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合集下载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

2024年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研究随着地震活动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原理、减震技术方法、结构设计要点、地震动力学分析、安全性评估、工程实例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隔震技术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结构的直接作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隔震装置主要包括橡胶隔震支座、滑动隔震支座和混合隔震支座等。

这些隔震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阻尼性能,能够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免受地震破坏。

二、减震技术方法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以减少地震时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阻尼器、减震支撑和隔震沟等。

阻尼器可以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振动,减震支撑则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来降低地震响应。

而隔震沟则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一定深度的沟槽,利用沟槽的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少结构的振动。

三、结构设计要点在进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合理选择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类型和参数,确保装置能够有效地发挥隔震和减震作用;其次,要优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大的阻尼比,从而减少地震响应;最后,要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确保结构在地震时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

四、地震动力学分析地震动力学分析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结构的地震响应以及隔震减震装置的动力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震动力学分析包括时程分析、反应谱分析和能量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预测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响应,从而优化结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安全性评估安全性评估是建筑结构隔震与减震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变形情况和破坏机理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确定结构的安全性能水平。

建筑减隔震技术

建筑减隔震技术

建筑减隔震技术薛彦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1减隔震技术概述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开,通过隔震层的变形消耗和缓冲地震时地面的振动,以保护上部结构免于地震破坏的一种抗震手段。

根据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地震波荷载在短周期内的作用强烈,到长周期后作用将显著减弱。

大量中低建筑,自振周期都处于短周期。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将整体结构的自振周期延长,避开短周期强烈的地震荷载。

从隔震部位分,隔震结构可以分为基底隔震、层间隔震、高位隔震和局部隔震。

从隔震装置形式,隔震装置又可以划分为普通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滚珠隔震装置、摩擦摆隔震支座、悬挂隔震装置、摇摆隔震支座和滑动隔震支座等。

消能减震技术是将结构的一些非承重构件(如支撑、剪力墙、连接件等)设置成变形能力强的消能构件,或在结构某些部位(层间、节点处、连接缝等)装设消能装置。

这些变形耗能能力强的构件叫做消能器,通过规范约束和试验检测保证消能器具有比较高的耗能性能和大变形下承载力保证率。

在设计中,将消能器作为第一道防线,通过控制消能器及其相连的消能子结构的变形和损伤,保障消能器在结构变形中持续有效地变形耗能,从而保护主体结构的抗震安全。

消能器是消能减震技术的核心,其主要功能在于消能地震能量。

按照消能器力学性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位移相关型消能器、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复合消能器等。

依据消能器耗能原理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金属屈服型消能器、摩擦型消能器、黏滞消能器、黏弹性消能器、电涡流消能器以及电/磁流变液体、压电材料和电/磁致伸缩材料等新型材料制成的消能器。

2减隔震技术研究我国最早的隔震概念始于五六十年代,最初尝试采用的是砂垫层隔震,隔震造价低,但变量多,性能不易控制,不能自复位。

从90年代开始,逐步地开展了球面摆式滑移支座和橡胶隔震支座的研究和应用。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最早于2001版加入了减隔震的技术章节,正式将减隔震技术纳入了抗震结构体系。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应对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其研究和应用对于保护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建筑物地震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强、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寻求有效的地震减灾途径,对于提高建筑物地震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还可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背景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旨在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能,降低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

1.2 研究意义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

3. 促进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

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4. 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

