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的和谐思想
关于武术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
文 化中被视作一种 人生和道德 的至 高境界和追求 目标 。提
倡 “ 贵和 ”、 “ 持中”的和谐意识 ,有 利于处理现代社会
2 2武 术文化维 护社会和谐 安定的价值 .
221 ..武术产业促进社会经 济发展 周恩来 总理 曾指出 ,体育既 是一 种精神力量 ,又是一种 物 质力量 。体育在 经济发展 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 的作 用 。随
州 市共签 订经贸合 作项 目1 个 ,其 中外 资项 目总投 资2 美 9 亿 元 , 内资项 目总 投 资4 . 7 元 。投 资 领 域涉 及 机 械 、电 98亿 子 、食 品、商贸 、旅游和 房地产等行业 。武术作为媒介 在郑 州地方 的经济活动 中,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
222..武德 教 育 营 造 和 谐 的人 际 关 系
和谐是我 国传统 文化中的核心理论 ,贵和 持中的和谐 意 识,表现于两个方 面:一是 “ 天人合 一 ”,指人与 自然 关 系的和谐 。人 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服 从 自然规律 ,人 性 即天 道 ,道德 原则与 自然规律一致 ,人 生理想就是天人 谐调 。二是 “ 中庸 ”,指人际关系 的和谐 。强调对待事物
体验武术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追求身心健康的平衡。
我有幸体验了武术,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武术的魅力,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感悟。
一、武术的内涵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
它包含了哲学、道德、艺术、养生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武术,我逐渐领悟到以下几点:1. 武术的哲学思想:武术讲究阴阳平衡,刚柔并济。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把握平衡,既要勇敢面对困难,又要保持谦逊。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做到“以柔克刚”。
2. 武术的道德观念:武术强调“武德”,即武者应具备的品德。
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我明白了“礼义廉耻”的重要性。
武者要尊重师长、关爱他人,做到“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3. 武术的艺术表现:武术动作优美、刚劲有力,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通过学习武术,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4. 武术的养生功效:武术注重内外兼修,通过练习武术,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同时,武术还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二、武术的实践体验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成长。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坚持与毅力:武术学习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
刚开始学习时,我发现自己动作不规范,进步缓慢。
但在教练的鼓励和指导下,我逐渐克服了困难,提高了自己的技能。
这使我认识到,只要有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2. 谦逊与尊重: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谦逊和尊重的重要性。
武者要学会虚心向他人请教,尊重师长和同伴。
这使我明白了,只有谦虚待人,才能不断进步。
3. 团队合作:武术训练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
在团队中,我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训练任务。
这使我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4. 自我挑战:武术训练过程中,我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这种挑战让我更加勇敢、自信,也让我明白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促和谐的视角浅论传统武术蕴含的中国精神
的各 家各 派 , 尤 其是 中国传统 文化 的三 大支 柱儒 、
作者简介 : 朱承敏( 1 9 8 5 一
) , 男, 湖南郴州人 , 助教 , 硕 士, 主要从事 民族传 统体 育研 究。
・
9 7 ・
第3 5卷
昭 通 学 院 学 报
朱 承敏 , 王 锦 , 王 琼
( 昭通学院 体育学 院 , 云 南 昭 通 6 5 7 0 0 0 )
摘要: 运用 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 分 析 综 合 法 等研 究 方 法从 促 进 社 会 和 谐 的 角 度 对 中 国传 统 武 术 文 化
中蕴 含 的 中 国精 神 进 行 研 究 。研 究表 明 , 在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 中 国传 统 武 术所 蕴 含 和 体 现 的 中国 精 神 对 促 进 个 人 自身 的 和 谐 、 人 与人 之 间各 种 社 会 关 系 的 和 谐 以及 人 与 宇宙 自然 的和 谐 具 有 现 实 意义 。
3 、 分析 综合 法
已经 迫 在眉 睫 。传统 武术 作为 中国传统 文化 的 一 个重 要组 成部 分 , 它是 中华 民族 精 神 的 载体 以及 象征 , 它 所倡 导 的“ 仁 义” 、 “ 尊师重道” 、 “ 和为贵”
等思 想是 一笔 无 价 的精 神 财 富 , 指 引 着 人们 走 向 真、 善、 美 的 和谐 目标 , 特 别 是 在各 种 社 会 矛 盾 日
关键 词 : 和 谐; 传统武术 ; 中 国精 神 中图分类号 : G 8 0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 2 0 1 3 ) O 1 — 0 0 9 7 — 0 4
中国武术天人合
中国武术天人合中国武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之“天”,在中国文化原初的观念中有着多种意义:有自然的“天”,指的是客观性与实在性;有命运的“天”,体现的是具有必须承认的规律与必然性;有精神的“天”,反映的是自然规律的权威性和不可逆性;有德性的“天”,强调的是道德的本性与最后的根源。
其中“人”则是指涉足武学的芸芸习武之人。
这里的“天人合一”主要基调就是强调习武者要与客观外界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母体中涵蕴着“和谐”的潜质,习武者也就自然地把与外界的自然合拍、物我一体作为精神追求的最高指向和修养心性的人生课业去认真对待。
在此,习武者随着练习时日的推延和功力的增加,就不会再以逞强斗狠、征服他人作为其习武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习武认真体悟武学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解决人伦与人格、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
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古典哲学里的一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到武术中,首先表现为习武者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是自然界最优秀的部分,天地万物与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而人则是这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导因素,人道和天道是相近的。
