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英国宗教改革

英国宗教改革

英国宗教改革
背景:1、欧洲大背景:16世纪航海运动带来的经济革命使欧洲社会阶级构成变化,中产阶级壮大称为16世纪最有力量的旧制度破坏者;欧洲政治也受经济革命影响,在罗马教廷的掣肘下初步形成明确的疆界和政府;罗马教廷腐败不堪,亟待改革;新教思潮理论兴起,影响日益扩大。

2英国本身特点:中央集权,发达的专制主义君主国;教会对王权依赖性强;
直接导火索:亨利八世的婚姻事件
过程:
1亨利八世的改革:为了婚姻脱离教廷,通过《至尊法案》声明王权至上,没收修道院财产;英国教会与罗马形式分离,但保留了原教义和仪式,内容变化不大。

(因《乌托邦》一书而出名的托马斯·莫尔因为反对《至尊法案》而在1535年被处死刑。

亨利八世还迫害了大多数反对国王作为教会首长的修道院,为了夺取修道院的财产还解散了修道院(即英格兰的废除修道院运动)。

2爱德华六世:对教义、礼仪、制度方面改革,吸收如路德、加尔文和诺克斯等新教教义。

3玛丽一世:复辟天主教,血腥镇压新教徒及异端,被称为“血
腥玛丽”
4伊利莎白一世:重新颁布《至尊法案》,回复爱德华六世时期宗教法案,重新与天主教分离。

意义及影响:见你的ppt准备稿。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宗教与信仰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宗教与信仰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宗教与信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宗教与信仰工业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之一,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然而,在这一时期,英国人的宗教与信仰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和调整。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6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宗教改革,由亨利八世发起并继续由他的继任者推动。

英国教会在此期间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了国教,即英国国教会(Church of England)。

这一事件对英国宗教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来的宗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传统宗教的削弱在工业革命期间,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渐削弱。

工业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繁荣,人们开始转向世俗事务,对朝圣、祷告等宗教活动的关注减弱。

此外,由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新思想和新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对传统宗教的教义产生怀疑,并试图通过科学研究来解释世界的运行。

三、新兴宗教运动的兴起虽然传统宗教的影响力减弱,但工业革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兴宗教运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韦斯理尔创办的卫理公会(Methodist)。

卫理公会的兴起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强调个人信仰和个人改变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投入社会改革事业。

四、社会改革与宗教理想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社会的剧变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对宗教信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些宗教组织和信仰者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宗教理想。

例如,奥尔夫斯基主义(Owenism)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创始的运动,提倡平等和合作,试图通过社会改革实现宗教信仰的目标。

五、工业化对宗教的影响工业革命期间,工业化的发展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工业化创造了繁荣,使一些人富有并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从而减少了对宗教的依赖和需求。

另一方面,工业化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工人的剥削和恶劣的工作条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思潮,宗教也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六、宗教与工业家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一些工业家对宗教有特殊的关注和投入。

宗教改革对英国文法学校及大学课程的影响

宗教改革对英国文法学校及大学课程的影响

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第二任君主亨利八世因继承人的问题要求与王后凯瑟琳离婚,遭到罗马教皇的否决,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

1534年议会颁布了《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不仅是最高的世俗首领,而且是最高的教会首领,标志着英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正式分裂。

宗教改革不仅对英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影响,而且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变革。

本文主要从课程变革的角度探讨宗教改革对英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中世纪英国的文法学校及课程文法学校是中世纪最有特色的中等教育形式,其最高宗旨是向学生教授拉丁语,因为当时无论是古典学问还是宗教信条都是用拉丁语写成的,所以,掌握拉丁语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拉丁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即学习拉丁字母的拼写和发音及词的变化;第二阶段为中级阶段即写作练习,体裁包括散文和诗歌;第三阶段为高级阶段,主要学习语言结构及语言哲学。

圣奥古斯丁于597年在坎特伯雷大教堂设立的学校是英国最早的文法学校。

从诺曼征服到14世纪中叶,法语教学一度在学校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1345年理查德二世登基后,要求所有的文法学校放弃法语的学习,改学拉丁语。

英国学者A.F.利奇(A.F.Leach)根据附属机构的不同,将文法学校分为七种类型:大教堂文法学校、牧师联合会文法学校、修道院文法学校、慈善文法学校、行会文法学校、歌祷堂文法学校及独立文法学校[1](7-55)。

虽然文法学校附属的机构多种多样,但从教学内容看,文法学校教授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向学生传授从古希腊罗马继承而来的“自由七艺”(seven liberal arts)。

“自由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其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

柏拉图曾将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有体操、音乐练习和识字;高级科目有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后来,智者学派增加了修辞和辩证法等实用学科。

公元四世纪,“七艺”被确定为学校的课程。

16—17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特征

16—17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特征

2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5期总第814期No.15,2020Total of 81416世纪时,德国宗教改革领导人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

