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目录简

合集下载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目录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目录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编者:潘美月杜洁祥出版发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2月(初编)4月(二编)9月(三编)开本:16开精装册数:初编40册;二编20册;三编30册;四编30册;五编30册;六编30册。

定价(新台币): 初编:62000元;二编:31000元;三编:46500元;四编:46500元;五编:46500元;六编:46500元。

适用对象:中国历史文献、古籍整理、古文字、出土文献、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专业的机构与学者以及国内外图书馆。

出版物目录:初编书目四库学研究专辑第一册龚诗尧:《四库全书总目》之文学批评研究第二册庄清辉:《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研究第三册曾纪刚:《四库全书》之纂修与清初崇实思潮之关系研究─以经史二部为主的观察丛书研究专辑第四册徐小燕:张寿镛及其《四明丛书》研究类书研究专辑第五册张围东:宋代类书之研究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六册李家驹:中国古代藏书管理李健祥:南宋馆阁典籍考藏书史研究专辑第七册蔡文晋:宋代藏书家尤袤研究第八册严倚帆:祁承?澹生堂藏书研究第九册赵飞鹏:黄丕烈及其《百宋一廛赋注》研究第十册赵飞鹏:观海堂藏书研究蔡芳定:叶德辉观古堂藏书研究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十一册吴瑞秀:清末各省官书局之研究第十二册刘曾兆:清末民初的商务印书馆─以编译所为中心之研究(1902-1932)韩锦勤:王云五与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1979)古代印刷研究专辑第十三册李贵丰: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图像版印技术之演变(1600-1900)历代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四册杨果霖:新旧唐书艺文志研究第十五册张围东:宋代《崇文总目》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上)第十七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下)第十八册王鹏凯:历代《论语》着述综录第十九册陈文采:两宋《诗经》着述考辨伪学研究专辑第二十册刘人鹏: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一个学术史的个案研究第二一册许华峰: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辨伪方法吴铭能:梁启超的古书辨伪学考据学研究专辑第二二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上)第二三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下)版本学研究专辑第二四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上)第二五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下)第二六册薛雅文:莫友芝之目录版本学研究传注学研究专辑第二七册吕珍玉:高本汉《诗经注释》研究方志学研究专辑第二八册宋天瀚:论章学诚的方志理论与「方志学」刘廷祥:我国方志地图的研究:以明代方志地图为例金石学研究专辑第二九册蔡清和: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之研究─以书学、佛老学、史学为主熊道麟:罗振玉金文学着述第三十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上)第三一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中)第三二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下)第三三册李伯华:正史源流考廖正雄:杜佑《通典》的编纂创新及其史学思想文学文献研究专辑第三四册吕光华:今存十种唐人选唐诗考专题文献研究专辑第三五册曾阳晴:唐朝汉语景教文献研究第三六册林珊妏:《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之研究第三七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上)第三八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下)第三九册徐世珍:张岱《夜航船》研究─兼论晚明文人知识体系与审美意识第四十册陈淑卿:《徐霞客游记》研究─以文献观察为重点二编书目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一册《二编》总目宋建成:清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二册黄韵静:南宋出版家陈起研究第三册张琏:明代中央政府出版与文化政策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四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上)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下)辑佚学研究专辑第六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上)第七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下)传注学研究专辑第八册简逸光:《谷梁传》解经方法研究第九册刘文清:《墨子闲诂》训诂研究经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册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史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一册林珊湘:《史记》「太史公曰」之义法研究第十二册高祯霙:《史》、《汉》论赞之研究第十三册戴美芝:老子学考第十四册黄圣旻:王先谦《荀子集解》的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五册陈绍慈: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研究佛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上)第十七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下)第十八册萧文真: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研究道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九册洪嘉琳: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研究出土文献研究专辑第二十册邹濬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一)》〈缁衣〉研究三编书目第一册《三编》总目周彦文毛晋汲古阁刻书考第二册卢锦堂《太平广记》引书考第三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上)第四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中)第五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下)第六册陈冠至明代的江南藏书─五府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上)第八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中)第九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下)第十册杨菁刘宝楠《论语正义》研究第十一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上)第十二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中)第十三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下)第十四册张成秋《诗序》阐微吴国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研究第十五册李兴宁魏晋时期别传研究第十六册郝至祥两《唐书》书法暨笔法比较研究─兼论《新唐书》辟佛删史第十七册吴宗儒清儒与元史第十八册潘秀玲《诗经》存古史考辨─《诗经》与《史记》所载史事之比较第十九册施锡美焦竑《庄子翼》研究第二十册郑柏彰钱穆先生《庄子纂笺》及其庄子学研究第二一册周淑媚刘熙载《艺概》研究李四珍明清文话叙录第二二册王熙铨贺裳《载酒园诗话》研究江惜美《乌台诗案》研究第二三册翁敏修唐五代韵书引《说文》考第二四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上)第二五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下)第二六册徐燕玲慧皎《高僧传》及其分科之研究第二七册黄志盛刘邵及其《人物志》研究第二八册吴德玲洪亮吉《意言》研究第二九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上)第三十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下)《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四编三十册书目辨伪学研究第一册林清科宋代伪撰别集考辨丛书研究第二册黄庆雄阮元辑书刻书考类书研究第三册孙永忠类书渊源与体例形成之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冠志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专题书目研究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第六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中)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辑佚学研究第八册康世昌孔衍《春秋后语》研究专注学研究第九册车行健毛郑《诗经》解经学研究王淑蕙董仲舒《春秋》解经方法探究方志学研究第十册曾鼎甲论《台湾省通志稿》之纂修——以革命、学艺、人物三志为例经学文献研究第十一册黄复山汉代《尚书》谶纬学述第十二册周少豪《汉书》引《尚书》研究第十三册蔡根祥《后汉书》引《尚书》考辨第十四册赖温如清代《论语》述何学考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五册张立平司马温公《通鉴》臣光曰研究第十六册黄文荣论清代《三国志》之研究——以校勘、评论、补注为例第十七册康全诚《史记·五帝本纪》辑证曾庆生荀悦《汉纪》之研究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张博动魏源《老子本义》研究第十九册苏美文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研究第二十册张蜀蕙文学观念的因袭与转变——从《文苑英华》到《唐文粹》许蔓玲钱谦益《列朝诗集》文学史观研究第二一册游秀云元明短篇传奇小说研究第二二册游秀云宋代传奇小说研究陈大道《梼杌简评》研究——魏忠贤时事小说第二三册张继光《霓裳续编》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柯明杰《说文解字释意》析论第二五册巫俊动《字丛》编纂理论研究第二六册叶纯芳孙诒让《名原》研究佛教文献研究第二七册黄怡婷释智旭及其《阅藏知津》之研究第二八册罗永吉《四书蕅益解》研究简瑞铨《四书蕅益解》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张美樱《列仙、神仙、洞仙》三仙传之叙述形式与主题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吕乃基何良俊《四友齐丛说》之研究官廷森晚明世说体着作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五编三十册书目专题书目研究第一册李文琪焦竑及其《国史经籍志》丛书研究第二册林照君郡邑丛书之研究类书研究第三册江育豪徐元太《喻林》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惠美徐乾学及其藏书刻书辑佚学研究第五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上)第六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中)第七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下)版本学研究第八册张翠云《说文系传》板本源流考辨传注学研究第九册张忠贞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体例之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第十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上)第十一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中)第十二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下)文献学史研究第十三册谢莺兴胡应麟及其图书目录学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十四册赖贵三项安世《周易玩辞》研究第十五册陈明义苏辙《诗集传》研究第十六册陈文采清末民初《诗经》学史论第十七册吴连堂《春秋榖梁经传补注》研究第十八册高荻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研究吴伯曜林兆恩《四书正义》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韩学宏黄宗义《明儒学案》之研究第二十册葛昌伦《宋元学案》成书与编纂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二一册徐志平《续玄怪録》研究第二二册张火庆典《说岳全传》研究第二三册沈惠如常尤侗《西堂乐府》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张意霞《说文系传》研究第二五册陈清仙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研究第二六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上)第二七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下)佛教文献研究第二八册方志恩拾得及其作品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段莉芬唐五代仙道传奇研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施又文《神农本草经》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六编三十册书目藏书史研究第一册阙晓云吴骞及其拜经楼藏书研究第二册张家荣孙丛添《藏书记要》研究专题书目研究第三册许秋碧欧阳修着述考赵国雄两宋《孟子》着述考版本学研究第四册刘卫林宋刊刘禹锡文集版本研究传注学研究第五册张素卿叙事与解释——《左传》经解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六册陈昀昀王质《诗总闻》研究成玲《春秋公羊传》称谓例释第七册姜义泰叶梦得《春秋传》研究第八册张清泉清代《论语》学第九册简瑞铨张岱《四书遇》研究第十册向鸿全真德秀及其《大学衍义》之研究第十一册林慧修陈奂之《诗经》训诂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二册廖吉郎两汉史籍研究第十三册廖吉郎两晋史部遗籍考第十四册廖吉郎南北朝史部遗籍考第十五册余志挺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第十六册张世昌《华阳国志》研究第十七册陈识仁《水经注》与北魏史学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刘荣贤王船山《张子正蒙注》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郑婷尹《文选》五臣注诗之比于思维第二十册颜智英《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之比较研究第二一册张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评点研究第二二册陈文璇邱心如《笔生花》研究第二三册赖淑娟《龙阳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第二四册陈怡君《跻春台》研究第二五册邵长瑛《娱目醒心编》研究林文玉《玉麟梦》研究文献学史研究第二六册林良如邵晋涵之文献学探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二七册林礽乾陈书本纪校注出土文献研究第二八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上)第二九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下)第三十册郑玉姗《上博(一)·孔子诗论》研究出版说明:古典文献的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基础工作。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体式第一节作者古代文献,在汉代以前,一般不题撰人,要查考其作者,颇为艰难。

