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_王愫

合集下载

论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

论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

论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作者:隋昕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06期摘要:教育学家杜威十分关注人的问题,他的人性思想是其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

作为美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杜威见证了美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一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促使杜威对人性进行一系列的思索。

美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先天不足,对美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道德教育,从而杜威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

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对达尔文进化论、实用主义哲学、机能心理学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的。

关键词: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188-01一、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一)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美国的19世纪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原来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工业国家。

整个社会从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变化。

到了20世纪初,垄断的资本主义代替了自由竞争。

这种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杜威开始从人性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伴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实验科学和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海外市场的不断开辟,大批新移民的涌入,对社会造成了剧烈冲击,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冲击最大的就是对个人的思想观念。

“其实,一方面是人们害怕机器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会取代人的地位,让人们无所事事;但在另一方面我们社会却在一直强调“人类是为了人性的道德目的才来计划并使用武器”的。

杜威正是看到了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个人和人性的淹没,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

尽管杜威的“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主要是服务于美国当时的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的观点,对于促进和改善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①。

二、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杜威所处的社会发生了很多的大事件,他又是一个思想很广泛的人,他的学术思想理论来源更可谓是兼容并包。

教师资格外国教育史:杜威关于人性的概念

教师资格外国教育史:杜威关于人性的概念

杜威认识到在论及民主主义理想和教育过程的基本概念时,有必要对人性进行一些描述。

什么是真正的人性?人性的构成是否表明了一定的社会安排可能会成功,而其他则注定要失败?人性可改变至什么程度?遗传与环境是怎样互相联系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的人性的变动范围究竟有多大?又有多少确定性?”以上就是杜威试图解答的问题。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杜威对于人性的理解与传统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实验主义者认为,杜威摒弃了所有关于人性的传统理论。

这些理论之所以遭到摒弃,是因为它们的片面性。

它们或是把人性称为一种原动的、自然的秉赋;或是把人性描述成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相对立的心理力量;或是认为人性本来空洞无物,完垒是由外部影响塑造成的;或是认为只有通过像语言、宗教、法律、艺术以及政府这样的制度化产物方能了解人性。

杜威既不同意纯遗传特征的观点,也不同意无限可塑性的观点。

杜威之所以不同意这些观点,是因为它们主要建立在任意的习惯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根据杜威的观点,要了解人类,就必须研究人的天资以及所处的社会制度。

这两种力量共同塑造个人。

杜威特别强调习惯、冲动以及理智在人类行为中的位置。

他说道:……了解习惯以及习惯的不同种类,对社会心理学来说,是个关键。

冲动和理智的作用为理解个人的脑力活动提供了秘诀。

但是,这些冲动和理智对习惯只起了次要作用,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信仰、愿望以及目的才能具体地了解人们的思想。

这些信仰、愿望以及目的,是在社会环境与生物习性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

虽然习惯并不是人类行为发展的第一个产物,但是它对于了解人性却是最重要的。

因此,习惯来自作为人的天赋秉性之一部分的非习得性活动。

杜威在《人性与行为》中首先研究并界定了习惯。

他认为习惯是:……受先前活动影响的那种人类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是后天的;习惯本身含有一定的秩序或是含有行为中较次要的元素系统;它的特点是突出的、动态的,善于公开地表达自己,甚至在并没有明显地支配活动的情况下,它仍然以某种减弱了的、从属性的方式发挥作用。

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你背熟了吗(一)2024

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你背熟了吗(一)2024

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你背熟了吗(一)引言概述: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一直被广泛研究和借鉴,它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解析杜威的教育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的教育理论。

一、尊重个体差异1. 杜威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2.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3. 创设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环境,促进个体发展。

二、注重实践和体验1. 杜威主张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应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在课堂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并从中获得深入的学习体验。

三、强调社会性学习1. 杜威认为社会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学生应该在集体中学会合作、分享和批判性思考。

