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复习

⑷ 奥氏体化
⑸ 过冷奥氏体转变 ⑹ 固溶处理+时效: 固溶处理是指将合金加热到固溶线以上,保温并淬 火后获得过饱和的单相固溶体组织的处理。
时效是指将过饱和的固溶体加热到固溶线以下某温
度保温,以析出弥散强化相的热处理。
3、铁碳合金相图
点:符号、成分、温度 线:液固相线、水
平线、固溶线、固 溶体转变线 相区标注 组织组成物标注 复相组织组成物: 珠光体P(F+ Fe3C) 莱氏体Le(A+ Fe3C) Le’(P+Fe3C)
转变为M回,使硬度不仅不下降,反而升高的现象)
10、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W、Mo (回火脆性 :淬火钢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 的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
三、组织
㈠ 纯金属的组织 1、结晶:金属由液态转变为晶体的过程 ⑴ 结晶的条件——过冷:在理论结晶温度以下发生 结晶的现象。
奥氏体化后的晶粒度: 初始晶粒度: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2、冷却时的转变
⑴ 等温转变曲线及产物
A1
650℃ 过冷A 600℃ 过冷A 550℃
过冷A A→S
㈡ 合金的组织
1、相图 匀晶L 共晶L+ 共析 + 包晶L+
杠杆定律:只适用于两相区。 枝晶偏析:在一个枝晶范围内或一个晶粒范围内成分 不均匀的现象。 2、合金中的固态相变
⑴ 固溶体转变:AF
⑵ 共析转变:AP(F+Fe3C)
⑶ 二次析出:AFe3CⅡ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热强性:在室温下,钢的力学性能与加载时间无关,但在高温下钢的强度及变形量不但与时间有关,而且与温度有关,这就是耐热钢所谓的热强性。
2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综合效果的工艺方法。
3热硬性:热硬性是指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
4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的热处理工艺。
5回火脆性:是指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的。
6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
7回火稳定性:在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
8淬硬性:指钢在淬火时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
9水韧处理:将钢加热至奥氏体区温度(1050-1100℃,视钢中碳化物的细小或粗大而定)并保温一段时间(每25mm壁厚保温1h),使铸态组织中的碳化物基本上都固溶到奥氏体中,然后在水中进行淬火,从而得到单一的奥氏体组织。
10分级淬火: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首先淬入温度略高于钢的Ms点的盐浴或碱浴炉中保温,当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再从浴炉中取出空冷至室温,完成马氏体转变。
11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是过冷奥氏体不发生分解直接得到全部马氏体(含残留奥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
12季裂:它指的是经冷变形后的金属内有拉伸应力存在又处于特定环境中所发生的断裂。
13奥氏体化: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
14本质晶粒度:本质晶粒度用于表征钢加热时晶粒长大的倾向。
二、简答:1 何为奥氏体化简述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答:1、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
2、它是一种扩散性相变,转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形核。
将珠光体加热到Ac1以上,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奥氏体优先形核。
珠光体群边界也可形核。
在快速加热时,由于过热度大,铁素体亚边界也能形核。
(2)长大。
123重庆大学金属学与热处理考点总结

5 3 a 4
2 3 a 4
6 2 a 4
2 1 a 2
晶胞: 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 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 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 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 这种结 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 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 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 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 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 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 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
3 4
2 4
配位数 8 12 12
致密度 68% 74% 74%
a
a
1 2
a
晶格类型 间隙类型 间隙个数
原子半径 rA 间隙半径 rB
fcc(A1)
正四面体 正八面体 四面体
bcc(A2)
扁八面体
hcp(A3)
四面体 正八面体
8
2 a 4
4
12
3 a 4
6
12
a 2
6
3 2 a 4
2 2 a 4
