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合作的能力

合集下载

教师信息化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教师们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信息化教学以其多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利用教育软件、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教师能够呈现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动画等,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阅读故事,主动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信息化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信息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实时交流、在线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例如,老师可以设立一个在线论坛,让学生在课后讨论某个话题,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合作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创设合作学习环境信息化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合作学习环境,营造团队合作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共同解决问题。

同时,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具备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通过引入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设备、利用互联网获取所需信息,并通过整理、归纳和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培养过程,也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在信息搜索和处理过程中相互协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五、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途径和方法。

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协作关系

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协作关系

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协作关系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协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软技能,这些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对团队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在工作中与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任务。

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协作关系,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在信息技术课上,老师需要设立合适的项目。

一些具体的,明确的项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作目标,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从而激发他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协商,制定项目计划,分配任务,以及解决遇到的任何问题。

这些项目可以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技能和主题,比如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多媒体设计等等,从而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对不同的技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老师需要确定教学方法和资源,以帮助学生在协作中取得成功。

例如,老师可以使用在线工具或特定软件来协助学生们完成任务,这些工具可以使协作变得更加流畅,并使学生们能够更方便地共享和讨论资源。

此外,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其他资源,比如文献、网站、论坛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

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工作,老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社交活动,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他们相互了解和沟通。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工作场所或企业参观,建立学生与企业家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或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与其他同学互动合作,从而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

在合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老师需要注意到这一点,并适当地回应学生的想法,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和具体的反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协作关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合适的项目和社交活动,以及正确的反馈和资源共享,可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协作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协作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协作能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协作能力已成为学生必备的关键素养之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引导学生掌握信息协作技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使命。

那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协作能力呢?首先,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协作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完成任务。

例如,在教授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篇关于校园生活的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有的负责收集素材,有的负责文字编辑,有的负责排版设计。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协作的积极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协作,教师还需要合理分组。

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信息技术水平、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

可以采用“强弱搭配”的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共同进步。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比如,有的学生擅长创意构思,有的学生操作熟练,通过合理分工,能够提高小组协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协作任务和目标。

任务和目标要具体、清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可操作性。

比如,在学习制作幻灯片时,教师可以给定一个主题,如“美丽的家乡”,要求学生小组通过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制作出一份精美的幻灯片,并在全班进行展示。

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能够让学生们在协作过程中有方向感,避免盲目和混乱。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在信息协作中,良好的沟通是关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例如,在小组讨论时,要求学生轮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提供适当的协作工具和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许多在线协作工具可供选择,如在线文档编辑工具、思维导图软件等。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浅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浅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浅析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来促进学习和知识共享。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合作学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进行浅析。

一、共同目标的制定
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是共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提出、任务布置等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二、互动交流的促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或伙伴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鼓励、建议和支持,引导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学习资源的共享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共享学习资源,例如资料和思路。

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和共同进步。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生的思路和策略进行整合,集思广益,形成更优秀的解决方案。

四、角色分工的安排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安排不同的角色分工。

例如,某些学生擅长设计和制作,可以担任同时担任项目计划和方案设计;某些学生擅长操作技巧,可以担任设备调试和管理;而某些学生擅长文档撰写和记录,可以担任学习成果的总结和分享。

这样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小学教师需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一个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本文将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1. 制定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一起制作PPT、编写小程序、制作网页等。

这些任务可以让学生们在合作中互相协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在任务制定时,老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分配合理的小组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性格特点来合理分组。

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组,以便让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互相学习。

在分组时也应该注意让每个小组内的成员能够互补,以便让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促进学习的质量。

3. 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老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老师还可以设立一些规则和奖惩制度,激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

1.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相互协作,共同解决一些难题,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分享思路、讨论问题、互相学习,提高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培养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协作学习

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协作学习

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协作学习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协作学习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

协作学习,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相互交流、合作、分享,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协作学习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课上,面对一些相对复杂的任务,如制作一个多媒体演示文稿或者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如果让孩子们独自完成,可能会感到压力和枯燥。

