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名士自风流_论魏晋风度对_红楼梦_的影响_段春旭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表现以魏晋风度为主要特点,这种风度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风格上,更体现在文人士人的品质和精神追求上。

本文将从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诗歌最为突出。

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古风的继承,也有新风的创造。

魏晋时期的诗人注重个性表达,追求真实感受和情感宣泄,他们的诗歌不再拘泥于形式和规范,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的真实性。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以其真实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而著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以其豪放的笔墨和自由的意境而闻名。

除了诗歌外,魏晋时期的散文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个时期的散文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常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载体,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

例如,嵇康的《琴赋》以琴为主题,通过对琴音的描绘和对琴师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热爱。

二、魏晋风度的意义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这种风度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人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首先,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胸怀和气度。

魏晋时期的文人多为士族出身,他们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他们以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为自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

他们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真理和美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怀。

其次,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自由和独立精神。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文人士人常常处于边缘地位。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相反,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独立。

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人生的坚守,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最后,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

魏晋名士真风流

魏晋名士真风流

魏晋名士真风流-国学教育论文魏晋名士真风流口文/郭廉夫“风流”一词早在汉代已广泛使用,原指风俗教化如风之行、如水奔流。

风流往往与恃才而不拘礼法的名士连在一起,称之为“名士风流”。

风流是一种美,是魏晋士人的一个鲜明特征。

冯友兰说:《世说新语》常说名士风流。

我们可以说,风流是名士的主要表现。

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魏晋风流主要表现三种形式: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清谈之风清谈对于统治者来说十分有利,因为转移了许多人的视线和注意力,所以上至帝王下至文武官员,文人僧道都崇尚和参加清谈。

清谈,对于当时知识分子说来,是高贵风雅之举,是显露自己才华的极好机会。

清谈内容以《易》《老》《庄》三玄为主,论辩《周易》《老子》《庄子》的义理,清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主客相对论辩,在两人中进行;一人清谈,听者不进行辩驳,或者自己问难,自己答辩,犹如独角戏一样,王弼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本领,往往所谈的义理别人是难以企及的;临时拈题,在座都各清谈一通;两人论辩,一人评判。

东晋时代,清谈之风之盛无以复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东晋以后,士人们流为清谈,而不去做文章了。

品题之风东晋时期的品题,事实上确实是上层社会中对士人道德、才华、面貌、举止、风度气质的品评论鉴。

品题是有其目的的,品题既是审美的,也有其功利性。

虽然不像李白说的“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但它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名誉、地位、前途。

《世说新语·品藻》云:“世论温太真(峤)是过江第二流高者。

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温峤品题因为未列入第一流,脸色都变了,足以说明当时知识分子对此是何等看重。

名士品题或毁或誉都非同小可。

在不少情况下,品题能起到发现与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

对一些青少年来说,品题可激励他们成才。

汉末出现郡国举士的“月旦评”。

其主题词是:“评”。

而东晋时代是赏誉,其关键在一个“赏”字。

品题是一个审美过程,从品题中可以看出,魏晋时代对人物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

是真名士自风流0526

是真名士自风流0526

是真名士自风流——魏晋风流之思自古以来,风流名士有许多,以业绩而名者,以才华而名者,以性情而名者,以行径而名者,以仪态而名者,各呈其态,各得其所。

无论因何而名,风流作为一种洒脱飘逸的处世方式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孜孜以求的境界,有人得之毛皮,浅浮至画虎类犬;有人得之精髓,深刻至万众影行。

但,是真名士自风流。

人都有浪漫的情怀,都有美好的憧憬,风流是人的性情自然流露与刻意凝炼的最佳结合。

因此,无论男女都有着对风流的追求与寄许。

风流者当有悦目的外在。

或身材翩翩,不妨略显瘦削,冷峻的脸庞如果不能被富贵滋养的细腻如脂,那么就要贫穷到带有营养不良的病态白皙。

或五官端正,若非眉清目秀,则要其眉如蹙,情若郁郁,貌在思考。

若是男性,在古人要留有飘逸的长须,却非须髯戟张;今人则不然,全无髭须固然欠妥,即便是修饰的浓须工整仍嫌不佳,最妙的是留有淡淡须青,恰如淡墨一染。

合体的服装,色彩素淡。

举止大气,而不张扬。

总之,要具备愉悦他人感官的外在表现。

譬如潘安,肤如羊脂之玉,身材伟岸,万人争睹,一时空巷;而丑鬼左思虽艳羡潘安的风流洒脱,但迎来的却是呵责与谩骂一片,更有甚者丢过砖块,还不平于心——叫你出来吓人!风流者当有超众的才华。

