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网络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创新网络研究综述
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创新方式,据此,介绍了有关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和研究视角的综述。
标签:企业;网络;创新
企业创新网络的完善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式。
1 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
亚当·斯密将劳动分工、专业化与劳动生产力增进联系,为企业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这意味着由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原因,不同的行为主体经营在不同专业领域,没有一个行为主体具有完全掌控创新结果的能力。因而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实施创新,这些组织不得不与其他组织发生联系,以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和资源等,这样就导致了在分工基础上的创新——企业创新网络的产生,关于创新网络的研究因此而拉开了序幕。创新网络概念是1991年由Freeman在《Research Plicy》上发表文章从而正式提出。Freeman(1991)首先提出“创新网络”的概念,认为创新网络是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用来应付系统性创新,企业间的合作与共享关系是网络中的主要耦合机制,进而将创新网络的类型分成:合资合作创新公司、研究研发协议、技术交流、技术因素驱动类直接投资行为,和许可协议,合同,生产分工和供应商网络,科研机构,由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其他网络等类型Aken和Weggeman(2000)把创新网络定义为在同等法律水平和治理方式中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网络组织,是通过产品的创新和一些商业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持久的自发性系统。
在国内的研究中企业创新网络的定义和内涵有多种形式,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洲博士(2001)将企业创新网络界定为企业因为自身的创新目的和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网络,网络中的创新主体以技术创新形成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关系,通过共同的合作和技术间的交流达到产品创新的一种网络结构。清华大学吴贵生(2001)教授等则更重视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并将这种协同关系嵌入到創新产品的创新过程的发展中,从产品的形成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解释不同阶段企业间创新网络的协同关系,从创新知识的扩散和交换融合,到技术的形成建立,以及产品市场的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说明企业创新网络中各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同过程,使创新过程和创新联结的关系更加的明晰。沈必扬和池仁勇(2005)认为企业创新网络就是以企业为核心的其他创新主体与企业联结的过程,并且把这种联结定位到了一定的区域性,提出企业的其它创新主体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各主体的交互联系作用是能够稳定地促进创新,这样也把企业创新网络从企业和企业的联系中扩展到了区域的联结,企业创新网络具有地域的根治性。郑向杰(2014)把企业创新网络看成一种网络联盟,和联盟伙伴之间形成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中获取知识信息和专业技术,是企业从单个创新主体到嵌入的网络群体间的方式和组织。
2 研究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
2.1 交易费用视角
在企业网络出现以后,有很多学者尝试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解释企业网络的存在,企业网络是科层和市场的过渡形式,用交易费用可以确定企业创新网络的边界,它让企业知道什么情况下是需要内部化的创新,什么时候能够选择市场交易,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由科斯、威廉姆森、克莱因等人提出和完善,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包括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科斯(1937)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和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形式,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主要变现在发现价格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利用价格机制的机会成本。而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企业网络丰富了二分法的基本范式,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只是竞争关系,网络的治理结构主要就是合作,是企业间复杂多样的制度安排。威廉姆森(1989,1991)将这种组织形式称为混合模式,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程度和交易重复发生的频率来确定企业间网络的边界。资产专用性:企业提供特有的产品或服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形成了专用资产,当转移到其它用途时其价值会大大较少,当供应商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防止机会主义发生讨价还价和协调适应,其建立契约关系和激励制度的成本就会增加,即交易费用会增加。