通过研究和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隔震技术的分类和优劣进行分析,总结其优势和局限性,为建筑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研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寻找改进和创新的途径,推动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断提升,为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3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三、隔震技术与作用机理
1、 隔震技术尚属新兴学科,它能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 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从而消除或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 增强建筑物及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 能力。与以往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具有 以下优点: (1)、提高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 (2)、设计自由度增大; (3)、防止内部物品的振动移动和翻到; (4)、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5)、抑制振动的不适感; (6)、可以保证机械器具的使用功能;
筑物。
6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2)、铅心橡胶垫 它是对橡胶支座的一大改进。在橡胶支座中心钻孔,插入一个铅芯, 利用其塑性变形能力把支座的临界阻尼从3%增加到10%~15%。 因此,在低阻尼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阻尼器。
(3)、柔性桩结构
它是采用立在套管中的桩来隔震,桩顶铰接,使桩在水平方向有一 定的柔性,套管和桩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使桩可以在套管中变位, 将结构与可能发生有害地震的土层分开。当桩顶安置阻尼器时, 可构成有效的隔震基础系统。
10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3、多层橡胶层不产生拉力的结构方案 多层橡胶受拉剪的试验资料比受压剪的少,应保证其受力可靠。因 此,多层橡胶与上部分结构不采用螺栓连接而采用铰接连接,使 多层橡胶层不产生拉力。 4、净空间距 在遭遇特大地震作用时,建筑物的变形不能导致碰撞。因此,水 平方向上,应保证具有上部结构的地震变形的1.5~2.1倍的净空 间距。 5、隔震构件的置换 隔震建筑中,变形和能量吸收都集中在隔震层,因此隔震层构件 有可以置换的隔震结构的优点。特别是与隔震器独立的阻尼器的 置换一般较为方便。由于隔震器承受建筑物的重量,不如阻尼器 置换容易。一般采用在建筑物或局部设置千斤顶来置换隔震器或 对其加固。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建筑工程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隔震技术的背景和原理、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背景和原理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和变形则是地震灾害的关键点。

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减震器的结构工程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底部设置弹簧、减震器等装置,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开来,使地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小。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日本地震频发,大量建筑物被毁坏,造成了重大损失。

随后,日本开始研究并应用隔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此后,国际上也开始了对隔震技术的深入研究。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频发区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区域,隔震建筑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日本在1995年通过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物抗震施工规程》,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了具体规定。

中国也在地震规范中对隔震建筑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科学界,对隔震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隔震结构的设计优化、隔震装置的材料和性能研究、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等。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用于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技术。

它通过将建筑与地基之间增加一层或多层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中,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减少震中产生的破坏和位移,保护人们和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着重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分析。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出现的隔震技术是利用钢球或橡胶球来降低地震引起的地基振动。

然而,这种技术并不可靠,无法提供足够的隔离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高效的隔震系统。

在隔震技术的研究方面,工程师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隔震材料的选择和性能研究、隔震系统的设计和构造、隔震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和模拟等。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隔震系统的性能。

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震害调查研究,以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和机理。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目前,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办公楼、住宅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各种类型的工程。

隔震技术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新建建筑和老建筑的加固。

对于新建建筑,隔震技术可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就被融入进去。

隔震材料和隔震系统会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和建筑物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对于老建筑,工程师们通过在建筑底部添加隔震装置来加固建筑物。

这样一来,建筑物在地震中产生的动力响应就能得到控制,从而减小结构损伤和位移。

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地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此外,隔震技术还能够减少地震后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降低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

总之,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抗震技术,它通过增加建筑与地基之间的隔震系统来改善建筑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的研究包括材料、设计和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建筑隔震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隔震技术在大型建筑物的设计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筑隔震技术旨在通过利用特殊的隔震设施来减轻地震或其他外部动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稳定,提高人们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时间和生存机会。

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是将建筑物与地面进行隔离,以减少地震时地面传递到建筑物的水平或垂直力量。

常见的隔震设施包括隔震支座、隔震橡胶垫、隔震滑动接头等。

这些设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提供一定的位移缓冲,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从而降低了建筑物的破坏性。

隔震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隔震支座是一种常见的隔震设施,它能够使建筑物与地面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一定的缓冲体来承受地震的力量。

隔震支座通常由能承受大力的橡胶材料制成,它们能够在地震时发生位移,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少建筑物受力。

