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脑部CT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与许多躯体疾病存在共病现象。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躯体疾病,以便做出更好的治疗决策。
精神共病因素1. 焦虑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经常同时存在。
焦虑障碍特征包括恐惧、紧张和不安感。
这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到不舒服和担心,影响其工作和个人生活。
2. 酒精和药物滥用。
滥用酒精和药物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最常见的共病疾病之一。
酒精和药物的滥用可能是为了缓解情感波动和情感低谷,从而给患者带来短暂的愉悦感觉。
然而,这种滥用更加剧了其情感波动和低谷,同时还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3. 人格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伴随着人格障碍,如边缘性人格障碍或自我毁坏性人格障碍等。
这些人格障碍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和人际交往能力,导致情感痛苦和心理健康上的困难。
4.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亚类型,因为情感波动中的低谷阶段经常较长,而且更加深重。
抑郁障碍也会导致患者出现某些躯体症状,如头痛、乏力、失眠等。
1. 心血管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经常出现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与心情波动和精神压力有关,或者可能是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所需的药物有关。
2. 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不全,与双相情感障碍也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疾病可能是由于药物治疗所引起的,例如锂盐治疗常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
3. 呼吸系统疾病。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经常出现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肺部感染等。
情绪变化和压力都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的不适感。
4. 广泛疼痛。
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常伴随着疼痛症状,包括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
这些疼痛可能是神经性疼痛,与抑郁症状和药物治疗有关。
5. 消化系统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常伴随着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和肠炎等。
这些疾病可能是由于药物治疗所引起的,或者是与情绪变化和压力有关。
双相情感障碍的脑影像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的脑影像研究进展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特征为情感波动性大、交替出现抑郁症状和Mania(躁狂)症状。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探索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脑影像技术已成为了研究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患者进行脑影像扫描,研究者们能够观察到患者在不同状态下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该疾病。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脑结构变化通过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科学家们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正常人群在脑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多项研究表明,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身上发现了灰质和白质体积的改变。
具体来说,一项发表于《美国精神医学杂志》的元分析提到,与正常人群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前额叶、颞叶和扣带回等脑区灰质体积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结构的变化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此外,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也是研究中的一个焦点。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特定的白质纤维束上存在明显异常。
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在前额叶-边缘皮层(PFC-DLPFC)红糟束、扣带回-顶枕回(CC-SPL)和杏仁核-海马体(AMY-HF)通路上显示出微弱或断裂连接。
二、双相情感障碍的功能连接网络除了观察脑结构变化外,科学家们还通过脑功能连接网络来探索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经机制。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监测到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神经活动,并帮助我们了解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大脑功能连通性的改变。
研究人员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Mania状态下与抑郁状态下存在明显不同的功能连接模式。
一项发表于《细胞生物学国际》的研究表明,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当他们处于Mania期间,颞叶、前额叶和扣带回等脑区之间的连接会增强;而在抑郁期间,这些连接则会减弱。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与认知和情绪调节相关的关键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包括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两个极端。
这种情感波动不仅对患者的个人生活和社交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的损害。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包括对其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以及社交认知的影响。
注意力是认知功能的核心之一,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绪波动期间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研究表明,情绪高涨期的患者更容易分心、注意力不稳定,而情绪低落期的患者则可能出现注意力缺失的情况。
这种注意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在学习、工作和社交中遇到困难,甚至影响日常生活的安全性。
记忆是另一个受到双相情感障碍影响的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患者在情绪高涨期间可能出现记忆过度自信的现象,即他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过于自信,但实际上却存在记忆缺陷。
相反,在情绪低落期,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受损的情况,包括注意力缺失和记忆能力下降。
这种记忆问题对患者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自信心的下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也受到了损害。
