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经济影响

合集下载

谈会计准则之谨慎性原则

谈会计准则之谨慎性原则

谈会计准则之谨慎性原则摘要:会计核算原则虽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制度变迁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认知的深化也会发生渐进的变化。

会计准则是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游戏规则,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依据,从而遵守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会计准则核算原则谨慎性原则一、关于谨慎性原则的概念及解读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改革和外汇改革的渐次展开,金融全球化、融资证券化和金融业务创新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应对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挑战、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企业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

基本会计准则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把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筛选出11条,定名为”一般原则”,要求企业会计工作遵照执行。

这些原则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我国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般原则”不仅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会计报告公允性的一个参照标准,对于发挥会计准则对于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也十分重要。

这些一般原则包括了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用性、一致性、谨慎性等,在此我们着重对谨慎性这条原则进行探讨。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相关原则之间的联系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必须正确处理该原则与会计核算其他原则的关系,因为会计核算中的各项原则,包括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和对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要求原则,加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发挥谨慎性原则及其他原则的积极作用,规避其消积作用。

(1)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关系对于实际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资产,按照谨慎性原则对其进行重估价或以预计损失抵减资产账面价值,其目的就在于使资产的账面价值符合实际情况,达到报表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就这一点而言,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并无冲突。

但是,谨慎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之间更具有对立性的一面,对谨慎性原则的滥用或舍弃不用,将严重威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探析会计业务中的谨慎性原则会计毕业

探析会计业务中的谨慎性原则会计毕业

探析会计业务中的谨慎性原则会计毕业一、绪论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会计领域的地位勿庸质疑,本文将从其概念、运用、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在我国会计中的正确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肯定谨慎性原则在会计理论中的地位无法替代。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ﻭ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

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谨慎性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谨慎稳健的内容.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3。

1提取坏帐准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行为是企业开展销售业务的主要方式,由此引起的一部份应收帐款无法收回在所难免,客观存在的,于是了坏账.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转销法.另一种是备抵法,虽然考虑应收帐款中可能的坏帐损失风险,通过计损坏帐准备,防止了利润虚增,资产虚增,符合谨慎性原则。

但根据近年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按千分之3~5的比率提取坏帐准备,由于准备额过低,坏帐准备金额明显不足,未能达到谨慎核算的目的.因此,新制度规定应收帐款按备抵法取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自行确定,同时规定对期末应收、预收帐款、其他应收款等都应列入风险管理中,这样使企业更加谨慎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不限制估计坏帐损失的方法,让其象成本核算那样自行选择适合的核算方法,固定下来,按提取比例提取,超支者报批或督促企业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坏帐的发生。

3.2加速折旧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

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等等。

探讨谨慎性原则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影响

探讨谨慎性原则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影响

探讨谨慎性原则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影响摘要:本篇文章对谨慎性原则的概念、作用以及会计工作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作了相关介绍。

结合我国会计工作现状,回顾和分析了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发展。

针对谨慎性原则应该如何应用在会计制度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运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制度注意事项在会计核算制度中,会计谨慎性原则是其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一、谨慎性原则的理念和作用(一)什么是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也称为稳健性原则。

它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如果某项业务或活动有几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可供选择时,企业经营者应该尽可能的选用对其权益或经济利益损害最小的会计方式,并且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对其所支付和损失的费用进行全面、合理的核算,力求每一步骤都做到考虑周全,小心谨慎。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作用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需要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具客观性,帮助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预防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

另外,会计谨慎性原则还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在核算过程中“挤”干企业资产和企业利润中的水分,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真实的、全面的向企业领导者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情况,帮助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达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三)会计工作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会计工作需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会计核算中,其披露和统计的企业内部资金运动以及财务信息等内容都要准确、真实和可靠,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核算和披露过程中加强工作的仔细度,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和定义刚好与之相符,所以,会计核算遵循谨慎性原则是有迹可循,有据可依的。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充分估计其活动中的潜在经营风险,并尽量压低企业的收益值,尽可能大的、全面的估计经营风险和经营损失,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的规避经营风险,或者将损失缩小和减少到可控程度,以便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成功。

探讨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探讨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探讨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朱秀萍摘要:谨慎性原则作为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原则之一,在会计体系中运用频繁。

该原则运用是否得当,将决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我国最早引进稳健性原则是在1993年于《企业会计准则》中。