此外,隔震橡胶垫也是一种常用的隔震设施,它们能够提供弹性支撑,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震滑动接头是另一种常见的隔震设施,它通过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滑动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地震发生时,滑动接头能够有效地隔离建筑物与地面之间的运动,降低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传递。

这种技术通过降低建筑物的刚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力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除了隔震技术,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也对抗震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分布和吸收能量,防止集中破坏,增加其稳定性。

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其抗震性能,例如使用抗震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建筑隔震技术在减少地震破坏、保护人们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隔震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例如,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大量的建筑物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大大减少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提高城市的整体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隔震技术分类

隔震技术分类

隔震技术分类
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结构工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结构
减少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力量作用,以保护建筑结构不
受到破坏或者减少其破坏程度的一种技术手段。

根据隔震技术的实现
方式及原理不同,可以将其分类为以下几种:
1. 基础隔震技术:基础隔震技术是指通过改变建筑结构底部的
基础形式或者采用隔震材料和隔震结构件等措施,从而实现建筑结构
与地基隔离或减震的技术。

2. 墙体隔震技术:墙体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墙体中设置隔震结
构件或使用隔震材料,使得建筑墙体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具备一定的
隔震性能,从而保护建筑结构的技术。

3. 桥梁隔震技术:桥梁隔震技术是指在桥梁的结构上设置隔震
结构件或采用隔震材料,以减小桥梁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受到的荷载,从而保护桥梁结构的技术。

4. 设备隔震技术:设备隔震技术是指通过设置隔震结构件或使
用隔震材料,来隔离建筑结构内的设备和地震等环境,以保护设备以
及减少设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的技术。

以上是隔震技术的分类,不涉及任何政治人物以及政治类问题。

隔震施工方法总结

隔震施工方法总结

隔震施工方法总结隔震施工是一种旨在减少建筑物在地震或其他震动情况下受到的损害的方法。

通过采用合适的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响应,保护人员安全并减少财产损失。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隔震施工方法,以期提供给相关从业人员一个参考。

I. 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一种常见的隔震施工方法,旨在将建筑物与地下结构隔离,降低地震时的水平加速度传递。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基础隔震技术:1. 橡胶隔震垫橡胶隔震垫是一种常见的基础隔震材料,其具有优异的弹性和耐震性能。

橡胶垫可通过减少震动能量传递到结构体系来实现隔震效果。

2. 铅芯橡胶隔震垫铅芯橡胶隔震垫是一种进阶的基础隔震材料,其在橡胶垫中加入铅芯材料,以提高隔震性能。

铅芯的高密度可以吸收更多的震动能量,并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响应。

II. 结构隔震结构隔震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中引入隔震装置,以减少地震引起的动力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结构隔震技术:1. 橡胶支座隔震橡胶支座隔震是一种常见的结构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物的支座处添加橡胶隔震器,可以减少地震时对建筑物的影响。

橡胶支座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震性能,可以减缓地震引起的震动。

2. 钢球隔震钢球隔震是一种新型的结构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中引入钢球装置,可以降低地震时的震动响应。

钢球隔震器的特殊结构可以自由滚动,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

III. 软隔震软隔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中引入软件隔震装置,以提高建筑物的耐震性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软隔震技术:1. 非线性阻尼器非线性阻尼器是一种常用的软隔震装置,利用装置内部的非线性材料,在地震发生时产生阻尼效果。

非线性阻尼器可以根据地震的强度和频率来自适应地消耗震动能量。

2. 液压缓冲器液压缓冲器是一种利用液体阻尼来减少建筑物震动的软隔震装置。

通过调整液体的流动阻力和流量,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阻尼调节。

总结:以上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隔震施工方法,包括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和软隔震。