执行功能包括决策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以及自我控制等方面。
研究表明,情绪高涨期的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决策失误和计划不周等问题,而情绪低落期的患者则可能出现决策困难和计划能力下降的情况。
这种执行功能的损害可能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影响其个人和职业生活的稳定性。
除了上述认知功能的影响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社交认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社交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情绪、意图和社交信号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情绪高涨期间可能对他人的情绪理解存在偏差,更容易出现误读他人情绪的情况。
这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互动中产生误解和冲突,影响其社交关系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以及社交认知。
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症状研究
目录
1. 引言 2. 双相情感障碍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3. 精神症状的分类与特征 4. 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5.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策略与方法 7. 双相情感障碍的预防与管理 8. 结论与展望
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症状研究
Index
▪ 精神症状的特征
1.精神症状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间歇性的。持续性症状通 常与慢性精神疾病有关,如抑郁症;而间歇性症状则可能与周期性精神疾病有关, 如双相情感障碍。 2.精神症状的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只有轻微的症状,而有些患者可 能有严重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3.精神症状的治疗效果因病因、病程、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而异,因此需要根据患
双相情感障碍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
1.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目标是控制患者的情绪波动,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风险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如锂盐 、丙戊酸钠)和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心境稳定剂主要用于预防躁 狂和抑郁发作,而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处理伴发的精神病症状。 3.心理治疗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家庭 治疗和人际社会技能训练等。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改善 人际关系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3.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约为1%~3%,但在某些人群中可能更高,如艺术家
、创意产业工作者和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史的人。
1.DSM-5为双相情感障碍制定了详细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和对日 常生活功能的影响。例如,躁狂发作需要持续至少1周,并且症状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 显著影响。 2.除了典型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外,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还可能经历快速循环发作,即患 者在一年内至少有4次抑郁和躁狂发作,但没有满足双相情感障碍的完整诊断标准。 3.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通常需要精神科医生进行评估,可能需要一些辅助检查,如血液检 查、心电图和脑电图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
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尤其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生的双相情感障碍,其患病率值得关注。
我们用以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风险。
与成人相比,他们有容易复发、社会功能障碍、自杀和共病率高的特点。
双相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诊断标准没有被系统的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但是引入新的诊断可能会加剧对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误诊,导致过度使用心境稳定药物。
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急性躁狂发作,即双相I型障碍。
心理治疗能够对患儿和家庭进行相关的支持,尤其可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对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在未来有望能够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
标签: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在近一个世纪才有关于青少年和青春期前儿童的躁狂发作的文献报道[1]。
对否认存在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意见,近些年逐渐减少;但其患病率的问题仍存有争议。
目前儿童期躁狂发作仍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疾病。
但有学者报道有2/3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年人,是在儿童期或者青春期就已经开始发病了[2]。
这种起病早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难度更大,预后更差。
Leverich等学者提出,在符合躁狂诊断标准的儿童中,有16%的患儿没有经过精神科系统治疗[3]。
一些儿童期多动症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病历中,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很大。
事实上,在没有筛查的流行病学样本中,双相情感障碍是受损严重的疾病[4]。
同样,仅管在青少年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率已经大幅提高,但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远低于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
目前是否对儿童期双相情感障碍做出诊断,对我们提出了挑战。
如果父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子女患病的风险也增加,如出现自杀、犯罪以及吸毒和社会功能障碍等。
但也要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因为服用精神科药物存在很多不良反应。
因此,本文的重点不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的讨论,而是在总结了近几年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和青少年期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这些诊断和治疗与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利弊关系。
