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读书报告.doc

合集下载

2023年《巨婴国》读书笔记6篇

2023年《巨婴国》读书笔记6篇

2023年《巨婴国》读书笔记6篇《巨婴国》读书笔记1(970字)我发现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巨婴国书中提到的,对于早期婴儿和巨婴来讲,世界并非分成我和你,而是我和非我,非我更大程度上意味敌对和黑暗,婴儿成长的关键,是用心感受到,世界不以自己的意愿为轴心,世界上都是和你一样的存在,而其他存在都是”你”,要实现这一点,也就是说需要有人能接的住她的意愿,懂得她的心思,借由这份理解与接纳,沟通的桥梁也就由此产生,当他感受到,桥的那边不是敌人,而是心怀善意的人,自此世界变成我和你,而不再是我和非我。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婴儿的心是敞开的,与婴儿建立链接相对容易,但是当孩子越发成长,尤其对于心理问题没有及时消除的孩子,当他越长大,对与他人建立沟通关系越抗拒,所以对于孩子所产生的问题要及早解决,不要指望她长大会懂得道理明白是为他好,心理存在问题的孩子只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断舔舐自己的伤口,伤口不能愈合,不断揭开的时候反复流脓,而那个时候他已经成长为具有破坏力的巨婴了,建立沟通更难,并且容易伤害到自己,所以这个时候要看这个孩子是否有强烈的自救意识,如果她认同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渴望别人的帮忙,那么他就会容易走出来.但大部分人,以及人性的很大一个问题,习惯将过错以及自己的苦难推给别人,我今日的不幸都来自于昨日你所对我做的错误,因此这种人会将自己禁锢,同时也折磨身边的人。

所以对于没有安全感的女孩儿来讲,需要父母不断直白的告诉她我们是爱你的,你对于我们来讲非常珍贵,沟通非常重要,语言的力量非常大,不要只重视去做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要更注重爱意的表达,当你收到了孩子对你爱意的表现,你也要积极地回应,建立良性沟通,否则,当女生鼓起极大的勇气向你寻求帮助或者表达感情,你却没有任何表现时,很容易将沟通的桥梁断掉。

除此之外,在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将自我抹杀掉,尤其是你想要主动的靠近她的时候,你要将你原本的思维逻辑定性,身份地位全部抛掉,和她沟通时,无论她是谁,是你的什么关系,你和他,在这场交流里,只是两个人,两个个体,你要去仔细倾听她的话语,尽全力了解他的世界,然后你才会体会到一些在你的角度不曾体谅过的问题,然后当你明白了她的问题,理解了他,她感受到了你的善意,才会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

巨婴国观后感

巨婴国观后感

巨婴国观后感篇一巨婴国观后感最近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这书真的让我有种“三观重塑”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说,哪有那么夸张?但我觉得,还真就有!书里说的“巨婴”现象,我觉得在身边简直不要太多。

就拿我家亲戚来说吧,都二十大几的人了,工作不好好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钱了就伸手向父母要,还觉得理所当然。

这难道不是“巨婴”吗?我觉得可能是从小被宠坏了,觉得全世界都得围着他转。

再看看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那些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是不是也有点“巨婴”的影子?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需求最重要,别人都得让着他们。

不过我又想,难道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没有一点“巨婴”的特质吗?比如说遇到困难就想逃避,依赖别人来解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呢?也许我们都在某些时候不自觉地成了“巨婴”。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心情也挺复杂的。

一方面觉得作者说得真对,好多现象被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另一方面又在想,这社会真的这么糟糕吗?难道就没有改变的可能?但不管怎么说,《巨婴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也观察周围的人。

我觉得这是一本能让人“觉醒”的书,虽然有些观点可能有点偏激,但不正是这种偏激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吗?你们觉得呢?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有这种感受?篇二巨婴国观后感《巨婴国》这本书,读完后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一开始,我被书里那些犀利的观点给震住了。