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

历代以来,诗篇中已考知作者的,也只有《节南山》、《巷伯》、《丞民》、《崧高》、《载驰》、《鸱鸮》、《无衣》、《常棣》、《抑》、《时迈》等若干篇而已。

迄今绝大多数诗篇的作者,仍然无法考知。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

至于辑集成书,题为某子,更是后来的事。

通常是后人将某一学派著作汇集成书,取其代表人物的姓,冠以某子之称。

《史记·韩非传》说:‚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指汉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

‛由此可见,战国时韩非、汉初时司马相如都未在作品上标着自己的名字。

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

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

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字),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东汉文学家)之词。

以采推之,两汉之作乎。

”他认为可能是枚乘的作品,其中《孤竹》篇是傅毅之作,不过也不敢断定,所以只能比较其文采,推断为两汉人所作。

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选录了《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八首题为枚乘所作。

而南北朝梁代另一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又把《去者日以疏》、《客从远方来》二首剔除出来,疑是曹植作品。

唐李善注《文选》,在篇题下加注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学复习资料
9.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中国古典文献 第三章

中国古典文献 第三章

(四)译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文献。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1.佛典翻译 佛典翻译始于东汉。东汉明帝时的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的佛经汉译本。
(四)译 2.学术翻译 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 主要有三个时期: 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
格萨尔故事不断丰富,是个典型的“箭垛式”人物。 所以到底有多少部,谁也说不清楚。分章本比较连贯, 面貌较为原始。分部本则在分章本基础上,每部取一 章扩充而成。据统计,现在搜集、记录的《格萨尔》 藏文有二百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17世纪传到蒙古族地区,演变为《格斯 尔》,这是两部同源分流的史诗。
江南制造局的中国译者: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及徐建寅父子

徐寿像(清人绘)
3.文学翻译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
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译作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

文 献 的 形 成 与 流
第 三 章
中 文國 獻 古 學 典
一、文献的形成
文献的形成方式一般包括:著、述、编、译。
(一)著,亦称“作”、“造”、 “著作”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 义:“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 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 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 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 篇》)。
二.文献的流布
(一)讲唱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明早已存在,人类的 历史由于无法用文字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这段 历史叫作传说历史或叫历史的传说阶段。其中神话 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古典文献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2.课程任务:古典文献学包括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也是掌握现代编辑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知识,通过开设古典文献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籍的编纂体例、目录、分类、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典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同时,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

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了解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1)“文献”的含义。

(2)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3)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古典文献的起源与性质;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4.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二、“古典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一、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二、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古典文献载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文献的载体发展历史,理解各种载体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提要
版本
大小序
古书命名的方式
(1)以通称为书名——《诗经》
(2)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急就章》
明人临摹的《急就章》(片段)
(3)以姓名为书名——《孟子》
乾隆手书《孟子》
宋版朱熹《孟子集注》
(4)以朝代命名——新旧《唐书》
中华书局版
(5)以时间命名——《白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
《元氏长庆集》
《七略》之后,具有典范意义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0卷。
﹁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提 要 ﹂ 卷 一 首 页
《四库提要》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总结。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
倍。……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之门径矣。 ——清张之洞《輶轩语· 语学》
2、传录体提要——晋王检《七志》首创
《七志》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
——《隋书· 经籍志》


《遂初堂书目》

辑录体提要—《文献通考· 经籍考》

引用成文,广泛辑录相 关资料,如序跋、题记 以及历代叙录、注释、 列传,成为提要。
《九经三传沿革例》
大 小 序
《汉书· 艺文志· 总序》
第三章
文献目录与解题
第一节
何为“目录”
“目”: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以 “目”来表
示复数的事物,后引申为节目、条目、细目、 项目、名目之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录”:本义为刻木发出的声音。
许慎《说文解字》:“录:刻木录录也。” 引申为抄写,记录。

《古典文献资料汇编》目录.

《古典文献资料汇编》目录.

