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导学案(全书)

合集下载

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1-

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1-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一般特征、类型及划分依据;2、认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3、认识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4、会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5、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难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2、不同时空的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协调发展。

【学法指导】探究学习法【自主预习】1、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单位,指人们在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和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区域。

4、不同区域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发展方向等差异。

5、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6、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会随着、经济、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7、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发展开发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耕作农业,黏重的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8、发展时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船的使用,农业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克服土壤限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9、农业社会,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条件适合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产地,同时成为和生产基地。

10、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全国“粮仓”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地位下降,农业地位变化的地理环境原因①;②。

【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P2第一、二、三段,思考什么是区域?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2、读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和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思考下列问题:(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方法技巧总结】分析某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土地及矿产资源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导学案 全册精品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导学案 全册精品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导学案全册精品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高考预测本节知识多属载体式知识,高考卷中难以独立成题,区域考查多以某一要素为主。

重点放在学习区域的方法上和3S技术的应用方面。

二、自学自练(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界线。

有的区域界线明确,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

2(特性: ?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 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特性不同。

? 层次性。

区域的划分目的和尺度不同,必然出现不同等级的区域,同等级的区域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等级越高,差异性越强,反之,等级越低,共性越强。

一个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

? 可变性。

任何区域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异同比较(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北纬 30? 附近,我国东部沿北纬 43? , 48? ,我国东北地理位置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地区的中部不的入海口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气候条件点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季节短,生长季节短水稻土,以水田为主,黑土,以旱地为主,集中成土地条件较分散,人均耕地少片,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贫乏较丰富(丰富的石油资源)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气候)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农区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春小麦、玉米、大豆业域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经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济工业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发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成为重化工业基地展基地交通便利,对内对外联系方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商商业贸易便,商业贸易发达业贸易落后(三)(区域的开发方式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原因: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垦困难;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导言这份文档是关于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的完整版。

它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的研究导引,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目标通过使用这份导学案,学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地理学中的常见术语和表达方式-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原理- 研究不同地理地区的特点和特征- 探索地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构这份导学案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以下内容:1. 单元概述: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研究目标2. 关键概念:列出本单元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定义3. 研究任务: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研究任务,如阅读教材、进行实地考察等4.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5. 小结与复:总结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并提供相关的复资源和练题使用方法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使用这份导学案:1. 首先,教师应预先了解每个单元的内容,并熟悉相关的教材和资源。

2. 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研究目标,以便学生能够对即将研究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并鼓励他们思考和讨论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

4. 在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对本单元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的复资源和练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事项在使用这份导学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教材和资源的准备和使用符合学校和地方的教学要求。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活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进展,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结束语这份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的完整版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序、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框架。

希望通过使用这份导学案,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设计

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设计

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设计【篇一】《一》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掌握其有效的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学会从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地理景观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学情剖析: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方法选择: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动(情景)设计:以图片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阅读课文和对三个探究问题的思考,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篇二】教学目标:1.结合教材内容,能够描述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2.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理解海洋和岛屿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陆地,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方法。

学情剖析:在日常生活中已大量接触到一些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再加上媒体、舆论的宣传,对该问题已经相当熟悉。

方法选择: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归纳活动(情景)设计:通过创设情景,联系生活中有关实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四节导学案.doc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四节导学案.doc

《区域经济联系》第3课时导学案编写人:苏伟兰审核人:审批人:【学法指导】(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增删内容)1. 认真阅读教科书,努力完成“基础导学”部分的内容;2. 探究部分内容可借助资料,但是必须谈出自己的理解;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做好标记;3. 课堂上通过合作交流研讨,认真听取同学讲解及教师点拨,排除疑难;4. 全力以赴,相信自己!【学习过程】案例分析:上海白猫洗洁精在三峡地区设厂,上海在新疆纺织厂设材料厂,想想,为什么工厂从沿海迁到内地?【学习内容】1.区域之间实现产业转移的原因是什么?2.区域之间产业转移的意义是什么?3.举例:近十年来以来我国的产业转移典型案例。

4.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提示:从内地和沿海两个方面分析影响)5.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原因是什么?对大陆的意义有哪些?6.广东边远地区地产业集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积极或消极影响?7.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向资金密集型、转变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

从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误区:产业转移促进了转入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X)警示:产业转移的企业,多是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如果转入区盲目引进,就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经济效益最终丧失。

综合测试:1.(2004年上海)我国正在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工程和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显著的是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 _ 工程。

(3)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

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0(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它们对上海的积极影响是:, 。

地理必修三11第一课时导学案-

地理必修三11第一课时导学案-

惠安中学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班级:姓名:组名: 日期:编号: 01编制人: 邢雅卓审核人: 孙江流课前预习:认真阅读教材P2~P5内容,注意用笔圈画知识点,并标记疑问。