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原则进行了完善。

由于该原则内在的缺陷及外在的不当操作,它在我国的运用尚不成熟,还需完善。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改进措施一、谨慎性原则的概述市场活动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人们谨慎地处理会计事项,具备高度敏锐的洞察力,使会计信息使用者随时保持警觉,以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降低危险的发生和耗损。

该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谨慎稳健的内容。

市场环境是无法控制的。

既存在着机遇,又随时面临着风险。

将会存在不确定性,甚至遭受其威胁,如应收账款是否可以收回,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会达到多长,卖出去的商品是否会发生退货或退回修理等。

面对这种不能预测的因素时,企业应当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在谨慎性运用中,有的企业会投机设置秘密准备,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企业这种“故意谨慎”的做法将会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使用价值,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保证,企业实际运营实力得不到真实反映,使用的人可能会得到错误的表象信息,最终将会做出错误的计划,这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

二、谨慎性原则的优越性1.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市场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愈演愈烈,风险越来越多。

企业作为一个盈利亏损自己全权负责的主体,非常重视自身的经营成果。

在经营中,企业异常谨慎小心,企业的会计系统将会把面临的所有状况以及各种风险因素考虑进去。

全面恰当地运用该原则,能够传递准确可信的会计信息。

2.真实显现了会计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会计假设是该原则运用的一个基础。

会计活动是不大多数劳动者都不具备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现代的非农业部门更高要求。

因此,下大力气通过多渠道提高现有劳动力综合素质是发展兴海县县域经济的基本保障。

谨慎性

谨慎性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动因分析

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动因分析

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动因分析作者:刘爱英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第1期刘爱英谨慎性原则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而我国在1993年才正式的引入谨慎性原则,并在我国不断的发展并使用到现在,在什么情况下我国引入的谨慎性原则,为什么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得以存在和发展,这需要下面进行以下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我国引入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动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枷锁,经济正在朝着我们预计的方向发展。

然而经济的发展虽然进入了正轨,但是在尚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无形中受到了制约。

原有的理论体系已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新的理论体系迫切需要建立,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预示着计划经济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市场经济即将登场,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原有的计划经济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形成的思想观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1993年新的会计准则颁布。

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引入使经济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企业面临着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为了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经营中的风险,使企业的发展能够迅速的步入正轨,使国有企业能够顺利的转轨,同时也为了能够融入国际,在内外因的综合影响下,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产生了,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动因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实现实质性趋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会计准则方面与国际接轨的强烈愿望。

谨慎性原则作为国际上会计领域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当前形势下受到重视也是必然的。

而从我国自身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较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的风险会日益得增加,如果不能很好的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与防范,会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空白到成熟的渐进历程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空白到成熟的渐进历程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空白到成熟的渐进历程。

我国 1993 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开始把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项基本原则。

从 1997 年开始陆续颁布的 16 项具体会计准则中也初步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收入、或有事项等几个方面。

1998年的《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提取四项资产减值准备,在 2001 年会计制度改革之前,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条文中对谨慎性原则的描述应用虽源于国际惯例,但还不具备真正意义的谨慎性原则。

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我国执行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发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项准则,基本实现了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刘玉廷,2001)。

另外,出于国情的考虑,修订了《债务重组》等 5 项准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扩大,另一方面谨慎性原则运用的自主权也扩大了,企业拥有各项资产减值的自主权,还可以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2006 年 2 月财政部频布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 项具体准则组成,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

在新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缩小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引入公允价值,但对其使用范围进行了适当限制等,这些都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更趋成熟。

下面将分为五个阶段对谨慎性原则的发展及变迁进行分析。

4.1 谨慎性原则的缺位(1992 年以前)会计制度的变迁与经济环境有密切关系。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演进的。

在建国初期,中国参照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也沿袭了前苏联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管理体制。

1978 年以前,我国企业是单一所有制形式,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会计模式。

1978 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大量涌现,是对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破,同时当时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也难以满足和适应其会计核算和经营方式的要求。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我国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下面就结合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这一重要的会计核算原则作一阐述。

谨慎性原则的定义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

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谨慎性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谨慎稳健的内容。

谨慎性原则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成为必然。

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货的计价会计核算中对存货的计价方法也有多种,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等等,不同的计价方法核算的成本和利润将会有所不同,谨慎性原则在存货计价方面的运用主要是采用后进先出法。

