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活动,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表征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2.举例说明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
3.阐明环境容纳量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1.生命观念:种群“S”形增长的内容,揭示了种群数量在有限条件下通过种内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
2.科学思维: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即用数学模型来表征、解释和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
3.科学探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社会责任:濒危物种保护、有害动物防治。
知识点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1)01数学形式。
(2)作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建构方法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实例提出问题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怎样计算细菌繁殖n代后的数量合理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02在资源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建立模型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①数学公式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 N n =2n (N 代表03细菌数量,n表示04第几代)②曲线图检验修正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05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种群的“J”形增长 (1)概念01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02时间为横坐标03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2)建构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04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05一定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②建立模型t 06N t =N 0λt 。
各参数的意义⎩⎪⎨⎪⎧ N 007起始数量t :时间N t :t 08数量λ09倍数③曲线图2.种群的“S”形增长(1)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10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生物:4.2《种群的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一、课题名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②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②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指导思想: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出现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二节,教材从以下三各方面组织学习内容: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3)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其中,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乃至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科学方法训练的重点之一。
2.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第一章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已经知道了种群的概念,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其概念,并认识了种群密度等数量特征。
这为本节课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奠定了知识基础。
在高中数学课学生学习过指数函数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数学模型的建构奠定了能力基础。
3.教学条件分析:“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所需时间在7天左右,需要马铃薯培养基、酵母菌菌种,以及恒温培养箱、血球计数板和高压蒸汽灭菌设备。
受实验设备、教学时间所限,我将此实验调整为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前完成实验,然后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4.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节课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用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各种科学研究实例都不直接呈现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中逐渐建构起种群增长模型,最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
苏版高中生物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苏版高中生物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策略本节内容较为抽象,理论较多,传统的教学课堂枯燥无味,成效较差,本节设计运用诱思探究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探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把新闻带进课堂,引入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将有关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计的独到之处还有:给学生信息让学生自己画图,把J型和S型曲线的绘制交给学生,层层深入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把教师的一言堂改革成众人堂,传统的授课方式改革为探究式的课堂。
以教师提供素材,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摸索、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动脑等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把握种群的特点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阻碍;2.了解阻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3.把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成因,特点及图像4.了解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识图及作图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指导学生明白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爱护生态平稳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种群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得和自觉宣传我国的打算生育政策。
三.教学重点、难点1.种群的特点及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阻碍。
2.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四、教具预备: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五.教学内容六.板书设计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点(一)种群的特点迁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迁入反映(+)(—)(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J 型曲线 条件 公式 图像 S 型曲线 条件 图像七.教学反思在本节生物教学中充分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引入新闻,激发爱好生物是一门进展型的学科,及时在课堂上引入有关的新闻,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用黄顶菊入侵和洞庭湖鼠害的新闻图片引入,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本节课产生了浓厚的爱好,并产生爱护生态平稳的思想贯彻国策,了解国情在讲述种群的年龄组成时,将我国的差不多国策:打算生育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充分意识到在中国实行打算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入故事,推导真理讲述性别比例时,引用法国闻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同时从中体会到性别比例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巧妙运用数学知识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直截了当决推测阻碍传统的教学,直截了当把J型和S型曲线展现给学生,然后教师讲解,学生感受枯燥,经历不牢,本节设计改变了原有的模式,例如在讲解J型曲线时,通过展现例题,由学生推导公式Nt=N0×λt,然后让学生依照推导的公式画出相应的J型曲线图;讲解S型曲线时给出培养草履虫的图表数据,由学生通过描点法画出相应的曲线。
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的内容,是教材在安排种群的特征之后的内容,学生已有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在整个模块中这节是能力要求很高的一节课: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某种生物种群数量改变,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群落乃至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方法:1.课前导学:先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基础知识,提供疑惑点为课堂探究做基础。
2.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则把重难点问题按梯度设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小组内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问题探讨】【探究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时间(min)2040608010012014016018细菌数量任务2:用公式表示出第n代的细菌数量N n(20min时为第一代):任务3:利用表格中数据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小结: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探究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改善河流水质从东南亚引进少量亚洲鲤。
假设美国亚洲鲤某一个种群,其起始数量为N0,后一年的数量始终是前一年的λ倍,每年记录其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的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讲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以生物知识为载体,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课堂教学逐步培育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在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把模型建构作为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收纳入了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之中,其中数学模型是常见的模型方法之一二、教材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分别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二课时的内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重点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的特征》介绍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为第3节群落的特征和第五章生态系统的引出作了铺垫。