2Hale Waihona Puke 相律:f = c – p + 1 其中,f 为 自由度数,c 为 组元数,p 为 相数。 伪共晶:在不平衡结晶条件下,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亚共晶或过共晶合金也可能得到全 部共晶组织,这种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或烧结、或用其它方法组合而成 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相:在合金中,通过组成元素(组元)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相同晶体结构与 性质,并以明确界面分开的成分均一组成部分称为合金相。 四、铁碳合金 重点内容: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室温下的平衡组织,组织组成物及相组成物的计算。 基本内容:铁素体与奥氏体、二次渗碳体与共析渗碳体的异同点、三个恒温转变。 钢的含碳量对平衡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相对量的计 算;五种渗碳体的来源及形态。 奥氏体与铁素体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铁与碳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高。 不同点:铁素体为体心结构,奥氏体面心结构;铁素体最高含碳量为 0.0218%, 奥氏体 最高含碳量为 2.11%,铁素体是由奥氏体直接转变或由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得到,奥氏体是由 包晶或由液相直接析出的;存在的温度区间不同。 二次渗碳体与共析渗碳体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渗碳体,成份、结构、性能都相同。 不同点:来源不同,二次渗碳体由奥氏体中析出,共析渗碳体是共析转变得到的;形态不 同二次渗碳体成网状,共析渗碳体成片状;对性能的影响不同,片状的强化基体,提高强度, 网状降低强度。 成分、组织与机械性能之间的关系:如亚共析钢。亚共析钢室温下的平衡组织为 F+P,F 的强度低,塑性、韧性好,与 F 相比 P 强度硬度高,而塑性、韧性差。随含碳量的增加,F 量 减少,P 量增加(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量可用杠杆定律计算) 。所以对于亚共析钢,随含碳量的 增加,强度硬度升高,而塑性、韧性下降 五、三元合金相图 重点内容:固态下无溶解度三元共晶相图投影图中不同区、线的结晶过程、室温组织。 基本内容:固态下无溶解度三元共晶相图投影图中任意点的组织并计算其相对量。 三元合金相图的成分表示法;直线法则、杠杆定律、重心法则。
最新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期末总结资料

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一、选择题(4×10)1.影响金属结晶过冷度的因素(1)金属本性,金属不同,其过冷度不同。
(2)金属纯度,纯度越高,过冷度越大(3)冷却速度,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4)铸造模具所用材料,金属模具大于砂模的过冷度2.图中斜线所示晶面的晶面指数(图不好画,答案选第4个)(1)(120)(2)(102)(3)(201)(4)(012)3.影响再结晶温度的因素与规律(1)纯度越高,再结晶温度越低(2)冷变形越大,再结晶温度越低(3)加热速度越大,再结晶温度越低(4)金属本性,熔点越低,再结晶温度越低4.塑性变形后的金属随加热问题上升,时间延长,可能发生的变化(1)显微组织依次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2)组织由缺陷较高的纤维组织向低缺陷的等轴晶转变(3)内应力松弛或消除,应力腐蚀倾向减小(4)强度、硬度下降,塑性、韧性上升5.影响置换固溶体溶解度的因素(1)尺寸差,原子尺寸差越小,溶解度越大(2)电负性差,电负性差越小,溶解度越大(3)电子浓度,电子浓度越小,溶解度越大(4)晶体结构,晶格类型相同溶解度越大6.六方晶系[010]晶向还用四坐标轴表示(1)[-1-120](2)[11-20](3)[-12-10](4)[-2110]7.晶面(011)和(111)所在晶带轴(1)[-110](2)[1-10](3)[01-1](4)[-101]8.调幅分解是固分解的一中特殊形式,其特征有(1)一种固溶体分解为成分不同而结构相同的两种固溶体(2)无形核、长大过程(3)保持共格关系的转变(4)一种同素异构转变9.具有粗糙晶面的固溶体合金在正的温度梯度下(1)以二维晶核方式长大(2)以螺型位错方式长大(3)以垂直方式长大(4)晶体形态可能呈树枝状10.若某金属元素其键能越高,则(1)熔点越高(2)强度、模量越大(3)其原子半径越小(4)其热膨胀系数越小二、判断题(5×4)1.钢经加热转变得到成分单一、均匀的γ,随后水冷或者油冷的热处理工艺成为淬火,而采用空冷的工艺成为正火。
金属热处理期末总结

金属热处理期末总结一、引言金属热处理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及性能,来满足产品的使用要求。
在本学期学习金属热处理课程中,我对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及设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验操作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我对金属热处理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并且对实际操作有了更强的操作能力。
在本篇期末总结中,我将分别从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设备及常见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金属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一系列工艺操作,使金属材料的组织及性能发生改变的过程。
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指将固溶体形态的材料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加热并保温,使合金元素得以溶解在基体中形成固溶体。
固溶处理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和耐腐蚀性能等。
2.时效处理:时效处理是指将固溶体形态的材料经过固溶处理后立即进行冷却到室温,并进行适当的加热保温,以增强材料的一些性能。
时效处理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韧性和疲劳寿命等。
3.相变处理:相变处理是指将材料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相变处理可以改变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等性能,同时也能改变材料的热处理工艺。
三、金属热处理的工艺金属热处理的工艺可以分为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
1.加热:加热是指将金属材料加热至所需的温度范围。
加热的目的是使金属材料达到固溶或相变的温度,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
加热的方式主要有火焰加热、电加热和电磁加热等。
2.保温:保温是指将金属材料在高温状态下保持一定的时间。
保温的过程是固溶、时效和相变等处理的基础。
保温的时间与温度应根据金属材料和所需的热处理效果进行合理选择。
3.冷却:冷却是指将金属材料从高温迅速冷却到室温或较低温度。
冷却的速度会直接影响到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及性能。
常见的冷却方法有水淬、油淬和风冷等。