并且发起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对人的精神束缚。

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展开,之后迅速传播到了整个欧洲大陆,英国宗教改革与同时期的德国宗教改革和瑞士宗教改革相比,展现出其独树一帜的风采。

英国宗教改革给英国历史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也展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王权成为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政教合一追求共同利益以及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渐进性的改革。

1王权成为宗教改革领导者1.1君主成为民族国家的象征英国史学家波拉德(A.F.Pollard,1869—1948)曾指出,15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古代君主制的新型君主制形式,这种新君主形式是封建君主专制向现代君主制度过渡的一个阶段。

波拉德认为16世纪的政府是一个“绝对政府”。

波拉德尤为关注新君主作为整个国家的象征这一特点。

他认为,人民有着相同的民族国家观念是国家利益被摆到至高无上地位的重要原因。

在他看来,与国家利益相比,个人生活、自由和利益都是不值一提的,这才是真正的都铎暴政。

亨利七世一边支持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一边团结刑事法庭和枢密院提高自身威信,重视人才选拔,从新贵族和新兴市民资产阶级中培育支持自己的力量,授予他们官职以加强王权统治。

国民认可这样一位睿智、具有决策能力并且可以带领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国王。

与黑暗腐败天主教会教皇教士相比,国民更愿意拥护一位真真正正为国家着想的睿智英国国王。

同时16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王权也有意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合作,“封建主义表层下面形成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于王权,王权是进步因素,是人格化的国家。

因此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是与忠君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

核心内容——“预定论”
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 主张: 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 “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 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 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 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 所以祈祷没有意义。 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 的作用;
文化因素:
教会自身: 结论:
思考3: 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哪里兴起?为 什么会这样
德国
德国受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 马丁· 路德的个人因素 导火线:天主教会在德国兜售“免罪符”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原因
2.标志 3.主张
4.影响 5.实质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阻碍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各阶层要求建立统一国家 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阻挠统一 2)主要原因:经济搜刮影响资本积累 3)直接原因(导火线): 1517年教皇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4)主观原因 马丁· 路德立志改革
2)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影响:
加尔文宗教改革;
3、主要影响;
1)卡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 理论辩护,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 人民的精神鸦片; 2)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卡尔 文思想被奉为指导思想; 3)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因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传 播,并成为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享利八世宗教改革;
2、时间: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 法案”,进行宗教改革。
3、内容:
1)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拥有 处理教会事务的最高权力; 2)成立专门机构,对现行教规进行审查, 凡与国家法律抵触的一概废除。

英国的十六世纪皈依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影响

英国的十六世纪皈依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影响

英国的十六世纪皈依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影响十六世纪是英国历史上宗教改革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政治、宗教、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些影响。

首先,十六世纪的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英国国教从天主教转变为新教。

亨利八世在1529年至1536年间与罗马教廷发生冲突,最终导致英国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建立了英国国教。

这样的转变使得英国君主成为国教的最高领导者,从而巩固了君主的权威。

此后的君主们通过对宗教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例如伊丽莎白一世通过颁布《统一法令》(Act of Uniformity)来确立英国国教的地位。

因此,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宗教信仰成为社会的核心。

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再只是个人信仰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地位、政治权力和社交关系。

在英国国教的建立过程中,一些人支持新教,而另一些人坚持天主教。

这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对立。

此外,宗教改革也促使了教育的普及。

新教徒强调个人对圣经的阅读和理解,因此教育成为新教徒的重要任务。

这导致了英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

再次,十六世纪的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改革使得英国文化从天主教的拉丁文化转向了以英语为基础的新教文化。

新教徒强调个人对圣经的阅读和理解,这促进了英语的普及和发展。

同时,宗教改革也鼓励了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著名的文艺复兴作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受到了新教思想的影响。

此外,宗教改革还推动了英国的音乐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例如威廉·伯德和托马斯·塔勒斯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以及英国教堂建筑的风格。

最后,皈依运动和宗教改革对英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教的兴起使得英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疏远,而与其他新教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密。

《宗教改革内容及影响》课件

《宗教改革内容及影响》课件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
①领导方式:
由国王领导,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内容:改革相对保守,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③影响: 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清除 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即清教徒运动)
①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 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有什么不同?
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和伊 丽莎白一世共同进行的,这使得英国的 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德 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的人物则是代表新兴 资产阶级的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
②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目的何在?
英国宗教改革并不是出于纯洁信仰, 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其目的是为了摆脱教权的控制,维护日 益强大的王权。
①恢复英国国教;神职人员效忠英王;信仰得救 《圣经》为惟一标准,进一步巩固宗教改革成果 ②对天主教和新教进行调和,教会是新教的,但 仍保留了主教制和一些天主教的仪式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结果
①建立起本民族的教会---英国国教会 ②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与德国和瑞士的宗教改革相 比有何独特之处?
③是什么事件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 其实质反映了什么?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 八世的一场离婚案。实质是反映了王 权和教权的斗争。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
亨利八世: 《至尊法案》
①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 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 ③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伊丽莎白一世:《三十九条教纲》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 1、“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 ① 通过虔诚的信仰获得免罪 地位;反映了资产阶 ——否定教士、教廷、教皇的权威 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政 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 ② 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 治要求,客观上有反 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 封建的作用 ——符合资产阶级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 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 2、《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权威 的政治要求。 ——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 3、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资产阶级希望国家统一