因此,当资产专用性低时,用市场交易有效,中等时,企业间网络治理更有效,当很高时,就要用企业科层的方式。交易的不确定性: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让交易的过程和结果也更加的复杂和不可预测,更不可能在交易契约中规范所有事项。不确定性使得交易成本增加,企业也就更倾向于选择内部的科层经营。在不确定性的扰动频繁时,企业间网络关系相比较其它的两种形式会更加脆弱,它的适应性调整不能单方和按指令进行,必须经过网络成员的统一同意。所以不确定性让市场和科层制度的选择增加,使得企业网络这种形式的选择减少。交易频率:市场的交易频率增加让交易成本增加,但是企业创新网络可以让交易频率减少,降低其成本,科层的制度几乎避免了企业与外界的交易,然而会增加科层成本。当市场的交易频率过于大时,企业就倾向于选择创新网络的形式。或者其交易成本超过了科层成本,就选择是内部交易。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企业网络的存在是很古典也是很基础的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对后续的理论发展影响很大,很多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运用交易成本,但是都是从成本学说考虑的。
2.2 社会关系视角
社会关系理论分为嵌入理论、弱关系和结构洞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格兰诺维特(1985)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即人们生活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是宗教政治社会文化,嵌入各类经济交易都受到所处社会结构的限定,还将嵌入型理念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张方华(2010)证实了企业网络中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和学习外部知识,能够提高认知能力和加速知识传播,从而能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郑向
杰(2014)则以社会网络的嵌入和结构位置为方向对我国高科技行业联盟企业创新网络进行研究,表明嵌入网络的初期对企业联盟伙伴的知识获取传递和创新产出有促进作用。格兰诺维特(1973)提出弱关系的力量,并将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强关系更多表现在组织内部,弱关系更多在组织之间作为传递信息的桥梁,分布的范围更广而且获取信息的重复性很高,比关系更能跨越界限增加资源。Ronald Burt(1992)提出的结构洞理论认为社会关系网络表现为两种关系,不存在联系间断和无直接联系关系间断。占有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关系优势形成重要的竞争优势。张宝建(2011)等学者从社会资本与结构洞理论出发解释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将创新网络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组建、成长、成熟、更替。章丹,胡祖光(2013)在网络结构洞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和抑制的两种争论观点下提出自己的假设,网络结构洞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和利用式创新的抑制作用,且信任在其调解过程中有正向和负向作用。陈运森(2015)对11年的非金融行业数据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董事情况进行董事网络的结构洞位置回归分析,结果证明结构洞越丰富的企业,其投资效率和经营效率都越高。2.3 小世界网络
小世界网络是由哈佛大学Milgram(1967)提出“六度空间理论”开始,从此小世界网络的说法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网络有小世界性质,在创新网络的联结点上兼具了高集聚系数和短的网络距离。赵炎,郑向杰(2013)提出网络的平均路径能够影响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的效率和完整性。而距离越短,传递的交易成本越低也越迅速越清晰。小世界网络的模型则是Watts和Strogatz(1998)建立,小世界模型中人与人联结不必只是通过单一个体到个体,可以由共同认识的人认识和交流,大部分节点可以不必连接,从不同的点经分结点的距离就可以达到。而完全规则的创新网络,创新个体只能通过最短距离的联系扩展其他的联系,受距离因素的限制,随机创新网络则不受距离的影响,任何距离都有可能增加扩大联系,是随机的。现实中的网络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同时Stolwijk(2013)证实创新网络的演化也有周期的特征,规则网络到随机网络再到规则网络,从破坏到建立到破坏,不断的演化和重建对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或者是说因为对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更高要求使得网络的演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动性。冯锋(2006)等通过统计数据指出控制小企业网络中的联结点的联结频率和聚集系数能够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樊霞,朱桂龙(2008)提出小世界网络中企业创新网络的集群化、无尺度、小世界特征,可以断剑重连,减少路径长度,建设网络关键节点。Chen Z F(2010)、张古鹏(2015)等实证证明初期小世界性的增加会促进而到一定程度会抑制创新绩效的提升。
3 总结
有关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的研究从企业自身的获取信息,和网络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再到一定区域间的诸多创新网络的联结。从技术的获得到以创新产品为目的再到市场和资源的联系,逐步发展和扩散完善。企业创新网络对企业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创新视角,是现在企业创新的主流方式。从研究的角度又有交易费用视角、社会关系视角、小世界网络。不同的视角从各个角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