白居易诗选.txt (178.11 K 般若菠萝蜜.txt (4.03 K 曹操诗词集.txt (23.06 K 茶经.txt (26.34 K 楚辞.txt (103.9 K 传习录.txt (175.97 K 大学章句.txt (9.16 K 大学章句集注.txt (19.99 K 狄公案—四漆屏.txt (168.56 K 杜甫诗歌.txt (178.26 K 氾胜之书.txt (12.22 K 焚书.txt (204.67 K 格言联璧.txt (51.13 K 公孙龙子.txt (6.68 K 古典诗词.txt (105.3 K 古典戏曲.txt (86.1 K 古画品录.txt (4.68 K 古诗百首鉴赏.txt (105.37 K 关汉卿戏曲导读.txt (352.29 K 鬼谷子.txt (27.63 K 国语.txt (235.46 K 汉魏六朝诗赋精选(一).txt (68.58 K 汉魏六朝诗赋精选(二).txt (57.61 K 汉魏六朝文选.txt (129.69 K 撼龙经.txt (36.19 K 横生斜长集.txt (475.26 K 皇帝内径.txt (182.29 K 姜夔词选.txt (215.35 K 金刚经.txt (65.98 K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txt (152.58 K 近思录.txt (163.24 K 酒经.txt (27.71 K 孔子家语.txt (184.08 K 老残游记.txt (386.25 K 老子道德经校释.txt (375.89 K 老子今译.txt (158.11 K 乐府诗集上.txt (510.18 K 乐府诗集下.txt (420.64 K 乐府诗集中.txt (444.84 K 礼记.txt (292.09 K 李白诗全集.txt (293.08 K 李贺诗全集.txt (63.48 K 了凡四训.txt (34.1 K 烈女传.txt (104.48 K 六一诗话.txt (12.13 K 论诗三十首.txt (4.29 K 梦溪笔谈.txt (305.83 K 脉经.txt (189.39 K 蒙求.txt (8.21 K 孟郊集.txt (212.77 K 明词精选.txt (45.07 K 明诗精选.txt (51.69 K 明文精选.txt (90.92 K 明戏曲精选.txt (130.85 K 墨子.txt (234.29 K 齐民要术.txt (209.33 K 千家诗.txt (74.06 K 千字文.txt (5.15 K 倩女离魂.txt (27.75 K 清词精选.txt (63.21 K 清词精选.txt (63.21 K 清戏曲精选.txt (131.67 K 清文精选.txt (78 K 曲品.txt (35.04 K 忍经.txt (39.45 K 三命通会.txt (494.91 K 三字经.txt (5.11 K 山海经.txt (98.63 K 申子.txt (3.24 K 神农本草经.txt (165.55 K 声律启蒙.txt (23.08 K 盛世危言.txt (250.58 K 诗品.txt (19.18 K 世说新语.txt (199.69 K 世说新语译注1.txt (436.7 K 世说新语译注2.txt (504.16 K 四十二章经.txt (7.91 K 四游记.txt (461.49 K 宋辽金词精选(二).txt (54.83 K 宋辽金词精选(四).txt (58.71 K 宋辽金词精选(一).txt (60.27 K 宋诗一百首.txt (37.43 K 宋文精选(二).txt (130.93 K 宋文精选(三).txt (97.45 K 宋文精选(四).txt (128.16 K 宋文精选(一).txt (126.47 K 苏洵集.txt (260.51 K 唐前散文选.txt (58.42 K 唐诗三百首.txt (290.95 K 唐诗选(上).txt (498.45 K 唐诗选(下).txt (482.86 K 唐宋词选讲.txt (176.6 K 唐宋诗选讲.txt (187.96 K 唐文精选(二).txt (130.5 K 唐文精选(一).txt (125.39 K 唐五代词选.txt (39.84 K 唐五代诗选(二).txt (26.74 K唐五代诗选(三).txt (40.77 K 唐五代诗选(四).txt (40.1 K 唐五代诗选(一).txt (48.89 K 桃花劫.txt (177.9 K 桃花扇.txt (89.77 K 陶庵梦忆.txt (119.87 K 陶渊明文集.txt (44.3 K 围炉夜话.txt (27.05 K 文心雕龙.txt (122.46 K 文心雕龙千家诗.txt (248.51 K 西京杂记.txt (34.59 K 西厢记.txt (99.91 K 小帘幽记.txt (9.61 K 徐霞客游记2.txt (360.46 K 徐霞客游记1.txt (262.65 K 宣室志.txt (225.11 K 训蒙骈句.txt (18.16 K 盐铁论.txt (173.26 K 杨维桢集.txt (149.71 K 易经明道录.txt (201.83 K 喻世明言(下)1.txt (297.92 K 喻世明言(下)2.txt (252.35 K 元诗精选.txt (42.87 K 葬法倒杖.txt (19.69 K 葬书.txt (44.22 K 宅经.txt (16 K 贞观政要.txt (211.2 K 中国古典词选.txt (292.18 K 中国古典散文.txt (201.29 K 中国古典诗歌.txt (186.51 K 中国官场学.txt (346.21 K 忠经.txt (10.45 K 八阵图合变说.rar (6.67 K 八阵总述.rar (1.59 K 百战奇略.rar (209.15 K 大学.中庸.孟子.rar (57.8 K 杜甫诗选注.rar (249.48 K 将苑.rar (7.34 K 开辟演义.前后七国.rar (289.59 K 孔子家语.rar (70.41 K 礼记.rar (77.18 K 练兵纪实.rar (125.97 K 刘公案.rar (276.58 K 六韬.rar (20.37 K 吕氏春秋.rar (256.82 K 论语.孝经.rar (33.49 K 论语导读.rar (122.44 K 论语集注(朱熹).rar (92.92 K 论语集注.rar (91.16 K 孟子集注(朱熹).rar (118.62 K 孟子集注.rar (116.25 K 妙法莲华经.rar (68.61 K 名家解读《聊斋志异》.rar (283.81 K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rar (263.46 K 明词精选.rar (18.46 K 明诗精选.rar (15.66 K 明文精选.rar (53.56 K 明戏曲精选.rar (63.95 K 拍案惊奇(上).rar (214.43 K 拍案惊奇(下).rar (248.14 K 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文.rar (10.96 K 乾隆游江南.rar (385.49 K 清词精选.rar (26.76 K 清代学术概论.rar (67.02 K 清诗精选.rar (22.4 K 清文精选.rar (47.12 K 清戏曲精选.rar (60.24 K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上).rar (405.78 K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下).rar (339.65 K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中).rar (388.87 K 全宋词1.rar (303.08 K 全宋词2.rar (310.42 K 全宋词4.rar (368.07 K 全宋词5.rar (338.63 K 全宋词6.rar (329.11 K 全宋词7.rar (231.41 K 容宅随笔.rar (498.92 K 三刻拍案惊奇.rar (371.2 K 三略.rar (5.62 K 三十六计.rar (85.11 K 双节堂庸训.rar (47.39 K 四书集注.rar (235.85 K 孙膑兵法.rar (16.89 K 孙子兵法.rar (7.93 K 坛经.rar (30.35 K 唐律疏义.洗冤集录.rar (82.8 K 王阳明全集1.rar (214.92 K 王阳明全集2.rar (272.91 K 王阳明全集3.rar (272.24 K 王阳明全集4.rar (273.45 K 维摩诘经.rar (30.88 K 温公家范.rar (56.07 K 吴子兵法.rar (7.05 K 西湖二记.rar (366.94 K 西游记补-续西游记.rar (426.46 K 醒世恒言上.rar (327.16 K 醒世恒言下.rar (312.69 K 荀子.rar (93.9 K 荀子译著.rar (335.8 K 颜氏家训.rar (55.59 K 艺问类聚1.rar (248.51 K 艺问类聚2.rar (301.84 K 艺问类聚3.rar (218.27 K 艺问类聚4.rar (253.17 K 庄子译注.rar (386.88 K 银瓶梅.争春园.世无匹.rar (315.34 K 元纪.rar (483.33 K 元散曲精选.rar (25.75 K 元散曲精选2.rar (63.73 K 袁氏世范.rar (43.55 K 曾国藩家书.rar (94.6 K 曾国藩文集.rar (269.75 K 战国策.rar (74.69 K 战国策2.rar (144.95 K 郑板桥家书.rar (17.5 K 治兵语录.rar (22.87 K 治家格言.rar (4 K 钟馗全传.韩湘子全传.rar (294.22 K。

03古典文献的目录

03古典文献的目录
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部分。 起源于刘向《别录》。
3、类序的种类。
类序:目录中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流变、 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大类之序为 “大序”或“总序”,小类之序为“小 序”。
《四库全书总目·凡例》:“四部之首, 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 四十三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 并改隶,以析条目。”
4、丛书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 《四部丛刊书录》、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
《中国丛书综录》,由上海图书馆编写, 中华书局出版,最为完备,便于检索。
第四节 目录的治学功用
1、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 2、“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对学习研究古
典文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保存关于文献方面大量的原始资料,要整
(4)集部: 一、楚辞;二、别集; 三、总集;四、诗文评; 五、词曲。
四部中,子部相对庞杂,凡难以归入其 他三部者,全部归入子部。
第三节 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1、官修目录
即“朝廷官簿”,为朝廷主持对国家藏 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基本 代表各时期国家藏书水平。
历代官修目录
西汉刘向《七略》,国家图书目录之始。 魏《中经》,郑默撰,佚。 西晋《中经新簿》,荀勖撰,佚。 东晋《元帝四部书目》,李充撰。 隋《开皇四年四部目录》,牛弘撰,佚。 唐《开元群书四部录》,殷践猷撰,佚。 宋《崇文总目》,王尧臣撰,佚。 明《文渊阁书目》,杨士奇撰。 明《永乐大典目录》,解缙等撰。 清《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撰。
理古籍、考订作家,必须充分利用目录版 本。
利用目录学考辨古籍六种方法: 一曰以著录之有无断古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因目录访求阙佚; 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文献学第三章目录学

