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复习课程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

后来“然则”变为凝固格式,可以认为 是一个连词,意思相当于“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 淹《岳阳楼记》)“虽然”在古代汉语里,原来是两个词, “虽”是连词, “然”是指示代词,意思是“ 虽然如此”。例如:对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 德,不知所报。 ”王曰: “虽然,必告不谷。 ”(左 传成公三年)现代汉语里的“虽然”已经凝固成一 个连词,表示让步。19
14
14
• 第三、 “则”字还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 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 子•告子下)在这种情况下, “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 候是表示时间修饰。例如: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韩 非子•五蠹)(五)然而、然则、虽然“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 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 、 “既然如此, 那么”,多用于对话。例如:对曰: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15
• 三、固定格式问题• “以”字除了有“是以”这样的固定格式外,还跟“有” 和“无”构成“有以”和“无以”构成固定格式。 “无以”是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 “有以”则与之相反。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左传僖公四年)• 四、介词连词的分别• 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存在肯 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往 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补出而意思 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因 为连词不带宾语。• 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 “以”作连词时作用与“而”相 近,因此可用“而”字去代替“以”,如果意思没有变化,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词汇之介词、连词 课件

(二)连词 ②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意思上是一种顺接,但并 不是并列和转折的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业。《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起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二)连词 ②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意思上是一种顺接,但并 不是并列和转折的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业。《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起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文言文常识
目录
CONTENTS
01 介词
02 连词
一、介词
(一)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 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 等。从、 向、在、用、被”等。
(一)介词 1、于(於、乎)
(二)连词 (6)之 ①代词 ②连词 A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译为“的”。 例: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淮南子·女娲补天》 足下尚未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传之手。 《战国策·范睢说秦王》
(二)连词 B插在主谓结构之间,也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使主谓结构变为名词 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 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郗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课件江西师大

第三節介詞和連詞介詞和連詞都可以用于聯結詞和詞組,但是連詞還可以連接句子。
我們這裏只分類介紹古漢語當中使用最多的介詞和連詞。
(一)介詞介詞經常用在名詞、代詞或者名詞性詞組的前面,作動詞或形容詞的狀語或補語,以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等。
古漢語常用的介詞有“于(於、乎)、以、為、由、自、從、向、在、用、被”等。
這裏着重說明“于(於、乎)、以、為”的用法。
1、于(於、乎)“于”和“於”在上古讀音不同,但是作為介詞,只是書寫形式的不同。
甲骨文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這個詞有不同的習慣:《尚書》《詩經》用“于”,《論語》用“於”,《左傳》“於”“于”並用。
兩者的細微差別不需要太追究。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種:一是引進處所和時間,例如:子路宿於石門。
(《論語·憲問》)海運則將徙南冥。
(《莊子·逍遙遊》)自朝至于日中不遑暇食。
(《尚書·無逸》)繁啓蕃長於春夏,蓄積收藏於秋冬。
(《荀子·天論》)二是引進涉及的對象或方面,例如: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論語·述而》)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莊子·消遙遊》)三是引進比較對象,例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
(《戰國策·趙策》)四是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詩經·詩經·邶風·柏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孟子·滕文公上》)“乎”也可以當“於”用,例如: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論語·先進》)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醜上》)“乎”與“於”的區別主要有三點:一是被動句不用“乎”(“苛政猛於虎也”);二是“對於”的意義不用“乎”(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古代汉语-第二讲 虚词之介词、连词、副词

• 古汉语虚词绝对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作用大。
• 绝对量:《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其中副364个,介 77个,连85个,代58个,助70个,叹23个,助动23个,不 定数3个
• 相对量:《韩非子》10.8万字,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虚词。 之——5248次,占1/80; 而——3096次,占1/35; 也——2940次,占1/37; 以——1897次,占1/57; 则——1349次,占1/80; 于——1290次,占1/84;
•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 (项梁就率领八千将士渡江向西行进。) 《史 记·项羽本纪》
• 余船以次俱进。(黄盖率领十只船在前,其余的 船依照次序一起前进。)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4)表原因:译“因为”、“由于”。
• 夫韩魏灭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 生也。(韩魏均灭亡了,可是安陵凭着区区五十
介词
介词
• 介词的作用是把它的宾语介绍给谓语。其宾语主要由名词,也可以由 形容词、动词、代词、主谓结构、“主·之·谓”结构等充当。
•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 词性质的痕迹。
• 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 介词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語不同之处): • 一、在语法功能上,介宾短语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补语;古代汉语由
个标准,副词为虚词。
• 2)从语法功能看,能充当某个句子成分的为实词, 否则是虚词。按照这个标准,副词为实词。
• 3)按照传统的标准来分,看该词是不是封闭性的, 是否可一一列举的。 (历代文字学家的习惯分 法)是封闭性的为虚词,否则就是实词。
• 副词、代词 •
22古代汉语3 介词连词PPT课件

