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知识点.docx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用于疼痛管理和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痛化。
了解与麻醉相关的知识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操作步骤、麻醉剂和麻醉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一、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是通过应用不同的药物和技术手段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和无意识状态的过程。
麻醉能够消除疼痛感觉,镇静患者,保持生理平衡,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二、麻醉的操作步骤1. 麻醉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医师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人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手术部位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选择。
2. 麻醉诱导: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或气管插管等方式,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3. 麻醉维持:根据手术操作的需要,调整和管理麻醉药物的用量,维持患者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
4. 麻醉解除:手术结束后,逐渐停止麻醉药物的使用,使患者恢复清醒和自主呼吸。
三、麻醉剂的分类和作用1. 局部麻醉剂:用于局部麻醉,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消除局部疼痛感觉。
常见的局部麻醉剂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2. 静脉麻醉剂:主要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
常见的静脉麻醉剂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等。
3. 插管麻醉剂:用于气管插管后的全身麻醉维持,以保持患者的无意识状态。
常用的麻醉剂有异氟醚、巴比妥类药物等。
四、麻醉监测麻醉监测是对患者生理状况在手术过程中的实时监测。
常见的麻醉监测指标包括:1. 心电图监测:监测患者心脏的电活动,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2. 血压监测: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变化,确保血压在安全范围内。
3.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确保氧气供应充足。
4. 呼吸监测: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和呼气二氧化碳浓度,了解呼吸功能情况。
除了上述指标,还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其他监测如体温、尿量等。
综上所述,麻醉是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舒适。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知识培训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目录
• 麻醉基础知识 • 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 • 麻醉过程中的监测与处理 • 麻醉后的护理与恢复 • 特殊情况下的麻醉处理
01
麻醉基础知识
麻醉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麻醉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 以便进行手术或检查的过程。根据麻醉药物的种类和 作用机制,可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复合麻醉等 。
况。
遵守医嘱
患者需严格遵守医生的医嘱,按时 按量服药,并按时到医院进行手术 。
心理准备
患者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 医生的治疗,同时避免过度紧张和 焦虑。
03
麻醉过程中的监测与处理
麻醉过程中的监测
01
02
03
04
生命体征监测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 血氧饱和度等,以实时了解患
者的生理状态。
麻醉深度监测
02
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
麻醉前的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以便评估麻醉风险。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 全面检查,包括心、肺 、肝、肾等重要器官的
功能状况。
实验室检查
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 、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等。
特殊检查
针对不同手术需求,进 行相应的特殊检查,如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麻醉的生理机制
总结词
麻醉的生理机制涉及神经系统的多个方面,包括意识 、感觉、运动、呼吸等。麻醉药物通过与神经细胞上 的受体结合,抑制或兴奋神经传导,从而产生麻醉作 用。
详细描述
麻醉的生理机制涉及神经系统的多个方面,包括意识、 感觉、运动、呼吸等。当麻醉药物进入体内后,它们会 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抑制或兴奋神经传导,从而 产生麻醉作用。不同的麻醉药物作用于不同的神经传导 通路,产生不同的麻醉效果。例如,全身麻醉药物主要 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患者意识消失、呼吸受到抑 制;而局部麻醉药物则主要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感觉 消失。