四、金属热处理的设备金属热处理的设备有多种多样,根据加热方式可分为火焰加热设备、电加热设备和电磁加热设备。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5则范文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5则范文第一篇: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名词解释:退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以下温度,保温以后随炉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以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1以上一定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钢在A1以下温度加热,使其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以适当方式冷却到室温的工艺过程。
表面淬火:将工件快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快速冷却,仅使表面层获得淬火组织的热处理方法。
渗碳:将低碳钢件放入渗碳介质中,在900-950加热保温,使活性原子渗入钢件表面并获得高渗碳体的工艺方法。
渗氮:向钢件表面渗入氮元素,形成富氮硬化层的化学热处理。
淬透性: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能力的特征。
淬硬性:钢材淬火时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对回火时发生软化过程的抵抗能力。
回火脆性:钢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度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叫做钢的回火脆性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导致热胀(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应力称为热应力。
组织应力:由于工件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性而引起的内应力。
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以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退火的目的: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
正火的目的: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提高普通结构零件的力学性能。
淬火目的:提高工具、渗碳零件和其它高强度耐磨机器零件等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回火目的: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保持相变的组织转变,提高钢的塑形和韧性,获得硬度强度塑形和韧性的适当结合1.试述奥氏体钢的形成过程及控制奥氏体晶粒的方法制定合适的加热规范,包括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碳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在钢中加入一定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合金元素;考虑原始组织的影响2.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特征、性能特点是什么?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片间距越小,强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粒状珠光体,Fe3C颗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合金的强度越高。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晶体:在三维开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物质,金属一般为晶体。
晶体的特性:1.一定的熔点2.各向异性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晶格: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的空间格子。
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晶体结构: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叫做晶面,任意两个原子之间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晶向指数:P14。
取坐标值按比例化为最小简单整数,用【】表示所有平行的晶向,都有相同的晶向指数。
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相不同的所有晶向。
晶面指数:P15。
取各截距倒数,用()表示当晶面与坐标轴平行时,认为截距无穷大,倒数为0。
两个晶面指数的数字和顺序完全相同而符号相反,则晶面平行。
空间位相不同但原子排列情况完全一样的晶面属同一个晶面族。
晶体缺陷: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较多、置换原子:异类原子) 线缺陷(刃型位错、螺型位错) 面缺陷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柏氏矢量确定方法:P24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外正,内负) 螺型平行(与柏氏矢量同向右,逆向左)位错密度:单位体积中包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成为位错密度。
位错运动方式:1.滑移。
2.攀移(只有刃型位错中有)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相不同的晶粒之间的晶面称为晶界。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精选文档】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一、金属的晶体结构重点内容: 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基本内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晶格、金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重点内容:均匀形核时过冷度与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之间的关系;细化晶粒的方法,铸锭三晶区的形成机制。
基本内容:结晶过程、阻力、动力,过冷度、变质处理的概念.铸锭的缺陷;结晶的热力学条件和结构条件,非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
相起伏:液态金属中,时聚时散,起伏不定,不断变化着的近程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称为过冷度。
变质处理:在浇铸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使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以细化晶粒的方法.过冷度与液态金属结晶的关系:液态金属结晶的过程是形核与晶核的长大过程.从热力学的角度上看,没有过冷度结晶就没有趋动力。
