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深情系桑梓_记霍松林先生二三事
霍松林律诗佳联选
霍松林律诗佳联选霍松林(1921.9~2017.2),甘肃天水人。
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
1951年赴陕执教,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历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员,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研习会名誉会长,《诗词家》顾问等。
著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文艺散论》《唐音阁文集》《<欧北诗话>校注》《唐宋诗文鉴赏举隅》《李白诗歌鉴赏》《白居易诗译析》《孔颖达诗歌初探》《宋诗三百首评注》《西厢述评》等。
霍松林律诗佳联选暴行污汗简,公论谴狂胡。
(霍松林南京沦陷)碑镌中兴颂,帆扬四化舟。
(霍松林登岳阳楼)尘压山村暗,雾迷野树浓。
(霍松林南京沦陷)蜂房千户敞,佛窟一灯明。
(霍松林游云冈石窟)海阔忧民意,火燃爱国心。
(霍松林谒屈原祠)虎泉松下水,龙井雨前芽。
(霍松林龙井品茗)绛帐弦歌美,杏坛雨露新。
(霍松林教师节书怀)结茅怜子美,佩剑慕灵均。
(霍松林谒屈原祠)漫嗟如隔世,终喜遇明时。
(霍松林寄叶嘉莹)诗风追八代,笔阵扫千军。
(霍松林怀姚奠中)树人师乃贵,强国教堪珍。
(霍松林教师节书怀)血染长江赤,尸填南埭平。
(霍松林南京沦陷)吟诗声破屋,作画笔掀天。
(霍松林题舒心斋)余寒随雾散,初日际天浮。
(霍松林登岳阳楼)预知楼碍日,会见土生金。
(霍松林访亚洲地理中心)元戎方媚敌,狂冦已屠城。
(霍松林南京沦陷)舟系苏堤柳,门敲陆羽家。
(霍松林龙井品茗)不战何能驱逆类,图存未肯树降旗。
(霍松林放逐偶吟)初惧啼声惊里巷,旋疑骨相类王侯。
(霍松林庚寅得子)戴帽难禁风雨恶,挥鞭敢斗虎狼狂。
(霍松林劳改偶吟)恶攻罪大犹添谤,劳改期长未换胎。
(霍松林狗年除夕)高歌盛世情犹热,广育英才志愈坚。
(霍松林八十述怀)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霍松林南泉书怀)宏开眼界天犹小,顿豁胸怀海自宽。
作文-霍松林简介
霍松林简介霍松林,1921年9月生,甘肃天水人。
幼承家学,194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重庆中央大学,攻读中国文学专业。
有幸接受了胡小石、朱东润、罗根泽、汪辟疆、陈匪石等学者名流的指导和教诲,并与汪辟疆、陈匪石两位先生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
先生们渊博的学识、高深的修养和严谨的治学风范,令他如沐春风,使他此后的研究得以发轫于一个较高的起点。
名重一时的大学者汪辟疆对年轻的霍松林十分器重。
汪先生教书,强调知、能并重,研究与创作相辅相成,在古诗文方面已有很好基础的霍松林自然被慧眼拔擢。
有这样的名师进一步栽培,为霍先生日后形成独特的学术品格夯实了基础。
受汪辟疆先生熏陶,霍先生早年就确立了自己的治学思想——知能并重。
他以为研究者不搞创作,研究人家的作品未免隔靴搔痒;有了个人的亲身体验,才能真切体味创作的甘苦和奥妙。
1949年,霍松林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
1951年赴陕执教至今,历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西安师范学院讲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终身研究员、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会刊《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等。
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霍松林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又是蜚声海内外的当代诗人,享誉日久,着述甚多,桃李遍天下。
五十年代中后期,霍先生针对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许多有争议问题发表了一批论文,其中的《试论形象思维》是国内探讨形象思维的第一篇长文,一发表即引起强烈反响。
1966年初夏,他因这篇文章无端遭受祸害,并株连家眷,下放劳改达10年之久。
新时期拨乱反正,霍松林和他关于形象思维的有关论述因毛泽东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公诸报端而得以解放。
虽因文而罹祸,霍松林先生却依然其志不改,笔耕不辍,半个世纪以来,著作等身。
简论霍松林先生的诗词赋联创作
狼奔 "� 祭伏羲文 等 , 代表全球华人追念人文始祖 . � " 伟哉我守军 , 爱国不顾身 . 寸步不让寸土争 , 直 冲弹雨摧枪林 " , 最后自豪地宣称 谓堂堂华夏真无人 ! " 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 . 可 以
看出 , 霍先生的诗 词创作 , 从一开始就 与国家的 安危紧密 军 , 城 ,
20 1 0年 7 月 � �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 , 2 期 � J a fT a h N aU e V . 30 N . 4
