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一)
浪漫主义管弦乐描摹手法的经典之作——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的内容与结构关系探论
J oURNAL OF TI ANJ N ONS I C ERVAT ORY OF M US C ( OUNDS OF NAT I S URE)
雷 兴明
LEIXig—m ig n — n
浪 漫 主 义 管 弦 乐 描 摹 手 法 的 经 典 之 作
过程 与模 仿 痕 迹 。
我 们 知道 , 种 艺 术 门类 之 间 既 存 在 着 它们 的 内 在联 系 , 存 在 着 它 们 各 自的擅 长 与 不 同 的 各 又 表 达 方 式 和特 点 , 比如绘 画 、 学 、 剧 、 乐 等 等 , 此 勿 用 赘 述 。但 在 R ・ 特 劳 斯 的这 部 交 文 戏 音 在 施 响诗 中 , 评论 家甚 至认 为作 曲家 试 图在 与“ 万 提 斯 竞 争 ” 意 思 是 作 曲 家 试 图 以 音 乐 的 描 写 有 塞 ∞, 性 来 比赛 塞 万 提 斯 笔 下 的唐 ・吉 诃 德 。慕 尼 黑 音 乐 评 论 家 、 论 家 鲁 道 夫 ・ 易斯 曾如 是 说 : 理 路
理 查 ・ 特 劳 斯 交响 诗《 ・吉诃德 》 内容 与 结构 关 系探 论 施 唐 的
内容提 要 : 根 据 西班 牙小说 家塞 万提斯 的 同名 小说 而创 作 的 交响 诗《 ・吉诃 德 》 德 国后 期 唐 是
浪 漫主 义作 曲 家理 查 ・ 施特 劳斯 的众 多杰 出作 品之一 , 章 简 介 : 兴 明 (9 6一) 男 , 士 , 津 音 乐 学 院作 曲 系 副教 授 , 士生 导师 ( 津 ,0 1 1 。 雷 16 , 博 天 硕 天 3 0 7 )
3 5
天 津音 乐学 院学报 ( 天籁 )0 9年 第 2期 20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摘要:一、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简介1.理查·施特劳斯简介2.交响诗的定义与特点3.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创作背景及影响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作品分析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唐璜》3.《英雄的生涯》4.《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三、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的艺术特点1.音乐形式上的创新2.音乐主题的发展与变奏3.管弦乐法的运用四、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1.作品引进与推广2.我国音乐家的借鉴与创新3.对我国交响乐发展的启示正文: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作品以交响诗最为著名。
交响诗是一种以文学、绘画或哲学观念为题材,用音乐手法进行创作的器乐作品。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还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始于19世纪末,当时他受到尼采哲学和瓦格纳音乐观念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作品。
其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是理查·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交响诗之一,该作品以尼采的同名哲学小说为题材,展现了查拉图斯特拉从隐居到传道的历程。
这部作品中的“日出”主题成为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旋律之一。
《唐璜》(Don Juan)是理查·施特劳斯的另一部重要交响诗,该作品取材于拜伦的同名诗作,以唐璜一生的冒险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是理查·施特劳斯的一部传记性交响诗,该作品以他自己为原型,表现了一位音乐英雄的生涯与心路历程。
《阿尔卑斯山交响曲》(An Alpine Symphony)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部交响诗,该作品以阿尔卑斯山为背景,描绘了登山者在山中的种种经历。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堂吉诃德》是奥地利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交响诗,根据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改编而成。
该曲以交响乐的形式表达了小说中主人公堂吉诃德豪情壮志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深受音乐爱好者喜爱。
下面将对这首交响诗进行分析。
该曲的曲式结构是典型的序奏与两个主题和尾声的形式。
整首曲目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序奏部分、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和尾声四个部分。
序奏部分开头的大型弦乐和乐器共奏的音符,创造了宏伟的氛围,表现了堂吉诃德的豪情壮志和梦想的气氛。
接着,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交替表现,音乐节奏迅猛,旋律跌宕起伏,展现出堂吉诃德冒险的决心和无畏的精神。
第一主题是最具标志性的旋律之一,由单簧管奏出,并一直贯穿整首曲目。
它的旋律优雅而轻盈,让人联想到堂吉诃德无拘无束的幻想世界。
乐曲中还穿插了小提琴和木管乐器的对话,让整个乐曲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主题则是由法国号吹奏,音调高亢,气势磅礴,象征着堂吉诃德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一主题以其庄严华美的旋律,展现了堂吉诃德进军战斗、追求理想的激情。
尾声部分则是曲目的最后一部分,由管弦乐器全体合奏,音乐旋律相对平稳,逐渐平息下来。
这部分音乐转变的平静表达了堂吉诃德最终走向失败、无法实现他的梦想的遗憾和无奈。
整首曲目的演唱分析中,除了乐器合奏之外,还需要注重指挥家的指挥和乐队成员之间的配合。