金属学及热处理复习思考题与期末考试题型特征

《金属学及热处理》复习资料第1章金属的性能1、名词解释强度、塑性、韧性、硬度。
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塑性:材料受力破坏前可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伸长率3和断面收缩率2。
韧性: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硬度:指材料对局部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抗力。
是材料力学性能的一个综合物理量。
第2章金属与合金的结构1、名词解释空间点阵、晶格、晶胞、晶体缺陷、合金、组元、相、组织、固溶体、固溶强化、中间相、同素异构转变。
空间点阵:将构成晶体的原子等抽象为几何点(阵点),得到一个由无数阵点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而成的阵列,阵点的周围环境必须相同。
晶格:描述原子或原子团在晶体中排列方式的几何空间格架。
晶胞:从晶格中选取出来的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原子组合(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排列在局部区域的某些不规则现象。
合金:由一种金属元素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
可以是元素,也可以是化合物。
相:指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一,并有明确界面与其他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合金在固态下相即为合金相。
组织:用肉眼或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组成相的形状、分布及各相之间的组合状态。
固溶体:以合金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格中溶入其它组元原子(溶质)后所形成的一种合金相。
仍然保持溶剂的晶体结构。
固溶强化:溶质元素产生晶格畸变,使固溶体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中间相:当溶质含量超过固溶体的溶解度时,将出现晶体结构和任一组元都不相同的新相,即金属间化合物。
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在二元合金相图中总是处于两个组元或端际固溶体区域之间的中间部位,故又称之为中间相。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具有多晶型性的金属在温度或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2、金属有哪几种常见的晶体结构?晶胞内原子数和致密度各为多少?a-Fe、Y -Fe、Al、Cu、Ni、Cr、V、Mg W Mo Zn各属何种晶体结构?答:体心立方结构:a -Fe、Cr、V W和Mo等30多种纯金属。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力学特性,以及金属原材料的加工工艺的学科。
热处理是指将金属材料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过程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改善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
本文结合实例,从金属学和热处理两个方面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金属学1、金属的性质金属的性质是由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组成决定的,因此,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均受它的原子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金属的主要性质有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等。
它们的性质决定了金属在工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金属的加工工艺金属加工是指采用机械、热处理、电子和化学等不同类型的加工方法,改变金属原材料的形状、性能和结构,以达到使用和生产需要的加工工艺。
常见的金属加工工艺有冲压、锻造、焊接、切削等。
二、热处理1、热处理的种类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技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以改善材料性能的一种技术手段。
热处理的分类很多,其中包括:硬化、回火、淬火、正火、调质等。
2、热处理的作用热处理的主要作用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
热处理可以增加材料的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同时热处理还可以改变材料的尺寸、形状和外观等。
热处理是衡量金属材料质量的关键性步骤之一,因此,热处理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
综上所述,金属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力学特性,及其原材料加工工艺的学科,金属加工工艺可以改变金属原材料的形状、性能和结构,以达到使用和生产需要。
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等技术,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以改善材料性能的技术手段,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能、尺寸、形状和外观等。
正确运用金属学和热处理知识,可以有效提高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第一节金属1度系数为负值。
第二节金属的晶体结构1、晶体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熔点2、各向异性非晶体为各向同性23、为了清楚地表明原子在空间排列的规律性,常常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称之为点阵。
这些点阵有规则地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称为空间点阵。
常人4567、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主要是指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密排六方结构,其中体心立方结构(BCC)每个晶胞含有2原子,其原子配位数为8,致密度是68%面心立方结构(FCC)每个晶胞含有4原子,其原子配位数为12;致密度是74%密排六方结构(HCP)每个晶胞含有6原子,其原子配位数为12,致密度是74% 。
