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关系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摘要】:摘要: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及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中国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为前提,分析中西方音乐审美的差异,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审美差异西方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想中西方音乐作品审美特点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浅谈中国与西方音乐差异的原因为了引出讲要论及的中西音乐差异,我想先列出两首风格差异极大,但吟诵的内容相同的歌曲。
分别是描述罗密欧与茱丽叶故事的英文歌《Romeo and Juliet》,另一首就是唱诵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的中国传统音乐《梁祝》。
严格来说,一首是现代流行乡村音乐,一首是历经百年传诵不衰的音乐,不能拿来相提并论。
不过,我们单从歌名、及它们各自对爱情悲剧的表述,我们大概能发现中西方民族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
首先,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故事是悲壮的,贯穿故事的应是仲夏的电闪雷鸣。
而梁祝故事,给人的感觉应是缓和而时时参杂凄凉的,有如春季的雨,细细的但春雷一炸,及能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
在对待相同故事有不同感受的基础,中西方产生的相应的音乐就有所区别,这是第二点。
即,西方产生的那首乐曲紧凑的节奏,也会时而欢快,时而舒缓,更接近于追求和谐的境界,也即人们经常会从西方音乐中找到“天籁之音”的感觉。
而中国产生的乐曲的节奏则多变,相对西乐有些杂乱无章。
其中一些民乐的独奏,比如胡琴、琵琶、筝等乐器的独奏,给人一种虚无、就像是漂在空中的感觉。
通过这两首音乐的比较,一面进一步谈谈中西音乐差异产生的原因。
要了解中西音乐产生差异的原因,得先从中西方的历史文明说起。
一、中西文化产生的背景西方文化是在古希腊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海岸文化。
但是的小国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征服以海洋为主的自然,和向自然、邻国争夺和扩展。
随着这个文化的扩展的发展中心的变化,必然综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于是在文化上就表现了民族性、吸收性、综合性。
而在扩张过程中,英雄及神的力量为他们所赞颂,并在后来逐渐成为欧洲宗教文化的基础。
音乐的展开性、动力性,一开始就适应着这种海岸文化的总要求而表现出来。
相反,中国是个农业国,政治上是高度的封建。
以汉族文化为主、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相对向内的农业文化,一开始就变现出封闭性,在音乐上表现为节奏的收拢性和结构功能上的起、承、转、合,在诗经时期就已经是完整、定局的体系,后期如何发展、变化,均在这原则上进行。
浅谈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
浅谈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
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点及其思考
音乐史的不同和有趣的事实是人们讨论的议题,而中西方音乐史尤其是令人讨论的焦点。
从发展和影响的角度来看,西方音乐史的早期发展重点被称为单一的,而中国的音乐史发
展是复杂的。
首先,中西方音乐史的最大不同在于发展且影响他们各自音乐的文化背景。
西方音乐史是
宗教和欧洲国家和文明之间有机结合的成果,尤其是由古希腊和罗马发展而来,这种历史
背景给西方音乐注入了一种古老而深刻的象征性。
中国音乐史则更多地受到中国哲学和古
代文化的影响,使它变得更加独特。
其次,中西方音乐在发展的方面也有差异。
从古代音乐的发展来看,西方的古典音乐一直
有较快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古典音乐则一直以传统的发展路线为主,缺乏新颖性和改变性。
这也反映在当今中西方新音乐市场上,西方新音乐比中国新音乐要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并改变着大众对音乐的认识和接受观念。
最后,中西方音乐史的受众群体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音乐的受众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普
通大众和文化骨干;但在中国,音乐的受众往往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只有很少的知识精英才会注意和接受新的音乐形式。
总而言之,中西方音乐史的差异显而易见,让人们深思。
西方音乐史由古希腊和罗马发展而来,兼具宗教性和文化性,发展程度较快,受众也较为广泛。
中国音乐史受到中国的哲
学和古代文化的影响,发展缓慢,受众也较为狭窄,但中国音乐的独特性和浓郁性仍令人
着迷。
因此,推动中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变革,在于深入研究各自音乐史,德慧兼备,以求对两种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
试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本文分别从中西音乐的起源、发展道路以及中西方传统思维和艺术审美的观念比较入手,浅谈其相互间的差异及其影响。
中国音乐“源于本土”多为宗教性音乐;西方音乐源于希腊,宗教信仰仪式和音乐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中国音乐追求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便形成了对线形的偏爱;西方逐步确定了调式调性、复调、和声等系统理论及系统的演唱演奏方法;中国音乐特点为:五声音阶的调式结构,与文学、语言、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形式等。
西方音乐的记谱法、乐器乐队的组织、演奏技术的成熟以及作曲法都是值得学习的。
标签:传统音乐;西方音乐;文化;艺术审美一、中西文化内涵的比较文化是人类的根本特征,是人类的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的文化犹如一条具有历史和性格的通往江海的河流。
音乐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样式。
陶玛在《文化变迁中音乐的纯洁性》一书中将音乐描述为一种“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并由该文化的成员们所实践,它是宗教、语言和生活方式所勾画的一种文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不断深入的交流,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音乐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音乐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主要根源是人类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音乐。
正因为音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决定音乐,音乐反过来促进了文化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由于中西方在其文化传统,诸如语言、哲学、文学、宗教、造型艺术、地理、社会环境等,以及历史进程的不同,与其音乐以深刻影响和紧密联系。
因此,谈到中西音乐的关系问题,则必然涉及音乐与其文化背景和诸因素的比较。
东西方由于其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它们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其价值观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观念体系;西方文化是工业文化,是以人权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即注重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
它以感性为本体,把理性融入到感性中。
中外音乐知识简介
西方音乐教育与实践
古典音乐教育
西方古典音乐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艺训练,从基础乐理、视唱 练耳到乐器演奏都有严格的要求。
流行音乐教育
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西方流行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发展,涵盖了创 作、演唱、演奏等多个方面。