基于这样的思想,使得习武者尤其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
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有云:“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一、身心统一的修养中国武术一直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身心统一的修养。
通过武术练习,人们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血液循环、呼吸系统以及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而通过对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武术练习者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培养内心的稳定和平静。
这种修养不仅有益于武术练习本身,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带来身心健康和平衡。
二、德育与道德规范中国武术注重德育,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武术源于古代的军事和防身技巧,讲究以德治人、以武守国。
在武术练习中,弟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合作,严守规矩和纪律,注重诚信和正直。
同时,武术还注重尊重生命,追求和平,以及对他人的和谐相处。
这些道德规范在武术练习中得到体现,并在练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得以贯彻。
三、哲学思想的体现中国武术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思想就是“太极”理念。
太极强调阴阳相互转化,追求平衡和和谐。
武术运用太极的思想,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追寻动静之间的平衡。
此外,武术还包含了孔子思想中的“仁”、“义”等观念,鼓励武术练习者做一个有担当、有道德的人。
通过这些哲学思想的体现,武术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从古代起,中国武术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无论是形意拳、八卦掌还是太极拳等,每一种武术都传承着特定的历史和传统,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同时,武术在表演艺术、戏曲以及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武术读后感
中华武术读后感引言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中华武术的书籍,我对其中所述的历史、技巧和哲学思想深感震撼。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华武术的理解和感悟。
历史悠久的中华武术中华武术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门综合性的技艺。
它不仅仅关乎身体力量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培养身心和谐的中华武术中华武术不仅注重锻炼肢体,更注重培养身心和谐。
通过长期的练习,武术可以使人的身体更加健康、灵活和强壮。
同时,武术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提高人的自信和毅力。
练武的人必须保持冷静、专注和坚持不懈的品质,这些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武术的技巧与哲学思想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技巧和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流派的技巧和招式,并解释了这些技巧背后的思想原理。
武术的技巧不仅仅是为了攻守之用,更是在于修身养性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武术中的哲学思想,例如“以柔克刚”、“行云流水”等,强调的是遵循自然的原则,追求和谐与平衡。
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得到世代相传和发展。
这本书也记录了一些世界级的武术大师和他们的故事。
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中华武术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
今天,中华武术已经成为世界上广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吸引着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结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华武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感到震撼。
中华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门涵盖历史、哲学和技艺的综合性学问。
它以其独特的技巧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练习中华武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升自身的身心素质,并将其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华武术提醒着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传统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武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技能的训练,传统中国武术更是一门深邃的哲学思想体系。
通过武术,中国人体验到了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武术哲学思想。
1. 功夫的本质:内外合一传统中国武术强调内外合一的原则。
内在修炼体现在呼吸调节、意念集中和内力的培养上,而外在修炼则体现在身体的柔韧性、力量的发挥和技术的运用上。
武术家通过内外合一的修炼,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仅仅是在武术技巧上的体现,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
2. 柔中有刚:阴阳平衡传统中国武术注重阴阳平衡的原则。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武术家在实战中,既要有柔软的技巧,又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力量。
这种阴阳平衡的理念不仅仅适用于武术,也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武术中,武术家通过阴阳平衡的修炼,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3. 心境的修炼:内功的重要性传统中国武术强调内功的修炼。
内功是指修炼武术者内心的修养和境界。
武术家通过内功的修炼,培养出坚定的意志力、集中的注意力和平静的心态。
内功的修炼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武术技巧的水平,更是为了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
4. 和谐共生:自然之道传统中国武术强调与自然之道的和谐共生。
武术家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从而学习到自然之道。
