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3、《民报》创刊及其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民报》(1905.11.26-1910.2)东 京 LOGO
LOGO
LOGO
《民报》曾把当时和《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归纳为十二条,称为《民报)与(新民丛 报)辩驳之纲领》(《民报》第三期号外)。其中有: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三、《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 “四、《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 “五、《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 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 “六、《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 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 要求。” …… “十一、《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 制。” “十二、《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 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弓流民之具。”
LOGO
• 2、“苏报案”(《苏报》1896-1903)

三阶段: 胡璋阶段:1896-1900,内容:市 井琐事与社会新闻,声名不佳 陈范阶段:1900-1902,宣传改 良与保皇 陈范、章士钊阶段:支持革命
起因: 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 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 关系》一文的发表
• 此四者,实惟我《清议报》之脉络之神髓,一言 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 …… • 《清议报》之在中国,其沧海之一栗乎!《 清议报》之在世界,其大千之一尘乎! 虽然, 其寿命固已亘于新旧两世纪,无舌而呜;其踪迹 固已遍于纵横五大洲,不胚而走。 今请与阅报 诸君一为戏言,斯亦可谓文字界中之得天最厚者 耶?且勿具论。要之,《清 议报》时代,实为 中国与世界最有关系之时代,读者若能研究此时 代之历史,而有所心 得,有所感奋,则其于天 下事,思过半矣。 ……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b、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c、创造了报刊新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6、除政论性报刊外,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等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

简论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史摘要:新闻评论的历史,经历了由形成发展、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新时期的新变革四个历史时期。

评论自身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由政治宣传到以舆论监督为职能,这属于评论职能的变化;形式变化从以往的说教模式转变为配以时评和对论等多样化的评论形式;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由以政治性论说为主的评论发展为丰富多彩的面向大众的评论格局。

关键词:封建统治;耳目喉舌;舆论监督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64-02中国封建时期,信息的传播主要以封建官场为传播范围,这就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内容以朝廷信息为主,皇帝的言行及谕令等。

为维护封建统治,即对“大一统”的诉求,信息传播受高压政策的限制,这种传播环境是对是对评论的天然拒绝。

鸦片战争前,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

该报虽以“言论”、“论说”形式出现,但并不具有时效性和强烈的新闻性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只是评论的启蒙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近代社会,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和影响,再加上使统治者的高压的相对宽松化,使得办报兴起。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传媒活动异常活跃,近代报人以前所未有的独立姿态和自由精神冲破封建的限制,对政局发表言论,开始了中国的报刊政论时期。

中国评论形成发展于旧民主革命时期,主要是在资产阶级改良革命时期。

一、政论的形成发展1.维新运动前。

在维新运动之前,国人办报的情况按政治派系来分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翻译的译稿,它虽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却不是评论性质的,更多的是新闻传播的载体;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洪仁玕《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中国新闻传播史_吴延俊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_吴延俊笔记

绪论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就是这么一种有规模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既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等)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

新闻事业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答:第一个时期:从唐朝开元年间到19世纪20年代为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第二个时期:从19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为在华外报的发展与垄断期。

第三个时期: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10年代中期,这近20年的时间为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

第四个时期:从1915年到1927年的12年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五个时期:从1927年到1949年的23年,为两极对立新闻事业即共产党与国民党新闻事业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时期。

第六个时期,从1949年至今的50余年,为当代新闻事业时期。

这个时期大陆的新闻事业经历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三个阶段的变化与发展。

在市场经济建立、全球化、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新闻事业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分析论述:评说历史上中国新闻事业的政治性特点。

答: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首先,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发展。

中国封建统治者要宣达皇命,统一思想,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使"国体尊而民听一",这样才有朝廷官报的编发;民报《京报》合法的原因,也在于封建统治者要利用报房老板的营利心理为自己进行政治宣传;即使是非法民报小报的发行,也是为了满足对朝政感兴趣的一部分民众(主要是士大夫和上层读书人)的需要。

到了近代,国人自办近代报刊,完全是为了宣传政治主张、发动和开展政治运动,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的需要,国人自办近代报刊才出现两次高潮。

进入现代社会后,无产阶级报纸以及其后国共两党新闻业更是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在阶级斗争的胜负中消长。

论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与走向

论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与走向

论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与走向摘要:中国新闻业制度、理念、流程和关系处理等问题的解决程度将决定中国新闻业未来能否健康、理性发展。

未来几年是中国新闻业从混乱走向规范的重要转型期,其间会出现诸多乱象,这是为逐渐走向规范做探索和积累的必经过程。

因此,走强媒之路,构建国际一流媒体对于推动国际社会建立民主、平等、多极、多元的国际新秩序,对于改变这种不公正、非对称的舆论格局,对于新兴大国媒体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增加“量变”,是非常重要、异常紧迫的。

