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2远古

中国科学技术史-良-第2远古
如果把地球发展比作一天,那么,地球在午夜零点起始, 一天中1秒钟~ 5万年,1分钟~ 300万年,这就可写出: 地球起源 午夜零点 生命起源 上午5点45分 脊椎动物的起源 下午9点02分 哺乳动物的起源 下午10点45分 灵长类的起源 下午11点37分 可能的人类起源 下午11点56分 南方古猿 下午11点58分 智人 午夜前的6.5秒
32
半坡遗址有46座房屋遗迹,房屋有正方形、长方形 和圆形三种样式,结构分半地穴和地面建筑两类。 西安半坡房屋已有一整套木作程序和较为合理的房 屋结构,以及采用夯打和烧烤等方法。此外,还考 虑到防水、防潮、排烟和采光等问题,这些原始技 术为中国土木建筑奠定了基础。 云南纳西族母系家族的院落分两部分:公共住宅供 老年人居住,同时作为家族集会和消费中心;另一 部分是已婚妇女的住房。
12
人种分为三种:黄种(也称蒙古人种或亚 美人种)、白种(也称高加索人种或欧罗 巴人种)和黑种(也称尼塔罗人种或赤道 人种)。 也有主张把棕种(澳大利亚人种)从黑种 中分出来以形成第四大人种。但是,这些 人种都合称智人种。
13
中国的晚期智人(化石)主要有柳江人、资阳人、 山顶洞人、河套人等,其化石具有明显的黄种人 特征。中国的早期智人、乃至直立人化石也具有 不少黄种人的性状,显示出它们与现代中国人和 黄种人的亲缘关系和连续性。 晚期智人的化石属旧石器晚期。石器制作不仅用 直接打击法,更用间接打击法。石器的主要特征 是用窄而长的石叶制作工具,石叶可用来制作各 种各样的工具和武器,如琢背石刀、雕刻器和端 刮器,以及各种石雕和投掷的尖头。
16
直立人化石
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1965年发现) 陕西蓝田人(距今65万~80万年,1963年发现) 湖北郧县人 (距今约70万年,〈比北京人早〉, 1975年发现) 北京人 (距今约69万年,1929年发现) 69 1929 辽宁营口人(相当于北京人时期,1984年发现) 湖北郧西县人(晚于郧县人,与北京人相当,1976 年发现) 河南南召人(距今50万年,1978年发现) 安徽和县人(距今30万~40万年,1980年发现)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张帅20094022004阅读方法:1.检索阅读2. 分析阅读作业步骤:1.课本的各章节的简述2. 读后感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一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二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石器的制造火的使用三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原始耕作技术动物的驯养四原始工艺技术制陶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建筑交通工具五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知识的萌芽数学知识的萌芽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的医和药六原始自然观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 年)一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二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三农业生产技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园艺、蚕桑和畜牧四手工业技术建筑纺织染色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酿酒五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天文学数学六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夏小正》和物候知识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七初期的医药学巫和医德分化药物与汤液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八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天命观的形成阴阳、五行和八卦说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 年)一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二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生铁、钢和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细耕作技术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灌溉工程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五《考工记》——手工业救赎规范的总汇《考工记》的产生车辆的制造弓箭的制作钟、鼓和罄等乐器的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数学知识六《墨经》中的科学知识光学知识力学知识和时空观几何学知识及其它七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古四分历法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八地学著作的出现《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九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说和阴阳五行论《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十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年)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二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牛耕法与新型农具代田法和区种法《氾胜之书》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水利工程三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新技术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四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历法体系的形成天文仪器和天象记录论天三家——盖天、浑天和宣夜说张衡及其成就五数学体系的形成《九章算术》的出现《九章算术》的内容简介《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其影响六地图测绘技术与疆域地理志马王堆出土的地图《汉书•地理志》的编纂气象知识七医药学体系的充实与提高《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成就八造纸术和漆器工艺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革新漆器的发展与兴隆九建筑、交通及防治技术秦汉长城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驰道与栈道水陆交通与船舶技术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纺织机械十学术思想和王充《论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影响古、今文经学派的对立及其影响王充及其《论衡》十一中外交通和科技文化交流海路交通陆路交通科技文化的交流第五章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 