啥是巨婴?不就是那些身体长大了,心理还停留在婴儿阶段的人嘛!想想我身边好像还真有这样的人。

我有个同学,每次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找别人帮忙,自己根本不想办法解决,这难道不是“巨婴”的表现?不过后来我又琢磨了一下,这“巨婴”现象的产生,难道只是个人的问题?家庭、社会就没有责任?也许父母过度的保护和溺爱,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也许社会的一些风气,让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和依赖。

说起来,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有点“巨婴”的小毛病。

比如说,遇到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想着要是有人能帮我一把就好了。

巨婴国的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的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的读后感1000字《巨婴国》是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所著的一本畅销书,它通过对当代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巨婴国”这一概念,指的是当代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成年人在情感、行为和责任上表现出一种幼稚、依赖的状态。

他认为,这种状态是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而且这种巨婴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巨婴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这种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他指出,巨婴化的个体往往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控制,导致情绪不稳定、行为不成熟,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而在社会层面上,巨婴化现象也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巨婴化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也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帮助人们摆脱巨婴化的状态,重新找回自我和责任感。

他提倡个体要有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学会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要保持独立和自立,而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人们走出巨婴化的状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的个人生活中,我也开始尝试着践行这些建议,努力摆脱巨婴化的状态,找回自我和责任感。

我学会了更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学会了更多的独立和自立,也学会了更多的承担责任和面对挑战。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也更加注意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避免陷入依赖和幼稚的状态。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变,我可以摆脱巨婴化的状态,找到更加健康、成熟的自己。

当然,要想真正摆脱巨婴化的状态,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和改变,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引导。

在我的生活中,我也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巨婴国的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的读后感1000字

巨婴国的读后感1000字《巨婴国》是一部由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洛瑞斯所著的畅销书籍,该书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人们在情感、责任和成熟度方面的不足之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人类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身的成长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思考。

书中所描述的“巨婴国”概念,指的是当代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成年人在情感和责任上表现出一种幼稚和不成熟的状态。

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比如家庭、职场、政治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案例分析,指出了“巨婴国”现象的危害和根源,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家庭领域,作者指出了许多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和纵容的现象,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和自立能力。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职场领域,作者描述了许多职场人士对工作和责任的逃避和推卸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和责任心淡薄。

在政治领域,作者指出了许多政治领袖对权力的滥用和责任的逃避,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巨婴国”现象的危害和影响,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应对“巨婴国”现象的建议和方法。

比如在家庭领域,作者建议父母要适度的关爱和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立能力;在职场领域,作者建议职场人士要勇于承担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心;在政治领域,作者建议政治领袖要廉洁从政,勇于担当,为社会谋福祉。

这些建议和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让我对自身的成长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思考。

通过阅读《巨婴国》,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身的成长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意识到“巨婴国”现象的危害和影响,也意识到自己在成长和责任方面的不足之处。

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自立能力,也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可以逐渐改变“巨婴国”现象,让社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和谐。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吴军所著,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巨婴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解决之道。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巨婴现象”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也对自己的成长和人生规划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书中,吴军将“巨婴”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成年人在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时,表现出一种幼稚、依赖和不成熟的心态。

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中十分普遍,表现在各个方面,从工作中的责任逃避、生活中的依赖他人、到对情感和人际关系的不成熟处理等等,都是“巨婴现象”的具体表现。

这种现象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阻碍,也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书中,吴军分析了“巨婴现象”产生的原因。

他认为,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压力环境,以及过度的物质丰富和信息爆炸,都是“巨婴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意识,习惯了依赖他人和外部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导致了“巨婴现象”的普遍存在。

除了对“巨婴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吴军还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

他认为,要想摆脱“巨婴现象”的困扰,首先要有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意识,要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激励和自我成长。

同时,也要学会适应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培养自己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独立和有责任心的人。

通过阅读《巨婴国》,我对“巨婴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在当代社会中立足,就必须要有独立思考和自我成长的意识,要学会承担责任和应对挑战。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和家庭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巨婴国》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通过对“巨婴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之道的提出,让人们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社会的健康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巨婴国》是法国作家米歇尔·奥尼尔的一部畅销书,该书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巨婴”现象。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过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存在,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巨婴国》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剖析,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