简论霍松林先生的诗词赋联创作
霍志军
� � � � � � ( 天水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 , 甘肃 天水 ) 摘 要 霍 松林先生既 是著名学 者 � 也是当 代吟坛泰 斗 � 其诗 词赋联 创作始 终与时 俱进 � 瞩目现实 人生 �
一
关 注民 生
与时 俱进
砺 , 为 其以后驰骋 文场奠定 了坚实基础 . 霍先生 � 七岁即拿 " 东亚明珠 , 南疆巨港 . 帆扬碧海 , 集万国之珍 奇 起笔作 诗 , 这一 � 拿就是八十 � 年 , 他现存 最早一首 � 诗是写于 江 , 输宗邦之 营养 . 旗 除米字 , 始雪瓜分 之耻 年秋的 卢沟桥战歌 " 侵华日寇愈骄矜 , 救亡大计
捐 躯的将军 , 谴责日寇的 暴行 , 欢 呼抗战的胜 利 , 以 笔为 枪 , 投身到中 华民族抗击 外来侵略 的历史进程 中 , 有 如一 声 声振奋人心 的战斗号角 , 唱出了 中华民族的 强音 . 正因
议组 � � � 成员 � , 全国 哲学 社会 � � 科学 " 七五 " 规划 委员 会委员 , 如 此, 年纪 念抗战胜利 周年 , 中国作家 协会特 授予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 ,� � 中华诗词学会 副会长 , 先 生 " 以笔为 枪 , 投身抗 战 " 奖章 . 年 , 又授予 先生 名誉会 长 , 中国 杜甫研究会 会长 , 名誉 会长 , 纽 约四海诗 社名誉 社长 , 日 本明治大学 客座教授 , 香港学术 评审局专 家顾问 , 陕西诗词学会会长等职 . 他既是一位著名 的教授 , 学者 , 又是当代一 位卓有成 就大诗人 . 本文就霍 先生诗词 赋联创作的特点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 中华诗词 " 终身成就奖 ". "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 太平 " , 既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理想抱负 , 也是当 代知识分子 的 崇高使命 . 霍先生的诗 词赋联 , 总是将自身 的经历 与时 代风云的变幻相结合 , 将自己的心声与民族的精神相融合 , 用 自己的心灵 去记录历史 , 以诗笔 记录民族的 灾难 , 社会 的 变迁 . 于斯 过程中 , 诗 人的丹心 始终与时代 的脉搏 一起 跳 动 . 这一点 , 仅从他诗 作的题目 中就能看得 出其与 时俱 霍 松林 先生诗 词赋 联创作 � 的第 一个特 点是 关注 民生 , 进 , 关心国事民生的 人格特质 , 如 "文革 " 书感 , � � "文 与时俱 进 . 霍先 生出生于陇 上一儒医世 家 革 " 中潜登大雁 塔 , 悼念 周恩来总理 , 游华西 村 , � � � � , 从小 练就了国 � 学的 年, 他以 优异 成绩考 入南 京中 央大 � � " 童 子功 " . � � � � 声声欢 贺 北京申奥成 功 , 全民 战非典 , 赞 神五载 学, 罗根泽各以 一专雄长 盘敦 " 时胡小石 � � , 卢冀野 , � � � , 松 人飞 船发射成功 , 嫦娥一 号 , 抗战胜 利六十周年 , 等 . 香港回归前 绿涨珠 徽绽 良好的 家学渊源 , 名师指 � 点和自身的勤奋砥 � � 夕 , 这位世纪 老人激情澎 湃 , 浩然 长歌作 香 港回归赋 林俱承 其教而受其 益 . 于诗 尤得髓于汪 方湖 , 于 词则传法 � � � � � 全民抗雪灾四首 , 沁园春 十七大颂 乳陈匪石 "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吴晗的文章和诗吴晗早慧,有“神童”的美誉。
一个证明,是他六岁就写出一首《无题》——厨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
人人谓我读好书,吾谓耕者比我高。
文采之外,末句里表达的对农事内涵、平民本色的体认与尊重,为不少成人所不及。
他后来成为学界一流的历史学家、内战时曾与闻一多齐名的民主斗士,其来有自。
本是书生,遭遇放不下书桌的时代,为争取继续读书、写书、教书的机会,只有走出书房,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希望合力制止内乱。
内乱一日不除,就一日看不成书。
时代如此,正派、有骨气的文人实在难有更好的选择。
1946年12月4日,吴晗写信给黄裳说:“写文章是愿意的,困难的是别人不把你当作可以写文章的人,被安排做太多自己才力所不愿作的事,于是一方面疲精劳神做牛马,吃力不讨好;一方面又颇想偷闲动动笔墨,成天要接见许多生疏然而是热诚可爱的面孔,说太多自己也记不起来的话;有时还得被牵上讲台,被挤上游行队伍前排,如此如此,就永远写不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能读自己该读的书,然而,又能怨谁,只怪自己是生在如此一个时代。
”当时是黄裳写信约稿,吴晗遇到了知音,有了写文章的机会,自然高兴。
他表示情愿写《旧史新谈》,写短文章,几百字就是一小篇。
每天写半个小时,每个月写一两万字。
他很快就写出了四篇,寄给了黄裳。
大苦闷中,有了些小快乐。
小快乐抵消不了大苦闷。
吴晗写给郑振铎的信中曾有一句:“世界整个变了,我们也已经变了。
”当时的吴晗,用不少精力参与《民主》周刊,学术渐远,政治日近,乃至置身其中,奋力其间,欲罢不能。
”1947年6月30日,吴晗写信给黄裳说:“我极喜欢你的趣味情调,二十年前我们相熟,你的现在也许就是我的过去。
那时代,我还喜欢写旧律呢。