文献学第三章目录学

•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 辑略》 六艺略》 《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 诗赋略》 兵书略》 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 术数略》 方技略》 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汉书 艺文志》)
• 《七略》的成果最终体现在《汉书·艺文 七略》的成果最终体现在《汉书· 志》中。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时也。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田俅子》三篇。先韩子。 《我子》一篇。 我子》一篇。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随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 后。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 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 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 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 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 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 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 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 而不知别亲疏。 而不知别亲疏。
• (东晋)李充《四部书目》改甲部记 东晋)李充《四部书目》 经书,乙部记史书,丙部记子书, 经书,乙部记史书,丙部记子书,丁 部记集书。 部记集书。经史子集的次序从此决定 下来。 下来。
四库全书
•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 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此为《 《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此为《四库全 编订契机。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 书》编订契机。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 一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 一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并用近三年 的时间,抄写三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 的时间,抄写三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 文源阁、文津阁珍藏。后又抄了三部, 文源阁、文津阁珍藏。后又抄了三部,分 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 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

古典文献学1-5章

古典文献学1-5章

• 二、文献学
• 为了能够用较少的时间网罗最必要的
文献资料,同时在鉴别的基础上确定 较早而可靠的版本,并尽可能对原始 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利更多的人 使用,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文献学。
• 我国古代,虽有“文献”一说,但无
所谓文献学,只有从事于研究、整理
历史文献的学者,过去称为校雠学家。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 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 从古至今的文献载体大致可归为四类: 刻铸型载体、书写型载体、书写兼印刷
型载体和感应性载体。
• 一、甲骨 •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总称,刻在上面 的文字称甲骨文。 • 我国商代用甲骨刻记占卜 • 文字为世界所独有。迄今发现的10余 万片殷墟甲骨文中,记事年代从盘庚 到纣王末期(前1300-1028年)。
存储量大。
第三章 文献的目录
• 一、目录的含义 • 1、目 • 目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引申为逐一称述 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 • 2、录 • 录,许慎《说文解字· 录部》:“录,刻木 录录也。象形,凡录之属皆从录。”因此 录字为刻木之声,亦为刻木之形,故成为 刻木之意引申为记录、整理次第,详细说 明之意。
•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 代古籍,研究内容主要是考证古籍源 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 •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研究古 典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 类与编目、收藏、形成发展的历史、 特点与用途及其检索等等。
• 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文献学本身也有一些重 要的分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
像出汗一样,也称为“汗青”,这道
工序叫“杀青”。
• 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 滑稽列 传· 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 奏牍。”其中的奏牍指的就是板牍。写 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 牍”,后成为信的代称。

古典文献学资料

古典文献学资料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名词解释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枚《宋诗钞》练习题2(1)书目、索引书目: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索引:《杜诗引得》(2)字典、词典字典:《说文解字》、《尔雅》;词典:《辞海》(3)类书、政书1.类书——《皇览》,魏文帝曹丕时编的最早的类书;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百氏六帖》;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2.政书——“三通”:唐人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1.甲骨文集合:甲骨文合集(P42):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所编的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共13册,该书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年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矫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文字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6.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7.丛书: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8.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9.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10.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练习题1总集的种类:(1)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萧统《文选》、《古文辞类纂》;(2)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姚铉编集的《唐文粹》;(3)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董诰《全唐文》。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第2-4章_古典文献的目录、版本和校勘

