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县域经济与苏中、苏北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相对贫困的现象。

对江苏省的三大区域(苏北、苏中、苏南)进行农村相对贫困的差异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贫困状况,为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一、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状况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北部,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是江苏省的传统农业区。

在苏北地区,农村相对贫困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滞后、农业发展水平低等方面。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导致农业产出难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机会,农民就业压力较大,收入来源单一。

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滞后。

相对于苏中和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相对匮乏,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苏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土地肥沃但面积有限,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产出难以提高。

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面,苏北地区与苏中、苏南地区相比也存在差距,农业发展潜力有限。

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苏中地区的工业发达,但农业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苏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产业支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苏中地区的农业收入较低。

虽然苏中地区的农业产出较多,但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和中间环节利益过大,农民的实际收入并不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民的利润空间有限。

苏中地区的农民素质差。

相对于苏北和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相对较差,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苏南地区存在资源环境问题。

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土地面积有限,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

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

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

随着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江苏省各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贫困现状,进行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有助于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农村贫困是影响中国乡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地区的贫困程度不同,原因复杂多样。

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贫困状况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扶贫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也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经济、人口等各方面情况,对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发展格局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贫困状况,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扶贫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的情况,探讨不同地区贫困原因的差异性,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的贫困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地的贫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三大区域贫困差异的分析,可以找出不同地区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江苏省及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2. 正文2.1 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分析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

据统计,江苏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虽然在逐年减少,但依然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规模庞大。

江苏省农村人口众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这就导致了基数较大的贫困人口。

尤其是一些山区、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更多。

农业产业结构老化。

江苏省的农业产业以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产品为主,缺乏多样化经济发展。

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原因探析

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原因探析
开发上升 为国家战略 , 地 区发 展步入 快车道 。 沿海 苏南 和苏北地 区在 20—0 9 06 20 年期 间 , 均 G P工 人 D、 业 总产值 、 城镇 居 民可 支配 收入 、 农村 居 民人 均纯 收入 、 进 出口总额总体 上是逐年 增加 的 , 现 出一个不 断攀升 呈 的趋势 。就苏南地 区而言 , 人均 G P的增 幅在 20 年到 D 06 20 0 7年间是最快 的 , 后逐年趋 于稳 定 的增 长 , 然 平均增幅 基本控制 在 8 %; . 工业 总产值 和城镇 居 民可支 配收 入 的 5 增幅在 20 年 和 20 年 有所 下 降 ;农村 居 民 的人 均纯 08 09 收入基本 以 1%的幅度增 长 ;进 出 口总额 的增 幅在 这段 1 期 间波动 比较 大 , 出表 现在 20 年 和 20 年 ,09 突 08 0 9 20 年
缩小 或者维持不 变 。
() - N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的原因分析
1 . 设施 的投 入建设 和完善 基础 基础 设施 的不健全 , 投资环 境差 , 成长期 以来苏 是造 北地 区落后于苏 南地 区的一个 主要 客观 因素 。 近几 年来 , 苏北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 , 逐步完善了交通网络 , 改善了投资环境。20 年 6 08 月,江苏省 目前跨度最大的跨铁路大桥——徐州和平大 桥正式通车; 淮安民用机场, 总投资 4 6 . 亿元 , 4 已于 2 1 00 年建成通航;江苏最大的陆海通道——洋口港的正式通 航使江苏告别 了连云港以南上千公里海岸线无深水大港
和 实施也给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 带来机 遇。 为进一步缩小 苏南 苏北地 区经济发展 的差距 , 应继续加 强苏北地 区的基础设施建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 泰尔指数贡献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

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

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

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

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T=T1+T2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

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T2=ns•Ts+nm•Tm+nn•TnT=T1+T2=T1+ns•Ts+nm•Tm+nn•Tn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GDPi 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流动、 优 化经 济 结 构 及 发 挥 辐 射 带 动 效 应 、 产 业
苏省地区生产 总值达到 4 1 4 2 5 . 4 8亿元 , 仅次于
广东省 , 位居第二 。目前诸多学者主要从 区域
经 济发 展 条 件 、 产业结构 、 空 间结 构 、 方法 、 因 素
等几个方面对 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朱传耿 等 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是指影响区域经济 存在或发展的 因素 , 主要包括 区域 自然条件 、 区
差异的建议 。 关键词 : 县域 ; 成 因; 经济差异 ; 江 苏 省
中图分类号 :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6 0 4 9 ( 2 0 1 3 ) 0 3— 0 0 0 7 —0 6

