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赏析
从军行其四赏析从军行其四赏析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从军行其四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
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诗词,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古诗从军行(其四)练习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原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
②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
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翻译】;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从军行其四古诗意思解释
从军行其四古诗意思解释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云长雪山暗,一座孤城俯瞰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楼兰不破不还。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
开元十二年(724年),27岁的王昌龄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其中著名的边塞诗大多作于此时。
30岁左右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后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授江宁丞,后被谤谪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757年10月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妒才杀害。
唐玄宗将官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后,文人开始参军做副业。
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疆,深刻体验边塞生活,创作了大量边塞诗。
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他的边塞生活。
后人据此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开创者。
兵役:乐府老话题,内容多为军事战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云:连绵不断的阴云。
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孤城:指将士驻守的古城,“孤”字突出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而得名,是唐朝重要的军事关口。
第一联意思是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阴云暗淡了皑皑雪山,驻守孤城的将士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第一联上半句描写了开阔、悲壮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关环境,下半句通过孤城与玉门关的遥望连线,蕴含着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等丰富情感,并对下一联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磨穿。
“黄沙”突出了西北战场特征,“百战”说明了战事之频繁,“穿金甲”说明了战事之艰苦。
楼兰:汉西域国名,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第二联意思是守城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虽然战事如此频繁艰苦,但将士们意志坚定、视死如归,坚决完成杀敌守城的神圣使命。
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王昌龄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
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一起来看看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欢迎读者参考!从军行王昌龄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青海长云暗雪山,gū chéng yáo wàng yù mén guān孤成遥望玉门关。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黄沙百战穿金甲,bù pò lǒu lán zhōng bù huán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王昌龄《从军行》(带拼音、注释、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带拼音、注释、译文)《从cóng军jūn行xíng七qī首shǒu·其qí四sì》作zuò者zhě:王wáng昌chāng龄líng青qīng海hǎi长cháng 云yún暗àn雪xuě山shān,孤gū城chéng 遥yáo望wàng玉yù门mén关guān。
黄huáng 沙shā百bǎi战zhàn穿chuān 金jīn甲jiǎ,不bù破pò楼lóu兰lán终zhōng 不bù还hái。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龙荒:荒原。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注释①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
②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
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这里以“楼兰”指敌人。
三、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四、赏析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在同一幅画面上出现,这里不妨设想为次第展开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要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古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七⾸·其四》古诗赏析王昌龄《从军⾏七⾸·其四》古诗赏析孤城遥望⽟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即河西⾛廊南⾯横亘廷伸的祁连⼭脉。
青海与⽟关东西相距数千⾥,却同在⼀幅画⾯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在前,⽟关在后,则抒情主⼈公回望的故乡该是⽟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说,次句即“孤城⽟门关遥望”之倒⽂,⽽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这⾥存在两种误解:⼀是把“遥望”解为“遥看”,⼆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公望中所见,⽽前⼀种误解即因后⼀种误解⽽⽣。
⼀、⼆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阔地域的画⾯: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横亘着绵廷千⾥的隐隐的雪⼭;越过雪⼭,是矗⽴在河西⾛廊荒漠中的⼀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活、战⽃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个鸟瞰,⼀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的强敌,⼀是吐蕃,⼀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镇兼顾西⽅、北⽅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之所系,宜乎在画⾯上出现青海与⽟关。
与其说,这是将⼠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的任务的⾃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迷蒙暗淡的景⾊⾥。
《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从军行七首·其四》就有这种情形。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原文和译文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原文和译文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
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
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
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
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
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
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
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
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
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
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
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王昌龄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其四古诗拼音王昌龄,欢迎大家分享。
从军行王昌龄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青海长云暗雪山,gūchéng yáo wàng yù mén guān孤成遥望玉门关。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黄沙百战穿金甲,bù pò lǒu lán zhōng bù huán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注释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注释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注释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注释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及注释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赏析全诗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如下: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如下: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赏析: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矢志不渝的决心。
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古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
盛唐优秀的边塞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是因为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诗歌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赏析唐代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原文】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3.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4.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5.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6. 穿:磨破。
7.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8.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9.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韵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甲,不打败西边的敌人誓不回来。