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
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中包括了情绪波动的两个极端,即抑郁和躁狂。
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尤为重要,因为早期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以及预防潜在的严重后果。
本文将探讨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症状:1. 抑郁期: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期内,儿童和青少年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自责、悲伤以及对日常活动兴趣的丧失。
他们可能经历睡眠障碍,食欲减少或增加,疲劳,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2. 躁狂期:躁狂期是双相情感障碍另一个重要的症状。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异常情绪、亢奋、冲动以及过度活跃。
他们可能经历睡眠减少,自大的感觉,跳跃的思维,过度性行为以及冒险的行为。
3. 过渡期:过渡期是抑郁期和躁狂期之间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病患的情绪波动会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在过渡期,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易怒、焦虑、失眠以及注意力不集中。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常见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情绪,并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药物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正确用药和监测潜在的副作用。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家庭治疗也是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支持系统,改善家庭关系。
3. 教育支持: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助和支持。
提供对患者和他们家人的教育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环境调整。
4. 生活方式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境障碍,患者在情感状态上会出现极端波动,既有情绪高涨的躁狂期,也有情绪低落的抑郁期。
这种心境波动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其精神和躯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高达2%-4%,而在中国,近年来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为情绪波动剧烈,认知功能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还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而在躯体方面,患者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症状,如失眠、食欲改变、体重波动等。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还常常伴有其他心理障碍或躯体疾病的共病现象。
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现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病因和发展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和躯体共病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道路。
1.2 研究目的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情绪上会经历极端的高兴和低落,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随着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对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也日益关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探讨精神与躯体的共病因素,并探讨相关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精神及躯体共病因素的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启示,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最终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更好的支持。
1.3 研究意义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精神疾病,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困扰,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
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及躯体的共病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共病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脑CT扫描比较
[ 4 ]h o R, M e h e m E R , M o r i S , e t 1 a . D i f f u s i o n t e n s o r b r a i n MR i m a g -
i n g i n X— l i n k e d c e r e b r a l a d r e n o l e u o d y s t r o p h y . Ne u r o l o g y , 2 0 01 ,
常表现 白质区( N A w M) 相比 有显著 区别 。 从病变周 围到 中心
I A D C和 F A值呈一个渐进性的变化过程 , 与病理组织学分区 有类似 的结 果 。从 N A WM到病 变中央 区平均 F A值逐渐下 降, 而平均 I A D C值 逐渐增加 。F A下降提示影响 白质各向异 性扩散 的髓鞘和轴索 的完整性受损 ,平均 I A D C增加提示 自 由水 增 加 和 限制 水 分 子 扩散 运 动 的组 织结 构 受 损 。R a . i a n a y a g a n等[ ] 利用 MR S I 研究显示 . 相 比正 常对照组儿 童脑 型 x染色体. A L D患者从 N A WM 到病 变中心 N 一 乙酰天 门冬 氨酸( N A A) 水平逐渐 下降 , 而胆 碱 ( C h o ) 和肌 酐 ( c r ) 在 N A WM到病变的边缘 区域 内水平增加 . 从病变 的边缘到病变
动性脱髓鞘反应 , 血管周 围炎性细胞少见 『 4 _ 。
中心 区域 内水平下 降 , N A A / C h o 值和 N A A / C r 值下 降而 C h o  ̄ c r 值升 高。在传统 M R I 和D T I 表现 尚正常时 , M R S I 即可早
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障碍早期识别和治疗的挑战
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障碍早期识别和治疗的挑战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其中,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即患者经历情绪波动的两个极端:抑郁和躁狂。
然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和有效治疗依然存在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提供更好的儿童和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服务。
一、早期识别的挑战双相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早期识别面临着多个挑战。
首先,由于儿童和青少年期本身就具有情绪波动的特点,双相障碍的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正常的青少年情绪变化,导致诊断的延误。
