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_王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杜威; 教育理论; 人性思想
人性问题与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培 养人的活动, 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必然涉及到对人性的 理解。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 1859- 1952) 对 人性问题具有独到的认识, 其人性思想对其教育理论具 有深刻的影响。科学地认识杜威的人性思想, 对于我们全 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他的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生变化。与人性的不变性相比, 杜威更加强调人性可变 的一面。他认为, 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类文明的产生本身 就是人性改变的结果。
2. “经 验 人 ”的 人 性 假 设 杜威强调, 人是一种不断进行活动并承受活动结果 的生物, 人生活的大部分内容是由经验组成的。他相信人 性是处于辩证过程之中的, 人性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而经验就是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 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他说: “( 经验是) 一种机能, 一种包罗 万象的活动, 在活动中机体与环境都包括在内。只有在反 省的分析的基础上, 它才分裂为外在条件— ——被呼吸的 空 气 、被 吃 的 食 物 、被 踏 着 的 地 面 — — — 和 内 部 结 构 — — — 进 行呼吸的肺、进行消化的胃、走路的两条腿。”[3]可见, 杜威 所说的经验与传统经验主义者的经验是不同的, 他认为经 验就是我们人类这一特殊的生物体验、经受自己的行为的 后果所形成的, 关于行为与后果之间联系的认识。而传统经 验论者所说的经验, 只是在反思过程之前的“原始经验”。 杜威的 “经验人”的人性假设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 一,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 杜威认为, 人是环境的一部分, 人既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作用, 也不是与环境进行 对抗; 其二, 经验是人的价值体现之一, 只有经验的获得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其三, 经验是人本性需要的表 现形式, 从对食物的需要到对自由的需要, 经验是在满足 这些本能需要的同时使其发生相应改变的重要因素。杜 威的这种人性假设在他的人性思想和哲学思想中都占有 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 ‘经 验人 ’的 假 设 带 来 的 变 化 可 以 说 是 全 方 位 的 。 ”[4] 3. 人 性 与 民 主 杜威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和接受能力, 所以人们不 仅有能力实现民主, 而且在实现的同时人性也能得到充 分体现。他说: “民主的基础是对人性之能量的信赖, 对人 的理智, 对集中的合作性的经验之力量的信赖。”[5]杜威认 为, 没有对于人性的信念就无法谈论和实现民主。 杜威批判了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基于人性 不变论( 人性本恶) 提出的国家观。杜威认为人性无绝对
杜威指出, 只有真正的民主才能让人性的可能性开 花结果。虽然民主之路并不平坦, 倒退和背离曾经出现, 而且以后还将会出现, 但在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缺点 却是日后发展道路上的力量。因为民主自由的理想, 也是 真正完整的人性潜力的可能性实现的理想, 这些被压抑 的力量迟早将发起反抗并要求自身实现的机会。
理论探讨
江西教育科研 2007 年第 11 期
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
○王 愫 何齐宗
摘 要: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对人性具有独到的见解, 具体表现在关于人性的不变 与可变、“经验人”的人性假设、 人 性 与 民 主 、人 性 与 道 德 等 几 个 方 面 。杜 威 的 人 性 思 想 对 其 教 育 理 论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他 的 “儿 童 中 心 ”观 、关 于 经 验 在 教 育 中 的 作 用 、关 于 民 主 主 义 与 教 育 的 关 系 以 及 道 德 教 育 的 理 论 等 均 建 立 在 其 人 性 思 想 的 基 础 之 上 。
2. 以 人 性 思 想 为 基 础 强 调 经 验 在 教 育 中 的 作 用 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 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强 调 理 性 思 维 的 训 练 而 忽 视 经 验 作 用 的 现 象 。杜 威 从 “经 验 人”的人性假设出发, 改造了传统的经验 论 , 系 统 地 探讨 了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杜威说: “经验之要素有三: 第一是儿童固有之主动 倾 向— ——儿 童 之 主 动 倾 向 及 好 动 之 倾 向 。 第 二 是 受 动 性— — — 受 纳 之 能 力 。 第 三 是 因 主 动 、受 动 两 方 面 的 关 系 , 因此所生之变化, 即儿童受这个变化而将此变化保存。” [11]由此可见, 杜威认为儿童天性是经验中的关键 因 素 , 更 是经验能够产生教育作用的基础。 杜威指出, 经验是人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互 动, 经验与人及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食而不化的“知 识”只会贻害世界, 教育所培养的思维应当 是 一 种“经 验 中的反思”, 而不是书面化固 化 了 的 所 谓 “知 识 ”。他说 : “一盎司的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 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 中, 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 意 义 。”[12]他 认为, 教师应当依据自身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 来 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 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从而学会科 学地进行思维。在杜威看来, 真正的符合人性的教育, 就 应当是这样一种让儿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与传统教育相反, 真正的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进 步教育应该从基于儿童天性本能的观念、冲动和兴趣出 发, 激发儿童的这些冲动, 并指导儿童的活动。真正的“儿 童中心”是一切遵循儿童本性的法则, 因为儿童自己的本 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 并指出了起点。他进一 步 指 出 了 儿 童 常 见 的 四 种 本 能 — — — 社 交 本 能 、 制 作 的 本 能、探究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他说, 这些本能是儿童积 极生长所依赖的重要资源。
