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律失常急救

最新心律失常急救
最新心律失常急救

心律失常

1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2

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3

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4

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关于方面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5

心律失常抢救流程

6

诊断依据

7

8

(—)临床表现

9

1、症状:可有心悸、无力、头晕。室性心动过速或房颤时,重可出现晕厥。

10

2.体征:

11

①如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全身性疾病,可有相应的体征。

12

②心率(快或慢)及(或)心律(不规律)的改变,房颤时可有脉短绌。

13

(二)心电图

14

常规心电图,电话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等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15

救治原则

16

(—)快速心律失常

17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8

包括房室结区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9

(1)兴奋迷走神经,如深吸气后屏气、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按摩。

20

(2)维拉帕米5mg静脉缓慢推注(5分钟),或西地兰0.2~0.4mg加人25%或

21

50%GS20ml内静脉缓慢推注,或ATP 10~20mg1~2秒内快速静脉注射。

22

2.室性心动过速:

23

(1)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室速:

24

立即同步电复律,能量为10J。若为无脉室速可非同步200J电击复律。此条适用于其25

他觉QRS波心动过速。

26

(2)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

27

胺碘酮150mg,10分钟以上静脉注射,然后以1 mg/分维持静脉点滴6小时,再以28

0.5mg/分维持静脉点滴。若无效,必要时再以150mg/分静脉注射1次,1日内最大剂量不29

超过2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维米帕尔、地尔硫30

卓。

31

32

(3)尖端扭转性室速:

33

①首选硫酸镁,首剂2~5g,3~5分钟以上静脉注射。

34

②异丙肾上腺素有助于控制该类室速,但可使部分室速恶化为室颤,应慎用。

35

3.心室颤动/心室扑动

36

(1)立即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复律。200—360J

37

(2)查找并纠正病因或诱因,如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心肌缺血,洋地黄中毒或致心律38

失常抗心律失常药。

39

4.心房颤动/扑动

40

(l)减慢心室率西地兰0.2~0.4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如西地兰无效可用地尔硫卓41

5~10mg,缓慢静脉注射,而后5~10mg/h静脉滴注。在大多数心房扑动,西地兰无效,42

需用地尔硫卓。

43

(2)复律

44

①药物心脏正常的孤立性房颤或高血压病人合并房颤,可选用静脉普罗帕硐2mg/kg,

45

7~10分钟静脉推注,也可一次顿服普罗帕酮450~600mg。

46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人应选用胺碘酮。

47

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同步直流电复律。房颤100~200J,心房扑动25~50J。

48

(3)预激综合症含并房颤,部分或全部经房室旁路下传心室。

49

①不用作用于房室结的药物,如西地兰、维拉帕米、β受体阻断剂等,因可能恶化为心

50

室颤动。

51

②心室率>200次/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同上。

52

③心室率>200次/分,血流动力学稳定,可选用静脉普鲁卡因酰胺或普罗帕酮。

53

(二)缓慢心率性心律失常

54

(1)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无需治疗。

55

(2)导致晕厥的病窦综含征,尤其是慢-快综含征,先临时起搏,择期行永久埋藏式起搏56

器植入。

57

(3)房室传导阻滞

58

①I度和Ⅱ度文氏阻滞可观察,查找与纠正病因,一般不需急诊处理。

59

②II和II型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立即行临时起搏。有明确病因或诱因可纠正的完

60

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如下壁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洋地黄中毒或抗心律失常药(B受体阻滞61

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尤其是它们含用时)所致者,应纠正病因或诱因。这种病人大多62

不需要埋藏式起搏器,而无病因与诱因。

63

可纠正者,应择期行埋藏式起搏器植人。

64

上述治疗中起搏治疗安全可靠应尽快实施临时起搏,如无条件起搏或在未实现满意起搏65

前可试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

66

转送条件

67

1.病情改善或好转。需起搏、电复律者尽早转送医院治疗。

68

2.途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69

3.畅通静脉通道。

70

4.做好途中心电监护。

71

急诊缓慢性心律失常地诊断与处理

急诊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心血管网2014-02-07发表评论分享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赵鹏卢洁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需要紧急处理的心脏传导异常的疾病的总称,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种类型。这类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急诊科医生遇到这类病人需要慎重考虑后再做出诊断。医生通常更侧重于心源性因素,而忽略了诸如创伤性、脑源性以及腹部疾病等因素。即刻的心电图分析在急诊诊断及治疗中非常关键。心电图在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快速做出诊断。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通常在到达急诊室之前已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或者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一旦入院,在急救设备或药物齐全、急诊科医生经验丰富的情况下,上述情况一般不会发生。熟练掌握复苏药物、复苏仪器及临时起搏的使用在急诊处理缓慢性心律失常过程中非常关键。 一、节律分析 缓慢性心律失常体现了电传导异常的多样性,其病因各异。包括心肌缺血及梗死、透析、低体温、中毒、电解质紊乱、年龄相关退行性改变、环境变化、反射性心律失常(如心理创伤诱发)等因素。这些疾病导致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原理是心脏传导系统不能产生或传导正常的心电信号,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不足。当患者需氧量增加时,就会表现出乏力、情绪变化或晕厥等症状。通过分析心电图节律,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分为两种类型: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表1)

