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地理-上册-[课件]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阅读
校园平面图
b. 辨别方向的方法 ◎确定中心点
◎以中心点为中心,画出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
位标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c. 案例分析 A点在B点的__东__北____方向, C点在B点的__东__南____方向。
平移指向标至中心点,然后 标出中心点的四个基本方向。
(2)图例
①图例的概念 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②一些常用的图例
(2)图例
把下图图例补充完整。
山东省地图
省界 高速铁路
铁路 山峰 常年河、湖
(3)比例尺
①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比例尺 =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地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中国台湾岛地图
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观察以下地图,说一说三幅地图的比例尺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任务一
读明阳小区平面图,杜鹃家在1号楼,王朋家在3号楼。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2号楼到王朋家,图上的直线距离 是多少?实地距离是多少?
图上距离约为5厘米 实地距离=5×50=250(米) (2)杜鹃家在学校的___西__北____方向, 王朋家在学校的____东__北____方向。
医院
明阳小区平面图
有指向标的地图
旋转地图使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然后标出中心点的 四个基本方向(或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辨别方向)。
有指向标的地图
(1)方向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
a.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 辨别方向的方法
◎确定中心点 ◎过中心点沿经纬线画十字坐标,按经纬 线方向标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地理-上册-[课件]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多样的文化
内蒙古草原地区冬冷夏热,降水偏少,草原广阔。居民过 着游牧生活,传统民居蒙古包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比较干燥,黄土层深厚,直立性很强。在黄 土层中凿洞而居,冬暖夏凉。
任务二 1.比较下列民居的建筑特点及其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
传统民居
建筑特点
自然环境特征
西亚的民居 东南亚的民居
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大部分人 使用汉语。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盈利性教 育机构。截至2019年12月10日,世界162个 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 172个 孔子课堂。
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 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 入其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的人 数超过2 000万。自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 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
思与学
不产茶叶的欧洲为什么盛行饮茶
欧洲为什么不产茶叶?
茶树是喜酸性土壤的植物,pH4.5—6.5最适合茶树的生长。茶树是耐阴植物,漫射 光多、云雾缭绕的生长环境有利于茶叶品质。茶树对低温敏感,茶树生长的适宜温度 为20—30℃,茶树新梢萌发温度≥10℃。
欧洲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 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但最暖月又低于22℃。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都不利于茶树的 生长。此外,欧洲的土壤也不利于茶树的生长。
绍兴市位于长江以南,地势低平,雨量充沛,河网纵横,传统民居大多依河 而建,享舟楫之利。屋顶向两侧倾斜,覆瓦,以利雨水下泄。
北京绍冬兴冷的夏砖热瓦,斜春顶旱屋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北防京寒四避合风院沙,外围砌 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北京四合院青砖灰瓦、简洁质朴、方正对称, 体现和睦团圆、含蓄封闭、内外有别、长幼尊卑、均衡中庸等思想。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人教版7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7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要有初一上册地理学问,就必需学习,坚韧地、耐烦地学习。
这是整理的人教版7年级上册地理学问点归纳,盼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人教版7年级上册地理学问点归纳1-2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的球体。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围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3、0度纬线是赤道;0度经线是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只有一条0度纬线、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4、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仪上能画出很多条经线和纬线。
6、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7、假如所画的经纬XX图没有0度经线或者是180度经线,就看度数,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西增大的为西经。
8、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XX图上,度数顺时针增大的是东经,逆时针增大的为西经;在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XX图上,则相反。
9、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10、假如所画的经纬XX图没有0度纬线,就看度数,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向北增大的为北纬。
1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XX图上,推断南北纬要用以下规律:以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南纬;以北极为中心的,纬度是北纬。
12、0度(赤道)划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划分东西半球。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形成四季和五带。
第三节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divide;实地距离、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
B、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把比例尺化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具体;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略。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清单
印度尼西亚处在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三大板块之间
☆5.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①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
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6.板块之间的运动:
①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还在升高);(例如:地中海在缩小)
②板块张裂运动: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例如:红海在扩张)
☆4.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形状
圆(所有纬线圈与赤道平行)
半圆(两条经线才能组成一个经线圈)(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点)
长度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
经线长度都相等
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度数
0°~90°(北极:90°N, 南极:90°S)
0°~180°
重要
的经
纬线
0°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长的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回归线:23.5°N、23.5°S
极圈:66.5°N、66.5°S
0°本初子午线:东经与西经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线:
20°W、160°E
东半球:20°W—0°—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数量
无数条
无数条
5.经纬网定位
☆⑥5种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平原:海拔<200m,地形平坦;(绿色)
高原:海拔>500m,高原顶部平坦宽阔,外围坡度大;(土黄色)
山地:海拔>500m,地表高低起伏,坡度大;(黄色)
+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月食
发生月食时,地球 挡住一部分日光, 使地球的影子投射 在月面上,就像给 地球照镜子,使我 们看到了地球的球 体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一、地球的形状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 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的壮举。
代号
经度 本初子午线(0°经线 )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东经(E) 西经(W)
纬度 赤道( 0°纬线 )
向南、向北各分作90° 南纬(S) 北纬(N)
半球 划分
西经20°W、东经160°E组成的经线 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把地球分为 南、北两个半球
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叠加
经纬线相互垂直相交
一、地球的形状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2.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用相关的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掌握地球仪上经纬线以及经纬度的划分,能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
面某一地点的位置。 4.知道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能正确判断某一地点所属
0° 本 初 子 午 线
东经
20
30
180°
160°E
大大为西,小小为东
西半球:西经大于20°W, 东经大于160°E
东半球:西经小于20°W, 东经小于160°E
判断哪个半球?A、B、C、D经线各是多少度?