【达标测试】(预时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与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区域内部特征是绝对一致的。

B、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且区域之间的界线,且一定是明确的。

C、一个区域的发展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但并不影响周边地区D、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一个区域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这是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

2.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A、矿区-交通优势B、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C、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D、文化区-商业功能4.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人文地理现象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 )A.真实性B.区域性C.季节性 D.整体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某方面特点。

据此回答问题5~6题:5.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A.平原广大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D.冬季风力强6.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 )A.气候环境B.地形条件C.水文环境D.土壤特征7.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分布的水田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一熟至两熟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二、探究拓展下面两图分别为某城市1988年、2000年相同比例尺平面示意,比较两幅图并回答有关问题:(1)比较2000年与198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

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编制人:何伦宝审核人:李思文行政审阅:龙红【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1、荒漠化的危害。

(了解)2、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理解)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掌握)【学习重难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学习课时】 2课时【自主学习案】【自主导学】第一课时:《导学全程练》 P21自主学案第二课时:《导学全程练》 P23自主学案【预习自测】第一课时:《导学全程练》 P22 - P23随堂优化1-5题第二课时:《导学全程练》 P24 - P25随堂优化1-5题【问题反馈】请将你的预习本节中遇到的问题写在下面:【合作探究案】【探究一】荒漠化成因材料一:历史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而今天“黄沙滚滚来,白天屋里照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

这里描述的是内蒙古自治区黄土高原由于多年来乱砍滥伐、开垦种植、过度放牧等导致滚滚黄沙淹没了农田与城镇的景象。

这样的景象并非黄土高原所独有,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困扰,这意味着当地的人们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具有生产能力的土地。

材料二:教材P37 “阅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2) 读图说说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探究二】荒漠化的危害材料一: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地理必修3人教版:全册导学案(54页)

地理必修3人教版:全册导学案(54页)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学探究】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气候,松嫩平原是气候;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作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能力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编号:02 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自主学习:一、概论[导读]阅读课本P6第一、二、三段内容,探究完成: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和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第1章-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第1章-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课前自主探究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部和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3.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4.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和的联系日益密切,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

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合作中,在输出、、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得到了合理利用。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是缩小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南水北调(1)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的总体布局,因此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输送到。

(3)中线工程:从水库引水,输送到北京、天津。

(4)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支流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越长江与黄河分水岭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3.西气东输(1)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铺设管线到,全程千米。

(2)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对于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有效治理,改善沿线地区及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西电东送(1)西电东送是指开发、、云南、、、、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和北京、等地区。

(2)我国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及西北地区。

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能源紧缺,能源的消耗量很大。

西电东送工程将给我国沿海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导学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导学案(人教版)

3.1能源资源的开发(第一课时)编写:高二地理教研组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⑵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

二、学习重点:.理解山西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三、学习难点: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四、学法指导:读图综合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五、学习过程:能源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一、资源开发条件主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及其市场和交通1.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多亿吨,按20XX年生产规模(6.3亿吨)计算,可开采430年。

其煤炭资源的特点:○1○2○3○42.市场广阔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XX年的消费量接近26.5倔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23.7亿吨标准煤。

(读图3.2,比较分析)○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之不同有哪些?有何优缺点。

○2你如何看待我国今后能源战略的发展呢?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4.阅读: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山西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面对如此挑战,你作何思考?思考山西省如何发展呢知识点二、能源基地建设1. 扩大煤炭开采量(在”山西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中标出山西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在结合地图册和课本图3.4找出晋煤外运的主要铁路线)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对于山西省来说,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参考课本每43页活动部分及后面的附资料)活动:面对“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山西省如何应对,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课本44页资料1-4)六、课堂小结(自己总结一下)七、练习1.下列能源中,属非可再生能源的是()A.风能B.生物能C.天然气D.太阳能2.没有从山西经过的铁路线是()A.京包线B.包兰线C.太焦线D.同蒲线3.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特点是()A.煤种齐全,以褐煤为主B.大同煤矿是优质主焦煤基地C.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D.分布范围广,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4.读图3.2“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消费能源是_______,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2)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大于我国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正文(排)

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正文(排)

目录课题: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课题:1.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7)课题: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1)课题: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9)课题:3.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28)课题:3.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35)课题: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1)课题: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48 课题:5.1 资源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55)课题: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63)课题: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段:高中年级:高二年级课型:新课执笔:彭红春审核:辛昌旺【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学习过程修改栏【课前预习】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人们在①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②边界,其内部的特定性质③相对一致。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特点不同→人们生产、生活特点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④发展方向存在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⑤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地处我国⑥东北地区的中部。

(2)气候: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松嫩平原属于⑦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