在《巨婴国》中,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种种“巨婴”行为。

作者指出,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习惯于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愿意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政治领域,一些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命运交给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而不愿意为自己的权益和利益争取。

在经济领域,一些人习惯于依赖他人或外部援助,而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文化领域,一些人习惯于盲目追随时尚和潮流,而不愿意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这些行为不仅使个人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也使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巨婴”状态。

通过对“巨婴”现象的深入剖析,《巨婴国》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过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存在,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剖析,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巨婴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作者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过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存在,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巨婴国观后感

巨婴国观后感

巨婴国观后感篇一巨婴国观后感最近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这书真的让我有种被雷劈中的感觉,心里那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觉得这书的名字挺夸张的,啥叫巨婴国?难道我们身边都是长不大的“宝宝”?可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作者说的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也许,在我们的社会中,真的存在着不少“巨婴”行为。

就拿我身边的事儿来说吧,我有个同学,都上大学了,还得让爸妈天天打电话叮嘱这叮嘱那,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遇到点小事就哭哭啼啼找爸妈解决。

这难道不是一种“巨婴”的表现吗?我觉得可能是从小被宠惯了,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能全怪这些人吗?也许社会和家庭的环境也有责任。

家长们总是过度保护孩子,啥都不让他们自己干,结果培养出了一个个“生活低能儿”。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以后我要是有了孩子,会不会也不小心把他养成“巨婴”呢?但是,我又在想,是不是作者把问题说得太严重了?也许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像“巨婴”,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很成熟、很有能力的呀。

也许我们不能一刀切地给人贴上“巨婴”的标签,毕竟人都是复杂的,不是吗?总之,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乱糟糟的。

一方面觉得作者说得有道理,一方面又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绝对。

我觉得吧,我们每个人都得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巨婴”的倾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毕竟,我们都得学会长大,不是吗?篇二巨婴国观后感《巨婴国》这本书,读完后我真是感慨万千!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我心里还嘀咕:“啥巨婴啊,能有多严重?”可当我一页页读下去,我才发现,这简直就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赤裸裸的揭露!就像我叔叔家的弟弟,都十几岁了,想要啥就得立刻有啥,不然就撒泼打滚。

家里人都顺着他,结果现在他一点挫折都受不了,这难道不是“巨婴”的表现?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从小被过度满足,导致他根本不知道啥叫努力和等待。

但我又想了想,也许这也不能全怪他。

现在的社会压力这么大,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过得轻松点,所以就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可这样真的好吗?也许,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面对困难,学会自己去争取想要的东西。

《巨婴国》读后感:中国式好人的爱情悲剧

《巨婴国》读后感:中国式好人的爱情悲剧

《巨婴国》读后感:中国式好人的爱情悲剧《巨婴国》是心理学者武志红近期出的重要作品。

这本书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将婴儿的成长过程对比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并认为中国人大多数都是巨婴,中国社会整体处于6个月大的婴儿期,是一个巨婴国。

虽然《巨婴国》褒贬不一,文字有些啰嗦冗长,有的人认为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社会的很多病态现象,也有的人认为逻辑推演的过程太过牵强。

不管怎样,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至少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值得一读。

1、巨婴武志红认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巨婴,具有“全能自恋”的人格,在亲情、友情、爱情中渴求得到婴儿般的照顾,期望一切需求都获得满足。

很多关系中,中国人总是试图抢夺话语权,话语权拿在手上就能有神一般的感觉,话语权失去时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崇拜加照顾是搞定巨婴的绝招,照顾弥补了巨婴们生命初期的缺憾,崇拜满足了巨婴们的全能自恋。

我个人觉得武红志的这个观点有些夸张,可以解释部分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个别现象,但不能解释整体。

毕竟每个人都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不断成长,真正的“宝宝”毕竟不是很多,虽然大家现在都自称自己是“宝宝”……但他的观点也在警醒着我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可以自称“宝宝”……但不能去做一个“宝宝”,不渴求巨婴式的照顾与爱恋,不要在关系中过于委屈自己,让别人成为“巨婴”。