A
B
160°E 西半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班级:姓名第一章地球1、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1)麦哲伦环球航行;(2)看帆船出现的过程(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3)月食现象;(4)地球的卫星照片;(5)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赤道最长,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指示东西方向特点相互平行;纬线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
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南北方向相交于南北极点;4、低纬度:纬度°~30°中纬度:纬度30°~60°高纬度:纬度60°~90°5、南北半球的判断:北纬(N)在北半球,南纬(S)在南半球,赤道(°纬线)是南北半球和南北纬度的划分界线。
6、工具半球的判别:本初子午线(°经线)是工具经度的划分界限;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线;小于20°W、160°E——东半球;大于20°W、160°E——西半球。
7、经纬度变革规律——向北增加的为北纬(N),向南增加的为南纬(S);向东增加的为东经(E),向西增加的为西经阅读90°(北纬)20°10°愈向北愈大赤道(南纬)°10°20°愈向南愈大90°第三课第四课.地球的运动9、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公转定义绕地轴旋转绕太阳旋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约1天约1年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太阳东升西落日夜长短变革、四序变革、五带(2)地球的公转(4)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示意图:夏至23.5秋分春分23.5冬至节气夏至冬至春、秋分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日期6月22日12月22日3月21日日夜长短变革状况北半球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日夜相等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夜短日夜相等极地四周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昼夜相等有极昼极夜无极昼极夜、直射(3)五带的划分:①依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2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体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总结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等;2.通过地球公转的相关视频,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利用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四季的变化、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现象的内在联系。
评估任务1.自主阅读教材,观察公转动画,说出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总结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2.结合公转视频和相关示意图,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四季的变化、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现象之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地球是在自转的,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提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那么,公转是怎么样的呢?能够结合自己的常识判断地球的形状。
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探究1.观察公转动画,阅读教材,说出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观看视频,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3.观察太阳直射点示意图,明确太阳直射点。
4.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动动态图和教材图1.21(二分二至日),辨认不同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理解记忆北半球的四季月份,以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5.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示意图,并自主动手绘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
理解记忆不同区域,一年中太阳直射次数。
6.观察二分二至昼夜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移动动态图。
回答相关问题,并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规律。
出示动画,演示地球公转。
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是什么?播放视频:地球公转。
回想一下,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变化、五带划分、昼夜长短、影子长短的变化。
追问: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呢?出示太阳直射点示意图。
(说明太阳高度角与太阳直射点)补充:太阳直射的热量更集中,辐射更强。
1.出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动态图和教材图1.21(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不断的移动位置。
春分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直射赤道,冬至直射南回归线。
1.1地球的宇宙环境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①和太阳的距离适中
②有液态水的存在
③有大气层起保护作用
④是太阳系体积最大的行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自身体积和质量
不大不小,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①②③正确;
太阳系体积最大的行星是木星,④错误。
4.甲行星不适合生命存在,主要是因为甲行星( 、氧气等,④正确
某科幻电影讲述了人类为抵御小行星“π”的撞击,在月球部署月盾计 划拯救地球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图1为该科幻电影影视图,图2为太阳系 八颗行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小行星“π”最可能来自( D )
A.水星与金星轨道之间
B.金星与地球轨道之间
错误
知识点2 人类的太空探索
随着对关键技术的持续攻关,中国逐步具备了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和 应用能力。下图示意中国探索太空的部分方式。据此完成5—6题。
5.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该太空探索属于( B )
A.探月工程
B.火星探测
C.建设天宫空间站
D.访问小行星
【解析】“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此次太空探索属于火星探测,故
2.地球的天然卫星甲是( A )
A.月球
B.太阳
C.金星
D.木星
【解析】地球吸引月球围绕它运行,组成地月系,故地球的天然卫星甲是
月球,A正确。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迄今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读太 阳系示意图(图中圆圈大小大致代表行星体积大小),完成3—4题。
3.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是因为地球( A )
初中 地理
七年级人教 2024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中学地理教案设计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1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
(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4、亚洲之最:(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
(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一章综合复习-2024-2025学年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同步课件
(3)“‘斗柄回寅’,大地回春,周而复始”,主要是受 地球__公__转__(自转/公转)的影响。
(4)2024年春节期间,地球运行至图3中的__④_→__①___之间, 此时西安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昼__短__夜__长__。
1.太空科普授课当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 C )
A.甲 B.乙 C.丙 D.丁
2.此时贵阳市的昼夜长短情况大致是( C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出现极昼