关键词:中国新闻业;强媒之路;发展与走向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51-02一、引言1978年以来,中国新闻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综合实力增强,中国百万新闻工作者用智能、汗水、计算机和相机,一步一步地追逐并实现他们心目中的百年强媒之梦。

我国新闻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新闻业从无到有,新闻工作者冲破封建统治,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资产阶级政党报纸和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也得以发展。

第二阶段,建立以计划经济为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事业恢复、改造工作,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第三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闻业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媒体飞速增长,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多功能的现代传播体系。

中国新闻媒体重视新闻报道,坚持以新闻立媒。

人民日报早已不只是“宣传纸”、“政策纸”、“工作纸”,而且凸显其“新闻纸”特性。

坚定不移抓新闻,抓地地道道的新闻。

报道时效上,尽量快捷,让人能看;报道内容上,要贴近受众,让人想看;报道形式上,要符合读者接受习惯,让人愿看。

尤其是在抓新闻上,突出两条:一是新闻提速,二是新闻分析,强调“发生发现重发现,表层深层重深层,事件事态重事态,动感动向重动向”。

中央电视台确立新闻立台的方针,开始有“焦点时刻”,后来细分成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以“东方时空”开掘了早间新闻时段,后来增设“整点新闻”,直至开播了专门新闻频道,以更加及时的新闻信息,更加丰富的报道形式,更加深刻的调查评论,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新闻窗口。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在我国近代历史中,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嘉庆至光绪年间的新闻萌芽阶段、民国时期的新闻兴起阶段以及新我国成立后的新闻蓬勃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都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闻萌芽阶段(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清朝嘉庆至光绪年间,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些传播文字信息的新型机构,如“上海申报”,但新闻传播的范围相对较窄,报刊发行数量有限。

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限制,新闻机构受到政府的广泛监管,新闻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萌芽、传播范围有限、受政府监管。

二、新闻兴起阶段(民国时期)随着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我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报刊机构和新闻传媒,如《申报》、《新闻报》等,新闻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新闻内容更加多元化。

与此新闻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新闻工作者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化团体,新闻职业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受社会动荡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新闻媒体在这一时期仍然受到一定的政治干预和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兴起、传播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受政治干预。

三、新闻蓬勃发展阶段(新我国成立后)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闻传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与此新闻媒体开始逐渐摆脱政府的严格控制,新闻工作者有了更大程度的和报道空间,新闻业的职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新闻科技的发展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传播范围广泛、、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支持充足。

从这三个历史阶段来看,我国新闻事业从萌芽阶段逐步发展到兴起阶段,最终走向蓬勃发展阶段。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第一次传播革命--- 近代报纸的出现第二次传播革命——电子媒介的问世第三次传播革命一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广义的媒介指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互动媒体: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性,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

特点: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信息资源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

网络媒体:就是指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摩尔定律: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

摩尔认为,计算机处理器(CPU )的运营能力每18 个月就会翻一倍。

其他媒介:是依赖电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

模拟技术:是将信息在制作、传递、存储以及接收各环节,以电信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声波、光波等物理信号的模拟和传输。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

网络广播:也叫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

最早出现于英国。

媒介组织:是由专业人士组合、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

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导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这些历史阶段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一、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受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

2. 近代报纸的出现:洋务派的倡导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鼓励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

3. 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和政治家开始办报刊,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转型发展阶段1. 新闻事业的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成熟发展的转型阶段,新闻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 政治局势的变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新闻事业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监管制度出现了较大变化。

3. 新闻事业的多元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进一步扩大了舆论自由的空间,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开放,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 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新闻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新闻业态的多元化: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进一步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如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近代新闻史.doc

近代新闻史.doc

选择填空1、先秦信息传播方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木铎2、“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官报3、明代邸报发行的环节:第一环节通政司、第二环节六科、第三环节提塘4、米怜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5、《遐迩贯珍》是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6、国人自办报纸最先成功得,并且在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7、《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8、《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为于右任创办的,被称为“竖三民”,《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被称为“横三民”9、《新青年》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0、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XNCR)11、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KDKA12、1958年5月1日,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3、“西水东调”报道和“渤海2号”报道,是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工人日报》的典型报道14、1450年前后,德国的约翰尼·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15、美国的第一份报纸是《宾夕法尼亚晚邮报》,1775年创刊时为周三刊,1783年改为日报16、1702年创刊的《每日新闻》是爱德华·马利特创办的,这是英国第一家日报17、1690年9月,波士顿印刷商本杰明·哈里斯出版了北美第一份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18、北美资产阶级革命中涌现出三位卓越的革命宣传家:亚当斯、潘恩和杰斐逊19、美国独立战争前爱国派出版的费城三大革命报《宾夕法尼亚公报》《宾夕法尼亚邮报》《宾夕法尼亚新闻报》20、《论坛报》以其新闻格调高尚在舆论界获得很高声誉,尤其在中西部21、自19世纪30年代廉价报纸诞生后,法国报业出现“言论报”与“消息报”的分野,“言论报”专指从属于党派组织并捍卫其纲领的报纸,即政党报纸;“消息报”不属于任何党派组织,不代表任何政治集团,其政治主张皆以报纸名义提出,即廉价报纸。

