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之道 .ppt
合集下载
《大学》大学之道PPT课件
历史地位
《大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于后世学者和统治者都有深远影响。
大学之道的意义
建立社会秩序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实践,大学之道旨在建立和谐 稳定的社会秩序。
提供人生指导
大学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人生 目标、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方面 的指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具有指导意义。
2
修身的方法包括学习、思考、实践和反思,通过 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 现自我完善和提升。
3
修身的目标是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具 备诚实、守信、正直、勤奋等优秀品质,为社会 做出积极贡献。
齐家
齐家是大学之道的重要组成部 分,指在家庭中遵循一定的道 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家庭
对未来的展望与启示
展望未来
大学之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和更美好的社会。
启示
大学之道启示我们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实践,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同 时,要关注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大学》大学之道
目录
• 引言 • 大学之道的核心思想 • 大学之道的实践与应用 • 《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结语
01
引言
《大学》简介
儒家经典之一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与《中庸》、《 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内容概述
《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思想中“大学之道 ”的内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重要性。
03
大学之道的实践与应用
个人层面的实践
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提升个人 素质。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堂活动一
激情诵读,品《大学》之韵
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 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 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 ★
课堂活动三
经典联读,知立身之本
课堂活动四
以古观今,悟家国一体
“修齐治平”的实践方针,指引了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 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两千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生命历程铺设在这一进修阶梯上。 “三纲” “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
诵读感悟:
1.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 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2.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 力量。
课堂活动二 条分缕析,理“三纲八目”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 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 “明明德”,就 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 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总之, “明明德”是 自身的修养。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 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 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的虚礼。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 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 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 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 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7)道:规律
•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思考:“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三纲”中: •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 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 • 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 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 主张。
“四书”之一。
二、了解《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 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 展的宏观图式。
《大学之道》ppt课件
初读文本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经世治国之学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任务二:诵读经典与自读感知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 《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 《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 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 大学之道》ppt课件24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第二单元
大 学 之 道《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壹
贰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叁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提 升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的我们一定要让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当将中国精神一以贯之,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练大本领,当实干家,谱写青春华章, 奏响时代最强音。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思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
归纳总结
大 学 之 道《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壹
贰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叁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提 升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的我们一定要让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当将中国精神一以贯之,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练大本领,当实干家,谱写青春华章, 奏响时代最强音。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思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
归纳总结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三纲
亲民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 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 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善 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 良好的初心
修身、齐家: 自我完善 家庭责任
回顾并明确本文的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 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 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 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
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
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姓曾,名参 ,字子舆, 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 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格物、致知
知
诚意、正心、修身 修 内修 修己 独善其身 修身立德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用 外治 安人 兼善天下 致用亲民 下
《大学之道》pptx课件(17页)
关于“大学〞
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 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 序以化於邑。〞 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关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大学》的作者
《大学》一书,为春秋时孔子的门徒曾参所著。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 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 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 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 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有用价值。曾子参加 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导入:四书是指哪四本书?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 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 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 《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 和“八条目〞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 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之道》PPT课件37张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
文本探究
二、何为“八目”?
第
取独
形作使动,使…安定
二 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分
状后—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形作使动,使…整齐有序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形作使动,使…端正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 提高全体人民的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 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 升到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 完善的过程。
大学之道的“三纲”很容易记,但其内在联系并不是特别容易理解。请 尝试说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形作使动,使…真诚
动作使动,使…到来 获得知识 推究事物的原理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
《大学之道》ppt课件
谢 谢 观 看
复古 中国
诚第
意 正 心 修
肆 部 分
身
知、意、心的辨析 1、知: “知”并不为人所专属,人在这一点上无法和禽兽有别。 2、意:是人对事物的思想和态度,它是可以自觉自主 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大 学 之 道
复古 中国
曾 子 其
第 壹 部
人分Leabharlann 《论语》:“参也鲁。”曾子的品质: 1、注重修身,厚重笃行。(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齐 家第 治伍 国部 平分 天 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 1、从齐家到治国的逻辑是直接的、简单的。(差序 格局: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对于“己”,得加以克服于礼, 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以往外推了。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是一条通路。)
2、平天下:榜样政治
第 明陆 德部 亲分 民
一、明德: 明德的主体是君主。传统意义上的明德是古圣先王 从上天那里继承下来的政治秩序和道德。
二、亲民: 1、亲民的背景:春秋时代有亲亲的态度。(差序格 局)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 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 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 子路》
曾子的品质: 2、注重孝道,坚守孝心(《孔子家语》:“小 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3、明仁道,通忠恕:《论语》:“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 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 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 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么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议
合作探究
1.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2. “八目”指什么?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 “三纲”与“八目”又有怎样的联系?