现在都是梦了,想一想,成天是政治,说的,看的,写的,谈的,连做梦都是,就是剁烂了也分析不出一丝丝趣味,情调澈头澈尾的俗。
殷殷深情系桑梓_记霍松林先生二三事
霍松林先生与天水师范学院学术交往纪念专栏栏目主持人:杜松奇(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持人语:诗书学脉泽桑梓,硕德仁风润杏坛。
作为具有国际学术声誉和影响的一代宗师,霍松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文化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的学术文化,并影响着新世纪的学术发展,为海内外诗词界、书法界、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所敬重和仰慕。
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为曾经哺育过他的家乡增添了光彩,其道德文章也成为天水后学仰慕的一座丰碑,但先生对于家乡的感情和帮助远不止于这些声名的影响。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天水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的亲历者,我因工作关系与霍松林先生交往已20余载,见证了先生为家乡建设付出的心血和具体有效的行动:亲自参与伏羲文化、杜甫陇右诗研究、“二妙轩”碑廊建设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推介工作,为麦积山、南郭寺、伏羲庙、玉泉观等天水名胜古迹和学校创作、题写楹联;为天水籍作者的著作作序写跋;为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思路,培养学生,捐赠书籍画作。
天水师范学院是天水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的发展一直得到霍先生的关心与指导,凡是对学校发展有益的事,他都大力支持,有求必应。
在霍先生从教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来临之际,我们开辟专栏,约请天水师范学院与霍松林先生有学术因缘的教师,回忆先生对家乡的殷切之举与拳拳之心,就教学和学术研究、书法及诗词创作与先生促膝访谈;分析研究先生博学多能的文化素养,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学术文化品格,关心国事民生的人文情怀,品学兼优、知能并重的素质教育文化理念,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兼擅融通的文化人格;探究总结先生诗词赋联创作的特色;感记先生为我校捐赠书籍字画的因缘及经过,以表达家乡人民对霍松林先生的敬仰与感谢,也作为天水师范学院与先生学术交往的隆重纪念。
衷心祝愿霍先生健康长寿,幸福欢乐,永葆艺术青春!殷殷深情系桑梓———记霍松林先生二三事杜松奇(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10)04-0001-04收稿日期:2010-07-25作者简介:杜松奇(1953-),男,甘肃成县人,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杏坛化雨 论道阐经——霍松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及治学思想
留得诗书继世长——感记霍松林先生给我校的书籍字画捐赠
音 阁杂 俎 , 松林 , 等
霍 松 林诗 词 集 ,
青春 集 ,
霍
等
翻 检这 些书 籍, 一方 面我 们可以 真切 地感 知先
盛 唐文 学的 文化透 视
霍 松林 校 注 ) ,
想, 念家 乡之 所念 , 在 我们 学校 � 因为 快速 的发展 而 联 , 诗 , 词 的创 作, 即是 他自 己主张 的具 体实 践 凸显 图书 资料 建设 的紧 迫性 和重 要性 的情况 下 , 最 � 近 � , 先生 又主 � 动为 学校 无偿 捐献 了一 大批珍 � 贵的 � 书 编 选 的 书籍 如 瓯 北诗 话 ( 清赵 翼著 霍松林 籍和 书画 作品 , 以 充实 我们 的文 献资 料, 也寄 寓他 胡 主 佑校 点 ) , 原诗 � � � ( 清 叶 燮著 � 对家 � 乡文 化事 � 业发 展的 殷殷 期望 � � 唐 宋 八 大家 书 系 韩 愈卷 ( 王运 熙主编 霍 松林
"家 乡人 � 民遭 了难 , 我 很难 道, 但实际上隔着厚厚的皮靴, 全未搔到痒处 "
过, � 这是 我的 一点 心意 人民 , 我 们的 � , 请 转告 家乡 � � ( 刘烽焘 文坛马帐传薪火 身教言传岂畏劳 是 的, " 我 们的 心 永远 在 一 起 " 想 家乡 之 所
心永 � 远连 � 在一 � 起 " � 授 访谈录 文 见 文艺 研究 年第 期 ) 先 生是 � � � � � 这 样说 的, 也是 这样 做的 , 上 述著书 中大 量赋 , 楹 第 二类 是先 生自 己或 与他人 合作 校点 , 校 注和
殷殷深情系桑梓——记霍松林先生二三事
" 二妙轩 " 碑廊建设等历史文化
为天水籍 天水师范学院 他都大