3. 创设具有社会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互动交流。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1. 杜威强调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只是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

2.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倡导全人教育1.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

2. 学校应该提供各种活动和培训,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

3.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形成育人合力。

总结:名家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以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实践和体验、强调社会性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倡导全人教育五个大点为核心,这些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杜威的教育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杜威的教育思想评述

杜威的教育思想评述

杜威教育思想介绍杜威教育思想介绍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181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先后任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896年创设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简称“杜威学校”),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归于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①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基本上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如习惯、冲动、智慧等。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他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决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出于强调教育在儿童本能生长发展的本质作用的认识,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压力和忽视儿童内部机能的倾向。

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②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角度,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生活是生长的社会表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可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所以教育就该是生活本身,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融为一体。

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教育就是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而不问他们的年龄大小;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应把学校改造成简化、净化的雏形社会,学校中的课程不应该着眼于文字科目,而应着眼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现有的直接经验开始,注重培养儿童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

③从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杜威认为“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教育的又一特性,他把经验看做是世界的基础,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把求知的过程和知识看成一个东西,让儿童在主观和客观交互作用中获得经验。

杜威教学论思想

杜威教学论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论教育本质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杜威的教育思想45页文档

杜威的教育思想45页文档
心理学著作。其中最具有影响的教育作品是:论文《我的教育信条》(1897)、著作《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等。
《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的早期著作,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纲领性论述,《学校与社会》是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中对学生家长所作的报告,在其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传统教育”的概念,并对传统教育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儿童与课程》是记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实验结果,强调要把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系统和最集中的论述,杜威本人称之为他的教育哲学的最完全而又最详细的说明。
杜威的教育思想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 杜威的教育思想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各?专业教学都在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

杜威的教育思想1

杜威的教育思想1
杜威的教育思想
保山第八中学 汉眉君
主要内容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杜威生平和著作 三、杜威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四、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约翰· 杜威(John Dewey,1859— 1952) ,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 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 主义哲学家,进步主义教育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杜威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 响的一位教育家。美国著名思想 家克伯屈曾说:“就杜威在哲学 史上的相应地位来说,我把他放 在仅次于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 位置上。至于他在教育思想上的 地位,依我看,他是世界上还未 曾有过的最伟大人物。”
四、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哲学 (二)社会学基础(社会方面) (三)心理学基础(儿童方面)
(一)实用主义哲学



“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的 连续体。在这个统一的连续体里,经验和自 然、人和环境、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 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作用着, 相互连续起来,以至合而为一 。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要通过行动,从活 动中求得相应的经验,所以杜威主张“在做 中学”。 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只有“我”的经验 存在。 “一切学习来自经验” 。


3. 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能力,不要 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展; 要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 练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能力,导致机械的技能; 人的智力、情感、道德等等,都是天赋能力,是潜在 素质。教育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优 秀者”就是天赋能力发展得好的人。

评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评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杜威是弟国著名的教育家理论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他是继皮尔士之后,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践和运用,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家。

杜威的教育活动与他的政治主张相联系,适应了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被美国统治阶级所尊崇。

杜威一生著述宏富,其著述大都直接或间接地论及道德或道德教育。

杜威最主要的伦理学和道德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l897)、《教育中的伦理原则》(1897)、《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我们怎样思维》(1933)、《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1913)、《明日之学校》(与伊夫林·杜威合著,19巧)、《民主主义与教有》(一916)等。

《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早期的一个纲领性教育著作。

该著作从美国“工业制度”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根变化,以及教育应当怎样适应这种变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教育上的各种问题,尖锐抨击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应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到儿童生括上来,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肴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的真正的方法等等‘在书中,杜威把教师称为“真正上帝的代言人,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学校与社会》是杜威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一本。

杜威首先从美国“工业制度”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以及教育应当怎样适应社会的这种变化,来论述教育的一切问题。