2、中国式好人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群体,那就是中国式好人。

作者也说自己是中国式好人。

中国式好人会过分客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少,别人每一分付出,自己都要惦记着还一分,否则就难受得要命。

好人经常容易客气,这种客气从孤独中生出,继而又将他们锁在孤独中。

武志红认为假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能量泡,若想在这个世界上彰显存在,都要扩张能量泡。

所谓攻击性与性欲,就是能量泡扩张动力的展现。

成为一个没脾气、没需求、没性能量的好人,你得到了其他气泡的赞许,但失去了自己的活力。

反思自己,深以为然。

以前经常很多朋友都会说我“泽昌,你太好了”……我听着还挺高兴,现在谁再用“好”来形容我,我就会和他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小时候父母很早就不在我的身边,在外地工作,是奶奶一手把我带大,高中开始就一直在外地求学。

巨婴国观后感

巨婴国观后感

巨婴国观后感篇一巨婴国观后感最近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哎呀妈呀,这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五味杂陈呐!一开始,我看到“巨婴”这个词,心里还嘀咕着:啥是巨婴啊?能有多严重?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好像也能在里面找到那么一点儿影子。

书里说,好多成年人表面上看着成熟,其实内心还是个宝宝,依赖着别人,一遇到问题就逃避,就哭闹。

这让我想起了我那不靠谱的表哥,都快三十的人了,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稍微有点儿压力就喊着不干了,回家啃老。

我就纳了闷了,这难道不是巨婴的表现?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例,不能代表所有人。

可仔细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比如说,那些一失恋就哭得死去活来,要死要活的,好像没了对方就活不下去了。

我就想问了,你自己的人生就这么不值钱?非得靠别人才能活下去?不过,读着读着,我又觉得好像也不能把所有人都一棒子打死。

有时候,我们依赖一下别人,也不是什么大错吧?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嘛,相互依靠也正常。

但这“度”可得把握好,不然一不小心就变成巨婴了,那可就糟糕啦!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得好好反思反思,不能成为那个长不大的“巨婴”。

我要学会独立,学会面对困难,真正地长大成人!你们呢?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篇二巨婴国观后感《巨婴国》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啊!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能有多厉害,能把我给震撼到?嘿,还真别说,越看越觉得心惊肉跳!书里说的那些巨婴现象,就好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比如说,有些人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不就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表现吗?还有那些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怨天尤人的,难道不是内心脆弱的巨婴心态在作祟?我觉得吧,这巨婴现象可能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好多家长那叫一个溺爱孩子,啥都包办,结果孩子长大了啥都不会,遇到问题就傻眼。

这能怪谁?难道不是家长自己种下的苦果?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完全把责任都推到家长身上。

《巨婴国》读后感精彩9篇

《巨婴国》读后感精彩9篇

《巨婴国》读后感精彩9篇《巨婴国》读后感篇一今天用很快的时间阅读了《巨婴国》,讲了一个人对于中国社会人性的看法,不能说是对或是错,只是一种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上还算清晰流畅。

作者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观察社会及人性,根本上说仍然是一种西方思想的延续,但是有自己观点并且勇敢去表达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从人性角度上去理解的话,中国社会是一种独特的集体主义社会,小到家庭,大到团体,几千年的集体主义不能说没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过益处,在资源匮乏的年代集体主义使得人类这个物种顺利存活下来,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资源极大的丰富,个体似乎脱离集体也能很好的生存,尤为明显的就是依据互联网生存的群体。

集体主义,这个曾经的宠儿,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为桎梏个人的一把枷锁了,作者是从家庭成长、个人心灵健康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的。

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资源极度丰富,但是心灵日渐贫瘠的时代,自由、个性、自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是要走向一个自我实现的时代的,虽然会受到出身或是形势的局限。

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是,人性的力量本身无对错,只要社会家庭给予包容、理解、爱,至少就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人本身也能活的很快乐。