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三、学情分析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探索和构建数学模型,所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这本书是高中必修3第四章的内容。
针对的是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他们仍然有能力掌握这样的数学模型构造。
最多,他们需要一些提示。
因此,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活动,而不必向他们解释太多。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观点和基本规律。
2. 掌握种群数量波动和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学会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种群数量波动和增长的原因,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表。
2. 准备实验或模拟活动的材料和设备。
3. 准备案例或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我会介绍种群的基本观点以及种群密度等基本观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群数量的变化。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观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实验材料包括标志重捕法所需的各种数据表格、鼠妇等小型动物或植物。
学生需要记录每次捕捉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以便进行分析和统计。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我将详细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包括J型曲线、S型曲线、指数增长率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等。
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4. 小组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认识,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控制种群数量变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5. 教室小结: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1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程基本信息授课教师学科生物年级高二学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
3、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4、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动。
核心素养目标:1、S型增长揭示了种群数量在有限条件下通过种内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
——(生命观念)2、用数学模型来表征、解释和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因果分析。
——(科学思维)3、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找到高斯实验中限制大草履虫数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科学探究)4、通过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升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社会责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提倡健康生活,承担社会责任。
2.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及探究实验活动的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导入—问题探讨—模型建构—曲线分析—实验设计—知识拓展—学以致用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学科素养情境导入展示手上沾染细菌的图片,倡导七步洗手法,提倡健康生活远离病菌。
观看图片健康生活生活观念社会责任教学目标学生要将课程标准铭记在心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核心素养问题探讨视频播放——细菌分裂动画提出问题:细菌是如何繁殖的?探究活动一:1.1个细菌,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以每2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72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多少?2.如果我们用N表示细菌数量,n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请尝试写出细菌种群增长的公式。
3.以时间为横轴,细菌数量为纵轴,尝试画出细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学生观看并思考,回答:细菌通过分裂繁殖学生分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同时作出简要说明N n=2n科学探究归纳概括模型建构模型建构教师:对上述曲线进行点评,总结建构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总结:
同时,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目的。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生态学相关书籍:
-《生态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logy)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s in Ecosystems)
2.学术期刊和论文:
-《生态学杂志》(Ecology)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和模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等,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拓宽知识面。
3.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软件或实物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难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6.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总计:45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要注重师生的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提出、案例分析和练习巩固等环节,确保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理解和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学过程要符合实际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巢湖市二中2014年度“晒课”教学设计科目:生物课题:种群数量的变化(第1课时)授课班级:高二(10)班授课地点:高二(10)班授课教师:向兵授课时间:2014年12月19日第2节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明种群的“J”型增长。
二、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细菌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重难点】1.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显示“爆发的凤眼莲”和“濒危的金丝猴”,组织思考:面对相关报道,你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评价并概括学生的问题引入课题: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师:以上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的实例描述的都是一类问题,同种生物的数量变化,那就是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生产,对社会和整个自然界都有许多重要的意义。
检查学生的预学案。
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板书: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示教学目标)略[组内合作,自习讨论](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教师解释数学模型,那么如何建构数学模型呢?学生阅书“问题探讨”。
多媒体展示细菌繁殖动画。
提示: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2.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板书:观察研究对象(学生讨论完成)填写下表,尝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学生完成讨论并公布结果。
实际上我们刚才的工作是对特定环境下细菌种群增长的假设。
板书:提出合理假设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学生展示成果(请学生上黑板画出图形),学生共同评价。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增长模型的建构方法。
2.研究“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数量计算方法。
3.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原因和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4.认识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重难点:1.重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来描述的。
建构模型的方法包括:确定前提条件、选取合适的增长率和时间单位、确定增长率的变化规律等。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J”型曲线是一种数量连续增加、保持稳定的曲线。
它的产生条件是环境资源无限,例如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数量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Nt=Nλt来计算,其中λ为增长率。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S”型曲线是一种数量增加先慢后快再慢,最终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后停止增长,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曲线。
它的产生条件是环境资源有限。
数量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Nt=K/(1+ae^-rt)来计算,其中K为最大数量,a为初始数量,r为增长率,t为时间。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天敌的入侵、环境的变化、疾病的传播等。
