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浮士德精神与当代文化
论“浮士德精神”的世界意义
![论“浮士德精神”的世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203a664783e0912a2162a2f.png)
论“浮士德精神”的世界意义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的文化,早期希腊文化尽管有各式各样的纷争和冲突,但其内在的精神还是和谐的与宁静的,希腊精神被史家称之为"美的精神",美的精神还停留在感性,所以还是一种自在的、尚未展开的人类孩提时代的精神。
我们知道,一种新的精神取代了古代的希腊美神,那就是基督精神,基督精神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把人类精神中的内在神性展呈出来了。
但是,由于其重心放在彼岸王国,对现实世界采取排斥的态度,因此,最终导致了基督精神的二元分裂,在基督教的裂缝处,近代人文主义潮水般地涌现出来,籍此近代的市民精神取代了基督精神,创造出一个近代的资本主义文明。
但是,由于近代人文主义没能张扬人的内在神性,还是一个有限的人类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有限性是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本性相矛盾的,有限的自我不能肩负起创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重任,因此,在近代人文主义的落潮中,一轮新的精神登场了,它就是德国十九世纪的文化精神。
德国的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乐观、最豪迈、最危险、最富有戏剧性的写照,作为统一的精神力量,它贯穿于十八世纪末德国启蒙运动之后的整个十九世纪的文化,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在德国古曲哲学、诗歌和音乐中,这种统一的人类精神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特别是在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五、九等交响曲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这“危险的”、无限的人类精神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著《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浮士德与现代社会的对应关系
![浮士德与现代社会的对应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c8a277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4.png)
浮士德与现代社会的对应关系引言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1 概述:在这一部分,需要简要介绍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该作品的背景。
强调浮士德这个角色所代表的欲望无限扩张、道德困境和选择压力的主题,并提出本文将探讨浮士德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文章结构:在这一部分,需要简要说明本文的章节结构,提及每个章节将涉及的具体内容和主题。
强调每个章节对于揭示浮士德与现代社会对应关系的重要性。
1.3 目的:在这一部分,需要明确指出本文的目标和意图。
可以阐明通过对比分析浮士德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揭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类似于浮士德型人物和伦理问题,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困境。
整合上述内容即可形成“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浮士德与现代社会的对应关系2.1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与现代角色对比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个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力量的学者。
他渴望超越人类的局限,达到无限的力量和智慧。
这一形象与现代社会中一些特定角色有相似之处。
首先,科技行业的一些创新领袖可以被视为现代版的浮士德。
例如,像埃隆·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和工程师都追求突破科技界限,致力于推动人类进步,并努力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术。
其次,一些艺术家也可能呈现出浮士德式的特质。
像那些不断追求创造力和完美表达的艺术家们,在他们作品中试图超越自我和世俗界限,接近某种理想或境界。
此外,政治领导人也可能具有类似于浮士德的人物形象。
那些追逐权力、追求卓越,并寻找改变世界方式的领袖们,可能会面临道德困境和挑战,类似于浮士德所经历的。
2.2 浮士德的欲望与现代社会追求的价值观对比浮士德渴望无尽的知识、力量和享乐,甚至以自己的灵魂作为代价。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对功利主义、物质财富或个人满足感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与浮士德类似。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对成功和成就感的渴望。
许多人不断努力工作、学习和创新,以便实现他们的目标并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就。
试论浮士德精神的现实意义
![试论浮士德精神的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6da473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f.png)
试论浮⼠德精神的现实意义试论浮⼠德精神的现实意义 【摘要】⼗⼋世纪德国社会的转型期⾥,浮⼠德对⽣命的本真意义和⾃我的认识意义的探索,同时,在善与恶、灵与⾁的不断冲突和⽃争中反映了近代思想家将理论⾃觉融⼊实践,将⼈⽣艺术化的追求融⼊到⾏中的历程,对当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浮⼠德精神;现实意义;⼈类 【引⾔】在⼗⼋世纪⾥德国的狂飙运动时期时,封建主义⾛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的转型背景下,⼈的理性主义,⼈为主义都处在⼀个建构的重要时期。
⼈性中的善良与丑陋的⼀⾯在不断⽃争和撕裂。
浮⼠德与梅菲斯特正好是社会的两个代表。
《浮⼠德》从浮⼠德与梅菲斯特的两场赌赛、五个⼈⽣阶段来阐释古典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不协调性,同时在浮⼠德代表的向善的⼈类⾝上看到了他性格中的惰性、弱点、错误但最终浮⼠德在善与恶的周正⾥战胜了梅菲斯特,他⽤⼀只来控制和战胜⼼灵欲望。
在浮⼠德的追求并不⼀帆风顺的历程⾥,整个探索前进的过程都是⽭盾的,即平庸与崇⾼。
⼀⽅⾯他执着于尘世的情欲给少率⼀家带来了灾难;另⼀⽅⾯他⼜不断⾃我反省,不断从平庸⾥解放出来,积极⼊世,不敢堕落,⽤不满⾜。
在当今社会⾥,浮⼠德做出了重要榜样,对于⼈类探索⽣命的本真意义和⾃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浮⼠德精神凝聚和沉淀着⽂艺复兴以来的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的⼴袤⽽深厚的社会⼼理。
浮⼠德对⽣命本真意义和⾃我认识意义的探索,对意识的分裂和⼆元化的挣扎和统⼀过程具有强烈的苦闷意识。
在恶为代表的梅菲斯特的诱惑下——沦落,但并没有完全堕落,他的⼼总在⽭盾⾥。
这同时也是善于恶、灵与⾁的冲突。
浮⼠德在天庭和书斋的两场赌赛以及追求知识,体验爱情,投⾝仕途,向往艺术,了悟真理的五个⼈⽣阶段,让我们看到在不断追求探索中⾼⼤的形象;他不⽢堕落,永不满⾜的执着;积极⼊世⾃强不息的做法反映了近代思想家不满⾜于现实,将理论⾃觉融⼊实践,将⼈⽣艺术化的追求融⼊到⾏中的历程,对当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与自然--浅析《浮士德》自然观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人与自然--浅析《浮士德》自然观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e64abf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0.png)
人与自然--浅析《浮士德》自然观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
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
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
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7a804c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1.png)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作家歌德在其著名戏剧《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和追求无限力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超越人类的极限,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无尽扩展。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浮士德精神的多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学者,他不断探索、学习,试图突破人类的认知界限。
