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_生物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分析了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
接着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后详细介绍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如课题研究和实验设计。
最后对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指出了其对生物教学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性学习为初中生物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对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应用、现状分析、概念、特点、优势、具体实施方式、效果评估、意义、发展方向、挑战1. 引言1.1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增强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初中生物教学的不断完善,研究性学习有望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2. 正文2.1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目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联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初中生物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物学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需要改革初中生物教学的模式,引入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践和探究来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开展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研究性学习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所重视和推崇。
1.2 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初中生物教学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身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生物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生物是一门关于生命的学科,涉及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和变异等方面,对于人们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生物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促进健康生活,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关注环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生物知识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
只有通过深入探究和学习生物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成为有追求、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1.3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操作,学生可以亲身参与,感受科学的神奇和乐趣,从而增强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选择题型设计、实验活动设计和课外科研训练三个方面探讨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选择题型设计方面,研究性学习促使教师设计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选择题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例如“为什么水稻叶子有绿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
可以使用多项选择题,以帮助学生在多个选项中进行推理和选择。
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活动设计方面,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观察,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动物行为或进行一些简单的细胞实验。
在实验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生物知识,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课外科研训练方面,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生物科研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生物课题,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观察,并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这样的科研训练,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知识,还能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选择题型设计、实验活动设计和课外科研训练等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和应用研究性学习,为初中生物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践和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摘要]研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的系统的教学方式,以生为本,知行合一,密切联系学生、教师与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本文在全面了解研究性学校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剖析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21世纪迎来了知识经济的一场较大变革,探索性、研究性的变革方式深入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教育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
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以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实践为主要目的,以了解知识、获得知识到灵活运用知识三个阶段为主要流程,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学习的主要形式,探索性的让学生自主进行研究和发现,并掌握其中的规律,总结学习经验。
因此,研究性学习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始末,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新颖的活动,而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基本手段。
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在于让学生自己深入其中的了解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其对于未知问题的好奇心。
同时,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综合权衡。
特别对于初中的生物教学而言,研究性学习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作用第一,激发了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主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从而发现学科知识的奥妙。
初中的生物教学,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不再是“老师说,学生听”,而是将生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实践乐园,转变师生间不平等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自己喜爱的学习中,激发更多的学习兴趣。
第二,推动师生共同对生物学科的研究。
研究性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实践结果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从教师的说教式课堂中获取生物常识,在生物试验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共同进行研究,共同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情况
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情况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然后对“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提高中学生物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物研究性学习实践应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适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一种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课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1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和应用知识并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在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发现和提出问题;第二,收集事实证据;第三,分析并处理信息;第四,表达与交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2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应用情况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努力转变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路径,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进一步提高应用生物知识的能力。
2.1 案例一:在调查研究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2.1.1 设计调查问题。
①调查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对于学习来说,学校是小课堂,而社会是大课堂。
与其它课程相比,生物学科的实践性很强。
因此,在生物课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习生物的基本方法,也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报告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育论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育论文伴随着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克隆等众多生物技术的进展,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所以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信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取知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没有获取和发现的快乐,通常会产生“厌学”倾向,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把对知识问题“灌进头脑”的方法变为把知识问题作为“主动研究”,既改变过去的“单一传道”为“导航”。
其实,这种变化既是把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一、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1.有利于课题上师生角色的转换以往的学习生活,偏重于教师对现在教材知识的传授,在师生双方形成了一种定式,既教师讲学生吸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此定式。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学生中发现问题,然后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到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合作着与关心着,比如,在学习“向性运动”这节知识时,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来解释此种现象的原因。