资源的开发与推介工作 为麦积山 南郭寺 伏羲庙 玉泉观 等天水名胜古迹和学校创作 题写楹联 � � � 作者的著作作序写跋 为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提 供思路 培养学生 捐赠书籍画作 � � � � � 力支持 有求必应 � 在霍先生从教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来临之际 我们开辟专栏 � 生有学术因缘的教师 � 回忆先生对家乡的殷切之举与拳拳之心 就教学和学术研究 学兼优 知能并重的素质教育文化理念 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 兼擅融通的文化人格 � 是天水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 � � 学校的发展一直得到霍先生的 关心与指导 凡是对学校发展有益的事
20 1 0年 7 月 � �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 , 201 0 � � � � � � � � 第 30 卷 第� 4� 期 � J a fT a h N aU e V . 30 N . 4
霍松林先生与天水师范学院学术交往纪念专栏
栏目主持人 杜松奇
(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研究员 )
� 主持人语 � 诗书学脉 泽桑梓 � 硕德仁风 润杏坛 作为具有国 际学术声誉和影响 的一代宗师 诗词界 书法界 学术界 教育界 文化界所敬重和仰慕 � 彩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
城 天 水文 化底 蕴深 厚 文化 资源 极其 丰富 � � � � 大 地湾 文化 等均 十分 珍贵 享 誉海内 外 然而 本民 族精 神领 域的 代表 � 他 们的 心态 最 能体 现本
收稿日期 � -
� � � � 文 化 秦 早 期文 化 三 国 古 战 场文 化 石窟 文 化 任何 一个 民族 任 何一 个时 代 知识 分子 总是 天
最能 代表 本民 族的 总能 将自 身的 经历
诗人气象,大家风范——霍松林先生访谈录
我 父 亲认 为 人 幼年 时 期 是 记忆 力 最 好的 时 期 , 应 该 多读 , 多背 一 些诗 词 经 典 , 为 以 后 打好 基 础 . 当 时我 们村 里有 一所 初小 , 校 长也就 是教 员, 成天 教初小的娃娃们齐声朗读 " 大狗叫, 小狗跳"之 类 , 我 父亲 听了 非常 反感 , 不 让我 上那 所初小 , 坚 持 按 照传 统 教育 的 那一 套 教 我 . 在 家 学 习九 年 后 , 直 到十 三岁 , 父 亲认 为应 该接受 新式 教育 了, 才将 我 送到 当时 的新 阳镇 高级小 学接 受学 校教 育. 吴 � 常 言道 � 小 时候 经历 的� 就像在 石头 上刻 的 � 说 到背 诵� 我自 己的 体会是 上小 学� 中学 时背 诵 的古 典诗 词� 现在 还能 记得清 楚 � 后来 上大 学时
作者简介 � 吴卫东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 ), 男 , 甘肃天水人 ,
主编 , 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
有意 识背 诵的 东西 , 现 在大 多数 却记 不清 楚了 . 霍 经 , 庸 , 百家姓 , 论语 , 千 字 文 , 这是 传 统 启蒙 教 育 大学 , 中
பைடு நூலகம்
石 先生 讲唐 宋词 , 卢 冀野 先生 讲元 曲, 张世 禄先生 史 , 吕 叔 湘先 生 用英 语 讲 授 欧洲 文 艺 思潮 . ���� 年 秋, 陈匪 石先 生和 我在 重庆 南温 泉花溪 畔教 书的 " 天水 儒家承 世 业, 方湖 诗教 有传 人. 为龙 我竟 从东 野, 寂寞溪 头 点 勘春 . " 我 自 愧不 配 做 汪先 生 的 传人 , 但 深深 觉 得汪 先生 等许 多老 先生 在指 导我学 习方 面付 出了 心血, 我的心灵也在他们思想的启迪下觉醒, 激 越 , 充 满创 造. 吴 � 一 个人 的发 展取 决于 和他 直接或 间接 进行 交 往的 其他 人的 发展 . 您 和于 右任 先生 的交往 , 已 经 成为 现代 文坛 的一 大佳 话, 当年 于先 生主持 紫金 山 登高 诗会 , 邀 请当 时诗 界名 流参 加, 您就 是当时 被 邀者 中最 年轻 的一 位. 现在 您的 唐音 阁中还 挂着 于 先生 亲笔 书写 的 " 松林 老弟 ".
霍松林先生的教学与研究阅读答案
霍松林先生的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1日,霍松林先生在走过人生第97个春秋后,溘然长逝。
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教书70多年,仅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就有半个多世纪。
一生平淡而又非凡。
霍先生讲课很有特点,他为本科生讲古文,诗、词,从来不看讲义,边背诵,边讲解,却一字不差。
跟别的老师只管讲解不同,霍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严格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诗文名著、精读必要的古典名著,以奠定学生的知识根底。
20世纪80年代以后,霍先生把订精力放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上。
到2021年,霍先生先后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
他们走向全国各地,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
而他本人那么被誉为“关西孔子〞“海内儒宗〞。