他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2. 对权力的渴望,浮士德不仅追求知识,还渴望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反映了人类对于掌控和改变现实的欲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
3. 对快乐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他试图通
过各种手段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人
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可能导致道
德沦丧和精神困境。
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考个人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
于存在的困惑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综上所述,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对知识、权力、快乐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无限
扩展和超越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了个人欲望的无度和对道德的挑战。
浮士德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
![浮士德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https://img.taocdn.com/s3/m/5d74c69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0.png)
浮士德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1. 引言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以浮士德博士为主角,探讨了人性、欲望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道德困境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2. 浮士德的道德挣扎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不满足于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权力,他渴望更多的欲望。
为了达到目标,他与魔鬼缔结契约,并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这引发了个人与社会、欲望与责任之间的冲突。
我们可以从浮士德身上看到一种追求无穷欲望背后可能造成的内心苦闷和对生活意义的质疑。
3. 现代人面临的道德困境3.1 道德相对主义随着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不断变化,道德相对主义逐渐盛行。
这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伦理、基因编辑和生物技术等。
在面对这些新兴技术时,我们往往要考虑到道德、利益和法律之间的平衡,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3.2 商业道德与利益冲突在商业领域,道德困境也经常出现。
例如,企业是否应该始终追求最大利润而忽视道德责任?这种情况下,个人与组织的利益之间常常会发生矛盾。
现代人需要权衡自己的经济需求和道德操守之间的关系。
3.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们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道德困境。
如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我们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策略来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维系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发展。
4. 解决现代道德困境的建议4.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对于解决现代道德困境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系统和社会宣传,我们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道德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4.2 法律和监管机制的完善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和监管机制是维护道德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基础。
加强法律修订和监管措施,确保其适应现代世界的需求,并能有效地管理各种道德困境。
4.3 公众参与与社会责任公众参与是推动合理解决道德困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参与公共事务、组织志愿者活动等方式,个人能更好地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并积极参与到解决道德问题的行动中来。
浮士德精神观后感
![浮士德精神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3bcac6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1.png)
浮士德精神观后感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位文学巨匠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杰作《浮士德》。
它是一部承载着浮士德这一复杂而深刻角色的戏剧作品,其中探讨了人性、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深入思考后,我对浮士德的精神观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和启示。
首先,浮士德的精神观呈现出一种对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他是一个渴望知识的人,勤勉苦读,遍览书籍。
然而,他的知识欲望远远不止于此。
他向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试图超越人类的局限。
这种渴望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的内在动力,使他永不满足于当下的现状。
正是这种永不止步的追求,成就了他为人类做出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行为。
然而,正因为浮士德对世界的渴望,他也陷入了一场道德与欲望的较量。
他对于人性的渴望、对于爱与激情的追求,使他不断试图突破道德的界限。
他交换灵魂与魔鬼的契约,以获取无尽的欲望满足。
但这个交易最终导致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浮士德渐渐发现,无论多少荣誉与名声、无论多少权力与财富,这一切都不能满足他内心的渴望。
他对生活的焦虑和迷茫令人触动。
无论是物质上的贪婪还是精神上的追求,似乎都无法给予他内心真正的满足。
当然,浮士德并非完全消极和绝望。
他的精神观也体现了对人类精神与自由的关注。
在战前的场景中,他向人们讲述了人类自由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对抗各种形式的压迫。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该是自由的领地,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控制。
虽然他自己受到了各种追求的困扰,但他依然努力追求自由,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浮士德的精神观也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欲望似乎也与浮士德一样强烈。
我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满足。
然而,这追求往往让人们陷入了迷茫与无知。
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也很可能忽略了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忙碌、焦虑的现代生活中,常常停下来反思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避免走进浮士德般的道德与欲望的误区。
浮士德的精神观引发了我对人性与欲望的思考,也对我自身产生了一些启示。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eb7cc5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e.png)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