这些隔震技术可以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和地震条件进行选择和应用。

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1、简介 2、规范标准 3、橡胶隔震支座 4、滑动隔震支座 5、混合隔震 6、典型工程
1、简介
目前,国内隔震建筑大量采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 其生产工艺和设计方法较为成熟;旨在提高橡胶隔震支座 阻尼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仍处在研发中,还未应用于实 际工程;滑动隔震支座在一些工程中与橡胶支座联合使用 构成混合隔震,隔震效果明显,但设计缺乏规范的支撑。 在隔震设计方面,借助减震系数,采用分离式方法,一方 面简化了设计,另一方面能有效利用现有的设计资源,为 设计人员所接受。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已在机 场航站楼和高层建筑中得到应用。同时在中小学抗震加固 中也成功应用,为抗震加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未来隔震 技术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图3、日本某隔震建筑隔震支座布置图
6、典型工程
• 成都凯德风尚高层隔震建筑小区
成都凯德风尚项目总建筑 面积为30万㎡,抗震设防烈度7 度,由26栋19~20层的高层剪 力墙住宅组成。隔震设计将隔 震层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以上, 采用了近4 000个直径500~900 的橡胶隔震支座,设置了杭拔 装置(见图4),提高结构大震下 的抗倾覆能力;设计抗风装置, 减少风载下建筑筑的位移。
隔震层布置具体如下:1)外围两圈布置Φ1000的铅芯 橡胶支座,共535个;内部为Φ1 000的普通叠层橡胶支 座,共1177个,叠层橡胶支座的布置示意图见图5(a) ;2) 沿结构南北和东西方向各布置54个黏滞阻尼器,即总共 布置阻尼器108个,其阻尼系数为1500kN/m/s,见图5(b)。 计算与振动台试验表明,各层剪力比最大值均小于0. 35 , 即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 5,因此可知其隔震效果可以满足 降低一度的要求。
•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HDR)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结构隔震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

本文将探讨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结构隔震技术简介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弹性材料在地震发生时能有效抵消地震冲击力,降低对建筑物的影响和损害的一种方法。

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安装隔震垫层或其他形式的衬垫,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与地基分离,从而将地震能量转化为水平位移和弹性变形,起到减少地震引起的破坏作用。

二、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优势1. 增加抗震能力:结构隔震可以大幅度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面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对于经常发生地震灾害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2. 提高安全性:装配式建筑利用结构隔震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损的风险,从而保证居民的人身安全。

3. 减少噪音和振动:结构隔震技术还可以减少外界噪音和振动的传输,提供更加舒适和稳定的室内环境。

三、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与实践1.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由于其轻质化和拆装方便等特点,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建筑形式。

而结构隔震技术在这类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将隔震垫层与钢结构相连接,确保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提高抗震能力。

2.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快速、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形式。

在这类建筑中,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并减少地震对装配式混凝土模块的影响。

3. 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以其环保、节能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结构隔震技术在这类建筑中的应用主要解决了木结构易受地震影响而产生破坏的问题,通过增加隔震垫层或衬垫,有效降低了地震对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物造成损伤的可能性。

四、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展望尽管结构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建筑隔震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1、技术内容基础隔震系统是通过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专门的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如铅阻尼器、油阻尼器、钢棒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滑板支座等),形成刚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

通过隔震层的隔震和耗能元件,使基础和上部结构断开,将建筑物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延长上部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避开地震的主频带范围,使上部结构与水平地面运动在相当程度上解除了耦连关系,同时利用隔震层的高阻尼特性,消耗输入地震动的能量,使传递到隔震结构上的地震作用进一步减小,提高隔震建筑的安全性。

目前除基础隔震外,人们对层间隔震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

隔震技术已经系统化、实用化,它包括摩擦滑移系统、叠层橡胶支座系统、摩擦摆系统等,其中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

这种隔震系统,性能稳定可靠,采用专门的叠层橡胶支座作为隔震元件,是由一层层的薄钢板和橡胶相互叠置,经过专门的硫化工艺粘合而成,其结构、配方、工艺需要特殊的设计,属于一种橡胶厚制品。

目前常用的橡胶隔震支座有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等。

2、技术指标采用隔震技术后的上部结构地震作用一般可减小3~6倍,地震时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类似于刚体平动。