教堂音乐与合唱团实践
西方教堂音乐和合唱团实践历史悠久,这些实践在西方音乐文化中 占有重要地位。
中西音乐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互相学习和借鉴
中西音乐在交流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吸收彼此的优点和 特色,促进双方的发展和创新。
共同推广和发展
通过中西音乐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共同推广和发展双方的音乐文 化和艺术成果,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创造新的音乐语言
中西音乐的交流可以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形式,创造出既具 有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感的新的音乐语言。
京剧
古典音乐
中国国粹之一,集唱、做、念、打于 一体,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 音乐风格。
以传统乐器演奏为主,如琴、筝、笛、 箫等,注重旋律和音色的表现。
民歌
包括山歌、小调、号子等,具有地域 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不同民族和 地区的生活和文化。
西方音乐类型
交响乐
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音乐作品, 通常包括四个乐章,具有宏大的
中外音乐知识简介
目 录
• 中外音乐历史 • 中外音乐类型 • 中外音乐家与作品 • 中外音乐风格与特点 • 中外音乐教育与实践 • 中外音乐的影响与未来发展
01
中外音乐历史
中国音乐史
01
02
03
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可追溯至新 石器时代,以钟磬乐、琴 瑟乐等为代表,强调和谐 与秩序。
近代音乐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中国音乐受到西方音乐的 影响,出现了学堂乐歌和 民族音乐改良运动。
浅谈中西方多声部音乐对比
浅谈中西方多声部音乐对比浅谈中西方多声部音乐对比摘要:多声部音乐是音乐艺术的高级形式,它的产生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民族的音乐。
本文试图从声乐作品来分析中国多声部民歌和西方声乐作品复调手法的区别,为我国民族音乐的深入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历史渊源声乐方面复调手法1引言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并且有五千年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辉煌、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其中有许多民族至今仍保存并流传着大量的多声部民歌,多声部音乐也是我国音乐百花中的奇葩并且多声部民歌形成了独特的支声复调形式。
在西方音乐史中,宗教音乐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
西方的中世纪音乐可以说史宗教音乐史,它孕育了西方的多声部音乐。
早期复调音乐从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克劳苏拉、经文歌,到巴洛克时期向主调音乐过度.声乐方面来说从圣咏到众赞歌并形成了康塔塔、清唱剧到后来巴洛克时期的歌剧。
从声乐作品来分析中国多声部民歌和西方声乐作品复调手法的区别来吸取西方音乐的精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整理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2我国多声部民歌的发展我国的多声部民歌世世代代在各民族人民中传唱。
先秦时期,粤西各少数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秦统一之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度。
由于历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实行“以夷治夷”的统治政策,当时少数民族发展十分迟缓,而且不平衡,直到解放前不少边远地区的聚居村寨,仍处于封建化的过程中,保持古老的文化习俗。
这些习俗保存了多声部民歌,如湘、黔的侗家男女的“踏歌堂”,是为祭祀女性祖神而举行的母系宗谱为纽带的群歌集会活动.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除汉族的多声部劳动号子遍布全国和蒙古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的多声部民歌分布在北方之外,其余均分布在西南、中南和东南各省、自治区,其中尤以粤江干流和各支流流域,涉及广西大部、贵州南部、东南部、湖南西南部。
在这些地区多声部民歌又多分布在长江的中上游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各民族风情、传统习俗保持较多的聚居区。
浅谈20世纪中西音乐各自发展与交流
导 我 们 如何 将 抽 象的 符 号 组 成的 乐 谱 , 通 过 对 作曲 家 的 理解 ,对 乐曲 的 理解 。通 过 熟 练的 掌 握 演奏 技 巧 , 加 入 自 己 的 创 作 进 行 演 奏 。无 论 是 从 初 步 的 识 谱 、技 术 与 技 巧 训 练 、情 感 表 现 与 作 品 艺 术 处 理 等 ,音 乐 美 学 都 有 着 其 丰 富 的 文 本 理 论 进 行 相 应 的 指 导 。本 文 旨 在 如 将 竹 笛 学 习 实 践 与 音 乐 美学 理论 加 以 结 合 论
加 典 型 的 控 制 和 自 由 两 级 分 化 , 在 二
十 世 纪 五 十 到 六 十 年 代 , 电 子 音 乐 新 流 派 产 生 , 体 现 了 科 技 发 展 对 音 乐 艺 术 的 影 响 。 电 子 音 乐 为 那 些 用 传 统 灵 感 寻找 音 色 的作 曲家 带 来 了灵 感 。
而 以 斯 特 拉 文 斯 基 为 代 表 的 心 古 典 主
中 西 方 音 乐 关 系 的 交 流 一 直 没 有 停 止
过 。
种 文 化 与 音 乐 之 间 架 设 桥 梁 , 以 使 其
沟 通 和 联 合 起 来 。 从 这 里 可 以看 出 ,
=十世纪中 国音乐的发展 :
l 0年 鸦 片 战 争 爆 发 , 闭 关 的 中 84 国 第 一 次 被 迫 向 外 敞 开 国 门 。 外 国 文 化 一 拥 而 入 。 这 也 是 中 国 近 代 史 的 开 端 。 而 这 时 中 国 的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开 始
论音 乐美学 理 论对
提高竹笛演奏艺术水平的指导
■ 邱 锶
摘 要 :音 乐 美 学 理 论 对指 导 乐 器 演 奏 有其 重 要 的 意 义 。音 乐美 学 理 论 是 对音 乐 艺 术 总 体的 高 度 研 究 , 探 究 音 乐 的 本 质 和 内 在 规 律 性 的 基 础 理 论 学科 。它 客 观 理 性 的 讲 述 ,指 导 音 乐 中 的 种种 对 象 和 现 象 。引
浅谈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百度文库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 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 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 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 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 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 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 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 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 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 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 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 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浅谈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中文三2012/6/9 于伯雅浅谈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音乐文化的来源中国最早源于先秦,其中《乐记》中记载:“声音之道与政通”。
诸子百家也有相应的有关音乐的记载,儒家:孔子问韶;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时无声胜有声”、墨家:排斥音乐、取消音乐。