但当他们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分工合作时,整个过程就变得充满乐趣和挑战。

孩子们会因为团队的氛围而更加投入,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尝试不同的方法,从而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其次,协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小组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他们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才能顺利完成共同的目标。

比如,有的孩子擅长文字编辑,有的孩子对图片处理有天赋,还有的孩子在排版设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通过协作,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解决团队中可能出现的分歧和问题。

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者,协作学习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技术难题。

当孩子们共同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们会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方案。

一个孩子的困惑可能会被另一个孩子的灵感所化解,通过共同的努力,他们能够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面对困难时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此外,协作学习还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知识共享的机会。

每个孩子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都不同,在小组合作中,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一个孩子掌握的某个软件操作技巧可能会迅速传播给其他成员,从而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那么,在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协作学习呢?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创新模式

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创新模式

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创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信息技术在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助力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并介绍一种创新的模式。

首先,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平台。

以往,学生合作多局限于课堂内的小组活动或面对面的交流,范围有限。

然而,现在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跨地域、跨学校的合作。

他们可以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共同完成项目、分享资源、讨论问题等,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交流范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互动。

其次,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实时协作。

传统的合作模式中,学生可能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及时参与和反馈。

而现在,通过云端文档编辑、远程会议等技术工具,学生可以实时共享和编辑文档,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

这样,学生之间的协作可以更加高效和有序,每个人的贡献都能及时被反馈和纠正,促进团队合作的进展。

此外,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合作不再局限于纸上合作或口头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创新的工具和应用,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化制作演示文稿、视频编辑、博客撰写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和学习支持。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拓宽了知识面和视野。

同时,网上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库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支持和辅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探索创新的模式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只有在多样化、互动性和实时性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培养出优秀的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普遍。

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方式,其目标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学习,必须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学会学习。

我们在研究中采用以下几种重要方法:(1)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校已实现校园环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

信息技术教师按课程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术常用工具(文字及图形图象处理工具、搜索引擎、E-mail、协作交流工具如Chat Room、BBS、学习论坛等)的使用。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环境,通过Internet和Cernet等进行信息渗透、交流与协作,丰富自我信息资源,扩大与完善自我信息系统。

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如用电脑绘画、电子小报的编辑出版等活动,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高。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1)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1)
教师设计具有互动性的合作任务,如角色扮演、 辩论、问卷调查等,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 趣。
03 监控与引导
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情况,及 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 行。
基于在线协作工具的团队项目式学习模式
01
选择在线协作工具
根据项目需求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在线协作工具如Google Docs、
腾讯文档等,支持团队成员在线协作。
02
组建项目团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项目主题和兴趣组建项目团队,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
和职责。
03
开展项目式学习
团队成员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共同制定项目计划、分工合作、实时交流进
展和成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和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呈现。
监控和评估学生合作过程及成果手段
观察记录
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合作过程 ,记录他们的表现、交流情况和 任务完成情况,以评估他们的合
作能力。
小组报告
要求学生定期提交小组报告,展 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合作过程, 以便教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
合作进展。
同伴互评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从合作 态度、贡献程度、沟通能力等方 面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提 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合作技能。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教师可以组织线上团队项目,让学生在团队中扮 演不同角色,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团 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拓展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 知识领域和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 数字图书馆等,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 视野。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跨学科的 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 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创新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计算机,相互之间互相帮助和学习。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项目的实践。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通常需要完成一些小项目,例如制作PPT、编写简单的程序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各自负责一个部分,然后将各自的成果汇总起来。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讨论和交流环节。

在学习互联网安全知识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互联网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互联网安全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活动。

教师还应该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成果,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互助、共同努力以及有效沟通的能力。

本文将总结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一、培养团队意识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明白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可以让学生合作编写一个小型的网页,每个学生负责不同的页面内容。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团队协作的价值,并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合作。

二、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和分享想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团队合作的技巧和能力。

三、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合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合作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教师可以设立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并最终完成项目的实施。

例如,可以让学生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网站,每个学生负责不同的页面或功能开发。