其特点是可使发出存货的成本接近现实的成本水平,这样可使当期损益的核算接近于现实的经济运行环境。

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本期发出存货按照最近收货的成本计算,从而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这样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能给企业决策者一份比较接近实际的会计报表,使企业增强了防御未来风险的能力。

2、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有多种,如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等。

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在固定资产刚开始使用的几年多负担折旧费用,随着资产的逐渐磨损和老化,其本身价值越来越小,以后年份负担的费用也相应减少,这能使资产价值与费用比较匹配。

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践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会计实践逐渐成为经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会计实践中,谨慎性原则是一个基本的会计原则,它规定企业应该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合理判断,并在损益计算和资产负债表编制时采用合适的会计估计方法,从而表现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践中的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理论基础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真实反映的核心。

它强调在进行会计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所有隐患和潜在的损失,并保证与现实相符合。

在实践中,谨慎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确认收益和计算成本时,要遵循权责发生制。

其次,在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编制时,要确保对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账目的评估值是谨慎的、合理的,从而降低风险和避免损失。

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实例1、确认与计提应收款坏账:应收款项是企业运营资金的重要部分,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收回,将会对企业经营造成影响。

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企业应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计提应收款坏账准备金。

这样可以确保企业的损失最小化,并能够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诚信度。

2、评估员工福利费用:员工福利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企业责任的体现。

企业在计量员工福利费用时需要考虑未来的风险和成本变动,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计提。

这样可以实现员工福利的公平、公正和合理,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3、评估固定资产减值: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投资项目,在企业运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由于市场环境、技术革新等因素的影响,固定资产的价值可能会下降。

因此,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实际成本和已经发生的减值进行计提。

这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确保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真实反映。

虽然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局限。

1、会计估计难以精确度量:财务报表编制需要对各项账目进行评估,但是一些因素难以量化,如利润分配的质量和额度等。

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该原则对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会计实务中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谨慎性原则;运用F231谨慎性原则的基本理论知识谨慎性原则又称审慎原则、保守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原则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早是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一种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认同接受,逐渐成为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会计核算原则。

我国自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在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这一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被引进,可以说,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风险越复杂,越需要遵循损益确认的谨慎性,谨慎性正是基于提高市场风险防范能力的需要。

当然,谨慎性要求并非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无根据地提高有关各项减值准备,超过合理水平的减值准备就是秘密准备,这将人为过低估计资产或收益,过高估计负债或费用,同样造成会计信息的虚假,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关决策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以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对增强我国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一些具体应用2.1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其价值大,回收价值(即提折旧)的期限也较长,但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即在平常中的贬值往往比其使用年限中的磨损要快得多,常出现只使用到预期年限的一半左右,此固定资产已被淘汰的现象。

为此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或是前几年就收回大部分投资是必然的措施。

谨慎性原则为此提出了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

加速折旧法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把固定资产价值的大部分在其使用初期各年进行摊销,也就是使固定资产价值加速得到补偿的一种折旧方法。

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谨慎性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谨慎性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谨慎性原则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会计核算原则。

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各国会计准则所广泛采用。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经济动因和产生的经济影响,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所引起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如何在我国正确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

关键词:会计谨慎性;经济动因;经济影响;正确运用一会计谨慎性原则的概述谨慎性原则又叫稳健性原则,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惯例。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谨慎性的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SFAC2)中。

将谨慎性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表述是: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其实质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二、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历史演化通常认为,谨慎性会计原则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早期盛行的机械观点这是谨慎性会计原则的起源,它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财产托管人为对其受托责任的解脱所采取的策略。

会计受托责任盛行于19世纪,当时的会计人员普遍存在强烈的灾难意识。

美国会计职业界在20世纪初开始讨论谨慎性原则。

但对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关注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大危机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人们认识到危机之前浮夸利润和粉饰经营前景的会计报告的泛滥导致各个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

会计信息使用者面临的决策风险也越来越大,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

然而,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其如何正确运用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必要性1谨慎性原则的产生和应用,其根本的依据是不确定性所谓不确定性,指除了企业经济活动具有的内在的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外,还包括会计核算上的不确定性。

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大量运用会计估计,对于这些估计的合理性和未来的预期依据就必须做些假定。