在唐宋达到了一个音乐的顶峰,自然分为雅乐与俗乐,雅乐就是我们学习的诗与词,在古代有其相应的音乐;俗乐也就是民间音乐包括:曲子词、俗讲、民间小戏。
在后期还有明代的昆曲、京剧等等。
浅谈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2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8普遍大众中缺乏热度,一方面是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更多的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普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听不到传统音乐的声音,这样也导致了传统音乐传承人的老化;另一方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破坏了许多传统音乐长久以来生存的环境,阻碍了其继续向前发展,因此,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音乐工作者来说,让大众倾听传统音乐是我们的重任。
(二)现状原因及思考针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层面来看,首先,我们从本身的艺术形式来讨论,传承人老化、缺乏年轻继承人是传统音乐面临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可以大力推广“研习班”等教育、传播形式,例如:2017年苗乡侗寨民歌民俗研修班在贵州圆满落幕。
参加研修班的音乐教师们在研习时间里,欣赏了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的精彩表演;参观小黄村侗族大歌博物馆,了解“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文化;还深入到苗族侗寨之中,向侗族大歌传承人、当地原住民讨教苗、侗族音乐的精髓。
笔者了解到,在这里,即使是年纪小小的孩子们,唱起民族歌曲也是信手拈来。
这种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教育,便是苗族、侗族音乐得以长久传承的原因。
这使参加研习活动的老师们在感悟当地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了解到如何保护、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加强如侗族大歌这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课堂中的弘扬与传播,从而也在无形中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埋下了传承人的种子。
其次,从通过加强传播对传统音乐进行保护的层面来讨论,我们可以借助移动互联和数字媒体等快捷方便、全球化的特性,建立“传统音乐线上博物馆”APP,其中包含全球各地的传统音乐文化: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360度展示、吴侬软语的南方戏曲欣赏、古今琵琶的对比展示……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和学习,发表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点播自己喜爱的传统音乐频道,充满传统气息的界面制作令使用者仿佛真的置身在博物馆中。
同时,也可以在线上了解身边有关传统音乐演出的信息及订购相关演出票,这样既强调保护了传统的乐器文物、也推广了传统音乐文化。
浅谈20世纪中西方音乐关系
浅谈20世纪中西方音乐关系整个20世纪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巨大转型。
整个社会文化,人们的思考方式,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接受外来文化开始,直至今日自主的有选择的接受外国文化。
这期间对于国乐,西乐。
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学堂乐歌之前的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闭关的中国第一次被迫向外敞开国门。
外国文化一拥而入。
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音乐史学领域也有人主张将此当作中国古代与近现代音乐史的分界点。
因为从这一时刻起,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开始不断的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
在此时,在中国有人或有意或无意的开始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清同治,光绪年间的洋务运动的兴起。
清王朝中的一派人,主张推行“自强新政”,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们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一切认为可以学习的东西。
很自然的。
也见识到了西洋的音乐文化。
他们将他们的所感所悟形之于笔墨。
在很多记载中记载了西洋的乐器,歌舞,音乐会,仪式音乐场面等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一方面文献可见于《小方斋舆地从钞》(王锡棋编刊于1877-1897年间)。
洋务运动人士虽然到西方目睹一个广大的音乐世界。
得出了结论。
即是坚守夷夏之别的礼乐观。
对西方音乐采取不承认不准学的态度。
通过对中西方音乐的对照比较。
初识彼此之异同。
却得出了西乐“然不可以行之中国”的结论。
仅仅只有少数人,在对西方音乐的观照中,开始萌发出微弱的对中国音乐进行改良的意愿。
虽然微弱,但也实属难能可贵了。
虽然洋务派运动没有将西方音乐文化带入中国。
但是在客观上将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思维方式传遍了中国。
洋务运动失败后不久。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即开始倡导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1989年向光绪皇帝上书《请开学校折》,向皇帝介绍德国的学制。
大力倡导开办新式学校。
在这个奏折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必须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科目。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de参考文献
Chinese Music History"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up, down)," Yang Yinliu the people music publishing "Br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Liu regeneration with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 compendium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history," a wild summer in Shanghai music publishers, "A Br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Wu Chao, Liu Dongsheng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Qin music history," Li Chun a significant,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Chinese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s unearthed comprehensive theory," Li Chun a significant, Heritage Press "Le said the new law," Zhu Zaiyu with, CONSERVATORY point of injection,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Temperament", CONSERVATORY book,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CONSERVATORY, Hunan Education Press, "Ancient Chinese Music History Introduction, "Zu-Xiang Zheng a,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field guide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Music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rts,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the