8、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AB AB AB……,构成密排六方结构ABCABCABC……,构成面心立方结构9、通常以[uvw]表示晶向指数的普遍形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成为晶向族,<uvw>表示晶面指数的一般表示形式为(hkl)晶面族用大括号{hkl}表示10、在立方结构的晶体中,当一晶向[uvw]位于或平行于某一晶面(hkl)时,必须满足以下关系:hu+kv+lw=0当某一晶向与某一晶面垂直时,则其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必须完全相等,即u=b、v=k、w=l。
12、由于多晶体中的晶粒位向是任意的,晶粒的各向异性被互相抵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整个晶体不显示各向异性,称之为伪等向性。
一般金属都是多晶体第三节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1、晶体中的线缺陷就是各种类型的位错,它是在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2、刃型位错的重要特征:1、刃型位错有一额外半原子面;2、位错线是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管道3、位错线与晶体的滑移方向相垂直,位错线运动的方向垂直于位错线螺型位错的重要特征:1、螺型位错没有额外半原子面;2、螺型位错线是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管道,其中只有切应变,而无正应变3、位错线与晶体的滑移方向平行,位错线运动的方向与位错线垂直4、位错线与柏氏矢量垂直就是刃型位错,位错线与柏氏矢量平行,就是螺型位错。
金属材料热处理总结复习

第二章1.气体腐蚀:金属在加热过程中与大气或燃料气体当中的氧或氧化性气体相互作用而使工件表面发生破坏的行为2.脱碳:指钢铁材料在加热过程中表层的碳与加热介质中的脱碳气体相互作用而烧损的现象3.氧化:指材料中金属元素在加热过程中与氧化性气氛发生作用,形成金属氧化物层的现象4.加热温度不当造成的缺陷,欠热,过热,过烧①欠热:加热时间不足时,由于未充分A体化,钢中的第二相未能完全溶解,冶炼及热加工过程中存在成分及组织上的缺陷②过热: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太长将导致A晶粒剧烈长大,过热使铁素体量增多,热加工性恶化,淬火后硬度下降③经常产生在高温扩散退火或高速钢淬火过程中,基本特征是在粗大晶粒的晶界上出现局部熔化或氧化现象,易导致淬火开裂,在铝合金中,产生晶界裂纹5.加热时间不当造成热处理缺陷:①加热时间不够,对大型或高合金钢制工件热处理的质量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组织转变不能充分进行,致使热加工过程中引起的某些缺陷不能消除,钢中C,N化物不能充分溶解,导致A耐磨钢切削加工性能下降,不锈钢耐蚀性恶化,工具钢红硬性降低,大型工件由于加热不足淬透性降低②加热时间过长,不仅容易造成工件表面严重的氧化脱碳,还使晶粒粗化,耐热钢长时间加热导致σ相脆化6.加热速度的确定:①由A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得知,钢在加热时加热速度越快,Ac1,Ac3, Acm临界点温度提高越多,A形成各个阶段移向较高温度,完成A体化时间变短②加热速度升高还使A形成时起始晶粒显著细化,对于改善提高材料性能产生有利影响③特别快速加热使A超细化并随之淬火,可以使工件有较高的表面硬度,强度,耐磨性,塑性韧性较高④快速加热还具有表面质量好,不易氧化脱碳,节约能源,提高生产率⑤从上述技术和经济效果考虑,希望尽可能采用快的加热速度,但加热速度提高,工件截面温差增加,增加体积热应力,使工件产生变形扭曲,开裂第三章1.孕育期:过冷A只有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开始转变,这段时间称为孕育期2.过冷A:在临界温度(A1)以下存在且不稳定的,将要发生转变的A3.本质晶粒度:反映钢材加热时A晶粒长大的倾向4.影响A形成速度的因素:(1)温度升高,A形成速度越高(2)钢中碳含量愈高,A形成速度越快,C化物数量多,增加铁素体与渗碳体相界面,增加成核部位(3)合金元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在一定含量范围内,Cr,Mo,W,V,Ti降低C在A中扩散系数,使A形成速度降低;弱碳化物形成元素及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增大扩散系数,加快形成速度(4)原始组织愈细,A形成速度愈快5.影响A晶粒度因素:(1)A的起始晶粒度取决于形核率和N和长大速率G的比值N/G,比值越大,其越细小,越易长大(2)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A晶粒越粗大(3)加热速度的影响:加热速度越高,过热度越大,形核率越高,短时保温获得细小的晶粒,长时保温获得晶粒更加粗大(4)钢的含碳量的影响:在一定碳含量范围内,随着碳↑↑,反之↑↓(5)合金元素的影响:Mn和P促进A晶粒长大,其它的阻碍,一般(6)原始组织的影响:其主要影响起始晶粒度,原始组织越细,得到的A起始晶粒度越小,长大倾向越大6.为什么常规热处理时不用非平衡组织作为原始组织:(1)直接用非平衡组织进行A体化时,若加热条件不当,往往造成旧A晶粒复原,发生“遗传”现象(2)以C及合金元素含量比较高的马氏体组织进行A体化时,因其性质硬脆,导热能力差,造成工件在加热过程中开裂7.影响临界冷却速度的因素:(1)钢的成分 C%<0.3%随C↑Vc↓,到C%<1%随C↑Vc↓不多,C%>1%随C↑Vc↑(2)随A晶粒度尺寸↑Vc↓(3)A体化温度,多数钢在高温加热时,会使A晶粒增大,促使碳化物或其它非金属夹杂物溶入和A成分均匀化,推迟转变和Vc↓(4)A氏体中非金属夹杂物和稳定碳化物,S,O,N化物阻碍加热时A晶粒的长大.使Vc↑8.影响Ms点的因素①A化学成分对Ms点的影响显著,随钢中C%↑Ms点↓,合金元素除Al,Co 外均使Ms点↓②形变与应力:(塑性)形变使Ms点升高,产生形变马氏体, M转变量增加,形变量越大M转变量越多,形变温度越低M也越多,弹性应力对M与形变有类似影响③A体化条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Ms点的影响较为复杂,随着T和t↑使Ms↓但T再升高使A晶粒长大使Ms↑④淬火速度:在一定范围内,Ms点随淬火速度↑而↑9.影响TTT图的因素:(过冷A等温转变图):①A中的C质量分数,在正常加热条件下,亚共钢的TTT曲线中的铁素体-珠光体转变部分随碳含量的增加而向右移,但当C从0.3-1%时很小,大于1.2%时左移②合金元素,一般来说,降Co外,常用合金元素都增加过冷A 的稳定性,推迟转变和降低转变速度,使TTT曲线右移③A晶粒尺寸,超细的A晶粒会加速过A向珠光体的转变,对贝氏体转变影响小,粗大的推迟珠对贝有小推迟④原始组织,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原始组织越细,越易得均匀A,使TTT右移,原始组织相同时,提高A体化时间,右移⑤变形对过A转变有加速作用第四章1.退火:将金属及其合金加热,保温和冷却,使其组织结构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或正火。
金属学与热处理期末复习总结PPT课件

2019/11/28
.
15
工业纯铁
碳素钢
白口铸铁
四条垂直线
Fe
-
Fe C 相图:相 3.2 Fe-Fe3C相图 3
过共析钢
亚共晶白口铁 过共晶白口铁
亚20共19/析11/2钢8 共析钢
.