指挥家需要准确地捕捉到曲目中的动态变化和细微之处,合理安排乐队成员的演奏节奏和力度。
乐队成员则需要在指挥家的指导下精确地演奏每一个音符,同时要注意和其他乐器的配合,确保整体音乐效果的完美呈现。
对于演唱者来说,要通过表情和体态来传达曲目中表现的情感和形象。
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不同旋律的情感色彩及其变化,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给观众。
还需要有充足的声音技巧和音乐理解力,才能真正演绎好这首交响诗。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堂吉诃德》以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音乐表达堂吉诃德的豪情壮志和幻想世界。
最新-浅析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 精品
浅析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是继瓦格纳、勃拉姆斯之后,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他对整个晚期浪漫派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沃尔夫、马勒等人一同将晚期浪漫派艺术歌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一、艺术歌曲对于理查•施特劳斯的意义艺术歌曲在理查•施特劳斯的创作生涯中并不是最主要的,他的创作重心更多地倾向于交响诗和歌剧,但他对这种小型创作体裁始终有着偏爱,可以说,他的创作是从歌开始,以歌结束。
1870年,六岁的理查•施特劳斯为伯母写下《圣诞之歌》,到临终前的1948年留下遗作《锦葵》,此曲到1983年才被发现,在此之前《最后四首歌》一直被认为是他最后的作品。
理查•施特劳斯一生共创作了二百多首艺术歌曲,歌曲贯穿他一生的创作,也影响着他一生的几个重要节点。
二、在演唱中如何把握理查•施特劳斯艺术歌曲的特点一关于声音的要求理查•施特劳斯很多歌曲的歌词来自于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因此,要表现这些诗歌浪漫的格调和幽静、细腻的情感,就要善于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表现手法。
一般来说,演唱艺术歌曲大多用钢琴伴奏。
但理查•施特劳斯的许多艺术歌曲是用乐队伴奏,因此,演绎他的一些作品时需要一定的声音强度来表现其作品风格的,这样也会增强作品戏剧性的色彩。
在声音的使用上,要以头腔共鸣为主,不宜加入过多的胸声,尤其不能让声音在喉咙或口腔中,要在声音圆润清澈的基础上加进力度的变化和对比,以完美诠释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般来说,在演唱歌曲时往往越向高声区声音的强度越大,但在理查•施特劳斯的歌曲中,很多向上的、向高声区走的音程,却没有按常规让声音强度变大,而是有意识地使声音收住一些。
如此在音程上行时的控制,符合理查•施特劳斯一些歌曲音乐风格的要求,从而显出其合理性和作品的优雅。
这从很多歌唱家演唱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二关于旋律演唱理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在旋律上比早期浪漫主义德国艺术歌曲那种近似古典主义的典雅、内敛、规整、精致更富伸缩性,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则更为热情和富于戏剧性。
2022教招备考“西方音乐史”简答题练习: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
2022教招备考“西方音乐史”简答题练习: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2022教招备考“西方音乐史”简答题练习: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浪漫主义时期【简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2015教招备考“西方音乐史”简答题练习: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 - 音乐学科专业知识
2015教招备考“西方音乐史”简答题练习: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 音乐学科专业知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浪漫主义时期【简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诗的产生与发展】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它的产生,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息息相关,如音乐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相互靠拢的倾向,作曲家用器乐曲来表现文学题材的尝试,瓦格纳力图将歌剧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而同时交响曲则努力拓展表现范围,加强与诗歌、美术和哲学领域的沟通,在形式上,产生了将多乐章交响套曲紧缩为单乐章的愿望,交响诗正是综合上述所有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倾向应运而生的新体裁。
19世纪中叶,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始创了交响诗。
而在半个世纪之前,已有了交响诗的直接先驱——音乐会序曲,它是专供音乐会演出写作的交响音乐作品,大多为标题音乐,或取材于文学名著、戏剧、诗歌和历史神话,或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或表达某种哲学思想,通常为单乐章奏鸣曲式结构,交响诗是在音乐会序曲的基础上,扩大其规模,深化其内涵,逐渐发展形成的,但序曲与交响诗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
李斯特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作品,较著名的有:以拉马丁的诗歌为依据的《前奏曲》、根据歌德同名戏剧而写的《塔索》、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奥菲欧》和《普罗米修斯》、根据雨果同名诗写作的《马捷帕》、从考尔巴赫壁画得到灵感的《匈奴之战》、以席勒同名诗歌为基础的《理想》、取材于莎士比亚悲剧的《哈姆雷特》。