鉴于他几十年来为学校作出的杰出奉献,陕西师大于2021年为他颁发了“陕西师范大学杰出奉献奖〞,奖金100万元。
但他随即用其设立了“霍松林国学奖学金〞,以奖掖后代。
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
〞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的一句名言:“假设无新变,不能代雄。
〞霍先生与弟子傅绍良合著的《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开辟了盛唐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是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根底之上的。
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诗的形象及其他》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说注》《控文论名篇详注》《中国诗论史》,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古代诗文的研究实践当中,因而成就斐然。
我至今还记得,1982年霍先生主持召开全国首届唐诗讨论会的情景。
当他在开幕致辞中说到“我们的这次全国性的唐诗讨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唐代以来也是第一次〞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唐代以来的第一次〞,此话气势非凡,振奋人心。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程千帆先生给霍先生题写斋榜“唐音阁〞,从此,“唐音〞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王辉斌:怀念霍松林先生——对我与先生二十五年平凡交往的追忆
王辉斌:怀念霍松林先生——对我与先生二十五年平凡交往的追忆2017年2月1日,一代宗师霍松林先生,驾鹤西去,享年97岁。
霍松林先生画像霍松林先生是享誉中外的古代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诗人与书法家,并曾任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著作等身,声名远扬。
唐人有“但愿一识韩荆州”之语,而今人则更“但愿一识霍松林”,这是因为,霍松林先生在品格、气度、识拔、才华、学问等方面,均要较“韩荆州”(朝宗)更胜一筹。
而且,韩朝宗因所荐非人,曾被贬豫章,而霍门弟子,则皆为当今各成均之砥柱。
韩朝宗卒后,只有王维为之撰写了一篇墓志铭,而在霍先生的追悼会,省委书记等地方大员都前往参加,二人之孰伯孰仲,仅此便可立马判定。
所以,时人称霍先生为一代英才、一代宗师者,绝非阿谀奉承之辞。
作者与霍松林先生合影我之于霍松林先生,历来是以德高望重的师辈而敬重之,并在先生有生之年,有幸与先生交往了二十五年(1990年5月—2014年10月)之久,现将其形诸文字,以为对先生的缅怀。
又,先生夫人胡主佑先生(1921—2014年)生前见我时多称“老乡”的情景,今思之如在昨日一般,故文中将我与胡先生的交往,也一并言之,以为纪念。
我有幸认识霍松林先生,是在1990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
当时的情况是:由霍松林先生任总编辑的“《新编全唐五代文》编委会”于是年5月15—18日在陕西师大召开,这是十年“文革”结束后,全国一次规模较大的古籍整理会议,所以应邀与会的专家既多,名家亦众。
霍松林、胡主佑先生合影在傅璇琮先生(1933—2016年)与韩理洲(1943年—)兄的推荐下,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
当我接到邀请信后,即提前一天到了西安,第二天晚上,在韩理洲兄的引荐下,我前往拜访了霍松林先生,并因此而认识了先生夫人胡主佑先生。
我们与霍先生说话时,胡先生静坐一旁,当听我说话的口音后,胡先生便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湖北荆州人(我本为天门人,但天门当时为荆州所辖),胡先生听后很高兴,说我们可是“老乡”了。
霍松林古诗文鉴赏集
霍松林古诗文鉴赏集标题:霍松林古诗文鉴赏集简介:本文将带您进入霍松林的古诗文世界,欣赏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并解读其中的艺术之美。
通过这次鉴赏集,您将深入了解霍松林的心境和思想,感受到他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把握。
正文:霍松林是当代文学界备受瞩目的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他的古诗文作品以其独特之处而广受好评。
在本次鉴赏集中,我们将一同探索他的作品,并欣赏他的诗词之美。
霍松林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他的文字充满了生动的描绘和感人的意境,使人瞬间被吸引。
同时,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索,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霍松林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情感的敏感和细腻。