年)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二贾思勰和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贾思勰的农学思想《齐民要术》反映的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三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岁差和大气消光现象太阳、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若干天文常数精度的提高星图与浑仪、浑象四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刘徽及其数学成就祖冲之及其科技成就五地学的新进展地记的编纂裴秀和制图六体郦道元和《水经注》关于植物找矿的认识六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王叔和与《脉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陶弘景和《神农本草经集注》药物炮灸葛洪和《肘后方》与迷信的斗争七炼丹术和化学炼丹术和化学的关系早期的炼丹著作炼丹术中的化学知识八制瓷、灌钢和建筑技术制瓷技术的成熟灌钢法和鼓风技术佛教建筑九机械制造的新成就马钧及其成就运输工具兵器和军事技术十自然观和宇宙论方面的论争玄学、道教、佛教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宇宙论的各学派第六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 年)一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大帝国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兴盛南方水田整地技术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农学著作三冶金和纺织技术大型铸件和炼银技术纺织机术四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长安城洛阳城木结构建筑和砖塔赵州安济桥五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贾耽及其贡献李吉甫和《元和郡县图志》玄奘和《大唐西域记》对海陆变迁和潮汐的认识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六算经的注释和数学的发展数学教育王孝通和《辑古算经》“十部算经”的注释二次内播法的创立实用算术的发展七天文学和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定期法的应用浑仪与浑象的改进一行及其成就天文常熟精度的进一步提高八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造纸技术九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炼丹术的发展炼丹设备矿石药物和化学药物十中医药学的进步医药机构与医药教育、法令巢元方和《诸病源侯论》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密要》外科治疗藏医十一中外交往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发展中外交往概况与朝鲜的交流与日本的交流与印度的交流与中亚、西亚各国的交流十二柳宗元、刘禹锡的自然观柳宗元的自然观刘禹锡的自然观十医药学的全面发展《经世证类备急草》等的修订金、元四大家和医药学流派的形成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和解剖学知识针灸和外科医术十一瓷器和冶金的发展名闻中外的名窑瓷器冶金技术十二建筑与桥梁技术城市建设的变化《营造法式》反映的木构建筑技术砖塔建筑技术的发展辽代应县木塔元代木结构技术的新发展桥梁建造技术十三纺织技术薛景石与《梓人制造》水力大纺车纺织品及制造技术十四中外科技交流对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影响科学技术的中外交流十五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张载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朱熹的自然观第八章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1368——十七世纪)一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二郑和下西洋和造船航海技术郑和远航的历史发展背景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三先进的冶金技术空前的生产规模采矿技术焦炭、活塞式风箱和机车的使用炒钢工艺的新成就灌钢法的发展古代钢铁技术体系综述最早的炼锌技术四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黄河的治理大运河的疏浚盐碱地的改造五“一岁数收”技术与新作物的改进“一岁数收”技术新作物的引进农学的新成就蚕桑的发展六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明代的万里长城精巧的园林艺术兄弟民族建筑七商业数学与珠算商业数学的发展珠算的广泛应用八声学知识的新发展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建筑上的声学效应九传染病学和外科成就温病学说的创立人痘接种的发明外科总结性著作《外科正宗》十地方志的科学价值地方志著作大量增加珍贵的科学史料十一明末著名科学家及著作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的科学活动和《农政全书》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十二“理学”、“心学”的泛滥和启蒙思想的影响“理学”和“心学”的泛滥对“理学”、“心学”的批判及早期启蒙思想家影响第九章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明清时期,下十七世纪——1840年)一没落中的封建社会二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及影响传教士来华的政治背景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三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和态度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对待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三种不同态度四康熙帝和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康熙帝和自然科学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五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传入后取得的成就《崇祯历书》和《数理精蕴》的编纂王锡阐和梅文鼎的成就六其它科技成就明、清瓷器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王清任和《医林改错》吴其睿和《植物名实考》七乾嘉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古典文献的考证脱离实际的学风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第十章近代的科学技术一近代中国的社会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和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半叶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潮及影响二洋务运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大量传入洋务运动近代工厂矿山的建立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和近代数学知识的传入近代物理学知识的传入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和著名化学家徐寿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1840 年以来的地学进化论等生物学知识的传入四各种技术知识的传入铁路的兴建和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近代冶金技术的传入传入的其它各种工业技术五西方医学知识的传入六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和技术洋务运动的失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学制的改革,留学生的派遣和学会的创立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结语一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三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问题四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社会)社会背景: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