其地震反应很小,结构构件和内部设备都不会发生破坏或丧失正常的使用功能,在内部工作和生活的人员不仅不会遭受伤害,也不会感受到强烈的摇晃,强震发生后人员无需疏散,房屋无需修理或仅需一般修理,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甚至避免非结构构件如设备、装修破坏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建筑隔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

采用隔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 118的规定。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将隔震装置置于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利用隔震装置的特性对地震力进行减震和隔震作用,以达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

隔震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地震减灾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历程隔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日本是最早开展隔震技术研究的国家,1955年在东京市中心的办公楼首先进行了隔震设备的安装,在1959年日本大和火药厂进行了隔震装置的试验。

日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日本为代表的各国纷纷加快了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隔震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隔震技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包括钢板隔震技术、橡胶隔震技术、摩擦隔震技术和液体隔震技术等。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隔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使用了隔震技术。

这些建筑包括了办公楼、医院、桥梁、核电站、博物馆等各类建筑。

日本是应用隔震技术最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都使用了隔震技术。

美国、中国、意大利、新西兰、土耳其等地也广泛应用了隔震技术。

在中国,隔震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广和完善。

目前,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地震频发地区,如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

一些重要的楼宇、桥梁等建筑都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人民剧院等。

一些新型建筑也开始尝试采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隔震技术的优点隔震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抗震技术手段。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从而保护了建筑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隔震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不需要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十分方便。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 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引入隔震装置,将地震或振动波动的能量分散和吸收,降低地震造成的结构破坏和震害后果。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簧、减振器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减少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2. 方法(1)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的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的传递。

常见的基础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和液压隔震支座等。

(2)结构隔震结构隔震是指在建筑的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结构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隔震装置和轴向力隔震装置等。

(3)附加质量减振附加质量减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上附加质量来达到减振的效果。

常见的附加质量减振装置包括质量块、液压质量阻尼器等。

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应用案例1. 地震高发区建筑隔震在地震高发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工程。

例如,日本东京塔是一座采用基础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具备较强的地震抗震性能。

2. 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减振在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结构减振技术能够减少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例如,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采用了摩擦隔震器技术,使桥梁在风震和地震条件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三、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未来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将更加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方向的地震和振动。

2. 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发展将推动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创新,如纳米材料、聚合物材料等,能够提高隔震装置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总结: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结构中运用各种装置,以缓冲地震引起的建筑振动并保障建筑物安全的技术。

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地震防灾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对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进行分析。

一、技术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隔震层将地震引起的水平振动分离,使上部结构不与地面有直接的连接,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震动幅度,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层的隔震原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如弹簧减震、脆性材料减震、液体隔震、牢固几何隔震等。

弹簧减震的原理是利用弹簧的弹性变形作用消耗地震能量,减小上部结构的振动。

脆性材料减震是通过将易于破碎的材料放置在隔震层中,地震时,脆性材料会破裂和摩擦,起到减震效果。

液体隔震的原理是将液体封入屏障内,在地震时,液压作用减缓隔震层的振动,达到减震目的。

牢固几何隔震则是利用沉床、弹簧、支撑等固定装置,控制上部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震效果。

二、研究进展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一定的历史和成果。

1971年,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马加敦机场标准化了弹簧隔震系统。

1985年,日本首次成功应用液体减震技术于东大阪体育馆和名古屋生活文化中心。

此后,随着研究深入,国外已经有了一系列应用成果,如加州罗斯肯莱斯特大学的地震工程中心、日本东京塔、台湾台北101大楼等。

国内的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也有一些重大的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推出了油井钻机隔震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008年,我国首个隔震结构大楼——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建筑工程物流中心”建成,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隔震效果。

三、应用实例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国内,应用隔震技术的典型实例有:位于四川南充的中石化建筑设施综合体、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上海银行大厦、广州V8国际商业中心、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等。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将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主动隔震和被动隔震。