第2-4章_古典文献的目录、版本和校勘
2经过认真的校勘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4辽金元刻本?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刻书内容农书较多?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5
• 韦宵爱:古典文献学的目录 • 韦馨:古典文献学的版本 • 覃小红:古典文献学的校勘
• 3. 折叠体式 • 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 4. 册页体式
• (1)蝴蝶装
• 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 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 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 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 (2)包背装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 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 理论概括和总结。
• 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
先秦(萌芽)→西汉(正式兴起)→魏晋南 北朝时期(继续发展)→唐、宋两代(蓬勃发达) →元代(发展缓慢)→明、清两朝(繁盛时期)
第二节 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 书名:包括书的名称、篇卷数,作者姓名、 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 4、辽、金、元刻本 • 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 • 刻书内容——农书较多 • 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
• 5.明刻本
• 明代有经厂刻书、国子监刻书、藩府刻书、家刻、 坊刻。
• 刻书单位——藩刻本、家刻本较精,经厂本、书 帕本、坊本名声不佳。
• 刻书时间——前期:嘉靖以前多善本,质量较高。 后期: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以后,私意删改书 籍的现象比较严重。
• 叶梦得也说: 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 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 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 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 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石 林燕语》卷8)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目录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目录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十二編詳目初編40冊書目定價:台幣$62,0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龔詩堯《四庫全書總目》之文學批評研究ISBN986-816-605-5第2冊曾紀剛《四庫全書》之纂修與清初崇實思潮之關係研究──以經史二部為主的觀察ISBN986-811-543-4第3冊莊清輝《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研究ISBN986-811-542-6第4冊徐小燕張壽鏞及其《四明叢書》研究ISBN986-811-548-5第5冊張圍東宋代類書之研究ISBN986-811-545-0第6冊李家駒李健祥中國古代藏書管理南宋館閣典籍考ISBN986-816-606-3 第7冊蔡文晉宋代藏書家尤袤研究ISBN986-712-813-3第8冊嚴倚帆祁承 及澹生堂藏書研究ISBN986-811-544-2第9冊趙飛鵬黃丕烈及其《百宋一廛賦注》研究ISBN986-811-546-9第10冊趙飛鵬蔡芳定觀海堂藏書研究葉德輝觀古堂藏書研究ISBN986-816-607-1第11冊吳瑞秀清末各省官書局之研究ISBN986-816-608-X第12冊劉曾兆韓錦勤清末民初的商務印書館─以編譯所為中心之研究(1902-1932)王雲五與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79)ISBN986-712-815-X 第13冊李貴豐從傳統到現代中國圖像版印技術之演變(1600-1900)ISBN986-816-609-8第14冊楊果霖新舊唐書藝文志研究ISBN986-811-547-7第15冊張圍東宋代《崇文總目》之研究ISBN986-712-800-1第16冊楊果霖朱彝尊《經義考》研究(上)ISBN986-816-600-4第17冊楊果霖朱彝尊《經義考》研究(下)ISBN986-816-601-2第18冊王鵬凱歷代《論語》著述綜錄ISBN986-816-602-0第19冊陳文采兩宋《詩經》著述考ISBN986-816-603-9第20冊劉人鵬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ISBN986-712-812-5第21冊許華峰吳銘能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的辨偽方法梁啟超的古書辨偽學ISBN986-816-6047第22冊張惠貞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上)ISBN986-712-801-X第23冊張惠貞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下)ISBN986-712-802-8第24冊林淑玲陸心源及其《皕宋樓藏書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上)ISBN986-712-816-8第25冊林淑玲陸心源及其《皕宋樓藏書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下)ISBN986-712-817-6第26冊薛雅文莫友芝之目錄版本學研究ISBN986-712-810-9第27冊呂珍玉高本漢《詩經注釋》研究ISBN986-712-811-7第28冊宋天瀚劉廷祥論章學誠的方志理論與「方志學」我國方志地圖的研究──以明代方志地圖為例ISBN986-712-803-6第29冊蔡清和熊道麟歐陽脩《集古錄跋尾》之研究:以書學、佛老學、史學為主羅振玉金文學著述ISBN986-712-804-4第30冊沈寶春《商周金文錄遺》考釋(上)ISBN986-712-818-4第31冊沈寶春《商周金文錄遺》考釋(中)ISBN986-712-819-2第32冊沈寶春《商周金文錄遺》考釋(下)ISBN986-712-820-6第33冊李伯華廖正雄正史源流考杜佑《通典》的編纂創新及其史學思想ISBN986-712-805-2第34冊呂光華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ISBN986-712-814-1第35冊曾陽晴唐朝景教文獻思想研究ISBN986-811-541-8第36冊林珊妏《三教開迷歸正演義》之研究ISBN986-712-807-9第37冊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上)ISBN986-712-808-7 第38冊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下)ISBN986-712-809-5 第39冊徐世珍張岱《夜航船》研究─兼論晚明文人知識體系與審美意識ISBN986-712-806-0第40冊陳淑卿《徐霞客遊記》研究──以文獻觀察為重點ISBN986-811-549-3 二編20冊書目定價:台幣$31,0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宋建成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ISBN986-712-821-4第2冊黃韻靜南宋出版家陳起研究ISBN986-712-822-2第3冊張璉明代中央政府出版與文化政策之研究ISBN986-712-823-0第4冊何廣棪陳振孫之經學及《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上)ISBN986-712-824-9第5冊何廣棪陳振孫之經學及《直齋書錄解題》經錄考證(下)ISBN986-712-825-7第6冊江秀梅《初學記》徵引集部典籍考(上)ISBN986-712-826-5第7冊江秀梅《初學記》徵引集部典籍考(下)ISBN986-712-827-3第8冊簡逸光《穀梁傳》解經方法研究ISBN986-712-828-1第9冊劉文清《墨子閒詁》訓詁研究ISBN986-712-829-X第10冊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ISBN986-712-830-3第11冊林珊湘《史記》「太史公曰」之義法研究ISBN986-712-831-1第12冊高禎霙《史》、《漢》論贊之研究ISBN986-712-832-X第13冊戴美芝老子學考ISBN986-712-833-8第14冊黃聖旻王先謙《荀子集解》的研究ISBN986-712-834-6第15冊陳紹慈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研究ISBN986-712-835-4第16冊王晴慧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研究(上)ISBN986-712-836-2第17冊王晴慧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研究(下)ISBN986-712-837-0第18冊蕭文真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研究ISBN986-712-838-9第19冊洪嘉琳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研究ISBN986-712-839-7第20冊鄒濬智《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一)》〈緇衣〉研究ISBN986-712-840-0三編30冊書目定價:台幣$46,5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周彥文毛晉汲古閣刻書考ISBN978-986-7128-43-0第2冊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ISBN978-986-7128-42-3第3冊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上)ISBN978-986-7128-67-6 第4冊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中)ISBN978-986-7128-68-3 第5冊王書輝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下)ISBN978-986-7128-69-0 第6冊陳冠至明代的江南藏書─五府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ISBN978-986-7128-44-7第7冊何廣棪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上)ISBN978-986-7128-64-5第8冊何廣棪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中)ISBN978-986-7128-65-2第9冊何廣棪陳振孫之史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史錄考證(下)ISBN978-986-7128-66-9第10冊楊菁劉寶楠《論語正義》研究ISBN978-986-7128-45-4第11冊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上)ISBN978-986-7128-61-4第12冊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中)ISBN978-986-7128-62-1第13冊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下)ISBN978-986-7128-63-8第14冊張成秋吳國宏《詩序》闡微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研究ISBN978-986-7128-46-1第15冊李興寧魏晉時期別傳研究ISBN978-986-7128-47-8第16冊郝至祥兩《唐書》書法暨筆法比較研究─兼論《新唐書》闢佛刪史ISBN978-986-7128-71-3第17冊吳宗儒清儒與元史ISBN978-986-7128-48-5第18冊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ISBN978-986-7128-70-6第19冊施錫美焦竑《莊子翼》研究ISBN978-986-7128-49-2第20冊鄭柏彰錢穆先生《莊子纂箋》及其莊子學研究ISBN978-986-7128-50-8 