没有才分的人其风流只能落于无病呻吟、矫揉欺饰的下乘。

才华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反映了看问题的视角。

内蕴不足的人,对自己思想、心情的表述会受到限制,缺少了风流必需的蕴藉与委婉。

才华横溢的人因其知识丰富而思想深刻,而谈吐不凡,所迸发的激情令人欣赏却又自叹弗如。

正是因了这种令人艳羡而又嫉妒的才情才彰示了与众不同,提升了境界。

当风流成为芸芸众生信手拈来的轻易之事,那么风流自然失去其既有魅力。

正因为此,才令众多的人思之寐之,辗转求之,而又求之不得,从而对风流之人愈加敬佩而羡慕。

犹如鲍翅燕参,恰因为稀少,才倍显尊崇,若多似馒头,也会落到令人不屑一顾的地步。

风流者当有浪漫的情感。

浪漫者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更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有将其实现的热情。

史湘云狂放不羁真名士 纯真宽宏自风流

史湘云狂放不羁真名士 纯真宽宏自风流

史湘云狂放不羁真名士纯真宽宏自风史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史家的后代,属《红楼梦》十二钗正册之一。

她娇憨纯真,满怀热情,嬉笑怒骂,心直口快,是大观园中鲜有的乐天派,颇具魏晋文人的风骨,可谓“真名士自风流”。

■湘云的乐观直率的表现综观《红楼梦》,史湘云着墨不多,却异常出彩。

《红楼梦》第五回中“乐中悲”曲中描写湘云为“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不禁令人眼前一亮,全无他人的缠绵悱恻哀怨婉转,其狂放不羁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在众姊妹中独树一帜。

《红楼梦赞论》评价湘云为:“颦儿失其辩,宝姐失其妍,非韵胜人,气爽人也。

”而湘云一出场即“大笑大说”,丝毫不见扭捏和羞怯,令人见之开怀。

湘云为人乐观,不似黛玉那般对人多疑多虑,防备有加,她相信人性的美好,并以赤子之心来回报那些对她好之人。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湘云想要摆螃蟹宴做东,宝钗了解她的难处,想要替她分忧,就尽力全程帮她筹划,不惜调动自家的资源。

湘云从此认定宝钗是个好姐姐,到处夸赞她。

湘云曾当面问黛玉说:“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服你!”黛玉忙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是你好的。

我算不如你,她怎么不及你呢?”可见宝钗在她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湘云看着袭人手上的戒指,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姐姐给了你。

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

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无妨碍的。

”湘云简直把宝钗推崇到了“完人”的境地,非常爱惜与她的情谊。

湘云心直口快,胸无城府,有着孩童般的天真性情。

《红楼梦》第二十回中,黛玉笑话湘云的咬舌,“二哥哥”叫得好似“爱哥哥”,反而被湘云打趣:“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

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

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这般的巧舌能辩,却又大大咧咧,确是讨人喜爱。

魏晋名士风骨的影响作文

魏晋名士风骨的影响作文

魏晋名士风骨的影响作文
魏晋名士,那帮人啊,真是有个性!他们不受约束,活出了自我。

那时的风气,就像是春风拂过大地,吹醒了沉睡的灵魂。

你听说过竹林七贤吗?他们几个哥们儿,整天在竹林里喝酒、
写诗,就像现在的我们约着去KTV一样。

不过他们玩得更高级,追
求的是精神自由。

他们的诗、他们的歌,就像是今天的流行曲,火
得一塌糊涂。

那个时候的社会啊,动荡不安,政治一团糟。

但这些名士们,
他们有自己的坚持,他们不愿意被世俗束缚。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
反抗着那个时代,展示着自己的风骨。

魏晋名士的风骨,对后世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我们,也许不会再像他们那样放浪形骸,但我们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心,是永远不变的。

我们喜欢他们的诗,喜欢他们的故事,更喜欢他们
那种敢于反抗、敢于追求的精神。

所以啊,魏晋名士的风骨,不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我们
心中的一种力量。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自己,活出自己的风采。

这种风骨,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何为魏晋风度

何为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何为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世说新语》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些名士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何谓清谈?清谈,亦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

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

‚魏晋风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承,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

在丹、酒、姿容、玄谈的外在表象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

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

由于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使得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

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黄巾起义,到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再到曹魏司马氏争权,大开杀戒,在整整100多年的腥风血雨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求人生变幻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二、魏晋风度的分期1.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四星级高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四星级高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017.4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经典需要认真阅读文本。

经典是不可重复的创造,包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______,阅读它可以借我们一双慧眼,_____人间真情百态;可以让我们渺小的心灵与伟大的心灵产生共鸣,让我们的精神同作家的精神__________,让我们的心灵得到诗性的滋润,变得丰满而细腻。

A.内涵洞察浑然一体 B.内含洞见水乳交融C.内涵洞见水乳交融 D.内含洞察浑然一体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由3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专业运动员和滑雪爱好者在白雪塑造的童话世界里一决雌雄。

