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精选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死亡教育
史宝欣
hgkyu
1
第一节 死亡态度研究概述
• 一、死亡与死亡观 • (一)死亡的定义 • ⒈临床医学对死亡的定义 • “临床死亡”的解释是:“人的身体系统,
如心脏、血管、呼吸系统等停止工作。”
hgkyu
2
• ⒉联合国人口统计部关于死亡的定义:
• 联合国人口统计部的定义是:“所谓死亡, 即是生命的一切征兆永久消失。”实际上, 根据人类长期的经验,心脏若停止跳动超 过五分钟以上,就可以确定为死亡。
hgkyu
13
• 2)老年人
• 老年时期通常面临四方面的变迁:①为经 济来源与所得方面;②为社会角色与人际 关系方面;③心理与精神状态方面;④身 体健康方面。这些变迁,使老年人面临极 大的困境。人们通常以为老人比年轻人更 害怕死亡。
hgkyu
14
• ⒉濒死者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反应 • ⑴五种典型反应 • 1)依赖 • 2)愤怒 • 3)自尊的丧失 • 4)罪恶感 • 5)丧失人生乐趣
9
二、不同人群对死亡的不同反应
• (一)个人对死亡的反应 • ⒈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亡态度 • ⑴儿童对死亡的观念及态度 • 1984年,Maria Nagy做一个非常有名且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她发现
儿童死亡观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并且与特定 的生物发展阶段有关连。 • 第一阶段(3岁-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死亡是暂时的,是一种 旅行或者睡眠,且可以取消。对他们而言,死亡只是活动的变更。 • 第二阶段(5岁-9岁):此时的儿童开始了解死亡就是终结,并将死 亡拟人化,视死亡为“恶魔来把人抓走”,死亡只能发生在年纪大的 老人身上,他们仍然试图逃避死亡。 • 最后阶段(9岁-10岁):儿童在此阶段了解死亡是人类共同性的、 不可避免和终结性的事情,他们对死亡的概念已经趋向真实,而且他 们对世界的一般印象也趋向真实。
h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kyu
5
• ⒌中国古代关于死亡的定义:
•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死”的注解是:“死, 澌也,人所离也。”澌,各字书都有解释为 “尽”,也就是水流完的意思,而其他字书尚有 分、离之解。
• 说文解字中也说:“人归为鬼”;列子天瑞篇册 说:“死者,人之终也。”庄子说:“人之生, 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礼记·祭法中, 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 曰折。人死曰鬼。”所以在中国古代有强烈的鬼 魂崇拜及祖先崇拜的观念。
hgkyu
6
• ⒍西方学者关于死亡的定义:
• 荣格(Jung,1969)认为,生命是一个能量过程,不可 回转,却直向终极目标——死亡走去;魏斯曼 (Weisman,1972)认为:死亡是一个普遍全然地否定, 包含了分离、寂寞、痛苦、伤害、失败、挫折与耻辱。
• Schaie(1982)认为:死亡是:
hgkyu
12
• 在成年阶段的生活,因以希望、抱负、挑 战及追求成功为生活重心,故这也隐含着
处理濒死或死亡时,可能会产生愤怒、失 望、挫败和绝望。成年中期阶段(大约40 岁到50岁)仍然会承继先前发展的经验所 型塑的生活方式。Katy在研究中发现,成 年中期的人要比成年初期及成年后期的人 更怕死亡。
hgkyu
8
• 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死亡观 • ⑴阿拉斯加印地安人的死亡观 • ⑵犹太人的死亡观 • 1)濒死者 • ①是否告知真相 • ②临终忏悔 • ③聚集家人 • ④不作为 • ⑤拜访濒死者 • 2)未亡人 • ①临终看护 • ②个人忏悔 • ③安排葬礼 • ④宣泄哀伤 • ⑤居丧期
hgkyu
hgkyu
11
• ⑶成人和老年人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 1)成年人
• 成年初期,人们不能再否认自己及所爱的人终将 会死亡的事实,并也体认到死亡可能发生在任何 时间和任何人的身上。因此成人有逃避或漠视死 亡事件的倾向。刚成年的人会思考生命的真实意 义及目的,也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也无 法接受英年早逝的事件。刚成年的人似乎有较少 的原因去深思死亡,因为死对他们的威胁似乎还 很遥远。
• ⑴潜在地个人身份的结束——自我的失去,即个人无法再 听、闻、尝,没有希望、快乐、悲伤等一切活生生的感觉 和碰触;
• ⑵关系的结束,即与社会中的人、事物等一切关系的断绝。
hgkyu
7
(二)死亡观
• ⒈宗教对死亡的诠释 • ⑴天主教的死亡观 • ⑵基督教的死亡观 • ⑶佛教的死亡观 • ⑷道教的死亡观 • ⑸伊斯兰教的死亡观
hgkyu
15
• ⑵抗衡模式 • Shneidman以五位死于癌症的病人为例,来说明一般人
对死亡所采取的抗衡模式:
• 第一种是“拖延者”,他们不愿意死,所以有很强的求生 意志,希望借此而能延长生命。
• 第二种是“认命者”,他们完完全全地向命运低头,授受 死亡。
• 第三种是“不屑一顾者”,他们抱着轻蔑的态度,不相信 死亡迫在眉睫。
hgkyu
10
• ⑵青少年的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 青春期的青少年,有极大潜在的不稳定性 和分裂的情绪,容易带来较大的死亡焦虑 感。青少年时期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会 影响个人处理往后生活的问题及个人行为。 因为青少年的旺盛生命力,他们不会想到 死亡,况且死亡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因此,青少年很少思索死亡。
hgkyu
3
• ⒊社会学关于死亡的定义:
• Kastenbaum认为:死亡也是一个社会性 的过程,即当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感觉 时,可称之为社会性死亡。
hgkyu
4
• ⒋法律上的死亡定义:
• 医学的死亡是宣告人为尸体,借由“死亡 的诊断书”来宣告,这在社会及法律上也 能产生实际效果。也就是说,法律上的死 亡必须有医院开设的死亡诊断证明书,才 能确立。
• 第四种是“乐观者”,他们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生命的结束。 • 第五种则为“恐惧者”,他们害怕听到“死亡”这两个字。
hgkyu
16
• ⒊死别对生者的伤害
• 对于面临亲朋即将死亡的孩子来说,他们存在着 巨大的适应上的困难:一旦当孩子知道人都会死 亡的事实之后,死亡的恐惧就开始笼罩他们。孩 子如何面对死亡,他们会产生何种反应,往往深 受父母的影响。对于缺乏爱与温暖的孩子来说, 死亡较易造成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甚至有些孩子 会产生一种自责的恐惧感,认为完全是因为自己 不乖,所以,才会害得自己最喜欢的人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