通过这样的项目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团队合作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师的角色与指导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充当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和沟通。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小组讨论和反馈,帮助学生识别团队合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调整团队合作的形式和方式。

总之,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培养团队意识、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合作以及教师的角色与指导,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合作精神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合作精神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合作精神在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是教师们一直以来的关注重点。

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总结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并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合作精神。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以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现实需求。

通过引入新的软件、应用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PPT制作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新颖的功能和模板,鼓励学生创造出个性化的PPT作品。

这样的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探索式学习的引入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地接受。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应该引入探索式学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和挑战,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图像处理时,可以给学生一个有关图像修饰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寻找合适的软件和方法来实现。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项目实践的组织项目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项目,让学生合作完成。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设计网页的任务,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网页作品。

在项目实践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合理评价与反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合作精神的过程中,评价与反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设性的反馈,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并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足之处。

通过合理的评价与反馈,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总结起来,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帮助他们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需求。

信息技术助力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信息技术助力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信息技术助力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它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工具,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助力学科教学,并介绍几种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来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

首先,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到世界各地的知识与信息。

他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和浏览各种学科相关的资料,扩大了知识面。

同时,信息技术还提供了各种学习工具,如电子书、教学软件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也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其次,信息技术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便利。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通过互联网和网络应用,学生可以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

比如,学生可以在网上建立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学科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和资料。

他们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实时的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和互相帮助。

这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彼此的理解与尊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信息技术还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一种多媒体展示与演示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互动。

通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教师可以将学科内容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演示中,通过展示自己的观点和作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互动。

这种多媒体展示与演示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信息技术还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一种在线评价和反馈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在线测验和作业提交系统,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价。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获得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浅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浅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浅析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合作学习的定义、特点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相互合作、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协同合作,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合作,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2)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人特长,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合作学习正是信息技术课堂中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有效方法。

下面将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合作学习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1. 合作学习设计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特点,设计合适的合作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在设计合作学习任务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任务的开放性:合作学习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能够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够自由表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任务的分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合理划分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合作中有所贡献,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3)任务的意义性:合作学习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意义性,能够让学生在任务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需要给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方式,监督和指导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交流和互动。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浅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浅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浅析一、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共同努力下,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互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与他人讨论和合作,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合作学习正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到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学科,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际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工作环境。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合作学习实践1. 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探究一个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或任务。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 项目合作实践: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信息技术项目,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实践。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型网站、编写一个小程序、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等。

在项目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协助、共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堂互助学习: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互助、相互学习。

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答疑、相互辅导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培养引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和网络,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具。

在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的定义与意义网络交流是指借助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交流已成为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

而网络协作则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

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源,可以更快速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素材。

同时,网络交流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别人的观点,提高思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其次,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网络协作,学生可以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集体利益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对于学生将来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培养策略1. 注重网络交流和协作的实践体验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交流和协作的过程。

比如,在某个科学课题中,学生可以结成小组,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或项目。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网络交流和协作所带来的便利和效果。

2.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网络交流和协作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网络交流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发布任务,要求学生使用网络工具完成某项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完成。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提高网络交流和协作能力,还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供多样化的网络工具和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网络交流和协作能力,学校和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网络工具和平台。

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信息技术(IT)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教学也必须及时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以保证学生具备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取得进步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首先,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采用以小组活动、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团队中探索学习和实践
IT技术。

学生们可以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分享彼此的观点,促进
互动,及时发现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其次,在设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课程内容时,尽量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再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采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比赛和竞赛活动,让学生们以团队的形式参加比赛,让学生学会克服课堂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并从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教师可以不定期进行合作性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形成合作的习惯,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计算机技术的研讨会,或与其他学校的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发现和进步。

在总结上述可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极其重要的,采用以小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小组比赛,或定期进行合作性质的实践活动,组织
学生参加研讨会,进行交流,均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并探讨其效果和问题。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收者,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

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与同学们一起进行讨论、分享和合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们会感到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互动,积极参与其中,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需要与同学合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和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和讨论观点,需要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的效果。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面临的任务和问题通常较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在与同学讨论和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试错和反思来改进。