而这也和我之前的感悟相一致,以前以为人的价值是在关系中实现的,要成为像树一样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人,但是后来渐渐发现,这种想法抹杀了人性本身的自由、个性的成分,人活着,是为了自我更好的体验,不管是人性体验、社会体验、性体验、事业体验等,所以不论好与坏,都是一种其中的一部分,而胸怀这样的态度,人生便是充满乐趣的。

活着很短暂,好好度过。

巨婴国读后感篇二“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这个观点,旗帜鲜明地印在《巨婴国》红绿配色的书封上;而书中的配图,是以“闭眼咧嘴笑”的人物形象成名的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一个个都笑得像婴儿,却分明是大人。

“岳敏君的作品,主角都是像被抽掉了脊梁骨的人,抽巴的人生,凝缩在抽巴的身体中。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精选读后感
中国大部分人都是这巨婴国里的巨婴,包括我自己,这些都是集体文化下的产物,因为巨婴的神性或魔性,产生了儒家文化,变态的孝道。

并且我们也都在无意中制造着巨婴,并延续着巨婴的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通过觉知自己,改变自己。

改变集体主义为个人主义理念。

几个概念:自我中心并非个人主义的核心。

实际上,个人主义的核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论述的含义:不能以集体的名义去侵害任何一个个体。

自恋不一定全是坏的。

所谓的.实体自恋,另外一个心理学家弗兰克是这样讲的:“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

”实际上,实体自恋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爱,和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核心自我的养育,其实就是,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你的能量,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你的内在就有非常牢靠的一个内核。

怎么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这需要做到三点:
一、在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二、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三、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地流动。

在抱持性空间里,一个人可以很放松,可以做自己。

巨婴国观后感

巨婴国观后感

巨婴国观后感篇一巨婴国观后感最近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哎呀妈呀,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啊!这书里说的“巨婴”现象,可能在咱们身边随处可见。

也许你会说,啥是巨婴?不就是那些生理长大了,心理还停留在婴儿阶段的人嘛!可仔细想想,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我觉得吧,咱们好多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候变成“巨婴”。

比如说,遇到一点挫折就哭天抢地,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这不就是心理上还没断奶嘛!我就想起我自己,有时候遇到难题,第一反应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抱怨这抱怨那,这不就是有点“巨婴”的影子?再说说那些依赖父母一辈子的人,自己啥都不想干,就等着父母给自己安排好一切。

这能行吗?也许有人会说,那是父母愿意啊。

可我觉得,这就是害了自己,永远长不大。

不过呢,我又在想,是不是有时候我们把“巨婴”的范围划得太广了?比如说,偶尔想在父母面前撒撒娇,这能算巨婴吗?我觉得可能不算,这也许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反正读完这本书,我是又惊又怕,惊的是原来身边有这么多“巨婴”现象,怕的是自己一不小心也变成了那样。

你们说呢?这一路思考下来,我觉得自己得赶紧长大,真正独立起来,可不能成为那个让人笑话的“巨婴”!篇二巨婴国观后感《巨婴国》这本书,读完后真让我心里五味杂陈!一开始,我被书里那些犀利的观点给震住了。

啥?我们很多人都是巨婴?这也太夸张了吧!我心里直犯嘀咕。

但是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你看,那些一不如意就发脾气,完全不顾及别人感受的人,不就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吗?这就像个小孩子,想要啥就得马上有,没有就哭闹。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我有个朋友,都二十好几了,工作一不顺心就辞职回家啃老,还觉得理所当然。

我当时就想,这咋能行呢?也许他自己觉得舒服,可未来咋办?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那么一瞬间像个“巨婴”。

比如说,累了一天回到家,就想啥也不管,像小时候一样被爸妈照顾着。

这能算巨婴吗?我觉得可能只是一种暂时的放松和依赖。

还有啊,书里说的“全能自恋”,我觉得太有意思了。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

从《巨婴国》中,我学到的是理性的分析,加抽离出自身肉体的判断。

在对自己的观察中,如果主观的,如果是先入为主的,那么是得不到真实答案的。

需要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来分析。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管世俗的观念是如何。