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
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
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
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
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
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简述浮士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简述浮士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3748cb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8.png)
简述浮士德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也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
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的现实意义是激励人们不满现状、不断追求、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渴望和追求美好理想,并不断付之于行动;浮士德形象启示我们,人具有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勇敢面对困难,在每一条路都走不通时,依然能够想象出一条可能的新路,永不言弃。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8a36946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e.png)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1)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浮土德》中主人公浮士德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学史称之为“浮士德精神”,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人生。
①浮士德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永远不停止,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悲剧,他仍然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探索。
②浮士德不断追寻至善,从追寻个人的爱情,到服务于宫廷,再到追寻古典美的世界,发展到与大海争地,开辟荒滩为人类安居乐业而奋斗。
③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而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人生的真谛,即劳动和实践的可贵,领悟到“人必须每天每时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总之,“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断进取、肯定现实人生、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的精神特征。
(2)寻求真理的探索历程《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
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①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②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③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F败。
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
④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⑤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浮士德
![浮士德](https://img.taocdn.com/s3/m/88a99b2a4b73f242336c5fd2.png)
浮士德精神对现代人的启示中文系064班张雪(19)内容摘要:本文将对歌德的著名作品《浮士德》进行分析,找出其所蕴涵的精神——浮士德精神的实质。
并对浮士德精神对现代人的影响与启示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浮士德》进取精神积极入世启示正文:《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
它取材与16世纪有关的国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中心内容是描写中世纪学者浮士德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和事业,与魔鬼梅非斯特定下合约。
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认识的生命的根本意义何最高目的。
对于时代何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也十分的受人关注。
下面,本文讲究浮士德精神对现代人的启示进行研究。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
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他把艺术上升到了一种浮士德精神,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
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
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
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正像浮士德所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
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浮士德虽有暂时的踟躇,但绝不栖息止步。
他的瑰伟之处在于那不竭的活力总是携着人性的善审判内心的恶,这种审判横亘人类的文明进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难以言尽的魅力。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acc78494028915f814dc287.png)
浅析浮士德精神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
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
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
我突然浑身战栗,泪流个不停,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歌德这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写在他的代表作《浮士德》之前的献词。
《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是他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艺术中的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全书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发展,表现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思想和一贯精神。
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也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歌德于1773年开始创作《浮士德》,时写时辍,到1831年完成全书,其创作时间持续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活。
这六十年间,世界发生历史性巨变,歌德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这些变化都反映在《浮士德》之中。
正如歌德所说:““五十年来我一直在心里想着这部作品,我把它留到现在,对世间事物认识得比过去清楚,才提笔把它写下来,结果也许会好些。
”《浮士德》带有歌德的自传色彩,这个人物的身上也融合进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这部作品的诞生贯穿了整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或多或少地带有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共性。
18、19世纪是一个多元化文化凸现,封建主义走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换时期,人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都正处在一个重新建构的重要时期,人性中的善良与丑恶的因子处在不断的斗争与撕裂状态下。
《浮士德》灵魂和精神的发展史剖析.
