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师关系建立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师关系建立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亲师性是指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旨在改进教育行为和效果,促使学生发展的一种交往行为。它突出以生为本,强调在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合力”效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
初中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受生理和心理因素使然,此时叛逆性、可塑性集于一身。一方面,他们如果亲其师,便可无条件信其道,大有舍身取义之势;另一方面,倘若不能够很好地和老师处理好各种关系,矛盾充斥其间,那么老师纵使讲得天花乱坠,安排得井井有条,学生也只是各自为政;更有甚者可能激化矛盾,根本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培养并不断优化学生的亲师性,“骗”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接受知识,促使其发展呢?笔者认为,妥善处理并正确运用好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的前提。
一、教师要摆正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平行纪律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亲师,首先是老师在学识上能够折服他们,为他们提供最需求、最适合的知识信息,让他们欣赏老师,这也是“为人师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其次是教师善于善于创设平等、民主、互动、和谐、友爱、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沐春风,体会成功并感受快乐。第三是在教学中能够把部分生涩抽象、无味晦懂的知识通过事例化、比喻化而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认识和接受。第四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艺术化,
如方法灵活,语言幽默,平易近人等。为此,积极塑造优秀的人格魅力,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精心打造民主教学、精品课堂,不断丰富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是有效改善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位教师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者。“教化之所本者,教师也。”这是北宋教育家胡瑗的观点。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终生成就,完全取决于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各种教育方式;个体的偏拗爱好,影响于成长时期父母和老师的影射,特别是他(她)特别亲近的老师。可见,教师对于的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为一名教师,或许受专业等其他因素限制,他不一定非得要学富五车,但必须做到能够引领学生正确成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大可不必事必躬亲,也无需越俎代疱,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说“试试看”、“你一定行”……,要着力培养新时代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指导和引路,我们能引多远,学生就能发展多远。要让他们能静下心,朴下身,潜下去,钻进来,全方位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教师引导时轻松有余,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必将是事半功倍。
教师要尽心用“爱“来诠释教育。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生命化、生活化、个性化的自主有效的人文教育。教师的追求如此,学生的渴盼也如此。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赏识教育”创始人欧阳维建老师的一场“倒过来”和谐教育专题报告会,受益匪浅。欧阳老师提倡,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操,爱是教育教学中的技巧和策略,善用者才是高明
的教育家;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缺失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亮希望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的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知识大门”。学生和我们一样,渴望受到尊重和理解,盼望得到赏识和信任,希望能够实现平等交流和对话。身为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精深,教学成效卓著的教书匠,更应该是教育人、感化人和引导人的思想工作者,所以我们还应具备仁爱之心、宽厚之情、理解之意、教化之举。
二、教师要处理好与家长位置关系——相切纪律
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放下“孩子教育,舍我其谁”的观念。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学生家长对孩子成长和教育的关注不亚于任何一名教师。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他们的许多见解更应值得我们老师学习。学校办学方向、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措施、教学方法等,应及时准确地告知家长,并适时征求家长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诚心诚意地获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同时,教师也要从家长那里及时获取学生的个体差异、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相关信息,而不是一味地迁怒于家长或向他们打学生的“小报告”。二是要引导家长尊重教师。老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二次启蒙者,孩子在学校、教师中获取的许多信息和知识是父母因能力、环境、方式方法等限制而不能够给予的。教师和家长的目的一样,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互相融汇,互相支持,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兴趣会更广泛,知识信息的汲取量会更加博大,对教育的需求程度也随之增高,这些无疑要求教师
与时俱进,要不断更新。教师不是万能变阻器,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尽管我们是服务者,但“教育行为的界限”决定了教师不能“万事达”,这些就需要家长要理解,要信任并尊重教师。
明确职责,齐心协力。教学相长,齐头并进,这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心愿。只有取得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的和谐共振,教育的最佳效应才能发挥并取得良性结果。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并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专业素养、价值取向、礼义廉耻、博爱助人等正确的学习观、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家庭教育注重礼德、责任、情感态度、待人做事、劳动实践等内容。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应常沟通,勤探讨,才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为补充,互相作用,有利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也只有学生理解了教师的谆谆教诲和家长的良苦用心,他才能尊重教师,感恩父母,也才能把全部的精力全心全意地付诸于学习和受教的行动之上。
三、教师要运用好在学生和家长间的位置关系——相交纪律
教师要做催化剂。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所付出的一切,怎一个“辛苦”了得!然而,这种期望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派生出了孩子的叛逆,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令家长大伤脑筋。此时,教师就要做家长和学生沟通的使者和协调者,一方面要和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学生的成长需要过程,他们因着情感的失落、学业的困惑、成长的烦恼、家庭的压力(因成绩不理想而辜负了父母的期望)等,会在某个时期迷失方向,这就需要我们家校一心,循循善诱的教育和用心的呵护,而不应是更多的指责和更大的压力。正如同一根撑得太久的橡皮筋,一旦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