李斯特交响诗的结构特点有,一是将奏鸣曲式快板和奏鸣交响套曲的结构原则相结合,使得单乐章的交响诗往往具有四乐章套曲的结构特点,二是使用“主题变形”手法,使得交响诗中的每一个主题全部衍生自一个音调源头,在戏剧发展中既能体现不同的结构功能,又能相互保持联系,“主题变形”手法的典型运用体现在交响诗《前奏曲》中,这种手法对其他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二)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二)作者:黄惠力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5期摘要:本文以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作品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作品中根据不同的音乐结构功能及陈述类型上的差别,采用不同的乐器配置和音色对比方式进行的管弦乐法布局,进一步研究作者是如何运用各种配器手法来协调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进而总结斯特劳斯在乐队音色调配方面的经验,及其在交响诗管弦乐法布局方面所能体现的结构性意义。
关键词: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管弦乐法布局三、过渡、展开型结构中的结构性音色对比变化正如前面所讲,理查·斯特劳斯在为交响诗设计管弦乐法布局时,常根据乐曲各个段落不同的陈述类型以及它们在结构功能上存在的差别,采用不同的音色对比方式,对乐曲各个段落的乐器配置做相应的调整和改换,以丰富乐队的色彩性表现,配合交响诗文本情节发展,以及音乐的戏剧性展开需要。
下面我们通过了解过渡,展开型结构的功能特征,以及“结构性的音色对比变化”的音色展开的方式的定义,进一步剖析斯特劳斯如何在其交响诗具有过渡、展开型结构功能的段落,运用这种特殊的音色对比方式改变乐曲的乐器配置进行管弦乐法布局,使其交响诗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从管弦乐配器的角度来讲,过渡、展开型结构为了适应音乐发展的需要,使得传统意义上连贯发展的长线条的旋律线被“切割”,代之以动机的分裂、交叉,短句的移位、模进,使得织体结构被分解为许多长短不一的“碎片”,并迫使音色做出相对应的变化,乐队色彩的变化和交替也较频繁,音色节奏的变换频率也随之加快变得活跃起来。
另外,“结构性的音色对比变化”主要是指在“乐曲中的某些段落,它们的…陈述类型‟(曲式功能)或结构特点本身,即显示出明显的音色对比需求,和音色节奏做较为活跃的处理的可能性,这时,作曲家可以根据表现上的不同意图,采取各种手段,形成程度不等的色彩对比”①。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曲结构的关系(二)
音 乐发展 的需 要 , 使 得传 统 意义 上连 贯 发展 的长 线 条 的旋
律线被“ 切割” , 代 之 以动机 的分 裂 、 交叉 , 短 句 的 移位 、 模
2小节 前最 背景 旋律a 3小节 动机 b
三支 挺倩 +竹风琴 小提辈 1 ( 和弦震青) 英网骨 + 单锭管 + 低肯 簧 + 太竹 +I f I 膏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三支长笛( 重拍强调) + 小提琴 1 ( 和弦震 音)
1小节 前景 太提琴 +大管 I 、 I I
正如前 面所讲 , 理查・ 斯 特劳斯 在为 交响 诗设计 管 弦乐
法 布局 时 , 常根 据乐 曲各 个段 落不 同的陈 述类 型 以及 它 们
在结 构功能 上存在 的差别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 不 同的音 色对 比方式 。 对 乐
曲各 个段 落 的乐器 配 置做相 应 的调 整 和改 换 , 以丰 富乐 队 的 色彩 性 表现 , 配合 交响 诗 文本 情 节 发 展 , 以及 音 乐 的 戏 剧性展 开需要 。下面我们通过 了解过渡 . 展开 型结构的功 能 特征 , 以及 “ 结构 性 的音 色对 比变化 ” 的音 色展 开 的方 式 的
低音捏幕
段落 , 它们的 ‘ 陈述 类 型 ’ ( 曲式 功 能 ) 或 结 构 特 点本 身 , 即 显 示 出 明显 的音 色 对 比需 求 ,和 音 色节 奏 做 较 为活 跃 的 处 理 的可 能 性 ,这 时 ,作 曲家 可 以根 据 表 现 上 的不 同意 图, 采 取 各种 手 段 , 形 成程 度不 等 的色 彩对 比” ①。因此 , 也 可 以说 在 这种 对 音 色 对 比 的强 度及 音 色 节 奏 变 化频 度 上 有 着 较 高 要求 的过 渡 、 展 开 型结 构 中 . 运用 “ 结 构 性 的 音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交响诗《堂吉诃德》被誉为音乐史上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西班牙文学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为灵感,展现了该小说中主人公堂吉诃德的冒险故事。
作曲家通过音乐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堂吉诃德的形象,使得这部交响诗成为了音乐界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的演唱分析。
要理解《堂吉诃德》这部交响诗,就必须了解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冒险者堂吉诃德的故事,他在追求理想和幻想的道路上经历了种种离奇的冒险。
施特劳斯在创作交响诗时,通过音乐语言精准地展现了小说中的情节和情感。
他使用了大量的管弦乐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音乐手法,将堂吉诃德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冒险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交响诗的开头,我们听到了浓烈的弦乐,音乐仿佛在描绘着广袤的土地和无限的冒险。
这部分音乐的音调起伏跌宕,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冒险的气息。
施特劳斯运用了强烈的音乐对比,通过管弦乐器的变化,交响诗中表现了堂吉诃德从平凡的人生转变为冒险家的过程。
观众仿佛可以听到堂吉诃德奔驰在无尽的旷野中,一路上充满了挑战和磨难。