B.在地广人稀、遗迹分散的锡林郭勒草原和阿拉善沙漠戈壁上,活跃着一支支由当地牧民组成的马背文物保护队和驼峰文物保护队。

C.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大洋队在南极半岛海域日前展开多学科海洋环境综合考察。

D.1月5日,备受瞩目的高分四号卫星为期一周的太空旅行,在距地球36000公里的太空为祖国发来了亲自拍摄的第一张“明信片”。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

D.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语言学家郝铭鉴指出,当下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期,各种流行语层出不穷,不计其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的汉语语言文字“守门人”越来越力不从心②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③一方面是互联网为汉语造词的功能越来越发达④令人担忧的是⑤任凭不规范的各种流行语“入侵”原本应该严谨的各种语言使用环境之中⑥汉语如何在网络流行语的嬉笑怒骂中保持“本色”A.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5.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走进魏晋风流,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走进魏晋风流,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走进魏晋风流,感怀魏晋名士风骨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

当时士人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的人生观与审美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留下了一道瑰丽的人文景观。

01魏晋风度与人物品鉴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其时上接东汉,下开六朝。

魏晋风度,是指发生在这一时期中的文化现象,风度是指人物言行所表现出来的仪表风范和态度,魏晋是历史阶段,历史阶段不可能具有仪表风范,因此,魏晋风度实际上是指魏晋时期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风度。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风度,只有当时名士不同于流俗的言行才能称为风度。

魏晋风度,其实是指魏晋名士的言行表现出来的风度。

魏晋名士,为大家所熟悉的如“竹林七贤”,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嵇康、阮籍。

他们表现出来的风度,与世俗不同,如阮籍的青白眼故事、嵇康锻铁不理睬钟会的故事等,广为人们所乐道。

后世的人因将魏晋时期的名士按照时代先后分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江左名士。

其实,竹林名士和正始名士活动的时间差不多同时,都是正始年间事。

但正始之音主要是指王弼、何晏所建立的玄学理论。

竹林名士给后人的影响,主要是指他们的活动。

虽然嵇、阮都是著名的玄学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但后人所理解的竹林之游,还是指他们与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等人的活动。

后人景仰魏晋名士的言行,缅怀而称之为魏晋风度。

后人最为景仰的,还是魏晋名士超出凡俗的旷达、放逸、不以俗物萦怀的言行,从这一点说,东晋名士最能体现也最能代表这种风度。

与前代名士相比,江左名士在玄学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玄学态度,形成了令后人景仰的名士风范。

唐代大诗人杜牧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东晋名士的风流就在于他们处理人与外物关系的两相得态度上,以及在两相得状态中表露出的真情性。

后人每论晋人具有令人着迷的烟水云气,其实也主要指东晋名士。

因此,风度,其实是名士们言行的自然流露,是真名士自风流,如果是假名士,当然就谈不上风度和风流了。

“魏晋风度”——从士人风范的演变看其当代价值

“魏晋风度”——从士人风范的演变看其当代价值

自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首次提出“魏晋风度”这一概念后,历代学者多针对“风度”一词将魏晋看做一个整体对其精神内蕴进行探究,然而产生于政权更迭动荡局势中的“魏晋风度”,其内涵必然随环境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士人作为“魏晋风度”最集中的展现群体,其风范也在时代的巨变浪潮中翻涌变幻。

一、建安至魏末晋初:慷慨悲壮到洒脱其外、沉郁其内东汉末年,局势混乱,在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求贤令》等重才轻德的诏令及建安士人以身荐行的影响下,士人逐渐摆脱了经学对他们思想行为的束缚,强调个性、情感与欲望的释放。

建安时期,士人大都文武兼修,既有游侠的阳刚豪情,又有文人的胸怀天下,他们经历了兵戈铁马的生活,意识到生命须臾的短暂,因此更加渴望建功立业,尽快实现人生的价值。

曹操《蒿里行》中所描述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和王粲《七哀诗》中所感叹的“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的惨痛场面,是士人对民生苦难的关注,同时也是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尽管生命脆弱,命运无常,但建安士人却并没有沉浸在忧郁痛苦、自艾自怜之中,他们多数是曹植《白马篇》中所描写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散发着强烈爱国热情的壮士豪侠,是“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的具有牺牲精神的无畏英雄。

混乱的局面、连年的征战给建安士人带来了太多的情感激荡,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中就形成了一股独具时代特色的慷慨悲壮的情调。