中国科学技术史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参考书目
作者、编著者 李淳风(编)
陈自明(宋) 钱乙(宋)
译者
待参书目
书名 算经十书 周髀算经 皇清经解 针灸甲乙经 妇人大全良方 小儿药证直诀
出版社
贝尔纳 墨东 J. D. Bernal 梁宗巨 佛尔克(德A. Forke) 李约瑟 李约瑟
李光璧 钱君晖编 夏鼐 席泽宗、郑文光 寺地遵(日) 板本贤三(日) 拉普拉斯 萨顿 赫歇耳 艾儒略(意,17世 纪) 汤因比、池田大作 吴国盛 容闳(清) 杨永生 何寂梅、芮光庭 钱伟长 冀朝鼎
陈体封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
范岱年等 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
四川人民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
世界数学史简编
辽宁人民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the world 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
中国科学技术史
历史在我们这边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 皇朝礼器图说 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
论事物的发明者(De Rerum Inventoribus)
难忘的事迹(Rerum Memorabilium) 多数手工技艺的人文历史(Human history of most Manual Arts)
年份
1982 1986 1980 1925 1956 1982 1978 1955 1975 1984 1978 1990
中国科学技术发明和科学技术人物论集 三联书店
考古学和科技史
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
人民出版社
宋代的自然观
科学思想史
宇宙体系论
上海译文
刘兵等 科学的历史研究
谈天
西学凡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序游修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出版了,这是中国农史界的一件喜事,本书的作者们要我写篇序言,作为农史界成员之一,义不容辞。

因我曾看过本书的初稿,提过一些供参考的意见,我想在序言中就不再谈本书的结构内容、优缺点之类,读者自会有所评价,这里我想就本书的出版所引发的一些感想。

一·万年的历程人类的历史约已有 200 万年,农业起源于一万余年前,证之我国的考古发掘亦然,所以,人类农业的历史,充其量只占人类历史的 1% 。

可是这万年前起源的农业,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因为如果没有农业的起源,人类至今仍然在森林或洞穴里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不可能进入此后经历的各个社会阶段,直到今天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

人类有农业以来的成就,就世界范围而言,在渔猎、采集阶段,每500 公顷的土地,只能养活 2 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同样每500 公顷的土地能养活 50 人;连续种植的农业,可养活约 1000 人;而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则猛增至 5000 人。

农业发展逐步加快,人口相应增加,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支援和投入。

工业革命以后,对农业的投入更多,发展的速度更快,人口的增长犹如脱缰之马,虽然屡经战争、饥荒、水旱、病虫、疫病的折磨,世界人口还是在波折中加速地上升,1996 年已超过60 亿,并且将加速向70 亿迈进,农业的负担也太重了。

农业越发展,人类从周围环境索取的资源也越多,人口的增殖也越快。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这种索取是安全的,合理的。

但是,超越环境荷载力的临界点,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所谓环境荷载力,小至一个封闭的人群聚居点周围,人力所能及的半径,大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后便是整个地球。