然后,交响诗进入了第二部分,音乐开始轻快起来,展现了堂吉诃德的幻想和理想。
一些华丽的音符出现在乐曲中,仿佛在展现堂吉诃德脑海中的奇幻世界。
施特劳斯运用了高亢的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让音乐充满了激情和幻想。
观众仿佛置身于堂吉诃德的梦境之中,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向往。
在交响诗的高潮部分,音乐真正展现了堂吉诃德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
施特劳斯采用了激昂的音乐旋律和强烈的节奏,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管弦乐器仿佛在歌颂堂吉诃德的勇气和决心,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英雄。
整个乐章中旋律变换多端,表现出堂吉诃德经历种种苦难后的坚韧和勇气。
交响诗唐璜小提琴乐队片段的演奏
关键词:《唐璜》;小提琴片段;演奏要点
在乐队演奏中,为检验演奏者的乐队演奏能力, 看其是否有乐队演奏经验,需要通过演奏乐队片段来 判断,乐队片段测试已经成为乐队演奏领域中规定的 考试内容。这种测试不仅能够检验演奏者是否具备过 硬的演奏技巧,而且还能检验出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 与把握,包括对作品风格、音乐形象、速度、节奏、 力度、表情记号等的把握与诠释。交响诗《唐璜》小 提琴乐队片段有极高的难度,对演奏技巧的要求很 高,需要演奏者能把握演奏要点与演奏方法,掌握其 中速度的快速,才能将音乐演绎的生动形象且富有表 现力。
满自信与骄傲、具有极大生命力与征服欲的鲜活唐 璜,再由铜管乐器对这一主题又一次重复,使唐璜的 气势披上了一层英雄色彩。在描述唐璜第一次恋爱时, 采用小提琴和木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方式,柔和而优 美,好似情人间温柔耳语的交谈,但是旋律中又有一种 变化与任性,让听众觉得这不过又是逢场作戏的一段恋 情。此时,开头乐曲的动机音乐又一次响起,这预示着 唐璜又要开始寻求新的艳遇,于是在深沉的旋律中我们 能感受出唐璜对理想女性及欲望的渴求,小提琴独奏的 音乐使听众能够想象出理想女性的美丽动人、妖娆妩 媚,随后旋律逐渐宽广起来,进入了作品的首个高潮部 分,由整个乐队齐奏宏伟的篇章,让听众也能深切感受 到唐璜初恋时的欣喜与沉醉。
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呈示部配器分析及启示
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呈示部配器分析及启示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呈示部配器分析及启示《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ärung)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于1888年创作的交响诗,被认为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其丰富的管弦乐声部和细腻感人的情感描写而广受好评,也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死与净化》的呈示部进行配器分析,并探讨其艺术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呈示部(Exposition)。
在音乐作品中,呈示部是引入主题的部分,它为后续的发展部分奠定基础。
在《死与净化》中,呈示部通常被认为是从曲目开头到大管弦乐合奏前的部分。
它通过对主题素材的组织和发展,塑造了作品中的基本音乐结构和情感氛围。
配器是指音乐作品中不同乐器的编配和运用。
在《死与净化》中,施特劳斯巧妙地运用了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技巧,使呈示部充满了动态和张力。
首先,作品以独奏小提琴的高音演奏开始,伴随着清脆的钢琴和颤音弦乐,营造出悲伤而细腻的氛围。
这里的高音小提琴代表着“死亡”的主题,通过其高亢的音色表现出生命的脆弱与不确定性。
接下来,乐队中的其他乐器逐渐加入,如低音提琴和弦乐,增添了厚重的音色,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尤其是在大管弦乐合奏开始时,强烈的和弦和打击乐声音交织,使呈示部达到了高潮。
从配器的角度来看,《死与净化》的呈示部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艺术启示。
首先,通过运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技巧,作曲家能够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不同乐器的音色组合与演奏方式可以产生多样的效果和情感,给作品带来层次感和丰富性。
其次,恰到好处的配器能够为音乐作品赋予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表达艺术,通过适当的配器选择可以将作曲家的意图和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最后,配器还可以成为作曲家塑造音乐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编配,作曲家能够根据作品的需要,控制音乐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形成完整而有机的结构。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理查·施特劳斯是20世纪最杰出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他以其浪漫主义风格的交响乐作品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交响诗《堂吉诃德》。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施特劳斯丰富的作曲技巧和华丽的管弦乐编曲,更是一部通过音乐表达故事情节的杰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堂吉诃德》这部交响诗进行演唱分析,探讨其音乐内涵和演绎技巧。
《堂吉诃德》是一部根据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交响诗,共分为四个乐章:《堂吉诃德》、《唐吉诃德的冒险》、《甜蜜的爱情》和《堂吉诃德的归来与死亡》。