共晶白口铁
16
Fe - Fe3C 相图:组织
1. 16点
2. 3水平线 HJB、ECF、PSK线
3. 初生、二次、三次渗碳体脱溶线 CD、ES、PQ(碳的溶
立方晶系中给出指定的晶向指数或晶面指数( 取倒数化整数!!)的坐标。
刃型位错中位错线中既有正应变又有切应变, 对于正刃型位错,滑移面之上受压应力,滑移 面之下受拉应力。位错线、运动方向、滑移方 向之间的关系。螺型位错。
空位类型、晶体缺陷种类、点缺陷种类
3
选择
Fe在不同温度下体积的变化。P18-19 例如:在912℃(其晶格常数为0.02464nm)转变为( 其晶格常数为0.0486nm)时的休积() A膨胀 B收缩 C不变 D不能确定 四面体八面体间隙(考研) 例如:若面心立方晶体的晶格常数为a,则其八面体间 隙( )。 A是不对称的 B是对称的 C位于面心和棱边中点 D 位于体心和棱边中点 各向异性、各向同性。
(二)区间范围
1.碳在三大固溶体的极限溶解度(温度、含量) 2.A4温度 3. A3
温度 4.共晶点(温度、成分)5.包晶点 6.共析点 7.渗碳体成分
8.室温下,三次渗碳体含量最大的铁碳合金 9.共晶、共析、包晶
转变的碳含量范围
14
三、相图分析
1.基本概念
初生相 先共晶相 二次结晶
二次相
组织组成物:在显微组织中能够清楚的区分开,是显微 组织的独立部分 相组成物:从相的组成看 相的成分 相含量 用不同的线段 组织含量
金属学与热处理知识点总结.

金属学与热处理总结一、金属的晶体结构重点内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八面体、四面体间隙个数;晶向指数、晶面指数的标定;柏氏矢量具的特性、晶界具的特性。
基本内容:密排六方金属晶体结构的配位数、致密度、原子半径,密排面上原子的堆垛顺序、晶胞、晶格、金属键的概念。
晶体的特征、晶体中的空间点阵。
晶格类型晶胞中的原子数原子半径配位数致密度体心立方 2 a438 68%面心立方 4 a4212 74%密排六方 6 a2112 74% 晶格类型fcc(A1) bcc(A2) hcp(A3)间隙类型正四面体正八面体四面体扁八面体四面体正八面体间隙个数8 4 12 6 12 6原子半径r Aa42a432a间隙半径r B ()423a-()422a-()435a-()432a-()426a-()212a-晶胞:在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用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金属键:失去外层价电子的正离子与弥漫其间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为金属键。
位错:晶体中原子的排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有规律错动的一种特殊结构组态。
位错的柏氏矢量具有的一些特性:①用位错的柏氏矢量可以判断位错的类型;②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即柏氏矢量与回路起点及回路途径无关;③位错的柏氏矢量个部分均相同。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螺型平行;混合型呈任意角度。
晶界具有的一些特性:①晶界的能量较高,具有自发长大和使界面平直化,以减少晶界总面积的趋势;②原子在晶界上的扩散速度高于晶内,熔点较低;③相变时新相优先在晶界出形核;④晶界处易于发生杂质或溶质原子的富集或偏聚;⑤晶界易于腐蚀和氧化;⑥常温下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提高材料的强度。
二、纯金属的结晶重点内容:均匀形核时过冷度与临界晶核半径、临界形核功之间的关系;细化晶粒的方法,铸锭三晶区的形成机制。
基本内容:结晶过程、阻力、动力,过冷度、变质处理的概念。
金属学与热处理资料总结试用期末复习考研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重庆大学(重大)

★金属的定义:金属是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 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高的密度和高的光泽。
★金属原子的结构特点:其最外层的电子(价电子)数很少,一般为1~2个,不超过3个。
★结合力: ①金属键:共有价电子→电子云→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②离子键: 得失价电子→正负离子③共价键: 共有电子对→键有饱和性④范德瓦尔键 : 一个分子的正电荷部位与另一分子的负电荷部位间以微弱静电引力相引而结合在一起称为分子键。
★金属的键能:键能高,熔点、强度、模量也越高;原子半径热膨胀系数小★晶带轴:平行于或者相交于同一直线的一组晶面组成一个晶带,而该直线叫做晶带轴。
多晶型转变:当外部的温度和压强改变时,有些金属会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称之为多晶型转变,又称为同素异构转变(重结晶,二次结晶)第二章:凝固: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结晶:结晶是指从原子不规则排列的液态转变为原子规则排列的晶体状态的过程。
宏观现象:过冷 热力学条件:微观过程:形核和长大影响金属结晶过冷度的因素:答:①金属的本性 ②金属的纯度 ③冷却速度;④铸造模具所用材料 形核方式: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液固界面的微观结构:具有粗糙界面(杰克逊因子<2):垂直方式长大; 光滑界面(杰克逊因子>5)、台阶长大:二维晶核、螺型位错; 正温度梯度:平面状界面、 负温度梯度:树枝状第三章:二元相图:匀晶相图:固溶体合金,适于变形成形 选择性结晶规律: 不平衡结晶:成分偏析成分过冷:正温度梯度下可能长成树枝晶 共晶相图:适于铸造成形伪共晶: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所得到的共晶组织离异共晶:共晶体中的一相依附于先析出相生长,使共晶组织特征消失 包晶相图:铸锭三晶区的形成过程表层细晶区:当高温液态金属倒入铸模后,靠近模壁一层的液体产生较大的过冷,结晶先 从铸模壁开始,并且模壁可以作为非均匀形核的基底,因此,在此薄层中会形成大量的晶 核,同时向各个方向生长,形成了表面细晶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热强性:在室温下,钢的力学性能与加载时间无关,但在高温下钢的强度及变形量不但与时间有关,而且与温度有关,这就是耐热钢所谓的热强性。
2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变强化和相变强化综合效果的工艺方法。
3热硬性:热硬性是指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较高硬度的性能。
4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5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的现象。
6二次硬化:某些铁碳合金(如高速钢)须经多次回火后,才进一步提高其硬度。
7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
8淬硬性:指钢在淬火时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