第21冊周淑媚李四珍劉熙載《藝概》研究明清文話敘錄ISBN978-986-7128-51-5 第22冊王熙銓江惜美賀裳《載酒園詩話》研究《烏臺詩案》研究ISBN978-986-7128-52-2第23冊翁敏修唐五代韻書引《說文》考ISBN978-986-7128-53-9第24冊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說文》與歸部之探究(上)ISBN978-986-7128-54-6第25冊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說文》與歸部之探究(下)ISBN978-986-7128-55-3第26冊徐燕玲慧皎《高僧傳》及其分科之研究ISBN978-986-7128-56-0第27冊黃志盛劉邵及其《人物志》研究ISBN978-986-7128-57-7第28冊吳德玲洪亮吉《意言》研究ISBN978-986-7128-60-7第29冊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上)ISBN978-986-7128-58-4第30冊蘇建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校釋》(下)ISBN978-986-7128-59-1四編30冊書目定價:台幣$46,5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林清科宋代偽撰別集考辨ISBN978-986-7128-93-5第2冊黃慶雄阮元輯書刻書考ISBN978-986-7128-94-2第3冊孫永忠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ISBN978-986-7128-96-6第4冊陳冠至明代的蘇州藏書──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ISBN978-986-7128-97-3第5冊何廣棪陳振孫之子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子錄考證(上)ISBN978-986-7128-98-0第6冊何廣棪陳振孫之子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子錄考證(中)ISBN978-986-7128-99-7第7冊何廣棪陳振孫之子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子錄考證(下)ISBN978-986-6831-00-3第8冊康世昌孔衍《春秋後語》研究ISBN978-986-6831-01-0第9冊車行健王淑蕙毛鄭《詩經》解經學研究董仲舒《春秋》解經方法探究ISBN978-986-6831-02-7第10冊曾鼎甲論《臺灣省通志稿》之纂修──以革命、學藝、人物三志為例ISBN978-986-6831-03-4第11冊黃復山漢代《尚書》讖緯學述ISBN978-986-6831-04-1第12冊周少豪《漢書》引《尚書》研究ISBN978-986-6831-05-8第13冊蔡根祥《後漢書》引《尚書》考辨ISBN978-986-6831-06-5第14冊賴溫如清代《論語》述何學考ISBN978-986-6831-07-2第15冊張立平司馬溫公《通鑑》「臣光曰」研究ISBN978-986-6831-08-9第16冊黃文榮論清代《三國志》之研究──以校勘、評論、補注為例ISBN978-986-6831-09-6第17冊康全誠曾慶生《史記‧五帝本紀》輯證荀悅《漢紀》之研究ISBN978-986-6831-10-2第18冊張博勳魏源《老子本義》研究ISBN978-986-6831-11-9第19冊蘇美文章太炎《齊物論釋》之研究ISBN978-986-6831-12-6第20冊張蜀蕙許蔓玲文學觀念的因襲與轉變─從《文苑英華》到《唐文粹》錢謙益《列朝詩集》文學史觀研究ISBN978-986-6831-13-3第21冊游秀雲元明短篇傳奇小說研究ISBN978-986-6831-14-0第22冊游秀雲陳大道宋代傳奇小說研究《檮杌閒評》研究──魏忠賢時事小說ISBN978-986-6831-15-7第23冊張繼光《霓裳續譜》研究ISBN978-986-6831-16-4第24冊柯明傑《說文解字釋義》析論ISBN978-986-6831-17-1第25冊巫俊勳《字彙》編纂理論研究ISBN978-986-7128-95-9第26冊葉純芳孫詒讓《名原》研究ISBN978-986-6831-22-5第27冊黃怡婷釋智旭及其《閱藏知津》之研究ISBN978-986-6831-18-8第28冊羅永吉簡瑞銓《四書蕅益解》研究《四書蕅益解》研究ISBN978-986-6831-19-5第29冊張美櫻《列仙、神仙、洞仙》三仙傳之敘述形式與主題ISBN978-986-6831-20-1第30冊呂迺基官廷森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之研究晚明世說體著作研究ISBN978-986-6831-21-8五編30冊書目定價:台幣$46,5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李文琪焦竑及其《國史經籍志》ISBN978-986-6831-46-1第2冊林照君郡邑叢書之研究ISBN978-986-6831-47-8第3冊江育豪徐元太《喻林》研究ISBN978-986-6831-48-5第4冊陳惠美徐乾學及其藏書刻書ISBN978-986-6831-49-2第5冊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上)ISBN978-986-6831-50-8第6冊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中)ISBN978-986-6831-51-5第7冊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下)ISBN978-986-6831-52-2第8冊張翠雲《說文繫傳》板本源流考辨ISBN978-986-6831-53-9第9冊張惠貞劉文淇《春秋左傳舊注疏證》體例之研究ISBN978-986-6831-54-6 第10冊陳茂仁《新序》校證(上)ISBN978-986-6831-55-3第11冊陳茂仁《新序》校證(中)ISBN978-986-6831-56-0第12冊陳茂仁《新序》校證(下)ISBN978-986-6831-57-7第13冊謝鶯興胡應麟及其圖書目錄學研究ISBN978-986-6831-58-4第14冊賴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ISBN978-986-6831-59-1第15冊陳明義蘇轍《詩集傳》研究ISBN978-986-6831-60-7第16冊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ISBN978-986-6831-61-4第17冊吳連堂《春秋榖梁經傳補注》研究ISBN978-986-6831-62-1第18冊高荻華吳伯曜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研究林兆恩《四書正義》研究ISBN978-986-6831-63-8第19冊韓學宏黃宗羲《明儒學案》之研究ISBN978-986-6831-64-5第20冊葛昌倫《宋元學案》成書與編纂研究ISBN978-986-6831-65-2第21冊徐志平《續玄怪錄》研究ISBN978-986-6831-66-9第22冊張火慶《說岳全傳》研究ISBN978-986-6831-67-6第23冊沈惠如尤侗《西堂樂府》研究ISBN978-986-6831-68-3第24冊張意霞《說文繫傳》研究ISBN978-986-6831-69-0第25冊陳清仙王紹蘭《說文段注訂補》研究ISBN978-986-6831-70-6第26冊林葉連《說文古籀補》研究(上)ISBN978-986-6831-71-3第27冊林葉連《說文古籀補》研究(下)ISBN978-986-6831-72-0第28冊方志恩拾得及其作品研究ISBN978-986-6831-73-7第29冊段莉芬唐五代仙道傳奇研究ISBN978-986-6831-74-4第30冊施又文《神農本草經》研究ISBN978-986-6831-75-1六編30冊書目定價:台幣$46,5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闕曉雲吳騫及其拜經樓藏書研究ISBN978-986-6831-997第2冊張家榮孫從添《藏書記要》研究ISBN978-986-6657-00-9第3冊許秋碧趙國雄歐陽脩著述考兩宋《孟子》著述考ISBN978-986-6657-01-6 第4冊劉衛林宋刊劉禹錫文集版本研究ISBN978-986-6657-02-3第5冊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ISBN978-986-6657-03-0第6冊陳昀昀成玲王質《詩總聞》研究《春秋公羊傳》稱謂例釋ISBN978-986-6657-04-7第7冊姜義泰葉夢得《春秋傳》研究ISBN978-986-6657-05-4第8冊張清泉清代《論語》學ISBN978-986-6657-06-1第9冊簡瑞銓張岱《四書遇》研究ISBN978-986-6657-07-8第10冊向鴻全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ISBN978-986-6657-08-5第11冊林慧修陳奐之《詩經》訓詁研究ISBN978-986-6657-09-2第12冊廖吉郎兩漢史籍研究ISBN978-986-6657-10-8第13冊廖吉郎兩晉史部遺籍考ISBN978-986-6657-11-5第14冊廖吉郎南北朝史部遺籍考ISBN978-986-6657-12-2第15冊余志挺裴松之《三國志注》研究ISBN978-986-6657-13-9第16冊張世昌《華陽國志》研究ISBN978-986-6657-14-6第17冊陳識仁《水經注》與北魏史學ISBN978-986-6657-30-6第18冊劉榮賢王船山《張子正蒙注》研究ISBN978-986-6657-16-0第19冊鄭婷尹《文選》五臣注詩之比興思維ISBN978-986-6657-17-7第20冊顏智英《昭明文選》與《玉臺新詠》之比較研究ISBN978-986-6657-18-4 第21冊張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評點研究ISBN978-986-6657-19-1第22冊陳文璇邱心如《筆生花》研究ISBN978-986-6657-20-7第23冊賴淑娟《龍陽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ISBN978-986-6657-21-4第24冊陳怡君《躋春臺》研究ISBN978-986-6657-22-1第25冊邵長瑛林文玉《娛目醒心編》研究《玉麟夢》研究ISBN978-986-6657-23-8 第26冊林良如邵晉涵之文獻學探究ISBN978-986-6657-24-5第27冊林礽乾陳書本紀校注ISBN978-986-6657-29-0第28冊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上)ISBN978-986-6657-26-9第29冊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下)ISBN978-986-6657-27-6第30冊鄭玉姍《上博(一)‧孔子詩論》研究ISBN978-986-6657-28-3七編20冊書目定價:台幣$31,0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ISBN978-986-6657-52-8第2冊溫楨文抗戰時期商務印書館之研究ISBN978-986-6657-53-5第3冊趙銘豐惠棟《古文尚書考》研究ISBN978-986-6657-54-2第4冊朱寄川《說文解字》引《詩》考異ISBN978-986-6657-55-9第5冊林美蘭魏源《詩古微》研究ISBN978-986-6657-71-9第6冊蔡敏琳高亨《詩經今注》研究ISBN978-986-6657-56-6第7冊黃慶萱《史記》《漢書》儒林列傳疏證ISBN978-986-6657-57-3第8冊呂世浩從五體末篇看《史記》的特質──以〈平準〉、〈三王〉、〈今上〉三篇為主ISBN978-986-6657-58-0第9冊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ISBN978-986-6657-59-7第10冊王怡文裴鉶《傳奇》中詩的研究ISBN978-986-6657-60-3第11冊傅耀珍明代艷情小說研究ISBN978-986-6657-61-0第12冊王琰玲明清公案小說研究ISBN978-986-6657-62-7第13冊黃復山王安石《字說》之研究ISBN978-986-6657-63-4第14冊沈寶春王筠之金文學研究ISBN978-986-6657-64-1第15冊毛炳生《易程傳》集校ISBN978-986-6657-65-8第16冊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ISBN978-986-6657-25-2第17冊李月琪蘇軾《東坡志林》研究ISBN978-986-6657-67-2第18冊陳思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采風曲目、逸詩、內豊、相邦之道》研究(上)ISBN978-986-6657-68-9第19冊陳思婷《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采風曲目、逸詩、內豊、相邦之道》研究(下)ISBN978-986-6657-69-6第20冊金俊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疑難字研究ISBN978-986-6657-70-2八編20冊書目定價:台幣$31,0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蔡斐雯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之研究ISBN978-986-6528-31-6第2冊詹惠媛《古今圖書集成‧經籍典》體制研究ISBN978-986-6528-32-3 