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能力和参与度的不均衡。

有的学生能力较强,参与度较高,而有的学生能力较弱,参与度较低。

这样的不均衡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不佳,容易出现一方的主导和其他人的被动。

教师在组建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参与度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通过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关注来促进学生的参与。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也面临着学生间的个人感受和相处问题。

由于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互相交流和沟通,学生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和处理,引导学生合理表达观点和处理矛盾,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相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龙江镇中心小学:钟要为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教学内容的实施也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学习时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巩固所学,发现新知。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在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一是采取小组合作,培养协作能力;二是利用网络平台,提高交往技能;三、开展多彩活动,促进交往合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交往合作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基本社会活动。

交往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活动。

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交往。

学生要学会交往,在积极友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这是新时代的要求。

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交往必须要讲究艺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友谊,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处处碰壁,遭到失败。

在教学工作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采取小组合作,培养协作能力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情感融洽本着自由组合、教师合理调配的原则,我试着在两个班试行,小组分好后选出组长,把计算机分派好。

平时上信息技术课学生就按照分好的小组坐,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好本组的学习,以及平时作业的检查、评价。

其实这只是浅层次上的小组合作,深层次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要开展小组合作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知识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如:多媒体演示文稿主要学的就是幻灯片的制作,学完基本操作后,我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操作课。

其中的小组分工是这样设计的:在第一课时,全班以4人小组的形式分成10个小组,组中三个人分别收集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一个同学写主题的简介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合作的能力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姚蔓[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逐步受到了重视。

但是我们的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统一采用“生产流水线式”的课堂灌输,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熟练程度作为学习优劣的惟一标准,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听讲一看演示一操作练习一考试”,以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征基木上被忽视To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信息技术合作一、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

很多学生直接称“信息技术课”为“计算机课”,甚至在一些老师中,这种观点也普遍存在。

其实信息技术的概念远远大于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只是当前信息技术的重耍组成部分。

2、教学只重视技能掌握,忽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只是向学生传授操作技能,忽视整个学生生活社会环境的发展影响。

信息技术虽然是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一门课,但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所学技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

新课标也强调学生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

3、教学过程以个体为主,缺乏小组合作。

只注重教学时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社会的交流。

只注重学生的个体学习、对学生的个体评价,忽视学生与他人与社会合作的能力。

人类生活中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无可避免的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学生缺乏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

只教学生学计算机知识,而没有或者很少教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学习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随着终身学习的提出,同时计算机也日益普及,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怎样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能有效克服这些弊端,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也将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教学方式。

即某些方法为教师所偏爱,不管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表现岀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个性特点,也就是教学者对于一种或若干中教于学的方式的偏爱。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反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这次新课程改革针对过去的被动学习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具有三个特点:主动、探究、合作,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合作学习。

它的提出是基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的基础上的。

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实现适应吋代要求和促进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合作学习的内容不限于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还可以而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口然、社会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其他问题。

这就需要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信息资源,要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得资料。

活动可以在学校规定的课时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家庭、社会进行,不受吋间和空间的限制。

同时我们允许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并以自己熟悉的途径、方法去解决问题, 允许不同的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以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是追求结论的唯一化和标准化。

从这些方面看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正符合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

白主探究的学习是有机的把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方式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创设情境,把教学融入学生生活。

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往下学。

另一方面也同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并能把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小。

此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他只是一个教学设计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案例1:在学习新建文件夹这一操作时,学生对冇关资源管理器中用文件夹中套子文件夹的树形目录结构来管理资源的问题一时很难理解。

我结合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到书店购《格林童话》的情境:第一步,在众多的商店中选择书店。

第二步,在书店众多区域中选择“儿童文学”区。

第三步,接着找到“国外儿童文学区”,并从中找到《格林童话》。

从中引出书店为什么要一个区一个区把书用书架分得那么仔细的问题,从而联系到计算机中的这种树形目录结构。

最后在学生谈学习体会的时候,除了学生说以后要用新建文件夹的操作好好整理自己的计算机,把学习、娱乐的文件用不同的文件夹分开存放;有学生回答:“树形目录结构让他明白了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有次序。