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取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有“教师——学生的单向型”,即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和操练来获取知识;有“教师——学生双向型”,即教师传授、提问、答疑、讨论、练习、质疑来获取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方式,既学生主动的去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和体验科研中的发现、发明的基本程序和过程,是对学生“渔”的培养,同时克服了“予鱼”引起的多种不良反应。
从而达到了对学生的分析、推理、假设、决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加强和提高,生物科学有许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联系紧密,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是比较受欢迎的。
初中生物优秀论文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初中生物优秀论文: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中的inquiry 是调查、问询的意思,它表现的是学生的主动活动。
今世主体教育论的提倡者主张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要踊跃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进程,此刻这已成为科学教育公认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也是我国在连年的教育改革中,对课程改革的重大冲破。
XX年最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第一次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冲破,也是面向21世纪的生物教学所面临的新的机缘和挑战。
这一举动当即引发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对其中突出专题研究倍加关注,成了人们学习新课程方案、新大纲的热点话题。
有的老师以为此新课程意义重大,早就应该开设;有的老师以为这门课确实重要,但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执行起来可能很难;也有的老师对其熟悉不足,乃至存在一些异议和误解。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当选择和肯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通过切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大体科学方式,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我以为研究性学习进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取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育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讨能力,而探讨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研究性学习能培育学生探讨生物世界的踊跃态度,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研究性学习方式与传统的生物学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学生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探讨性学习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进程,在这一转变进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程中,必然要循序渐进,可以遵循这样的进程:学着做——做中学——独立研究课题。
也就是说咱们可以先由老师设计一实验,讲解设计思路和关键点,然后师生一路完成设计另一实验,让学生切身体验研究进程,最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研究进程,教师做适当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真正掌握探讨的进程和方式。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生物学科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下面是本文库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欢迎来参考!新课标当中强调,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与过程。
探究式教学力图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文章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对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析。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制约因素在新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初中生物课程增加了对重要概念学习的要求[1]。
初中生物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定义的汇总,还是一个以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目的的探究类学科。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共有9个实验,课外实践和探究各4个,还有调查、模拟制作、设计各1个[2]。
这说明教师不能只重视生物学事实和概念,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尝试探究活动和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不高[3]。
20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约瑟夫施瓦布曾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使学生在能力、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4]。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5]。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探究性学习能力是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一个崭新的理念,是学习方式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景,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当前而言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在于改变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说,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能力00G622 000B 001002-766116-277-01一、充分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前的生物学教材基本上按生物的进化顺序而编写的,内容陈旧过时,限制了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科学与科学文献的接触。
甚至有些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都毫无用处。
如:《植物学》中植物有多少科,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还要求学生记住。
《动物学》中,有些动物门,对生活一点用处也没有,学生记概念,背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阻碍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这种教育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宗旨。
根据新《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中安排了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观察与思考,如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编排的这些探究活动,我想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智育,而且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探究鲫鱼的各种鳍对鲫鱼运动的影响。
二、注重课堂教学情景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所谓认识,就是学习者对经验建构的解设,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
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生物研究性学习论文张团结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明确地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的必修内容和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
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为此,我在高中生物课中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有人以为研究性学习只能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开展,或只是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的专利。
事实上,每一门学科中,甚至每一节课,均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理应在研究性学习上做足文章。
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也指出,设立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一种过渡,研究性学习应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体现。
当然我们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可以进行一些较大的课题研究,而在平常课堂上可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或大课题中一个小环节的研究,但必须是由这门具体学科或其中的具体内容引起的“研究课题”,其“研究量”可小到几分钟甚至几句话,但必须是经过学生分析、综合、总结的,或是独立完成,或是合作完成,或是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是为生活现象寻找理论依据等等。
其课题的产生可由教师根据案例或在特定背景下提出,更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此“研究”中仍是配角,对主角——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启发。
如我在复习“高等植物无性生殖的特点”时,提出为什么“能保持母本的性状”。
初中生物教学研究论文10篇
初中生物教学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行为研究1初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的意义初中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实验是一项需要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通过自己实际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和生物实验材料而获得知识。
通过生物实验很多生物知识能够很好地展示给学生,实验把生物知识形象化,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1.1初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不仅仅只是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知识,而是要在生物的学习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初中实验的有效进行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
实验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组内的学生要在互相配合下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所以初中生物实验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均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和提高。
