抓住它。
“哎呀,别跑呀小蝴蝶!”我一边跑一边喊。
可是它飞得太快啦,我们怎么也抓不住。
最后,它飞到了一朵花上停了下来,好像在说:“哼,看你们还怎么抓我!”我们看着它,哈哈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我们去河边玩。
河水清清的,能看到水底的石头和小鱼。
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快活极了。
“哇,小鱼们真自由呀!”一个小伙伴感叹道。
突然,一只小青蛙跳了出来,“呱呱”地叫着。
我们都被它吓了一跳,然后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大自然真的太神奇啦!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着无数的宝贝等着我们去发现。
我们可以在大自然里尽情地玩耍、探索,感受它的美好。
我们可不能随便破坏大自然哦!要是把那些花儿都摘了,把树都砍了,把小动物们的家都毁了,那大自然就不神奇、不美丽啦!我们要爱护大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家一样。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发现它更多的神奇之处吧!你们说好不好?示例文章篇二:《探索自然科学的奇妙之旅》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多好多神奇的东西?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箱,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去发现里面的宝贝。
阅读科普类作品的方法
阅读科普类作品的方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是一篇文章开篇的重要部分,它用于介绍文章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问题。
在讨论阅读科普类作品的方法时,概述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出科普类作品的特点和重要性。
科普类作品是指那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和传播的作品。
它们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解释和趣味性的描述吸引了广大读者的注意。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增加,阅读科普类作品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阅读科普类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的前沿科技和研究进展。
同时,科普类作品通常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例子,使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
然而,阅读科普类作品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选择与自己兴趣和需求相符的科普作品,这样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并提高阅读的效果。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和思考,可以通过做笔记、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最后,我们还应该保持积极的阅读心态,积累科学知识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
总之,阅读科普类作品是一种学习科学知识和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注重理解和思考,保持积极的阅读心态,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科普类作品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质,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着重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以提供读者一个清晰的指导。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的描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顺序来介绍阅读科普类作品的方法。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概述,介绍主要内容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提出两个要点,分别是第一个要点和第二个要点。
每个要点都将详细探讨如何阅读科普类作品,并给出相关建议和实用技巧。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前文的要点,并给出对读者的一些建议。
新课标语文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之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二、高考真题(一)7、【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对“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一概念的解释,测试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和辨析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的理解在文章的第一段中,特别是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抓住它最本质的特点,也就是要注意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点。
对“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概念理解应抓住文章中“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内侧”“内细胞群”。
A项错在“囊胚外表的扁平细胞”是胚胎的支持组织,不包含其中。
C项是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开始分化的解释。
D项由第二段可以看出,成年干细胞与人类胚胎干细胞不同,所以“也指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不正确。
【答案】B。
8、【解析】该题重点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比较简单,A 项只是说成年干细胞的分布,与生物学家判断无关。
【答案】A。
9、【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该题错在把原文中的“基本上”与“也有一定”说成肯定,在整合信息时故意设置障碍。
A依据第二自然节前半部分,C依据第二自然节后半部分,D依据第三段。
【答案】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A项说法太绝对,只是在鼠身上的实验去得结果,把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说到人身上。
10、【答案】A。
(二)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
能力层次为D级。
根据原文“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惟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D项明显不是原因。
【答案】D8.【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次为C级。
题干是“”,关键是一个“急需”,在A、B、C、D四个选项中,显而易见D项最“急需”。
【答案】 D9.【解析】A说“白鹤梁平时都隐没在水中”而原文却是“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把“多数时候”改成“都”把特称判断说成了全称判断,A项错误。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筛选整合,定向表述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筛选整合,定向表述【课程简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如何筛选目标文段,整合文章内容,概括表述思想主题。
通过经典例题的讲解,教授一些实用的整合方法,如摘引原句法、择要概括法、本质概括法等,以及如何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过滤次要信息,从文章内蕴中挖掘、理解出深层次的信息,并根据要求重新组合加工并衍生出新的信息。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轻松把握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
【要点归纳】一、“筛选整合,定向表述”的特点1、“筛选整合信息”指的是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过滤次要信息,根据要求重新组合加工并衍生出新的信息。
“筛选”是对阅读区间的局部精读、提炼。
一般就文章本身来看,需要筛选的重要信息主要有:①文中基本概念、新的知识;②对文中概念或知识所作的阐述;③文中的主旨句;④隐含性强的信息。
“整合”不仅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暗含着概括、重组、融合、表述等多项要求,学生要学会从文章内蕴中去挖掘、理解。
整合有三个角度:①用最简洁的文字自己说;②用表明作者观点的原话说;③用文中的关键词语组合说。
2、“定向表述”则指根据阅读和命题者的需要进行筛选后的答案。
这种表述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要有文体知识。
建立不同文体阅读的知识网络,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要有审题意识。
加强审题意识,明确答题方向。
重点是题干的答题角度和要求。
•要有要点意识。
表达中突出关键词,大胆使用术语,简化语言,让自己的要点突出,意思完备。
二、“筛选整合,定向表述”的方法——要学会“解题思维流程”这种思维流程,将阅读中的筛选和整合具体化,并使之成为做比较难的主观题的思维步骤。
这也是筛选和整合一类题型的主要方法。
这种“阅读解题思维流程”的基础是阅读内容的“落实”——将阅读落实到具体的词语之中,以避免当前学生阅读中普遍存在的“泛”和“空”的问题。
“阅读解题思维流程”如下:1、审题干2、定位置3、分析句子的性质(主旨句\终结句\连接句)4、看句间关系(因果\假设\转折\并列\递进\总分\承接\)5、找重点词语信息整合的方法点拨1、对解释句子题型,要把握核心要素,确定关键词、关键句;2、根据题干要求,审查主要信息间前修饰词和其他限制,分点进行合并、转述、概括(基本表述要求:意思完整、条理性强、表达严谨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指导——自然科学类文章典型题目【考点透视】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的热点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辨识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的顺序;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概括说明的内容;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文段结构;进行与文段内容有关联的个性化表达。
一、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始终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
1.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理解;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对复杂句子、特殊句子、重要句子的意义能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能够发现文中的语病,找出并加以修改。
3.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根据文章提供的内容,对文中出现的新概念下定义;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对事物的特点进行阐述;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二、理解并掌握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技法,仍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1.说明顺序。