武术家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发展出了独特的武术技巧和招式。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武术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5. 修身养性:道德伦理的追求传统中国武术注重修身养性的追求。
武术家通过武术的修炼,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道德伦理。
武术家注重礼仪、尊重他人、坚持正义和勇往直前。
通过修炼武术,武术家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6. 修行的境界:道家思想的体现传统中国武术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中国武术理念
中国武术理念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理念不仅包括武技的技术层面,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和文化观念。
以下是中国武术的一些重要理念:1.内外兼修:中国武术强调内外兼修,即在锻炼外在武技的同时,同样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
内功的修炼包括呼吸法、动静功夫等,目的是培养身体的内在力量和耐力。
2.以柔克刚:武术中普遍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通过灵活的身法和巧妙的技巧,能够化解对手的强势,使之失去平衡。
这体现了一种以巧妙技艺和智慧来战胜对手的思想。
3.以和为贵:武术追求的不仅仅是胜利,更是和谐。
武术理念中常强调避免冲突和暴力,强调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4.道德观念: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体现。
武者要遵循武德,包括忍让、谦虚、尊重他人等道德规范,追求道义高尚。
5.以身教为主:传统中国武术注重师德和师风,师傅通常以身教为主,通过言传身教,传承武术精神和文化内涵。
6.气的运用:武术强调“气”的运用,即内力的调控。
通过调整呼吸、锻炼内功,使体内气血畅通,以达到身心和谐、力量的最大发挥。
7.天人合一:武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通过武技的修炼,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然的规律,体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8.不拘泥于形式:武术注重自由灵活的应变能力,不拘泥于形式。
灵活应变、变化万端的理念使武者能够在实战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总体而言,中国武术的理念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多种哲学思想,强调身心的协调与和谐,追求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熟练,更是道德、智慧和内在力量的全面提升。
论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搏击武术科学2f)f)8年5,1粥5巷镪5捌【武术文化研究】论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尤永斌(海军潜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武术文化有深刻的影响,中华武术文化一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武术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5—0018珈2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独具特色。
在人类文明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广博而深厚的内涵,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巾华文明是唯一没有巾断的文明,其中,源远流}∈的中华文化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作为中围周粹之一的武术深受我同人民的喜爱,武术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它既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中,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对武术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华武术文化的体系巾,始终内蕴和谐理念,和谐的理念在中华武术文化中一直处于重耍的位置。
1中华武术文化一直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巾直十分重视人与A然的和谐发展,讲究“天人合一”。
例如,道家就极力提倡崇尚自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睡梦巾梦到自己身处在飞舞的蝴蝶之巾,醒来时不知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梦蝶的故事充分说明了道家追求的人与自然和i皆相处、浑然合一的思想。
中华武术理念也认为:自然界与人之|-日』存在“天人感应”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人的运动要与自然运动相统一。
由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武术练习者非常讲究择时、择地,即对练习武术的时间、地点的选择上要认真考虑。
故而经常会看到练武者往往会在一天巾选择合适的时机,在一些景色宜人、风光秀丽的地方练习武艺,希望吸山川之灵气,采自然之精华,成武术之大业。
而这些又非常符合现代医学的健康要求,在一个空气清新、环境合适的地方进行锻炼,可以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当然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但在古代,人们却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找到了武术与现代健康学最佳的结合点。
弘扬中华武术-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中华武术-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中华武术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弘扬中华武术,不仅可以传承古代的武技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首先,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之一。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中华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的智慧、坚韧、勇气和团结等价值。
其次,中华武术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中华武术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与博大精深。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品格和修身养性。
再次,中华武术强调和谐与平衡。
武术讲究身心的协调,追求内外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和困扰,通过练习武术可以帮助释放压力,调整心态,保持身心的平衡。
