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腹针针刺的深度(温木生)

合集下载

腹针

腹针

3、腹部围绕着人体中心——肚脐(神阙)神阙穴为神之所舍其中也。

为肚脐。

其:“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

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传,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神阙位于脐窝中央,脐窝是由新生儿时脐带残端变干后.脐带与腹壁表皮相连接处出现裂口,逐渐与腹壁脱离,遗留创面愈合后形成。

因人体在母体内是通过脐带获得营养逐渐形成的,所以脐是禀受先天的最早形式,因此,神阙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

腹针理论认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脐带。

胎儿出生后,脐带作为一个废弃的组织将会在新生儿期干燥、脱落。

但脐周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通道及网络并未完全消失。

脐环与脏腑及人体其他部位的沟通点多与腹部的穴位叠落,其连线可在前腹壁浅层呈现出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状似神龟。

此外,腹诊的临床应用也有了近千年的历史。

这些都为腹针疗法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腹针的定位及取穴特点1、熟悉腹部的骨度分寸和腹部的划分定穴腹部为了临床取穴方便一般把以神阙至腹侧的外缘定为6寸来计量。

其他参照针灸骨度分寸。

任脉的定位以腹白线为准(比较粗),而不是简单地定为腹正中线。

其他经脉的定位按比例与任脉相平行而定。

2腹穴的定位:神阙——脐之正中取之。

任脉下脘:脐上2寸取之。

任脉商曲穴:下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建里:脐上3寸。

任脉石关:建里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上脘:脐上5寸取之。

任脉中脘穴:脐上4寸取之。

任脉阴都:中脘穴旁开5分处取之。

肾经气海旁:气海脐下1.5寸,当脐与关元穴连线中点处取之。

任脉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关元穴:脐下3寸,中极上1寸取之。

任脉水分:脐上1寸取之。

任脉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胃经天枢: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之。

胃经石门:脐下2寸,关元上1寸取之。

任脉阴交:脐下1寸,石门上1寸取之。

任脉外陵穴:阴交穴旁开2寸处取之外陵。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

有任脉、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五条经脉从腹部 经过,足少阳胆经循行于腹 侧,腹部不仅有阴中之阴的 任脉,还有足阳明胃经和足 少阳胆经两条阳经。因此, 在腹部不仅可以调阴,而且 可以调阳。
• 腹部正中:任脉; • 任脉旁开0.5寸:肾经; • 任脉旁开2寸:胃经; • 任脉旁开4寸:脾经; • 侧腹部:肝胆经。
腹针进针的深度及针刺手法
1、进针的深度: 腹针将进针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 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 的病,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 病,针刺地部(即深刺)。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 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腹针的常用处方
一、天地针的组成及适应证
二、引气归元的组成及适应证 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 元4穴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 脘,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 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 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 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元气, 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 之意,故名“引气归元”。《难 经· 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 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 胃、补肝肾的功能。
脾胃论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 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 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 和胃的范畴。 在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能生化万物。 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 《素问· 灵兰秘典论》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 物质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 营养物质,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腹针针刺的深度

腹针针刺的深度

腹针针刺的深度2018-06-28腹针具有:“失之毫米,差之千里”的影响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其“深伏皮肉间,深而不见”,现代经络研究已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并证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

腹针吸纳这一现代科学成果并成功的运用于临床,将腹壁分为天、地、人三部,可通过针刺的不同深度达到不同的经络层面而实现不同的治疗目的。

其针刺深度分为一下3钟。

1、浅刺:浅刺是将针刺入皮下。

浅刺时,会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但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治疗的相应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

所谓“浅刺(天部)调筋骨”,指的是根据“神龟图”取穴。

即选穴反映点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点时,对局部的穴位进行浅刺,能达到调整人体筋骨的目的的。

临床多用以解决头身肢体局部疾患,针对疾病的标,主治病程的短,病情急,邪在表的疾病。

2、中刺:将针具刺入腹部的脂肪中,会对腹部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或有轻微的胀感。