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药物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实现手术期间的无痛手术和术后患者疼痛管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麻醉学知识点。
一、麻醉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
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传导功能来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则通过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镇痛药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感受。
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是指从清醒状态到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诱导药物有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异丙酚、丙泊酚等。
麻醉诱导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
三、麻醉维持麻醉维持是指在手术期间保持患者处于无痛意识丧失状态的过程。
常用的麻醉维持药物有吸入性麻醉药物(如七氟醚、异氟醚等)、静脉镇痛药物(如芬太尼、瑞芬太尼等)等。
在麻醉维持期间,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和代谢等生理参数。
四、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生理指标和仪器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处于恰当的麻醉状态。
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包括脑电图(EEG)监测、熵值监测、血浆浓度监测等。
五、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合理的术后疼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常用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法包括镇痛泵使用、神经阻滞技术、静脉镇痛药物等。
六、麻醉并发症与安全虽然麻醉是为了实现无痛手术的目的,但是麻醉过程中也有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
麻醉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安全意识,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七、特殊人群的麻醉考虑不同的患者在接受麻醉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麻醉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麻醉管理。
特殊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基础疾病患者等。
总结:麻醉学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它在手术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麻醉的基础知识的健康指导
麻醉的基础知识的健康指导1)全身麻醉(1)什么是全身麻醉?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经静脉或肌内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控制和调节。
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2)全身麻醉时需要患者如何配合?全麻分为三个阶段:全麻诱导期、全麻维持期、全麻苏醒期。
①全麻诱导期:麻醉医生会从建立好的外周静脉通道里推注麻醉药物,由于药物对血管有刺激作用,患者会感觉到针眼处有轻微疼痛,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
与此同时麻醉医生会用面罩持续给氧,患者只需放松身心,张口呼吸,然后就进入睡眠状态。
静脉给予肌肉松弛药,让患者全身肌肉松弛,自主呼吸停止后麻醉医师会从患者口腔里面插进一根气管导管到气管里,然后接上呼吸机,由呼吸机代替患者的肺进行气体交换。
②全麻维持期:在此期间通过静脉持续给予麻醉药物,维持患者于无痛、睡眠、肌肉松弛状态,直到手术操作结束,此期间患者处于神志消失、痛觉消失、记忆缺失、肌肉松弛的“睡眠”状态。
③全麻苏醒期:静脉给药停止后,等待患者慢慢苏醒。
在此期间,麻醉医生会呼唤患者的名字,需要患者努力睁开双眼,并配合麻醉医生的指导,进行张口深呼吸。
当患者意识恢复,出现吞咽反射,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麻醉医生会将气管插管拔出。
若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不能咳出时,麻醉医生会用吸痰管为患者吸痰,需要患者张口配合,不要咬住吸痰管。
由于苏醒过程中,手术床较窄而患者躁动,坠床风险高,会有专人守护在患者身旁以确保安全。
患者苏醒后尽量不要乱动。
2)连续硬膜外麻醉(1)什么是连续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指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称为硬脊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硬膜外麻醉。
根据其给药方式,可分为单次法与连续法。
医学麻醉学基础知识项操作
医学麻醉学基础知识项操作在临床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时常需要使用各种麻醉剂和麻醉技术来使病人进入无痛状态,完成手术操作。
为了准确、高效地完成麻醉操作,麻醉医生需要掌握医学麻醉学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麻醉相关的身体生理学、药理学、麻醉机的使用、麻醉操作中的诊疗技术、麻醉安全等几个方面讲述基础知识的操作。
一、身体生理学在进行麻醉操作前,麻醉医生需要对病人的身体生理学有足够的了解,了解病人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等情况,以更好地做好麻醉前评估工作和麻醉后的护理工作。