(陕西咸阳三原二模改编)2024年2月10日是我国 传统节日春节。在早期观象授时年代,依据斗转星移定 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 周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图1为经纬 网图,图2为某日地球光照图,图3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探究。
东经越向东,度数越大;西经 变化规律 越向西,度数越大;东、西经
180°经线重合
从赤道向南和向北,各分__9_0_°__
北纬“ N”,南纬“S”
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越 向南,度数越大;北极和南极各 为 90°
3.重要的经线、纬线
0°、180° 经线
_2_0__°__W_、_1_6_0_°___E
环球航行→地球卫星影像。 2. 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_不__规__则__球__体__。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_6__3_7_1__千米,最大周长约___4__万千米,
表面积约__5_._1_亿__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_地__球__模__型__。 2. 表示方法: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
2024人教版新教材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内容解读课件(深度)
《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 Ø人教版2024 七年级地理上册演讲:**时间:2024.09.01前 言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明确提到了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
熟悉2024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
目 录《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目录结构比对《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各章节教学安排《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整体重要变化《地理新教材(2024人教版)》变化要点解读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2024年版教材与同学们谈地理——地理第一课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地图第一节地图的阅读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三节地图的选择和应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美化校园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世界的地形第三节海陆的变迁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五章居民与文化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城镇与乡村第三节多样的文化第六章发展与合作【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删除的目录l世界的语言和宗教l人类的聚集地——聚落新增的目录●地球的宇宙环境●地图的选择和应用●世界的地形●城镇与乡村●多样的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美化校园●【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第二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人类的太空探索) 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的地形(陆地地形 海底地形)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一节第六章新增的内容删除的内容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人口数量过多的影响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三节第五章第二章第三节数字地图的应用2012年版教材章节章首页标题课文随图思考思与学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2024年版教材章节章首页标题课文随图思考阅读材料活动随着课标在对知识要求方面进行了调整,本着不改变整体框架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相应的教材内容也围绕着课标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调整,有继承也有创新。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参考教案
第五章居民与文化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
2.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密度。
3.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初步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4.举例说明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5.能够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点,通过学习初步树立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的科学人口观,树立种族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问题导入: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达到80亿。
联合国网站“80亿人口日”栏目说,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5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出生的女婴,成为世界第80亿个人。
这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象征性婴儿”……展示图片,第80亿个婴儿降生地球村,人们忧从何来?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世界人口和人种”话题的探讨。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1.学生对照课本,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1)阅读教材P92图5.1,思考:我们知道了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但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①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怎样的?②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讨论交流展示,明确答案:①不断增长。
②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口快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持续下降。
(2)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什么来衡量呢?①小组合作完成教材P94、95活动。
②结合图,探讨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③读教材P93图5.2,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起来,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找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析原因。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4)认识风包括风向和风力。
风矢由风向杆和风羽两部分构成。
风羽用来表示风力,风向杆用来表示风向。
我们说的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由有风羽的一端吹向无风羽的一端。
这幅图表示的就是东北风(12 m/s)6级。
风羽用与风向杆垂直的横杠或三角形表示风速大小。
风羽的每条长横杠表示4米/秒的风速,短横杠表示2米/秒的风速,三角形表示20米/秒的风速。
【学生活动】“八面来风”:学生抢答各个风矢表示的风速和风向。
【过渡】要了解天气预报,除了要知道天气预报的内容,还需要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3.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小组比赛:两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完成天气符号和含义的连线,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过渡】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模拟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了。
【学生活动】“小小主播”:学生上台完成教材活动——关注天气预报,合理安排生活第1题(播报2023年2月7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
【提问】天气状况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那么人类活动能影响天气吗?阅读教材“思而学”栏目——人工能影响天气吗,讨论人类哪些活动会影响天气。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天气。
【小结】人工影响天气给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好处。
人类自古以来“呼风唤雨”的梦想已经不是天方夜谭了。