【翻译一】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翻译二】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在线朗读】点击播放器上按钮即可开始朗读ARAM NAME="URL" VALUE="/d/file/201109/2011091623294363.mp3">ARAM NAME="rate" VALUE="1">ARAM NAME="balance" VALUE="0">ARAM NAME="currentPosition" VALUE="-1">ARAM NAME="defaultFrame" VALUE="">ARAM NAME="playCount" VALUE="1">ARAM NAME="autoStart" VALUE="0">ARAM NAME="currentMarker" VALUE="0">ARAM NAME="invokeURLs" VALUE="-1">ARAM NAME="baseURL" VALUE="">ARAM NAME="volume" VALUE="70">ARAM NAME="mute" VALUE="0">ARAM NAME="uiMode" VALUE="full">ARAM NAME="stretchToFit" VALUE="0">ARAM NAME="windowlessVideo" VALUE="0">ARAM NAME="enabled" VALUE="-1">ARAM NAME="enableContextMenu" VALUE="-1">ARAM NAME="fullScreen" VALUE="0">ARAM NAME="SAMIStyle" VALUE="">ARAM NAME="SAMILang" VALUE="">ARAM NAME="SAMIFilename" VALUE="">ARAM NAME="captioningID" VALUE="">ARAM NAME="enableErrorDialogs" VALUE="0">ARAM NAME="_cx" VALUE="9313">ARAM NAME="_cy" VALUE="7620">【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翻译其四
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从军行其四的翻译,一起来看看吧!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这两句诗是1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1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
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
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作品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及注释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边塞古城。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写下这首诗篇。
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其中再以“暗”“孤城”“遥望”等词语,点出苍茫荒寒的塞外地理特征,使人不难体会到一股悲慨之气已扑面而来。
第三句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征战,语言极为精练、刚健。
大漠风沙的恶劣环境,身经“百战”的惨烈经历,“金甲”磨穿的艰苦卓绝,不仅未使主人公斗志颓丧,而是历练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高昂,故第四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作结,就显得水到渠成,满篇生辉。
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昂扬豪迈之情,珠联壁合,情景照人,不愧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从军行(其四)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
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原文: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作背景:诗描绘了边塞等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阅读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
(8分)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
雪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③ 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8.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4分)9.李贺的《燕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和本诗前两句作用有相同之外,但写景角度有所不同,试作简析。
(4分)答案:(一)8“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1分)“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1分)“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1分)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1分)9、通过境界壮阔的景物描写,(1分)衬托(1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1分)。
李诗既从视觉角度写,又从听觉角度写,本诗只是从视觉角度写。
从军行其四诗意王昌龄
从军行其四诗意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诗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之组诗作品。
下面是从军行其四诗意王昌龄,请参考!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之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之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之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之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之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之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队首战告捷之消息时之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之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之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之边塞景观。
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其四诗意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青海湖上蒸腾而起之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之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之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唐代边塞诗之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之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从军行七首》之第四首就有这种情形。
诗之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之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之解说。
有之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之故乡该是玉门关西之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之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之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之广阔地域之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之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之隐隐之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之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之军事要塞——玉门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用暗色弱光渲染冷色的苍凉
孤城遥望玉渲染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黄沙:苍凉萧瑟 ;百战:战斗 频繁,时间漫长;穿金甲: 战斗艰苦激烈 用典,胸怀襟抱,金甲易损, 生命可抛,但报国的意志不 减
边塞诗欣赏
• • • • • • • • • •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 • • • •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生平简介
•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 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 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 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 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 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 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 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 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 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 • • • •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边塞诗特点
• 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 • 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 抒发自己的壮志 • 2、旷世的孤独——对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关注 • 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 3、深沉的思索——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诗中或写战 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 现象 •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 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诗歌鉴赏
• 吐蕃和突厥一直是唐代西、北边疆上的两大劲敌,战事不 断,这首诗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展开描述的。 • 前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青海湖的上空,云雾 缭绕,湖的北面,绵延着起伏不断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越 过雪山,是荒漠上的一座孤城,再向西,就是著名的军事要塞 玉门关。东西数千里的边疆图卷,都在这短短两句中被形 象而简洁地展现出来。边地孤寂困苦,风沙漫漫,战士们 常年艰苦作战,就连铁制的铠甲都磨损破蔽了,但心中的 自豪感和责任感却与日俱增,他们誓死尔清边塞的强敌, 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 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穿金甲”既揭示 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 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青海长云暗雪山” 把战争气氛渲染得饱满酣畅,“孤城遥望玉门关”更是与 上句想关联,意境开阔,情调激越昂扬,音调铿锵。“黄 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 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展现战士们轻身许 国的英雄气概,感情激愤,气度轩昂,将盛唐人尚武豪迈 之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向往战场杀敌 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一二两句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 境描写,使三四两句的抒情不会变得空洞肤浅。典型环境 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唐时与吐蕃在此交战颇多,王昌龄 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 决心。一首绝句仅短短四句,内涵极其丰富。一般说,诗 总以描写具体形象为要,忌直白的议论。此句却纯是议论, 但用得恰到好处,使诗跃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思乡与豪情 壮志如此融洽无间,这只有王昌龄那样的大手笔始能驾驭 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