1. 呼吸生理学呼吸生理学是麻醉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要求麻醉医生熟悉呼吸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掌握正常呼吸的特征、规律和相关性状,以及呼吸的一般规律。
2. 循环生理学麻醉医生需要了解身体循环的机制以及唤醒过程对循环的影响,包括术前患者心脏的功能、肺循环、静脉回流等。
3. 神经系统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学是麻醉医生需要了解的重要领域。
麻醉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神经生理状态、神经调节、神经肌肉活动、感官和感觉功能等等。
二、药理学药物是麻醉医生实行麻醉操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于麻醉医生而言,了解麻醉剂的用量、效果以及不同麻醉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 各种麻醉药物的特点临床麻醉常用的药物有硫酸镁、丙泊酚、乙醚等。
了解这些药物的特点和用法,以及不同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适应症,有利于麻醉医生制定更为科学的麻醉方案。
2. 麻醉剂的应用在实行麻醉操作之前,麻醉医生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麻醉剂。
对于麻醉剂的用量、注射方法、注入速度和设定目标,麻醉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整。
三、麻醉机的使用在麻醉操作中,麻醉医生会使用麻醉机。
掌握麻醉机的使用方法,熟悉麻醉机的构造、原理和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麻醉机的作用。
1. 麻醉机的构造和原理掌握麻醉机的构造和原理,可以让麻醉医生更好地进行麻醉操作。
常见的麻醉机包括呼吸机、吸入麻醉机、输液泵等。
麻醉学重点总结x(总6页)
麻醉学重点总结x(总6页)麻醉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的应用与监护。
其内容涵盖了各种外科手术、疼痛控制、重症监护等方面,对于保障手术安全、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恢复都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麻醉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一、麻醉药物1.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平类、氢化可的松、吗啡类等。
其中,巴比妥类常用于喉镜检查、内窥镜检查等短时间手术;苯二氮平类药物适用于全身麻醉和镇静;氢化可的松常用于手术前的镇静和减轻术后疼痛;吗啡类药物适用于剧痛、癌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2.局麻药物局麻药物主要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其作用机制是阻滞神经传导,使神经兴奋性下降,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
应用范围广泛,常用于外科手术、产科分娩、疼痛治疗等。
二、麻醉技术常用的全身麻醉技术包括静脉麻醉和气管插管。
静脉麻醉可分为全麻和维持麻醉两个阶段,通过输注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呼吸抑制、循环稳定等。
气管插管主要是为了维持气道通畅,保证呼吸功能正常。
局麻技术包括皮下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硬蛛鞘外麻醉等。
皮下浸润麻醉适用于小手术和疼痛治疗;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四肢和躯干疼痛;硬蛛鞘外麻醉适用于剖腹产、下肢手术等。
三、麻醉监护1.心电监护心电监护是麻醉监护中最重要的一项。
通过电极贴在患者胸部,可以监测出心率、心律、QT间期等指标,预防心脏意外。
2.呼吸监护呼吸监护是麻醉监护中最危急的一项。
通过插入气管插管、面罩等装置,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吸呼比等指标,提供有力的呼吸支持。
3.血氧饱和度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护是麻醉监护的必要组成部分。
通过指夹等装置,监测血氧饱和度,及时判断是否需要增加氧气供应。
四、麻醉并发症1.呼吸抑制呼吸抑制是麻醉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往往源于药物剂量过大或患者基础疾病。
需要密切监测呼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2.心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是麻醉过程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
麻醉小常识 科普
麻醉小常识科普
麻醉小常识包括:
1. 吸入全身麻醉:通过呼吸回路挥发,经过气道到肺泡、毛细血管,吸入麻醉药进入循环,作用于大脑镇静。
吸入麻醉药当中通常会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
2. 静脉全身麻醉:丙泊酚经过静脉让病人镇静,同样也会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还有其他血管活性药。
3.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相结合,降低各自的药物用量,减少对人体的影响。
4. 局部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手术区域附近局部浸润,产生镇痛和麻醉镇痛的麻醉效果。
但局部麻醉不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因为清空手术涉及的范围较大,局麻药不能够完全涵盖,所以术中病人依然会感觉到非常痛苦。
5. 全麻:是通过静脉点滴给药作用于神经系统,大脑的靶区域,产生全身的麻醉的效果。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病人处在一种睡眠的状态下进行手术,病人会感觉到很舒适,麻醉苏醒后手术就结束了。
麻醉基础学习
麻醉前评估
01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家 族史等,以评估麻醉风险。
02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心、肺、 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