主动隔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的基座上安装隔震装置,主动地调整和抑制地震力。

主动隔震装置包括液体柱、液体阻尼器、液体弹簧等,通过调整装置的阻尼和刚度参数来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主动隔震技术具有自适应性和可控性,适用于各种建筑结构。

被动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被动地接受并减小地震力。

被动隔震装置包括隔震橡胶垫、摆隔震器、钢板摇摆器等。

被动隔震技术主要利用隔震装置的柔性和弹性特性,降低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传递。

被动隔震技术适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特别是对于大型和高层建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地震力的预测和计算、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隔震装置的选型和设计、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设计。

首先,地震力的预测和计算是隔震技术系统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历史数据、地震区域特点和工程所在地的地形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地震力。

然后,结合建筑结构的几何特征和材料性能等因素,进行地震力的计算,确定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大小和方向。

其次,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是隔震技术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动力特性测试,包括自振频率、阻尼比和模态形态等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建筑物的响应特性。

这些参数有助于确定隔震装置的刚度和阻尼参数,从而设计出合适的隔震系统。

隔震装置的选型和设计是隔震技术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尺度和性能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隔震装置。

不同的隔震装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选择。

最后,隔震技术系统设计需要与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设计相配合。

隔震技术系统设计应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方法等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抗震设计方案。

建筑减隔震技术

建筑减隔震技术

一、减隔震技术概述减隔震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防护技术,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减隔震装置,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减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尤其在高烈度地震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建筑减隔震结构设计建筑减隔震结构设计是实现减隔震目标的关键环节。

设计时需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使用功能、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选择减隔震装置的类型和布置方式。

常用的减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阻尼器等,通过优化组合,实现最佳的减隔震效果。

三、减隔震技术的实施步骤实施减隔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建筑物的地震设防标准和使用功能;对建筑物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确定合理的减隔震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减隔震装置,并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设计;对减隔震装置进行制作和安装;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验收,确保减隔震装置的安装质量。

四、减隔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实例减隔震技术在建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成功的案例已经得到了实践验证。

例如,某高层建筑采用橡胶隔震支座进行减隔震设计,成功抵御了多次地震的考验,证明了减隔震技术的有效性。

五、减隔震技术的优缺点分析减隔震技术的优点主要包括: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可以降低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

但是,减隔震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会增加建筑物的造价;会对一些传统建筑造成影响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六、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减隔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深入研究减隔震机理,提高减隔震装置的性能和可靠性;推广减隔震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减隔震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同时,也需要关注面临的挑战,如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等。

只有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前言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建筑结构减隔震的现状1.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概念建筑结构减隔震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工程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减小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技术手段目前,建筑结构减隔震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减振器、隔震支座、阻尼器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和应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管线等工程中,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尤为重要。

三、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现状1.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概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建筑结构进行动态控制,使其在外部激励下能够保持稳定,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控制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等。

这些控制技术手段可以对结构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建筑结构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风车塔、烟囱、空间结构等工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四、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1. 研究对策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策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减震器选型等方面的优化设计,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2. 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未来建筑结构控制技术将更加注重对控制策略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结构监测、控制器设计、控制指令生成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以实现对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3. 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及结构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包括结构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推动技术的跨领域创新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夏昌
0引言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发生里氏8 0级特大地震,造成死亡、失踪 8 万余人,房屋倒塌数千万平米的重大损失。

纵观世界范围, 20世纪由于地震而 死亡的人数,中国人占到60%,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惨烈景象历历在目,三 十年后悲剧
再度重演,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如何保证房屋在地震中的使用功能,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我们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首先探讨现行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结构传统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结构抗震技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的研究,多版本抗震规范的 完善,在工程实践中已有显著成果,但是,传统抗震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 1)抗震设防思想落后:
设计人员错误把“设防烈度”当作保证安全的准确指标, 而实际上,预防为主不 是预报为主,地震预报工作远未达到成熟的水平。