英国国教会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研究

英国国教会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研究

英国国教会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研究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至今仍然备受关注和研究的话题。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宗教体系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新教派开始涌现,改革派和保守派展开了长达数世纪的宗教争端。

在英国,宗教改革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而英国国教会作为英国最主要的宗教机构,在这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英国国教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欧洲大陆宗教改革运动有关的。

在16世纪中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的关系破裂,亨利八世开始大力推行英国的新教改革运动,并成立了英国国教会。

英国国教会的宗教信仰与罗马天主教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对教皇的崇拜和事事听从教皇的指示是不同的。

而且,英国国教会取消了罗马教皇掌握的各种教会税收,取而代之的是国王税收制度,使得英国国王和贵族成为了收取教会税收的主要受益者,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财富和权力。

英国国教会在这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巩固了国王和贵族的权力。

通过取消教皇的统治权和追求新教信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以及后来的国王,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政治权力,而英国国教会与政府的紧密合作和相互支持,也为它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英国国教会为英国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道德和价值观。

在英国国教会的影响下,英国很多人开始转向基督教的道德和信仰,强调诚实、勤劳、正义、公正等传统价值观,同时也倡导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利。

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使得英国文化和社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让英国成为了一个步入现代化的民主国家。

但是,在英国国教会的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争议。

首先,英国国教会并没有完全摆脱天主教的影响。

虽然英国国教会在信仰方面与罗马教皇的教义分裂,但其组织和教义中仍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元素,这使得它的改革程度相对较小,很多关键的改革措施都没有得到体现。

其次,英国国教会也无法完全避免与政治的纠缠。

很多英国国教会的主教和牧师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这使得英国国教会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

试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宗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的一场重大政治和社会变革,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宗教密切相关。

这场革命不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崛起和封建体制的解体,还对英国的宗教和宗教自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6世纪,英国国教从天主教转变为新教。

亨利八世因无法获得教皇封准离婚而决定独立建立国教,这使得英国成为欧洲少数几个拥有国教的国家之一。

接着,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为了推行更加纯粹的新教改革,进一步压迫天主教徒,引发了一系列新教改革运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长老会和清教徒,他们给予一部分人权利和自由,但并没有满足其他宗派的要求,进一步种下了动荡不安的种子。

到了17世纪,约翰·温斯洛普等人提出了普通人的神学思想,主张个人对上帝的直接联系和个人的良知自由。

这种思想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当时清教徒的教条主义,并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然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治理方式激化了国内矛盾。

他试图以神权君主的方式来加强王权,限制清教徒的自由,引起了清教徒和资产阶级的不满。

这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的核心是国会力量与王室势力的对立。

清教徒和宗教改革派在议会中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势力。

他们利用国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议案,试图削弱国王的权力并保障宗教自由。

这些议案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以及追求宗教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愿望。

然而,宗教问题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原因。

经济和社会因素也对革命具有重大影响。

17世纪初,英国经济由农业向手工业和商业转型,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工匠和自由职业者。

这些新兴阶层渴望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议会胜利告终。

国王被处决,英国成为一个共和国,不过不久后又恢复了君主制度。

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宗教和宗教自由的论述和要求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通过《人权宣言》等法律法规确立了宗教的自由与权益。

宗教改革内容及影响

宗教改革内容及影响

4、影响: ①英国民族教会产生。
②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出现清教运动
三、天主教会应对措施
1、目的:
抵御新教攻势 2、措施: A、惩治贪污,加强监督。 B、坚持教皇至上: C、打击“异端” D、创立耶稣会 3、 作用: A、纯洁天主教会,恢复教会部分势力。 B、充当殖民侵略先锋,同时促进东西文化交流。
宗教改革背景
1.政治上: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3.思想上:文艺复兴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1、背景
2、首先在德国爆发原因
1)经济:天主教掠夺大量财富。 2)政治:天主教会凌驾王权之上,阻碍德国统一。 3)思想:人文主义熏陶。
4)导火线:“赎罪券”兜售
改革人物
马丁· 路德 加尔文 亨利八世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 人 新教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物 派别 路 信徒皆祭司 廉俭教会 德 路德教 ①“因信称义”②信
仰的唯一根据是《圣 经》
民族教会 民主教会 廉俭教会
影响 地域
德国 北欧 法国 英国 等
加 尔 文
亨 利 八 世
加尔 文教
①《圣经》权威至高 无上;②主张信仰得 救,即先定论 ①《至尊法案》规定 英王为教会首脑②废 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 现行教规③英语为礼 拜用语
《九十五条论纲》——标志 3、序幕: 否定罗马天主教会 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4、内容 否定神学说教垄断地位; 建立廉俭教会 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要求 信徒皆为祭司 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 建立民族教会 “因信称义”核心
利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
打击天主教会神权统治
4、影响: 推动广大民众反封建斗争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在16世纪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宗教改革在这一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改变了英国的宗教面貌,还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一、宗教改革与英国的国教建立在16世纪初,英格兰国内的宗教问题相当复杂。