而谨慎性原则,则是处理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约束因素。

为了抵消企业管理人员和投资者的过分乐观,谨慎的倾向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可以得到的会计信息比其他可以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多得多。

因此,会计人员应试图权衡这些信息和其中的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出恰当的估价来提供信息,使报表使用者能更全面地预计到企业面临的风险,减少盲目的乐观。

2企业高估资产、权益和利润比低估更加危险因为高估资产、权益、利润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使企业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从而可能导致企业以后的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缩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

从这个角度看,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资本维持,即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

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谨慎原则,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预先估计入账,待费用或损失发生时,由于已经提前预计,就不会使企业经营成本造成忽高忽低的混乱。

因此,谨慎性原则对于提高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的含义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主义、审慎原则、保守主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这个概念,并试图用“稳健主义”来取代这一概念。

浅析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

浅析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

浅析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二、谨慎性原则的本质企业之所以乐于接受谨慎性原则,是因为它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的。

谨慎性原则有两个本质:1、以保护企业为主旨。

谨慎的会计处理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按谨慎的会计处理可能会与某些企业的厂长经理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

在实行承包经营和企业中,某些厂长经理总希望在自已的任期内完成承包指标,出现了少计费用,多计利润的现象。

但谨慎性原则是从风险上考虑保护企业的,在时间上尽可能快地将资产转化成费用,从收益中获得补偿。

2、收入和费用的时间性分布。

谨慎性会计处理原则并非从性质上否定某些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和存在,而是通过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改变这些收入和费用计入各个会计期间的时间金额分布。

例如:在折旧问题上,采用加速折旧法并非是对过去直线折旧法的否定,而是改变了每期折旧的金额分布,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分布以较大的折旧额,后期以较少的折旧额。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从1992年开始运用谨慎性原则至今,我国一直在不断完善和规范有关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制度,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感受较多的是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还比较模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提供反映经营风险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人的权利,也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使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有必要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进行严格规定,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 18 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大学会计学原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

【大学会计学原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

目录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 (1)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1)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缺点 (2)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制度中的体现 (2)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经济影响 (3)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及其演化 (3)二、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影响 (4)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及其局限性 (7)一、谨慎性原则的在会计中的运用 (7)二、谨慎性原则实际运用的局限性 (8)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9)一、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 (10)二、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10)三、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10)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制度和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10)五、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11)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可防止抬高资产和收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

但实际运用中存在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弊害,使会计信息更具客观性。

谨慎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优点1.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2.有利于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3.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4.有利于企业近期少交所得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5.有利于对其他基本会计原则的适应性进行修正。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缺点1.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

2.计提被滥用。

3.对减值准备的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4.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5.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1)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1)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1)内容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会计核算原则,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各国会计准则所广泛采用。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经济条件、经济动因和产生的经济影响,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所引起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了探讨,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办法。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经济动因经济影响协调谨慎性原则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会计核算原则。

目前,谨慎性原则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被认为是现代企业财务呈报的一个主要特征。

斯托布斯(staubus,1985)在调查了美国财务呈报准则后得出结论:谨慎原则大约是1/3准则的主要构成。

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经济条件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主义、审慎原则、保守主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这个概念,并试图用“稳健主义”来取代这一概念。

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中它将稳健主义表述为:“稳健主义是对不肯定因素所作出的审慎反应,试图保证充分地顾及企业经营中所固有的风险和不肯定因素”。

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使用的却是“审慎”概念,它给审慎下的定义是:“审慎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要求的预计时,在所需用的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

比弗(Beaver,1999)则将稳健行为分为两类,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定义稳健主义:一种是损益表观,认为稳健行为就是选择低(而不是高)的收入、高(而不是低)的费用,确认未实现损失而不确认未实现利得;另一种方式是资产负债表观,在这一观点下,某种更稳健的会计方法将产生比欠稳健方法更低的权益账面价值。

有关谨慎性原则运用的例子有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认或有负债而不确认或有利得、广告支出的费用化以及研究与开发费用在支出当年费用化等。

而在自愿性惯例中,也存在谨慎性原则,如选择后进先出的存货计价方法或采用比经济折旧更快的折旧方法等。

l 谨慎性原则

l 谨慎性原则

l 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

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谨慎性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谨慎稳健的内容。