提出学校在教材和教法上进行根本变革,主张把各种类型的作业、自然研究、科学常识、艺术、历史等引进学校,使学校成为他所设想的“雏形的社会”,儿童在其中受到种种熏陶和感染。

杜威把新学校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上来的行为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哲学的“最完全而最详细的”阐明,既对以前进步教育实验进扮了总结和发展,也是对当时进步教育运动所作的最明确而详尽的阐述。

杜威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探析

杜威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探析

杜威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探析作者:谢娜罗俊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6期[摘要]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宏大精深,其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笔者从这三方面入手,试图探析这三大主要命题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杜威;教育理论;基础杜威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是1897年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条》,这是杜威早期的一个纲领性的著作,篇幅虽短,却透彻地阐明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杜威以后的教育著作都是对它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三个命题皆于此著作中被提出,此后一直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主旋律,成为杜威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从而也构成了杜威整个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杜威自1885年发表第一篇教育论文《教育与妇女健康》到1952年发表最后一篇教育沦为《[教育资源的使用]一书引言》止,这70年里教育论著十分丰富,但其内容并不驳杂烦乱,而是主题明确,论证精微,至始至终有这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

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强调教育要立足现实,立足当前,而不是为未来做准备。

“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主要是从其实用主义哲学理论基础出发的。

因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立足于实际的生活,然后以积极行动来获得最佳的成效。

对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来说,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正是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19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美国,杜威是公认的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深受黑格尔哲学、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系统地阐述了实用主义的论题,并将实用主义的影响推向全社会,从最广泛的视野论述实用主义的主张。

杜威把实用主义哲学同人类社会的事务特别是教育联系起来,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很显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具体应用。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生平及著作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出生于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柏林顿城一个小商之家。

20岁从本州大学毕业后,到乡间中学执教二年。

后又入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教育和哲学。

1884年获博士学位。

189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

1896年创办包括幼儿部在内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或称“杜威学校”),实验并补充、完善了其教育理论。

1904—1930年(退休)一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其间曾于l 919年来华讲学,长达二年之久,对我国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

平生著述众多,有论文815篇,专著44本(其中11本论教育)。

教育代表作是:《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明日之学校》(1915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经验与教育》(1938年)等。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其核心概念是“效用”。

它首先为皮尔斯(1839一1914)提出,后由詹姆斯(l842—1910)予以发展。

杜威集其大成后运用于教育,提出:“哲学是教育的一般理论”’,“教育是哲学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杜威的实用主义表现在真理论上为“工具主义”,认为哲学是人用以辨别方向,适应环境和整理世界秩序的工具;表现在认识论上为主观经验论。

他反对提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认为这种争论毫无意义。

在杜威的所谓经验中,便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作为经验主体的人和作为经验客体的自然都包括在内。

在阐述自己的认识论时,杜威极端强调操作、行动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观念、知识、经验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行动中得来,声称“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

还曾写道:“在我的教育著作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关系的学说。

”这一学说构成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机能主义心理学与本能论心理学杜威的心理学理论具有二种有内在联系的表现形式。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人性论的新视角及其教育意义