其次,儿童和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从而使医生难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此外,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许多儿科医生和教育工作者在识别双相障碍方面也存在困难,进一步加大了早期识别的挑战。
二、治疗的挑战双相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治疗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仍然存在争议。
由于患者年龄较小,身体正在发育,部分常用的双相障碍药物可能对其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进行心理治疗也存在挑战,因为他们的认知和情绪发展尚未成熟,很多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不适用于他们。
此外,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在儿童和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治疗中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家庭对于这种疾病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还不够,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三、应对挑战的策略为了提升儿童和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效果,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双相障碍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其次,在学校和家庭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众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双相障碍的认知水平,促进早期识别和寻求帮助。
同时,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双相障碍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总之,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障碍早期识别和治疗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的脑结构成像特点
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的脑结构成像特点发表时间:2017-01-20T10:56:38.2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2期作者:梁文靖王继辉朱麒关念红(通讯作者)[导读] 双相障碍作为精神科的重性精神疾病,其高患病率、误诊率,病程循环及高复发率使得双相障碍的诊治更加棘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目的:探讨伴或不伴强迫症的双相障碍患者脑部磁共振成像所示形态学的状况。
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中文简体版(M.I.N.I.)为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和记录;统计分析。
结果:共病强迫症与皮质型脑萎缩、混合型弥漫性脑萎缩及皮层下白质变性有关。
经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与皮层下白质变性关系明确。
结论:患者的脑结构异常与共病强迫症呈正相关,提示双相共病强迫症时可能两者的受损脑区存在交叉。
【关键词】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脑部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2-0034-02 双相障碍作为精神科的重性精神疾病,其高患病率、误诊率,病程循环及高复发率使得双相障碍的诊治更加棘手。
近年来中国香港地区的一项流行病学社区调查显示双相Ⅰ型障碍、双相Ⅱ型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均为2.2%,而12个月的患病率分别为1.4%、0.5%[1]。
近期我国四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双相I 型、Ⅱ型障碍的月患病率依次是0.1%和0.03%[2]。
其调查结果均显著高于1992年进行的全国7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所揭示心境障碍现患病率(0.52‰)[3]。
从双相障碍所致疾病负担来看,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减少最多的前10位疾病中,精神疾病占5项,双相障碍列第3位;中国的数据显示DALY减少超过1%的前25位疾病中双相障碍为第13位[4],远较其他躯体疾病所带来的负担重。
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与处理
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与处理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是情绪波动剧烈,从极度兴奋(Manic)到极度低落(Depressive)。
这种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与处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以及有效的处理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可以多样化。
在兴奋期间,青少年可能表现出异常的活跃性、多动、冲动行为、言语过多、自信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他们可能会过度参与冒险活动,如赌博、酗酒或不安全的性行为。
而在低落期间,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悲伤、绝望、疲倦、失去兴趣和乐趣,并且可能出现食欲和睡眠的改变。
这些情绪波动可能会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处理,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
如果发现孩子情绪波动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家长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评估和诊断来确认是否存在双相情感障碍,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青少年,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谨慎考虑。
心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来调节情绪。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唯一的选择,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会认识和管理他们的情绪。
CBT通过帮助青少年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促进积极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
此外,家庭疗法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改善家庭关系,提供支持和理解。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青少年还可以通过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来应对双相情感障碍。
首先,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可以有助于稳定情绪。
青少年可以尝试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其次,锻炼身体可以释放压力,提升心情。
双相情感障碍在不同年龄段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发展趋势