中长期预报很不准确,地震区 划方法、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有待提高。

基于上述不准确的“中长期预报”只能 定出不准确的“设防烈度”, 突发强地震时,难于控制结构受损程度,难保证 不倒塌。

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大地震烈度(设防烈度)如下: 因此,抗震设计既应满足“按烈度设防”,也要考虑防御高烈度的大地震。

2)适应性问题:现有抗震技术只要求保护结构在设防烈度内可修、不倒,未保
护非结构构件及装修,未保护内部设备、仪器。

3)采用抗震技术设计时,若建筑设计复杂结构更易破坏:
不规则平面扭转破坏,不规则立面层间剪切破坏。

结构传统抗震设计存在的上述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我们防震减灾目标的完美实 现。

如何做到在突发强地震时房屋不坏、不倒,保护室内装修和内部设施,保护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过多年的探索,更为科学的结构减震控制技术已臻成熟。

2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置(如隔震垫),或某种机构(如消能支撑), 或某种子结构(如调频质量),或施加外力,以改变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或动 力作用,这就是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结构抗震技术和减震技术机理对比如下表 1。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方法主要有:隔震技术、 消能减震技术、调谐减震技 术、主动控制技术、半主动混合控制技术。

隔震(免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既能支撑建筑物本体重量,又具有 在水平方向自由变形能力的隔震层, 将地震时产生的水平变形集中于隔震层。

在 隔震层中,设置用于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隔震器。

表1结构抗震减震技术机理对比
1966年,邢台大地震, 1975年,海城大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
10度(6度);
9、10 度(6 度); 11度(6度); 11度(7度)。

消能减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阻尼器,阻尼器随着建筑物的变形和运动吸收消耗地震能量,控制建筑物的振动反应,抑制建筑物上部结构产生较大反应加速度(地震力)与位移,减低地震时结构体的损毁。

调谐减震技术是指:以高层建筑物为对象,在建筑物的顶部设置与建筑物的固
有振动周期完全相同的“质量阻尼”系统,与建筑物产生共振来减轻本体振动。

这种技术不提供外部能量,只是通过调整结构的频率特性来实现减震,称为被动调谐减震控制(TM取术)。

上述诸项减震控制技术中,运用最成熟、最广泛的是叠层橡胶垫隔震技术,即采用叠层橡胶隔震垫为隔震器的隔震技术。

所谓叠层橡胶垫隔震垫,是指由钢板和橡胶叠合而成,具有很大的竖向刚度(相当于同截面钢筋砼柱)和较小的水平刚度(约为同截面钢筋砼柱的1/1000),
分为普通型(GZP*支座和有铅芯型(GZY*支座,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118-2000建设部产品标准,我国已能提供质量高、价格适当的系列产品。

3隔震结构设计
在结构的薄弱层或受力集中部位设置隔震层,利用隔震垫的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从而避免结构主体受损,此为隔震结构原理和特点。

与传统的抗震结构设计相比,隔震结构因设置了非线性的隔震层而有其独特性,限于目前规范的制约、软件的
制约,其设计流程一般如下:
3 1方案和初步设计
从建筑功能、场地条件、经济性等方面,选择是否采用隔震,并初步确定隔震结构的方案一一隔震层设置在何位置、上部结构的类型和参数、隔震支座布置方案、下部结构方案等。

是否采用隔震技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震规范》)规定(3
8 1):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
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的建筑。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采用隔震技术结构的具体要求是:
1)结构体型基本规则,不隔震时两主轴方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小于 1 0s。

2)建筑场地宜为I、II、III类,基础类型稳定性较好。

3)风荷载和其它非地震作用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设计中,首先按抗震结构一般原则布置结构体系,利用STAW等软件进行抗震计算,所得柱底力按结构重要性要求布置隔震垫,隔震垫的布置应尽量使隔震层的刚心与上部结构的质心重合,阻尼器尽量设置在建筑物的四周以减小扭转。