1.窦房结功能障碍 窦房结功能障碍又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即窦房结不能发出正常的心电信号,从而不能产生正常的具有特征性的动作电位,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定义为心室率<60次/分,正常可见的P-QRS波群以及正常的PR 间期。窦性停搏定义为在正常的心动周期中心房未除极。窦房结功能障碍主要发生在70-80岁老年人中,说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成为发病的主要原因。 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快-慢综合征(Tachy-brady syndrome),即在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间期发生了一段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时,房颤通常成为主导节律(图1)。这一现象说明房颤与窦房结功能障碍存在强相关性,因为在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每年房颤的发生率高达6%。快慢交替的心律成为这类疾病特征性的节律。 图1 快慢综合征心电图表现 窦房结功能障碍还包括变时性功能不全(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这种心律失常表现为窦房结不能随着代谢需要的增加调节心率。在病人休息时不会引起不适症状,但活动量增大时则表现出症状。某些特定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心率作用会导致变时功能不全。 2.房室传导阻滞 这一疾病发生在心房到房室结的传导或到希氏束的传导中断。从解剖上来讲,阻滞的部位可以发生在希氏束以上、希氏束以及希氏束以下的任何位置,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能进一步明确阻滞部位。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I度房室传导阻滞定义为PR间期延长,大于正常PR间期的上限值(0.2s)。I 度房室传导阻滞阻滞的发病率在0.65%-1.1%。早期研究通常认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不

心律失常抢救流程

心律失常抢救流程 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流程 一.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二.病理生理 (1)冲动形成异常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正常时.窦房结自律性最高,控制全心的活动。如果窦房结的功能降低,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均可导致冲动形成异常,出现心律失常。 (2)后去极和触发自律性后去极频率较快,振幅较小,膜电位不稳定.一旦这种振荡性去极引起可扩布的动作电位,则产生异常冲动发放,即所谓的触发自律性。 (3)冲动传导异常冲动传导异常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如房室结传导阻滞或房室束支传导阻滞。由于房室传导主要由副交感神经控制,因此一些房室传导阻滞可采用阿托品来纠正。 三.临床表现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者,心率超过lOO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心率小于60次/分。 (3)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节律不规则。P-P间隔不均匀,相差O.12s以上。 (4)窦性停搏。 (5)病窦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窦房结起搏及传导功能障碍引起。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及心肌炎等。 2.期前收缩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 (1)房性期前收缩:全代偿间歇。 (2)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3)室性期前收缩。 3.阵发性心动过速体检示心率160~220次/分。心电图特征: (1)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2)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4.扑动与颤动异位节律点发出冲动时,频率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形成扑动和颤动。心电图特征: (1)房扑: (2)房颤; (3)室扑与室颤。 5.房室传导阻滞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三度,I°和Ⅱ°房室传导阻滞为不完全性传导阻滞,Ⅲ°的为完全性传导阻滞。 6.心室内传导阻滞(1)右束支传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四.诊疗常规1,对症处理1)心悸的处理 (1)体位轻度心悸不受体位限制,一般情况下可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措施

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措施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心率失常的病人,其临床特征为:突发性,复杂性,多变性,致死性。心率失常,除窦性心率失常之外,常见的是室早,房颤和房早。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室率极快而不规则的多型室速。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根据其护理原则,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护理措施 1.1 心电监护:静脉注射异搏定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听取患者的主诉。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心率变化及心律失常,并了解其出现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准确记录,以便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一旦发现室上速转为窦性心律,立即停止注射异搏定,以防出现严重并发症。 1.2 药物静脉注射速度及心率监测:异搏定注射过快可造成心脏停搏。过慢血中药物达不到有效浓度,影响疗效。故在静脉推注过程中应掌握静脉推注速度。本院在救治患者时,医生同时在旁观察患者心率改变,患者入院时心率均在240~260次/min。静脉推注0.9%氯化钠20 ml 加异搏定5 mg时,必须同时观察患者心律变化及听取患者主诉。推药注射总量的50%时,要减慢速度,患者心率会有巨大变化,因此静脉给药时必须注意时间及速度,及时给予患者对症处置。 1.3 血压监测:用药前、用药中及转复后均应监测血压变化。若患者出现头晕、色身出汗、血压下降等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尽快处理。 1.4 心理护理:室上速发作时患者常有明显的胸闷、心悸、头晕,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减缓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保持心情平静,有利于转复为窦性心律。 1.5 配合治疗: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氧气吸入,心电、血压监护,开放静脉通路,仰卧位或中凹卧位或屈膝卧位(患者多无力支持,需帮助患者扶双腿或采用摇床调整体位)。遵医嘱抽取药物后,静脉推注药物前,告知医生同时观察患者用药。静脉推注药物时,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神志的改变,随时准备停药。患者静脉推注药物后,恢复窦性心律,会出现自觉心脏无力、头晕、四肢无力等状况,要和患者说明心率一下转为正常次数时,对于之前的供血状况一定有影响,已经配合医生应用其他药物(采用5%葡萄糖250 ml加入参麦60 ml 慢静脉滴注纠正血压下降,或5%葡萄糖250 ml加入舒血宁20ml慢静脉滴注缓解心肌缺血症状。血糖高的患者要加入胰岛素4U),患者的不适症状可逐渐缓解。安慰患者,减轻其焦虑心情,使其配合治疗。 2 护理时注意事项 (1)建立静脉通路时,要选择粗直的血管,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防止药物渗漏,影响抢救。又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掌握滴数,