03 实验室检查
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 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麻醉前用药
01 镇静药
用于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提高麻醉耐受性。
02 镇痛药
用于减轻患者疼痛,提高麻醉效果。
03 抗胆碱药
用于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防止术中出现呼吸道梗 阻。
麻醉器械和药物的准备
麻醉机
用于实施麻醉,保证患者 呼吸通畅。
麻醉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 术需要,准备适当的麻醉 药物。
监护仪
用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保证手术安全。
03
麻醉的实施
麻醉诱导
麻醉的分类
总结词
麻醉的分类
详细描述
根据麻醉作用部位和药物的不同,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类。全身麻醉是 指通过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消失、痛觉消失,适用于大型手术 或需要长时间保持静止的手术。局部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手术部位或神经干周围,
使手术部位或特定区域的感觉消失,适用于小型手术或局部手术。
高血压患者的麻醉处理
总结词
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麻醉时,需要特别关 注血压的控制和监测,以降低手术风险 。
VS
详细描述
在麻醉过程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能会 因为手术刺激、麻醉深度等因素而出现波 动。因此,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 行密切监测,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麻醉深 度和药物使用,以保持血压的稳定。同时 ,在手术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控制失血量 和补液量,以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麻醉学基础知识
麻醉学基础知识麻醉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麻醉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旨在通过控制病人的意识、疼痛和生理反应,为各种医疗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介绍麻醉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麻醉的分类、麻醉药物和监护设备。
一、麻醉的分类麻醉可以分为全麻和局麻两种。
全麻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或呼吸途径给予药物,使其进入无意识状态和全身麻痹,包括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三个阶段。
局麻是在手术局部或某一特定区域注射麻药,使局部神经丧失感觉,以供手术操作。
二、常用的麻醉药物1. 静脉麻醉药物: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它们具有快速进入和脱离麻醉状态的特点,可以提供平稳的麻醉诱导和维持过程。
2. 气管插管用药:用于气管插管的药物包括喉喷麻醉剂和肌松药物。
喉喷麻醉剂常用的有利多卡因,用于减轻患者插管时的不适。
肌松药物用于使患者的肌肉放松,便于插管。
3. 局麻药物:局麻药物主要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它们通过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区域失去感觉。
三、麻醉监护设备1. 无创血压监测仪:无创血压监测仪通过袖带测量患者血压,可以动态地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
2. 心电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可以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确保患者的心脏安全。
3.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通过夹在患者的手指上,测量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这个参数可以反映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程度和血氧供应情况。
4. 呼吸机:呼吸机可以辅助患者的呼吸,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
它可以控制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确保患者的呼吸顺利。
总结:麻醉学是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麻醉药物和监护设备的应用,可以控制患者的意识、疼痛和生理反应,为各类医疗手术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操作条件。
了解麻醉学的基础知识对医学工作者和患者都非常重要,可以保障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以上就是对麻醉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 镇静2) 镇痛3) 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 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 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 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 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 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小知识