理论探讨
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 儿童是中心, 教育的各种措 施 围 绕 他 们 而 组 织 起 来 ”。[8]
杜威认为, 传统教育由于忽视了儿童天性中那些本 能和需要, 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 从而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使教育的过程变成了偶然的、独 断的。他说, 今天我们的教育是非常专门化的、片面的和 狭隘的。“这种教育大体上只能投合人性的理智方面, 投 合我们研究、积累知识和掌握学术的愿望; 而不是投合我 们制造、做、创造、生产的冲动和倾向, 无论在功利的或艺 术 的 形 式 上 都 是 这 样 。 ”[9]这 种 弊 端 体 现 在 传 统 教 育 的 各 个方面。出于各种原因和目的, 学校将儿童束缚在狭小的 教室空间内, 让他们正在生长中的身体四肢囚禁在整齐 划一的课桌旁, 把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世界生硬地割 裂为各门科目, 固化为教材, 并按时间定量地强制地灌输 给儿童。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人性 中不变的那些本能, 以错误的方法和态度看待儿童的本 能和由其引起的冲动, 从而造成了教育与儿童身心的隔 阂。传统教育弊病的根源就在于: “重心是在儿童以外。重 心在教师, 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和一切地方, 唯 独 不 在 儿 童 自 己 直 接 的 本 能 和 活 动 。 ”[10]
作者简介: 王愫, 女, 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硕士 ( 江西南昌 330004) ; 何齐宗, 男,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博 士 ( 江西南昌 330027)
12
江西教育科研 2007 年第 11 期
的善恶, 有的是不变的自然本能和可变的社会性。因此杜 威的观点是, “虽然人的生物器官的可改 造 性 是 有 限的 , 但从总体上看, 人的天性有很大的可塑性。因为人性的可 变性或可教育性, 民主主义才有可能。”[6]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 杜威认为民主主义理想与人 性不仅没有冲突, 而且把教育作为Hale Waihona Puke Baidu现民主主义的手段, 更是和人的本性相容的。
4. 人 性 与 道 德 由于传统的人性论将意识抽象为一个完全独立的 存在, 这就使得个体的人与周围环境( 既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 也包括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相分 离。而这种分离“导致了一种人为的人性, 从而使人们无 法 在 分 析 性 理 解 的 基 础 上 对 之 加 以 理 解 和 有 效 地 引 导 。” [7]杜威 指 出 , “人 性 的 真 正 ‘法 则’即 是 个 人 在 联 结 中 的 法 则”— ——人和人联结的结构才是“环境”, 而各个人则是从 这些环境中汲取他的文化和人格资源, 并不断成长, 因而 其个体性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杜威认为, 我们需要借助一 门关于人性的科学方法和材料, 以便于洞察关于行为的 种种判断。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以人性理论为基础的 “洞 察”, 道德的指导极易以无用甚至悲观收场。他认为是由 于人的科学的落后, 造成了社会道德的困境。 在杜 威 看 来 , 信 仰 、思 维 和 愿 望 等 影 响 社 会 道 德 的 因素是人的本性中那些不变的先天需要的表现形式, 它 们受社会制度和习俗的制约。人们应当培养一种科学的 人性观, 这样才能以科学而理性的思维, 正确地观察人与 人 、人 与 环 境 之 间 的 互 动 并 加 以 把 握 和 利 用 。应 该 发 挥 人 性在道德中的重要作用, 而不是让超自然的和神秘的东 西在道德中发挥主导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 道德和进行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 杜威的人性思想有四个重要的组成部 分。人性的不变论与可变论是其人性思想的核心所在; “经 验 人 ” 的 人 性 假 设 是 其 人 性 思 想 中 最 具 特 色 的 内 容 ; 他对于人性与民主的论述将其整个学术理论连为一体; 最后杜威关于人性与道德的理论是其道德教育的理论基 础, 是其人性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杜 威 的 人 性 思 想 对 其 教 育 理 论 的 影 响 杜 威 的 教 育 理 论 深 受 其 人 性 思 想 的 影 响 。他 的 不 少 教育思想, 如“儿童中心”观、关于经验在 教 育 中 的 作 用、 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的理论等都建 立在他的人性思想基础之上。 1. 从 人 性 的 角 度 论 述 “儿 童 中 心 ” “儿童中心”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认 为真正的进步教育正应当把“儿童变成了太阳, 教育的各
一 、杜 威 人 性 思 想 的 基 本 内 容 杜威对于人和人性问题非常重视。他认为, 必须对 传统哲学进行改造, 使哲学在促进人生问题的研究上真 正发挥作用, 成为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杜威的人性 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 性 的 不 变 与 可 变 杜威认为人的本性有其独特的构造, 并将人性分为 不变和可变的两大部分。他说: “我们首先必须承认, 在某 种意义上, 人性并不改变。我并不认为能够证明, 自从人 成为人以来, 人们的先天需要曾经改变过, 我也不认为有 什么证据足以说明, 在人今后生活于地球上的时期内, 这 些需要将会改变。”[1]他将不变的人性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 部分是人的本能、欲望等先天的需要, 另一部分是非身体 方面的根植于人的本性中的一些需要, 如合群的需要、领 导 和 服 从 的 需 要 、合 作 与 竞 争 的 需 要 等 。 杜 威 同 时 也 强 调 人 性 并 非 完 全 一 成 不 变 。他 在 论 述 人性的不变性之后, 紧接着就指出: “承认了在人的本性 的构造中有些不变的因素的这个事实以后, 我们容易犯 错误的地方是从这个事实所做出的推论。我们假定这些 需要的表现方式亦是不变的。我们假定我们习惯了的表 现方式如同其产生的需要一样, 都是自然的和不可改变 的。”[2]由此可见, 杜威认为虽然人性中存在着固定不变的 先天需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需要的表现形式也是 不可变的。他举了很多事例来论证这一点。例如, 谈到人 类的战争时, 有些人将战争归结为人类的本性好斗, 但是 杜威认为战争是一种可变的社会习惯。在他看来, 当社会 环境发生变化时, 必然出现新的适应它的行为方式, 旧的 本能和欲望将从新的渠道得以宣泄和满足, 这样就会形 成人性的新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人性中可变的部分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