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急救要点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一)临床特点 突然发作并突然终止,发作可持续数秒钟、数小时或数日,部分病人发作时可伴有晕厥先兆或晕厥。 (二)心电图特点 理应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辨,故将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心律绝对规则,频率多在150-240次/分,QRS波与窦性者相同,但若有束支传导阻滞或因差异传导时可宽大畸形,ST-T可有继发性改变(图-1)。 图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三)急救处理 可先用简单的迷走神经刺激法,但此种方法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无效或效果不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用药原则切忌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使 用,应为临床医生所注意。 1.机械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1)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 (2)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Valsava 法); (3)颈动脉按摩,病人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约5-10秒,如无效再按摩左侧,切忌两侧同时按摩,以防引起脑部缺血; (4)压迫眼球:嘱病员眼球向下,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上部10-15秒,如无效可试另一侧,此法老人不宜,有青光眼或高度近视者禁忌。 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1)维拉帕米(异搏定):5mg稀释后静注(5分钟),发作中止即停止注射, 15分钟后未能转复可重复1次; (2)普罗帕酮(心律平):70mg稀释后静注(5分钟),10-20分钟后无效可 重复1次; (3)三磷酸腺苷(ATP):为一种强迷走神经兴奋剂,常用ATP10-20mg稀释后快速静注,5-10秒内注射完毕,3-5分钟后未复律者可重复1次; (4)洋地黄:西地兰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2小时后无效可再给0.2-0.4mg,室上速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首选,不能排除预激综合征者禁。 3、电复律 药物无效且发生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可考虑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不超过 30焦耳,但洋地黄中毒者禁忌。 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一)临床特点 为突发突止的心动过速,发作时心排血量减少,症状取决于心室率及持续时间,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cardica 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临床上根据发作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1护理评估 1.1病史及相关因素评估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及主要症状,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药物中毒等,有无电解质紊乱及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等。 1.2评估身体状况患者有无胸闷、心悸、头晕、黑曚、晕厥等情况,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及全身营养状况。 1.3心理、社会因素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对疾病的承受程度。 1.4实验室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肌酶、血脂、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以及心电图、食道内电生理检查等 2主要护理诊断 2.1活动无耐力 2.2潜在并发症:猝死 2.3有受伤的危险 2.4焦虑 3护理措施 3.1体位与休息,告诉患者当心律失常发作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合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或其它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因为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

3.2半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时,给予氧气吸入; 3.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心率、心律、血压、神志,必要时给予多功能监护,监测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变,注意有无血流动力学改变,若有异常变化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配合医师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3.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速度,严 格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用药前、用药中及用药后心率、心律、PR间期、QT 间期等的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4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 3.5作好急救准备(如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电复律、临时起搏等),建立静脉通道,备好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器械等; 3.6作好各种护理记录及抢救记录。 4健康教育 4.1疾病知识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以及防治知识。协助患者制定活动计划,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介绍药物作用、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 4.2避免诱因嘱病人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如烟、酒、咖啡、浓茶等); 4.3饮食指导嘱病人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心动过缓的患者避免排便时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病情; 4.4家庭指导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检测病情,严重者要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有晕厥史的患者应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有头晕、黑蒙时立即平卧,以免摔伤; 5护理评价 5.1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能长期坚持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并了解服药注意事项。

心律失常抢救流程.(优选)