文化性关照不够 , 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 体个体人 性发展 变化的 过程角 度看 , 人性是 人以先 天的遗 传 和发育为基础 , 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 自我选 择而生成 和发展 的内在 特性。它包 含习性、 秉 性、 共 性、 天 性、 自性 , 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 , 构成了人性动 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 适切地阐 释教育场域 的 人性问题 , 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 刻理解 : 教育的核心意义 是促进人性 发展与完 满 ; 教育 的 起点 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 ; 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 觉、 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 能力 ; 人 性化教育 是提升人性 的 必由之路。 关键词 : 人性 ; 人性论 ; 五性 人性论 ; 人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 G4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 - 1298( 2010) 06 - 0011 - 11
12
教育学报
2010 年
益人 、 存在人 、 关系人 等人性预设并 探讨了 其教育意蕴。毫无疑问, 这些观点作为教育的人性 论基础为我们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次认识与理解人 性问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都具有特定 的历史价值与理论价值。但由于对教育场域特质关 照不足, 它们之于教育存在下述场域适应性方面的 局限。 ( 一) 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关照不够 既有的人性观多数以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 试 图寻找唯一的不变的一般人性 , 并用一个最形而上、 最简洁最明了的概念来概括, 其结果必然是把人看 成是抽象的人, 言之所及的人性必然是抽象的 , 远离 个体生命的普遍人性。而教育场域中的人是 处在 一定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具体的、 通过知觉实际被给 予的 , 能够在经验中观察到的 现实的人 ; 不是由 符号、 图像、 逻辑所构成的抽象的存在, 不是反映着 固定不变的共同人性的 类存在物 , 也不是一个离 [ 12 ] 群索居的现实的 唯一者 。 他们是 现实单个的 社会存在 , 是在相互作用中把他人、 社会纳入于自 己的本质之中的社会的人, 亦是承载生命的个体的 个性化存在。对人类整体的抽象的人性认识, 割裂 人性与个体生命的内在关联, 不足以解释现实中学 生丰富多彩的人性及其变化, 而且会导致教育无视 学生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及其存在价值, 难以切实地 促进学生发展。例如, 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把文化情 境中才有的, 人们依据伦理价值判断标准对人的行 为的评价作为人所共有的天赋人性 , 既把人性抽象 化、 预成化 , 也把丰富复杂的人性窄化、 简单化、 静止 化了。以它们作为教育的人性基础 , 不仅难以解释 教育场域中学生人性的丰富多样性 , 而且必然导致 教育工具论、 教育对象客体论、 同质论。即把教育视 为外在于人的成长的手段, 把学生视为统一加工的 对象 , 使属人的教育或者仆伏于抽象人性被动适应 , 或者凌驾于人之上, 强制改造人性。教育史上 , 以性 善性恶论为基础而长期存在的两种教育观 内 展说 与 外铄说 即分别反映了这些特点, 尽管它们 分别重内重外, 貌似对立 , 但其在人性问题的出发点 上却是相同的, 这也是它们都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并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又强调说 : “ 生长 是 生活 的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组 成 部
1 . “ 从 做 中学 ”
会” 的具 体 要 求 来 说 , 杜 威 分 。
特 征 , 所 以 教 育 就 是 生 提 出 , 一 是 学校 本 身 必 须 长 。” 在他看来, 教 育 不 是 是 一种 社会 生 活 , 具 有 社
愿 望 ,对 活动 具 有 强 烈 的 兴趣 ,
对 此 要给 予特 别 的重视 。
同时 , 杜 威 并 不 同 意 教 师 采 取
与 现 在 的 社 会 生 活 经 验 相 联 系 “ 放手 ” 的政 策 。他 认 为 , 教 师 如 的情 境 : 二 是 使 儿童 有 准 备 去应 果采 取 对 儿 童 予 以放 任 的态 度 , 儿 童 产 生 对 解 决 问题 的 思 考 和 任 。在 杜 威 看 来 , 要 么 从 外面 强 加 于 儿童 , 要 么让 儿 童 完 全放 任
就 教 育 本 质 提 出 了他 的基 过 程 在 它 的 自身 以外 无 目
“ 学校 即社 会 ” 。
但是, “ 学 校 即社会 ”
本观点, “ 教育 即生活 ” 和 的 , 教 育 的 目的 就 在 教 育 并不 意 味着 社 会 生 活 在 学
的过 程之 中。其实 , 他 反对 校 里 的 简 单 重现 。杜 威 又 的 是 把 从 外 面 强 加 的 目的 认 为 , 学校 作 为 一 种 特 殊 的环 境 , 应 该 具 有 3个 比 1 . “ 教 育 即生 活 ”
_ l l 球 ・ l 篼蛹谳鲮 *
杜威的教育思想
美 国教 育家 杜威 ( 1 8 5 9 — 1 9 5 2 ) 是 实用 主义教 育思 想 的代表人物 。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基于上述种种情况,许多美国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纷纷倡说教育改革,进行教育实验,寻求新的教育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从欧洲传来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方法,如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赫尔巴特、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和欧洲劳作教育、新学校运动等等,给他们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从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萌发了进步教育运动,杜威的教育思想既是对他以前的进步教育实验的总结和开展,也是对当时进步教育运动所作的最明确而详尽的阐述。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目的在于改造旧学校,使新的一代具有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品质,能顺利地投入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去,并适应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借以稳固资本主义制度。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根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和他的社会政治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比当时任何一个美国教育家更要求用一种新的教育来适应由垄断经济所引起的美国社会生活的改变。