当针尖刺入相应的深度时,与病变部位相关的经脉会很快发生变化。

所谓“中刺(人部)调经脉”,指的是根据循经穴为主取穴,针刺时使用中刺方法。

通过调理这些经脉,能够发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鼓舞气血运行的作用。

如中脘穴,浅刺可以治疗头面部疾病,中刺则发挥治疗胃脘部疾患的作用;又如关元穴,浅刺对腰痛有良效,中刺可以补益肾阳、培补肾元。

中刺主治病程长,邪在腠理的疾病。

3、深刺: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

深刺时,会对内脏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

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所以深刺的深度应以患者的感觉为度,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腹腔内。

所谓“深刺(地部)调脏腑”,取穴以任脉为主结合八卦理论,如天地针,引气归元,采用深刺的方法治疗,可以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八廊”中每一廊的穴位都对主脏腑有特别的指向性治疗作用,如心肾不交出现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时,可用离廊与坎廊的穴位——中脘和关元;如肝气不舒。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作为一个微针系统,其特定区域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 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同样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体 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的 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 是腹针取效的机理所在。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常用穴位图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四、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1、天 地 针
组成: 中脘、关元
(腹针中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
功效:具有健脾益肾之效
2、引气归元
组成: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功效:具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3、常用的针刺法
(1)三角针 以主穴为顶点向上或向下各距3~5分,分别再刺两针使三针
形成等腰等边三角形。适宜于症状比较局限的疾病。如膝关节 疼痛、局部关节疼痛。 (2)三星法
以主穴为基础向上下、左右,各距主穴3~5分,分别各刺1 针,形成并行排列。适宜于症状呈带状或条状的疾病。如坐骨 神经痛等。 (3)梅花刺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5 、膝关节痛
【腹针治疗】 处方:滑肉门S 、外陵S 、气旁S 、下风湿点S 辩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 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 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腹针疗法腹针疗法
6、脑卒中
【腹针治疗】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外陵(患侧)、下风湿点 (患侧)、商曲(健侧) 辩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侧)、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神经麻痹----阴都(患侧)、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侧)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侧) 、上风湿外点(患侧) 下肢无力----大巨(患侧) 、气旁(健侧) 足内翻---上风湿内点(患侧) 、气旁(健侧) 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侧) 、大巨(患侧)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常见病的腹针治疗续2011-07-15 17:18骨性关节炎是—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

亦称为骨关节病。

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书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在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部位。

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清楚。

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妇女。

继发性是指由于先天性畸形,如关节脱位、关节内创伤、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所致。

发展到晚期两种类型临床表现、病理病变均相同,最早期发生在关节软骨,继发骨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改变。

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因血管增生,软骨内化骨,形成骨赘,骨赘破裂或关节软骨剥脱,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滑膜可以增生、水肿、关节液增多:或关节液少量,葡萄珠样改变,大部分消失,被纤维组织形成的条索状物代替。

关节囊可产生纤维变性和增厚,限制关节活动。

周围肌肉因疼痛产生保护性痉挛,关节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

可发生畸形,屈曲畸形或脱位。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疼痛。

初期为钝痛,逐渐加剧。

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

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疼痛。

疼痛与天气变化、潮湿受凉等因素有关。

关节活动不灵活、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

关节活动时有不同的响声,如摩擦音等。

有时可出现关节交锁。

检查显示关节肿胀,可有中度渗液,膝关节浮膑试验阳性;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和肌痉挛;严重时出现关节畸形;有时可触及关节内游离体。

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增粗,形成Heberden结节。

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

后期骨端变形,关节表面不平整,边缘骨质增生明显。

软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伴滑膜炎时膑下脂肪垫模糊或消失。

腹针治疗方法:主方:可选用中脘、关元穴;老年人或体虚者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

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穴。

定位取下风湿点穴。

配方:1.病变严重在下风湿点穴沿早期径络循行线加针,或刺呈三角形针。

腹针知识

腹针知识

腹针疗法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

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

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

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

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

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腹部经络的特点胎儿在母体发育成熟后,先天经络已经形成。

胎儿娩出后,人体的营养摄入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食道摄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气,后天的经络系统开始发育和创建。