绪论 中国新闻传播史概说(03版)

绪论  中国新闻传播史概说(03版)

二、发展脉络
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传远播古-清代中期)
第三阶段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民族报业兴起到新闻事业全面发展(1895-1927)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国共两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改革与发展(1949-)
第二节 中国新闻传播史学科的发展
主编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 和神话的义和团》,柯文 《国史大纲》,钱穆 《中国史纲要》,张荫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绪论:中国新闻传播史概说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新闻传播史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学习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界定
一、定义与主要内容
1.定义: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一、定义与主要内容
2.主要内容: 新闻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业务 新闻从业人员的观念与实践 其它:如何开展新闻传播研究与教育
一、中国新闻传播史学发展历程
1.早期研究成果
《新闻纸略论》是近代中文报刊 刊登的第一篇新闻学专论。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4年1月。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等专 著问世。 1927年1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 版,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 奠基之作。
3.马克思主义开辟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新路。
二、怎样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
1.认真读教材,掌握要点及基本内容 2.要具备一定中国历史知识
学习方法:
• 理清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基本脉络; • 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主要新闻人物、主要
新闻媒介、主要新闻事件基本情况; • 结合现实
参考书目:

[讲解]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讲解]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新闻事业的改革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

(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

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

(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

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

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

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

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

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
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 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 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 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 贯珍》月刊(英文名:Chinese serial )。主 编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是第一份 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中文报刊。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四、《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 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 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 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至1894年前,传教 士先后出版的教会中 文报刊有10余种。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万 国公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
刊,林乐知任主编,1874年9 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 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 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 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 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 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 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 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 林乐知任主编。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
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 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 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 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 主要是英文报。

第1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1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管理驿传事务的官员称达鲁花赤,各路府州县都有, 只任命蒙古人担任。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明代的邸报
(1)发行方式:明代邸报的发布和传抄主要通过通政 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实现。
(2)内容:明邸报抄报制度宽松,内容十分丰富。皇 帝谕旨、宫廷消息、官员动态、臣僚奏章、军事活动, 包括农事、灾象、社会新闻均可收录。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宋代官办的“邸报”
(1)邸报 宋代进奏院进奏官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向全国各州及同级官员抄送的文告手抄件就是“邸 报” 。邸报的基本内容为朝政简报(朝报)、明发 上谕及大臣奏章。“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特征和 封建官报色彩。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2)邸报的特点
➢ 朝廷对私办小报者处罚不够严厉,也使小报屡禁不 绝。
➢ 意义: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 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三)元代、明代的报纸
1、元代官方新闻发布以诏书和一般官文书的形式,只 是传递上更加迅速。
元代传递四方往来文书的官用邮政机构称为急递铺, 每10-25里设一铺,每十铺设一邮长。
御史府将传播官方新闻的诏书通过邮驿发给郡,郡的 长官郡守按军政两大系统抄传给都尉府和县衙门, 再由他们各自逐级抄传到乡、亭。抄传的内容多为 摘要。如图:
御史府 郡守 县衙门(县令) 乡(游徼) 亭
都尉 县尉
第一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渊源
(3)秦汉以来的露布 露布,原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秦汉时作为
(4)所提供的信息,有些是进奏官员们自行采集的,有 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5)形式上多为材料的堆砌,无报名,无标题,无分栏。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董桥⏹今日之新闻,就是明日之历史。

⏹本源相同:基于事实,⏹立场相同:客观公正,⏹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知历史兴替⏹体会创新的轨迹及其限度⏹新闻史呈现复杂的新闻生产后台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分期(一)古代报纸发展期(唐代至19世纪20年代)(二)在华外报发展与垄断期(19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初)(三)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19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10 年代)(四)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期(1915年至1927年)(五)两极新闻事业的形成与演变期(1927年至1949年)(六)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七)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2001年)第一章封建帝国与中国古代报纸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开始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一种共生关系,并且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新闻传播活动逐渐成为生活必需。