最后,中华武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广泛地弘扬中华武术,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后代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弘扬中华武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通过传承中华武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
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绽放光彩。
论武术文化中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竺武术科学第2500卷8年未学期【武术文化研究】论武术文化中“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陶志超1张云龙,郑代义2(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2.安徽省黄山学院体育系,安徽黄山245041)摘要:和谐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文章联系“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在分析中国武术所蕴舍的哲学思想、阐释和谐内涵的基础上,初步探究武术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功能,得出武术文化有助于加强和谐社会构建的结论。
关键词:武术和合构建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_5643(2008)07—0013川31前言古往今来,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的理想追求。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配合的适当和均匀的意思。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
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
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在面对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虽然使人类物质生活有着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当今的现代人正处在一种失和的状态中,如人类对自然的疯狂破坏,致使人与自然的失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淡薄,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各国文化也不断涌入我国,各国文化之间冲突也不可避免地产生。
和谐社会心向往之。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国武术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和合的精神。
和合理念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
笔者认为,构建当代和谐与武术中强调的“天人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术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对于减少现代社会种种“失和”现象起到十分重要作用。
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的开题报告
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文化,深受人民喜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中华武术文化以其强大的身体能力、高超的技艺和严谨的道德规范,为人民健康和身心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而武术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即“阴阳和合,无招无形”的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二、研究内容(一)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代表性元素1.中华武术的概述;2.中华武术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二)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的内涵及价值1.中华武术文化中“和合思想”的内涵;2.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三)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用1.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的应用前景;2.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实践应用。
三、研究意义本文以中华武术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探讨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
通过分析中华武术文化的代表性元素、阐释“和合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加深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全面深入地探究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
五、研究结论中华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和合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中华武术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在人们身体素质、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今后将继续加强对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的研究,引导和鼓励人们融入和谐社会建设。
浅析武术人自身和谐的重要性
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3门第5卷第3期【武术文化研究】浅析武术人自身和谐的重要性胡继松(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胡继云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武术人是构成社会人群的基本单位,并受武术和谐思想指导,武术的和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探讨武术人自身的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国策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武术人和谐思想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3—0035—0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围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目标。
社会的和谐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社会是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等的一个有机整体,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是和谐,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的武术,和谐发展是通过武术人而表现出来的。