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流程 一、病因 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二、病理生理 (1)冲动形成异常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正常时.窦房结自律性最高,控制全心的活动。如果窦房结的功能降低,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均可导致冲动形成异常,出现心律失常。 (2)后去极和触发自律性后去极频率较快,振幅较小,膜电位不稳定.一旦这种振荡性去极引起可扩布的动作电位,则产生异常冲动发放,即所谓的触发自律性。 (3)冲动传导异常冲动传导异常包括传导减慢、传导阻滞,如房室结传导阻滞或房室束支传导阻滞。由于房室传导主要由副交感神经控制,因此一些房室传导阻滞可采用阿托品来纠正。 三、临床表现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者,心率超过lOO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心率小于60次/分。 (3)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节律不规则。P-P间隔不均匀,相差O.12s 以上。 (4)窦性停搏。 (5)病窦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窦房结起搏及传导功能障碍引起。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及心肌炎等。 2.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 (1)房性期前收缩:全代偿间歇。 (2)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3)室性期前收缩。

3.阵发性心动过速 体检示心率160~220次/分。心电图特征: (1)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2)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4.扑动与颤动 异位节律点发出冲动时,频率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形成扑动和颤动。心电图特征: (1)房扑: (2)房颤; (3)室扑与室颤。 5.房室传导阻滞 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三度,I°和Ⅱ°房室传导阻滞为不完全性传导阻滞,Ⅲ°的为完全性传导阻滞。 6.心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

(整理)严重心律失常急救处理.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标准操作规程 严重心律失常急救处理SOP 目的:使严重心律失常急救处理规范化,建立用于本专业严重心律失常急救处理SOP。 规程: 1 定义:严重心律失常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突发的、紧急的严重心律紊乱或原有的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与恶化,由此可导致患者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的医务人员应掌握其诊断要点,做到及时识别和实施紧急合理的救治措施。 2 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2.1 临床特点:多以心率缓慢所致脏器供血不足症状为主,轻则乏力头昏,重则有黑矇、晕厥发生; 2.2 心电图特点:包括持续性窦缓,心率<50次/分;正常窦性节律后反复出现>2.0~2.5秒的长间歇;常规心电图中有间歇性P波不能下传心室,且P波与QRS波群的传导比例>3:1等; 2.3 急救处理: 2.3.1 积极处理心律失常的原因和诱因; 2.3.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选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3μg/分静脉滴注,或者阿托品皮下或静脉注射1~2mg/次(必要时15~30分钟后重复使用); 2.3.3 安装人工起搏器:对于药物治疗疗效不满意者需酌情安装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3.1 临床特点:突然发作并突然终止,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部分病人发作时可伴有晕厥先兆或晕厥; 3.2 心电图特点:可为房性或交界区性心动过速,但因P波常不易明辨,故将两者统

称之为室上性。心律绝对规则,频率多在150~240次/分,QRS波形态与窦性者相同;但若有束支传导阻滞或伴有差异传导时QRS可宽大畸形,ST-T可有继发性改变;3.3 急救处理:可先用简单的迷走神经刺激法,但此种方法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无效或效果不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3.3.1机械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1)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 (2)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Valsava动作)。 3.3.2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维拉帕米(异搏定):5mg稀释后静注(5~10分钟),发作中止即停止注射,30分钟后未能转复者可重复1次; (2)普罗帕酮(心律平):70mg或1~1.5mg/公斤体重,稀释后静注(5分钟),10~20分钟后无效可重复1次; (3)腺苷3~6mg稀释后快速静注,2s内注射完毕,2min后未复律者可再给6~12mg; 3.3.3 电复律:药物无效且发生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可考虑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100~200焦耳,但洋地黄中毒者忌用。 4 室性心动过速: 4.1 临床特点:症状取决于心室率快慢及持续时间长短和有无器质性心脏疾患。发作短暂(小于30s)者症状可不明显;持续30秒钟以上者有心排血不足表现包括气急、少尿、低血压、心绞痛或晕厥,常需药物或电复律才能中止; 4.2 心电图特点: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异位搏动,QRS波群宽大畸形,QRS 时限大于0.12秒,心室律基本匀齐,频率多为140~200次/分钟,可有继发性ST-T 改变,有时可以见到保持固有节律的窦性P波融合于QRS波的不同部位,遇合适机

心律失常的急救和护理

心律失常的急救和护理 心律失常的诱因很多,其中饱餐所致者应饮食适量,尤其晚饭的饮食量应有所控制;因情绪激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者,应调节情志,修身养性;因劳累引起者应注意充分休息,劳逸结合。心律失常的发生部分是功能性的,如饱餐、情绪激动、劳累等,还有许多是由于其它疾病所致。这样,治疗和预防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 心律失常的家庭急救 (1)在家中发生心律失常时;如果是年轻人且病情较轻者偶尔出现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则不必处理,可注意休息,思想放松,并继续观察即可。病情较重时,特别是突然出现的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纤颤,感明显心悸、脉快、恐慌,可根据以往经验口服常规药,并注意休息、镇静和联系专科医院治疗。 (2)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病人突然意识丧失,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到时,必须先开放气道,解开衣领头向后倾,拳击心前区2~3次,观察心跳是否恢复,若未恢复可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与口对口呼吸以15:2的比例进行,心脏按压的次数以100次/分左右为宜。同时设法呼叫医生联系急救车,在急救车和医生未到之前,一定要连续地进行心肺复苏,并注意观察心跳恢复情况。千万不可惊慌失措地等待,而延误了时间,失去抢救时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所困扰,并且常常会出现心律失常,那么,心律失常患者要如何进行平日的护理呢? 方法一:多休息