整部作品以堂吉诃德这位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为题材,展现了他的冒险故事、绅士风度和对爱情的追求,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
施特劳斯将这些情节通过丰富的管弦乐编曲和浪漫主义的音乐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演唱方面,《堂吉诃德》的演绎需要管弦乐团和指挥家具备高超的技术和表现力。
乐队应当能够准确地演奏施特劳斯精心设计的管弦乐部分,表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冲突和浪漫情感。
指挥家则需要通过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丰富的表现力,引导乐队将作品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队需要对施特劳斯的管弦乐部分有很高的技术要求。
施特劳斯的作曲风格以其极为复杂和华丽的管弦乐编曲而著称,他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交响乐器的音色和技巧,将音乐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
在《堂吉诃德》中,乐队需要准确地演奏出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如拨弦、吹气、击打等,以展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音乐画面。
乐队还要能够完美地协调各种乐器的合奏和对位,使得整个管弦乐声部能够音韵和谐地呈现出来。
这对于管弦乐团来说是一个极为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在平时的排练中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和音乐理解能力。
指挥家在演绎《堂吉诃德》时也需要具备丰富的表现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作为整个管弦乐团的领导者,指挥家不仅要对施特劳斯的音乐风格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要有能力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具体的乐队指挥。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交响诗《堂吉诃德》是20世纪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交响诗很好地展现了施特劳斯的丰富的交响乐创作才华,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表现力。
本文将分析该作品的演唱部分,探讨其音乐风格、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堂吉诃德》是一部由施特劳斯于1896年至1898年之间创作的音乐作品,它以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Cervantes)的《堂吉诃德》为题材,在音乐上呈现了《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整部作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以不同的乐章命名:《堂吉诃德与桑丘帕达纳》、《堂吉诃德的冒险》、《堂吉诃德对他永远的爱情》和《堂吉诃德之死》。
每一部分描绘了该名角色的不同经历和情感,音乐上充满了戏剧性、浪漫主义和史诗般的气息。
在《堂吉诃德》的演唱中,歌唱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展现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深刻诠释,同时还要应对施特劳斯繁复的乐曲编排和巨大的声乐技巧需求。
演唱者需要运用广泛的声音技巧,从深沉的低音到高亢的高音,从情感细腻的表达到力量强劲的演绎,都需要得心应手。
对于音乐剧情的理解和对角色的塑造也是至关重要的,歌唱家需要通过音乐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到角色的形象和情感。
在第一部分《堂吉诃德与桑丘帕达纳》中,演唱者需要展现出堂吉诃德对桑丘帕达纳的痴迷和迷恋。
音乐上充满了奔放的旋律和浓烈的情感,歌唱家需要在这部分中展现出对角色心理变化的理解和表现力,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堂吉诃德的激情与痴迷。
而在第二部分《堂吉诃德的冒险》中,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力量和技巧展现出堂吉诃德在冒险中所经历的艰难和危险,音乐上充满了挑战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歌唱家需要巧妙地运用声音来表现这些情感和变化,使观众能够共情到角色的经历之中。
浅谈十九世纪末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作品
我批评甚至自我怀疑、调整的乐观主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施特劳斯的下一部音诗作品,乐
曲名直接就引用了尼采的著作;副标题也是很直接地“自幼地依照 尼采精神”,这时他与瓦格纳以及叔本华真的可谓是背道而驰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首演于1896,施特劳斯本人亲自指挥并收 获了巨大的成功。这时他整体对于大型乐队写作的掌控能力可谓是 炉火纯青,他本人也说过“只有真正通过意义深长的复调,才能到 达乐队音响奇迹的顶峰”⑤,而这部作品中无以伦比的多声部安排以 及变化莫测的和声进行把他自己的观点展示地淋漓尽致。《查拉图 斯特拉如是说》开头灿烂的号角声主题可谓是施特劳斯最出名的乐 段了,这还要多亏了商品化的流行文化产物《2001太空漫游》。
施特劳斯真正形成成熟的独立风格与成功的作品是音诗《唐 璜》。这一部描绘男女关系、纯粹世俗作品的主题是那样的引人注 目,光辉灿烂的配器、无与伦比的复调织体、鲜明而且具有召唤性 的旋律、稳健的音乐步调都使得这部作品轰动一时,也确立了施特 劳斯一流作曲家的地位。