在此之前,天主教一直是英国主导的宗教信仰,国王亨利八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亨利八世决定与罗马教廷脱离,并建立英国国教。

这一决定不仅引发了英国的宗教改革,也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变革打下了基础。

亨利八世建立英国国教,对英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他废除了天主教的主导地位,使英国成为一个国教为新教的国家,这一举动导致了英国国内宗教矛盾的激化。

其次,亨利八世的这一举措也导致了英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变革。

国王成为了教会的最高领导者,大量的天主教财产被没收,这些改革对英国社会的财富分配、地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英国宗教改革的思想倡导者在英国宗教改革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倡导者。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托马斯·克伦威尔和托马斯·摩尔。

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宗教立场,对英国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托马斯·克伦威尔是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他积极推动了英国国教的建立。

他主张在英国建立一个独立于罗马教廷的国教,并将国王视作教会的最高领导者。

克伦威尔还通过一系列法律和改革举措,使英国的宗教改革向前迈进。

与之相反的是托马斯·摩尔,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

摩尔反对英国国教的建立,并坚信罗马教廷的合法性。

他以自己的信仰付出了最高代价,最终因为拒绝承认英王亨利八世为教会的最高领导者而被处决。

尽管摩尔在宗教改革的进程中失败了,但他对良心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倡导影响了后来的英国社会。

三、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的影响英国宗教改革对社会变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改变了英国社会的宗教面貌。

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摘要:英国清教运动产生于16世纪,它是英国革命的思想动力。

宗教改革之后的安利甘宗仍然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传统,诱发清教运动兴起。

清教在整顿教会的同时,力图推行生活宗教化。

清教厉行禁欲法令,对于整顿社会风气,净化民众信仰颇有成效,资产阶级也在清教影响之下产生。

但与此同时,极端的宗教主义却也导致群众对清教清规戒律的反感,清教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关键词:宗教改革;清教;伦理价值;社会影响宗教改革之后,英国王权与国教结成了紧密的联盟,国王成为教会的首脑,国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恩格斯将英国国教形容为“由国王担任教皇的天主教”。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新贵迅速崛起,他们对安利甘宗日益不满。

伴随着新教在欧洲大陆的传播,清教应运而生。

清教是十六世纪从英国国教内部分化形成的独立性的宗教派别,它要求简化教会仪式,反对主教制,教会组织民主化。

新贵族以清教为旗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

清教徒担任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口号和理念通过宗教表达出来,清教作为斗争利器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十六世纪末,清教出现分裂,形成不同的派别,长老派是清教中最早出现的派别。