early history of piano Code ", with Xu Jian,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China's Modern Music (second revised edition)" edited by Wang Yu and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Contemporary Music" CONSERVATORY with the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Press, "Chinese Modern Music History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 teaching modern Chinese music history reference "editorial team,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Modern Chinese musicians Biography", China Art Institute IAS sound editing, editor of the Nobu, Spring Art Press "Historical Compendium of Modern Chinese Music," compiled Wei Jing,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musical history of New election," Wang Yu and a,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ture Publishing Company published "Biography of modern Chinese artists," Wang Yu and the arts and cultural Press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Exchange," Tao Yabing the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compendium," Sun Jinan, Zhou Quan column editor Shandong Education Press, "China's Dictionary of Music," the Chinese Art Institute IAS tone, "Dictionary of Chinese Music" Editorial,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Chinese Encyclopedia" music, dance volume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Editorial Code "History of Music in New election," Wang Yu and the,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ture Publishing Company published "Modern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Sang salt of Lin Qiao Qiao edited by the 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 Press, "Chinese Modern Culture Issues", Ma Yong book, the people of Shanghai Press "History of Modern Aesthetics," Nie Zhenbin the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History of Western Music"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Paul. Henry. Long a, Gu Lian Li, Yang Yan Di, Zhang islands such as translation,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History of WesternMusic," Donald. Jay. Grout, Claude. Pa Scarborough was established,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in Runyang editor,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with Lee Ying-hua,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Situkenshi Schmitt original, Tom CONSERVATORY translation,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Music," Hansen Note Mengxian Fu translation,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an overview of modern Western music," Zhong Zilin book,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A Brief History of European Music," Qian Renkang the higher education Press "Concis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by tree, with Liu,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Dictionary of Modern Music Appreciation", Luo Zhong Rong, Yang Tong eight editor, Higher Education Press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Yuan Jingfang editor of the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National Instruments" Yuan Jingfang book,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Overview of Han Chinese folk songs," Jiang Ming Tun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instrumental music in the genre and form," Ye Dong a,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Chinese folk song" CONSERVATORY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Translations of folk music," Dongwei Song, Shen contact the Code,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ture Publishing Company, "Chinese Opera Music" with Chiang Ching,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Folk Music "CONSERVATORY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National Music Studies ", China Art Academy, Music Institute, ed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Dictionary of Music entry Repertoire. Ethnomusicology",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Translations of Ethnomusicology", Dongwei Song, Shen contact the Code,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ture Publishing Company. "Ethnomusicology in China," Shen contact with. "Chinese Music" in 2096 the third period. "Series of Chinese folk music. Folk Music Volume", Eastern Music Society series, the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Series of Chinese folk music. Instrumental music volume", Eastern