9水韧处理:将钢加热至奥氏体区温度(1050-1100℃,视钢中碳化物的细小或粗大而定)并保温一段时间(每25mm壁厚保温1h),使铸态组织中的碳化物基本上都固溶到奥氏体中,然后在水中进行淬火,从而得到单一的奥氏体组织。
10分级淬火:将奥氏体状态的工件首先淬入温度略高于钢的Ms点的盐浴或碱浴炉中保温,当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再从浴炉中取出空冷至室温,完成马氏体转变。
11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是过冷奥氏体不发生分解直接得到全部马氏体(含残留奥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
12季裂:它指的是经冷变形后的金属内有拉伸应力存在又处于特定环境中所发生的断裂。
13奥氏体化: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
14本质晶粒度:本质晶粒度用于表征钢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
二、简答:1 何为奥氏体化?简述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答:1、将钢加热至临界点以上使形成奥氏体的金属热处理过程。
2、它是一种扩散性相变,转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形核。
将珠光体加热到Ac1以上,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奥氏体优先形核。
珠光体群边界也可形核。
在快速加热时,由于过热度大,铁素体亚边界也能形核。
(2)长大。
奥氏体晶粒长大是通过渗碳体的溶解、碳在奥氏体和铁素体中的扩散和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
为了相平衡,奥氏体的两个相界面自然地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方向推移,奥氏体便不断长大。
(3)残余渗碳体的溶解。
铁素体消失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通过碳原子扩散,残余渗碳体逐渐溶入奥氏体。
(4)奥氏体的均匀化。
残余渗碳体完全溶解后,奥氏体中碳浓度仍是不均匀的。
只有经长时间的保温或继续加热,让碳原子进行充分地扩散才能得到成分均匀的奥氏体。
2 奥氏体晶粒大小对冷却转变后钢的组织和性能有何影响?简述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
答:1、奥氏体晶粒度大小对钢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
奥氏体晶粒度越细小,冷却后的组织转变产物也越细小,其强度也越高,此外塑性,韧性也较好。
但奥氏体化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保持时间过长会显著降低钢的冲击韧度、减少裂纹扩展功和提高脆性转变温度。
2、奥氏体晶粒大小是影响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下列因素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粗大。
(2)加热速度的影响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的实际形成温度越高,形核率和长大速度越大,则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但快速加热时,保温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晶粒反而更加粗大。
(3)钢的化学成分的影响在一定含碳量范围内,随着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及铁的自扩散速度增大,晶粒长大倾向增加,但当含碳量超过一定限度后,碳能以未溶碳化物的形式存在,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减小。
(4)钢的原始组织的影响钢的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弥散速度越大,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越细小。
3 简述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
答:奥氏体成分(含碳量、合金元素)、奥氏体状态(钢的原始组织、奥氏体化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及应力和塑性变形。
1、含碳量的影响亚共析钢随奥氏体含碳量增加,使C曲线右移,Ms和Mf点降低。
过共析钢随含碳量的增加,使C曲线向左移,Ms和Mf点降低。
2、合金元素的影响除Co、Al(WAl>2.5%)外,所有合金元素的溶解到奥氏体中后,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Ms和Mf点降低。
3、奥氏体状态的影响奥氏体化温度越低,保温时间越短,奥氏体晶粒越细小,C曲线左移。
4、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在奥氏体状态下承受拉应力会加速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承受压应力则会阻碍这种转变。
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有加速奥氏体转变的作用,C曲线左移。
4简述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的组织和性能。
答:1、片状珠光体组织:WC=0.77%的奥氏体在近于平衡的缓慢冷却条件下形成的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片层相间的组织。
性能:主要决定于片间距。
片间距越小,钢的断裂强度和硬度均随片间距的缩小而增大。
随片间距减小,钢的塑性显著增加。
片间距减小,塑性变形抗力增大,故强度。
硬度提高。
2、粒状珠光体组织:渗碳体呈颗粒状分布在连续的铁素体基体中的组织性能:主要取决于渗碳体颗粒的大小,形态与分布。
钢的成分一定时,渗碳体颗粒越细,相界面越多,则刚的硬度和强度越高。
碳化物越接近等轴状、分布越均匀,则钢的韧性越好。
粒状珠光体的硬度和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较好,冷变形性能,可加工性能以及淬火工艺性能都比珠光体好。
5何为马氏体?简述马氏体的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及转变特点。
答:是碳在α-Fe中过饱和的间隙固溶体。
2、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在钢中有两种:体心正方结构WC<0.25%,c/a=1。
体心正方结构WC>0.25%,c/a>1。
组织形态: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200℃以上,WC<0.2%,完全形成板条马氏体,因其体内含有大量位错又称位错马氏体。