第3冊王三慶紅樓夢版本研究(上)ISBN978-986-6528-33-0第4冊王三慶紅樓夢版本研究(中)ISBN978-986-6528-34-7第5冊王三慶紅樓夢版本研究(下)ISBN978-986-6528-35-4第6冊黃國禎董仲舒《春秋繁露》與緯書《春秋緯》之關係研究ISBN978-986-6528-36-1第7冊陳恆嵩《五經大全》纂修研究ISBN978-986-6528-37-8第8冊卓季志《後漢紀》與袁宏之史學及思想ISBN978-986-6657-15-3第9冊陳昭利魏王妙櫻《綠野仙踪》研究王構《修辭鑑衡》研究ISBN978-986-6528-38-5第10冊盧國屏《爾雅》與《毛傳》之比較研究ISBN978-986-6528-39-2 第11冊何廣棪陳振孫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上)ISBN978-986-6528-40-8 第12冊何廣棪陳振孫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下)ISBN978-986-6528-41-5第13冊李春《老子王弼注》校訂補正ISBN978-986-6528-42-2第14冊徐華中《曲江集》校釋與評論(上)ISBN978-986-6657-66-5第15冊徐華中《曲江集》校釋與評論(下)ISBN987-986-6528-48-4第16冊林保全宋以前《孔子家語》流傳考述(上)ISBN978-986-6528-43-9 第17冊林保全宋以前《孔子家語》流傳考述(下)ISBN978-986-6528-44-6 第18冊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上)ISBN978-986-6528-45-3第19冊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下)ISBN978-986-6528-46-0第20冊黃碧姬費長房《歷代三寶紀》研究ISBN978-986-6528-47-7九編20冊書目定價:台幣$31,0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呂春明《異苑》校證ISBN978-986-254-009-1第2冊邱麗玟馬國翰及其《玉函山房藏書簿錄》研究ISBN978-986-254-010-7 第3冊翁敏修清代《說文》校勘學研究ISBN978-986-254-011-4第4冊許錟輝先秦典籍引《尚書》考(上)ISBN978-986-254-012-1第5冊許錟輝先秦典籍引《尚書》考(下)ISBN978-986-254-013-8第6冊古國順司馬遷《尚書》學ISBN978-986-254-014-5第7冊許淑華兩宋《史記》評點研究(上)ISBN978-986-254-015-2第8冊許淑華兩宋《史記》評點研究(下)ISBN978-986-254-016-9第9冊黃東陽六朝志人小說考論ISBN978-986-254-017-6第10冊吳俐雯王嘉《拾遺記》研究ISBN978-986-254-018-3第11冊莊淑珺王蘭沚及《無稽讕語》研究ISBN978-986-254-019-0第12冊陳光憲慧琳《一切經音義》引《說文》考(上)ISBN978-986-254-020-6 第13冊陳光憲慧琳《一切經音義》引《說文》考(下)ISBN978-986-254-021-3 第14冊盧國屏清代《爾雅》學ISBN978-986-254-022-0第15冊李建誠程南洲《爾雅‧釋訓》研究《經傳釋詞》辯例ISBN978-986-254-023-7第16冊何廣棪李清照研究ISBN978-986-254-024-4第17冊何廣棪《李易安集》繫年校箋ISBN978-986-254-026-8第18冊何廣棪李清照改嫁問題資料彙編ISBN978-986-254-025-1第19冊方志恩王梵志、寒山、龐蘊通俗詩之比較研究ISBN978-986-254-027-5 第20冊蔡僑宗明太祖御製《道德真經》之研究ISBN978-986-254-028-2十編20冊書目定價:台幣$31,0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劉振琪莫伯驥五十萬卷樓藏書研究ISBN978-986-254-139-5第2冊何廣棪陳振孫之文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集錄考證(一)ISBN978-986-254-140-1第3冊何廣棪陳振孫之文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集錄考證(二)ISBN978-986-254-141-8第4冊何廣棪陳振孫之文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集錄考證(三)ISBN978-986-254-142-5第5冊何廣棪陳振孫之文學及其《直齋書錄解題》集錄考證(四)ISBN978-986-254-143-2第6冊劉俊男《史記‧六國年表》與史料編纂ISBN978-986-254-144-9第7冊黃兆強《廿二史劄記》研究ISBN978-986-254-145-6第8冊孫建華《孫子兵法》與《吳子兵法》比較研究ISBN978-986-254-146-3 第9冊楊淑華《文選》選詩研究(上)ISBN978-986-254-147-0第10冊楊淑華《文選》選詩研究(下)ISBN978-986-254-148-7第11冊王年双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上)ISBN978-986-254-149-4 第12冊王年双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中)ISBN978-986-254-150-0 第13冊王年双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下)ISBN978-986-254-151-7 第14冊黃明芳趙淑美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水滸後傳》研究ISBN978-986-254-152-4第15冊龍亞珍《山海經》山經祭儀初探ISBN978-986-254-153-1第16冊何修仁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研究──十三世紀末中國華人的域外訪察與文化交流ISBN978-986-254-154-8第17冊陳光憲王靜安先生生平及其學術(上)ISBN978-986-254-155-5第18冊陳光憲王靜安先生生平及其學術(下)ISBN978-986-254-156-2第19冊賴信川《魚山聲明集》研究──中國佛教梵唄發展的考察(上)ISBN978-986-254-157-9第20冊賴信川《魚山聲明集》研究──中國佛教梵唄發展的考察(下)ISBN978-986-254-158-6十一編20冊書目定價:台幣$31,0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姜佩君敦煌《老子化胡經》研究ISBN978-986-254-288-0第2冊林菁菁王安石對於典籍之詮釋與應用ISBN978-986-254-289-7 第3冊姜萌慧《遵生八箋》研究ISBN978-986-254-290-3第4冊許媛婷藏書拼圖──明代圖書文化析論ISBN978-986-254-291-0 第5冊韓碧琴劉向學述ISBN978-986-254-292-7第6冊王更生籀廎學記──孫詒讓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一)ISBN978-986-254-305-4第7冊王更生籀廎學記──孫詒讓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二)ISBN978-986-254-306-1第8冊王更生籀廎學記──孫詒讓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三)ISBN978-986-254-307-8第9冊王更生籀廎學記──孫詒讓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四)ISBN978-986-254-308-5第10冊鄭國瑞《文子》研究ISBN978-986-254-293-4第11冊賴信川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信譯之研究(上)ISBN978-986-254-295-8第12冊賴信川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信譯之研究(中)ISBN978-986-254-294-1第13冊賴信川鳩摩羅什《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信譯之研究(下)ISBN978-986-254-296-5第14冊蘇淑貞《密勒日巴大師全集》研究ISBN978-986-254-297-2第15冊陳茂仁楚帛書研究(上)ISBN978-986-254-298-9第16冊陳茂仁楚帛書研究(下)ISBN978-986-254-299-6第17冊陳嘉凌《楚帛書》文字析議(上)ISBN978-986-254-300-9第18冊陳嘉凌《楚帛書》文字析議(下)ISBN978-986-254-301-6第19冊羅凡晸古文字資料庫建構研究──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為例ISBN978-986-254-302-3第20冊羅凡晸文字學數位內容加值應用之研究ISBN978-986-254-303-0十二編20冊書目定價:台幣$31,000潘美月主編出版說明序一(潘美月)序二(何廣棪)序三(龔鵬程)書冊作者書名ISBN第1冊鮑廣東王國維圖書版本、目錄學著作書寫研究ISBN978-986-254-394-8 第2冊方彥壽福建刻書論稿ISBN978-986-254-395-5第3冊林怡芬《四庫全書》的《詩經》學觀點研究ISBN978-986-254-396-2第4冊張晏瑞孫德謙及其校讎目錄學研究ISBN978-986-254-397-9第5冊潘美月宋代私家藏書史ISBN978-986-254-398-6第6冊許慧淳五家《補晉書藝文志》比較研究(上)ISBN978-986-254-399-3 第7冊許慧淳五家《補晉書藝文志》比較研究(中)ISBN978-986-254-400-6 第8冊許慧淳五家《補晉書藝文志》比較研究(下)ISBN978-986-254-401-3 第9冊王冠文李贄著作研究(上)ISBN978-986-254-402-0第10冊王冠文李贄著作研究(下)ISBN978-986-254-403-7第11冊葉俊慶隱逸‧山人‧園居──周履靖及其《夷門廣牘》研究(上)ISBN978-986-254-404-4第12冊葉俊慶隱逸‧山人‧園居──周履靖及其《夷門廣牘》研究(下)ISBN978-986-254-405-1第13冊劉康威方苞的《周禮》學研究(上)ISBN978-986-254-406-8第14冊劉康威方苞的《周禮》學研究(下)ISBN978-986-254-407-5第15冊陳中龍秦漢爰書研究ISBN978-986-254-408-2第16冊錢奕華宣穎《南華經解》之研究ISBN978-986-254-409-9第17冊鄭憲仁西周銅器銘文所載賞賜物之研究──器物與身分的詮釋(上)ISBN978-986-254-410-5第18冊鄭憲仁西周銅器銘文所載賞賜物之研究──器物與身分的詮釋(下)ISBN978-986-254-411-2第19冊周(上次下吉)《比丘尼傳》及其補遺考釋(上)ISBN978-986-254-412-9 第20冊周(上次下吉)《比丘尼傳》及其補遺考釋(下)ISBN978-986-254-41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刊创刊于1951年 8月, 每月出版一期,全面介 绍当月的新书出版信息。 设有“书业观察”、 “特别推荐”、“新书 评介”、“书评文摘”、 “畅销书摘”、“精品 书廊”和“新书书目” 等栏目。