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论述的建安时期的诗歌特点:“风骨”。

“风骨”二字,展示出的正是这样一种释放着阳刚之气,带有强健的力度,使人感到振奋和激动的强烈情感体验。

正所谓言为心生,这样一种“建安风骨”当然不仅仅指狭义上的诗歌特征,而是从整体上体现出建安时期的士人风范。

稍晚于建安,以何晏、夏侯玄等正始名士为代表的士人也基本上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他们一方面掌握着朝政大权,一方面沉湎于清谈辩论,他们畅言老庄,首发玄学之音,但正始名士的思想理论出发点是以极力论证名教出于自然的观念从而使道家哲学作为儒家纲常伦理的理论证明最终达到治天下的目的。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红楼梦》中是分别出现的,或出自史湘云的创意,或出自史湘云的言谈。

“惟大英雄能本色”出自第六十三回:究竟贾府二宅皆有先人当年所获之囚赐为奴隶,只不过令其饲养马匹,皆不堪大用。

湘云素习憨戏异常,他也最喜武扮的,每每自己束銮带,穿折袖。

近见宝玉将芳官扮成男子,他便将葵官也扮了个小子。

那葵官本是常刮剔短发,好便于面上粉墨油彩,手脚又伶便,打扮了又省一层手。

李纨探春见了也爱,便将宝琴的荳官也就命他打扮了一个小童,头上两个丫髻,短袄红鞋,只差了涂脸,便俨是戏上的一个琴童。

湘云将葵官改了,换作“大英”。

因他姓韦,便叫他作韦大英,方合自己的意思,暗有“惟大英雄能本色”之语,何必涂朱抹粉,才是男子。

荳官身量年纪皆极小,又极鬼灵,故曰荳官。

园中人也有唤他作“阿荳”的,也有唤作“炒豆子”的。

宝琴反说琴童书童等名太熟了,竟是荳字别致,便换作“荳童”。

“是真名士自风流”出自第四十九回:凤姐打发了平儿来回复不能来,为发放年例正忙。

湘云见了平儿,那里肯放。

平儿也是个好顽的,素日跟着凤姐儿无所不至,见如此有趣,乐得顽笑,因而褪去手上的镯子,三个围着火炉儿,便要先烧三块吃。

那边宝钗黛玉平素看惯了,不以为异,宝琴等及李婶深为罕事。

探春与李纨等已议定了题韵。

探春笑道:“你闻闻,香气这里都闻见了,我也吃去。

”说着,也找了他们来。

李纨也随来说:“客已齐了,你们还吃不够?”湘云一面吃,一面说道:“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

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

”说着,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那里笑。

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

”宝琴笑说:“怪脏的。

”宝钗道:“你尝尝去,好吃的。

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

”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

一时凤姐儿打发小丫头来叫平儿。

平儿说:“史姑娘拉着我呢,你先走罢。

”小丫头去了。

一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笑道:“吃这样好东西,也不告诉我!”说着也凑着一处吃起来。

略论《红楼梦》人物的“魏晋风度”——以林黛玉形象为例

略论《红楼梦》人物的“魏晋风度”——以林黛玉形象为例

第32卷第4期2020年8月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Vol.32No.4Aug.2020略论《红楼梦》人物的“魏晋风度”——以林黛玉形象为例袁小松1,2(1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贵阳550001;2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古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嵇康作为中国魏晋时期精于古琴的名士代表,展现了当时高标于世的“魏晋风度”,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红楼梦》在对林黛玉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对嵇康的名士形象进行了艺术的临摹,通过对林黛玉有关古琴研习与品论的生动描写,展现了林黛玉“玄心、洞见、妙赏、深情”的“名士风流”之美,也巧妙地勾连了嵇康与林黛玉的人生命运,进而从一个侧面呈现了《红楼梦》深厚而高雅的艺术底蕴。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嵇康;古琴;魏晋风度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5X (2020)04-0025-04DOI :10.16595/j.1671-055X.2020.04.005On “Wei and Jin Manners ”of the characters in A Dream in Red Mansions——Take the image of Lin Daiyu as an exampleYuan Xiaosong 1,2(1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uiyang 550001,China;2College of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Abstract:Guqin is a unique cultural element in China.Ji Kang,as a representative of guqin in Wei and Jin dynasty,showed his outstanding “Wei and Jin manners ”and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ry cre ⁃ation.A Dream in Red Mansions imitated Ji Kang in the shaping process of Lin Daiyu image,Lin Daiyu ’s vivid description of practice,evaluation about guqin,showed Lin Daiyu “Profound philosophy,original insight,and high appreciation ability for the beauty,deep feeling ”,also cleverly connected Ji Kang with the fate of Lin Daiyu,which from one side presents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a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unique artistic charm.Key words:A Dream in Red Mansions ;Lin Daiyu;Ji Kang;Guqin;Wei and Jin Manners收稿日期:2020-04-12基金项目:2017年度贵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上项目)“‘双一流’背景下贵州理工学院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公共选修课《“魏晋风骨”品论》为例”(2017JGYJ03)。