展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现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内心树立真正“修己” 的诚意:不自欺欺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 极大的满足。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 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
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
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而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
所以分也。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
圣
亲民
;
出 强水
外 王
(外王)
调到 循渠 序成
渐
止于至善 进
最高境界 最终要求
止
定→静一安一虑→得
八条目(具体操作)
格物
致知
诚意
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事。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心端正,有正确三观,有正确道 德观。
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
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虑
思虑精详
得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大学之道》ppt课件31张
知识拓展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
体现 了先 秦儒 家的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 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 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 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 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知识拓展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 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 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 《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 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情境导入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A东dd 南you大r titl学e
止于至善
A厦dd y门ou大r titl学e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
明德任责
知人论世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 “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 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 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 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 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 记》。
《大学之道》ppt课件
研读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 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使……端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使……真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获得)其知。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皆以 修身为本(根本)。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 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 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 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 》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 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 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 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 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研读第一段
知(知道)止(达到的“至善”境界)而后有定(志向坚定不 移),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 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 宜)。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接近)道矣。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 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 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 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 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 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取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 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 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 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 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德行作为 根本。
《大学之道》ppt课件
河 南 大 学
1936年,河南大学南大门建成后,学校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镌刻在正 门内侧的门楣之上,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 “新民”,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 达到完善。
04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
道
2、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
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指引者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例如教材《“探界者”钟扬》写道: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 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 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写道: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 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 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 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三纲”“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起着潜移默化 的作用。
02文言落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 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状语后置,“于天下明明德”
1936年,河南大学南大门建成后,学校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镌刻在正 门内侧的门楣之上,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 “新民”,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 达到完善。
04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
道
2、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
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指引者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例如教材《“探界者”钟扬》写道: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 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 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写道: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 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 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 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三纲”“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起着潜移默化 的作用。
02文言落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 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状语后置,“于天下明明德”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侧重“内圣” 侧重“外王” 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反映了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研读文章第二段 何为“八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春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 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 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 国独有之宝贝。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 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 联系,把握本文主旨。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 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中的“三纲”“八目”,传承“修、齐、治、 平”的精神追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 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到。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 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 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 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状语后置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反映了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研读文章第二段 何为“八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春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 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 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 国独有之宝贝。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 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 联系,把握本文主旨。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 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中的“三纲”“八目”,传承“修、齐、治、 平”的精神追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 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到。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 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 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 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状语后置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ppt课件
“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治国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齐家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 修身 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明明德 于天下
平天下
正心
平天下 国治
明明德 于天下
治国
格物
家齐
致知
身修 心正
齐家
修身知
物格 格物
“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试以思维导图呈现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 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思考: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三纲”之间的 关系是怎样的?请用思维导图呈现其关系。
原文
关键词或句意
译文及内涵
知止①而后有 ①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②
②定:指志向坚定不移。
定而后能静③ ③静:心不妄动(妄:胡乱)
静而后能安④ ④安:性情安和
原文
关键词或句意
内涵
大学之道① ①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提出话题
《大学之道》课件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其记载的 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 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司马迁说的“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是很有道理的名言。我们生活在今天,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 道理,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但是古今不一定都相同呀!因此,我们 今天的任务是对自古以来的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进行现代 诠释,创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理论。
①在止于.至善 (4)于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介词,在 介词,在
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介词,与“至”连用,表示所述对象迄止范围
(5)以②①壹自是天皆子以以..修至身于为庶本人 ③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连词,表示范围 介词,把 连词,表示时间
(6)则②①入知则所.无先法后家,拂则.士近道矣
形容词,真诚 连词,如果 副词,确实,的确
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2)修②邹忌修.八尺有余
③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养,修行 形容词,长,高 动词,修建,修造
①在止于至善. (3)善③②善京.刀中而有藏善.之口技者
④素善.留侯张良
名词,美好的品德、行为 动词,擅长,善于 动词,揩拭 动词,友好,亲善
复兴儒学要有问题意识。当前我国社会遇到了什么问题,全世 界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复兴儒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对问题有自觉 性的思考,对问题有提出解决的思路,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才是有真 价值的理论。
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一词多义
作业时间:10 分钟
①知至而后意诚. (1)诚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大学之道》课件
05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大学之道》ppt课件
1.古人想“明明德”于天下该如何做?
要做到“八目”,“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 诚意、致知、格物”。
2. “八目”有明确的次序吗?