![《浮士德》灵魂和精神的发展史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f9681e453610661fd9f409.png)
三、
浮士德身上兼有双重人格,他把天帝的意志与 魔鬼的品行融为一身,天帝所代表的善和魔鬼所代 表的恶一同发挥作用。由此,也引出了西方文学中 那个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 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 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 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 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康德认为,道德必须脱 离人的动物本能(去苦求乐)而诉诸于超人性的纯 粹理性。
人员:
王碧研,王柯鑫,谢闯,徐吉征,宋晓宇,汪瑛, 王昕妍,夏君瑞,徐晓玉,苏航,孙影。
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
二、 浮士德的所有行为,其实质是指向一个终极目
的、包孕着形而上的追求,但是他却在追求的中途 从太阳得到启示:目标是不可及的,生命不可能趋 向目标,人生本是在目标引领下的反复与回旋。
启蒙主义的中心命题是对人自身力量、自我价 值的信任,而20世纪的失落正是从对人自身的失望 开始的,歌德通过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时说的“我从 前把我自己吹得过分,/我其实只能和你(指靡菲 斯特)品衡”将“人”降到了“魔”,几乎预先宣 告了现代主义对人文传统的颠覆。
一、
自 强
不 息
浮
的士
理德
性精悲 剧神来自与浮士
德
难
题
一、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
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 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从形象学 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 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 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 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 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 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 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fe34d066a0116c175e0e48dc.png)
《浮士德》与时代精神的构建1831年8月,“《浮士德》下卷的全部手稿就装订成册,算是完工了”。
歌德(1749-1832)“感到非常快活”。
他对艾克曼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是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宏旨了。
”[1]歌德花费近60年时间创作完成《浮士德》,并把它视为自己活在世上最紧要的事情,足见《浮士德》对歌德的重要性。
《浮士德》不仅是歌德人生最伟大的一篇“自白”,也是他探索人生价值、人类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
在浮士德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歌德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入思考,也可以看到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精心描绘。
郭沫若认为《浮士德》是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发展史的写照。
德国文学研究专家冯至说:“谁若虚心和他接触,总会多少分得他的一些光彩。
”一从历史材料看,浮士德仿佛真有其人。
他生于1480年,死于1540年[2]。
传说浮士德是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懂得炼金术、星象术和占卜,相信点石成金与起死回生术,曾在意大利、德国等地流浪,有江湖术士兼骗子的身份,常用戏法迷惑众人。
传说他曾与魔鬼签订了24年合同,期满时魔鬼便将他的灵魂带入地狱。
这些传说最初被记在1587年出版的《民间故事书》中,书中的浮士德是一个无神论者,有强烈的求知欲,最后被魔鬼攫取了灵魂。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马洛(1564-1593)曾用这一题材写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剧本中的浮士德努力摆脱宗教偏见,渴望掌握知识,努力追求幸福,他既是神权的叛逆者,也是一个被时代肯定的“巨人”,可其灵魂依然被魔鬼带入地狱。
随着文艺复兴在欧洲的传播,英国演员将马洛的剧本带入德国,改编成德国木偶戏,并巡回演出。
此时德国文学运动正如火如荼,很多作家在创作内容上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征,以凸显德国“巨人”的性格。
浮士德成为他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德国启蒙戏剧改革家莱辛(1729-1781)认为浮士德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虔诚,应该得救,而不应该毁灭。
“浮士德精神”解读
![“浮士德精神”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05922e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a.png)
“浮士德精神”解读摘要:《浮士德》是歌德倾其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著。
把全书连成一体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包括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等。
浮士德式的人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代表整个人类的奋斗史。