1 .1 定义谨慎性原则最早由美国学者 B l i s s 在 1 9 2 4年定义为“不预计盈利,但预计所有的损失”。

其内涵较为简单,仅强调了谨慎性会计对盈利或利润表的影响,并没有提及资产负债表要素。

1 9 8 0年,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第二号概念公告术语表中则定义为“对不确定性的一种保守反映,试图保证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内在风险被充分地考虑。

因此在未来收到或支付两个估计的金额之间有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要求采用比较不乐观的估计数( F A S B, 1 9 8 0 ) ”该定义不仅强调了对不确定性的保守处理,而且还对所影响的会计要素设置了限定是迄今美国唯一正式的官方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会计谨慎性的解释相对具体,认为“谨慎性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所要求的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盈利,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I A S C,1 9 8 9 ) ”。

我国2 0 0 6年初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有关谨慎性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盈利、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财政部,2 0 0 6 ) ”,该定义比较接近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

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即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英文文献083: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经济影响

会计英文文献083: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经济影响

外文翻译: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经济影响原文来源:中国论文中心更多原创经管论文及英文文献与翻译请访问:http://经管论文.com/ ,并提供定制服务译文正文:谨慎性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计量原则。

我国自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在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这一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被引进,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日渐凸现,但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研究大多处于解释运用表层面,本文试图深入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内涵、起源和经济影响,以丰富我们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及其演化谨慎性原则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早是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一种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认同接受,逐渐成为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会计核算原则。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些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一)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财产托管人为了减轻受托责任,对其托管财产的增值不进行任何预计。

随着19世纪会计受托责任的盛行,会计人员面对着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普遍存在强烈的灾难意识,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谨慎方式逐渐为会计界所认同,进而形成了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

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的表述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Bliss在1924年给出的一个定义:不得预计利得,但预计一切损失。

它意味着会计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以减轻受托责任。

这种观点本身缺乏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它只是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对谨慎性进行定义,强调蓄意地、一贯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招致了对谨慎性的诸多批评。

谨慎性原则的批评者认为,谨慎性的蓄意低估,会形成大量的“秘密准备”,有违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公允表达的要求。

(二)决策有用观下的谨慎性原则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对谨慎性的批评也日渐激烈,谨慎性的原理和内涵被会计职业团体或准则制定机构重新审视。

谈论会计谨慎性原则.pdf

谈论会计谨慎性原则.pdf

1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1.1谨慎性原则定义。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有的谨慎态度。

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面临一些不可预计的风险和损失,如因物价下跌而造成商品存货的售价和成本倒挂;因科学技术,进步而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而造成应收账款的无法收回,等等。

按照谨慎原则,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损失,合理加以估计,使之在发生之前予以化解。

许多会计政策如计提坏账准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就是依据谨慎原则而设计的。

1.2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有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嘀咕负责或者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将谨慎性原则作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必须遵循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会计人员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和稳妥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费用和损失。

另外,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失的交易或有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谨慎性原则,对资产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不能为企业带来预期利益或带来预期利益地狱帐面价值的资产进行定期检查处理,使资产符合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本质特征。

2谨慎性原则的形成与扩展 谨慎性原则是国际会计准则中一项重要的信息质量原则,在理论上亦被称为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等。

它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是保守主义观点在会计上的突出体现。

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在国际会计实务领域内,谨慎性原则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计价的保守与低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又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两个重要的会计实务环节,现在信息化的发展,会计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谨慎性原则又逐渐演化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经济影响2006-11-98:42黄梅【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摘要:谨慎性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计量原则。

作者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及其演化过程;阐明谨慎性起源的三种解释:契约解释、诉讼解释和税收解释,说明这些解释的理论含义而且列举了相关的实证证据;有关谨慎性的经济影响,包括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指出对谨慎性的主要批评。

关键词:会计谨慎性;会计准则;净资产账面价值谨慎性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计量原则。

我国自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在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这一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被引进,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日渐凸现,但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研究大多处于解释运用表层面,本文试图深入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内涵、起源和经济影响,以丰富我们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及其演化谨慎性原则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早是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一种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认同接受,逐渐成为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会计核算原则。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些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财产托管人为了减轻受托责任,对其托管财产的增值不进行任何预计。