Jl目
区域差异是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在 自然 、 经济 、 社会 、 文化及体 制环境 等方面 的差 别u J 。 区域经济差异是我 国区域经济学研究 的一个核 心问题。建 国以来 , 江苏省 在 区域经 济发 展方 面, 先 后 实施 了均衡 发 展 、 非 均衡 发 展 、 区域共 同 发展 、 促进苏北大发展、 沿江开发 等五个战略 , 并 且 由于省 内 自然 、 社会、 经济 、 历史 等方 面 的差 异, 省域内部 的经 济差异 较之其他 省份更 为显 著 J 。江苏省 的经 济发展步伐较 快 , 2 0 1 0年江
— —
7 , ——
均 数 囊 馘

i v , - 一 XX 一
R X X
m a x - ZXm i n
, ( 、


’ 慧省 的 经 济 、 发 展 水 平 一 直 处 于 全 劂u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

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原因探析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加快,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江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南北差异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区域差异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区域差异表现1.南北差异明显。

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常州等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而北部地区,如淮安、连云港、徐州等则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内需型经济发展较快。

2.城乡差异较大。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城市经济发展比农村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尤其是南部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3.产业结构不平衡。

高科技产业在南部地区集聚,如软件、电子信息等。

而北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二、区域差异原因分析1.地理条件差异。

南部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地势复杂,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不利于经济发展。

2.历史因素影响。

传统制造业比较集中在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则以轻工业为主,因此南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3.外部投资影响。

南部地区距离上海较近,外部投资较为集中,带动了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北部地区则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优势。

1.优化产业结构。

整合南北地区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南北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南北差距,使各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3.鼓励外部投资。

加强北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江苏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明显,原因复杂。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值得关注的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此,本文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从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出发,对不同区域农民收入结构差异进行比较。

其次,对影响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供有关方面研究我省区域经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时参考。

一、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分配差距也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但总体来讲,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

从图1可以更清楚地看出90年以来全省分地区农民收入的变化轨迹。

1993年以前南中北农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这种差距在1993年达到了顶峰,1994年后特别是“九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苏北发展的政策,使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有所趋缓。

1996-2000年,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0%,苏中年均递增7.4%,苏北年均递增12.7%,苏北地区增速比苏南、苏中分别快6.7和5.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的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

进入“十五”以后,各地区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差距又有所扩大。

2001-2003年苏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5%,苏中地区年均递增5.9%,苏北地区年均递增4.0%,南中北农民纯收入之比(以苏北农民纯收入为1)由2000年的1.50:1.14:1扩大为2003年的1.65:1.20:1,三年间苏南与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年均递增13.8%。

如果从分县(市)农民纯收入水平来看,则差距更大,2003年农民收入最高的江阴市6823元,最低的灌南县2730元,两者相差4093元。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盐城、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盐城、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比较

单位:亿元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07
2008
工业总产值
2009
2010
2011
盐城 连云港
图 4-2
140
120
100 80 76.58
60
40
35.04
20
0 2007
工业用电 (单位:亿千瓦时)
84.71 36.37
93.42
111.86
41.34
53.99
132.29 69.84
430.68
盐城
895.09
500.23
盐城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亿
191.35
141.39
盐城
269.04
180.08
盐城
元)
年末经融机构 1995.98 存款(亿元)
1227.26
盐城
2320.16
1367.85
盐城
表 4-3(续)
4.4 表 4-3 分别从两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
32.53
连云 港
27.92
249.08 盐城 542.78
568.17 盐城 856.98
14891
5454 盐城 765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4.48
连云 港
28.62
310.44 盐城 644.81
745.59 盐城
13886 盐城
6111 盐城
38.57
连云 港
362.73 盐城
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亿
65.45
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西部以水稻土、粘土为主,沿 海地区以沙土为主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F1
F2
F3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2002 2003 2004
14.6 19.3 23.6 16.5 18.2 21.0 7.9 8.7 8.9 12.7 15.3 18.0
12.6 17.3 22.1 15.1 15.7 18.6 5.7 6.5 6.7 10.9 13.3 16.2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 of
Cumula
% of
Cumulative
Variance tive %
Total
Variance