局部的,地区的环境荷载力超负,遭到自然报复,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孟子早就指出,齐国东南的牛山之所以“童山濯濯”,即因过度的采伐和放牧之故,孟子以“养”和“用”的关系说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火药 发明于隋唐时期,应用于 军事领域,对冷兵器时代 产生颠覆性影响。
数学、天文学等领域突出成果
数章算术》等经典著作展示了古代中国数学的辉煌成就。
天文学 古代中国天文学注重观测和记录,编制了精确的星历表,对日 月食等天文现象有深入研究,同时发展了独特的宇宙理论。
科技自身特点: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缺乏系统理 论和科学实验方法。
外部因素:欧洲地理大发现、国家竞争等促进了科 技交流与创新,而中国相对封闭。
李约瑟研究方法与贡献
李约瑟具有全球化的眼光,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 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系统梳理 和肯定,还在于打破了西方学术界的偏见,让世界重新 认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
中国古代科技——司南
中国古代科技——活字印刷
中国古代科技——地动仪
01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著名科学家、历史学家,撰 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被誉为 “20 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 人物”。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的 主题——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阐述《中国科学技术史》所 要讨论的部分问题,是对著作内容的部分介绍。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阐释《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部著作的宗旨——应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的科学技术, 同时指出,应正视中国人民的才智禀赋,对待其他民族的 成就应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赏。
03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举例
四大发明简介与影响
造纸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逐渐普 及并改进,对文化传播和 知识积累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

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

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

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于内史体系中。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已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

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

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

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

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

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

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4.阅读有关的参考文献,对古冶金史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化学(上):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3学时 )
一、内容
1.从巫术,悟道到寻仙求药的发展过程。
2.丹鼎派炼丹术的出现与发展壮大。
3.陶弘景道教茅山宗的开创与发展。
4.中国炼丹术从唐朝的鼎盛时期走向宋朝的衰退。
5.明代金丹术的回光返照。

物理化学
(教研组)
郭景康(签名)
2000 年10 月 18 日

审核
意见
化学系
(系)
吕敬慈(签名)
2001 年 07 月 06 日
学院
审核
意见
张金仓
(签名)
上海大学理学院(公章)
年 月 日
4.古代的醋与酱、豆腐的源起与豆腐酿制品的酿造工艺。
5.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参考文献的介绍。
二、要求
1.了解有关古代酿造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2.掌握各类曲药的种类、特色和制作工艺。
3.理解各种曲药在酿造工艺中发挥发酵作用的生物化学机理。
4.掌握古代酿造原汁酒、蒸馏酒、葡萄酒,蜜酒和滋补酒的方法及其来源。
5.了解酿造酒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2.理解制造“还丹”与“金液”的化学本质;掌握中国炼丹术中的汞化学、铅化学和砷化学的反应机理以及它们的药用机理;掌握黄白术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中的铜砷合金、铜锌合金、汞齐药银、铅锡合金、彩色金、丹砂金的化学本质。
3.了解中国发明火药的时期和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的历史渊源;了解中国将火药用于军事目的的历史;掌握中国历代火药中化学成分的变迁和不同成分火药爆炸时的化学反应;了解明代火药概况;掌握中国明代的火药理论。
3.了解收集考古资料的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学

中国科学技术史 天学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摘要:一、前言二、中国天文学的起源和发展1.古代天文学2.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3.天文学与历法三、天文学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1.历法与农业2.天文与宗教信仰4.天文学与古代科学的其他领域四、中国天文学的现代发展1.天文观测设备的现代化2.天文学研究的新成果3.天文学与我国航天事业的结合五、结论正文:一、前言中国科学技术史天学,即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对天空充满好奇和敬畏,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体系。

从古至今,天文学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推动了历法、农业、宗教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二、中国天文学的起源和发展1.古代天文学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已经有关于天文观测的记录。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月亮、行星等天体的运行,发现了许多天文规律。

同时,他们还根据天象变化来预测吉凶,为宗教祭祀和农业活动提供指导。

2.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古代天文学观测技术逐渐完善。

从最初的肉眼观测,到使用简单的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日晷等,再到建造观象台、天文台等专门设施,为精确观测和记录天文现象提供了有力保障。