1643年7月1日,新的一届宗教会议在威斯敏斯特开幕,最重要的内容是批准英国与长老会的苏格兰订立的《神圣盟约》。

盟约宣布“取缔教皇制度,废除主教制度,即由大主教、主教及其神学校校长和特派员、教长、学监和牧师会成员、执事长及所有其他教会官员所构成的教会制度”。

在反对穿法衣和繁琐的宗教仪式的同时,更要求教会结构改革。

对于教会结构,长老派要求在教会管理、财政、教会与国家的关系等多方面实行改革。

长老派要求废除主教职位,而由教徒自己选出的长老组成宗教会议来管理教会。

查理一世时代,长老派要求国会控制一切宗教事务。

国会在宗教事务中有至高无上的发言权,除非国会同意,国王不能自主选择宗教信仰。

同时,他们又要求成立国会世俗委员会,从而代替主教行使权利。

英国的宗教改革资料

英国的宗教改革资料

亨利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天主教徒, 他把后者视为更大的威胁。
1539年,国会秉承他的意旨通过了 “废除不同信仰法案”的“六条教规 (法令)”,秘室忏悔、教士独身、变 质说、为死者作弥撒等罗马天主教义和 仪式都被肯定下来,并将对此持否定意 见的人判为异端,甚至要处以火刑。
六条教规引起了新教徒的强烈不满,激 化了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矛盾。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主要限于教会行政 方面,确立了国王对英格兰教会的至尊 地位,惩处了一批否认国王至上权威的 主教和修士,还有拒绝承认亨利离婚合 法性的臣民。他把370多所修道院的土 地和财产收归国有,使英格兰的修道院 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亨利八世 的宗教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英国 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新教国家,天主教教 义依然是英格兰教会的正统信仰。亨利 八世面临着来自罗马天主教会和国内新 教徒两个方面的威胁。
胡克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改教运动中扮演了重要 的角色,被称为“安立甘神学之父”。他的《教会 行政法规》不单指导了当时的英国教会之改革路线, 亦保持了英国教会(安立甘宗)的中庸立场,将英国改 教运动带进更稳定和成熟之新里程;也成了日后圣 公宗教会神学的重要之根据文献和神学发展之基础。
谢扶雅先生在《安立甘宗思想家文选》的导论中评 价说,“自中世纪以来,到改教运动时代,除了加 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之外,再没有如此毅力凝思, 系统条理的作家像胡克撰制这部杰作了。”这部作 品具有神学、哲学和文学的三重意义。一度标志了 英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在其后,才有了 莎士比亚和培根的作品。胡克的著作证明了基督教 神学体系,除了拉丁文的文体外,也可以用英语把 它适当地表达出来,这也刺激了别的地区开始利用 各国的方言文学来表达其信仰和民族精神。

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历史和文化影响英格兰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不仅改变了英国的宗教面貌,而且也在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文化影响。

一、历史背景英格兰宗教改革是在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初期展开的。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教皇拥有极大的权力,而国王只是天主教的一位信徒。

但英格兰在16世纪初期开始发生变化,新的思想和思想家在欧洲大陆迅速传播,这些思想挑战了传统的天主教信仰。

此外,亨利八世也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统治下,英格兰发生了宗教分裂。

二、主要事件1. 亨利八世的统治——1534年,亨利八世发表了宗教改革法令,宣布国王为教会最高元首,不再承认教皇的权威。

这项法令的目的是让亨利八世能够离婚并娶其自己爱的女人。

2. 爱德华六世的变革——爱德华六世继位后开始推行宗教改革,他在1552年颁布《普通祈祷书》,取消了天主教的许多仪式和仪式上的图像。

3. 玛丽一世的恢复——玛丽一世在1553年成为女王,她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推翻了爱德华六世的改革并重新承认教皇的权威。

4. 伊丽莎白一世的妥协——伊丽莎白一世在1558年成为女王,在她的统治下,英格兰最终实现了宗教和解。

她颁布了《国教会组织法令》,确立了英国国教会的地位,同时也允许非国教会教派的存在。

三、文化影响1. 文学——英国宗教改革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例如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关于宗教的主题和暗示。

2. 艺术——艺术也受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

由于新教徒认为宗教艺术是偶像崇拜,因此许多教堂的壁画、香炉和祭坛被摧毁。

3. 科学——宗教改革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由于新教徒相信自己的权威来源于《圣经》,因此他们鼓励人们利用理性和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

这些努力导致了现代科学的出现。

4. 政治——英格兰宗教改革还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王的权力被改变,教会成为英格兰社会中另外一个主要权力之一,这导致了英国政治体系的变化。

英国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摘要:英国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它打破了教皇对英国的控制,加强了英国王权的统治,又重新确立了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使英国国王成为教会的主脑,为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使其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出现在欧洲。

Abstract: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is a top-down reformation, it broke the Papal control of the UK, to strengthen the British monarchy's rule, and re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the king of England became the church leader,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provides political guarantee, which appeared in Europe as a modern sovereign state.关键词:宗教改革影响Key words: religious reform influence从欧洲进入15世纪之后,在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辐射蔓延至欧洲各地的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各地人民重新发现了自我,并唤起了他们对人性﹑真理和美的崇高追求。

然而教会腐朽的统治和桎梏死板的神学教条,使人们难以达到他们的最求,最终人们开始了对教皇教会的反抗运动。

英国都铎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开始在内忧外患的境地中寻求王权的加强,英国首位君王亨利七世凭借其强硬的手段,打败了国内外各路敌人,将英国带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在教会的剥夺统治下,英国想进一步发展和加强自身的统治的愿望难以实现。

英国的宗教改革

英国的宗教改革




1558年,亨利八世与安妮•博琳的女儿伊丽 莎白继承王位。 伊丽莎白对宗教采取了一种灵活和宽松的政 策,对天主教和新教进行了调和。1563年 公布的《三十九条信纲》(是对克兰麦“四 十二条款”的修改)成为英格兰国教会的信 仰宣言。 教会是新教的,一些信条却模棱两可,能够 为天主教徒所接受,此外,也保持了主教的 组织形式和一些天主教的仪式。



二、理查德· 胡克 (Richard Hooker, 1554-1600) 1、生平 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的安立甘宗神 学家。出生于英国西部的埃克希特幼 年时由于家境贫穷而几乎辍学。后来 因着他的叔父及索尔斯伯利主教的帮 助,才得以在牛津大学的基督实体学 院(College of Corpus Christi)完成 学业。1577年成为该学院研究生和助 教,一方面在那里教授逻辑学和希伯 来文;亦藉这段教学及研究的期间, 深入地钻研神学、哲学和法律。