Music Society series, the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Introduction to instrumental music," Wing with high thickness,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Series of Chinese folk music. Opera music volume", Eastern Music Society series, the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Series of Chinese folk music. Folk music volume", Eastern Music Society series, the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Series of Chinese folk music. Dance music volume", Eastern Music Society series, the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Series of Chinese folk music. Religious Music Volume", Eastern Music Society series, the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Series of Chinese folk music. Minority Volume", Eastern Music Society series, the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Ethnic Music", CONSERVATORY book,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ture Publishing Company.World Folk Music"Oriental music culture," Shuren Hao, Chen Ziming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 Brief History of Japanese music" star Xu a, Jin Da, Chunguang translation,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Translations of Ethnomusicology," Dongwei Song, Shen contact the compilation, publication of text together Company "Latin music" 尼斯洛尼姆Gaussian with, Wu Peihua, Gu Lian Li translation,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Introduction to music," Shuren Hao a,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the soul of Brazilian music - Villalobos," Chen Ziming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teaching materials, "Latin American music," Chen Ziming the internal materials "global vision of the music culture", "China's" Ninth Five-Year editorial supplement.Music Aesthetics"Music Aesthetics Course" Zhang former editor of the Shanghai Music Publishing House "music aesthetic foundation," Zhang Qian, Wang times Zhao a,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A Study of Music History" in the Run Yang, Fujia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the beauty of music ( in translation) "Hanslick book,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Aesthetics of Music History is issued "in the Run Yang,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the particularity of Music "Zhuofei Ya. Lisa was, in Runyang translation,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music aesthetics" Yoshio Nomura book, Zhang forward translation,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aesthetic principle" Yang Xin, Gan book,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al Aesthetics," CENTRAL CHINA book,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Chinese Music Information Aesthetics History Notes "book, CENTRAL CHINA, People's Music Publishing House。
浅谈中西方艺术歌曲的差异
艺术研究浅谈中西方艺术歌曲的差异张欣纯(上海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 200000)摘要:“艺术无国界”,但在中国与西方差异较大的审美影响下,相同的艺术体裁必定会存在不同。
本文对中西方艺术歌曲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歌曲;差异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4-0116-02《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对“艺术歌曲”这一词条的解释是“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和民歌区别开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
通常认为艺术歌曲即以精美的诗歌作为歌词,将音乐与诗词结合的声乐作品。
钱亦平老师在“西方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一文中提到“艺术歌曲即浪漫曲,指歌词精美、运用器乐(主要为钢琴)伴奏、结构精练的声乐作品。
后来,一些歌唱性的器乐曲也称作浪漫曲”[1]。
1 历史背景不同“艺术歌曲”最初是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歌词一般选用精致的、有很强文学性的诗词,音乐旋律重在描绘诗词所蕴含的情感;通常采用钢琴伴奏渲染气氛,补充音乐形象,并且与旋律进行交流对话。
“艺术歌曲”这种歌曲体裁以其诗歌艺术与歌唱艺术的完美结合形式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德语艺术歌曲、法语艺术歌曲都是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艺术歌曲门类。
出现了如莫扎特、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圣-桑、格林卡、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等重要的作曲家。
西方艺术歌曲产生于浪漫主义初期,即18世纪末19世纪初。
这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艺术领域都作出了贡献。
诗歌、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推动,德国在艺术歌曲方面更是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批优秀的作曲家推动了艺术歌曲的发展。
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一生中写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著名的代表作有《魔王》《鳟鱼》等,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性,突破了以往歌曲较为注重演唱的形式,使歌曲变得更加细腻动听,富有意境。
艺术歌曲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算得上是最重要的创作体裁,这种创作形式广义上来说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在古代就有乐府机构谱写琴歌,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吟唱诗词。