3.天文学与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历法的制定。

古人根据天文观测结果,总结出了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等时间规律,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夏商时期的“夏小正”到清代的“时宪历”,我国历法不断完善,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天文学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1.历法与农业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历法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

通过掌握天文规律,制定准确的历法,我国古代人民能够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粮食丰收,促进社会繁荣。

2.天文与宗教信仰在古代,天文学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古人认为,天象变化反映了上天的意志,因此观测天文现象成为古代宗教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

同时,天文学的发展也为宗教提供了理论支持,如道教的宇宙观就深受天文学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600字《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600字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600字1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

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

李约瑟博士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了西方汉学界,《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这本书里,李约瑟博士引用了大量详实的资料,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证明了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

李约瑟博士的治学方法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卷总论,首先介绍全书总的计划,考察汉语及汉字结构,论述中国地理概况和中国的历史,最后阐述几个世纪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第二卷论中国科学思想史和科技发展的思想背景,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各流派和科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讨论了有关自然的有机论哲学概念和自然法思想的地位;第三卷论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地学;第四卷论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卷论化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第六卷是生物科学及相关技术,包括农业和医学;第七卷分析传统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结构,讨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特殊思想体系的作用,刺激或抑制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最后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

中国古代4大科学技术史

中国古代4大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古代中国四大科学技术学科姓名:符凯前学号:201211010201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周世祥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它以源远流长、连绵不绝以及光辉灿烂为显著特征,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文明史中,科学技术的成就则以其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世界科学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

李约瑟写道:“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

……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

是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奠定了基石,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同社会持续发展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的高低起伏、顺逆迟速,自有一部令人惊叹亦哀叹的历史。

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吸取其精华,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氛围以及思维和生活方式等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系统。

这个知识系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有别具一格的科学技术内涵和描述表现方式。

众多的技术门类均有专门的著述传世,还有不少散见于浩瀚烟海的史籍里,或以物化的形式寓寄于有关文物之中。

它们有各自杰出的代表人物,构成群星闪烁的科学家与技术专门家群体。

各学科门类又均有自己的理论学说,当然更多的是经验性的认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宏伟画卷。

其中,中医学、农学、数学与天文学是中国古代发展较为成熟的四大学科,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学科。

中医学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

《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略与传播机制研究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编撰策略与传播机制研究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李约瑟
学术背景
李约瑟在科学史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学术贡献
李约瑟的学术背景与贡献
地位
李约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主编,这部巨著共7卷,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历程。
作用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学术见解,阐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详尽的文献资料
编撰手法与风格
李约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科技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生动形象的语言
李约瑟在编撰《中国科学技术史》时,始终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每个历史事件和科技成就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
严谨的学术态度
《中国科学技术史》传播机制
04
传播渠道与受众
尽管本文对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编撰策略和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编撰策略和传播机制,以及他如何通过这部著作影响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建议深入研究李约瑟在书籍观念史视域中的思想和行为,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影响了他的编撰策略和传播机制。
编撰原则
跨学科研究
02
李约瑟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科技史研究中,拓宽了研究视野,深化了对中国科技史的理解。
比较分析法
03
李约瑟运用比较分析法,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全面覆盖
李约瑟在编撰《中国科学技术史》时,尽可能全面地覆盖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史 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 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科学技术史考试范围

中国科学技术史考试范围

中国科学技术史考试范围名词解释(七选四)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学说[1]。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2、《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3、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4、《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5、《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159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时珍。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所指的26项发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所指的26项发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所指的26项发明
今天为了查找《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所指的2 6项发明化了半天又一个晚上,网络虽大,要找到所需资料实在不易啊!还好,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现在与大家分享。

