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土壤耕作学复习题(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
1、土壤耕作学的概念
常规概念:土壤耕作(soil tillage)是通过农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新概念:土壤耕作是通过机械力,调节土壤肥力条件而控制土壤肥力因素的措施。
土壤耕作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作业。确立与气候、土壤和作物相适应的土壤耕作方式,是提高土壤耕作质、增进土壤耕作成效的关键。
2、土壤耕作的实质
土壤耕作的实质:是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例,以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为形成高产土壤奠定基础。
3、土壤耕作的措施有哪些?
土壤耕作措施包括土壤初级耕作(primary tillage)和次级耕作(secondary tillage)两类。
初级耕作措施(1)翻耕(plowing)翻耕对土壤起三种作用:一是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土翻到上层;二是松土,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三是碎土,犁壁有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曲面上破碎,进而改善结构.松碎成团聚体状态(水分适宜时〕。翻耕的主要作用是,使土壤耕层上下翻转后比较疏松,同时也有翻理作物根茎、化肥、绿肥、杂草以及防除病虫害的作用,对增加耕层厚度、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矿化等也是有利的。然而,翻耕后留下疏松、裸露的表层,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水蚀、风蚀的可能,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蚀、风蚀地区不利。翻耕方法:由于采用的犁,其犁壁形式不同,垡片的翻转有全翻垡、半翻垡和分层翻垡三种
(2)深松耕(subsoiling)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面(无壁犁或靴式犁)或间隔的(凿形铲或铧形铲)深位松土,不翻转土层。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rn。与翻耕相比,只松不翻、不乱土层是深松耕的最大特点。
深松耕可以分散在各个适当时期进行,避免翻耕作业时间过分集中,做到耕种结合和耕管结合,可以间隔深松,做到纵向虚实并存,节省动力;深松耕可以打破翻耕形成的犁底层,利于降水入渗,增加耕层土壤持水性能;深松耕可以保持地面残茬覆盖,防止风蚀,减轻土壤水分的蒸发,雨水多时可以大量吸收和保存水分,防旱防涝;盐碱地深松耕,可以保持脱盐土层位置不动,减轻盐碱危害。深松耕的不足之处是翻埋肥料、残茬和杂草的作用效果差,地面比较粗糙等。它适合于土层深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耕层土壤瘠薄,不宜耕翻的盐碱土、白浆土地区。
(3)旋耕(rotary tillage)运用旋耕机进行旋耕作业,既能松土,又能碎土,地面也相当平整,集犁、耙、平三次作业于一体。旋耕多用于农时紧迫的多熟制地区和农田土壤水分含量高、难以耕翻作业的地区。用于水田或旱地,一次作业就可以进行旱地播种或水田插秧,省工省时,成本低。临播前旋耕,深度不能超过播种深度,否则因土壤过松,不能保证播种质量,也不利于出苗。旋耕机按其机械耕作性能可耕深16~18cm,故应列为基本耕作措施范畴。但实际运用中常只耕深10~12cm。从国内实践看,无论水田旱地,多年连续单纯旋耕,易导致耕层变浅、理化性状变劣,故旋耕应与翻耕轮换应用。
次级耕作措施次级耕作措施,又称表土耕作措施,是在初级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次级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1)耙地(harrowing)是收获后、翻耕后、播前或播后苗前、幼苗期采用的一类次级耕作措施,深度一般5cm左右。
不同场合采用的目的不同,工具也因之而异。圆盘耙应用较广,可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耙深可达8~10cm,也用于水旱田翻耕后破碎垡块或坷垃,耙深5~6cm;钉齿耙作用小于圆盘耙,但它常用于播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结,保蓄耕层土壤水分。也用于冬小麦越冬前后的早春顶凌耙地。冬前耙地增强麦苗抗性,冬后耙地清除田间枯枝落叶;振动耙主要用于翻耕或深松耕后整地,质量好于圆盘耙;缺口耙入土较深,可达12~14crn,常用缺口耙代替翻耕。
(2)耱地(dragging)又称擦地、耪地,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一般用于表土,深度为3crn。耱子除联结耙后外,也有联结播种机之后,起碎土、轻
压、精严播种沟、防止透风跑墒等作用。耱地多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上,也常用在干旱地区灌溉地上,多雨地区或土壤潮湿时不能采用。水田耙后应用称作耙耖田,平整田面,细碎土块。
(3)中耕(cultivate)中耕是在农田休闲期或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形成幂层,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在湿润地区,或水分过多的地上,还有蒸散水分的作用。中耕还可以调节地温,尤其在气温高于地温时,能起到提高地温的作用。因为中耕松土改善了水分、温度和空气状况,从而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消灭杂草是中耕的重要任务,中耕可以铲除草株和繁殖器官,减轻杂草的危害。
(4)镇压(packing)镇压是以重力作用于土壤,达到破碎土块、压紧耕层、平整地面和提墒的目的,一般作用深度3~4cm,重型镇压器可达9~10cm。镇压器种类很多,简单的有木磙石磙,大型的有机引V型镇压器、环型式网型镇压器。较为理想的是网型镇压器,它既能压实耕层,又能使地面呈疏松状态,减轻水分蒸发,镇压保墒,主要应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上,半湿润地区播种季节较旱也常应用。播种前如遇土块较多,则播前镇压可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后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引墒反润,及早发芽。冬小麦越冬前也常用镇压,防止漏风,引墒固根,提高越冬率。
正确镇压是一项良好的技术措施,如使用不当,也会引起水分的大量蒸发。所以,应用时应注意在土壤水分含量适宜时镇压,过湿则会使土壤过于紧实,干后结成硬决或表层形成结皮。根据经验,以镇压后表土不生结皮,同时表面有一层薄的干土层最为适宜。镇压后必须进行耢地,以疏松表土,防止土壤水分从地面蒸发。在盐碱地或水分过多的黏重土壤不宜过度镇压,应选择轻压或不镇压。(5)起垄(ridging)起垄可增厚耕作层,利于作物地下部分生长发育,也利于防风排涝、防止表土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性、压埋杂草等。我国东北地区与各地山区盛行垄作,目的是为了排水,提高局部地温,山区垄作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近年来我国南方稻区在排水不良的浸水稻田上实行垄作栽培水稻,起到了一定的增产效果。起垄是垄作的一项主要作业,用犁开沟培土而成。垄宽50一70cm 不等,视当地耕作习惯、种植的作物及工具而定。有先起垄后播种、边起垄边播种及先播种后起垄等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