”这样一个书店买书情境的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同时用动画“小新买书”来展示也激起了学生学习新建文件夹的兴趣。

所以也达到了教学预期效果,而且最后学生的收获还出乎笔者的意料,从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这让我明白学生的创造性,受益匪浅。

2、学会利用书本进行学习。

不知道其他信息技术老师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学期没结束,有个别学生的信息技术书本就不见了,问他为什么把书丢了,他除了不好意思还会加一句“反正书也没用。

”这句话让笔者反思了很久,“我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原来平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操作技能的培养, 往往只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演示操作等方式,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根本不用书本了。

难道信息技术书本真的没用了吗?利用书本来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培养学生自学书本的习惯,于是学期一开始,前三周的上机课老师引导学生怎样看书,怎样对着信息技术书本、计算机学会各种操作。

这期间老师教的可能会多一点,也比较费力。

但是几周之后情况就有明显的改善,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已经能不自觉的边看书边操作了。

同时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能够解决,但有些就需要老师的指导。

当然,教学生利用书本进行自学,并不是说教师完全不用教了,完全放任学生自学。

也不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书本一步一眼的进行。

起初的几周可以完全按照书本内容进行,但一旦学生的自学习惯养成后,我们就可以灵活的运用了,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难度不同的任务,把很多知识点或者操作结合在一起,然后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书木去完成任务。

或者干脆由学生来提出任务,教师进行整合梳理,然后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去解决。

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极大的发挥,结果不一定会都完成,但是他们经历了这个过程,这种过程的经历木身就是一种收获。

四、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我试着在四个班试行,小组分好后选出组长,把电脑分派好。

平时上信息技术课学生就按照分好的小组坐,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好本组的学习,以及平时作业的检查、评价。

其实这只是浅层次上的小组合作,深层次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要开展小组合作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知识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案例2:多媒体演示文稿主要学的就是幻灯片的制作,学完2课时的基木操作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操作(2课时)课。

其中的小组分工是这样设计的。

木着自由组合、教师合理调配的原则,全班以5人小组的形式分成10 各小组,组中四个人分别收集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四种资料, 一个同学写四大发明的简介语。

收集完资料并进行处理,汇总到组长处,由组长把资料存放于教师指定位置。

以上利用一个课时完成。

第二课时,学生分工来制作演示文稿(可以一组制作一个作品,也可以鼓励学生一组以同样的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制作多个演示文稿),一位同学负责美工:插画、排版,一位同学负责制作,一位同学负责技术,一位同学负责修改加工。

最后每一小组推荐作品上交,这是必不可少了一部分,给每个小组以平等展示自己的机会。

先请该作品的作者讲解自己的创作意图,也可以请其他同学来评作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作品的成功之处,也应指出不足之处以便学生改进。

在两个课时的实践中,由于小组分工的明确,每个同学都动了起来,能自主的利用书木、小组成员来完成作品,学生能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作, 同时极个别比较能干的同学还当起了小老师,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

小组活动,分工明确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

其次组长的选择也比较关键,组长能否协调好小组活动,是否有能力组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直接影响一个小组活动的展开。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而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信息技术中的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

五、我的一点体会。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能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1、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持续发展,减少学生对书本对教师的依赖性。

实践表明倘若一个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结果性知识,不能对各种知识进行主体性的意义建构和内容的整合,不能将己获的知识按经验具体应用于实践,学生自身也就难以获得主体性发展。

如果信息技术课学生只是学会了一些理论知识、一些操作技能而又不懂得它的实际应用意义,不能将他们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那么这个学习对学生来讲短暂的记忆,对他们的成长发展毫无意义。

2、合作学习的开展能有效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0世纪末世界科技与学术发展出现了新的综合化趋势,学科知识向综合化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课,应该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整合的理念。

3、合作学习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互动交流,师生共同构件课堂课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