不难看出,贯穿在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一个主要思想是他的社会改进主义。

他期望“以合作的智慧的方法,去逐步代替暴力冲突的方法〞,“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根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在杜威看来,个人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而个人又总是存在于团体之中,但各种团体有着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成员、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规模和性质,因此,民主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团体内部和团体之间全部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多数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目的,热心于共同的福利事业,相互间有同情心,能平等相待和协作共事。

杜威说,民主主义社会最需要教育,且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要求,要求教育使人获得有效地参与共同生活的经验,“使每个人都有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兴趣,都有能促进社会的变化而不致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第163页〕。

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

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

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
余清臣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实验》
【年(卷),期】2003()1
【摘要】本文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经验人”假设的人性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并且考察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观和教学论等教育思想与这一人性假设的紧密联系。

【总页数】5页(P26-30)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人性假设;“经验人”;教育目的论
【作者】余清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论韩非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性假设--兼论对基础教育改革中建立新学生观的启示[J], 郭芳
2.杜威人性假设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J], 韩旭
3.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假设 [J], 柳珍
4.论杜威人性化道德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德育工作的启示 [J], 刘斯;
5.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 [J], 王愫;何齐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杜威; 教育理论; 人性思想
人性问题与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培 养人的活动, 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必然涉及到对人性的 理解。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 1859- 1952) 对 人性问题具有独到的认识, 其人性思想对其教育理论具 有深刻的影响。科学地认识杜威的人性思想, 对于我们全 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他的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传统教育相反, 真正的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进 步教育应该从基于儿童天性本能的观念、冲动和兴趣出 发, 激发儿童的这些冲动, 并指导儿童的活动。真正的“儿 童中心”是一切遵循儿童本性的法则, 因为儿童自己的本 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 并指出了起点。他进一 步 指 出 了 儿 童 常 见 的 四 种 本 能 — — — 社 交 本 能 、 制 作 的 本 能、探究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他说, 这些本能是儿童积 极生长所依赖的重要资源。
理论探讨
江西教育科研 2007 年第 11 期
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