先天供给营养的途径被人为地切断〔脐带被结扎〕系统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统同时被人们所忽略。

但是,这一系统在腹部依然存在,当人们在发生疾病时便可以在腹部找到与全身应答关系非常明确的相关位置点,只要根据腹部先天经络分布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的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

因此,这腹部除了传统的经络系统,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经络系统--腹部全息系统。

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

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

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

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掌握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
腹针疗法针刺的深浅也影响着腹针的治疗方向,要认真掌握。

腹针腹部穴位分为天、人、地三部,分别对应“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腹针穴位是一个立体结构,有着一定的空间层次。

腹针理论指出,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针刺深浅掌握不当,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

比如,上风湿点浅刺,针对“神龟图”对应的肘关节的“筋骨”,可以治疗网球肘、肘部扭伤、肘部风湿痛等等;如若深刺该穴,即是针对肝脏的调节,可以治疗肝气不舒、横逆犯脾所致的纳差、便溏、腹胀腹痛,可以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眩晕、血压升高,可以治疗肝不藏血所致月经不调、崩漏等等。

虽然严格地定位了腹针的腹部穴位,但是,不同的针刺深浅,就针对了不同的疾病类型。

所以,要提高薄氏腹针的临床疗效,针刺的深浅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因素。

一般而言,天、人、地三部,深度均在脂肪层及在筋膜上,未达肌层,不入腹腔。

比如中脘穴,浅刺,针对头面疾患;中刺,针对胃脘疾患;深刺,则调节心脏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在天、人、地三个层次的每个层次中,还要再细分层次。

比如中脘天部浅刺层次当中又浅刺,针对的是前额头痛,天部浅刺层次当中深刺,针对的是后枕头痛。

临床应当详查,对于提高腹针的疗效,极有帮助。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腹针的原理:固定的穴位有 22 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

因此一定要细致, 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

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 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腹针的特点: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 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浅刺: 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

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

如:口腔溃疡。

1. 2. 3. 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1. 穴位少,易懂易记。

2. 针刺浅,较安全。

3. 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 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1. 取穴一定要准, (毫厘之差)疗效不同。

定位一定要准。

2. 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 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 45 分钟以上。

越时间长,疗效越好。

(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

只能 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

)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 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

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

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

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 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 定位要精确。

2. 深浅度要合适。

3. 不需要捻转提插。

4.中刺: 针尖在脂肪层。

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

作用通经络。

深刺: 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 。

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

而没 有酸麻胀痛的感觉。

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此。

用针的标准:0.5 ,1.5 寸,2 寸的针。

身体的好坏看小腹,小腹摸得实在,是正气足,用部关元穴。

2. 针体的粗细标准:一般多用于 0.25 , 0.22 ,0.16 的粗细。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

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
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
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
序号
穴位名称
定位
功 能
传统功能
全息图功能
1
中 脘
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龙源文化☆电子书
腹针疗法
龙源文化精诚奉献
腹针疗法的经络理论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AⅢ消瘦型
36#(0.20mm-50mm)
36#(0.20mm-40mm)
36#(0.20mm-30mm)
BⅠ肥胖型
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脑瘫、慢性前列腺炎、眼底病、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
BⅡ正常型
BⅢ消瘦型
38#(0.18mm-50mm)
38#(0.18mm-40mm)
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病
8
商 曲
下脘旁开5分处
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腹针

腹针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由此而来否定了每人只有一个颅中脑的观点。
科学家研究明确了两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颅脑面临惊恐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冲击胃发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
据11月号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有科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人的肚子能了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人的决定是从肚子里作出的”
薄氏在对腹部经络分布特点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后认为:腹针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先天经络对全身的调控作用和腹部经络系统对全身的影响是首要的条件。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同时证实了腹部经络系统有序分布的客观性和与全身经络分布的相关性。为揭示经络的特性和科学地对经络系统的功能进行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使腹针疗法成为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无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方法。
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
9
气 旁
气海旁开5分
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
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0
气 穴
关元穴旁5分处
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
相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1
滑肉门
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编辑本段]
原理
腹针属针灸学新开展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其创始人薄智云教授研究近30年的结晶。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调控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腹针技术操作方法及治疗技术方案