“以”的宾语一般在“以”之后, 但有时出现在“以”字前。有两 种情况:
❖其一,宾语是疑问代词,置于 “以”字前。
何以教我?何以为生?
26
❖其二,非疑问代词作宾语有 时也放在介词“以”前。
①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僖公四年》
②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 尚已!——《许行》
20
语法功能
❖ 1.引进工具、方式 ❖ 2.表示资格、身份 ❖ 3.表示原因 ❖ 4.表示时间
21
1.引进工具、方式
❖ ⑴蛇出于其下,(逢丑父)以肱击之。 (《左传·成公二年》)
❖ ⑵(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蠹》)
22
2.表示资格、身份或地位
11
有时介词“于”可以省略。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左 传·僖公三十年》
❖吾闻秦军围赵王鉅鹿。——《史 记·项羽本纪》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12
2.表示时间
❖ ⑴自今至于戊寅雨?(前三、二一、五) ❖ ⑵(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
书·无逸》) ❖ ⑶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 ⑷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韓非子·五蠹》) ❖ ⑸有志乎古者稀矣。(韩愈《答李翊书》) ❖ (6)材不为世用,道不行於时也。——《柳子厚
19
❖ 本为动词。《说文》:“用也。” 即“用”, 或表示“认为、用、根据”。
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 传·庄公十年》
②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
④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张释之列 传》
(十一)介词、连词PPT精品文档17页

连词“与”和介词“与成分不
是并列的,有主次之分。
介词: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
连词: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2、而
髵
《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段玉裁 注:“而,须也,象形。”又:“引申假借为语词。”
古汉语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 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1、于(於、乎)
“于”是“吁”的本字,本义是口出气。假借来表示存在 义,并虚化为介词。“於”本义是乌鸦,“乎”是“呼”的本 字。上古均与“于”音近(于,匣母鱼部;於,影母鱼部;乎, 匣母鱼部),假借为介词“于”。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经·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开放。 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国语·句践灭吴》) 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
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麟之而。(《考工记·梓 人》)
联合结构中的“而” 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
质或行为的联系。
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龙说赵太后》)
表顺接: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五蠹》) 表逆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吕氏春秋·察今》) 偏正结构中的“而” 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孟子·告子》)
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夫山木为良匠所度。(《文心雕龙》)
动词,做
服务对象
古汉语通论 连词介词

3.表逆接(反接) “而”表反接所连接的前后两个 部分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协调; 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 有所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10)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庄子· 逍遥遊》) ——全世界人都赞扬他,可是他并不格 外奋勉;全世界人都指责他,可是他并 不格外恼丧。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1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 子· 养生主》)
诚如教材所说,“而”字不连接名词或名 词性词组。但教材又举了“蟹六跪而二螯” 为特例说明了“而”连接两个名词性词组, 原因是“六跪”、“二螯”带有描述的性 质。我们应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认识, 在名词活用作谓语的名词谓语中,“而” 是可以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蟹六 跪而二螯”的意思是“蟹长着六只跪和两 只螯”。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 《捕蛇者说》)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史记· 高祖本纪》)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 “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 法。
(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 赵策三》) (2)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 触龙 说赵太后》) (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韩非子· 五蠹》)
4.表修饰 “而”用在状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连接修 饰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例如: (13)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 策· 齐策》) (14)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庄子· 逍遥遊》) (15)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古代汉语》第5讲:虚词-介词连词

介詞“以”是由動詞“以”衍化而來。介詞“以”的主 要用法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藉的條 件或身份,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拿”、“憑” 等。 例如: ①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②我實不德,而以隸人之垣以贏諸侯,是吾罪也。 ③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 ④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相當於現代 漢語的“用”或“把”。例如: ①伯楚以呂郗之謀告公。 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介詞“為”
3、引介原因 ①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②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③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 子不為小人之洶洶(氣勢兇猛)也輟行。 4、引介主動者(陽平) ①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 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②身死國亡,為天下笑。
並、且、而、則、況、矧 連詞“與”、“且”、“以”、 (shen3)、抑、雖、然、 “而”、“則”、“然”、雖” 即令、、使藉、 、設如、、故若”、等苟。、倘、和特殊的連詞“之”加以介紹。
連詞“之”
連詞“之”有的語法著作中稱為助詞或介詞。但介詞 限於帶賓語者,故把“之”處理成連詞。連詞“之”的 主要作用有兩種,一種是加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使前 後兩項之間形成偏正關係;另一種用法是加在主語和謂 語之間使前後兩項之間形成主謂關係。 一、偏正結構 用“之”來連接的偏正結構,細分起來,“偏”和“正” 兩部分之間實際上有三種關係,即領有關係,同一關係、 修飾關係。
第二種用法,是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例如: ①寡君不忍,使群臣請於大國。《鞍之戰》 ②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史記·魯周公世家》 第三種用法,是介紹出比較的對象。這種用法的 “于”(於)用在形容詞謂語之後。例如: ①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②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③師少於我,鬥士倍我。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古代汉语介词和连词课件