《全国总书目》以中国 版本图书馆征集的样本 为依据,收录当年中国 出版的公开发行和只限 国内发行的各种文字的 初版和改版图书(不包 括重印书),也收录中 小学、师范学校、业余 学校教学用书。它由分 类目录、专题目录和附 录 3部分组成。
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农 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 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谋、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二、荀勖《中经新簿》——四分法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

鹖冠子三卷
按汉志鹖冠子楚人不显名氏居深山以鹖
羽为冠因自号焉Βιβλιοθήκη 书十五篇论三才变通 古今治乱之道唐柳宗元尝辩此书非古而 韩愈独称焉二人皆名儒未知孰是
《直斋书录解题》
作者南宋陈振孙 全书分53类,没有总序,只有少部分有
小序,每部书都有解题。 原书56卷,后亡佚,清从《永乐大典》 中辑佚出22卷。

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为记 录、整理、次第、详细说明之意。
《公羊传》成公十年,“此何以书?录伯姬
也。”

目录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 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对 一部书的内容做的提要。两者合在一起, 就是目录。
目录学是指研究目录的产生、发展及功用的 一门学问,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目录学又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古 典目录学的时间断限是从西汉起到 20 世纪 初。现代目录学是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 图书分类法诞生为标志。
即书目之序,是古代目录书中用来介绍
某一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 说明性文字。
包括全目之序、大类之序、小类之序
1、全目之序


介绍整个目录的说明性 文字,相当于后来的凡 例。 《汉书· 艺文志》前有全 目之序。
2、大类之序:介绍目录中每大类的说明性文字。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 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 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 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 言”也。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 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 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其後宋玉、 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 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 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 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於是有代赵之讴,秦 楚之风,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诗赋为五种。(《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李充的《元帝四部书目》以五经代甲,史记 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三、《隋书· 经籍志》——四分法





经(10):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 纬书、小学 史(13):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 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14):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 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3):主要著录文学书籍。《隋书〃经籍志》楚 辞、别集、总集。后增加诗文评类和词曲类。 附录:道经、佛经15类。
讨论
1、《汉志》为何分六类?分类的排列顺序有 无讲究? 2、从《汉志》到《隋志》,分类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四、不守四部成规的其他分类法




南朝王俭的《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诗赋)、 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方技)、图谱志(地域图书) 附道佛 阮孝绪《七录》: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 仙录 北宋李淑《邯郸图书志》:经史子集四志外有艺术志、道 书志、书志、画志,通为八志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将图书分为十二类:经、礼、乐、 小学;子、天文、五行、艺术、医方、类书;史;文 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经学、小学、诸子、天文、地 理、医律、史学、金石、类书、词赋、书画、说部 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丛书
1、叙录体 2、传录体 3、辑录体

《华阳国志》 晉常璩(qú)撰.世所
行本十卷.中闕二子卷.
今以影寫宋本補足.并附
以張佳允所補一卷.其書
述巴蜀之事.始於開闢. 終于永和三年.文詞典雅. 具有史裁.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苏州嘉兴人。事继母孝,尝有灵芝生堂
下。累官太子右庶子,时年八十余,而 母无恙,给俸禄之半。及居忧,观察使 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 在丧为异,惟罢春秋羊酒。初还乡,县 令谒之,为候门磬折,令坐,乃拜。里 胥立庭下,既出,乃敢坐。经县署,降 马而趋。卒,年九十六。
3、小类之序
介绍目录每小类的说明性文字。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
“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 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 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 纵横家》
二、书名

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 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新唐书· 艺文志· 邱为集》
華陽國志.十二卷.晉常璩撰.華陽梁州地
也.紀漢以來巴蜀人物.吕微仲跋云:漢至 晉初四百載間.士女可書四百人.亦可謂 盛矣.復自晉至周顯徳.僅七百嵗而史所 紀者無幾人.忠魂義骨與塵埃同沒.何可 勝數.豈不重可歎哉.

——见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第三节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老子注二卷 魏王弼撰 魏晋之世玄学盛行,弼之谈玄冠于流辈,故 其注易亦多玄义。晁说之以道曰:弼本深于 老子,而易则未也。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 而老子无资于易,其有余不足之迹可见矣。 世所行老子分道德经为上下卷,此本道德经 且无章目,当是古本。

3、史志目录

史志目录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主要是 正史当中的艺文志、经籍志。其中《汉书· 艺 文志》和《隋书· 经籍志》最为有名。
三、特种目录

特种目录:性质特别而又不限于一科者,如 方志目录、年谱目录、丛书目录、善本书目 录、禁书目录、推荐书目、鬻贩书目之类。
《中国地方志综录》朱 士嘉编,商务印书馆 1958年重版。
《 清 代 禁 书 知 见 录 》 《 清 代 禁 毁 书 目 》
张 之 洞 公元1847年,湖北学政 龙启瑞编撰了《经籍举要》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一、目录的定义
“目”:目的本义是眼睛。 引申为条目、项目等。

《论语· 颜渊》,“颜渊问仁。”孔子答道:“克
已复礼为仁。”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西汉刘向奉诏整理国家图书,首先就是“条其篇 目”,也就是编定一书的目录。
释宫; 六、释器 ; 七、释乐; 八、释天; 九、释地; 十、释丘; 十一、释山;十二、释水; 十三、释草; 十四、释木; 十五、释虫 ; 十六、释鱼 ; 十七、释 鸟; 十八、释兽; 十九、释畜

功用:考察原书是否完整及提供辑佚和辨伪的线 索。

《文渊阁书目》
群书目录
册府元龟一部,二百五十册; 册府元龟一部,一百五十册; 太平御览一部,一百三十册; 大平御览一部,一百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二十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二十二册; 文献通考一部,四十一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四册; 文献通考一部,一百二十册;

功能:了解各历史时期文献基本状况。便于掌握某一领域图书的总体
情况。
第二节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一、类序 二、书名 三、叙录(解题)

一、类序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
孙殿起
《贩书偶记》基本上是一部 清代的图书总目,收集了清 代著作单行本以及宋、元、 明代的罕见本共1.7万多种, 是对《四库全书总目》一个 重要的补充。
第四节目录分类的沿革

一、《七略》(《汉书· 艺文志》)——六分法 辑略(相当于总序)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
第五节目录的重要作用

一、读书治学的门径
湖北学政龙启瑞编撰了《经籍举要》 张之洞《书目答问》。他认为,“读书
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 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
廖序东《汉语语言学书目答问》
二、考辨学术源流

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汉 书·艺文志》载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注称 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於武帝时矣。故伊尹说以下九 家,班固多注依托也。然屈原《天问》,杂陈神怪, 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说家言。而《汉志》所载《青史 子》五十七篇,贾谊《新书·保傅篇》中先引之,则 其来已久,特盛於虞初耳。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 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唐、 宋而後,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 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 ——节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小说家》
二、专科目录

专科目录:学者对成系统的专门学科的书籍 进行目录登记,是为专科性目录。 作用在于可以借助它就某一门类进行深入的 研究,可以轻易找到同一领域的图书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