随着19世纪会计受托责任的盛行,会计人员面对着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普遍存在强烈的灾难意识,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谨慎方式逐渐为会计界所认同,进而形成了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

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的表述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Bliss 在1924年给出的一个定义:不预计利得,但预计一切损失[1].它意味着会计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以减轻受托责任。

这种观点本身缺乏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它只是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对谨慎性进行定义,强调蓄意地、一贯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招致了对谨慎性的诸多批评。

谨慎性原则的批评者认为,谨慎性的蓄意低估,会形成大量的“秘密准备”,有违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公允表达的要求。

2.决策有用观下的谨慎性原则。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对谨慎性的批评也日渐激烈,谨慎性的原理和内涵被会计职业团体或准则制定机构重新审视。

美国的FASB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这个概念,并且试图用“审慎”来取代这一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第2号中,它将谨慎性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

因此,在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之间有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要求使用比较不乐观的估计数。

”[2]同时FASB也明确指出:“(在这种定义下),稳健性的概念可能与某些重要的质量特征产生冲突,如公允表述、中立性和可比性(包括一致性)……。

财务报告中的稳健性不应该再蓄意地、一贯性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

”[2]与前述的Bliss定义相比,FASB的定义一方面指出谨慎性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突出了谨慎性原则的经济作用,从而使谨慎性原则有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谨慎性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因为从FASB的说明来看,它并不鼓励一味地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否定了过去那种蓄意地一贯少计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做法,认为会计人员对信息进行取舍时需要持稳健的态度,但同时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公允表达、中立性和相关性,从而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能应对商业环境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又能满足投资者相关决策需要。

这一定义主要是定性描述,某些方面还是比较含糊,例如它并没有详细说明“审慎反应”的含义,也没有解释这一审慎反应是如何保证风险被“充分的考虑”。

3.实证研究中的谨慎性原则。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由规范研究逐渐向实证研究转移,大量的会计实证研究的文献涌现出来。

作为谨慎性原则的研究也逐渐转向实证研究为主,要对谨慎性原则进行实证分析就必须有相应的定义来界定它、量化它,因此从实证研究中涌现出谨慎性的大量定义。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Feltham和Ohlson在1995年提出的定义,该定义指出:如果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在时点π+1的期望值与企业股权在时点π+1的账面价值之差在π趋于无穷大时的情况下大于0,则认为企业会计是谨慎的[3];另一个是Basu在1997年提出的定义,该定义对谨慎性原则的解释是:会计人员倾向于对好消息(利得)的确认比对坏消息(损失)的确认要求有更加严格的证据[4].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实证研究中对谨慎性原则的定义抓住了谨慎性的实质,前者反映的是谨慎性低估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特征,可以称之为“资产负债表导向的谨慎性原则”;后者反映的是谨慎性对利得和损失的不对称性处理特征,即损失被立即确认,而利得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能被确认,可以称之为“损益表导向的谨慎性原则”。

在现代会计观点下,利润计量要比资产计价更加重要,因此对“损益表导向的谨慎性原则”的实证研究也居多。

对于这三种类型的谨慎性原则,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由于缺乏理论依据和存在明显的缺陷,基本上已经被准则制定机构和研究人员所摈弃,而决策有用观下的谨慎性和实证研究中的谨慎性观点得到了准则制定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普遍接受,从这两者的关系来看,前者主要是对谨慎性的定性描述,而后者是对谨慎性的定量描述,两者可以互为补充、互为说明。

总体来看,现代会计强调谨慎性是对于商业环境中固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一个审慎反应,即对利得的确认比对损失的确认要求有更高的证据,由早期的将谨慎性视为蓄意低估股东净利和净资产转变为尽量不高估资产和利润(但不蓄意低估)。

二、谨慎性原则起源的经济解释会计研究人员对谨慎性原则起源提出了众多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契约、诉讼、税收。

1.契约解释:在契约解释下,谨慎性被看作是在契约各方之间解决代理冲突的一个重要的缔约手段。

按照契约理论,企业和各有关当事人之间由于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利益、有限的视野和有限的责任会产生诸多机会主义行为。

而谨慎性是对契约业绩的理想计量,因为它对利得要求更严格的确认标准,从而可以限制有关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效减轻企业和有关当事人之间的代理冲突。