3.2动力分析计算
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计算主要围绕求解水平向减震系数和隔震层位移这两个参数,具体分析方法是时程分析法,即利用具有非线性时程分析功能得MIDAS
ETABS等软件,以适合拟建工程建设场地类别的三条地震波分别计算(选定波应按《抗震规范》表5 12-2调值),求得隔震结构小震时层间剪力的平均值
和罕遇地震时平均隔震层位移,藉此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验证隔震层位移。

1)层间剪力最大比值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对应关系如下表2:
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宜低于0 25。

2)罕遇地震时隔震支座位移应满足:
Ui < [Ui] ([Ui] < 0 .55D 且3tr )
D:隔震支座直径;
tr :隔震支座橡胶层总厚度。

3 3上部结构设计
隔震结构上部结构可按传统抗震的设计方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取隔震后的数值,即取水平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为减震系数,计算结果应调整,使地震力满足隔
震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符合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要求(《抗震规范》12 2 5)
上部结构抗震等级按(《抗震规范》12 2 7确定,隔震建筑的抗震措施如
下表3:
K100:隔震支座在水平剪切应变100%寸的水平有效刚度。

3)隔震支座罕遇地震下的拉应力验算:
利用上部结构时程分析所得柱底力直接判断,不宜出现拉应力。

4)隔震支座与结构主体的连接:一般由厂家产品保证。

5)隔震层构造:
隔震层顶部梁板加强,现浇板厚度不宜小于140mm隔震装置必须能自由移动: 周边:设防震缝,缝宽不小于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 1 2倍;
出入口、楼电梯:上下部结构应分离;
管线:采用柔性材料或柔性接头,预留伸展长度;防火:根据使用空间的耐火等级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3.5下部结构设计
隔震层以下结构(包括地下室)的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应采用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计算(《抗震规范》12 2 9)。

下部
结构设计方法为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下部结构抗震等级如下表 4 (建议):
表4
3.6地基及基础
基础:抗震规范未规定隔震结构基础的设计要求,可参照相关资料进行设计。

地基:隔震房屋对抗液化要求提高一个液化等级确定措施,其它(抗震验算、地基处理等)同一般抗震房屋。

4隔震的技术经济性
隔震结构对比传统的抗震结构,有其技术经济性和造价上的变化:
1)大地震时安全:隔震结构地震反应降为非隔震结构的1/3 - 1/10,大地震时结构不坏不倒,生命财产安全。

2)隔震技术既保护结构,也保护室内仪器设备,使用功能不中断。

3)大地震时结构基本保持弹性,保护非结构构件。

4)建筑设计自由:适用于规则结构,也适用于不规则结构。

5)建筑造价变化:
直接建设费用增加:隔震器和阻尼器、隔震层顶板加厚、管线柔性接头及其它隔震构造的特殊处理、隔震层下部结构加强等令隔震建筑直接建设费用增加。

直接建设费用减少: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减小,上部结构型式及方案由此调整,构件截面及配筋可减少,非结构构件和装修的锚固连接构造简化,在使用期内由地震引起的损失可减小。

总体上,采用隔震技术,建筑的直接建设费用增加约100-200元每平米(低烈度区内)。

但是,科学的分析,建筑经济应采用寿命经济分析法,即建筑的经济应在建筑使用寿命周期内,对工程的初始造价、使用期间的维修费用和在偶然情况下,如地震等产生的失效损失进行整体评估。

隔震结构中各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如表5,由表可见,隔震技术的总体技术经济性良好。

表隔震结构中各项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
5隔震技术的适用性
隔震技术可以用在任何建筑中,特别适合用于下列建筑:
1)要求在地震中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如政府指挥中心、电讯电视大楼、机场、车站、医院;
2)有大量人员集中的建筑:学校、大型场馆;
3)有宝贵内部物件的建筑:博物馆、银行、计算中心;
4)住宅;
5)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建筑。

摘自福建勘察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