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允价值计量的推行难度及解决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的推行难度及解决办法
公允价值的引入,曾一度受到众多会计界人士的赞赏。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它却备受争议,甚至遭到否定。诚然,公允价值会计自身有诸多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允价值的推行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本文针对公允价值会计在推行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标签:公允价值金融危机推行
1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始于1990年时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布雷登的讲话发表以后。SEC认为,只有公允价值才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理计量属性,因此竭力提倡以公允价值进行衍生金融工具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2005年9月就开始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和制定的实质性工作。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在经过三年多酝酿后于2006年9月15日发布了单独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
我国自2001年首次执行公允价值失败后,又在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中,再次审慎地、较为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虽一波三折,却显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姿态。公允价值是新准则的一大亮点,它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IASB 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交易情况的有意愿的各方交换资产、清偿债务和被授予的权益工具可以被交换的金额。我国的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資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2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公允价值的推行
正当全球各国在如火如荼地广泛推行公允价值时,金融危机爆发了。而公允价值会计因为具有“顺周期效应”被指责为“放大了金融危机,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信心”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评。自2006年公允价值推行后,我国证券市场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这场危机促使我们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进行全面的反思,对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诚然,金融危机暴露了公允价值会计的诸多缺陷,但这并不影响公允价值的正常使用。“这场金融危机本质上属于由黑天鹅事件触发的系统性风险”(黄世忠)。正如2008年底SEC《市值会计研究》报告所指出的,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创新和对金融风险的估计不足,而不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广泛运用,引发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
3 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3.1 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相互冲突,可靠性欠佳
从本质上讲,强调通过动态计量达到如实反映经济信息的公允价值会计,与当代会计理论体系是相互冲突的,它不能充分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特征。
虽然,公允价值弥补了历史成本“刻舟求剑”式的“可靠性”,取而代之的是动态的相关性,但却又出现了提供的信息是“相关的”但却可能是“不可靠”的危险,公允价值与当前会计理论体系首要强调的“可靠”有着不一致的地方,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不相容的。
3.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可操作性不强
3.2.1 公允价值缺乏统一、标准的获取途径
公允价值中“公允”的价值难以确定,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允”,怎样确定真正的“公允价值”呢?根据新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有两种:存在活跃市场的,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这项规定中涉及到诸多“估计”、“预计”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到估值技术,在实际业务中,会计人员难以准确把握,如何进行“预计”、“估值”,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有很大的主观因素,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公允价值”,它还“公允”、“公平”吗?这值得我们反思。
3.2.2 公允价值缺乏明确有效的理论依据
首先,公允价值本身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其次,会计准则中虽然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但仅仅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没有单独的公允价值运用准则,各个具体准则没有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做明确的统一说明。对于估值技术的应用,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等都缺乏详细指南。最后,新准则在有关公允价值规定的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造成实务应用的分辨难度加大
3.2.3 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的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由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人为性,监管部门对其绩效评价难度增加,并且难以统一评价标准。这样就使得对采用公允价值的监管形同虚设,没有多大的实际效用。
3.3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公允价值的全面推行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与国际公允价值准则之间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这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重要障碍。正因如此,公允价值在中国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目前也是处于尝试阶段。“全面推行公允价值最好要有一个冷却期,不宜操之过急,匆忙定论,否则,可能矫枉过正,适得其反”(黄世忠)。2009年9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也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这一点。
3.4 公允价值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新宠
公允价值的核心是现值技术,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这就会导致公司后续计量中的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管理人员会根据企业的需求,有目的地选择使用公允价值。在我国现阶段资产评估市场不够成熟的客观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认极易出现“不公允”的情况,可能会使公允价值再次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比如,按照新准则中的规定,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传统的会计实务中,根据谨慎性原则,资产只确认减值损失,不确认升值收益,而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利得或损失都计人当期损益。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很可能被企业有意地加以利用,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新宠。
4 公允价值的改革措施
4.1 重构当前会计理论体系
构建于信息系统论和历史成本原则之上的当代会计理论,与公允价值会计着眼于动态、真实反映的思想相悖。公允价值会计的出现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系统反思和重构当代会计理论。如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缓解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加强对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披露等。
4.2 建立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标准
我国应汲取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积极研究IASB和FASB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制定操作性强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逐步提高准则制定机构的广泛代表性与制定程序的公开透明性,对公允价值的细节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并着力推广和应用XBRL,加快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国际进程。
4.3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自觉强化诚信意识,保持职业良知,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操守。增强法制观念,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
4.4 加强第三方的独立性和审计的监控作用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度不理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我国管理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对其加强监管,制定更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