沃尔克这样评价:“英格兰宗教改革的显 著特点是它没有产生像路德、茨温利、加 尔文和诺克斯那样杰出的宗教领袖。而且 在伊丽莎白统治开始以前,人民群众没有 表现出重大的宗教意识的觉醒。推动英格 兰宗教改革的是政治和社会的原因。” 英国的安立甘宗缺乏鲜明的思想特色,一 切宗教观点的取舍均以是否有利于英格兰 国家发展为原则。



从历史上来看,英格兰从未像德意志深深 卷入欧洲和教皇政治的旋涡,因而不像德 意志人那样对腐败的罗马教会抱有强烈的 民族仇恨。 当亨利八世开始宗教改革时,其主要原因 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 国家利益的需要,并且在宗教改革运动中 所受的新教影响,也主要是加尔文派的影 响。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索是亨利八世的 一场离婚案。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影响与实践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影响与实践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影响与实践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影响与实践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欧洲社会中的一场重要的文化事件,这场运动使教会体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也为欧洲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和信仰。

这场运动不仅在宗教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对欧洲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影响和实践。

一、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宗教的影响宗教改革运动以基督教教义为核心,主张抛弃天主教教义,重新构建基督教教派。

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要素是“五个唯”,即惟信仰、惟圣经、惟恩典、惟基督和惟上帝,这些原则对后来的欧洲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教改革使基督教不再是天主教教士的专属领域,而是广大信徒的信仰。

因为宗教改革运动提倡人民智教,认为普通民众也应该用圣经来认识上帝,而不是只由教士来翻译、传道。

这种普通民众参与宗教活动、认知上帝的新思想,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宗教改革也使得求知欲增强的人们加入学问的行列,产生了对传统教义的怀疑,从而推动了科学和人文主义的进步。

例如,伽利略、布鲁诺等重要学者通过实验和逻辑推论的方式,推翻了当时传统的天文学观点,提出了新的科学理论,这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最后,宗教改革也促进了宗教多元化。

宗教改革运动后,各种基督教新教派也相继成立,例如路德宗、加尔文宗、英格兰国教、清教徒等。

这种宗教多元化不仅为欧洲社会带来了新的信仰,同时也造就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

二、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政治的影响宗教改革对欧洲的政治状态也有深远的影响,在国家的建设上产生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宪政制约的改变。

首先,宗教改革运动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动荡,尤其是在德意志地区,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冲突。

例如,1522年在瑞士发生的苏黎世起义,冲击了天主教卡托尔斯贵族的统治地位。

其次,宗教改革的实践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方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

在亨利八世时期,英国王室极力推行英格兰国教,从而摆脱了罗马教廷对英国政治的干涉,产生了王权至上的“圣权统一”思想,避免了宗教上的混乱和分裂,同时也建立了起宪政制约的机制。

英国亨利八世成为国教首领宗教改革的开端

英国亨利八世成为国教首领宗教改革的开端

英国亨利八世成为国教首领宗教改革的开端英国亨利八世成为国教首领:宗教改革的开端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君主。

他以成为英国国教首领而成为宗教改革的开端,对英国宗教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亨利八世成为国教首领的原因以及宗教改革的影响。

一、亨利八世成为国教首领的原因1.1 政治动机亨利八世成为国教首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于政治动机。

当时的罗马天主教教廷对亨利八世的婚姻问题态度强硬,这使得他感到受到了威胁。

为了摆脱对教廷的依赖,亨利八世试图建立一种独立于罗马教廷的英国国教体系,从而加强自己的权力。

1.2 经济利益除了政治动机外,经济利益也是亨利八世成为国教首领的原因之一。

当时的罗马教廷对英国教会的经济资源有着巨大的控制力,这使得亨利八世无法完全掌握教会财富。

因此,他试图通过建立国教来掌握教会财产,从而增加自己的财富和权力。

一、宗教改革的影响2.1 英国国教的建立亨利八世的行动奠定了英国国教的基础。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令》,宣布英国国王为英格兰国教的最高领袖,废除了对罗马教廷的效忠。

这一举动标志着英国国教的正式建立,结束了英国长期以来对罗马教廷的依赖。

2.2 政治局势的变化亨利八世成为国教首领后,英国的宗教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国王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同时转变为英国国教的权威。

这一转变使得英国政治局势走向了相对稳定,增强了国家统一和集中的力量。

2.3 教会财产的转移宗教改革还导致了教会财产的大规模转移。

亨利八世通过一系列法令,将大量教会财产收归国有。

这不仅增加了国家财富,也为亨利八世及其继任者提供了经济基础,加强了英国君主制度的稳定性。

2.4 英国宗教面貌的改变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对英国宗教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英国国教的建立对宗教仪式和教义的改变不大,但这一改革为日后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后来的国王和领袖们也加强了对英国国教的改革,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英国经历了宗教改革的深刻变革。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