他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感悟,使读者产生共鸣。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人心生温暖和共鸣。
除了诗歌,霍松林的散文作品也非常出色。
他的散文流畅而动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感悟,让人在阅读时受益匪浅。
他的散文作品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社会、文化和人性等,带给读者不同的思考角度。
总的来说,霍松林的古诗文作品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自然和人生的美好,让读者在欣赏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个鉴赏集中,我们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对霍松林作品的全新认识和感受。
通过阅读他的古诗文,您将深入了解他的艺术境界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让我们一同走进霍松林的诗文世界,感受他作品中的美妙与魅力。
注: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松林先生与天水师范学院学术交往纪念专栏栏目主持人:杜松奇(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持人语:诗书学脉泽桑梓,硕德仁风润杏坛。
作为具有国际学术声誉和影响的一代宗师,霍松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文化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的学术文化,并影响着新世纪的学术发展,为海内外诗词界、书法界、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所敬重和仰慕。
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为曾经哺育过他的家乡增添了光彩,其道德文章也成为天水后学仰慕的一座丰碑,但先生对于家乡的感情和帮助远不止于这些声名的影响。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天水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的亲历者,我因工作关系与霍松林先生交往已20余载,见证了先生为家乡建设付出的心血和具体有效的行动:亲自参与伏羲文化、杜甫陇右诗研究、“二妙轩”碑廊建设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推介工作,为麦积山、南郭寺、伏羲庙、玉泉观等天水名胜古迹和学校创作、题写楹联;为天水籍作者的著作作序写跋;为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思路,培养学生,捐赠书籍画作。
天水师范学院是天水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的发展一直得到霍先生的关心与指导,凡是对学校发展有益的事,他都大力支持,有求必应。
在霍先生从教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来临之际,我们开辟专栏,约请天水师范学院与霍松林先生有学术因缘的教师,回忆先生对家乡的殷切之举与拳拳之心,就教学和学术研究、书法及诗词创作与先生促膝访谈;分析研究先生博学多能的文化素养,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学术文化品格,关心国事民生的人文情怀,品学兼优、知能并重的素质教育文化理念,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兼擅融通的文化人格;探究总结先生诗词赋联创作的特色;感记先生为我校捐赠书籍字画的因缘及经过,以表达家乡人民对霍松林先生的敬仰与感谢,也作为天水师范学院与先生学术交往的隆重纪念。
衷心祝愿霍先生健康长寿,幸福欢乐,永葆艺术青春!殷殷深情系桑梓———记霍松林先生二三事杜松奇(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10)04-0001-04收稿日期:2010-07-25作者简介:杜松奇(1953-),男,甘肃成县人,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霍松林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高等学府教书育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
先生一生著述等身、经历传奇,90岁高龄的他至今仍笔耕不辍,时有新作问世,旧著一版再版。
我和霍先生交往已20余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许多生动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感人肺腑。
一、情系桑梓,关爱家乡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总是本民族精神领域的代表。