心律失常患者要多注意休息,轻度患者可以做适量的运动,重度患者就需要卧床静养了,并且要避免患者卧室的光线过于强烈。 方法二:保证安静的环境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要保证卧室环境的安静,避免喧哗和嘈杂对病人产生干扰。尤其对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嘈杂声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方法三:避免精神刺激 心律失常患者要避免精神上的过度刺激。 方法四:注意着装 心律失常患者的着装不能过紧,以免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应立即解开衣扣。 方法五:注意卧姿 对于平躺就不能正常呼吸的患者来说,应该用被子把背部垫高,或者是采用半卧位。 方法六:注意观察病情 要经常观察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注意患者的症状、血压以及心率。 方法七: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了心律失常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出汗、四肢发冷等症状时,应该立即给患者吸氧并且氧气的流量需保持在3-4L/min,同时应立即通知医生,让医生迅速给患者进行诊治。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一、定义: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 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 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 与心血管病伴发。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 致其衰竭。 二、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 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 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 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 不明 三、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表现。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四、辅助检查: 1.发作时的体检

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原则

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原则 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各种心血管疾病及/或多种诱因可导致心律失常,也可见于单纯心电活动紊乱所致心律失常而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或加重具有起病急、复杂多变、进展快的特点,如不能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具有其自身的规范,并应顾及基础疾病的治疗和诱发因素的纠正。 一、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在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 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施。 二、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1 窦性心动过速(窦速) 1.1概述窦速指成人的窦性心率>100次/分,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如运动,兴奋)或病理(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原因引起。但临床所见窦速更常见于合并基础疾病或其他危急情况,如心肌缺血、贫血、心衰、休克、低氧血症、发热、血容量不足等。 1.2 诊治要点 ①窦速频率过快(如超过150次/分)时,心电图P波可与前一心跳的T波融合而不易辨别,易误为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速。 ②寻找并去除引起窦速的原因。要积极纠正存在的心衰,心肌缺血、贫血、低氧血症、发热、血容量不足等情况。 ③控制窦速建议使用对基础疾病以及窦速均有作用的药物,如心肌缺血时使用β-阻滞剂等。不推荐使用与原发疾病救治完全无关的减慢心率的药物。 ④在窦速的原因没有纠正之前,不应追求将心率降至正常范围。适度降低即可。过分强调降低心率,反而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⑤无明显诱因或病因的窦速,伴有明显症状时,可适当应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如β-阻滞剂。 2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2.1 概述室上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室上速:广义的室上速包括起源于窦房结、心房、交接区及旁路所致的各种心动过速,如房室结双径路所致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或旁路所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和房颤等。狭义的室上速主要是房室结折返性心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最新资料推荐------------------------------------------------------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快速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有些可以造成猝死,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需要紧急处理。 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非药物的治疗方法,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急性期处理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急诊处理原则原发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如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并且为心律失常的原因,虽然治疗顺序上可能不在首位,但应强调原发病的治疗。 如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室颤,伴有严重心力衰竭的室速,随着心肌再灌注的建立和心功能的好转,心律失常也能够得到控制。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或抗心律失常药物造成的扭转性室速等,应该给予纠正。 终止心律失常有时原发病不能很快得到诊断或处理,有些心律失常本身可造成非常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此时终止心律失常成了首要和立即的任务。 有些心律失常没有可寻找的病因,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惟一的治疗目标就是使其终止。 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有些心律失常不容易立刻终止,但快速的心室率会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减慢心室率可使患者情况好转,如快速房颤、房扑。 1 / 7

室上性心律失常急诊药物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神经及腺苷为首选。 无心功能受损者还可选用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地高辛。 药物不能终止时可考虑食管心房调搏或电转复。 当不能行电转复或电转复不成功、房室结阻滞剂无效时,可考虑使用普鲁卡因胺、胺碘酮、氟卡胺、索他洛尔。 心功能受损时,选用地高辛、胺碘酮、地尔硫卓。 房颤/房扑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关键,对于患者的远期预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应评价抗凝治疗问题。 之后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决定室率控制或节律控制。 抗栓治疗是必要措施,对于存在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均应抗栓治疗。 室率控制是基本措施,对于大多数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经过室率控制症状得到缓解。 节律控制是选择性措施,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速房颤、房扑,以及虽然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但症状不能耐受的患者进行节律控制。 对于急性期有转律可能的患者,无论房颤持续时间,均应急性期抗凝治疗。 对于新近发生的房颤<48 小时行电转复。 转复后,有栓塞危险因素者,需要长期抗凝。