总体来说,⑧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组合较好。

(3)土地条件:长江三角洲土壤以水稻土为主,松嫩平原⑨黑土分布较广泛。

长江三角洲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加上人口稠密,人均耕地较少;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

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汇编

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汇编

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汇编目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4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5~8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9~12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一课时…………………………………………………………………13~16 第二课时…………………………………………………………………17~20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一课时…………………………………………………………………21~24 第二课时…………………………………………………………………25~28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第一课时…………………………………………………………………29~32 第二课时…………………………………………………………………33~36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平原为例第一课时…………………………………………………………………37~40 第二课时…………………………………………………………………41~44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一课时…………………………………………………………………45~48 第二课时…………………………………………………………………49~52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53~56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57~60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导学案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审定:高二地理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学案标题: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学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学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地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使学生具备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内容与重点1、自然地理: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地貌类型、气候变化、水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基本自然地理概念和现象。

重点在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基本原理,掌握自然地理现象的观测和分析方法。

2、人文地理:本部分主要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地理分布、文化传承、人口迁移、城市发展、资源利用等人文地理现象。

重点在于理解人文地理现象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掌握人文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3、区域地理:本部分主要介绍了世界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等。

重点在于理解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掌握区域地理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区域发展策略。

三、教学策略与建议1、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问题解决: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果。

四、评估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环节的表现,评估其学习状态和进度。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和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综合性的考试题目,全面考察学生对本学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分析和建议,以便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策略。

五、总结与展望高中地理必修三全本教材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必修三地理导学案

必修三地理导学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学习目标1、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比较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的不同。

学习方法比较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一、引入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部分(独立完成)本课知识点一:区域的概念及特征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其特点:具有一特征,以及一定的、、。

区域的特征可归纳为12个字。

即: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二)合作学习部分:1、完成书本P2思考1、2题。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3、阅读课本P3活动1,分析形成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自然原因?(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方位观为什么较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为什么严实厚重,而南方较薄?从北到南,屋顶坡度为什么逐渐增大,房檐渐宽?(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北方的建筑成本为什么要高一些?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要比南方大?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比较长三角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并都位于我国的。

地理环境差异①地理位置:长三角在我国的的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在我国的中部②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为气候,热量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松嫩平原为,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水文条件:长江三角洲水网(稠密、稀疏),河湖(多、少)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小于、大于)长三角④土地条件:长江三角洲为土,田耕作,较为分散,人均耕地较(少、多)松嫩平原为土,田,集中连片,人均。

⑤矿产资源: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丰富、贫乏)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⑥农业概况:长三角:发展耕作业,种植,作物熟制,产业较发达。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耕作业,种植,熟制,西部适宜发展⑦工业概况:长江三角洲:我国重要的基地。

导学案必修三地理

导学案必修三地理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三大地形单元的分布状况。

2、掌握东北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状况,掌握该地区各类农业区的生产状况。

4、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自主学习一、地理条件1、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A耕作制度:年熟(1)气候条件,大部分属于气候,B生长季节:月冬季,夏季。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作物品种:作物无霜期由南向北部依次,D农事活动:播收。

年降水量毫米。

(2)地形条件:包括,和山地三类地形单元,便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条件:和土广泛,土层深厚,含量高,肥力,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1),邻近辽中南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等生产资料。

(2),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一方面使农业经营规模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1、东北地区可划分为大农业生产区域,依据是、、和及的不同。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比较稳定的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以上,其中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生产的突出特点。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大,有利于推广,实现。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重点记忆: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1.存在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造成土地的,导致农业。

例如,和黑土退化严重,、盐碱化和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带来威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导学案1.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导学案1.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细化】1、了解区域的含义2、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结合实例,分析、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尝试提出该区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的预习】2010年8月26日、N 两河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M 河上游多峡谷,落差大 B .M 河水位季节变化小C .N 河水位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D .N 河水量丰富5.乙图中①②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 .①地:热带雨林带,纬度B .①地:热带草原带,地形C .②地:热带荒漠带,地形D .②地:热带草原带,洋流100轮台塔里木河8441河流、湖泊等高线/m 沙漠图3422022021006.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B.两地均是世界天然橡胶、咖啡、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C.甲地水热充沛,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水稻种植业D.乙地草原广阔,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大牧场放牧业2021年百校联盟模拟下图示意的A、B两地区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主产区。

据此完成7-8题。

7.比较A、B两地区气温的变化特点及成因①A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②A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③B地区受西风和地形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小④B阿地区受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8.A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①全年热量丰富②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水源充足④土质黏重,土壤肥沃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②④二、综合题9.美国和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家。