那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

标签:巨婴国;心理;理性的接触到了《巨婴国》这个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读,对这本书有了一点点的见解。

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全书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令我非常惊讶的观点“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而后,武志红老师结合自己近十年心理咨询的案例,中西方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开启了一段漫长的文字之旅。

但从始至终,我都对武老师对国人的评判表示质疑:首先,纵使武老师有过数百个心理咨询案例,上万小时的心理咨询时间,这一数量与中国这个地域广宽、人口众多的实情相比,实在显得微不足道;其次,进行心理咨询的人群本身就具有其特殊性,不能代表普通人或者说“正常人”,样本的选取或证据也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最后的观点也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再此,我承认环境、家庭对一个人心理的巨大影响,正是基于此,还是严重怀疑武老师自身认识无形中还是会受到自身独特成长经历的干扰,观点容易偏激;另外,文章中很多概念的解释和演绎也比较模糊,很多观点的逻辑推理都不太经得起推敲,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学本身能否作为一门科学,值得怀疑。

当然,这并不影响武老师的书中对某些案例分析和观点在我内心产生很强烈的触动和启发。

书中提到了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口欲期,冈欲期,还有俄狄浦斯时期。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处在第一个阶段。

即口欲期,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

只要我们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发出去的能量没有被别人接纳并且积极正面返回给我,我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一种我的全能神的感觉被攻击的破碎了。

我已经不完整了,我就会产生一种攻击性,要么向外攻击你,要么向内攻击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巨婴国》读后感1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

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啰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

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

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12年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我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巨婴国》读后感2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

《巨婴国》读书报告

《巨婴国》读书报告

《巨婴国》读书报告《巨婴国》读书报告中国的社会是人情社会,是面子的社会。

在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人情世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人情关系体现在金钱与权势上,无论是官员还是底层的百姓,观察事情的方向就只有一个,往的是权势看齐。

书里官场也有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说,三年敛财十万白银的官员竟已经算得上为官清廉,纵小说文学有着夸张传奇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充满着人情世故的社会。

所以《儒林外史》一书,能从侧面上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并加以作者自身的讽刺。

之所以提及《儒林外史》一书,是因为在宪法与行政法这一门课程上,毛老师提到过自然法的概念以及儒家处世的观念看法,当时我就想到了人情世故这一层面。

在我眼里,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很大程度上都自于儒家思想的集体无意识,它让中国人学会了谦逊、宽容,但是有个观点要明确:知善恶与知是非是不一样的看法。

善恶之分与是非之分不可能完全的划上等号,可惜的是,在中国社会中,善恶往往和是非相提并论。

善良的一定是正确的,邪恶的一定是错误的,正确的一定是善良的,错误的一定是邪恶的。

在客观的层面上并不能完全正确,需要就事论事的分析^p ,但当这种观念放在了中国式的处事情境里,放在了中国式人情世故中,是非的抉择往往就是善恶的抉择。

举个简单的例子,半夜和朋友外出宵夜,在一家烧烤店被偷了钱包,通过查看店家的私人监控,我们在附近找到了那个小偷,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面对监控,他无处抵赖,把钱包还给了我们。

可能是怕挨打,他可怜巴巴地告诉我们:父母双亡,和年老的奶奶一起生活。

没有经济来,出于无奈才偷东西的。

考虑再三后,我们还是报了警。

警察了解情况之后,甩了一句“钱包找到了,那就没事儿了嘛”后就准备离开。

我们不答应。

警察很不耐烦地教育我们:“大家都不容易。

你们又没什么损失,就算了嘛。

半夜三更的,你们早点去休息,明天好好出去玩;我们也要回去休息。

他虽然是个小偷,但是情况我了解,家里穷。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巨婴国》读后感1其实从17年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平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

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

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

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习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