1.2初中生物有效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有效掌握:教学的“有效”是所有教师不断追求的境界,因为有效化的教学能够实现学生的知识获取的最大化,学生在有效实验教学中能够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信息量,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也较高。
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知识的学习形式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更加牢固,初中生物实验就是一种学生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通过多感官地参与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
在有效化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掌握了相关的生物知识的同时,更能对生物知识进行运用。
另外有效化的生物实验必定是学生参与度高的实验教学,当一个班级中的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生物实验中来,能够从整体上提高生物实验的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尝试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尝试研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生物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有限的能力和知识储量使得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比较大,但是在某些教学环节,适当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其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
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借助于自身的潜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满足知识渴望就显得极为重要。
以往的学习生活,偏重于教师对现有教材知识的传授。
那种教师讲学生学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师生双方已形成了一种定势,并束缚了学生和教师,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这种定势。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与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代替学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
这种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其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并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自由开放的、富激励性的环境氛围,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想法,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第三,要培养学生提问的基本技巧,让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表述清晰、简明扼要、意义明确,即让学生学会发问;第四,要让学生在会问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比、分析、联想、归纳等手段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有更高价值的问题,即让学生学会善问;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只“为问而问”,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要和学生一起深入地探究、解决,充分保护好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能常问。
生物研究性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5篇范文]
生物研究性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5篇范文]第一篇:生物研究性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X X X 学校研究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题背景、意义1、背景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环境的破坏,生物灭绝的速度让人触目惊心,以前我们身边很多常见的动植物,我们的孩子都只能在书本上或电视上才能看到了。
大量生物的消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县生物资源的现状,更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通过亲身实践,较为全面地认识本地的生物,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学习、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
通过实施本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今天我们周边环境的情况,从而形成一种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爱惜我们的生物资源。
养成负责任的社会态度,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纬目标阐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佛冈生物资源的现状。
2、了解本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的破坏,认识到保护生物资源的意义。
3、了解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知道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过程与方法:1、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上图书馆查阅、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等),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2、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写出调查报告。
3、经历小组合作学习,调查取证,初步学会如何与人交际、与人协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产生危机感。
2、积极主动地宣传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
3、懂得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及以后生产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
xuéxiàoyánjiūxuéxí4、更好地认识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和为家乡做贡献。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
接着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以及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列举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案例。
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总结了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引入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结合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应用、现状、问题、概念、特点、实践路径、影响、案例、启示、方向。
1. 引言1.1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着内容繁杂、学生passively学习、缺乏亲身实践等问题的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2. 正文2.1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问题初中生物教学现状通常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注重记忆和考试。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二,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三,教学内容独立,缺乏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联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现代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急需一种更加灵活、有趣和引导性强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
论文.研究性学习在生物课中的体现
研究性学习在生物课中的体现研究性学习易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培养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方面有独特作用和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情感价值观,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中学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研究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生物研究性学习应该努力体现实用性原则,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没有什么不对,事实上,在我们现在可以接触到的许多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介绍来看,相当多的老师正是这样做的。
生物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的内容相互结合,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相互结合,这也许的确可以作为生物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有些生物研究性课程的选题确实可以带有社会实践的内容,但这个“实践性”并不能够就此作为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
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还是“学习”,“研究性”既是指这种学习的途径,也是指这种学习的目标。
它不以学会弄懂为目的,而以举一反三为旨归。
换而言之,能够把学到的知识作为桥梁和纽带,通过研究,转化为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
2.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结合基础性是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最低标准,目的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
发展性则是基础性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特征,没有统一的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自由发展。
生物研究性学习以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创新型人才,没有基本素质的保证,难以实现目标。
3.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结合生物研究性学习强调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更注重着眼于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实现了适应性和超越性两者之间的辩证结合。
突出对现实的超越,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
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超前的教育和对现实的超越,目前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将应试与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结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生物教学论文-生物教学论文-教育论文
研究性学习生物教学论文-生物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跟学生玩有关血型的游戏。