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列举的26项中国古代重要发明包括:
1龙骨车;2石碾和水力在石碾上的应用;3水排;4风车和簸扬机(旋转风扇或扬谷机);5活塞风箱;
6平放织机和提花机;7缫丝、纺织和调丝机;
8独轮车;9加帆手推车;10磨车;
11马具胸带和套包子;12弓弩;13风筝;
14竹蜻蜓和走马灯;15深钻技术;16铸铁的使用;17游动常平悬吊器;18弧形拱桥;19铁索吊桥;
20河渠闸门;21造船和航运方面的无数发明;
22船尾的方向舵;
23火药以及和它有关的一些技术;24罗盘针;
25纸、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和26瓷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古代机械工程史。

作者在大量文物考证和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历代机械的发明、应用及技术发展进行了翔实的记述和全面的评价,充分反映了祖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辉煌成就。

本书共十章,首章是概述,其后八章把机械的分类和发展巧妙结合,最后一章介绍了西方机械的传入和影响,真正做到了结构有总有分,内容详略得当,记述准确流畅,还辅以大量的图片,不仅是机械工程和机械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的权威参考,也是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启发性读物。

绪论第一节机械的含义和分类机械的含义:一般认为机械式机器与机构的总称,它的根本目的是完成预定的机械运动及未完成特定的运动,然后才是省力。

机械的三大特征:第一,它是许多构件的组合体;第二,其各构件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第三,它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效的机械功。

凡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事机器,而仅具有第一、二特征的事机构。

一机械的古代涵义在中国,机械的定义最早见于《庄子》。

中国古代常用“机”指某种特定机械,以后泛指一般机械。

西方最先提出机械定义的事古罗马的建筑师味多维斯。

二机械分类刘仙洲将机械分为七类,即:简单机械、发动机或原动机、工作机、传动机、仪表、仅用发动机得机械、发电机与电动机。

按机械史的分期,可分为四类:远古工具;古代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

按其功能可分为动力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粉碎机械等;按服务的产业可分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等;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热力机械、流体机械、仿生机械等。

第一章中国古代和近代机械工程发展概述第一节远古工具和机械中国机械史的萌芽,是以旧石器的出现为标志的。

直到1万年前才进入精致工具阶段,发展速度加快。

这一阶段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但制作比以前精良,种类多,后期出现了一些简单机械。

第二节古代机械时期远古工具为机械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机械萌芽。

如:陶轮、踞织机、石质的犁形器、独木舟、钻孔工具、远古钻木取火。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教学设计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教学设计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逻辑思路,把握作者立场和态度。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具体内容,把握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论述类文本严密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史给后人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文章逻辑思路,把握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教学难点:品读论述类文本严密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

三、教材简析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

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六卷第一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植物学的萌芽、植物语言学、文献及内容、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以及为人类服务的植物和昆虫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适于科学史工作者、生物学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阅读。

该书全部内容采用李约瑟博士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有关作品和资料。

李约瑟博士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此书以其独特风格,对我编著的、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精彩的提炼。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爱国需要读史。

鲁迅先生说:“历史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研讨英国李约瑟院士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首百余年前世纪之交的甲午(1894年)之战,中国惨败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手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经济落后原因按当今编年史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个历史时期为“近代”,即1840年到1911年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以前为古代历史时期;辛亥革命之后就为现代史了。

杜先生的文章是谈“近代”时期的。

1840年是清道光年间,从顺治算起已近200年,中国经济早已落后于西方了。

严格地说,中国在16世纪中叶和西方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这个从古代到近代的过渡时期,是中国由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而在这之前,中国文明是走在世界之前列的。

然而,为何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了呢?其落后的原因是儒家思想造成的吗?这也是我和杜先生讨论问题的焦点。

杜文已公开表明:“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是儒家思想”。

而我认为,近代(还要把时间往前推一点)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责于儒家思想。

下面我将分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一,客观的地理环境状况使中国不能快速走向工业文明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地域辽阔,温度适宜,加上有长江、黄河两条河流,极利于农业生长。

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手工业生产的发达,足以使这个民族处于温饱状态。

农业文明,本为一件好事,但却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成了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

因为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面前,人们最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向外发展,向外扩张。