双相情感障碍在不同年龄段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发展趋势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为情绪波动的极端变化,包括情绪高涨的Mania和情绪低落的Depression。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对社会造成了重要的负担。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在不同年龄段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将关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双相情感障碍。
尽管儿童和青少年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比例相对较低,但研究表明,早期发病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症状和较差的预后。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情绪波动更为剧烈,表现为情绪高涨、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这使得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更难适应,对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尤为重要。
其次,我们将探讨成年人阶段的双相情感障碍。
成年人患者的双相情感障碍发作通常较为明显,且情绪波动更具有周期性。
他们可能经历数周或数月的情绪高涨期,然后进入数周或数月的情绪低落期。
这种周期性的情绪变化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情绪高涨期,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行为、过度乐观、言语过速等症状,导致他们在财务、职业和人际关系方面遭受损失。
在情绪低落期,患者可能感到极度的悲伤、无助和自卑,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成年人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最后,我们将关注老年人阶段的双相情感障碍。
尽管老年人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比例较低,但研究表明,老年人患者的症状可能与其他心理和身体疾病相混淆,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困难。
老年人患者的情绪波动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失眠、焦虑等症状相关。
因此,医生在评估老年人患者时应当综合考虑相关因素,以便准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双相情感障碍在不同年龄段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展趋势存在一定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更易出现严重症状和较差预后,成年人患者的情绪波动更具有周期性,而老年人患者的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期的特点
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期的特点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它会对患者的情绪、行为和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青少年期,这种疾病的特点更加突出。
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期的特点,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青少年期是个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出现的阶段。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的疾病,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会经历情绪的极度波动,从极度兴奋和冲动(称为躁狂期)到沮丧和抑郁(称为抑郁期)。
以下是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期的一些特点:1. 情绪波动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相比成年患者,青少年患者更容易经历情绪波动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他们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多次经历躁狂和抑郁的交替,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2. 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困扰:青少年期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双相情感障碍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过程。
患者可能会在躁狂期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自信心爆棚,但在抑郁期则会感到自卑、无助甚至自杀的念头。
这种自我认知的波动会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交关系的困扰:青少年期是社交关系建立和维护的重要时期,而双相情感障碍会对患者的社交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在躁狂期,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易怒和冲突,导致与他人的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而在抑郁期,患者可能会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与他人疏远,进一步加剧了孤独感和社交障碍。
4. 高风险行为的增加:青少年期本身就是冒险行为增加的时期,而双相情感障碍会进一步增加患者参与高风险行为的可能性。
在躁狂期,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冲动、过度活跃、性冲动等行为,容易导致危险和不良后果。
这种高风险行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5. 学业和成就的受损:双相情感障碍会对患者的学业和成就产生负面影响。
在躁狂期,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过度活跃、分心和冲动,导致学习困难和注意力不集中。
而在抑郁期,患者可能会感到无助、意志消沉,无法集中注意力和投入学习。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和躁郁发作。
除了精神方面的症状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还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躯体共病相关因素。
本文将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和躯体共病相关因素,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影响。
1.1 情绪失调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极端的情绪波动,包括躁狂和抑郁两种极端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失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还会导致其对社会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1.2 焦虑和恐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伴有焦虑和恐惧的症状,表现为持续的担心、不安和害怕。
这种焦虑和恐惧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性,使其更难以应对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1.3 自杀观念和行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尤其是在抑郁期间。
这种自杀观念和行为对患者的精神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其家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困扰和损失。