《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传承关系——浅析贾宝玉、林黛玉与阮籍、嵇康等形象的文学渊源

《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传承关系——浅析贾宝玉、林黛玉与阮籍、嵇康等形象的文学渊源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传承关系——浅析贾宝玉、林黛玉与阮籍、嵇康等形象的文学渊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2.11.1《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传承关系一~浅析贸宝玉、林黛难与阮籍、嵇康等形象的文学渊源梁晓萍摘要f在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征稔中,中国人可谓异常艰辛,但笼论这芋孛呼声在历史躲涛声中垦褥多么微不足道,我们总还是能找到一些个体,听到一些微弱的声膏。

∥魏晋风度总是为人们津津乐遣。

它的精享申内含总是为中国文人所重视:而在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恐怕也没有眈《豇褛梦》能更g}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的了,探究二者的关系因之显得特别有意义,而在这之前,还没有系统地将二者放到一越蕊敬详细论述的文章,大都蔻零碎的片段,或作一些粗略的分析,而本文试就《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簧承关系稻文学灏源俸~探究,力争饺这一空白褥激添孝}。

魏晋时期的文人很多,在这里不可能~一加以列举,本文主爱以竹抟屯瑟孛豹嚣赣器稳藤为爨,试鹜逶避怼毽翻人生念疫纛今性特点魏分析,寻找他们的精神品格中追求个性自由的成份,继而探讨《红楼梦》对这一壤搴孛基揍鹃继承。

瑟《级搂梦》孛斡入物也港魏烟海,本文只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例,探讨其对魏晋文人精神风度中追求个性自由解放这~特性戆继承。

/追求个性自由是他们共同的突出特性。

这一特性首先表现在对功名利椽的淡溶上。

阮籍对功名利橡越的冷淡常常可以从他的行为中着出:他常常一个入闭门读书,整同不出屋门;有时外出游览,登山玩水,终只忘返;或者独自驾着牛车出门,任牛髓意地走向荒郊野外,童到无路可走了,蠢+不得不痛哭着回来。

嵇康也是一位鄙薄功名的住情中入,谴厌恶官场和功名利禄最突出的表现是与山巨源绝交。

山涛曾请嵇康出任变部部,富位确实不算太低,毽对予深恶痛绝之的嵇康来说,帮蹩被燕向了绝境。

嵇康因此不仅没有接受山涛的推荐,反而愤然写了《与山巨潦绝交书》。

“魏晋风度浸曹侯,如椽健和写风流”——论《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开题报告

“魏晋风度浸曹侯,如椽健和写风流”——论《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开题报告

“魏晋风度浸曹侯,如椽健和写风流”——论《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开题报告一、题目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同时也引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而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峰时期,其思想、艺术和文学成就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二、研究背景《红楼梦》一书刻画了封建社会里复杂的人性关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和文化水平。

而魏晋时期,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诸如古文、辞赋、乐府、曲子等文艺形式都经历了蓬勃发展。

因此,研究《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态度和品味。

三、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对魏晋风度的继承和发展,具体包括:1. 探寻《红楼梦》在魏晋文学和文化传统下的创作特色;2. 分析《红楼梦》对于魏晋文学和文化的批判和借鉴;3. 探究《红楼梦》对于魏晋风度的传承和创新。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和文化历史研究法。

主要分析相关论著和传世文学作品,根据文学作品的语境和文化背景理解其内在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传承。

五、结论通过对《红楼梦》和魏晋文学文化的比较分析,发现《红楼梦》具有魏晋文学的许多特点,如对俗世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对神话传说的借鉴、对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

同时,《红楼梦》也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化内涵,例如其对于封建王朝的厌倦和批判、对于身份和地位的关注和思考、对于人性美和理想生活的追求等等。

总之,《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其成功归功于作者曹雪芹对于魏晋文化的深刻领悟和对于自身时代的敏锐观察。

同时,《红楼梦》也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文化借鉴。

“湘云醉眠”与魏晋名士风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七

“湘云醉眠”与魏晋名士风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七

“湘云醉眠”与魏晋名士风流**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项目编号AHSKZ2020D43)的阶段性成果。

□俞晓红摘要:从《红楼梦》“湘云醉眠”情节画面说起,兼及史湘云形貌特征和性格表现的分析,阐明曹雪芹对史湘云精神气质、人格内涵的设计,多方位浸润了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也渗透了曹雪芹自我的人格追求和审美理想,并借此说明,运用文化拓展思维,可以提升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层次。

关键词:红楼梦;史湘云;魏晋风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七《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在以整体性、完整性阅读替代片段性和片面性阅读,以内涵式解读取代浅表式浏览之外,还应提升阅读的层次。

美国教育家艾德勒曾提出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前面较低层次的阅读是包含在后面较高层次的阅读里的。