施特劳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音诗创作潮的收官作《死亡与 净化》是他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采用了绘画风格的手法(不规则 节奏的多声部织体结构,来表现灵魂离开身体时的心跳),而且具有 形而上学的特点。自然地,这部作品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事先 表示怀疑的汉斯利克都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的手法十分出色,这时 施特劳斯也取得了当时最杰出交响诗作曲家的声望。在这个时期, 叔本华对于施特劳斯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叔本华认为 音乐时高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非具象的“自在之物”。如果说绘画和 文学史表现了现象的东西,那么音乐就表现了本体,表现了意志本 身。②《死亡与净化》是施特劳斯跟随叔本华思想转向尼采思想前最 后一部交响诗。
理查·施特劳斯维也纳爱乐号角赏析
理查·施特劳斯维也纳爱乐号角赏析
理查·施特劳斯的《维也纳爱乐号角》是一首富有活力和表现力的交响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交响曲充满了欢乐、热烈的气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从曲式上看,《维也纳爱乐号角》采用了古典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乐章是活泼的快板,采用了奏鸣曲式,展现出强烈的激情和动感。
在这一乐章中,施特劳斯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号角、舞曲和庄严的合唱等,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二乐章是柔美的行板,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旋律和和声手法,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柔美的音乐形象。
这一乐章中,施特劳斯运用了大量的弦乐和钢琴,使得音乐充满了诗意和梦幻般的氛围。
第三乐章是快速的谐谑曲,采用了双主题变奏的结构,表现出幽默、轻快的音乐形象。
在这一乐章中,施特劳斯运用了大量的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活力。
第四乐章是热烈的快板,再次展现出欢快、热烈的气氛。
在这一乐章中,施特劳斯运用了大量的号角和打击乐器,使得整个乐曲达到了高潮。
从音乐素材上看,《维也纳爱乐号角》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音乐元素,如号角、舞曲、合唱等,同时又融入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如丰富的旋律和和声手法、诗意的音乐形象等。
这些元素的融合使得这首交响曲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总的来说,《维也纳爱乐号角》是一首充满活力和表现力的交响曲,通过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乐元素,展现出了欢乐、热烈的气氛。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演唱分析1. 引言1.1 介绍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的背景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为管弦乐团而作的一部交响诗,作于1897年至1898年间。
这部作品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西班牙文学中著名的骑士堂吉诃德的冒险经历,第二部分则展现了堂吉诃德与他的忠实侍从桑丘班扎的友情。
施特劳斯在这部交响诗中融入了大量浪漫主义的元素,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表现力。
他巧妙地运用管弦乐团的声音色彩和动态变化,让乐曲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情绪和氛围。
这部交响诗在当时的音乐界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施特劳斯作品中的一大代表作。
它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堂吉诃德》交响诗的演唱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施特劳斯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技巧,以及这部作品在音乐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1.2 探讨交响诗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是交响诗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在1897年创作的一部交响乐作品。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交响诗形式的经典之作,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音乐史上,交响诗被视为一种开创性的音乐形式,它突破了传统交响乐的束缚,引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叙事性元素。
通过交响诗,作曲家们得以在音乐中表达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让听众能够像阅读文学作品一样体验音乐的魅力。
2. 正文2.1 分析交响诗中的主题和乐章结构《堂吉诃德》交响诗的主题和乐章结构具有极其丰富的特点,充分展现了理查·施特劳斯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的才华和创意。
整部交响诗围绕着《堂吉诃德》这部文学作品的情节展开,通过音乐的表现来描绘不同场景和情绪。
交响诗的开端以庄严的序奏引出主题,将听众带入一个神秘而梦幻的世界。
随后的乐章依次展开,每一段都表现出不同的乐音色彩和情绪,如英雄的壮丽、爱情的柔情、冒险的紧张和悲剧的哀愁等,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交响诗主题形象的塑造r——论理查斯特劳斯《死与净化》配器布局