未来,气象部门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使之在保护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短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 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纬线和经线 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球的形状
❖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延续了几千年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盖天说
浑天说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 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 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 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大地是球形的 结论。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所做的科 学论证。
(1)经线的形状 半圆形
北极
(2)经线是否等长 等长
(3)经线所指示的方向
南北
南极
经度
北极
0
地东
度
轴 地心
经
经
60
线 60度
度
南极
00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 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又称本初子午 线。
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 西经200,东经1600 (西经)1800 (东经)
西经450 450W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从赤道开始,向两极逐渐缩短,到极点 时成一点状。 东西方向
赤道( 0o ) 向北、向南各分为90°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几
90o
条 重
66o34’
北极圈
要
的 23o26’
北回归线
纬
线
0o
赤
道
23o26’ 66o34’
南回归线 南极圈
90o
66o34’ 23o26’
纬度
北极(北纬90度)
北
半 球
A
北纬40度(N)
南 半
地心
40度 40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说课稿
唐晓梅
沈阳市第一四五中学
2009-11-21
天气和气候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章内容,我将从新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和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课程标准要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对学生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有发展有用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一)依据课标要求,我确立《天气和气候》这一章的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气候和气候各要素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二)本章共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节的内容,每节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二、教材分析:
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的知识,是学习以下各个章节,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
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区域特征,不仅要掌握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还应该理解气候在形成地理环境及区域特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在教学中,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容易弄混,要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各自特点
课程资源:
无形资源:学生和教师,考生和认知水平和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知认水平等
校内资源:实物教具,多媒体
网络资源:与本学科有关的网站
习题资源:各种习题册和填充图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道,提高学习兴趣,也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地理知道的习惯,培养人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
1、问题引入,判读卫星云图
学习收看电视天气预报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判读卫星云图是其中的学习难点。
针对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先弄清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表示的含义,然后出示一幅中国气象卫星云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哪些地方有雨或者是阴天?由于学生没有学过区域地理,指范围就比较困难。
因此,我就让学生用红外线指示灯在屏幕上圈画。
这样,就把一个难的问题简单化了。
学生也觉得很有趣。
2、寻找规律,巧记天气符号
认识并熟悉常用天气符号是学习收看电视天气预报的重点。
由于这些常用天气符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容易混淆。
所以,我就采用探究式学习法和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归纳出记忆这些符号的方法:比较记忆法、规律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
我又通过电脑课件随机显示这些天气符号,让学生快速口答,进而达到乱熟于心的程度。
3、实际应用,测量气温
①工具:温度计
②表示方法:℃,读作“摄氏度”
③次数:一天4次(8时、14时、20时、2时)
4、化繁为简,逐步分析:
气温的分布:等温线的介绍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的分析
学生读书课本第56页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问题(书上活动)。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干旱的地区各分布中哪里?
4、巧记气候分布:
(1)显示闪动赤道、南、北回归线,让学生指出这是哪一带?(热带)然后依次闪动显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引导学生逐个观察、对照、填表。
(2)显示闪动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让学生指出这是哪两带?(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闪动显示温带气候类型,让学生指出温带有哪些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继而引导学生逐个观察、对照、填表。
(3)让学生指出寒带的范围(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然后闪动显示寒带气候,让学生观察、对照、填表。
(4)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青藏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
然后闪动显示高原山地气候,使学生知道其主要分布在世界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使学生记住各气候类型的名称,知道各气候类型分布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1)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分别位于北温带亚欧大陆的西岸、内部和东岸,各组说说所在地是什么样的气候类型?(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大
表中。
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并让学生填在课本P
59
A、B、C三图每小组分配一幅,根据各
(2)还是分成三组学生,把课本P
57
自小朋友对当地气候特点中气温和降水的描述,结合学过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知识,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讨论三位小朋友各自家乡所在的地区是什么气候类型,并指出这种气候类型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
(A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B为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C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的东岸)
(3)教师指图,让学集体和个人回答相结合,说出所指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
(4)让学生独立完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各有哪些气候类型,名称填在课本P59表中。
(5)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说说当地是什么气候类型。
(6)组织学生进行说气候类型名称,指该气候类型的分布接力游戏。
教师先说一个气候类型的名称,指定一名学生上来在图上指出其分布地区,该生接着说一气候类型名称,并指定下一名学生上来指图……谁说不出名称或指不出分布,中断了游戏,表演个节目。
以上是我对《天气和气候》这一章的理解和设计,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