艾德勒认为,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这是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1];而主题阅读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阅读,它需要读者阅读多本书,“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并能架构出主题分析,这是一种最主动、最有收获的阅读[2]。

笔者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运用善恶并存思维、连类比较思维和文化拓展思维,分析《红楼梦》重要人物形象的性格构成及其文化内涵。

”[3]前两种思维属于分析阅读层次,后一种思维则属于主题阅读层次。

因囿于篇幅,该文未能从容铺展其义,本篇拟以湘云醉眠情节及其形貌性格描写为例,联系《世说新语》等书所记录的魏晋风尚,探讨作者倾注于史湘云形象中的文化人格与审美理想,来说明如何运用文化拓展思维阅读名著,以上升到主题阅读层次。

一湘云醉眠写在小说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醉眠前事是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这天生日,因贾母、王夫人等不在家,大观园少男少女们齐聚芍药栏中红香圃内,射覆、猜拳、行酒令、喝酒。

这是大观园中一场青春的聚会,红香圃里欢声笑语,飞殇举白,洋溢着一派自由欢乐的气氛。

略论魏晋风度对《红楼梦》的影响

略论魏晋风度对《红楼梦》的影响

略论魏晋风度对《红楼梦》的影响
王永红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9)004
【摘要】狂放傲世、饮酒避世是魏晋风度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明显受到它们的影响,这在曹雪芹身上及<红楼梦>书中都有清楚的反映.【总页数】4页(P9-12)
【作者】王永红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重庆,巴南,40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略论王绩对魏晋风度的异化 [J], 席红
2.浅论《红楼梦》与魏晋风度在个性自由追求方面的延异关系 [J], 梁晓萍
3.略论魏晋风度“啸”与文学的关系 [J], 文坚
4.略论《红楼梦》人物的"魏晋风度"
——以林黛玉形象为例 [J], 袁小松
5.是真名士自风流——论魏晋风度对《红楼梦》的影响 [J], 段春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魏晋名士风气

论魏晋名士风气

论魏晋名士风气
赵文婷
【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魏晋名士风气表现在个性的张扬、清谈、服药、饮酒、崇尚自然等几个方面.社会环境是造就名士风气的重要原因,玄学的形成与兴盛也为名士风气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魏晋名士风气对后世的思想、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赵文婷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
【相关文献】
1.抓风气酿风气育风气正风气——基层风气建设四部曲 [J], 郑雷
2.切实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贵州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就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答记者问 [J], 姚远
3.乐舞所见之南朝社会风气--兼论南朝社会风气的成因 [J], 来琳玲;李天石
4.30年低温吹风气余热回收经验的结晶——记首套投运的带水冷壁的矮型次高压吹风气热电联产装置 [J], 叶中一
5.《论社会风气结构》:社会风气基础理论的新开拓 [J], 李长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晋风度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

魏晋风度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

魏晋风度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
陈丽金
【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8)001
【摘要】魏晋名士的淡泊和避世情怀,以及对山水和竹子的热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后来的画家,从而影响了文人画创作.
【总页数】3页(P135-137)
【作者】陈丽金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05
【相关文献】
1.论魏晋时期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魏晋风度 [J], 王状
2.论"魏晋风度"对文人性格及治国理念之影响 [J], 谭立
3.是真名士自风流——论魏晋风度对《红楼梦》的影响 [J], 段春旭
4.“魏晋风度”对魏晋南北朝私园造园实践的影响 [J], 吴俣思
5.试析魏晋风度对魏晋时期女性的影响——从《世说新语·贤媛篇》谈起 [J], 景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晋风度浸曹侯,如椽健笔写风流

魏晋风度浸曹侯,如椽健笔写风流

魏晋风度浸曹侯,如椽健笔写风流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政治混乱,门阀士族壮大,皇朝权威丧失,伦常秩序遭到破坏,正统道德受到质疑,儒学思想式微,魏晋玄学兴起,佛道思想传入,凡此种种,共同影响着魏晋士人的人生观念和思想精神,从而形成了一种魏晋名士风范——魏晋风度。

名士们任情适性,放浪形骸,饮酒、服药、清谈,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浪漫最具传奇色彩的华章,成为后世文人遥慕的典范。

《红楼梦》,这部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无不展示着它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

很早就有人指出曹雪芹深受阮籍、嵇康的影响,并将红楼人物比附魏晋名士,但将《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相联系进行深入考察的文章却不多,且往往流于只言片语式的评点批评,欠缺系统理论性的论证总结。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何为“魏晋风度”,在这种人生范式下剖析出“才与情”,“形与神”两组对立关系,概要论述出魏晋名士与《红楼梦》中人物所具有的才、情、形、神四大方面。

本文第二部分论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身上的魏晋风度,透过近代红学新发现,曹雪芹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的诗作进入红学研究视野,考察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及其性格特质,窥探出其深受魏晋风度影响的表现。