历朝统治者都滋长一种骄傲情绪,总认为自已的国家是个泱泱大国,连地理位置都处在地球中央。

龙椅一坐,四方朝呈。

当时的东亚文明也确实处在世界前列。

而欧洲大陆却与中国大不相同了,欧洲的地形支离破碎,众多的山脉和大森林把分散在各地的人口隔离开来,而且气候变化很大,农业生产相当落后,粮食很难自给。

他们生产出的经济作物不通过贸易很难换回自已需求的产品。

如古希腊地处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山岭交错,平原面积也不大,葡萄和橄榄是主要物产。

然它地处沿海,很便于发展海上交通,所以希腊海上贸易特别发达,橄榄油和葡萄酒大宗销运外地,商船经常远航到地中海沿岸许多地方。

生产力的提高加速社会分化,在中世纪,希腊大规模向外殖民,一些失去土地、生活贫困的农民、想寻求更多财富的商人纷纷向海外扩殖。

还有古罗马也是与希腊大致相同,狭长的半岛三面环海,东部多山,适于畜牧。

西部平原宜于种植橄榄、葡萄,海上交通方便,因此居民很早就与外界往来。

这里只是举两个国家的例子,欧洲这些国家生产的东西已不能自给自足,非得向外扩充贸易才能维系自已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环境越困难,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性就越强烈,人们潜伏的创造力才能够越被激发起来。

相反,环境优越,反而会固步自封,产生惰性。

古代的中国凭藉悠久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淘醉在自我满足之中,与世界缺乏交往。

但是到了近代,有人走在我们的前面需要向别人学习时,传统的惰性便成了我们否定自身错误和自我检讨的障碍,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

”而这种成就之大,竟使得古代中国在领先前进的道路上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二,由于农业的发达,出现了“重农抑商”的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

就是在毛的时代,商人也是排列最后一位(工、农、兵、学、商)。

我们暂且不从文化层面上去分析,因为一定的文化也是由经济决定的。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国,农业和小手工业的发达,吃穿用已经不愁,不需要贸易便可生存下去。

不象欧洲那些国家,橄榄油,葡萄酒,羊毛再多也不能当饭吃,非得进行交换才行。

所以在中国,商人的重要性就显示不出来。

然而,商品的流通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的,商人的地位和作用是否受到重视,是一个国家是否快速走向工业文明的重要标致。

中国历来的统治者认为商贾是“牟农夫之利”,认为商人都是一些奸狡之民,(“奸商”名字由此而来)干的是下贱的事,连妓女、歌女都称之为“商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窗犹奏后庭花。

”“商人重利轻别离”等。

而且,在当时统治者看来,商人四处流动,与人交往,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所以,历来统治者总是打击从商之人,重农轻商、重本抑末,千百年来一脉相承,扼杀了我国领先走向近代社会的可能。

三,“重文轻理”的哲学思维方式造成自然科学的落后我说的“重文轻理”这个“理”是指今天说的理科知识,即自然科学,非古人说的所谓“理学”。

我们知道,中国历来是一个重文学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直得不到重视。

即使出了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祖冲之、李时珍、张仲景、徐光启等人,但他们的声誉远比不上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

中国人和欧洲人的哲学思维方法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人没有实证科学,只敢大胆地假设,不去小心地求证;中国人对月亮写出了很多美丽的诗,嫦娥在二千多年前就奔上了月球,但那是想象的东西,真正的“嫦娥”还没有上去,“嫦娥一号”还在月球旁边转悠,可外国人早已经先上去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抽象思维,重悟性、重意境、重诗意、重体会;而西方哲学家是逻辑思维,理性思维。

我们将古希腊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一下,当时都处在同一个社会发展水平上,处在大体相同的时代背景中,但是却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民族特征。

古希腊把自然作为一个对象,作为一个客体对它进行独立研究;我们中国的自然观则是把自然纳入伦理道德体系之中。

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这就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思辩哲学可将问题穷追到底,而中国人只将问题研究到一定程度就算了。