麻醉小知识如下是有关麻醉的小知识:一、手术所用的麻醉方式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还包括非插管的静脉全身麻醉以及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
1.局部麻醉:应用局麻药,逐层浸润手术操作区域,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主要通过应用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等常用局麻药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2. 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干旁,暂时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区域达到手术无痛目的的麻醉。
3. 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传导,使所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暂时性障碍,称为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根据注入椎管内不同的腔隙,又分为硬膜外阻滞、骶管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腰麻)和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4. 非插管的静脉麻醉:在吸氧状态下给予镇痛镇静药,保证自主呼吸,从而进入麻醉状态的麻醉方式。
5.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要求,手术过程中需要肌肉松弛,需要使用肌松药,肌松药的使用会影响呼吸,因此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维持通气,以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以及肌肉松弛的效果。
二、麻醉前要做好哪些准备1. 禁食禁水禁食禁水的主要目的是使胃充分排空,防止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出现呕吐而发生误吸。
许多麻醉药物会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在麻醉过程中如果发生呕吐,呕吐物极易吸入气道内,会引起气道的梗阻,大量食物残渣及胃液吸入肺内就会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严重的低氧血症等,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威胁生命。
2.禁止化妆医生在手术中需要通过甲床颜色及口唇颜色和瞳孔的对光反射来判断你的生命体征,化妆会影响以上部位的观察,因此需要禁止。
3.不能佩戴饰品手术中使用的电刀等设备,金属饰品会造成局部短路,引起局部能量聚集,导致皮肤灼伤。
手术中体位改变可能会将饰品压在身下,可导致局部血供变差,形成压力性损伤。
且全麻状态下意识不清,极易造成首饰丢失,财物损失。
4.摘除假牙麻醉时会将气管插管由口腔或鼻腔插入气道内,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假牙或活动牙齿掉入气道内,引起窒息威胁生命。
麻醉学
麻醉学第一章绪论1、麻醉学:现代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功能监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学诊疗的科学。
2、麻醉: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使病人在接受手术或有创操作时不感觉疼痛或不适。
3、临床麻醉学具有六大组成部分,即:①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评估与准备;②麻醉的实施与管理;③专科患者的麻醉;④危重疑难患者的麻醉;⑤麻醉期间的监测;⑥麻醉并发症的防治。
4、临床麻醉基本方法分类。
、复合麻醉:又称平衡麻醉。
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和(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6、联合麻醉: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7、ICU的特点是:①配备有先进的设备以能对患者生命功能进行全面、连续和定量的监测;②具备早期诊断及先进的治疗设备与技术;③采用现代化管理,因而具有高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④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护理队伍。
第二章手术患者术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手术患者术前病情评估与准备工作包括:①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健康情况和具体病情;②评估患者接受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③明确各器官疾病和特殊病情的危险所在,书中会发生哪些并发症,需采取哪些防治措施;④选择麻醉前用药和麻醉方法,拟订具体麻醉实施方案和麻醉器械准备。
2.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 1级: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2级:心、肺、肝、肾等实质脏器虽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
3级:心、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病变严重,功能减退,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较差。
4级:上述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