特点强而韧0.2%<WC<1%,为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物。
200℃以下,WC>1.0%,完全形成片状马氏体,因其亚结构主要为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
特点硬而脆4、(1)马氏体的显著特点是高硬度和高强度,原因包括固溶强化、相变强化、时效强化、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及板条马氏体束大小。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的硬度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其强度。
(2)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亚结构。
5、(1)无扩散性。
奥氏体成分保留在马氏体中(2)马氏体转变的切变共格性(3)马氏体转变具有特定的惯习面和位向关系(4)马氏体转变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6 简述淬火钢的回火转变、组织及淬火钢在回火时的性能变化。
答:1、钢的回火转变包括五个方面(1)80℃-100℃以下温度回火,马氏体中碳的偏聚,组织是马氏体马氏体: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2)80℃-100℃回火,马氏体开始分解,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低碳马氏体和ε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物,称为回火马氏体。
(3)200℃-300℃回火,残余奥氏体开始转变,组织是回火马氏体(4)200℃-400℃回火,碳化物的转变为Fe3C,组织是回火托氏体回火托氏体:由针状α相和无共格联系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5)500℃-650℃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回复或再结晶,组织是回火索氏体回火索氏体:回复或再结晶的铁素体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2、回火时力学性能变化总的趋势是随回火温度提高,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
7 简述回火脆性的分类、特点及如何消除。
答:1分类: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250℃-400℃)和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450℃-650℃)2特点第一类回火脆性:(1)具有不可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1)具有可逆性;(2)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有关(3)与组织状态无关,但以M的脆化倾向3如何消除第一类回火脆性:无法消除,合金元素会提高脆化温度。
第二类回火脆性:(1)选择含杂质元素极少的优质钢材以及采用形变热处理;(2)加入适量的Mo、W等合金元素阻碍杂质元素在晶界上便聚;(3)对亚共析钢在A1~A3临界区可采用亚温淬火(4)采用高温回火后快冷的方法可抑制回火脆性,但不适用于对回火脆性敏感的较大工件。
8 叙述淬透性和淬硬性及淬透性和实际条件下淬透层深度的区别。
答:1、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它反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有关。
临界冷却速度越慢,淬透性越大。
其大小以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和硬度分布来表示。
2、淬硬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硬化的能力,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含碳量越高,淬硬性越大。
用淬火马氏体可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来表示。
3、实际条件下的淬透层深度:是指具体条件下测定的半马氏体区至表面的深度。
4、区别:(1)同一材料的淬透层深度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有关.工件尺寸小、介质冷却能力强,淬透层深。
(2)淬透性与工件尺寸、冷却介质无关,它是钢的一种属性。
相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的同一钢种,其淬透性是确定不不变的。
9 何谓淬火热应力、组织应力?影响因素都是什么?简述热应力和组织应力造成的变形规律。
答:1、淬火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内外的温度差异导致热涨(或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内应力。
2、组织应力:工件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差造成组织转变不同时,引起内外比体积的不同变化而引起的内应力。
3、影响因素:(1)含碳量的影响: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热应力作用逐渐减弱组织应力逐渐增强。
(2)合金元素的影响:加入合金元素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增加。
(3)工件尺寸的影响:a.在完全淬透的情况下随着工件直径的增大淬火后残余应力将由组织应力性逐渐变成热应力性。
b.在未完全淬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应力特性是与热应力相似的,工件直径越大淬硬层越薄,热应力特性越明显。
(4)淬火介质和冷却方法的影响:如果在高于Ms点以上的温度区域冷却速度快而在温度低于Ms点区域冷却速度慢则为热应力性,反之则为组织应力型。
4、变形规律:(1)热应力引起的变形①沿最大尺寸方向收缩,沿最小尺寸方向伸长;②平面凸起,直角变钝,趋于球形;③外径胀大,内径缩小。
(2)组织应力引起变形与热应力相反。
10 何谓回火?叙述回火工艺的分类,得到的组织,性能特点及应用。
答:1、回火:回火是指将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后冷却的工艺。
2、分类: 低温回火:(1)得到回火马氏体。
(2)在保留高硬度、高强度及良好的耐磨性的同时又适当提高了韧性,降低内应力。
(3)适用于刀具、量具、滚动轴承、渗碳件及高频表面淬火件。
中温回火:(1)得到回火托氏体。
(2)基本消除了淬火应力,具有高的弹性极限,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3)适用于弹簧热处理及热锻模具。
高温回火:(1)得到回火索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