他们的心态,最能体现本民族的精神状态;他们的追求,最能代表本民族的价值取向。
而优秀的知识分子,总能将自身的经历与时代风云的变换相结合,将自己的心声与民族的精神相融合。
霍先生的爱国之情首先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这是先生丰富情感的根基。
霍先生对天水的文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还在天水市委工作,天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战略,如何找准、搭好这个文化平台,这是我当时下决心要解决好的问题。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石窟文化、大地湾文化等均十分珍贵,享誉海内外,然而,天2010年7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uly ,2010第30卷第4期Journal of T 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Vol.30No.4水历史文化的标志,应当首推伏羲。
伏羲为“三皇”之首,是华夏之祖、文化之根,天水市内现有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伏羲庙建筑群。
近年来,海内外华夏儿女纷纷来天水寻根祭祖,旅游观光。
作为“羲皇故里”的天水,弘扬伏羲文化责无旁贷,同时,搭好这个大舞台,不仅能达到“让世界了解天水,让天水走向世界”的宣传目的,对天水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伏羲文化这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学术界有威望、有影响学者的大力支持,当时天水市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联系霍松林先生,就伏羲文化研究给予指导,霍先生慨然允诺,详细地论证了天水与伏羲文化之关系:关于伏羲其人其事,前代学者只就零散的文献资料,从文字、音韵、训诂的角度进行阐释,因而无法展示真象。
闻一多先生独出手眼,综合运用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种人文科学的知识与方法,才为伏羲研究开辟了新道路。
然而,闻先生未能亲到古成纪所在的天水一带进行考察,因而足以证明“伏羲生于成纪”的山川、古迹、民俗和大量民间传说,都未利用。
……近些年来,在天水一带发掘了100多处古文化遗址,特别是距今7800年的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及其大批出土文物,震惊中外,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类活动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料。
而大地湾遗址,恰在古成纪范围,其附近一带,既见于古文献记载或民间传说,又至今依然存在的女娲祠、“羲皇故里”砖刻、“娲皇故里”牌坊、白蛇碥、葫芦河、伏羲庙、画卦台,以及以伏羲风姓命名的风沟、风茔、风谷、风台等等,都与大地湾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其密切联系。
这就为研究伏羲文化提供了无数有力的物证。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初祖”;天水,则是屡见于古文献记载的“羲皇故里”。
随着中华巨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张目奋起、昂首腾飞,海内外“龙的传人”满怀豪情,纷纷来到天水寻根祭祖;随着“周易热”遍及五洲,天水的伏羲庙、画卦台以及与伏羲传说血骨相连的山川名胜、文物古迹,又吸引了无数中外学人,飙轮银翼,络绎而至。
这种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给“羲皇故里”的人民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研究伏羲文化、弘扬伏羲文化责无旁贷,迫在眉睫。
(霍松林先生《伏羲文化序》)先生不仅以其精深、渊博的学识论证了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故乡,还亲自为公祭伏羲撰写祭文,称赞其“曰有伏羲,世称人祖。
观法于地,观象于天;始画八卦,文字起源。
民处草昧,茹毛饮血;始作网罟,以渔以猎”的历史功绩,倾全力为家乡宣传、推广伏羲文化。
经过充分筹备,天水市委、市政府于1992年10月举办了首届伏羲文化研讨会,海峡两岸的60多位专家欣然应邀与会。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于2002年成立,我们邀请霍先生担任研究会顾问,先生积极策划,多方奔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建设性的工作。
经过几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努力,今天,伏羲文化已经成为天水乃至甘肃重要的文化品牌,天水也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这与霍先生的大力支持、身体力行的参与、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是分不开的。