本文第三部分是最重要的一章,分六大部分,逐次分析《红楼梦》六大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贾探春、妙玉身上所潜藏的魏晋风度。

采用文本与史料相勾连的方式,透过文本人物描写,探讨全书人物、生活、交游、情感、思想各个方面,挖掘曹雪芹笔下人物性格形成在精神上的思想渊源,即深受魏晋风度影响的成分。

尤其是薛宝钗、贾探春两节,一反以往红学评论家对其二人儒家形象的身份定位,寻觅出她们身上蕴含着的魏晋风度。

本文第四部分对比《红楼梦》文本与《世说新语》、《晋书》等史料,从语典、事典的微观层面,考察《红楼梦》中魏晋风度最直接的证据。

再上升到哲学、美学的更高层次,从“人的觉醒”、“悲剧的美学色彩”两个相互系连的方面探讨《红楼梦》之所以深受魏晋风度影响的深层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真名士自风流)))论魏晋风度对5红楼梦6的影响段春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摘 要:魏晋风度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儒家观念的一种否定。

在魏晋名士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个自然、率真、闪耀着个性光彩的形象。

而魏晋风度所崇尚的个性品格、精神风范、思想感情与行为模式在5红楼梦6中都能见到明显的印迹。

本文从悲剧意蕴、象征意蕴、人物性格等方面论述魏晋风度对5红楼梦6的影响,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能更全面地了解、评价这部宏篇巨著与它的作者。

关键词:魏晋风度;红楼梦;象征中图分类号:I26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0)01-0099-06收稿日期:2008-12-05作者简介:段春旭(1967) ),女,山西阳城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¹袁行霈、罗宗强:5中国文学史:第二卷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º宗白华:5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3页。

»茅盾:5茅盾全集6:第二十七卷,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鲁迅先生在5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6一文中,首次提出/魏晋风度0这一概念,精确地概括了魏晋几百年间名士们的言行和思想特质。

在20世纪的前50年,宗白华、冯友兰、陈寅恪等人对魏晋风度的研究起了发轫之功。

而近几十年来,有关魏晋风度的各种论著更是层出不穷。

在小说研究领域,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清代前期的几部小说巨著及其作者)))如5聊斋志异6、5儒林外史6包括5红楼梦6与魏晋风度(主要是魏晋的个别名士)的关系,这些研究基本上只是对作品、作者的个别方面进行浅层的论述,其宏观上的深层的挖掘较为不足。

本文从5红楼梦6的作者本身到小说人物乃至作品潜藏的思想情怀进行探索,可以看到/魏晋风度0如同血液一般流淌在作者的体内,成为一种精神归宿。

虽然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魏晋风度0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晋风度一是指思想,二是指行为。

其特点是指魏晋名士以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玄学为依托,使自已的思想意识、人格心态、生活方式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倾向。

/儒家的道德教条和仪礼规范已失去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身外的功业荣名既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

身后的一切既然那么渺茫,便抓紧即时的人生满足。

他们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一种新的情趣体验人生,成为和汉儒不同的新的一代0¹。

用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话来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而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一个时代。

0º魏晋名士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他们所进行的价值选择,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即便是一千多年后的曹雪芹也同样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茅盾先生在5关于曹雪芹6中指出:/敦诚的诗歌,屡次以阮籍比曹雪芹,一则曰-步兵白眼向人横.,再则曰-狂于阮步兵.,这不光是因为曹雪芹字梦阮,实在也概括了曹雪芹的身世和性格。

在封建时代,愤世嫉俗的士大夫既痛心疾首于本阶级之腐化分崩,又不能毅然自绝于本阶级,往往以-狂.的面目,倾吐他的抑塞不平之气。

说曹雪芹-狂于阮步兵.大概指他的5红楼梦6的叛逆性十倍于阮籍的咏怀诗0»。

5红楼梦6第二回借2010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1,2010 (总第160期)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 o 1160贾雨村与冷子兴之口大力推崇了魏晋名士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等人。

因此研究魏晋风度对5红楼梦6的影响,对我们全面地了解、评价这部宏篇巨著与它的作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代,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极其险恶的,士人们深深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因此,悲剧性基调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突出特点。

王瑶在5中古文学史论6中指出:/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通、最深刻、最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0¹。

曹雪芹虽然生活在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康乾时期,但由于曹家特殊的地位,使得曹家的兴衰际遇与皇室内部的斗争紧密相连。

从目前对曹雪芹生平的考证来看,他历经了曹家从荣华到没落的全过程,从雍正夺得皇位、开始冷落曹家,再到曹以/行为不端0、/织造款项亏空0被革职抄家,而后被遣回北京,曹家再遭打击而走向没落。