准确理解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能够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排列句序。
2.说明层次。
熟练划分不同类型段落的说明层次;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将抽出的句子能够还原到文章中去,并说明理由。
3.说明结构。
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过渡句段、照应句段、总括句段的作用;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4.说明方法。
能够快速判断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阐述其作用。
5.说明语言。
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归纳概括;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阐述具体句段的语言特点。
三、注重培养考生的科学素养,始终是自然科学类文章考查的一个亮点。
中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目前主要是对科技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考查,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这些题目将会更多地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出现。
四、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一个发展方向。
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惟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5.根据文章内容延伸到文外相似的内容;6.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7.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8.有创见地补写文章结尾;9.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警示性的标语、建议或公益广告等;10.针对文章的某个方面或某段内容,自己设计题目并做出回答。
【知识点梳理】——说明文体知识识记一、说明对象分类事物说明文:介绍建筑物;学习、生活、工作用具用品;生物;工农业机械等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内在的发展变化的原理二、说明方法及作用:1.举例子:运用具体事例真切的说明事物特征。
特征:具体、真切、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征。
2.分类别:对事物的各方面逐一说明,使事物特征显得更分明具体。
特征:条理清楚。
答题思路: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3.打比方: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特征。
特征: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4.列数字:运用数据说明事物,使事物特征更具体确凿。
特征:科学、准确、具体。
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5.作比较: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
特征: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答题思路: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6.下定义:简明扼要限定说明对象的概念性内容。
特征:科学、准确、精练、严密。
答题思路: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
7、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说明,更详尽充分的说明事物特征。
特征:通俗、详尽答题思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说明了什么8、摹状貌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特征:生动、形象答题思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9、引用: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特征:充实、有趣味答题思路:更充实地说明了什么,增加说明的趣味性三、说明语言平实型多使用表示估计、程度、范围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的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解释词义+分析句意+语言特征。
例:“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是指赵州桥的桥面只是差不多与河面平行,并不完全平行。
如果删去“几乎”,则指桥面与河面平行,不符合实际,影响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生动型多使用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
解题模式:指出所使用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句话有何表达作用?答: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征。
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从古到今,按时间的发展变化说明事物各个阶段的特征。
空间顺序确定立足点,以地理位置的转移说明事物在不同空间方位的特征。
逻辑顺序揭示事物内在原理、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等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特征。
五、说明的结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自然科学类文章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自然科学类文章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典型题目:】(一)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略)特别注意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概括性句等。
(二)说明方法的考查:1、作者在2、3两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目的是什么?答案提示: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
2、第8段引用俗语与歌谣有什么作用?答案提示:更生动充分的说明了封建衙门的黑暗,增加了说明的趣味性3、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绿色塑料》、第2题答案提示:用具体事实具体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后果十分严重)。
4、阅读第2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绿色塑料》、第3题答案提示:“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三)说明顺序及说明结构(思路)的考查:1、从行文角度看,第③自然段是从“绿色食品为什么受人青睐”这一角度设问的,接下来应该回答这一问题,但作者为什么要绕开这一问题从环境污染谈起?请简要说明理由《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第4题答案提示:作者这样写意在从反面说明,人类食用的农作物和禽肉鱼蛋受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危害,这样就能自然引出不含有害物质的绿色食品受人青睐的原因,易于被人们接受。
(四)说明语言的考查:1、结合语境,说说文章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第3题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答案提示:“之一”不能删掉。
“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
这样使语言更准确。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提示:。
“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
2、第3段“至少发现了1000种新基因”中“至少”有何作用?答案提示:用约数使说明更准确,同时说明发现新基因的数量多。
3、“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句中的“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提示:“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或用“通常”符合客观事实,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第一段中“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句中“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提示:不能去掉。
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意思对即可)5、文中第(2)段加点词语“按照他的计算”能去掉吗?为什么?《如何给地球降温》、第4题答案提示:不能去掉。
因为加点词语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四)说明材料的安排的考查:1、选文第4段连续引用了两首古诗,却不给人重复之感,为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话说海淀》、第2题答案提示:参考角度:(1)第④段首句总写海淀美丽的江南风光,两首诗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印证了首句描绘的景色;(2)前一首诗侧重写园林内的美景,后一首诗侧重写园林外的水乡田园风光;(3)前一首诗侧重写月夜园林美景,后一首诗侧重写清晨水乡田园风光;(4)这两首诗描绘的景物不完全相同。
2、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2段的表达作用?《沙漠明珠珠光渐暗》、第3题答案提示:这一段的表达作用是用数据表明月牙泉面积不断缩小,水位不断下降(或其他概括的准确的表述)(五)拓展延伸开放题: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的理解。
答案提示:要点: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
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意思对即可)2、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
(不少于80字)(5分)《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第4题答案提示: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
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答案提示:4、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
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一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
(3分) 《如何给地球降温》、第5题答案提示:示例:①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使用太阳能),用以吸收紫外线;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③给机动车辆安装吸收尾气设备,减少热量的排放;④按国家提倡的度数使用空调,减少热量排放,节约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