如在债务契约中,股东和管理者可能会高估盈余和资产,将借入的债务作为清算性股利进行分配,从而将债权人的财富转移给股东。

而谨慎性原则避免高估资产和盈余,对股利分配施加约束,保障和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了企业股利过度分配的可能性。

另外在管理者的报酬契约中,企业管理者有动机高估净资产和盈余,最大化其当期酬金,损害股东的利益。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股东可能事先在补偿合同中要求运用谨慎性去计量收益。

因此,从契约解释来看,谨慎性原则是作为一种有效的缔约机制而自然产生的[1],它的存在降低了各种契约的违约可能性,提高了企业的价值。

谨慎性的契约解释得到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Ahmed等人发现,股利冲突越大,企业报告越谨慎,谨慎性成为一个有效的缔约机制去减轻股东与债务人之间的股利冲突[5].另外,Ball等人发现普通法国家企业盈余要比成文法国家的企业盈余要谨慎性的多,原因在于,普通法国家有强大的投资者保护法律,企业通常优选契约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方式,因此对谨慎性的要求较强。

而在成文法的国家内,契约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有可能私下解决而不使用契约,因此对谨慎性的要求较弱[6].2.诉讼解释:股东诉讼是谨慎性原则产生和存在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许多研究发现,投资者大多是风险回避者,他们希望能够立即得到有关潜在风险的信息,而对于有关潜在利得的信息却不甚关心。

因此公司延期报告潜在的损失比延期报告潜在的利得会面I临更大的诉讼威胁,也就是诉讼风险更可能源自于收入与资产的高估而不是低估[7],会计人员为了避免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宁可失之低估,而不愿失之高估”[2],从而股东诉讼成为谨慎性产生和存在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诉讼解释在理论上和实务上也获得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Basu检测了美国四个不同的诉讼责任期间的谨慎性,发现在两个诉讼责任上升较高期间谨慎性存在显著的上升,而在诉讼责任上升较低期间谨慎性不上升,这一结果与诉讼导致谨慎性的解释一致[4].另外,Ball等人指出,在普通法国家预期的较高的诉讼风险下,企业的谨慎性会增强,其结论也支持了这一预测[6].3.税收解释:税收解释认为,纳税收益与会计收益之间的联系,使得管理人员有动机运用谨慎性原则来递延税收的支付。

谨慎性原则通过推迟收入的确认及加速费用的确认会延期税收支付,从而减少税收支付的现值,增加公司的价值。

Guenther等人的研究表明,会计方法会影响应税收益[8].Shackelford和Shelvin进一步指出,纳税收益与会计报告收益的联系为递延税收支付提供了动机,因而导致对净资产和收益的低估,因此他预测,当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时,或者税收上升时,财务报告会变得更加谨慎[8].但是从目前的相关文献来看,还没有直接的研究致力于税收解释,这一解释的相关的理论和实证证据还很弱。

三、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影响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实务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计提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法、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发出假设、存货的跌价损失准备、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处理方法等。

这些谨慎性方法的运用首先影响企业财务报表数字,使企业净资产被低估、正的经济盈余被递延反映,但是有关这种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后果,即投资者能否看出不同方法下盈余计量的谨慎性差异,还存在较多的争议。

1.谨慎性对企业财务报表数字的影响。

谨慎性原则的实质是对于利得与损失的不对称确认要求,也就是说反映利得比反映损失要求有更严格的可证实性,损失被立即确认,而利得只有在实现以后才被确认。

谨慎性的这种非对称确认特征主要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净资产、应计和盈余项目。

(1)净资产账面价值持续低于其市场价值。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时刻在发生变化,但是所有的这些变化(增值或贬值)并不会立即、完整地反映在企业会计账户和财务报表中。

在谨慎性原则下,资产价值减少(损失)通常被立即确认,而资产价值的上升(利得)通常被递延到它被出售或它的价值通过收入现金流量实现时才被确认。

例如,在谨慎性原则下,固定资产当期的价值增值,是不允许反映在当期的资产计价上,而只能等到固定资产被出售时才能反映这部分增值。

而固定资产当期的价值贬值,直接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减少资产账面价值。

另外,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支出、广告支出一般而言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得,具有经济价值,但按照谨慎性原则要求,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直接费用化,而不能资本化反映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它们的价值被递延到以后期间由于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而产生的收入现金流量实现时才被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