《周易》产生中国,每一卦有六爻,这六爻中有三阴三阳,古人以交错变换之方法演译出六十四卦。

而后人看《周易》,只注重卦辞和义理,不注重卦象,而恰恰卦象中有数学规律。

《周易》传到欧洲,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看到后受到重大启示,由此发明了微积分。

为何出现以上现象呢?这只能说一个民族一种特性,不能怪孔子,也不能怪儒家思想。

比如说你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文学;一个喜欢数学。

一个在东方,另一个跑到西方去了。

这就是为何东方的老子能写出《道德经》,西方的欧几米德能写出《几何原本》;为何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出在东方;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这些科学家出在西方的道理。

四,农业经济的延续导致封建统治的延续,同时也导致中国不能很快走向工业文明。

这个问题又要涉及到体制问题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决定一定的上层建筑的。

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欧洲商业发展,必然导致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出现。

封建主义已经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必然要将其推倒,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在中国,由于农业经济的延续,封建主义专制一直不能退出历史舞台,导致工业文明迟迟不能到来。

这个问题是否是儒家思想造成的呢?杜先生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延续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超稳定专制结构使中国无法进入现代文明,造成包括经济在内的全面落后。

而儒家思想正是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的支柱与内核。

”首先我认为,中国封建体制的形成,是特定经济基础下的产物,也就是我上面说的:“体制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之于“孔孟的儒家思想是这种独特社会结构的支柱与内核”这种说法我就不敢认同了。

二千多年前的孔孟思想,严格地说那时还不是封建时代,还是奴隶制正走向瓦解的时期,孔子并没有为封建社会设置什么统治方式,历来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已的统治,歪曲孔子的思想多的是,也是鲁迅先生说的,把孔子当作敲门砖。

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界最辉煌的时代,是出思想家、哲学家的时代。

而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至今还闪耀着光辉。

孔子一惯主张“忠道不忠君,从义不从父”,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四》孔子弟子就有经商的,其中子贡就是一个商人。

子贡出身寒微,拜孔子之前就从事商业买卖,后在卫国为官,经商于曹鲁之间,家累千金。

孔子厄于陈蔡之时,子贡使楚游说楚昭王出兵迎孔,孔子一行才得以幸免。

季康子曾问孔子,子贡是否可从政?孔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说,子贡处事通情达理,对于从政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还有子张,贩马出生,也是做生意的。

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并不耻笑商人,如果孔子执政,决不会“抑商”,孔子也不“重农”,如果重农他也不会说樊迟是小人。

后来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是不能算在孔子身上,也不能算在儒家思想上。

中国后来封建帝王搞的有些东西并非孔子思想,儒家思想好的东西他们不说,那些不好的东西又算在儒家思想上,这是不公平的。

朱元璋真听孟子的话,他也有民本思想了。

还有宋明理学,那一套压制人性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孔子的原本思想,孔子一向因人施教,有教无类,在《论语》里面有很多论述,如果都说成是儒家思想造成的是没道理的。

我们认真读一下《论语》你会觉那里面有很多生动活泼的东西,思想一点也不僵化,之于说到“君子小人”,那是从思想和行为上说的,并非以经济地位而论之。

所以,杜先生将中国近代经济落后归责于儒家思想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近代经济已落后于西方,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将整个世界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三次比赛,中国在第一阶段,从西汉元年算起到明朝16世纪中叶,中国远远跑在西方前面;从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又远远落后于西方;第三次比赛从20世纪中叶(1949年)算起,这次比赛更可算作亚洲地区的比赛,中国又失去了一个腾飞的契机,落后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

而这回落后的原因是怎么也不能算在儒家思想头上了。

因为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思想?这个大家是很清楚的。

儒家思想一直是遭到批判,为什么经济反而落后于那些“尊儒”的国家和地区呢,这是什么缘故?因我和杜先生在这篇文章讨论的是“近代”问题,所以“现代”问题就放在下一次再讨论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