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

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

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

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

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

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

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

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

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

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宗教改革及其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瓦解的同时, 资本主义已经萌发并逐渐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 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让人们逐渐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迷雾;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 使国际贸易急剧增加, 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世界开始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宗教改革运动正在席卷西欧, 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 一个旨在强化专制王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 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目的从其后来的行动看主要归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遵从国家政权的本国教会, 二是摆脱教皇对英格兰教会及国家事务的控制, 三是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和土地。

改革的结果,从国王个人角度来说, 满足了他离婚再娶的意愿;而从国家和民族角度来看, 与罗马教廷决裂则意味着摆脱一个外来权威, 并且是一个中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强大的外来权威的干涉。

此前教皇仅每年从英国拿走大量献金、税款, 更重要的是教皇在英国具有超越国家范围的独特的司法特权和任免教职人员的权利, 虽然英国历代君主都曾试图反抗这种外来的干涉, 但是在开除教籍、废黜王位的威胁下, 这种反抗都以屈服告终。

然而在宗教改革之后, 通过议会立法程序, 教皇的特权被废除, 其中很多权力转移到了王室的手中, 这大大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此外这也意味着英国与仍奉天主教为国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一刀两断。

而没收的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则为国王发动战争提供了财源, 同时王室大量出售的土地也进一步加速了圈地运动, 加快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不难看出, 英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用“王权至尊”取代教皇的“神权至尊”, 实现本国独立发展。

历史证明,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顺应了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有重大作用的事件。

(一)宗教改革前的状况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人英国。

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人侵, 人民饱受战争蹂躏,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在来世会得到善报, 死后能升入“天堂”。

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

而统治阶级也想利用宗教的精神鸦片麻醉人民, 巩固自己的统治。

于是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很快成为基督教国家在封建割据、王权微弱的西欧, 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会处于主宰一切的地位。

罗马天主教会建立了从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直到神甫的一整套严格的教阶制度和严密的组织系统。

在英国, 除了少数犹太人之外, 几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

天主教会向劳动群众灌输放弃物质享受, 克制情欲, 忍受人世间一切痛苦, 服服帖帖地服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思想。

同时又制定非常繁杂的宗教仪式:婴儿要受洗礼;成人要每周去教堂祈祷, 参加弥撒仪式;婚礼要在教堂举行;有了过错要单独向神甫“告解”, 坦白自己的罪过, 表示忏悔;教徒临终之时还要接受“终敷礼”, 由神甫给其敷“圣油”, 赦免一生的罪孽。

教会从思想、行动和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 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和精神警察。

封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 允许修道院占有大量土地, 并免除一切税收;允许教会向教徒征收“什一税”;允许教会设立宗教法庭, 同时吸收高级神职人员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在英国, 高级教士是国会上院的重要成员, 而且其中不少人是国王倚重的大臣。

世俗封建主和教会上层集团联合起来共同统治和奴役劳动人民。

然而, 神权和王权的矛盾始终存在, 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在西欧, 各国臣民首先是教皇的臣民,其次才是各国君主的臣民。

教廷可以把国王逐出教门, 甚至废黝其王位。

在英国历史上, 安茹王朝的亨利二世曾进行过司法改革, 试图削弱宗教法庭权力, 结果遭到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的激烈反对。

1170年, 贝克特被亨利二世手下的骑士杀害, 整个基督教世界为之震惊。

1172年亨利二世迫于教廷和民众压力, 跪在贝克特墓前认罪忏悔。

并在教皇面前下跪, 宣布英国是教皇的侍臣国, 年年向罗马教廷纳贡。

在当时的情况下,国王必须借助神权才能维护其统治。

自诩为上帝化身的教皇凌驾于英国君主之上。

(二)亨利八世的改革早在1 4世纪下半叶, 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约翰·威克里夫就主张宗教改革。

他提出许多主张, 如英国教会应当脱离罗马教廷, 不再向其纳贡, 他还反对教会拥有大量土地, 并公开谴责教廷。

他的思想对以后日后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16世纪, 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亨利八世发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 创立了基督教新教的三大派别之一—安立甘教会, 正式宣告英国教会脱离了罗马教皇的控制。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有着深刻的政治和历史原因。

(三)短暂的复辟亨利八世去世后, 爱德华六世成为国王, 英国宗教改革进一步发展。

爱德华六世早逝后, 玛丽一世登上了王位。

女王玛丽一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很快恢复了罗马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 把不承认教皇是英国教会首脑的人统统诬为“异教徒”。

许多新教徒被监禁, 遭受酷刑。

“血腥玛丽”虽然在英国恢复了天主教会和宗教法庭, 残酷迫害新教徒, 但无法迫使国会通过归还修道院土地的法令。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无论如何不肯归还已到手的利益。