Total
61.153 61.153 7.338 61.153 61.153 5.175
22.954 84.107 2.754 22.954 84.107 3.323
宿 迁 是 这 13 个 城 市 中 得 分 最 低 的 城 市 , 得 分 为 6.82, 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 宿迁市得分低的主要原 因 在于主成分 F1 的得分远远低于其他城市, 宿迁市需要在基础设 施等方面加大投入, 坚持一切围绕招商引资的战略, 以科学的发 展观推动其经济发展。
从表中可以知道, 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得 分分别是 14.85、7.95 和 6.82, 可以明显看到, 苏南的经济发 展 水
9.401 93.508 1.128 9.401 93.508 2.724
% of Variance 43.122 27.689 22.697
Cumulative %
43.122 70.811 93.508
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 12 个城市, 也就是说其经济发展总 量因子得分高。

浅析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浅析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浅析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作者:陆勤惠朱祝雨来源:《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年第10期【摘要】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苏南、苏中地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发展较慢。

目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存在诸如经济整体水平偏低、工业化程度偏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

要振兴苏北经济,使苏北地区尽快赶上苏南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关键词】苏北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一、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苏北地区即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按照现在江苏省通行的行政区域划分,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5个省辖市。

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对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推出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苏北地区的县域经济也得到了推动,在这当中,一批基础较好的县市已提前进入小康,并向全面富裕迈进;贫困县从整体上实现了脱贫,向小康过渡。

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实现了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转变、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变,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近些年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从统计数据看,反映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苏北县域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落后于苏南地区。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苏北县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免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的出台,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苏北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

一批有竞争力的县市脱颖而出。

有关资料显示,苏北地区盐城的东台市、大丰市和徐州的铜山县已跻身于全国百强县行列。

经济强县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增长质量高、发展后劲足,成为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然而,仍有不少农村地区存在相对贫困现象。

根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与非重点县划分标准,江苏省将非重点县划分为三大区域:
苏中区、苏北区和苏南区。

这三个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现象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苏北区是江苏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占比较高。

其中,如东、海安、如皋等县的贫困程度比较深,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人口密度等多方面
因素影响。

另外,苏北区的气候条件较差,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也是导致
该地区贫困问题尤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其次,苏中区与苏北区相比,贫困问题相对较轻。

苏中区是江苏省较为富裕的地区之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民收入相对稳定,相对贫困现象也相应地低一些。

然而,苏中区也存在一些贫困节点,如睢宁、沛县等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虽然
相对于苏北区贫困问题要轻一些,但仍然需要重点关注。

最后,苏南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尽管苏南区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发展条
件较好,但该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比较普遍,与苏中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主要原因
是该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县市相对较弱,农业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较低。

总体来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各有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积极开展扶贫工作。

苏北区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苏
中区需要继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重点关注贫困节点;苏南区需要加强县域经济协调
发展,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苏南苏中苏北