腹针技术操作方法及治疗技术方案

腹针技术操作方法及治疗技术方案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图1 腹部先天经络图一、针具及基本技术(一)针具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Ф0.22mm、Ф0.20mm、Ф0.18mm。

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二)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三)腹针的针刺方法1.针刺手法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

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①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

②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

(3)出针: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

二、常见疾病的腹针治疗技术(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本病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闭阻,以颈项部疼痛及上肢麻木,头、颈、肩部活动受限,甚者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腹针处方】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操作步骤】1.体位: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者右侧,检查患者头部前屈、后伸及向左右旋转活动度并进行记录。

腹部常用经穴针刺深度研究

腹部常用经穴针刺深度研究

腹部常用经穴针刺深度研究[摘要]目的:为求得腹部主要常用经穴的安全针刺深度。

方法:取51具较新鲜成年人尸体,其中男尸21具,女尸30具,定穴,冰冻后,用解剖学断面方法切割成穴位断面标本,等自然化冻后,测量穴位皮肤浅点至脏器深点间的距离,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测量得到的数据。

结果:得到腹部1 7个穴位浅点至深点间的安全针刺深度范围。

[主题词]穴位,胸腹部/解剖学和组织学;针刺深度针刺深度是针灸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报道不多,关于腹部穴位针刺深度的报道更少。

腹部针灸穴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部分穴位是临床常用穴位。

这些穴位主要分布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等。

腹前壁的深部为腹腔,腹腔内有许多重要脏器,例如:肝、胃、大肠、小肠、肾、脾和膀胱等。

针刺腹壁部穴位,若深刺,易刺伤上述脏器。

如果深刺并大幅度提插捻转,会造成某种程度的脏器损伤。

有些损伤会产生较严重的后果,例如刺穿膀胱、胆囊,使尿液或胆汁外溢,引起腹膜炎等。

笔者对腹部17个常用经穴深入研究,旨在为针灸医生提供不损伤腹腔脏器的安全深度,以避免刺伤某些脏器引起不良后果的发生。

1材料和方法取51具发育正常、无变形、胖瘦适中的较新鲜成人尸体,其中男尸21具,女尸30具。

(1)在尸体上划线定穴。

穴位的皮肤点,称浅点。

浅点的定位以1991年1月1日实施的《经穴部位》标准为准。

先用颜色铅笔定穴和划穴位切割线,然后用红色或蓝色油漆复染浅点和切割线。

腹部穴位的切割线均为上下方向。

将尸体截去四肢和头颈,把定好穴和划好切割线的尸体躯干部分,放入-30 ℃以下的低温冰柜内冰冻4天。

在皮肤穴位浅点处,用尸体切割机,沿穴位切割线将冰冻尸体切割成断面。

切割机的锯条与穴位皮肤呈90度垂直。

(2)等穴位断面标本自然化冻后,用电子数显卡尺测量浅点与深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深点为刺及脏器离浅点最近的点。

(3)测量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用电脑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它们的结果。

腹针进针的深度

腹针进针的深度

腹针进针的深度
腹针疗法提出“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便是要求针刺的深度必须根据疾病的病位进行判定。

腹壁层较厚,针刺时不仅疼痛程度较轻而且便于施术。

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因此,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故腹针时将进针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

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滕里的病,针刺人部(即中刺);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

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浅刺:将针灸针刺入皮下,即为浅刺。

浅刺时,会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产生影响,患者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但当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治疗的相应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

深刺: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

深刺时,会对腹部传统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患者可以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

但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腹腔内,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因此,深刺的深度以患者的感觉为度。

医生应当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高手法的熟练程度。

腹针疗法提出“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便是要求针刺的深度必须根据疾病的病位进行判定。