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1 比较两地自然环境主要特征的异同点:2比较两地区域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3按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西部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我的预习】1、(1)B (2)C【课堂学习】活动二、1、东部季风区长江 43-48°高温多雨季风较少水稻水田少黑土旱地大石油水稻棉花春小麦两熟至三畜牧综合性农业石油重化工业商业贸易3、改造自然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阻碍农业的发展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工具改进,技术改良,船只广泛使用,劳动力丰富水系成了天然水道,多水而黏重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成为粮、棉、桑蚕的重要生产基地人口、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全国粮仓以及棉花生产的地位下降【我的构建】答案:1多活动断层近板块交界处山高坡陡2旅游商服务、手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3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河流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主预习】【学习目标】1、解区域的概念和含义,举例说出区域具有的一般性特征。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结合图文材料,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填空】1、区域概念: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自学测评】1、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课堂探究】探究一:区域的概念和特点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

1、甘肃省降水的分布规律有什么特点?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甘肃省内分为几个干湿区?2、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还是过渡的?3、从干湿区的划分,归纳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目标练习】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及其表格中的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该省区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显示的降水关系,判断A 、B 、C 三处的天然植被应依次为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__ ,这种分布体现了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 _。

(3)该省区有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_______ _。

该省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4)该省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面积(万平方千米)118.3 国境线长 4 200多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2005年) 七月均温(℃) 16~26 1月均温(℃) -28~-14 年降水量(毫米) 50~500 土地利用情况 (平方千米)耕地 林地 草地 56 26095 560624 590探究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阅读教材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和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回答以下问题。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体现了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4、两图所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松嫩平原地区,地理环境有何差异?对两地的区域发展产生哪些影响?请完成下表。

【目标练习】下图为“我国两个主要盆地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表示的山脉名称,①是__________山脉;②是______________山脉。

这两列山脉在我国地形上都是重要的分界线,其中山脉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的一部分;山脉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的一部分。

2、甲盆地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____。

乙盆地中河流的汛期出现在什么季节,原因是什么?3、甲盆地与乙盆地的自然条件对发展农业的影响有哪些?第2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自主预习】【学习目标】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掌握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了解我国区域地理学研究的成就,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基础填空】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缓慢。

3、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4、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较少,生产规模,商品率较低,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和华北平原。

【自学测评】1、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A.稠密的水系B.黏重的土壤C.便利的交通D.平坦的地形2、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规模大B.机械化程度高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D.粮食商品率极高【课堂探究】探究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1.假若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阶段Ⅰ时期,该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2.该地区从Ⅱ到Ⅲ阶段,自然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该阶段哪些因素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图示地区从Ⅲ到Ⅳ阶段,农业结构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该阶段社会经济部门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目标练】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_ 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 。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___________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布局的调整:生态建设:其他方面:〖巧学速记〗如何确定某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主导因素,把握不同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况等人类活动的差异。

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三次产业比重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迅速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为主人均GDP 很低快速提高高区域内部发展差异较小不平衡增长较小网络系统稀疏加快建设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低逐步提高高整体发展状态低水平平衡不平衡加速发展高水平均衡【课后拓展】【基础巩固】一、选择题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②政治文化区③热量带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青岛市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读下图,回答3~5题。

3、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4、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5.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图,2009年5月1日对外开放。

右图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上图中的( )A.① B.②C.③ D.④读下图,回答6~7题。

6、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 C.降水不同 D.地形不同7、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下表为四个城市的气候资料表。

据此回答8~10题。

城市①②③④平均气温(℃)1月26.5 3.7 23.4 5.27月22.8 25.1 13.1 14.4平均降水量(mm)1月225 48 7 1017月9 146 183 768、城市②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草原9、城市③可能是( )A.广州 B.珀斯 C.布宜诺斯艾利斯 D.洛杉矶10、城市④1月降水多于7月的原因是( )A.1月气旋活动频繁B.1月台风活动频繁C.1月空气对流旺盛,多对流雨D.1月受夏季风影响,多锋面雨读我国部分水稻产区分布略图,完成11~12题。

11、与甲地相比,制约乙地水稻种植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光照C.热量 D.水源12、甲地水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海平面上升 B.居民饮食习惯改变C.建设用地增 D.自然灾害频发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3~15题。

13、假如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阶段Ⅰ时期,其自然特征不正确的是( )A.沼泽广布 B.地势平坦C.水热充足 D.土质疏松14、关于该地区Ⅰ阶段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②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③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④农业生产产值下降A.①③B.②④C.②③ D.①④15、Ⅲ到Ⅳ阶段,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拓展训练】二、综合题16、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_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平原。

乙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区以________气候类型为主,其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如何?(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土壤类型耕地类型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相比)甲地乙地17、“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结合我国商品粮基地生产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商品粮基地20世纪80年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南方或北方);2000~2003年主要分布在(2)对比分析甲、乙两图中A、B两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差异(3)试分析B商品粮基地在全国的“粮仓”地位让于A地区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