恶性心律失常的急诊药物治疗

恶性心律失常的急诊药物治疗 摘要】恶性心律失常一般指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心律失常,可以造成猝死,严重危害病人的身体健康。终止这类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医生的一个重要任务。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非药物的治疗方法,但药物在急诊处理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恶性药物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142- 01 近年来有关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观点有很大进展。 1.急诊处理原则 1.1原发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如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并且为心律失常的原因,虽然治疗顺序上可能不在首位,但应强调原发病的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 室颤,伴有严重心力衰竭的室速,随着心肌再灌注的建立和心功能的好转,心律 失常也能够得到控制。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或抗心律失常 药物造成的扭转性室速等,应该给予纠正。 1.2终止心律失常:有时原发病不能很快得到诊断或处理,有些心律失常本身可造成非常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此时终止心律失常成了首要和立即的任务。 1.3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有些心律失常不容易立刻终止,但快速的心室率会使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减慢心室率可使病人情况好转,如快速房颤、房扑。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方法,为了更好地评价药物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将 治疗措施分类如下: I类:非常好,有明确的证据证实安全有效,明确推荐采用。 Ⅱa类:可接受,安全,有用,有好至很好的证据支持应用。 Ⅱb类:可接受,有用,有一般至好的证据支持使用。 未确定类: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现有证据不足以进行分类,目前无益无害, 有希望但需进一步证实,不推荐使用。 Ⅲ类:不可接受,无益,可能有害。 2.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宽QRS心动过速 定义为:频率超过安静时的窦性上限频率(120次/分),QRS宽度超过120ms,不伴有意识障碍及组织低灌注的症状及体征。 首先需要明确诊断:根据病史、12导联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等进行判断。 若肯定为室速,利多卡因虽可应用,但位置放在胺碘酮、普鲁卡因胺或索他 洛尔之后。如肯定为室上速并差异性传导,可用腺苷。索他洛尔、普罗帕酮、氟 卡胺仅可用于室上速。在无法明确诊断时可经验性使用普鲁卡因酰胺、胺碘酮, 有心功能损害时只可使用胺碘酮。应警惕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药物 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相继应用两种或以上的药物易出现副作用,尤其是当 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尖端扭转室速时。应用药物种类一般不超过一种,当一 种抗心率失常药经过适宜剂量不能终止心律失常,应考虑电转复。 3.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 可首先进行药物治疗,应用的药物为静脉普鲁卡因胺(Ⅱa)、索他洛尔(Ⅱa)、 胺碘酮(Ⅱb)。利多卡因终止室速相对疗效不好,治疗室速疗效不如普鲁卡因胺、 索他洛尔、胺碘酮。有心功能不好的病人首先考虑胺碘酮。可以使用电转复。在2004年公布的ACC/AHA急性心肌梗死指南中,把胺碘酮列为血流动力学稳定室

3.严重心律失常急救标准操作规程

严重心律失常急救标准操作规程 Ⅰ目的 为了积极防范和处理受试者损害,及时防范、控制和消除临床试验中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保护受试者的安全,特制定本标准操作规程。 Ⅱ范围 所有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受试者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的救治。 Ⅲ内容 1. 诊断 严重心律失常指各种原因所致的突发的、紧急的严重心律紊乱或原有的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与恶化,由此可导致患者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 2.一般治疗与护理: 2.1积极去除和治疗病因和诱因:包括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急性心肌炎或 急性心肌梗死等。 2.2心理护理,应向受试者适当作解释工作,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情绪。取 得理解和合作,必要时可酌情使用镇静剂。 2.3休息:护士应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整洁。 2.4饮食:饱食、进食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等、吸烟和酗酒均可诱发心律 失常,应予避免。指导病人少量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低脂和富有 营养的饮食。心功能不全的受试者应限制钠盐摄入,对服用利尿剂者应 鼓励多进食富含钾盐的食物,如桔子、香焦等,避免出现低钾血症而诱 发心律失常。 2.5吸氧:缺氧可导致或加重心律失常,根据血氧浓度及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气 浓度和流量。 2.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予心电监护监测脉搏、心率、心律和血压等。 3.心律失常的治疗: 3.1阵发性心动过速: 3.1.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先采用机械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如按压颈动