1.4 饮酒和药物滥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伴有酒精和药物滥用的行为,这会加剧患者的情绪波动和精神症状,同时也会给其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2.1 心血管疾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这些心血管疾病与患者的情绪失调和精神压力密切相关,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2.2 代谢性疾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伴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
这些疾病与患者的情绪波动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也增加了患者的身体负担和健康风险。
3.1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和躯体共病相关因素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社交,也给其家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困扰。
3.2 增加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和躯体共病相关因素会增加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尤其是在自杀观念和行为、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方面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死亡。
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扫描的对比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扫描的对比分析周煜雯;万业达;刘维刚;罗国帅;周佳男【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变化情况,探讨两者变化差异性及与病程的关联性。
方法对5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双相组)、4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分组)与5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头颅CT扫描并测量分析。
结果双相组和精分组患者脑室扩大,脑萎缩程度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组和精分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结构异常随病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相组和精分组患者脑室结构均与正常人群有明显差异,但无特异性变化,与病程无关联性。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30)010【总页数】3页(P137-139)【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脑结构变化;CT扫描【作者】周煜雯;万业达;刘维刚;罗国帅;周佳男【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70; 天津市安定医院放射科,天津 300222;天津市天津医院放射科,天津300211;天津市安定医院放射科,天津300222;天津市安定医院儿童心理科,天津 300222;天津市安定医院老年科,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精神分裂症多发于青壮年群体,发病缓慢或呈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复杂,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不协调、思维、情感、知觉以及行为等方面出现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躁狂症与抑郁症同时存在,可两种症状均比较突出或其中一种症状表现突出。
目前,这两种疾病发病因素尚不十分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多由个体心理易感因素及外部不良因素引起内在生物学因素作用导致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关[1-2]。
临床研究显示,两种疾病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存在脑结构异常以及脑室结构非特异性变化,但与病程进展关联不大[3]。
本研究旨在通过颅脑CT扫描,比较两者间脑结构变化情况及差异,探讨脑结构变化与病程的关联性,现报道如下。
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方法:本文从双相情感障碍定义、发病率及其诊断、疾病负担和治疗等多方面,综合相关论文讨论了双向情感障碍,采取认知行为治疗、人际社会节律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治疗方法。
结果: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治病率及死亡率。
结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探索双相情感障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认知行为治疗;人际社会节律治疗【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002-021.定义Lenonhard在1957年把躁郁症分为两部分,提出单双相情感障碍新概念,把仅有抑郁发作从躁郁中分离出来,提出两者并非一个病而是两个不同的疾病实体。
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兼有心境变高或变低两极性的特点,我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定义的双相情感障碍必须满足既有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
而美国DSM-IV中还包涵了单纯的躁狂发作。
根据狂躁发作的程度,可以分为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情感障碍。
通常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并且不危及自身或他人的狂躁发作,称为轻狂躁。
既有轻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称为双相Ⅱ型情感障碍,以区别狂躁、抑郁发作都典型的双相Ⅰ型情感障碍)。
2.发病率及诊断美国流行病学监测点资料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2%。
而中国7个地区的情感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93年情感情感障碍时点患病率为0.052%,终生患病率为0.083%,较美国低的多,但比较1982年的资料(时点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0.018%和0.046%),发现我国诊断为情感障碍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这可能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入,更强调个人,同时个人也要自己承担更多的突发事件相关。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和竞争,同时个人主义的个体获得更少的社会支持。
当压力出现时,社会支持是一个压力的缓冲带,低的社会支持让个人在面对压力时变得很脆弱。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大、周期性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除了精神上的症状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还常常伴随着一些躯体疾病,这些疾病与双相情感障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及躯体的共病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地诊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参考。
一、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的共病因素1. 非典型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往往在抑郁期出现非典型抑郁症的症状,如食欲增加、睡眠过度、乏力、身体不适等。