本文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解读“浮士德精神”,以现代人的目光汲取“浮士德精神”的养料。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理想《浮士德》悲剧没有始终一贯的故事情节,其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诗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为了追求人生的真义,不怕用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去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
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浮土德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这种永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就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
现代的读者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理解“浮士德精神”,就能从中发现诗剧表达了这样二种现代意识,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之中,失败和灾难再所难免,但人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追求的结果也就体现了这种本质。
“浮士德精神”也就成了现代人汲取精神养料的宝库。
在诗剧中,浮士德的上下求索是从两次打赌中引出来的。
首先魔鬼与上帝打赌,魔鬼靡非斯陀表示.他有把握把浮士德引上歧路,使浮士德放弃信仰,上帝接受了魔鬼的挑战。
第二次打赌是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条件为靡非斯陀甘愿供他驱使,并设法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浮士德一旦满足,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会死去,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在五幕悲剧中,浮士德的精神探索贯穿始终。
第一幕悲剧是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
在作品中,读者第一次见到的浮士德是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浮士德》及其现代性
![《浮士德》及其现代性](https://img.taocdn.com/s3/m/18e75f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d.png)
《浮士德》及其现代性中文《浮士德》是西方启蒙时代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对启蒙理性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理解。
作品中对西欧启蒙运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艺术性的概括,并广泛描写了十九世纪初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人类矛盾的生存状态,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作为源于启蒙理性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强烈的怀疑、批判和反思精神,以及永远面向未来、不停滞于当下的特征。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其内涵不断地更新。
它自身所具有的反思和自反性,使得现代性观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克服自身矛盾的存在状态而不断获得新的血液。
作为同源于启蒙精神的《浮士德》与现代性,二者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
本论文以此为契机,试图对《浮士德》及其现代性特征加以论述和分析。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现代性”内涵问题相关研究和辨析。
对“现代性”概念从词源、概念发展、特征及其基础思想的源头——启蒙运动的精神及其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反思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浮士德》及其现代性。
以前文对现代性概念的辨析为基础,并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浮士德》的现代性特征。
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一是浮士德的追求历程及其“浮士德精神”,经历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追求古典美的悲剧以及事业悲剧的不同体验,在从“小我”到“大我”,从“小世界”到“大世界”的追求与奋斗过程中不断追寻着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浮士德的永不满足、自强不息使其追求目标并不是唯一确定的,而是在追求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具有显著的现代性变动不居的特征;二是对现实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作品不仅对腐朽堕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同时对新兴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加以抨击,对社会现状的认识和分析具有一种深广的怀疑与批判意识,这也是其现代性的特质之一;三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与寻求,“浮士德精神”是乐观积极向上的,但人类前进的过程中却始终面临着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欲望与道德律令之间永恒的二律背反的矛盾,即“浮士德难题”,由此体现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和生命价值的不懈追寻,这正是现代性矛盾对立统一特征的表现;四是对人类追求的悲剧性预感和忧患意识,人类追求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注定了人类的追寻最终是毫无结果的,以人类有限的力量永远无法超越无限的宇宙,永远无法达到那个至高的境界,这是《浮士德》对人类追求的悲剧性预感和忧患意识。
浅析浮士德精神.