5级: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3.硬膜外阻滞或术后镇痛时低分子肝素使用指南①硬膜外置管应于用肝素前1h以上(心脏手术前24h)②硬膜外拔管应于停用肝素后10~12h以上③硬膜外拔管2h后,方可继续使用肝素④硬膜外置管期间,建议低分子肝素2次/日改为1次/日4.麻醉前准备:(一)改善患者全身状态①改善营养状况②纠正贫血和水电解质紊乱③术前思想和精神状态的准备④停止吸烟⑤增强体力,改善心肺储备功能,增加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二)呼吸系统的准备①术前停止吸烟两周②对特殊病人进行肺功能检查③进行呼吸功能锻炼④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3-5天(三)心血管系统的准备①血压显著升高者(>180/100mmHg)应在术前控制血压②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用β受体拮抗剂③麻醉手术前不主张停治疗药物,不可口服的,经肠外给药(四)其他①改善肝、肾功能②妊娠4—6个月是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③常规排空胃:择期手术者,无论选择何种麻醉方法,术前都应禁食易消化固体食物或非人类乳至少六小时;而禁食油炸食物、富含脂肪或肉类食物至少八小时;新生儿、婴幼儿禁母乳至少四小时,易消化固体食物非人类乳或婴儿配方奶粉至少六小时;所有年龄患者术前两小时可饮清水(不包括酒精饮料)5.麻醉前用药的目的:①镇静:使患者减少恐惧,解除焦虑,情绪安定,产生必要的遗忘。
麻醉科的相关学科与知识点
麻醉科的相关学科与知识点一、引言麻醉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和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的相关学科和知识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麻醉科的内容。
二、麻醉学1.麻醉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麻醉学是研究麻醉方法和技术,以及麻醉对机体生理和病理反应的影响的科学。
它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随着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2.麻醉方法的分类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全麻、腰麻、硬膜外麻醉、静脉麻醉等。
不同的手术和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和病人的舒适度。
3.麻醉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和辅助麻醉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病人达到无痛或意识丧失的状态。
三、麻醉设备与监护1.麻醉设备的种类与功能麻醉设备包括麻醉机、监护仪、呼吸机等,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是麻醉科不可或缺的工具。
麻醉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对手术的成功和病人的安全非常重要。
2.麻醉监护的指标与方法麻醉监护包括心电图监护、血压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及时了解病人的生理状况,以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调整麻醉方法和药物。
四、麻醉并发症与处理1.常见麻醉并发症麻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过度麻醉、呼吸抑制、心血管系统反应等。
麻醉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及时处理这些并发症,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2.麻醉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于不同的麻醉并发症,麻醉医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例如,对于呼吸抑制可以通过辅助通气和药物逆转剂来恢复呼吸功能。
五、麻醉科的研究与进展1.麻醉科的研究方向麻醉科的研究方向非常广泛,涉及到药物研发、麻醉机制、麻醉技术改进等。
通过不断的研究,麻醉科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病人的术后恢复。
2.麻醉科的进展与前景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麻醉科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研究成果逐渐取得突破,麻醉科的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麻醉科将更好地满足各种复杂手术的需求,并提供更为安全和高效的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知识点总结
全身麻醉知识点总结一、全身麻醉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全身麻醉适用于各种有创性手术,包括心脏手术、脑部手术、胃肠道手术、妇科手术、骨科手术等。
此外,还可以用于紧急情况下的病人麻醉,例如心肺复苏、创伤病人手术等。
2. 禁忌症:全身麻醉有一定的禁忌症,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都需要谨慎使用全身麻醉。
此外,对全身麻醉药物过敏的病人不宜使用全身麻醉。
二、全身麻醉的分类依据全身麻醉在手术中所需的程度,全身麻醉可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强直型麻醉、失神型麻醉和深度麻醉。
1、强直型麻醉:强直型麻醉是指在全身麻醉的作用下,患者的全身肌肉变得僵硬、无法活动,这种麻醉状态一般适用于骨科手术。
2、失神型麻醉:失神型麻醉是指在全身麻醉的作用下,患者失去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知觉,但肌肉仍然保持活动状态,这种麻醉状态适用于大多数手术。
3、深度麻醉:深度麻醉是指在全身麻醉的作用下,患者处于极深的无意识状态,这种麻醉状态一般适用于心脏手术等高风险手术。
三、全身麻醉的作用原理全身麻醉是通过控制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功能,使患者进入一种无痛、无意识的状态。
全身麻醉通过在患者的血液中输入一定比例的麻醉药物,从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效果。
1、麻醉药物的作用机理:大多数麻醉药物都是GABA类的受体激动剂,它们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从而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2、全身麻醉的过程: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及用药剂量,并通过不同途径(静脉注射、吸入麻醉等)给患者进行麻醉过程,从而达到控制患者神经系统的目的。