苏南苏中苏北

南京:江苏最大的城市,但是最没号召力的省会。

经济每况愈下,靠吃老本度日。

在长三角的重要地位被杭州取代。

省内被苏州无锡看不起。

以语言难听出名,民风土俗,被称为最大的农村。

最近在吵着撂挑子直辖.苏州:江苏最拽城市。

GDP吓人。

自诩上海后花园。

把上海苏州以外的地方一律看作贫困地区。

市民以到外资企业当流水线工人为荣,产品连中文标志都不加。

为了经济指标疯狂抽取地下水,地表沉降严重。

严重缺水,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水乡。

无锡:得过“小上海”封号。

凭借GDP张牙舞爪。

工业城市,旅游资源靠人工建造但也不可小觑。

喜欢跟苏州飙经济,和南京比大小。

(在上海面前还比较乖)。

一边唱“太湖美”一边让太湖水发臭。

常州:出了江苏没人知道的“大城市”。

最近正在考虑往特大城市发展。

工业基础还不错,另一个有潜力的污染源。

因为走不出苏州无锡的阴影,所以特别看不起江北人,但据说快被南通赶上了。

镇江:跟江北基本没区别的江南城市,以醋和金山寺出名。

体积袖珍,经济总量小。

地位相当于南京的一个县,经济相当于苏州一个县,但是喜欢往苏锡常的阵容里挤,常常被苏锡常集体看不起。

扬州:苏北文化发源地加大本营。

经常昧着良心说自己是江南。

一天时间就能看完的“历史文化名城”。

谣传出美女,其实出修脚师傅搓背工。

现在托某领袖的福就开始大兴土木。

市民逢人就说,如今我们扬州也是大城市了。

泰州:充其量一个加强版县城,城市基础建设贻笑大方,居然也想当大城市。

经济上刚有点起色到处放卫星,生怕别人不知道。

热衷于跟南通争风头,跟扬州抬杠,跟安徽抢胡**。

瞎折腾了一阵,知名度还是很低。

南通:地处偏远,人称“难通”,但沾了上海不少光。

最恨被人叫作苏北,GDP达到苏州三分之一后就开始叫别人苏北,恨不得让长江改道。

同样喜欢瞎放卫星。

刚为了超过省内几个过气城市而沾沾自喜。

回头一看连人家烟台都不如了。

盐城:苏北恶名主要承担者,革命老区。

对外开放了十多年,贫困人口还是一大把。

海岸线长得吓人,但没有一个像样的港口。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之一,一直以来都注重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江苏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战略目标与措施等方面,探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江苏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1.1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江苏省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较高。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为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江苏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合理,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农业也有一定规模。

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3 城乡发展不平衡尽管江苏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较为良好,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一方面,苏南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化水平较高;另一方面,苏北地区相对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福利差距拉大等问题。

二、江苏省县域经济问题与挑战2.1 基础设施滞后尽管江苏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但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县域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依然存在。

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一定瓶颈。

2.2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虽然江苏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但制造业仍然是主导产业。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日益增加,江苏省县域经济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附加值。

2.3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江苏省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凸显。

同时,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三、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摘要】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但又是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

形成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巨大差距的原因很复杂,有地理区位因素,也有人文历史因素,有经济结构的不同选择,也有政策制度的设计偏差。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大视野确定发展战略,小角度选择发展路径,逐步缩小南北经济差距,对江苏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对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江苏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太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苏南地区快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取得了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而苏北地区伴随着资源的流失,逐渐丧失了地域竞争力。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比较典型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这种不平衡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势必影响江苏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缩小江苏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及江苏经济发展非均衡现状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针对均衡发展战略提出的,其代表人物是赫希曼、辛格、罗斯托等。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资源,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地区进行,其他地区通过利用这些地区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不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投资若干重点区域和战略部门,当这些地区和部门发展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可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J·G·威廉姆森的区域成长理论指出,区域成长是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发展过程。

他对20世纪50年代24个国家有关区域差异的国际性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理论假说: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成长的差异将会扩大,即倾向不均衡成长。

随着经济成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会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成熟阶段,区域成长差异则渐趋缩小,即倾向均衡成长。

区域经济成长从不平衡到相对均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 ) 一 样本及指标 的选取 本文样本即江苏省的 1 个 主要城市 ,包 括苏南的南京市 、 3 无锡市 、 常州市 、 苏州市 ; 中的南通 市 、 苏 扬州市 、 泰州 市以及 苏 北的徐 州市 、 连云港市 、 安市、 淮 盐城市 和宿迁 市。 根据全 面性原
+092 . 6X6 —0.71 0 X7+ 3 X 8 . 0.53 +0733 +0. X 1 X9 042 0+071 X 11 . 9 +062 . 0X1 2 F3 91 X 1 83 X2+ 051 3 07 =0. 1 +0. 5 0. X —0. 2X4 —0.83 0 X5— 3 X6 0.38 + 94 0. 6X7 —0.5 0 4X8+ 03 X9+ 0 0. 5 0.4X 1 0+0.49 1 +038 X 1 1 X . 2 2 1
章 一 鸣
上表表示 的是旋转后 的主成分提取结果 , 根据该 表 , 我们可 以得 出以下结论 : 1 F 主要 由 X 、 4 X 、 、 0 3 X 、 5X8X1 来解 释 , 称为经 济发展总量 因子 ;2主要 由 X 、 9 X1 、 2来解释 , F 6X 、 1X1 称为结构 及科技文 化因子 ;3主要 由 X1X F 、 2和 X 7来解 释 ,可称为基础
则、 有效性原则 、 可比性原 则 、 可操作性原则 、 整体完备性原则这
五个原 则 , 参考众 多文献 , 本文一共选取 了 x : 1 土地面积 ; 2 从 X : 业人员 ; 3 地 区生产 总值 ;4 固定资产 投资 ; 5 地方 财政 收 X: X : X : 入 ; 6 第三产 业 比重 ; 7 农林 牧 渔总产值 ; 8 工 业总 产值 ; X : X: X: X : 9 社会 消费 品零售 总额 ; 0 进 出 口总额 ; 1 专 业技 术人 X1 : X1 : 员 ; 2 卫生机构数 1 个指标 。 X1 : 2 ( ) 二 因子分 析在评价江苏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应用 1多指标评价模 型的建立 。 . 利用 S S P S软件 中的 F C O A T R功 能对 江苏省 1 3个城市 的 1 个 指标 值进行因子分析 ,并得 出相 2 关计算结果 。 需要说 明的是 , 为了消除数据悬殊过大造成 的噪音 影 响, 笔者在输入 指标 时尽量将其 同时放大或缩小 , 使每一个数 据都保 留小数点前一位 , 小数点后一位至两位 , 这样有助于使 因 子分析的结果更为简洁可靠。 ( ) 1 旋转后 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异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全省各项经济指标都居全国领先水平,至2012年,江苏省GDP稳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百强县更是中占有30席。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经济政策等原因,江苏省各地区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苏南(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苏中(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三个地区分别属于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三个不同的层次。