![浅析浮士德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0e9e429dd3383c4ba4cd216.png)
浅析浮士德精神摘要: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是歌德倾其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作。
全书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包括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等。
浮士德可以说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所代表的整个人类的奋斗史。
本文将通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来解读“浮士德精神”,并探求这一精神的意义。
关键字: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意义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文化。
而“浮士德精神”便常用来概括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作《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①下面将借助原作具体分析浮士德精神。
一、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在《浮士德》的“天堂序幕”里,歌德借“上帝”之口指出,阻挠人们向善的,并非是人的过失,而是人的不行动。
“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欢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②。
上帝认为,人在努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犯许多错误,这并不要紧:“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③,而存在于人们中间的真正的恶是“贪图安逸”,而行动就等于向善。
正如歌德一开始通过上帝的言谈所表明的那样,浮士德人生观的中心无疑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
浮士德的一生①叶廷芳,王建主编,《歌德和席勒的现实意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69页②[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③同上,第4页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度过的,他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以及其它事业的活动,行动是浮士德一生中可以确定的、不变的规律,它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①。
浅谈《浮士德》
![浅谈《浮士德》](https://img.taocdn.com/s3/m/ad7110dcb14e852458fb57ae.png)
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 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 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 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 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 造事业,一方 面又迷恋儿女 私情。他一方 面是理想社会 的追求者,一 方面又是王权 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 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 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矛盾 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 的艰巨性。
• 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 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 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 爱情悲剧,则是对 追求狭隘的个人 幸福和享乐主义的 利己哲学的反思 和否定。 • 从政的失败,表 明了启蒙主义者开 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 古典美 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 灭。
浅谈《浮士德》
于川梓
《浮士德》教给我的
• 蛇是经常通过蜕皮成长的,人也是通过不断的 毁灭获得不断的新生。 • 无论是社会还 是渺小的人类个体,都是由矛 盾和挣扎组成的, 这种矛盾存在于肉 体和灵魂中。 • 一个行动的人,一 个上进的人,一个 不断自省并最终走 上正途的人,最终 会得到救助. •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 成了天使。
3、善用矛盾对比之法
• 全诗以浮士德为中心,但围绕着写了梅菲 斯托、海伦、玛甘类、瓦格纳等人,与之 形成鲜明对比。 • 全诗的构思中, 光明与黑暗、崇高 与卑劣、和谐与 混乱常交替出现。 • 在个体的塑造上 用辩证的方法进 行。浮士德灵与 肉的对立统一和 梅菲斯托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 剧情的发展,也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 征。作品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 使性格特征更为鲜明。浮士德就具有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浮士德精神对当代的意义
摘要:十八世纪德国文化精神希望让人性重新回归到古希腊的和谐主义,接受古典美的熏陶,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便是在不断追求这一境界。
浮士德既不满足于学术成就,又不满足于生活欲求,恰恰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
他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一度堕落变得庸俗不堪,但最终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
浮士德不断追求、否定丑恶、投身实践的精神正是当代人所缺少的。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当代文化、追求、否定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通过浮士德描绘了十八世纪德国乃至整个人类对精神不断追求并逐渐完善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以“小我”现“大我”,展现了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灵与肉,个人享乐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严重矛盾。
在开场的天堂序幕中,浮士德所展现的人生价值观念要做一个有为的人,追求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
然而,他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享乐,另一方面又不断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探索。
故事的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
歌德笔下浮士德引发了我们的无限思考,文中展现的浮士德精神也随着时代特征的演变而有所发展。
歌德如是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
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
在高呼和谐,GDP飞涨的二十一世纪,歌德所说的导游者,正渐渐消失,问
题的根源在于被和谐蒙蔽的人们看不见难题,这也许才是真正无可救药的绝症。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因为它提出了浮士德难题。
关于存在与意义,关于欲望本能与良知道德,关于潜意识与理性,关于自我个性与社会洪流,关于反抗与贡献,关于艺术审美与政治介入,关于自由与环境,关于人类发展与自然界规律,关于理想的构建与现实的荒诞。
当今时代该如何面对这些难题?我们是否有足够清醒的痛觉去揭开这些沉积已久的时代创伤?我们是否有足够浮士德式的激情与反抗精神去为自己而战?
我们之中更多的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与经济大恐慌。
我们从小看电视被灌输我们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电影巨星和摇滚偶像,可是我们没有。
于是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
我们安于已有的物质和已知的精神追求,我们足以过完这不悲不喜的一生。
我们没有“病痛”,我们不需要记住“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道理,我们安然享受“和谐”。
真正伟大的小说人物必定是一个身负当代人们普遍患有的病症又以一种不断自我改变的精神而坚持奋斗的人。
浮士德正是这么一个不完美的人。
我想,最该成为核心的一点,正是他犯下了错误和令人不齿的荒唐,却勇敢正视这一切,在生命的最终他获得了答案。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的正是揭露人性中被藏匿的一面,号召人们不断的发现自己身上的弊病。
人们常常说浮士德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是我认为,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系列的失败和错误,但或许这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
因为事物不完美的形式是它们永恒的形式,所以又是完美的组成部分。
浮士德的一生都在追求中体验,在探索中实践,表面上看起来他一无所获,实际上他体验和实践了自己的人生,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这正是安于现状的当代人,所需要学习的浮士德精神。
参考文献:
[德]歌德著,《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英]马洛(Marlowe C.)著,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