○王 愫 何齐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对人性具有独到的见解, 具体表现在关于人性的不变 与可变、“经验人”的人性假设、 人 性 与 民 主 、人 性 与 道 德 等 几 个 方 面 。杜 威 的 人 性 思 想 对 其 教 育 理 论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他 的 “儿 童 中 心 ”观 、关 于 经 验 在 教 育 中 的 作 用 、关 于 民 主 主 义 与 教 育 的 关 系 以 及 道 德 教 育 的 理 论 等 均 建 立 在 其 人 性 思 想 的 基 础 之 上 。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 杜威认为民主主义理想与人 性不仅没有冲突, 而且把教育作为实现民主主义的手段, 更是和人的本性相容的。
4. 人 性 与 道 德 由于传统的人性论将意识抽象为一个完全独立的 存在, 这就使得个体的人与周围环境( 既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 也包括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相分 离。而这种分离“导致了一种人为的人性, 从而使人们无 法 在 分 析 性 理 解 的 基 础 上 对 之 加 以 理 解 和 有 效 地 引 导 。” [7]杜威 指 出 , “人 性 的 真 正 ‘法 则’即 是 个 人 在 联 结 中 的 法 则”— ——人和人联结的结构才是“环境”, 而各个人则是从 这些环境中汲取他的文化和人格资源, 并不断成长, 因而 其个体性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杜威认为, 我们需要借助一 门关于人性的科学方法和材料, 以便于洞察关于行为的 种种判断。因为如果没有这种以人性理论为基础的 “洞 察”, 道德的指导极易以无用甚至悲观收场。他认为是由 于人的科学的落后, 造成了社会道德的困境。 在杜 威 看 来 , 信 仰 、思 维 和 愿 望 等 影 响 社 会 道 德 的 因素是人的本性中那些不变的先天需要的表现形式, 它 们受社会制度和习俗的制约。人们应当培养一种科学的 人性观, 这样才能以科学而理性的思维, 正确地观察人与 人 、人 与 环 境 之 间 的 互 动 并 加 以 把 握 和 利 用 。应 该 发 挥 人 性在道德中的重要作用, 而不是让超自然的和神秘的东 西在道德中发挥主导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 道德和进行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 杜威的人性思想有四个重要的组成部 分。人性的不变论与可变论是其人性思想的核心所在; “经 验 人 ” 的 人 性 假 设 是 其 人 性 思 想 中 最 具 特 色 的 内 容 ; 他对于人性与民主的论述将其整个学术理论连为一体; 最后杜威关于人性与道德的理论是其道德教育的理论基 础, 是其人性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杜 威 的 人 性 思 想 对 其 教 育 理 论 的 影 响 杜 威 的 教 育 理 论 深 受 其 人 性 思 想 的 影 响 。他 的 不 少 教育思想, 如“儿童中心”观、关于经验在 教 育 中 的 作 用、 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的理论等都建 立在他的人性思想基础之上。 1. 从 人 性 的 角 度 论 述 “儿 童 中 心 ” “儿童中心”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他认 为真正的进步教育正应当把“儿童变成了太阳, 教育的各
产生变化。与人性的不变性相比, 杜威更加强调人性可变 的一面。他认为, 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类文明的产生本身 就是人性改变的结果。
2. “经 验 人 ”的 人 性 假 设 杜威强调, 人是一种不断进行活动并承受活动结果 的生物, 人生活的大部分内容是由经验组成的。他相信人 性是处于辩证过程之中的, 人性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而经验就是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 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他说: “( 经验是) 一种机能, 一种包罗 万象的活动, 在活动中机体与环境都包括在内。只有在反 省的分析的基础上, 它才分裂为外在条件— ——被呼吸的 空 气 、被 吃 的 食 物 、被 踏 着 的 地 面 — — — 和 内 部 结 构 — — — 进 行呼吸的肺、进行消化的胃、走路的两条腿。”[3]可见, 杜威 所说的经验与传统经验主义者的经验是不同的, 他认为经 验就是我们人类这一特殊的生物体验、经受自己的行为的 后果所形成的, 关于行为与后果之间联系的认识。而传统经 验论者所说的经验, 只是在反思过程之前的“原始经验”。 杜威的 “经验人”的人性假设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 一,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 杜威认为, 人是环境的一部分, 人既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环境的作用, 也不是与环境进行 对抗; 其二, 经验是人的价值体现之一, 只有经验的获得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其三, 经验是人本性需要的表 现形式, 从对食物的需要到对自由的需要, 经验是在满足 这些本能需要的同时使其发生相应改变的重要因素。杜 威的这种人性假设在他的人性思想和哲学思想中都占有 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 ‘经 验人 ’的 假 设 带 来 的 变 化 可 以 说 是 全 方 位 的 。 ”[4] 3. 人 性 与 民 主 杜威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和接受能力, 所以人们不 仅有能力实现民主, 而且在实现的同时人性也能得到充 分体现。他说: “民主的基础是对人性之能量的信赖, 对人 的理智, 对集中的合作性的经验之力量的信赖。”[5]杜威认 为, 没有对于人性的信念就无法谈论和实现民主。 杜威批判了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基于人性 不变论( 人性本恶) 提出的国家观。杜威认为人性无绝对