一、古今连词共同的语法特点
• 1、一般都可用来连接词组或句子,表示各种语法 关系。例如: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1)工人和农民。 2)这座山高而且陡。
1)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 隐公元年)
2)晋公子广而俭。(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3)金子虽然很名贵,但我还是要做 3)灌婴虽少,然数力战。 一块钢 4)如果你愿意,我就陪你去白云山 4)若以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 看看。 之(左传· 隐公元年)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
以()遗之。
• 3、语法功能:
• 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
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同,但“于”字
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
多作补语;“语来表述。
• 常用的几个介词 • 1、于(於、乎)
• 虽 • 1、表示让步——虽然 •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 小,可以喻大也。《史记》 • 2、表示假设——即使、纵然 • 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 然 • “然”作连词,表转折,“但是” •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 之——然子病矣。《鞍之战》
• 然则、虽然、然而 • 然则: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 用,“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 •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之世者,必为鲧禹笑 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 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 汉以后“然则”变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发 展为一个词,“那么” •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 于、於上古不同音。“于”产生较早,
甲骨文中用“于”不用“於”。“乎” 除用作介词外,还可以作语气词。
• 用法有四种:
• A、表示处所和时间。“在、从、到”
12古代汉语常用介词连词

1、于(於、乎) ‚于‛和‚於‛ 上古并不同音, 作介词用时,它们的用法完全相 同,只是不同时期的典籍选用不 同。 ‚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 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于‛也 基本相同。 于(於、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表示处所与时间。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 僖公二十二 年》) 越王句践栖於会稽之上。(《句践灭吴》)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 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 ‚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 汝知之乎?‛ (《庄子· 齐物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 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 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 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
2.而
(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两种性质或 行为之间的联系。可以表示几种意义: ①表示并列关系,如: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 先进》) 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年自 七十以上,无不馈诒也,时加羞珍异。无日不数 于六卿之门,国之才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 无不恤也。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 可,夫人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 夫人。(《左传· 文公十六年》)。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复习课程共53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介词、连词、叹词、兼词

文言文虚词之二介词、连词、叹词、兼词一、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做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为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
Prep + 宾语= 介宾短语于①“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
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
(《廉颇蔺相如列传》)处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对象(比较)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茍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范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对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象会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 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对象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 时间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较的对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引出主动者,表被动②“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于”有时可省略。
岁征(于)民间。
(《促织》)成妻纳钱(于)案上。
(《促织》)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于)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①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做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请以剑舞。
(《鸿门宴》)凭借的工具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凭借的身份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凭借方式②引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实际起到宾语提前的作用:予赵城③引出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④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
古代汉语上 )介词连词语气词