交响诗主题形象的塑造r——论理查斯特劳斯《死与净化》配器布局宋超【摘要】《死与净化》是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代表作之一,从标题上来看,这是一部具有哲理性内容的标题音乐,但它又完全可以当作一首无标题音乐来听,其音乐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回顾往昔的奋斗历程,当生命结束那一刻,他的灵魂离开躯体,得到净化升华".【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3页(P67-68,78)【关键词】《死与净化》;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作者】宋超【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交响诗也称“音诗”,它是一种由弗朗茨·李斯特首创的具有戏剧性、抒情性的单乐章管弦乐体裁。
在构思上,或体现一个哲学思想,或体现一种诗的意境,或和一定的文学题材相联系。
作为一种受标题文本启发发展而成的具备一定叙事性或戏剧性音响表现的音乐体裁,会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不自觉地产生无限遐想,感受由不同的“音响组合”所带来的富有意蕴的情景,场面或空间形态。
作曲家正是以“叙事”作为音乐创作的基本思路和表现方式,借助一定的音乐语言,向欣赏着传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和趣味,满足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内心冲突,变现戏剧矛盾,制造情感高潮等多种要求。
理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5-1949),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德国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被称作浪漫派晚期的随后一位大师,在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于1888年-1898年十年间创作的七部交响诗,对标题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将这一音乐体裁的发展推向了极致,并使其成为继李斯特之后浪漫派交响诗创作的重要代表人物。
《死与净化》是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代表作之一,从标题上来看,这是一部具有哲理性内容的标题音乐,但它又完全可以当作一首无标题音乐来听,其音乐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回顾往昔的奋斗历程,当生命结束那一刻,他的灵魂离开躯体,得到净化升华”。
理查·施特劳斯“音诗”的调性组织结构特征
28 乐府新声 (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8 年第 4 期 鲁道夫 · 雷蒂在《调性 · 无调性 · 泛调性》一书中将调性分为 “ 和声调性 ” 与 “ 旋律调性 ”。确实,任
何一个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人都能够理解和声可以帮助旋律确立调性,建立清晰的结构,这样一种以大 小调式为基础、采用主调和声织体形式,以紧张和释放、协和与不协以生存的根基。但是,雷蒂也认为有一种旋律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因素,自身就 能够表明调性的存在。这种调性不仅存在于广泛的非多声部音乐中,在多声音乐中也时有出现。
[ 关 键 词 ] 理查·施特劳斯 / 调性概念 / 调性的标签化 / 调性的多维度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8)04-0027-12
一、调性概念的历史演变和衍生
自古希腊起,迄今为止西方音乐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最为辉煌、灿烂的当属 1600 年前后至 1910 年左右的这三百年,这一时段的音乐也通常被称为 “ 古典音乐 ”、“ 共性写作时期的音乐 ” 和 “ 调性音乐 ”。 的确,依据广义的音乐史的风格来划分,“ 古典音乐 ” 包含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 三个历史时期;从写作的共性特征来看,这一时期的音乐多数都使用大、小调式以及调性功能和声的方 式进行创作;由于调性在这段音乐时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音乐史上又有将调性作为临界点,分为 “ 前 调性音乐 ”,“ 调性音乐 ” 和 “ 后调性音乐 ”。
和声如何表明调性以及在调性音乐中和声通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勋伯格在《和声的结构功能》一 书开宗明义的写到:“ 一个孤立的三和弦的和声意义是完全不明确的 [1]”。实际上和声意义的不明确是由 调性造成的,调性与和声意义的明确必须由一系列音高元素互相作用而形成,单独的某个和声材料也无 法确立调性。古典调性核心即古典调性确立的标志是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费蒂斯在蒙特威尔第的 音乐中首次发现了属七和弦,他认为,“ 属七和弦是 ‘ 现代调性 ’ 中至关重要的音乐元素,…… 现代调性 的起源时间大约是 1600 年 [2]”。而查尔斯 · 罗森却是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调性,他在《古典风格》一书中 指出:“ 调性是三和弦(它们基于自然泛音)的一种具有等级结构的安排。[3]” 对于调性现象的描述,前 者关注的是和弦序进之间的功能关系,而后者则是将调性视为一种 “ 主 —— 从 ” 的阶级关系。无论是哪 一种观点,对调性的阐述总是与和声紧密联系在一起,也都体现出调性的中心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中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与乐
曲结构的关系(一)
一、音乐的结构类型对管弦乐法布局产生的影响
浪漫主义时期,随着管弦乐法不断地演变、发展,配器技术开始摆脱长期束缚于其他音乐因素的地位,逐渐成为作曲技术中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同时作曲家开始对“音色”概念在管弦乐作品中起到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音色因素在他们手中有了独立的呈示、展开和布局线索,并逐步成为乐思陈述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赋予了它在音乐中的重要意义。