脉窦、按压眼球或刺激咽部等终止发作。按压颈动脉窦时切忌用力过猛或双侧同时按压,必要时心电监护,且终止后立即停止按压。无效时可选用西地兰或胺碘酮缓慢静脉注射,且同时监测心律和心率。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心绞痛、心力衰竭时,宜采用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 3.1.2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如患者一般情况尚好,可选用利多卡因等静脉注射。 必要时行体外直流同步电复律。 3..2扑动与颤动: 3.2.1心房扑动与颤动: 3.2.1.1对急性发作者应监测和记录脉率、心率、呼吸和血压,注意观察有 无心绞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备好药物及电除颤器。 3.2.1.2对慢性房扑可用洋地黄控制心室率;对慢性房颤多用药物如洋地黄 等控制心室率;急性房颤因心室率过快而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时,首选体外同步直流电转复。对无血液动力学障碍者,可静脉注射西地兰控制心室率,注射宜缓慢,且同时监测心率和血压,当心室率〈90次/分或转成窦性心律时立即停止推注。 3.2.1.3为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慢性房颤受试者可服小剂量阿斯匹林,如 心房明显增大,血流瘀滞或心房内有血栓形成者应进行终身抗凝治疗。3.2.2心室扑动与颤动:立即行体外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同时做好心肺复苏的准 备。 3.3房室传导阻滞: 3.3.1Ⅰo 房室传导阻滞:无需特殊治疗。 3.3.2Ⅱo房室传导阻滞:密切观察,当心室率〈40分/分时,可试用阿托品或异丙 肾上腺素。Ⅱo 2型房室传导阻滞,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做好人工心 脏起搏的准备。 3.3.3Ⅲo 房室传导阻滞:如QRS波群时限〈0.12秒;心室率〉40次/分;无明显 血液动力学障碍,可严密观察,暂不处理。如心室率〈40次/分且合并血液动力学障碍时,可予异丙肾上腺素稀释后静脉滴注,必要时可请外院心内科会诊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同时密切监护心率和血压等,注意有无心力衰竭,严防阿一斯综合征发作。对合并室早者尤应注意,警惕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如出现心脏停搏,应立即心肺复苏。急性发作的第三

(必备)-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重症中心 杨艳敏 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由于心律失常发生发展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同样的心律失常发生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诱因下处理方式不同。急性期提供的资料有限、处理的时效性又强,处理时常感到非常棘手。由中华心血管病分会连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工作组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的《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2013年5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为心律失常紧急救治方面起到规范作用。共识共分为三大部分内容: 一、抗心律失常的总体原则: 尽管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诱因、不同的心律失常处理存在极大差异。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存在共同的可遵循的原则: 1.血液动力学优先原则。 2.重视基础心脏病和诱因。 3.正确处理获益与风险。 4.治疗与预防复发兼顾。 5.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6.不主张联合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临床实践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的诊治概要: 共识的各论中提出的的13类心律失常中,多数是需要积极处理的,需要有所为。但有些则是因为在认识上有误区而列入的,如窦性心动过速应注意查找原因,而不应过度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无器质型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不应过度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需要有所不为。 1.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放在首位,因此在“共识”中,我们强调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抗凝治疗的首要地位,并给出了抗凝治疗的具体方法。尤其是急性期处理时以及房颤转律治疗时应如何抗凝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无论是转复治疗或心室率控制均对心血管重点事件无明显影响。但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的策略选择仍是个体化的选择。心室率控制是一项基本措施。节

最新恶性及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恶性及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恶性及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CJPIM:2007,5(27):347。 具有潜在的致恶性心律失常性疾病常为遗传性疾病。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儿童。表现为心悸、晕厥和猝死,其死因为VT或VF。病因分为:⑴心脏结构正常者:占多数。包括Brugada综合症,遗传学长QT综合症(LQTS)、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WPW、家族性心脏阻滞(FCCD)等;⑵结构异常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肥厚性心肌病(HCM)、扩张性心肌病(DCM)、心肌致密化不良性心肌病等。 一.Brugada综合症: 1.诊断要点:2005年ECS专家共识报告指出: 1.1.在排除其他引起ECG异常的情况下,无论是否使用钠通道阻滞剂,1个 以上胸前导联(V1-V3)出现Ⅰ型BrugadaECG特征(下斜型ST段抬 高≥2mm,T波负向)且伴以下情况之一,可诊断为Brugada综合 症: ⑴ ECG有VF或多形性VT;⑵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45y);⑶家族成 员中有“下斜型ECG”改变;⑷电生理检查可诱发VF或/和VT;⑸有 晕厥或夜间极度呼吸困难。 1.2.在基础情况下,右胸导联(V1—V3)1个以上出现Ⅱ型或Ⅲ型Brugada ST段抬高,应用钠通道阻断剂后转变为Ⅰ型,并存在1个或多个上述 临床表现时,也可诊断为Brugada综合症。