有些学生说,他们在书本中看到,A 型血的人非常认真,他们擅长做琐碎的事情;B型血的人性格开朗,是天生的乐天派,可是他们很情绪化;AB型血的人思考问题呈理性的方式,可是他们的意志通常不够坚强;O型血的人则特别能够适应环境,他们显得非常顽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血液,同样都是红色的液体,为什么它们会被分为四种类型呢?血液是不是真的能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学生被教师激发了好奇心,他们就愿意主动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了解到这一课自己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血液。
二、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引导学生实验为了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教师引导学生开始实验。
在实验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观察血液的外观,从外观上对自己研究的对象有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了解什么叫红血球,什么叫血小板;再引导学生观察正常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比例,不正常血液中血小板的分布;再观察使用抗凝剂之后血液的变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树立样本、总量、比例等概念,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科学研究概念。
(二)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结果分析出血液的组成。
学生用逻辑的方法整理自己学过的知识,将血液的组成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个部分。
血细胞的功能是为了运输养料和废物,起到防御和保卫身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血细胞中含有红细胞,它主要用来运输氧气;白细胞,它主要用来吞噬病菌;血小板,它能加快血液凝固。
(三)引导学生拓展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常见的四种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来划分的,以上提到的四种血型是最常见的抗原,然而实际上人类的血液抗原划分远远不止以上四种。
由于抗原的不同,不同血型的人从原则上来说不可以相互输血。
如果在必要的情况下,O型血能给任何人输血,而AB型血的人能接受任何血型的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研究性学习”与新课程标准上海近几年在部分高中学校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
”2001年秋季,“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正式出现在高中的“综合实践课程”中。
但在初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的概念,而笔者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后,发现新增加的、稍做变动的许多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方面的内容其实就是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进行的。
新课程标准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课程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修订为:“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而在具体的目标要求中,知识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动;能力方面,把要培养的科学素质具体化了。
这些教学目标都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得以实现。
教学内容中,根据初中学生基本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安排,主要学习感性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例如,“植物类群”部分,简化或删去了生活史和发育过程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在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方面增加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知、情、意、行综合的过程,既是本学科知识的反映,也与设计、策划探究过程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力有关,还能体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在科学精神、态度的支持下,建立起一套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维护、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习惯。
2 新课程标准中“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内容专题讨论法有人提出要克隆他人和自己,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实验探究法 1.探究种子的成分;2.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3.探究根是否具有向水生长的特性;4.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5.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6.探究茎对有机物的运输;7.探究原生动物的趋性;8.探究一种动物的一种行为;9.探究骨的成分;10.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11.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现状调查法 1.校园或家乡植物种类调查;2.食用菌调查;3.调查本地常见的寄生虫病;4.有关糖尿病的调查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5.调查本地计划免疫实施状况标本制作法 1.采集植物标本,制作腊叶标本;
2.采集昆虫,制作昆虫标本课题研究法 1.人类基因组计划;2.艾滋病方案设计法调查附近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意见情景模拟法 1.到学校附近的树林、草地或池塘、农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2.设计、模拟小小生态系统3 分析初中生物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3.1 研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环节(1)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性问题的探索中。
(2)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科学性问题中的作用。
(3)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
(4)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
(5)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从以上的归类表格来看,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有的只是截取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如“艾滋病”就是资料收集,而“探究种子的成分”作为一个探究实验,仅仅是利用不同的种子验证假设。
这与高中专题性“研究性学习”相比,初中的学科教材已安排了与知识同步的研究性课题,这主要是由于初中学生的自主程度较低,掌握的背景知识较浅,不需要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研究问题的活动中去,把重点放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乐趣,因此,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实验”占了较大的比重。
初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凡事好问为什么”的特点,尽量使学生在中学阶段乃至成人以后仍然具有这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3.2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
的积极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过程,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很多工作是要在没有教师指导的课后完成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逐步培养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研究性学习”能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也会发现任何知识都是不断发展的,都处于不断的修正过程中,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4 需注意的问题 4.1 根据学生的特点,放低要求,增加评价频率初中生,尤其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只是掌握了读写算的最基础的知识,对社会和生活了解甚少,兴趣多、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极易转移;开始有独立要求,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比较弱;对成人有较大的依赖性,但想象丰富,可塑性也很强。
基于学生这样的特点,再加上整个研究性学习的步骤较多,进展缓慢,所以每个环节的设置应尽可能的具体。
如“评价”对每一个活动步骤都要有总结和评价,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即可,尽量以鼓励为主。
4.2 教师提前预期学生的需要,加强指导,逐步放手在每阶段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自己尝试一下,遇见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如各种讲座要放在学生进行每项活动步骤之前,让学生先掌握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访谈技巧以及演讲、答辩等方法。
在活动开展以后,要及时了解活动情况并注意随时予以指导,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给学生各种建议。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初期,要多举例,让学生模仿,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以后逐渐增加难度,熟练以后,再鼓励创新,自行设计研究方案。
4.3 充分利用校内、校际、校外和家长等资源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常常需要外出,为了安全期间,初中生应尽量减少校外的活动时间,尽量安排在校内进行,这同样也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因为这些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来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资料室中查阅资料,上网或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学生自己可以利用同龄人,在不同学校开展校际调查;利用“家长资源”,主要是请家长力所能及的参与学生客体的讨论,为孩子出谋划策,利用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给孩子提供建议和帮助。
5 结束语初中的“研究性学习”比起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是结合学科教材,因而学科性较强。
严格说来,应该算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
就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初中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不能还像小学那样,过多的倚重“接受学习”,而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逐步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利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入高中后,从事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就不会显得突兀,过渡会更自然。
因此,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初中教师也要进入各自的角色,积极准备,当好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