四、全身麻醉的风险和并发症全身麻醉虽然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医生在进行全身麻醉时需要严格把关,确保患者的安全。
全身麻醉的风险和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变化、过敏反应、麻醉深度监测不足、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1、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变化:全身麻醉会抑制体内的呼吸中枢,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同时也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如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 5 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 /平衡麻醉( balanced anesthesia ):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 combined anesthesia ):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 、ICU 、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 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 ,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 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 2 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 3-5 天;3) 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 8.3mmol/L ,尿糖低于( ++ ),尿酮体阴性;4) 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 12h ,禁饮 8h ;小儿小于 36 个月者,禁食 6h ,禁饮 2-3h ;大于 36 个月者禁食 8h,禁饮 2-3h 。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镇静2)镇痛3)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 周,华法林术前停药 3-5 天。
6.ASA 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神经干(丛)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暂时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
3.常用的酯类局麻药包括:氯普鲁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酰胺类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丁哌卡因心脏毒性最强,罗哌卡因有感觉运动分离现象,蛛网膜下隙阻滞最常用的是布比卡因(丁哌卡因)。
4.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考的是填空)A.毒性反应:a)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轻度表现为眩晕、多言、无理智及定向障碍,同时血压升高,脉压变窄;中度表现为惊恐、烦躁不安,血压明显升高,但脉搏趋于缓慢,并有缺氧和脊髓刺激症状;重度表现为神志丧失,面部及四肢肌震颤发展为阵挛性惊厥、抽搐,如不处理,因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
b) 心血管系统毒性:轻度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重度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缓慢甚至心搏骤停。
治疗方法:停药、吸氧,保证气道通畅;轻度毒性反应静注地西泮 0.1mg/kg ,以预防和控制抽搐;出现抽搐和惊厥,应采用硫喷妥钠、咪达唑仑及丙泊酚静注;惊厥反复发作,静注琥珀胆碱,行快速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出现低血压可用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心率缓慢用阿托品静推,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B.过敏反应:是指再次使用少量局麻药后,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酯类局麻药发生较多。
轻者皮肤斑疹、血管性水肿;重者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循环虚脱,危及病人生命。
治疗方法:立即皮下或静注肾上腺素 0.2-0.5mg ,然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
C.局部神经毒性反应:局麻药浓度过高,使用不合适的助溶剂和防腐剂均可造成神经损伤。
5.神经阻滞麻醉总结:麻醉方麻醉适应证并发症式部位颈深丛C1-4气管切开术, 1.局麻药毒性反应, 2.高位阻滞甲状腺手术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 3.膈神经阻滞, 4.喉返神经阻滞,(重 5.霍纳综合症, 6.椎动脉损点)伤臂丛阻C5-8滞和 T1的前支坐骨神 L4-S3经阻滞指(趾)指/趾神经阻神经滞腋路(前臂、腋路:局麻药毒性反应,桡手部)神经阻滞不全;锁骨上(上锁骨上:气胸(最常见),臂、肘部)星状神经节及膈神经阻滞;肌间沟(肩肌间沟:尺神经阻滞不全,部、上臂)损伤椎动脉,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霍纳综合症侧卧位坐骨神经阻滞法(膝关节以下部位)手指、脚趾手局麻药内不加肾上腺素,注术药量不宜过多,以免压迫血管,引起手指坏疽。
第四章椎管内麻醉1.椎管内麻醉( intrathecal anesthesia )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
2.蛛网膜下隙阻滞 /脊麻( spinal an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神经传导阻滞的方法。