同时,江苏省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对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缩小各地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差距,对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异1、江苏三大地区之间差距现状(一)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的主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江苏 GDP 总量为 41850亿元,苏南、苏中、苏北的 GDP 分别为 25185亿元、7743亿元和 8920亿元,在全省所占的比重为 60%、19%和 21%(如图一)。

而同期三地区的人口分别以占全省人口的 31.7%、23.1%、45.2%(如图二)。

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10年三地区的财政总收入分别为 2355 亿元、624 亿元和786亿元,三者所占比重分别为 62.6%、16.6%和 20.8%(如图三)。

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苏南经济实力最强,苏中次之,苏北较弱。

图一图二图三(2)经济差距图四江苏省各区域人均 GDP(单位:元)资料来源:2003年——2011年《江苏统计年鉴》通过2010年三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可见,三大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距,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南2010年的人均GDP是苏中1.67倍,是苏北的2.67倍。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

作为全国四大经济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省份,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一问题不仅对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也对全国整体经济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一、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东临黄海,南接长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苏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占据绝对优势。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是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发达的经济基础设施。

在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苏北地区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地,地处江淮平原,经济相对落后。

尽管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但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比苏南地区明显滞后。

江苏省的西部地区也面临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落后问题。

位于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泰州等地,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但受到交通和发展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地理位置的影响。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其地理位置的不平衡导致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地位,而苏北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2. 政策引导的不平衡。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政府在政策引导上也存在差异化的情况。

苏南地区因为经济实力雄厚,政府对其投入更大,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上相对不足,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3. 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苏南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苏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相对滞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县域经济与苏中、苏北的比较分析
肖勇
近年来盐城市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总体形势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但是,同省内苏中、苏北其他兄弟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依然存在。

有比较才会发现差距,冷静分析这些差距,认真总结近些年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利于县域经济更进一步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有利于全市经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一、发展与现状
近年来,盐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不仅经济总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而且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均收入大幅增长(见表一)。

2000年以来,县域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县域GDP规模由58.47亿元增加到108.3亿元,增长108.3%,人均GDP由6333.9元增长到13127.9元,增长107.3%,县域地方财政规模由1.59亿元增长到4.29亿元,增长169.8%。

表一
2006年,盐城市所辖七县(市)总人口652.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
81%。

七县(市)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达到852.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2.6%。

地方财政收入之和达到30.03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61.5%。

此外,经济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整个县域部分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0:39:31转变为2006年21:46:33,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7个和2个百分点,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初步升级。

盐城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全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整体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比较和启示
(一)七县(市)在苏中、苏北的位置
表二
注:1、上表中盐城市位次为8个苏中、苏北市的排位,各县(市)为苏中、苏北38个县(市)中的排位;
2、表中数据摘自200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盐城县域经济总量在苏中、苏北8个市中处于前列,县域GDP总量在8个市中排第二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排在第三位。