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期更容易伴随着非典型抑郁症,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对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2. 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焦虑期常常表现出焦虑症状,如紧张、焦虑、恐惧等。
焦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肌肉紧张等躯体症状,同时也会加重抑郁和躁狂症状。
3. 饮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期常常出现食欲增加或减少,而在躁狂期则可能出现暴饮暴食的行为。
这些饮食障碍不仅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加重其情感障碍症状,是治疗的重要障碍之一。
4. 物质滥用1. 心血管疾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常伴随着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期易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躯体症状,这些症状对心脏造成一定的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内分泌失调双相情感障碍与内分泌失调有一定的关联,患者在躁狂期往往伴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等内分泌异常的症状。
这些内分泌失调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加重其情感障碍症状,增加治疗的难度。
3. 免疫系统异常4. 代谢综合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和躯体共病因素非常复杂,临床医生在诊治这类患者时需全面评估其精神和躯体的健康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也应重视其身体健康,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特殊表现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特殊表现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情感障碍最容易出现的时期之一。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殊表现在青少年群体中更为突出。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以及对他们进行有效干预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情感波动极端的心理疾病。
患者在情绪上经历了两个极端的极端状态:躁狂和抑郁。
躁狂时期,患者可能表现出多动、冲动、自信过度等行为;而在抑郁时期,患者则可能感到沮丧、无助、自卑等。
第二部分: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特殊表现1. 心理发展不稳定: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情感波动也更加剧烈。
2. 表现方式多样: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表现更加多样化。
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有些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另一些可能会出现自伤行为。
3. 学业和社交困难:双相情感障碍会对青少年的学业和社交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会因为情绪波动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同时,他们的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第三部分:有效干预的重要性1. 早期识别和干预:及早识别和干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及早干预,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情绪调节的技巧,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多学科合作:由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多学科合作是治疗的关键。
心理学专家、精神科医生、家庭成员和学校人员等应该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满足青少年的特殊需求。
3. 心理教育和支持: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教育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疾病,学会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并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
同时,他们也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分裂情感障碍和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脑影像学研究
分裂情感障碍和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脑影像学研究刘裴;姜厚璧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年(卷),期】1999(026)003
【摘要】本文报告了分裂情感障碍和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想情感障碍的CT,MRI等方面的脑影像学研究。
【总页数】3页(P170-172)
【作者】刘裴;姜厚璧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304
【相关文献】
1.阳性症状为主型精神分裂症和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MMPI对照研究[J], 钟舒明;刘滔;廖潇潇;贾艳滨
2.精神分裂症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MMPI对照研究 [J], 王芳
3.首发精神分裂症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分数对比研究 [J], 邹文锦;陈俊浩;黄素媚;李日鹏;黄癸卯;陈健华
4.双相障碍伴焦虑症状患者的脑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J], 林啸;方贻儒;陈俊
5.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J], 李坤坤; 王中刚; 朱亚亚; 魏辰; 靳士立; 张金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健康人颅脑CT对比研究
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健康人颅脑CT对比研究孙延强;赵相英;郭秀珍;王慧;孔媛【期刊名称】《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年(卷),期】2005(014)012【摘要】目的探讨焦虑症抑郁症患者颅脑CT有关方面的差异,推测两者有无发病的共同基础. 方法运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45例抑郁症(抑郁症组),40例焦虑症(焦虑症组)及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进行检查,并且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焦虑症,抑郁症大脑左、右额叶脑组织密度CT值明显低下,焦虑症组大脑左、右脑组织CT值为(34.01±0.43),(34.28±0.39),抑郁症组大脑左、右额叶脑组织CT值为(35.81±0.52),(35.82±0.49),对照组大脑左、右额叶脑组织CT 值为(36.7±0.83),(36.07±0.75),差异有显著性(P <0.05),其他部位各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抑郁症、焦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结论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大脑左右额叶脑组织密度CT值比正常健康人低,存在大脑额叶功能的改变.【总页数】2页(P1082-1083)【作者】孙延强;赵相英;郭秀珍;王慧;孔媛【作者单位】272051,济宁,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272051,济宁,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272051,济宁,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272051,济宁,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272051,济宁,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血管性痴呆患者与认知正常老年人颅脑CT表现的对照研究 [J], 谭纪萍;王鲁宁;张晓红2.我院新生儿行颅脑CT检查正常和异常表现对比研究 [J], 代燕增3.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与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J], 麦桂英;赵振环;朱海兵;刘玉萍4.我院新生儿行颅脑 CT 检查正常和异常表现对比研究 [J], 代燕增5.原发性肝癌患者和健康人“正常舌象”的对比研究 [J], 邓伟哲;岳小强;刘庆;高静东;任荣政;凌昌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脑部CT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研究