注:①。Ⅱ型Brugada ECG特征:马鞍形ST段抬高,起始部分抬高≥2mm,下凹部分抬高≥1mm, T波正向或双向。 ②.Ⅲ型BrugadaECG特征:马鞍形或下斜型ST段抬高<1mm. ③.尽管大多数Brugada综合症ECG改变在右胸导联,但个别患 者发生在下壁或作胸导联。 ④.诱发Brugada综合症ECG:当该综合症ECG为隐匿性时,可 用钠通道阻滞剂(阿义马林、氟卡尼、普鲁卡因酰胺、吡西 卡尼或普罗帕酮)诱发,发热或迷走神经兴奋剂亦可诱发。 2.治疗:目前ICD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奎尼丁有望成为一个有效的药物。 二:遗传性长QT综合症: 1.临床特征:首发年龄为5—15岁。晕厥最常见,诱发原因为情绪激动和激烈运动(如跑步、打球、尤其是游泳)。有时伴有耳聋。 2.ECG特征:常规ECG表现QTc延长,一般男性QTc>460ms,女性>480ms;T波微型交替;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Tdp。 3.防治: 3.1.减少体育活动及运动量; 3.2.避免使用延长心脏复极的药物; 3.3.应用β-RB:能限制降低病死率,但应该应用“最大耐受量”,如心得 安初量10mg tid,每隔2周增量1次,逐渐增到2—3mg/kg,最大 到4mg/kg 。亦可用美西律;

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各种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的总体原则 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心律失常的处理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需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纠正。但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方式选择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核心。急性期处理强调效率,通过纠正或控制心律失常,达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症状的目的。 ①首先识别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律失常失常急性期控制,应以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血压、休克的症状及体征、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意识障碍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如不及时处理,会继续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此时不应苛求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以免贻误抢救时机。情况紧急时没有充足时间来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应边询问边抢救。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应尽早采用电复律终止,对于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要尽快采用临时起搏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可根据心电图的特点、结合病史及体检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相应治疗措 施。

②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基础疾病和心功能状态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60%~90%的有频发或多形室性期前收缩(室早)、40%~60%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症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95%合并频发和多形的室早,85%合并短阵室速【Zipes DP,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6) 27, 2099 H2140】。伴有严重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心功能的好转或血运重建,心律失常也随之控制。因此,在心律失常紧急救治的同时不可忽略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病因的纠正。有关基础疾病的急性处理,应根据相应指南的推荐进行。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纠正诱因后,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基础疾病和心律失常可互为因果,紧急救治中孰先孰后,取决于何为主要矛盾,如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室速,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恶化,易加重心肌缺血及诱发室颤,应优先终止室速,之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如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早,应优先进行血运重建,降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而不应为处理室早延误血运重建。心脏的基础状态不同,心律失常的处理策略也有所不同。 如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转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该使用胺碘酮,而不应使用普罗帕酮。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伊布利特。

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用法

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用法 2016-03-10 心在线用药参考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虽然射频消融和器械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药物治疗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胺碘酮作用广谱,适应证多,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一枝独秀,但临床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较为常见。下文为您盘点了胺碘酮在各类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的常用方法。 1.室上性心动过速 当经刺激迷走神经仍无法终止,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应用腺苷、维拉帕米、地尔硫?等药物存在禁忌证时可改用胺碘酮。 常用150mg加入20ml葡萄糖,10min内静脉注射,若无效后10~15min可重复静注150mg。完成第一次静脉推注后即刻使用1mg/min,维持6h;随后以0.5mg/min维持18h。第一个24h内用药一般为1200mg,最高不超过2000mg。终止后即停止用药。 2.房性心动过速 对于持续性房速,普罗帕酮、胺碘酮可终止房速。胺碘酮负荷量5mg/kg,0.5~1h静脉输注,继之以50mg/h静脉输注。 3.房颤 快速心室率和心律不齐易导致房颤患者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临床症状,因而,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常需要积极控制心室率。 对于合并左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者应给予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药物。可使用胺碘酮5mg/kg,静脉输注1h,继之50mg/h静脉泵入。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房颤患者,控制房颤心室率首选静脉胺碘酮,用药方法同上。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新发房颤或症状明显者、且不存在转律的禁忌证,可考虑进行复律治疗(包括电复律和药物复律)。为提高电复律的成功率和防止房颤复发,若时间允许,推荐复律前给予胺碘酮,用法同上。 采用药物复律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新发房颤患者,推荐静脉应用胺碘酮。5mg/kg,静脉输注1h,继之以50mg/h静脉泵入。可以持续使用至转复,一般静脉用药24~48h。若短时间内未能转复,拟择期转复,可考虑加用口服胺碘酮(200mg/次,每日3次),直至累积剂量已达10g。 4.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房扑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房扑可以使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方法同房颤),但效果一般不理想。若应用一种药物后效果不好,不推荐序贯使用其他药物或联合用药,而应使用电复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