县域人均GDP处于中等位次,排在第四位。

若单个县(市)
比较,只有东台市、大丰市在38个县(市)中排名靠前,射阳县、建湖县处于中等,其余县都处于相对落后位置。

(二)盐城与苏中、苏北平均水平的比较 表三
通过表三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盐城的县域水平与苏北平均水平相比还算可以,县域GDP 、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均高于苏北。

但与苏中的平均水平对比,差距就非常明显。

苏中县域GDP 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186.57亿元和8.08亿元,而盐城仅为121.79亿元和4.29亿元,比盐城高53.2%和88.3%。

人均量指标差距稍微小一点,县域人均
GDP 苏中比我市高35.8%。

(三)盐城与苏中先进城市的比较 表四
与苏中城市相比(见表四),盐城也落后于南通、泰州等兄弟市的水平,且与南通的差距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量都相距较远。

南通县域GDP 和人均GDP 分别是盐城的1.53倍和1.45倍,县域财政收入是盐城的
1.67倍。

盐城与泰州相比,仅县域GDP总量略高,县域人均GDP、财政收入、均比泰州要少。

从上述盐城与苏中、苏北七市的比较可以看出,盐城县域经济尽管份额较大,人口较多,但经济发展不及苏中三市,特别是人均指标差距明显。

与苏北比较,略有优势。

三、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潜力非常大。

由于目前我市的城市经济辐射和带动功能还不强,县域行政面积和人口规模较大,人口向城市转移面临的困难较多,特别是缺少优势强县。

因此,必须在壮大城市经济实力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县域经济上来。

1、必须树立民本、民生、民营发展观。

一要树立县域经济是民本经济的观念。

县域经济的根基在群众,是以民为发展本位、以民为实践主体、以民为利益中心的经济。

要着眼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利益。

使群众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创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要以民有、民富、民享为核心。

从根本上调动群众奋发创业的积极性。

通过政策引导大户带动、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办法。

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的热情。

二要树立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的观念。

就城镇社区来说。

要大力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加强基础公共管理产业。

发展环保、
公交、环卫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如家政服务业。

就乡村来说。

要明确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和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树立县域经济是民营经济的观念。

壮大县域经济,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要放胆、政策上要放宽、机制上要放活、市场准入上要放开、领导方式上要放手。

2、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在于特色优势。

在认清县情(包括资源特色、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交通状况、人文历史、产业基础、经营传统等等)的基础上。

抓住在周边区域经济中最有特色、最具发展潜力、市场前景最看好的优势进行开发。

培育特色产业。

发展特色经济。

要不断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县域在培育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中,要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做大总量的意识。

要以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开发。

形成一些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和产业园。

要通过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意识地培育发展产业化龙型经济。

以龙头产业带动千家万户生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要有意识地培育发展块状经济,在促进骨干企业、支柱产业、产业群体成长壮大中做大工业经济总量。

要不断发展品牌经济。

不断提高出精品、创品牌的意识,争创具有区域优势的品牌。

以品牌提高特色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同感,提高特色经济的市
场竞争力。

3、要跳出县域发展县域经济。

最大限度地超越本地化局限,大跨度地进行要素交流。

力求在更大范围内聚集、配置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关的资源。

跳出县域发展县域经济,根本的是要重视并抓好市场与流通建设。

要扭转一些地方把商品流通市场的建设简单地等同于划一块地皮、摆几个摊位、做几笔交易的观念。

要根据各地产业布局情况,对现有批发、专业市场进行优化组合,实施同类市场联合兼并,改造提升传统集贸市场。

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现代流通业,拓展加工、包装、保鲜、配送等增值服务功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做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影响力。

要通过加强批零兼营网点以及为市场流通服务的仓储、中转、信息网络的建设,提高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扩大覆盖面。

有条件的县市要积极培育发展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努力实现与城市市场体系的对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4、积极营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是营造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大力解决私营经济市场准入难的问题。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促其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扩大县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要认真研究中央和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调整和适度扩大地方调控权限,充分发挥县级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理顺县级财税体制,适当提高县级财税留成比例,重视解决县乡普遍存在的财力紧张问题。

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


当提高转移支付的标准,改革转移支付的办法,变一年一定为明确基数一定三年或五年不变,以调动困难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激励其加快发展,尽快改变困难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