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

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

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

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

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

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

因为平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

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

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

《巨婴国》读后感2作为一个普通人,我选择去看心理学类的书,是为了了解自己和他人。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巨婴国巨婴国1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平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____,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习心理学,学习认识自我,学习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尔的的时机,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置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局部读着很带感,后半局部感觉有些重复前半局部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可以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形式,不再沉溺于梦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局部:第一局部,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第二局部,巨婴心理:共生,那么是详细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第三局部,中国式好人,那么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本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别人;第四局部,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那么通过现实现象详细分析^p 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详细表现。

第五局部,孝就是顺,那么是分析^p 了中国的孝顺化;第六局部,无回应即绝境,那么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进展理解读。

第七局部,从龙成为人,那么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局部介绍我们的心理开展程度;然后第2局部说明在这种心理程度下,我们的生活形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局部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展了一些解读分析^p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婴国》读书报告
中国的社会是人情社会,是面子的社会。

在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人情世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人情关系体现在金钱与权势上,无论是官员还是底层的百姓,观察事情的方向就只有一个,往的是权势看齐。

书里官场也有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说,三年敛财十万白银的官员竟已经算得上为官清廉,纵小说文学有着夸张传奇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充满着人情世故的社会。

所以《儒林外史》一书,能从侧面上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并加以作者自身的讽刺。

之所以提及《儒林外史》一书,是因为在宪法与行政法这一门课程上,毛老师提到过自然法的概念以及儒家处世的观念看法,当时我就想到了人情世故这一层面。

在我眼里,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儒家思想的集体无意识,它让中国人学会了谦逊、宽容,但是有个观点要明确:知善恶与知是非是不一样的看法。

善恶之分与是非之分不可能完全的划上等号,可惜的是,在中国社会中,善恶往往和是非相提并论。

善良的一定是正确的,邪恶的一定是错误的,正确的一定是善良的,错误的一定是邪恶的。

在客观的层面上并不能完全正确,需要就事论事的分析,但当这种观念放在了中国式的处事情境里,放在了中国式人情世故中,是非的抉择往往就是善恶的抉择。

举个简单的例子,半夜和朋友外出宵夜,在一家烧烤店被偷了钱包,通
过查看店家的私人监控,我们在附近找到了那个小偷,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面对监控,他无处抵赖,把钱包还给了我们。

可能是怕挨打,他可怜巴巴地告诉我们:父母双亡,和年老的奶奶一起生活。

没有经济来源,出于无奈才偷东西的。

考虑再三后,我们还是报了警。

警察了解情况之后,甩了一句“钱包找到了,那就没事儿了嘛”后就准备离开。

我们不答应。

警察很不耐烦地教育我们:“大家都不容易。

你们又没什么损失,就算了嘛。

半夜三更的,你们早点去休息,明天好好出去玩;我们也要回去休息。

他虽然是个小偷,但是情况我了解,家里穷。

都不容易的。

”警察走了,小偷也走了。

是啊,都不容易。

但这能成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大街上堂而皇之行窃的理由吗?
再举个例子,1935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无数的人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

纽约一个区的法庭上也正在审理一起盗窃的案子。

一名老太太偷窃了面包,被面包店老板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老太陈述说:“偷面包,是因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

更重要的是,我有三个孙子,他们的父母都死了。

我得找点东西养活他们。

”最后,法官对此案作出判决:“要么罚款10
美元,要么拘役10天。

”听完宣判,老太太哭了:“偷窃是我的错,我应该接受惩罚。

但是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会去偷面包;如果我被拘役10天,那谁去照顾我的孙子?”法官说:“对不起,我必须要公正执法。

”这时候,陪审团中一个人站了起来。

他让老太太接受罚款10美元的处罚。

同时,他摘下帽子,放了10美元进去,并对在场的所有人说:“我是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

在我生活的纽约,还有一位老祖母需要通过偷窃面包去养活自己的孙子,这是我的耻辱,也是各位的耻辱。

请各位每
人掏50美分,为自己的冷漠买单。

”、在场的所有人都向帽子了投了50美分,也包括了那位法官大人。

对比起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得出来善恶与是非其实是应该分隔开的两个概念,因为善恶是主观的概念,而是非却是客观的概念,如果硬是要将主观的感受和客观的事实混为一谈,模糊了事实,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价值框架就会崩塌。