文字被创造出来后(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运用文字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活动。

史官记事与太师采风,是两种有组织的新闻传播活动。

当然,它们还构不成新闻事业。

我国新闻事业萌发的标志是封建社会古代报纸的出现。

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古代信息传播古代最早最常用的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谣谚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结绳(上古结绳记事)、图画、雕刻、标识、烽烟、鼓旗木铎(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木舌金铃用以传布政令。

后世以木铎作为新闻事业的象征。

⏹最早文字传播载体(媒介)⏹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诗经·周颂·有瞽》“萧管备举”,据郑玄注:萧: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

集贸市场中的经济广告。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邮驿制度:负责官方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邸:长安设有供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地方。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浅析清末明初明办报刊清末明初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学生姓名:叉叉叉学生学号:**********学生班级:新闻131【摘要】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明末清初新闻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

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

第四阶段,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

明末清初即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1]关键词:明末清初新闻发展历史阶段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报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自1815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近代报刊因外国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需要而在中国诞生,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人等各色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渐行于中土”(王韬),其中商业性报纸发展为报业的主流。

以1815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其依据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在南洋马六甲发刊中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旨。

这份报刊虽然在南洋地区出版,但其创办意图并不是为了影响南洋人,也不是仅仅为了影响南洋地区的华人,而是为了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被新闻史学者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戈公振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为我国有正式报纸之始”。

此后,虽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异议,提出应以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发刊的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或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为历史起点,但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然而,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839年禁烟运动发生前,外国传教士虽然视近代报刊为其传教的重要工具,但因当时的满清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言禁政策而始终难成气候,发展的步子极为缓慢,二十多年间仅出版过6份中文报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清末明初明办报刊清末明初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学生姓名:叉叉叉学生学号:1320041756学生班级:新闻131【摘要】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明末清初新闻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

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

第四阶段,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

明末清初即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1]关键词:明末清初新闻发展历史阶段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报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自1815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近代报刊因外国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需要而在中国诞生,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人等各色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渐行于中土”(王韬),其中商业性报纸发展为报业的主流。

以1815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其依据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

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在南洋马六甲发刊中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旨。

这份报刊虽然在南洋地区出版,但其创办意图并不是为了影响南洋人,也不是仅仅为了影响南洋地区的华人,而是为了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被新闻史学者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戈公振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为我国有正式报纸之始”。

此后,虽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异议,提出应以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发刊的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或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为历史起点,但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然而,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839年禁烟运动发生前,外国传教士虽然视近代报刊为其传教的重要工具,但因当时的满清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言禁政策而始终难成气候,发展的步子极为缓慢,二十多年间仅出版过6份中文报刊。

其中,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仅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两份,前者出版5年但时断时续,后者创刊半年即因禁烟运动兴起而告终。

这些外国传教士主办的中文报刊,在性质上都是宗教性的报刊,旨在向中国人传福音,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宣教工作,虽然有不少介绍西方文化与知识性的内容,但就报刊应以传递信息为首要功能而言,似不能予这些宗教性报刊以过高的历史评价。

至于这一时期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在澳门、广州两地出版的10多份葡文或英文报刊,基本上是在华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意见的媒介,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报业的发展影响甚微,因而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历史发展阶段。

1839年后,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接踵而至,近代报业的发展因时势险恶而一度中辍,仅在澳门存有几份外文报刊以作为在华外人之间沟通信息的工具。

1841年1月香港为英国侵略者强占后,香港报业开始兴起,其规模和影响立时超过澳门,但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还是极其微弱的。

1845年,英文《中国丛报》重回广州出版,但并未能带动广州报业的勃兴,其自身也在广州孤军奋战7年后悄然停刊。

直至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在华外报才开始出现成规模、不间断地向内地扩展的势头,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

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

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首先应归功于外国传教士知难而进的开拓精神,因为我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绝大多数为外国传教士所首创。

例如,在香港,《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成为我国在鸦片战争后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而且,这一时期外国传教士创办或主办的中文报刊 ,虽然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宗教性报刊的范畴,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包括著名的上海《万国公报》。

但是,发展势头最迅猛、并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的,则是外国商人创办的商业性中文日报。

其中办得最成功并成为当时商业性中文日报典范的是上海的《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

《申报》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人阅读的报纸必须由中国人来办。

《申报》的创办人美查虽然是个英国商人,但他明白这一道理,因而把编撰工作全部交给了秀才等中国文人。

这些中国文人将我国固有文化和表达形式与西方新闻纸的形式和格调相结合,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读者需要的近代中文报纸风格。