固定格式“何以……为”和“何……为”
在古代汉语中,用在句尾的“夫”字也是表 示感叹的。多用在表示惋惜、哀叹的句子里,它 所表示的感叹语气似乎比“哉”字要低沉一些。 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子罕》
(四)乎、与(欤)、邪(耶)
“乎、与(欤)、邪(耶)”所表达的都是 疑问语气。其中“乎”的使用最为普遍,表达的 疑问语气也最强烈。“与(欤)、邪(耶)”的 疑问语气不太强烈,有探询的意味。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触龙说赵 太后》)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 韩 策二》) 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列子· 汤 问》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陈涉起义》) 此天下之害欤?天下之利欤?(《墨子· 兼爱 下》) 子何为者邪?(《庄子· 外物》)
古汉语中常用的介词主要有:于(乎於)、以、 为、由、自、从、在等。 比较复杂的有“于”、“以”、“为”。
于(於、乎)
古汉语中介词“于”也可写作“於”。 “于”和“於”上古并不同音(于,羽俱切。 於,央居切)但义通。在表示至于某地时,多用 “于”;在表示“超过”以及表示被动时,多用 “於”。但其区分并不严格。
于(於)作为介词,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书写
形式上。甲骨文中只用“于”。先秦的《左传》 《荀子》二者并用。战国之后古书中多用“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的上古音与“于”接近,作为介词的用 法与“于”基本一致。
介词“于”的用法可分为四类: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 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 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 僖公二十二 年》) 越王勾践棲於会稽之上。《国语》 颜成子游侍乎前。《庄子》 现代汉语的用法: 生于1949年;死于青春
古汉语 连词、介词-38页文档资料PPT共40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料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相当于现代的“因” 、“因为”、“由于”。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
◎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 事之。(孟子)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略等于“于”。 如:
A.后置:以+名(宾语)。如:
◎[以乱]易整,不武。(左传)
2020/5/15
B. 前置:名(宾语)+以。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
公4年)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许行)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 人之於国也)
◎苛政猛<于虎>。(礼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 10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2020/5/15
(2)介词“以”
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衍化 而来。介词“以”的主要用法 有以下四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条件,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拿”、“凭”、 “把”等。如:
◎其他先秦古籍如《论语》、《孟子》、《荀子 》等诸子著作中, “於”字用例占绝大多数。
(参何乐士:《〈左传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 】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 的不简化)。
A.在动词前作状语:[介+宾]+动,如:
◎[以责]赐诸民。(战国策) ◎否,[以粟]易之。(许行) 这种“介宾状语+动词中心语”形式为现代汉
语所继承。
B. 在动词后作补语:动+<介+宾>, 如:
◎食<以草具>。(战国策)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 。(诗·魏 风·木瓜)
—(她)送给我木桃,(我)回报她琼瑶。
宾短语),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或补语。 古汉语常用介词有“于(於)、以、为、与、用、
由、自、从”等。其中“于(於)、以、为、与
”用特别复杂多样,应作为重点。
二、重点介词:
以、于(於)、为、与
2020/5/15
(1)动词的“以” “以”本来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
也。” 动词“以”的意思是“用”,或“认 为”、“以为”、“根据”等。如:
◎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 授之<以渔>, 足食终身之鱼。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 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 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战国策)
2020/5/15
江苏大学图书馆藏
• 文言虚词例释,李淑章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9
• 文言虚词例释与练习,孙天章编著,河南人民出版 社 1982
• 常见文言虚词例释,《常见文言虚词例释》编写组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8
• 古书虚词集释,裴学海著,中华书局 1954 •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编,北京出版社
【注意】
“於是”经常不是表示“在此”,而是表 示“在此时”,可译为“当时”、“从此 ”。如:
◎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左传
)
◎遂墨以葬文公,晋於是始墨。(左传)
——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 以黑衣服为丧服。
◎於是乃摩燕乌集阙。(战国策)摩,迫近。
燕乌集阙,燕国地名。
2020/5/15
2020/5/15
(1)“于”和“於”的关系
“于”和“於”在古代文献中本 来是两个字。“於”和“于”的 用法大致相同,但二者上古的语 音不全相同。
◎在甲骨文中用“于”,不用“於 ”;
2020/5/15
◎《尚书》、《诗经》中用“于”字占绝大多数 ,只有少数地方用“於”;
◎《左传》中“于”、“於”的使用频率大致相 等;
雕文以写龙。(新序·杂事) ◎[武以]平乱,[文以]经务。 (十六国春秋·北燕录 )
此外,“是以”、“何以”、“奚以”中 的代词“是、何、奚”作“以”的宾 语,通常也都置于“以”之前。如: ◎是以不传。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何以战?
2020/5/15
2)“【以+宾】”结构的位置, 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
◎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田文(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我匆匆奔走于前后啊,希望追上前代明王的足 迹。 2020/5/15
(3)“以”的宾语位置和“以+宾”结构 的位置
1)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可前置,也可 后置(现代继承后置式)。
例如:
2020/5/15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到”等。如:
◎遂寘姜氏<于城颍>。(左·克段)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庄·逍遥游) ◎壬戌,战<于韩原> 。(韩之战) ◎青,取之<于蓝> 而胜<于蓝> 。 (后一“于”字表比较)
2020/5/15
1985 • 文言虚词,郑星象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1 • 文言虚字,吕叔湘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944
2020/5/15
第一节 介词
一、介词是虚词, 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单独充当
句子成分。介词的作用是把名词、名词性短语、 代词等一类的体词介绍给动词、形容词,或动词
性、形容词性短语。 ¤介词及其“介绍”的成分组成“介宾结构”(介
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在 ……方面”等,如: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问陈<於孔子>。(论语) ——陈:同阵,军队布列的阵势。 ◎君子 <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
2020/5/15
3)引进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于”(於) 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如: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管 晏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