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少见,因为国外有一种精神,是儒家精神要求不曾拥有的,就是契约精神。

何为契约精神,它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价值,在民主法治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法治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根据个人的契约精神上升到公法领域的控制公权力,在实现人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契约精神可以很好的区分善恶与是非的界限,契约条约上的内容包含着是与非的描写,而不受制于契约内容的则是善恶的界定。

放到社会上来讲,最能直面体会的契约就是法律,法律只判定是非,而不判定善恶。

所以上文提到的老婆婆盗窃是违反了法律,是错误的行为,不管处于什么理由都应该受到惩罚、付出代价。

至于纽约市长接下来的行为才是主观影响的,关于善恶判定的举动。

但是那一个偷盗钱包的年青人,他偷盗的理由和老婆婆的如出一撤,但是,执法者却因为产生了恻隐之心,武断地放过了这个年青人,丝毫没有照顾到受害者的感想,单凭年青人的一面之词,就同情心泛滥,将是非判断置于善恶判断之后,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

这就是中国式宽容的其中一种体现,其本质就是缺乏法制精神,在国外体现为契约精神。

要知道,中国社会内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在案发现场在增添几名围观群众,围观群众的同情心泛滥的程度更为严重:违法者卖弄同情,
将自身弱小化,将自身推升了道德的制高点;受害者追求说法,维护自身的利益,却被看成了咄咄逼人、仗势凌人,这就是中国式宽容的表现形式。

更有人精辟的总结出中国式宽容的口头禅,比如说,来都来了、都不容易、吃亏是福、习惯就好、还是孩子等等等等。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子不分是非的同情心理呢?这种心理让我看到了鲁
迅笔下的阿q,看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即便自己占据道理,也本能的或者被迫的息事宁人,因为想着息事宁人,所以总是会被不占理的一方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就劝和的一方,强迫你必须宽容,你不懂得宽容,你才是真正做错的一方。

的确,中国人都是善良的,从每个人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经历的教育,都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善良,我们小时候看到的电影,无论主角受到过多少苦难,在最后可以选择了结恶人的瞬间,他总是会犹豫,往往大部分都会留下恶人的性命,这才能彰显英雄本色、英雄气概。

原谅是结局的主旋律,这样子带来的观念就是,原谅做错事的人是应该的。

但是国外的电影,往往快意恩仇,看畅淋漓,能让你血脉膨胀。

这宣扬的就两种明显不一样的价值观。

很明显,国内的想让观众接受的价值观是后者,善良更可贵一些。

因此,中国人将善良看得比是非更重要。

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指出,比起规则制度,似乎人情面子才是决定社会秩序的关键,比起较真冲突,更多人选择的是息事宁人,并且美其名曰为中庸。

他人有错,你不要与人过不去。

你要反思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收到伤害,要以德报怨。

冤冤相报何时了,不如宽容了好。

这种无理的道德要求,就像是一锅毒药,旁观者们满心热切的劝你喝了它,它看上去是那么的滋润大补,其实内在早已变了质。

比起诚恳的
道歉,解决问题、寻求谅解,这种宽容更倾向于简单粗暴的将过失转嫁到受害者身上,利用道德绑架,逼迫受害者做出谅解的姿态。

中国式宽容本质是内在的冷漠。

旁观者们的态度无非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他们所要求的的宽容,完全是站在一旁的说风凉话。

当涉及自身利益,牵涉到自己头上的过失,无论是谁都无法轻易原谅吧。

更何况就凭宽容二字,就可以忽视对错,忽视责任了吗?宽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所谓宽容并非纵容,在蛮横的善良面前,我们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宽容一词一旦出现,万马齐喑,无人敢言,所到之处如沐春风,风月无边。

胡适曾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最后说一句,自以为是的善,比无可救药的恶更可怕。

要知道,道德这个词,虚无缥缈,从来只能用来约束自己。

如果想用道德来约束其他人,谋取自己的利益,无疑是中国式宽容的做法,也会是最大的不道德的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