3.硬脊膜外隙阻滞( epidural an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
4.脊麻的特点是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
硬脊膜外隙阻滞的特点是局麻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大,药物由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全身副作用,可以通过置管而连续给药,有利于时间长短不能确定的手术。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联合阻滞(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CSE )则取两者的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应用日趋广泛。
5.成人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中,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仰卧位,脊椎最高点位于 C3和 L3,最低点位于 T5和骶部。
脊柱的韧带由内向外依次是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脊髓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是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形成三个间隙蛛网膜下隙、硬脊膜下隙、硬脊膜外隙。
穿刺要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至硬脊膜外隙,再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
新生儿脊髓终止于第 3 或第 4 腰椎,成人脊髓终止于第1、2 腰椎之间,蛛网膜下隙穿刺,成人应选择第 2 腰椎以下的间隙,小儿应在第3腰椎以下穿刺。
骶管是硬膜外腔的一部分,上起自硬脊膜囊,即第 2 骶椎水平,行骶管穿刺时切勿超过第二骶椎水平。
脊神经共 31 对,包括 8 对颈神经, 12 对胸神经, 5 对腰神经, 5 对骶神经, 1 对尾神经。
甲状软骨部分为 C2 ,胸骨上缘为T2 ,双乳头连线为 T4 ,剑突下为 T6,肋缘下为 T8 ,平脐为 T10 ,耻骨联合水平为 T12 。
6.蛛网膜下隙阻滞,局麻药进入脊髓的途径:局麻药透过软脊膜达脊髓:此过程缓慢且仅浸润脊髓表浅层。
局麻药沿 Virchew-Robin间隙穿过软脊膜达脊髓深部。
7.硬膜外阻滞时局麻药的主要作用方式:椎旁阻滞,经根蛛网膜绒毛阻滞脊神经根,局麻药弥散通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隙产生“延迟”的脊麻。
8.椎管内阻滞的顺序: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
具体顺序是:血管舒缩神经纤维→冷感消失→温感消失→对不同温度的辨别→慢痛→快痛→触觉消失→运动麻痹→压力感消失→本体感消失。
9.局麻药的作用部位是脊髓和神经根,作用机制是穿过神经膜,抑制 Na+ 通道,阻断神经传导10.临床麻醉基本要求:镇静、镇痛、肌松交感神经,感觉神经阻滞→内脏和躯体镇痛运动神经阻滞→ 肌松作用无直接镇静作用,协同镇静药物的镇静作用11.一般交感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高 2-4 个神经节段,运动神经阻滞平面又比感觉消失平面低 1-4 个节段。
12.蛛网膜下隙阻滞时的体位是侧卧低头屈膝位或坐位;穿刺点选择 L3-4 ,L2-3 ,L4-5 ;主要部位为蛛网膜下隙。
13.蛛网膜下隙麻醉适应证:下肢,下腹部,会阴部,中短手术( 2-3h)14.蛛网膜下隙麻醉禁忌证:穿刺点感染,菌血症,重度低血容量( shock ),凝血障碍,颅内压增高,病人拒绝,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脊柱外伤。
15.影响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调节的因素包括:穿刺部位、病人体位、药液比重、注药速度、穿刺针尖斜口方向16.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术中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术中并发处理方法症血压下降、补充血容量,静注麻黄心率缓慢碱、阿托品呼吸抑制吸氧、辅助呼吸、机械通气恶心、呕吐若因血压下降引起,先升压17.肩胛下角平第 8 胸椎水平,两侧髂嵴连线最高点平对第 4 腰椎。
17.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1) 头痛:术后 1-3 天。
特点为坐起时明显,中年女性多见。
预防及治疗:细针穿刺,术后去枕平卧6h 。
补液,止痛,硬膜外盐水、右旋糖酐或自家血填充。
2)尿潴留:中医针灸,热敷下腹部膀胱区,副交感兴奋药。
3)蛛网膜下隙感染:后果最严重。
4)暂时性神经症状( Transient Neurologic Symptoms, TNS):临床表现 : 腰麻后 12-36h ,持续 2-3 天背痛 , 并放射到臀部下肢,与局麻药种类和手术体位有关,与浓度无关。
治疗:非甾体抗炎镇痛药18.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神经并发症包括:脑神经受累、假性脑脊膜炎、粘连性脑脊膜炎、马尾神经综合征。
19.连续硬膜外麻醉( CEA ):硬膜外置管后,可连续注药,产生连续硬膜外阻滞,称连续硬膜外麻醉。
20.硬膜外麻醉时患者的体位是侧卧低头屈膝位或坐位,穿刺点选择切口中点相对应脊间隙。
21.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目的是减缓局麻药吸收速度,延长作用时间,但高血压患者避免加用。
22.决定硬膜外阻滞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麻醉药容量,决定阻滞程度和作用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是麻醉药的浓度。
23.硬膜外麻醉注射的试验剂量为3-5ml ,目的是排除意外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
如果注药后5min 内出现下肢痛觉和运动消失,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隙。
24.硬膜外间隙的确定方法:阻力突然消失,负压现象,无脑脊液流出。
25.影响硬膜外阻滞平面的因素有:导管的位置和方向、药物容量和主要速度、体位、病人情况(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用量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