浅谈西方交响乐对我国音乐的影响
中 国交 响 乐 是 经 过 百 年 曲 折 的 发 展 形 成 的 。 中 国 能够 形 成 非 常 正 规 的 、 标 准 的、 完 整 的交 响 乐 与 西 方 交 响 乐是 分不 开 的 。 中 国 交 响 乐 的 出现 、 发展 到 最 终 形 成 正规 的、 标 准的交响 乐. 这 一系列过程 中
乐正规 化 。其 他 类 型 的 中 国音 乐 受此 影 响 , 也 出现 不 同程 度 的发 展 。本 文针 对 西方 交响 乐对 我 国 音 乐 的影 响 进 行 分析 和
探讨。
关键词 : 交响 乐
音乐
影 响
西 方是 交 响 乐 的 发源 地 在 中 国还 未 出 现交 响乐 时 .西 方 交 响 乐 已经 形 成 , 并 成 为一 种 重 要 的 音 乐 形式 。 在2 0世 纪初 ,
交 响 乐 经 过百 年 的学 习与 努 力 . 促 使 交 响
成 完全 是 受 西 方 交 响 乐 的 影 响 中 国交 响
乐的发展. 也 大 力推 动 中 国其 他 类 型 的音 乐 发展 。 因此 , 西 方 交 响 乐 间接 的影 响 中 国 音 乐 的 发展
一
乐队、 演奏 、 指挥 、 创作 、 听众都 有很好 的 成长 , 最终形成正规的、 标准的、 完整 的中
此 中 国 交响 乐形 成 从 中国 交 响 乐 的形 成 来看. 之 所 以 中 国会 出现 交 响 乐完 全 是 受
西 方 交 响 乐 的影 响 。 但 是 , 在 中 国 出现 交 响 乐 的初 期 . 中 国 的 交 响 乐 带 有很 强 的西 方 音. 乐 色彩 。只 能 说 , 此 时是 中 国交 响 乐 形 成 时 期 f 二) 推 动 中 国交 响 乐 发 展 在 2 0世纪 初 , 中国 音 乐 多 了 一种 新 的形式 , 那就是交响乐。 此时, 交 响 乐正 处 在 发 展 的初 期 随 着 时 间 推 移 , 中国交响
浅谈西方音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初期,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刚刚步入萌芽期,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发展。
本文回顾了西方音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旨在总结中西方音乐融合的经验,并给予当今音乐教育一定的启发性。
一、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明清以来,近现代中国经历了重大的历史转变,由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中国的社会经济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受到重大冲击。
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近代的音乐教育主要来源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传教士们在教堂或宫廷中传授西方教会音乐。
虽然他们的教学内容不是中国的本土音乐,但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教育进入转型萌芽时期。
此外,一批留学的中国音乐家将西方等国家的音乐和学校制度带回中国,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音乐教育中。
他们根据我国的音乐发展现状,对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观点。
这些先进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和指引作用,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相关政策和法令不断颁布,与之配套的教材也日渐丰富,音乐教育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五四运动”后,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学堂乐歌开始大众化,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师资需求比较迫切。
国家和政府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对师资的培养管理,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与模式,这些举措加速了师范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步伐,也扩大了我国对音乐师资的需求,培养了近现代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和教育家。
萧友梅是20世纪初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教育家,早年他一直专攻音乐学习,并先后在日本和德国的音乐学校留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音乐表演、作曲理论及其他专业音乐知识。
留学归来后,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始创办、管理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
由他创办的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高等学府—“国立音乐院”,将西方音乐带进了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课堂,由此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开始步入全新的历史阶段。
浅谈20世纪中西方音乐关系
浅谈20世纪中西方音乐关系作者:康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5期摘要:从1840年到2005年这16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近代新音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渺小到壮大的过程,在这期间,一直是与西方音乐紧密相连的。
关键词:20世纪;中西方;音乐关系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98-0120世纪是中国近代社会形态发生巨大转型的历史,整个社会文化、人们的思考方式、社会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接受外来文化开始,直至今日自主的、有选择的接受外国文化,这期间对于国乐、西乐以及二者关系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学堂乐歌之前的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闭关的中国第一次被迫向外敞开国门,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开始不断地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有人有意或无意地开始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
因此,音乐史学领域有人主张将此当作中国古代与近现代音乐史的分界点。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中,清王朝中的一派人主张推行“自强新政”,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们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一切认为可以学习的东西,很自然的地也见识到了西洋的音乐文化。
后来,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在上书的《请开学校折》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必须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科目,而所谓的“歌乐”就是新式唱歌课。
虽然戊戌变法没有成功,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少的新学堂,很多学堂开设了“音乐唱歌课”。
随着新学堂的建立,“学堂乐歌”这一名词也随之出现,并且拉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大幕。
二、学堂乐歌时期中西方音乐文化关系从学堂乐歌开始,西方的音乐文化开始逐渐系统的传入中国。
同时,学堂乐歌的倡导者,也是对学堂乐歌影响最大的一人-梁启超,在其著作中表明了自己对中西音乐关系的看法。
在他的《饮冰室诗话》一书中,除了对学堂乐歌作了详尽的论述,将学堂乐歌、音乐唱歌课提升到了学校教育“万不可缺”的高度。
浅谈王光祈在中西方音乐之间的比较性研究
浅谈王光祈在中西方音乐之间的比较性研究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王光祈无疑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之一,是近现代中国音乐理论建设的杰出贡献者。