“八目”:格物(推究事物原理)——>致知(使获得知识)——> 诚意(使心意诚实)——>正心(使内心端正)——>修身(修养自 身品行)——>齐家(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治国——>平天下
3.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纲”之间存在着 递进 的逻辑关系,从 “明明德” 出发,经过的 “亲民”发展,最终达到 “止于至善” 的理想境界。
4.如何才能实现“三纲”的目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5.概括第一段内容及分析其作用。
内容: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 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作用: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3.《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 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目”是实现“三纲”必须 经历的八个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的阶段。
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古人8岁入 小学,15岁入大学。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的东 西。小学阶段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 础知识; 大学阶段则教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2)四书五经、三礼
深入研读
1.大学之道是什么?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确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 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 则束缚自己。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 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 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③“止于至 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 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 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要做到“八目”,“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 诚意、致知、格物”。
2. “八目”有明确的次序吗?
“八目”:格物(推究事物原理)——>致知(使获得知识)——> 诚意(使心意诚实)——>正心(使内心端正)——>修身(修养自 身品行)——>齐家(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治国——>平天下
3.三纲”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纲”之间存在着 递进 的逻辑关系,从 “明明德” 出发,经过的 “亲民”发展,最终达到 “止于至善” 的理想境界。
4.如何才能实现“三纲”的目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
5.概括第一段内容及分析其作用。
内容: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 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作用: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3.《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 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目”是实现“三纲”必须 经历的八个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的阶段。
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古人8岁入 小学,15岁入大学。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的东 西。小学阶段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 础知识; 大学阶段则教学生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2)四书五经、三礼
深入研读
1.大学之道是什么?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确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 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 则束缚自己。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 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 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③“止于至 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 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 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三纲 八目
明 明
格物 致知 诚意
德 正心
修身
人内
方法
生 进
修
修
目标 亲 民
外 齐家 目的 阶
治国
梯
平天下
治
止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至善 (《孟子·尽心上》)
总结全文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
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1、《大学之道》中, 阐理明解为人性处默世的写根本原 则的句 子是:
“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
个大人学品之性道修 养在作明为明根德本 的在句亲子民是 :在止于至善
“ 3、
《
大
学
之
道
》
, 中点
明
获
得
知自识天的子途以径至。的于”庶句人子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4 、:《“大致学知之在道格》物中
文本探究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行 动格 致 诚 正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总结全文
止
定
静 安
步骤
虑
得
大学之道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共同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修心炼己、实践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以 德治国,使天下太平安定,使民族复归于 道德社会的状态。朱子认为大学之道的三 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 《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 教”的目标所在。
王阳明则认为三者构成大学之道的整个 体系,上下一贯,不能并列为三纲。此三 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至少亦可说是 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所谓八目,是 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11) 壹是:都是。本:根本。
(12)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 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 的境界。《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 “八条目”,强调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 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下》)的人生境界。所以, 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 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 求阶梯了。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铸 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 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3)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 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 得:收获。
(6)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 发达。
(7)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 庶人:指平民百姓。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 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1)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 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 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 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 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 曾子所作。
但是篇中却见不少《老子·道德 经》德篇中的论述,因此,此文是 出自于秦汉时期儒家修订的作品。
《大学》之篇,经过北宋程颢、程颐 的鼎力尊崇,后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 编辑,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重新 进行了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 分。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 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 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 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 的意思。
(2)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 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 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 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 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 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 而展开的。
这个进修过程包括“内修”和“外治” 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 国、平天下”是“外治”。
中间的“修身”一环,是连结“内修” 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 “兼善天下”。
修心炼己、实践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以 德治国,使天下太平安定,使民族复归于 道德社会的状态。朱子认为大学之道的三 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 《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 教”的目标所在。
王阳明则认为三者构成大学之道的整个 体系,上下一贯,不能并列为三纲。此三 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至少亦可说是 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所谓八目,是 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11) 壹是:都是。本:根本。
(12)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 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 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 的境界。《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 “八条目”,强调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 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下》)的人生境界。所以, 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 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 求阶梯了。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铸 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 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3)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 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 得:收获。
(6)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 发达。
(7)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 庶人:指平民百姓。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 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 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1)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 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 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 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 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 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 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 曾子所作。
但是篇中却见不少《老子·道德 经》德篇中的论述,因此,此文是 出自于秦汉时期儒家修订的作品。
《大学》之篇,经过北宋程颢、程颐 的鼎力尊崇,后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 编辑,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重新 进行了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 分。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 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 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 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 的意思。
(2)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 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 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 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 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 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 而展开的。
这个进修过程包括“内修”和“外治” 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 国、平天下”是“外治”。
中间的“修身”一环,是连结“内修” 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 “兼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