此外,商业性中文报纸之所以成为中国报业发展的主流,还在于它们注重经营与管理,使广告数量与日俱增。

这一时期在华外报大发展的另一主要标志,则是在华外报网的建成及其对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地的不断蚕食并最终形成了全面垄断的局面。

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的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

上海报业的发展,始于1850年8月英文《北华捷报》的创刊。

上海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中国的报业中心,首先是由于外国人在上海的苦心经营。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将上海作为其侵华重心,使上海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的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为上海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五六十年代发生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太平军攻占了上海周边地区,导致大批有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中国人为避战祸而进入上海租界地区,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上海报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还使上海中文报刊有了较大的读者群。

正因为上海有读者群,因而上海出版的中文报刊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1872年4月创刊的中文《申报》成为当时中国商业性中文日报发展得最成熟的典型,成为所有中文报纸之楷模。

(二)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

七十年代后悄然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

不少学者将这一现象的出现作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当时清政府实行“与己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陈炽)的新闻政策,使国人自办报刊在政府高压下缺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根本不可能成为中国改变报业发展历史进程的力量。

最早出现的《羊城采新实录》和《昭文新报》,在中国报业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在上海出版的《汇报》(1874年创刊)和《新报》(1876年创刊)、在广州出版的《述报》(1884年创刊)和《广报》(1886年创刊)等国人自办报刊,也都旋起旋辄,对中国社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而且,其数量也少得可怜,自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前的20多年时间内仅出现过20种左右。

(宁树藩)唯一的例外是在香港出版的《循环日报》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起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办报中最出色的一份。

《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这种报纸,既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又有别于以传播宗教教义或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式,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循环日报》还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逐步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论说,思想性和学识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经常被内地报刊转载,产生过一定影响。

所以,《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争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的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于1883年5月再香港出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此外,王韬还曾为《中华日报》《万国公报》等港沪两地的报刊撰写政论文章,极力鼓吹变法,后也收入《弢园文录外编》中。

1878年,《循环日报》为争取读者起见,特将每晨出版的日报提前于头一天傍晚印好送出,成为香港最早的中文晚刊日报,1882年后又取消了每晚提前出版第二天日报的办法,恢复每晨出报。

1884年王韬离港返沪定居,不在担任《循环日报》主笔。

此后,《循环日报》思想渐趋保守,断断续续出版至1959年终刊。

诚然,这份报纸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主持下,开创了以“立言”为宗旨、以政论为灵魂的民族报业的特色,虽在香港地区能与外报相颉颃,但不可能改变当时外报逐渐垄断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地的局面最终还是终刊了。

(三) 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

国人办报高潮以前在我国占主要地位的是外国人创办的报纸,他们的影响较大,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早期林则徐所办的报纸只能称的上是译报,真正的国人早期自办报纸只有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报》和1864年陈霭亭在香港创办的《华字日报》,以及上面所提的1874年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

洋务运动时期,诞生了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主持者大多是和外国人及西方事物接触较多的爱国知识分子。

他们所办报刊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政治、文化改革,具有明确的反侵略爱国立场,在封建清政府和外国在华势力的夹缝下艰难地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新闻界精英正在悄然成长,新一代报坛骄子正在伺机而动、整装待发。

震惊中外的甲午战败使亡国大祸迫在眉睫,清政府的腐败一朝尽露,改良主义思潮上升,促使了宏大的维新政治运动的爆发。

这个运动的重要武器就是以言论来平铺胜利之路,报刊成为不可缺少的利剑。

第一个国人办报高潮也就随之而到来。

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报人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

比较有名的报刊主要有《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等。

这些报人报纸的宗旨是开民智、倡新学、救亡图存、富国强民,并且提出了许多具有见解性的办报思想,对今天的办报仍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是以维新运动为主流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政论性报刊,并成为主导型刊物。

其主要原因也是由社会背景、历史状态而产生的。

大部分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鼓民心、开民智、启民蒙为根本,具有很强的救国图强意味,承载了报人很重的社会责任成分。

当时康有为、梁起超倡导的变法,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清朝在向现代国家实体转换过程中,既要融入世界,同时又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

康有为站在历史的高度,利用宏观的思维,以一种“大一统”的名义整合“中国”为一个现代性政治的国家。

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先驱者,对有关中国社会政治改革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原创性。

这种巨大的原创固然出于他的强烈人道主义关怀和社会使命感,出于他对近代中国命运的高度关注,出于他对中国传统内部的多样性的理解和把握,出于他对近代西方和世界大势的了解和评价,出于他的鲜明时代感,更出于他对近代西方、中国传统(…古意‟)和现实中国之间三角关系的创造性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