发表时间:2015-10-23T14:02:20.9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5期供稿作者:张仕欣1 卿莹2 [导读]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心境障碍为特征的一组常见复杂性疾病。
张仕欣1 卿莹2
1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 617061;2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 617068 摘要:分裂情感障碍和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两者之间的皮质萎缩和其他异常改变的频度无明显差异,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和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情感障碍比较,前者脑室扩大明显,,但与阳性症状相对的是,脑室扩大表现在阴性症状为主、预后不良和病前适应水平差。
本文主要针对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状态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抗抑郁;心理治疗
一、基本概念及病症分析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心境障碍为特征的一组常见复杂性疾病。
临床上将情感性精神障碍分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或躁狂抑郁症)和重型抑郁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钟摆病),是一种兼有躁狂和抑郁的疾病,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往往非常大,常常会导致人际关系糟糕、工作效率低下,并影响家庭生活,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的结果。
精神病性症状是指各种幻觉、妄想和紧张综合征等,抑郁症按其是否伴有上述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精神障碍发作之后不仅会影响到患者自己的生活,还会影响到家人及周围其他的人。
很多时候患者在严重的精神折磨和摧残之下往往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作出一些非正常的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与不伴精神病性状的病因分析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双相障碍,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改变,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
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触点敏感监测精准锁定病灶
采用最精密的检测系统,多触点敏感监测,6分钟捕捉大脑形态学变化,准确检测出受损脑源神经元信息的改变,进而锁定精神性疾病的深层病灶,为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2、平衡神经递质,使脑源神经信号传递正常
通过中医靶向技术,使细胞活性物质直接作用于受损脑源神经细胞内,迅速修复脑内神经异变部位,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结构,并达到平衡状态,保障了脑源神经信号传递正常。
3、、脑源神经营养因子正常分泌修复受损脑源神经
当神经递质平衡后,利用脑外电磁干预,将脑神经递质快速传递给脑神经突触后膜,调节大脑神经突触间的正常传导,通过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内正常表达,使受损的脑源神经得到全面修复。
三、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与不伴精神病性状的研究
1、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症状,在临床症状、发病年龄、遗传倾向、起病形式、个性特征及预后等多方面均与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不完全相同。
2、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CT临床对照研究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结果与临床的相关性,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脑部CT检查,以同期门诊神经症患者的脑CT检查报告作对照,并与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对照分析。
四、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方法
精神病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会给人们的身心都带来巨大伤害。
治疗的方法有很多种类,如催眠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精神分析法、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现就有效的几种方法进行分述1、催眠疗法:催眠疗法是通过环境和言语的暗示或使用药物如2.5%硫喷妥钠,使病人达到一定程度的催眠状态,病人全身放松,再用言语暗示,或帮助病人把创伤的体验回忆和发泄出来,通过数次治疗之后,病人的恐惧。
焦虑以及缄默、抑制、遗忘等症状即可以消失。
但有时病人可能会出现兴奋激动或由于暗示不当症状加重。
因此,操作者必须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科医生,病人的选择也应慎重。
2、森田疗法:森田治疗的理论认为,病人存在某种疑病的素质,总是过份担心自己的健康,同时病人又知道自己的症状是不正常的,力图摆脱它,但又摆脱不掉,循环往复反而进一步造成心理冲突,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让病人在心理上“听其自然”,放弃对疾病的抗拒,切断恶性循环,就可以使症状减轻或消失。
3、精神分析法:传统的精神分析法是让病人自由联想,近年来主要是采用面对面的普通交谈方式,让病人充分表达潜意识中的意念,通俗的说就是倒出灵魂深处的想法,医生经由分析来了解病人的各种欲望和动机,认识病人对挫折、冲突或应激的反应方式,并对病人进行解释和帮助,经过长期的治疗,调整病人的内心世界,消除各种情感疙瘩,促进人格的成熟,提高对现实的适应能力。
4、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指导、劝解、疏导、鼓励、安慰,以至一定的保证,让病人知道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并进而从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下解脱出来,恢复心理的平衡,甚至最终治愈各种症状,这就是支持性心理治疗。
五、小结
传统观念认为精神障碍是不可治愈的,其实只要在早期及时治疗还是有治愈的可能的。
我们建议,治疗精神障碍最好选择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不是仅仅依赖单纯的药物疗法或心理疗法。
参考文献:
[1]洪湘玲;杨金满;;抑郁症存在消极意念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2012年09期
[2]于洁;;躁狂症患者发作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