一 、杜 威 人 性 思 想 的 基 本 内 容 杜威对于人和人性问题非常重视。他认为, 必须对 传统哲学进行改造, 使哲学在促进人生问题的研究上真 正发挥作用, 成为探究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杜威的人性 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 性 的 不 变 与 可 变 杜威认为人的本性有其独特的构造, 并将人性分为 不变和可变的两大部分。他说: “我们首先必须承认, 在某 种意义上, 人性并不改变。我并不认为能够证明, 自从人 成为人以来, 人们的先天需要曾经改变过, 我也不认为有 什么证据足以说明, 在人今后生活于地球上的时期内, 这 些需要将会改变。”[1]他将不变的人性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 部分是人的本能、欲望等先天的需要, 另一部分是非身体 方面的根植于人的本性中的一些需要, 如合群的需要、领 导 和 服 从 的 需 要 、合 作 与 竞 争 的 需 要 等 。 杜 威 同 时 也 强 调 人 性 并 非 完 全 一 成 不 变 。他 在 论 述 人性的不变性之后, 紧接着就指出: “承认了在人的本性 的构造中有些不变的因素的这个事实以后, 我们容易犯 错误的地方是从这个事实所做出的推论。我们假定这些 需要的表现方式亦是不变的。我们假定我们习惯了的表 现方式如同其产生的需要一样, 都是自然的和不可改变 的。”[2]由此可见, 杜威认为虽然人性中存在着固定不变的 先天需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需要的表现形式也是 不可变的。他举了很多事例来论证这一点。例如, 谈到人 类的战争时, 有些人将战争归结为人类的本性好斗, 但是 杜威认为战争是一种可变的社会习惯。在他看来, 当社会 环境发生变化时, 必然出现新的适应它的行为方式, 旧的 本能和欲望将从新的渠道得以宣泄和满足, 这样就会形 成人性的新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人性中可变的部分会
作者简介: 王愫, 女, 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硕士 ( 江西南昌 330004) ; 何齐宗, 男,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博 士 ( 江西南昌 330027)
12
江西教育科研 2007 年第 11 期
的善恶, 有的是不变的自然本能和可变的社会性。因此杜 威的观点是, “虽然人的生物器官的可改 造 性 是 有 限的 , 但从总体上看, 人的天性有很大的可塑性。因为人性的可 变性或可教育性, 民主主义才有可能。”[6]
2. 以 人 性 思 想 为 基 础 强 调 经 验 在 教 育 中 的 作 用 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 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强 调 理 性 思 维 的 训 练 而 忽 视 经 验 作 用 的 现 象 。杜 威 从 “经 验 人”的人性假设出发, 改造了传统的经验 论 , 系 统 地 探讨 了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杜威说: “经验之要素有三: 第一是儿童固有之主动 倾 向— ——儿 童 之 主 动 倾 向 及 好 动 之 倾 向 。 第 二 是 受 动 性— — — 受 纳 之 能 力 。 第 三 是 因 主 动 、受 动 两 方 面 的 关 系 , 因此所生之变化, 即儿童受这个变化而将此变化保存。” [11]由此可见, 杜威认为儿童天性是经验中的关键 因 素 , 更 是经验能够产生教育作用的基础。 杜威指出, 经验是人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互 动, 经验与人及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食而不化的“知 识”只会贻害世界, 教育所培养的思维应当 是 一 种“经 验 中的反思”, 而不是书面化固 化 了 的 所 谓 “知 识 ”。他说 : “一盎司的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 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 中, 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 意 义 。”[12]他 认为, 教师应当依据自身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 来 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 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从而学会科 学地进行思维。在杜威看来, 真正的符合人性的教育, 就 应当是这样一种让儿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