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对提高该地的知名度是不可小视的,如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与范仲淹、李白、崔颢、王勃等名人、名作的关系密不可分。
如何利用杜甫陇右诗文化来提升家乡的文化知名度、提升天水的城市形象,一直是霍先生思考的问题。
1996年,霍先生利用自己担任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特意将“第二届国际杜诗研讨会”定在家乡天水召开,并代天水筹集了六万元经费。
先生特致函天水市委、市政府、天水师范学院,提出就杜甫陇右诗展开研讨,向会议提交高质量的论文。
地处陇上的天水师范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写出论文多篇,拟编辑出版,先生得知后,欣然题写了《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书名以示支持。
1996年9月,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汇聚天水,就杜甫陇右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这次会议是天水文化建设中的一场盛事,有力地提升了天水的知名度。
2005年伏羲文化旅游节举办期间,我主编的《杜甫在陇右诗意画》特邀霍先生担任顾问,先生慨然答应,并主动推荐他的学生、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钟明善先生也任顾问,对此次书展增色不少。
正如霍先生《天水诗圣碑林序》云:“老杜倘无秦州之山川胜迹以发其才藻,固无以激扬创作之高潮;秦州倘无老杜之名章隽句以传其神韵,又安能震荡海内外豪俊之心灵,不远千里万里来游兹土,以促进经济文化之交流乎?”天水“二妙轩”碑廊的建成,是霍先生关心家乡文化建设的又一生动例证。
根据历史记载,“(宋)琬在官时,重修杜甫草堂,集兰州《淳化阁帖》及西安碑林之晋人帖,书杜甫《秦州诗》勒诸石,时称‘二妙’。
”可见“二妙轩”碑在清代顺治年间就诞生了。
但世道沧桑,此碑已不复存在。
上世纪90年代,天水市委、市政府为了弘扬杜甫陇右诗文化,决定筹建诗圣碑林。
霍先生曾说自己早年曾见过“二妙轩”拓本,可以跟踪寻找。
根据霍先生提供的线索,几经努力,我们从漳县获得了“二妙轩”碑拓本。
拓本发现后,霍先生又赴天水鉴定“二妙轩”拓本。
先生详细论证了此拓本的价值,认为是天水一宝。
在碑林建设过程中,先生又亲自为诗圣碑林察看地形、选择地址,甚至诗碑的选材,刻工的选择,霍老都倾注了心血,嘱咐要选取上好的石材、上好的刻工,方能与“二妙”相称。
当“二妙轩”碑廊巍然屹立于南山之巅时,先生如释重负,赋诗称赞曰:“山阴王字美,陇右杜诗雄。
二妙传羲皇,群贤赞宋公。
访碑南郭寺,览胜隗嚣宫。
喜作秦州颂,腾飞舞巨龙。
”的确,没有先生的指点与帮助,“二妙轩”这一秦州胜景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建成,先生关心、支持天水文化建设的拳拳之情也使家乡山水倍增秀色。
二、奖掖后进,扶持学人从上世纪40年代考入中央大学时起,霍先生一直在外地工作,但他对养育自己成长的这片黄土地,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数十年梦魂萦绕,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随着岁月流逝,怀乡追远之念与日俱增;对家乡教育事业、对家乡后学的关爱和鼓励更是令人动容。
每次见面,先生总要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和家里情况。
天水杜甫研究会出版的《诗圣与陇右》一书中收录了我的一首小诗,一次,我赴唐音阁拜望先生,没想到霍先生对此竟也十分熟悉,他当场吟诵道:“浩浩天河注水长,诗书文脉载碑廊。
秦州宦履如星乱,谁可齐肩宋荔裳?”对我说:“你搞创作也是不错的。
”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语,饱含着对我的肯定,多年来,党务行政工作占去了我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但我始终保持着对文史知识的热爱。
受到先生的肯定,使我感到畅心快意!在我起身准备离开时,先生说:“你别急,我送你几本书。
”先生进屋,给我拿出自己的《霍松林诗词集》、《青春集》等书,签上自己的名字,边盖印章,边给我讲解印章讲究一名一字、一阴一阳等书法常识。
我深切感受到,霍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良师,还是一位善待后学的温厚长者。
天水地处陇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先生深知欲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就要大力培养人才。
因此,霍先生始终关心家乡教育事业,对家乡学子的鼓励、教诲和殷切期望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在北京工作的天水籍书法家毛选选,与先生素昧平生,其楷书《杜甫秦州杂诗字帖》完成后,寄给霍先生,求先生作序,毛选选先生后来回忆道,霍先生是著名学者,“有没有时间复信,能不能应允我的请求,未敢抱太高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