腹针要求的“刺至病所”便是:疾病的病位深应当针刺的深,疾病的病位浅应当针刺的浅,根据疾病发生的病位来决定针刺的深浅。

试述腹针针刺深度

试述腹针针刺深度

试述腹针针刺深度
温木生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9(025)006
【摘要】@@ 腹针将腹壁分为天、地、人三部,可通过针刺不同深度到达不同的经络层面而实现不同的治疗目的,试述如下.
【总页数】2页(P418-419)
【作者】温木生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重庆,401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19
【相关文献】
1.在腹针疗法的培训中如何把握腹针的优势特点 [J], 陈红;刘元;朱志强;陈小刚;吕春燕;赖克道
2.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J], 胡锦波;黄静;王顺梅;王斌
3.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腹针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J],
4.首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院腹针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在穗举行 [J], 文立
5.浅析毫针针刺深度的影响因素 [J], 岳永月;张敏;宁明月;李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针具有:“失之毫米,差之千里”的影响
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其“深伏皮肉间,深而不见”,现代经络研究已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并证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

腹针吸纳这一现代科学成果并成功的运用于临床,将腹壁分为天、地、人三部,可通过针刺的不同深度达到不同的经络层面而实现不同的治疗目的。

其针刺深度分为一下3钟。

1、浅刺:浅刺是将针刺入皮下。

浅刺时,会对腹部的全息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但针尖进入相应的深度时,治疗的相应病变部位的感觉会很快改善。

所谓“浅刺(天部)调筋骨”,指的是根据“神龟图”取穴。

即选穴反映点在全息影像中的投射点时,对局部的穴位进行浅刺,能达到调整人体筋骨的目的的。

临床多用以解决头身肢体局部疾患,针对疾病的标,主治病程的短,病情急,邪在表的疾病。

2、中刺:将针具刺入腹部的脂肪中,会对腹部的经络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没有任何感觉或有轻微的胀感。

当针尖刺入相应的深度时,与病变部位相关的经脉会很快发生变化。

所谓“中刺(人部)调经脉”,指的是根据循经穴为主取穴,针刺时使用中刺方法。

通过调理这些经脉,能够发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鼓舞气血运行的作用。

如中脘穴,浅刺可以治疗头面部疾病,中刺则发挥治疗胃脘部疾患的作用;又如关元穴,浅刺对腰痛有良效,中刺可以补益肾阳、培补肾元。

中刺主治病程长,邪在腠理的疾病。

3、深刺:将针灸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即为深刺。

深刺时,会对内脏系统产生影响,病人可以有轻微的酸、麻、胀、痛的感觉。

因为腹部的经络存在于腹壁的组织中,所以深刺的深度应以患者的感觉为度,深刺时不能把针尖刺入腹腔内。

所谓“深刺(地部)调脏腑”,取穴以任脉为主结合八卦理论,如天地针,引气归
元,采用深刺的方法治疗,可以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八廊”中每一廊的穴位都对主脏腑有特别的指向性治疗作用,如心肾不交出现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时,可用离廊与坎廊的穴位——中脘和关元;如肝气不舒。

克伐脾土,出现肝木乘土之证,则可用巽廊、坤廊的穴位治疗——左右上风湿点。

深刺主治病程长,邪在里,累及脏腑的疾病。

调脏腑的穴位一般深刺,治疗慢性病、疑难病,针对疾病的本,以解决疾病的根本性病理变化。

在《甲乙经》中腹部任脉、肾经和胃经三经相比,任脉的腧穴针深度最深,胃经最浅。

任脉在腹针疗法中常用的腧穴有: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这四穴均与脏腑有关,中脘和下脘与脾胃、心肺相关,气海和关元与肝肾有关,用于治疗脏腑疾病,病位深,针刺也深;胃经在腹针疗法中常用的腧穴滑肉门和外陵与四肢有关,是气血从脏腑到四肢经络的枢纽,故用于治疗四肢疾病,病位浅,针刺也浅。