他们在国会下院的代表占了多数, 坚决抵制玛丽的政策。

(四)宗教和解1558年, 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 面临着棘手的宗教问题。

她通过宗教和解, 力求在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这两个宗教集团之间达成一种妥协:她一方面全面恢复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法案, 恢复英国国教;另一方面又尽量使国教的宗教仪式与天主教趋于一致, 并保留了主教制, 这固然部分是为了使旧教徒容易接受国教, 但是更主要的是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宗教制度, 从而禁止其他新教派别对专制王权造成威胁。

17世纪初, “清教运动”在英国兴起。

清教徒主张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 简化宗教仪式,废除主教制度, 甚至提出各地区教会独立, 摆脱封建君主对教会的控制。

这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的尝试。

在伊丽莎白的晚年, 清教运动一直是她的心头大患。

(五)清教徒的胜利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的旗帜下发动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

在将近半个世纪复杂而曲折的斗争中, 各个阶级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又常以清教各派、英国国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相互斗争表现出来。

直至1688年的“光荣革命”, 国教徒和清教徒共同迎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兰奥伦治亲王为英国国王奥伦治亲王成为英国国王威廉三世, 与他的妻子玛丽二世共同统治英国。

他们除了确认英国国教的地位之外, 对其它新教派也给予自由。

此时的英国国教已几经变迁, 明显地加尔文化了, 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

“旧的国教会来庆祝欢乐的天主教礼拜日, 反对枯燥的加尔文派礼拜日。

新的资产阶级化的国教会则采用一种礼拜日, 这种礼拜日至今还装饰着英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2页)。

英国的宗教改革也就此告一段落。

总体上来看, 英国宗教改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这场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实质上以强化专制王权为主要目的;二是这场改革的曲折性十分明显, 中间历经多次的恢复与反恢复,可谓是一波三折,但最终改革者还是获得了胜利。

宗教改革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 宗教改革打破了教皇对世俗国家的控制, 建立了国家的外部主权。

1529年, 亨利八世亲自主持召开了国会, 并免去了罗马教廷在英国的代表约克人主教兼国王枢机人臣乌尔西的职务, 剥夺其公民权, 没收其则产, 从而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3年, 亨利八世制定并颁布了著名的《上诉法》, 宣称:“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 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 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 “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能够对包括僧侣和俗界在内的所有人的一切行为进行审判”,“在国土之下的僧侣和世俗人组成政治社会, 各自在宗教领域和世俗领域享有司法行政权, 不受任何来自帝国之外势力的千涉。

”在此文件中英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指出主权国家及主权的排他性特征, 教会的地位消失了, 主权在土构成了专制王权的基本特征。

所以, 宗教改革是“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 它意味着英格兰突然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欧洲的决裂”, 从而宣告英吉利民族及其国家都享有独立的政治地位, 英国近代国家主权得以确立。

同时在当时英国在既无强大的常备陆军, 又无抵御外来入侵的强人海军的条件下, 国教中保留一些天主教的因素, 有效地缓解了外敌对英国的入侵威胁, 对维护英国的民族独立和保持国内政治稳定起了积极作用。

其次, 重新确立了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534年, 宗教改革会议通过的《至尊法令》规定:“国土陛下, 他的后嗣与继承者, 这个国王的诸国王, 应取得、接受和被成为那叫安立甘教会的英格兰教会在尘世的唯一的最高首脑”, 享有全权, 纠正异端, 革除流弊。

《至尊法令》实际上是英国国土和英国国家的一个“独立宣言”, 它表明英国比法国和西班牙更明确地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打破了昔日二元体制下, 国土与教会各有其主、相互在权力与则富等方面激烈斗争的局面, 使英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教会转为专制君主的统治工具。

此后, 英国国土又陆续通过相关法案, 没收大批教会土地及其他财产, 从根本上打击了宗教界的封建贵族, 使英吉利民族真正立于民族国家的坚实基础之上。

而修道院的解散及其土地的再分配, 对封建关系的瓦解起了重要作用。

它既为16世纪的主要圈地者乡绅提供了扩大地产的大好时机, 又为其圈地提供了方便, 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可以说, 宗教改革给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其经济力量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机遇, 实质上是在特定条件下, 开展了一场初步的资产阶级土地革命, 为资产阶级发展政治力量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机会。

再次, 宗教改革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基本要素之一,国家政权若不同民族意识相结合, 便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

从英国民族意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一个转折点。

它不仅承认了英国人长期追求的“英国是一个帝国”的愿望, 实现了国家主权独立, 而且促进了英国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狄更斯指出:“在英国如同在尼德兰, 新教主义最终变得不可避免地与民众的民族自我表现混为一体”。

正是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 英国民众开始认为英国不同于并且优于其他欧洲国家开始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优越感。

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宗教改革对英国人来说, 既是一次对外来统治力量的抵抗运动, 也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运动。

它从新教思想中演绎出了那些与民族国家建立紧密相连的道德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