因此的他生活环境是比较险恶的。

曹雪芹历经家庭生活的兴衰巨变,深感祸福无常,因此他的人生幻灭感较为深重。

这一点使他与魏晋士人有着共鸣,这从5红楼梦6中浓厚的悲剧意蕴就可以看出。

5红楼梦6的悲剧意蕴包含着多重性,而其中突出的一点则表现了人生的悲剧,即对于生命意识的一种思考与感叹。

这一点与魏晋风度是一脉相承的。

魏晋时期文学的一个主题就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思考如何对待生与死这一哲学主题。

陶渊明有/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0;/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0(5拟挽歌辞6)的感叹,而阮籍更是写出了时光的飞逝,人生的无常:/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0(5咏怀诗6其三十二)并且借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0(5咏怀诗6其三)。

魏晋士人身处乱世,形成了忧生叹死的感伤意识,正如沈祖在5阮嗣宗3咏怀4诗初论6所述:/然凡古代伟大诗人,其作品不仅反映时世之痛苦而已。

亦或表见超时世之悲哀。

盖自古人观之,人类以其短促及渺小之生命,而追求永恒与伟大之宇宙,自无法获得满意之答案,其结果终必陷入悲哀也。

0而在5红楼梦6中,作者深刻体验到人世的痛苦和人生的悲哀,因而在作品中能将生活中体验到的痛苦和忧患提升到一种形而上的、人类痛苦的高度加以艺术表现。

在小说第五十八回,宝玉病后去看黛玉,见杏花全落,已结小杏,/因想到:-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因此仰望杏子不舍。

又想起邢岫山因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

不过两年,便也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山因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

0又如第七十八回,/宝玉听到宝钗已搬出大观园后: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悲感一番,忽又想起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了。

0以宝玉而言,他的痛苦不单是对家族衰败、个性压抑之痛,更是一种深感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

世事无常,人生易老,因此/彼之生活之欲,因不得其满足而愈烈,又因愈烈而愈不得其满足,如此循环,而陷于失望之境遇,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遽而求其息肩之所;彼全变其气质,而超出乎苦乐之外,举昔之所执著者,一旦而舍之;彼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0º。

5红楼梦6所表现的悲剧是曹雪芹亲历了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幻灭后的人生悲叹,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沉思。

5红楼梦6中从红楼十二支曲、金陵十二判词到黛玉的5葬花词6、咏菊、咏梅、桃花行等包括宝玉的5芙蓉女儿诔6,都充满了一种与魏晋士人相类的悲情。

作者感叹日月无流,变化无常,季节更迭,生命的无常)))/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100¹º王国维:5红楼梦评论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王瑶:5中古文学史论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32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花,泪自长流花自媚,,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0(七十回)/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进。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0(二十七回)生命问题是人类面对的最古老的问题之一,一切生物都本能地恋/生0畏/死0,人类也不例外。

生命意识往往能激起士人们心灵的巨大震撼,从而反思个体生命存在着的意义与价值。

传统的儒家观念肯定的是人的有/德性0的生命,提倡/立言0、/立德0、/立功0的生命价值,即生命的社会伦理价值,所以有/舍生取义0、/杀身成仁0之说。

而魏晋玄学对儒家的这种生命意识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回归到一种朴素本能的状态,迸发出一种生命短暂的情绪,士人们思考的是如何在生命的瞬间追求生命的永恒,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超越生死等问题,这成为当时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主题。

这种哲学思考在5红楼梦6中同样得到了体现,在对待生命问题上,宝玉一方面是/非儒0,认为儒家传统的/文死谏,武死战0/皆非正死0,而为儒者视为/正事0的/功名0在/生命无常0这种情形下不值一提,在红楼十二支曲的[晚韶华]中就有这样的感叹/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0宝玉并不惧怕死亡,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女儿0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0。

他所冀望的生命的结束方式则是希望用女儿们的眼泪来怀念他、埋葬他,/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0。

(三十四回)5红楼梦6中所体现的这种对人性的美的追求,对生命最高本体的追求与魏晋风度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超越社会伦理和世俗的生命意识。

宝玉面对生死是坦然的,所以他能够毫不忌讳表达自己/化灰成烟0的愿望,这实际上的一种十分达观的生死观。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引领读者伴随弦外之音,去参透人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是5红楼梦6的一大特点。

就作品的实体环境而言,书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代表封建官僚的政务经济的荣、宁二府,一个则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大观园世界。

前者可以说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充斥着人欲横流的靡烂与堕落,可以说是展示了一个浊、恶、丑的世界;而后者则是一个清、情、美的诗意世界,它是一个氤氲着文士风雅与田园韵味的人间乐园,园内是一派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建筑:怡红园、潇湘馆、蘅芜园、秋爽斋、栊翠庵、暖香坞、稻香村、滴翠亭、绛云轩,,无一不传递着乡村田园的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