在龟型图中(即先天经络),任脉所在部位与人体脊椎相对应,而胃经的滑肉门和外陵与人体的肩关节和髋关节相对应。

根据《甲乙经》中腹部任脉和胃经腧穴针刺规律可推测:在腹针疗法中治疗脊椎疾病针刺宜深,而治疗四肢病针刺应浅。

根据腹针疗法的理论,人体的头身肢体和“神龟”的头身肢体一一对应。

每个对应的头身肢体的点,还可细分为不同的深度层次,对应着人体不同部位从前到后的不同组织器官。

如针刺除了深浅的不同,还有着上、下、左、右区域的不同。

比如,针刺“神龟”头部所在的中脘穴,除了浅刺治疗颜面、深刺治疗后枕外,穴位偏上治疗前额、巅顶,偏下方治疗牙痛:偏左右则能治疗左颞、右颞、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侧面颊、右侧面颊等等、在这个“天”部、浅的层次,针刺还有再进一步区分深浅。

比如,在“神龟”颈部所在的上脘穴来治疗人体颈部的疾患,浅刺,针效作用于前颈部的甲状腺;中刺,针刺作用于颈部中央的颈椎、椎间盘;深刺,针效作用于后颈部的肌肉群。

因此,往往同样的一组穴位可以依据进针的深浅不同而治疗多种疾病。

例如中脘穴,浅刺可以治疗头痛,中刺可以调理脾胃,深刺则能干预心与小肠。

如此,薄氏腹部穴位的治疗范围得到了大大地拓宽,多层次、多区间地使用穴位,能够更加灵活、便利地兼顾疾病的方方面面。

一般病程较短或其邪在表的病,针刺天部(即浅刺);病程虽长,未及脏腑或其邪在腠里的病,针刺人部(即中刺)。

病程较长,累及脏腑或其邪在里的病,针刺地部(即深刺)。

但是,在运用时也有例外,如腰部的疼痛,虽然病程短而往往采用针刺地部较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亦应灵活多变。

根据经络分布呈左右对称性,而内脏器官在腹腔内虽然有序但并不对称,这样就出现了腹穴穴性的双重性(任脉经穴除外),即浅刺或中刺左右同名的穴位时,影响相同的外周系统,因左右穴位影响的内脏神经及周围组织之间的不同而影响不同的外周或内脏。

在针刺时使用天、地、人三部针刺法,可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去调节不同的外周或内脏系统,使腹针疗法成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治疗体系。

用传统针刺法时,首先须体会不同肌肉层次的手感和反应。

以胃区人脉线上穴位为例,局部解剖结构为:皮肤,皮下,腹浅筋膜,腹白线(此层主要在人脉线上,组织比较致密,血管神经分布很少),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层(脐以上此层不甚显著)和腹膜壁层。

针刺深度应限制在腹膜壁层以上的各组织之中,此时即使未出现针感或针感不强,也只应在腹壁各层间缓慢提插捻转,或停针候气后,再行操作。

腹部针感特点是:当针尖入肌层后,即有沉重之感,略加操作,便现酸胀,如深刺至腹膜壁层,患者即感疼痛,呈向外放射样刺痛。

医者手感,如针尖触及一坚韧之膜,不宜再深刺,可轻轻作小幅度提插,略略将针推出0.1寸左右。

腹针疗法提出“疾病有浮沉,针刺有浅深”便是要求针刺的深度必须根据疾病的病位进行判定,根据病变发生的病位决定针刺的深浅。

由于腹壁的分层局部解剖结构各不相同,不同层面分布着腹部的不同经络系统,因此,针刺的深度会影响不同的腹部经络系统,影响的外周系统亦有明显的不同。

一般而言,当腹穴浅刺时,主要影响腹壁的深、浅动静脉、深浅淋巴管及脊神经的腹区段及皮支和腹部腹壁层的一些其他
组织,主要影响的是外围系统,当腹部深刺时,则会刺激腹腔内的脏神经及其周围的组织而引起相应内脏系统和应激反应,直接对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产生影响,进而引起全身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