他的音乐学术研究对近代的音乐研究有着指导性作用。
本文拟通过对王光祈在旅德的16年期间对中、西音乐理论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研究论著进行一番阐述,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一阐述来体现王光祈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理论所做出的贡献。
标签:王光祈;音乐美学家;比较音乐学王光祈(1892--1936)中国音乐理论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字润,四川温江人。
1920年,王光祈赴德国留学,初学习经济。
1923年后学习音乐。
1927年入柏林大学音乐系,师从比较音乐学柏林学派代表人物C.萨克斯等。
1932年,受聘于波恩大学东方学院,介绍中国文化。
1934年,以论文《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得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王光祈旅居德国的16年中,写下了音乐专著和音乐论文共30余种,此外他的学术研究还涉及了有关政治、经济、以及国防等方面的著书和译文。
在王光祈的学术研究和所取得的成就中主要以在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
其中,王光祈在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比较性研究以及在中西音乐美学和中国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23年到1936年的13年中,王光祈曾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外音乐的介绍性及研究性的论著,其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两个较大的方面:一、从1923年学习音乐开始,比较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西方音乐科学、各国的音乐发展情况以及与作曲有关的理论。
如《德国人之音乐生活》、《欧洲音乐进化论》、《中国音乐之异同》、《西洋乐器提要》、《对谱音乐》、《西洋音乐史纲要》、《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西洋名曲解说》等著作。
这些著作对国内音乐知识十分贫乏和眼界相当闭塞的二、三十年代的国内青年来说,具有启蒙的意义。
二、从1926年起,开始注重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介绍西方。
浅谈中西交流中的音乐艺术——以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钢琴音乐为例
了最佳的伴奏乐器。在这一阶段,外国传教士主要担任钢琴教师, 早期的钢琴教学活动也吸引了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人和外籍教 师,他们带来了一些欧美的钢琴基础教程,这些都为中国钢琴音乐 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钢琴音乐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了重要的发展。这个时期的 钢琴音乐创作虽然不多,但基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艺术观“救 亡”的时代声音,这一时期却又恰恰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一个转折 点——中国钢琴从起初的探索模仿进入了真正的艺术创作时期。在 这一时期的中西钢琴音乐艺术交流中,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 亚历山大•齐尔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个人出资,委托肖友梅 协助举办了“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齐尔品在 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将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钢琴作品带到了 世界各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西音乐双向性的交流。我们耳熟能 详的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就是这一时期优秀的钢琴代表作。
浅谈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
浅谈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是一个丰富而广泛的话题,历史上中国的音乐文化曾多次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这些交流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两方面介绍中国音乐史上的文化交流,即来源和影响。
来源中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如雅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
同时,中国还与其他国家保持了密切的文化往来,促进了音乐艺术的交流和分享。
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音乐和中亚、西亚等地区的音乐相互影响、借鉴,形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伊朗音乐中的弦乐器具、民谣、舞蹈等形式深深地受到了中国音乐的影响。
2. 汉唐交流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音乐在史书记录的文化交流中已经被大力弘扬。
汉唐时期,中国历经千辛万苦地将文明带到以今天日本为中心、包括中国在内一圈周围,将深厚的中华文化通过艺术手段传播到各地,最终萌芽了另一种独特的音乐。
同时,汉唐时期也是中国音乐的黄金时期,那时的音乐从宫廷到民间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中日文化交流也是在此期间达到了最高水平——中日音乐交流的铺陈,使得中国音乐从东向西的国际视野开始茁壮成长。
3. 近现代交流近现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加强,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音乐风格和文化思潮。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开始展露头角。
中国音乐家、艺术家的音乐家演奏和作曲活动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听众;同时,中国音乐也积极融合了国外先进的艺术成果,逐步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影响文化交流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创作和表演技巧的改进,二是音乐表现方式的多样化。
1. 音乐创作和表演技巧的改进中国音乐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音乐家作品的引领和启发,不断发展和改进自己的作曲和表演技巧。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本文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简单阐述,从审美意境这个方面对这两个时期的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礼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并以此实践着自己克己复礼的追求,成为影响整个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重要部分。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在诸多的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神话的主题,最能集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和谐”的观念上,中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虽然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这一观念却决定了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基础。