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包括繁殖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掌握了“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和数量计算方法,认识了种群数量变化的波动原因和能够调节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和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第1章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动教案中图版必修3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帮助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反思总结,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持续发展。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学术论文:收集有关种群数量变动研究的学术论文,如《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生态模型在种群数量预测中的应用》等,供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理论和方法。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生态系统中兔子数量变动的视频案例,引出种群数量变动的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种群数量变动的概念、增长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种群数量变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角色扮演“生态学家分析种群数量变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
(1)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如细胞结构、遗传与进化等,这为学习种群数量变动打下了基础。
(2)学生在数学方面学习了函数、方程等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有利于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数学模型。
-参考书籍:推荐一些与种群数量变动相关的参考书籍,如《生态学导论》、《种群生态学》等,供学生深入阅读。
2.拓展建议:
-阅读学术论文:鼓励学生阅读学术论文,了解种群数量变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分析实例:组织学生分析实际的种群数量变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素质层面: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概念及基本类型。
2. 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理解数学模型在解释种群数量变化中的应用。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基本模型(J型、S型和周期型)并能够应用这些模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群数量变化。
2. 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并应用这些模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群数量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表,包括J型、S型和周期型增长模型的图解。
2. 准备生物学实验材料,以便学生观察和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可能对种群数量变化存在的疑惑,以便在课堂上解答。
4. 安排一次课前预习测试,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所学种群的概念。
2. 引出问题:种群密度为什么时高时低?(二)新课内容1. 种群密度(1)概念: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种群内个体的数量。
(2)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 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1)J型曲线:理想状态,不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
(2)S型曲线:受环境因素的制约,数量增长速度逐渐变缓。
3. 模型分析:萨顿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1)展示萨顿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图”。
(2)分析模型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3)通过模型分析理解课本P66的“问题探讨”。
4. 展示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曲线图。
(1)分析曲线变化趋势。
(2)如何对未来的种群数量变化作出预测?(二)小组活动根据班级里所分的小组,布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要求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
题目难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题目:1. 描述一个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并解释原因。
2.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随着季节的变化,种群密度是如何变化的?请绘制一张图表进行说明。
3. 描述一个岛屿上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种群数量变化的含义和重要性;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第二章: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2.1 种群数量的定义介绍种群数量的定义,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含义。
2.2 种群密度的概念解释种群密度的概念,阐述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
2.3 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包括增长、稳定和下降。
2.4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第三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3.1 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包括食物、天敌、疾病等。
3.2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包括气候、人类活动等。
3.3 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因素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
第四章: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4.1 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的影响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物种丰富度、生态位等。
4.2 种群数量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析种群数量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粮食安全、疾病传播等。
4.3 种群数量变化的生态伦理意义讨论种群数量变化的生态伦理意义,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城市化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以动物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5.2 案例二:气候变化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以植物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5.3 案例三: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以渔业资源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5.4 案例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以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数据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总结构建方法;2、说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3、比较两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二)能力目标1、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能将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知识应用农业生产;(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种群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种群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对数学应用生物学已经比较熟悉,但在生物学中进行构建数学模型还是比较陌生。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显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如何构建数学模型。
【思考4】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增长吗?如果可以,那需要具备什么条件?(P65)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理想条件【归纳小结一】一、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1.数学模型定义: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1)数据分析表格式;(2)数学方程式(精确);(3)坐标式(曲线图、柱状图)3.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探究二】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实例1】澳大利亚野兔【实例2】环颈雉【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引入澳大利亚的野兔、美国的环颈雉等是否存在类似于细菌这种种群变化类型?【推出合理的假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无限的情况下,这两种种群的数量将会无限的增长。
【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建立模型:在理想条件下,种群起始数量为N0,该种群的数量每年以λ倍的数量增长。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归纳小结二】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自然界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指数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参考教案高二生物教案
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素材。
小结:经过一定时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种群数量增长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理解K值,并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教材中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讨论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结: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
把握学习方法要旨。
澳洲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录像片。)
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明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细菌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实施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
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
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问题〗“”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值时,都能在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下,种群可能会呈“”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型增长。
(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
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