同时,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将音色的总体设计与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表现上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考虑。
根据音乐自身性质的不同运用相应的配器处理方式。
进而影响到作曲家对作品不同段落的具体乐器配置的变化调整。
由此可见,音乐作品自身的结构类型,就成为影响管弦乐法布局总体设计的最直接和密切的对应关系要素。
恰如美国艺术理论家L·博林在讨论诗歌的“体式”时所说。
“艺术最终还是个组织问题,它追求的是秩序,是形体”,艺术家的任务是:“把混乱的经验经过裁剪、安排,变为有意义的、有趣味的结构”。
那么,如何使管弦乐队的音色在音乐结构的总体和局部得到更加合理的设计、分配;如何在创作中构建合乎逻辑的管弦乐法布局以加强乐曲在呈示、展开、高潮、收束时的结构力,并获取丰富的管弦乐队的色彩表现力,以适应新的乐队思维,音色观念,以及音乐结构的发展变化,就成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非常重视的问题。
二、呈示型结构中的隐含性音色对比变化
在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中,大多数乐曲的曲式结构的构筑都是以适应交响诗标题文本内容情节发展和音乐的戏剧性展开需要为基础的,作曲家为了获得更具合理性、逻辑性的乐队管弦乐法布局,常根据各个段落的陈述类型。
以及结构功能上的差别。
采用不同
的音色对比方式和方法。
改变音色对比的强弱程度,同时在乐曲中各个不同的段落音色变换的频度和音色节奏的变化上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
在乐曲的呈示型结构中,音乐一般都承担着较完整的陈述、表达基本乐思的作用,它们往往具有较为单一的性质,并不包含过多的对比性的因素,“色调的统一”正是处理这一类型结构管弦乐法布局的出发点。
作曲家往往会采用某种连贯、统一的音色配置。
这主要是为了体现音色在横向上发展的相对的连贯,从而避免使音色对比的强度过大。
音色节奏的变化频率通常也会是较舒展、平稳的。
同时,斯特劳斯本着“于统一中寻求变化”的思想,在保持相对统一的基本音色因素的前提下,采用一种较为细腻的“隐含性音色对比变化”。
以增加乐队的色彩性表现和乐曲的艺术情趣。
对于“隐含性音色对比变化”的含义,在杨立青先生所撰写的《管弦乐配器法教程》中有这样的阐述:“在乐曲中,某些段落按其‘陈述类型’(曲式功能)以及结构特点来看,本没有采用强烈的音色对比的要求,但是,为了避免音响上的单调,有时可以在保持某种主导的基本音色的前提下,在乐队织体的个别层次中。
通过某些因素在乐器配置上的改变。
对总体音响进行修饰,以活跃音色节奏。
”在由此可以看出,“隐含性音色对比变化”的运用,只是对管弦乐队的音色进行局部的调整。
同时它所形成的音响色彩的变化通常也都是较为柔和的,音色对比的强度也是中度的、轻微的。
在斯特劳斯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乐曲的第一到第四十五小节,这是一个包含了乐曲的引子部分和由三个乐句组成的变化重复型乐段。
这里音乐主要表现了一个带有开场白性质的情绪活泼的引子动机和代表主人公蒂尔恶作剧性格的著名的“圆号主题”。
它非常具有气息悠长的抒情性——呈示型的特点,从旋律的构成及乐段结构上来看,它并不适合在横向上做过于频繁的音色变化,同时在其乐队的管弦乐法布局上色彩的反差也不宜过大,否则很容易破坏主题乐思在呈示时的基本色调,给人以凌乱、无序的感觉。
事实上,斯特劳斯在这里也基本保持了圆号演奏的主题旋律,以及由小提琴碎弓演奏的和声背景
作为主导基础音色的总体轮廓上的完整性。
但斯特劳斯又不时地加入新的乐器音色,与由圆号演奏的旋律前景和小提琴演奏的和声背景组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基本音色,形成各种不同方式的混合重叠强调,使音色在纵向上的组合关系发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各种不同音色在横向上进行转接、过渡,对横向音色线条的连贯性产生影响。
“隐含性音色对比变化”在这里的运用其目的,一方面是能够保持音乐主题性格的基本的色调,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因音色节奏的变化频度过于沉稳而可能在音响上产生的呆板、干涩的效果。
下面是笔者针对这个音乐片段所做的音色配置图示:
让我们把总谱与音色配置图示结合具体分析,斯特劳斯在这个具有呈示型功能的结构中,运用“隐含性音色对比变化”,在乐器配置上所做的改变及乐曲在音色节奏上的变化。
首先,在引子部分以小提琴音色做铺垫,由低音弦乐器演奏的和弦音及低音持续音支持旋律声部,木管乐器做局部“染色”,对乐队音响进行修饰,达到活跃音色节奏的目的。
从总谱的第六小节开始到第十二小节。
是以圆号演奏的主题旋律及由小提琴碎弓演奏的和声背景,作为主导基础音色对主题乐思进行呈示,随后木管乐器组全体进入,在两个节奏重拍上分别演奏F大调属和弦和主和弦。
在总谱第十四小节圆号演奏的旋律声部及小提琴碎弓演奏的和声背景再次响起,音色配置与前面六小节相同,紧接着在第二十小节的第三拍上由乐队全奏演奏的F大调六级和弦结束第一个乐句。
而后,在第二十一小节由两支双簧管演奏变形后的音乐主题,一直持续到第二十五小节换由两支单簧管进入演奏这个主题,直至总谱的第三十小节,在此期间依然还是由两个小提琴声部用碎弓来演奏和声背景,表现了闪闪发亮的背景色彩,这样的处理是为了能够保持小提琴音色的主导地位,使音乐素材的变化与主题材料不一致的地方能够尽量保持统一。
音乐自第三十小节的最后一拍开始,管弦乐队的音色配置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低音木管乐器与中音提琴、大提琴声部相混合,相隔八度演奏主题旋律,在第三十三小节圆号声部进入。
然后随着木管乐器的陆续添加。
在第三十八小节乐队进入全奏。
随后
是一个长达六小节的扩充。
直至第四十五小节音乐结束在F大调属和弦上。
在这个45小节的音乐片段中,音色节奏的变化非常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结合上面的音色配置图示可以看到,除了“圆号主题”在最初呈示时。
由圆号独奏的主题旋律持续了六小节以外。
竟然没有出现任何一种乐器的组合能够保持在三小节以上。
而由这两个唯一能够持续六小节的音色组合所构成的乐句,在这个段落管弦乐法布局上恰恰能够起到关键的稳定结构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