但是中西方音乐美学毕竟存在差异,以春秋战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国音乐追求的是对立而不冲突。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古希腊时期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极其繁荣,不同学派围绕音乐与政治和审美观点等方面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音乐思想的主要代表学派,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正春秋战国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诸子百家竞相展开争鸣,音乐美学思想亦获得丰富的发展,从其在古代音乐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看,它奠定了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音乐文化心理的基础。
”[1]主要代表人物与观点:(1)儒家——“倡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其音乐思想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提倡“礼治”,在强调“乐”的政治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乐德和乐舞,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从道德上感化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音乐的关系
班级:工业设计C081 姓名:李慧杰学号:088542 音乐是一种不流于形式的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是植根于文化之上的,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所以作为一种精髓对于滋生土壤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与联系。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著称,善于撷取大自然之灵气,所以音乐大多采用了大自然的声音,如:《高山流水》的旋律古朴、典雅、优美、深沉;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秀娟;体现出阴柔美。
欣赏时便能体会到水流高山时的清新与愉悦,能达到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它幽婉深邃,韵味悠长,是一种令人回肠荡气,销魂摄魄的美。
那种美能让人沉入其中,不能自拔。
并且我国的古典乐器在一定程度上是承担着历史的,听中国的古典乐器可以从中品味中国的历史。
例如在聆听编钟的时候,听到的不仅仅是物理的钟声,而是和商周时代的宗教氛围和贵族气度想接通;听到编钟就想起曾侯乙暮,想起古代王公贵族的矜持,听古琴的时候,也会与悠久、深厚的文人传统相接通,每当在听《广陵散》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嵇康,想到竹林七贤,每当听到清丽而明快的《高山流水》的时候,就会想起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
感觉歌曲与历史是融合的,在歌曲中体验历史,在歌曲中体验感情。
西方以其个性前卫的思想,开放的文化的交流成就了其多元化,所以西方的音乐感情的色彩更加的强烈,具有浓重的感情交流,如:《命运交响乐》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体现出阳刚美。
呈现的“扼住命运的咽喉”的那种高亢、激昂与催人奋进,《欢乐颂》中的热情洋溢了幸福的饱满,还有肖邦的《波兰舞曲》,约翰劳斯莱斯的《蓝色多瑙河》等等,都比较宏大,适合表现盛大的场面和深刻的思想。
在欣赏的时候,总能调动起听众的情感,或激奋或忧郁,通过一个个跳动的乐符向听众灌输着种种的感情,透过乐章的背后来表达着每个音乐家的心情与故事,在抒发了其内心的情感的同时也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一打开,有种欲罢不能的冲动,所以说西方的音乐有着宏大的气势,让人能久久兴奋其中。
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种族,音乐肯定是有差异的。
西方的音乐重娱人、重技巧、重新旧之分,而中国的音乐更加重自娱、重情味、重雅俗之分。
在美感形态方面,西方音乐追求主题的深刻、表现的强度和音响效果的绵密厚实,而中国音乐则追求韵味的深邃、表现的力度和音响效果的虚淡与空灵、余韵悠长。
在表现形式方面,西方音乐注重乐音的固定、织体的网状结构、节奏的整齐规则,
而中国的音乐则注重乐音的变化、织体的单线延伸和节奏的灵活等。
西方音乐比较宏大,适合表现盛大的场面和深刻的思想,中国的音乐比较细致,适合细腻的情感和孤独的思想。
西方音乐的结构它是具有逻辑性,它是建立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中国的音乐它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是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
西方“和声”学很早,十七、十八世纪就有“和声”学的专著,而中国音乐,可以说是它没有一种“和声”倾向的概念,那么中国和声从总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单声结构”的。
中国传统“复调”的一种概念就叫“支声复调”。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
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
西方的交响乐乐手以其独特的乐器表现的艺术效果达到一种气势上的宏观享受,而中国得音乐一把琵琶就能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就能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就能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
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流行音乐就是一种融合。
在快速消费的今天,我们接收的更多的是流行音乐,而不管是中国的音乐还是西方的音乐都趋向于流行,流行就以为着脱离了某个固定的区域,呈现的是全世界的融合,如由西方传过来的摇滚,在东方音乐人的手中,加入东方元素,就有了东式摇滚。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
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
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
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
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采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
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
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
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
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总之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一种心理与精神上的享受,无论是是中西方音乐的任何一种都能给人听觉上的享受,只是给予了人不同的感情色彩。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在追求自然的同时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有种沁人心脾的听觉享受,以独特的自然乐器,轻缓舒畅的曲风,柔美的表现形式,轻柔入耳,回味无穷。
而西方音乐以其浓重的感情色彩备受人们的喜爱,透过或高亢或激荡的乐章,激活了每个音符,同时也点燃了每一种感情。
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表现形式,于是时代的发展促使了流行音乐的产生,让中国的音乐与西方的音乐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结合,于是得到了大众人们的欣赏,不受年龄与国家的限制,音乐以一种独特普及的语言建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另一个沟通的桥梁。
古人说:“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所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音乐打开了每个人的眼界,使得我们关注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性格。
所以每一种音乐都有它浓重的时代与民族为背景,它依托时代而存在,所以说中西方的音乐不是绝对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必然联系的,相互融汇必然会将世界的音乐推上另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