在和谐思想指导下武术的和谐表现在:个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
而个体身心的和谐是武术最根本的特征,即武术人自身的和谐是武术最根本的特征。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指导武术人的和谐发展,武术人是构成社会人群的基本单位,因此,探讨武术人的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和谐社会与武术人1.1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横贯于中国历史长河的发展理念。
在中国古代。
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
中国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其孔子所言的“致中合”、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
当代和合学创始人张立文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天道”与“人道”近百个范畴的系统梳理,认为和合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
武术文化构造中的和谐思想
n t n r ea dfreul r moetec n tu t no amo iu o it. ai a p i n c fl p o t o sr ci f h r n o ss cey ol d o y h o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ew rs Wuh l r i a f a oy vl s u ue K y od】 su ut e d r n,a e cl r c u , e oh m u t
( e at n o h s a E u a o , h n zo nvri , h n zo 5 0 1 H n n D pr me t f yi l d ct n Z e gh uU ies yZ e gh u4 0 0 , e a ) P c i t
【 bt c 】 T r g t yo ei ao hr oyi Wuh u ue t ei p t f w r a Wuh A s at r ho has d nt e a n sucl r,h t s u radt t su u u h d f m n t e h s so h
【 要 J 通过对武术文化构造层次 中和谐思想的研究 , 出武术文化在和谐社会的建设 中要发挥其应有 的文 摘 提
化 价 值 作 用 。 以和谐 为价值 取 向的 观 念贯 穿于 武 术 文化 的 功 能 、 理 、 值 三 个 层 次之 中, 心 价 构成 了武 术 文化 发 展 的 根 基 。 究 内敛 祥 和 的武 术 文化 对和 谐 社会 的建设 具 有 重要 的 文化 价值 : 强 国民 的民族 意 识 , 讲 加 培养 强 烈 的 民族 自豪感 ,
建 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作为社会 发展 的 目标 。和谐是实 现社会稳 定和 可持续 发展 的保 障.是 发展社 会 主义市 场经济 、社 会主义 民主政治 和社会主义 先进 文化 的必 然要 求 。 社会 呼唤和谐 、 社会 需要和谐 。 历史悠 久 、 博大 精深 的武术 文化与和谐 社会 的构建 有着 密不可分 的联
中国传统武术与武学思想
中国传统武术与武学思想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独特的一部分,几千年的历史使其渗透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
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内在修养,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于“和而不同”、“和谐一体”的价值理念。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人们可以找到丰富的武学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处世哲学。
本文将讨论中国传统武术与武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武术强调内外兼修,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武术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即通过柔软的技巧和巧妙的身体运用来克服对手的硬性力量。
这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技巧的熟练掌握,更需要修炼内功,培养出内在的力量。
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追求的是以柔化刚,追求内在的平衡和和谐。
练习太极拳的人需要通过呼吸调节,静心合一,来培养身体和心灵的内在力量。
中国传统武术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武术文化强调的是“丰富生命,保卫家园”,提倡勇敢、正义、诚实和谦逊等品德。
通过伦理道德的教化,武术将修身、养性与技击融为一体。
武术讲究技击的应用,但更注重的是练习者的品德修养。
例如,洪拳强调克己奉公、忍辱负重;崆峒派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
武术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自我修炼,培养了自律、自强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武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巧,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术通过培养人们的自我约束力、适应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了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是一种道德的象征,代表着忠诚、正直、坚韧不拔和勇敢的品质。
从古代到现代,武术一直承担着培育人才、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武术面临着一些挑战。
受到现代舞蹈和运动健身的冲击,武术在年轻人中的传承和普及面临一定的困难。
同时,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也使得人们对武术的需求和观念发生了改变。
太极文化的普遍和谐观研究
“ 大都心足力还足 , 身闲心未 闲, 只恐 但得心 闲随处乐 , 不须朝市 与云山” 。太极拳对 老龄人修身养性来说 , 是不可多得 的“ 清心
剂 ” 渊静以明志 , 。“ 德修而道行 ”在不少发达 国家中 , , 有兴趣练
太 极 拳 的人 们 聚 集 在 一 起 , 欲 无 争 , 然 忘 返 , 失 为 凝 聚 人 无 陶 不
法, 以和 谐 对 待 对 手乃 至敌 手 的和 谐 待 人 法则 。 如太 极 推 手 讲究
中 图分 类号 : 8 G5
太极拳作为我 国传统 文化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它体现 了
中华 民 族 的性 格 和 智 慧 。 中华 民族 五 千 年 的优 秀文 化 孕 育 了太
极拳的产生 和发展 ,使太极拳成为贯穿古代和现代 的一种灵魂
一
涵养须用敬 , 进学在致知 。 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是“ 道德” 和 “ 学问” 是不分 的。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 更是一种学问 , 是
一
种哲学思想 , 是做人 的道理 , 体现 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热爱生
命的人 , 应该热爱太极拳 。太极拳是连接人 的身体和精 神 , 使人
身身心合一 的桥 。 太极拳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对 陶冶人的风仪 、 格
调、 内在心境是颇有裨益的。 对称 、 和谐 是 自然界 的根本法则 , 也 是 太极 拳 的 最 高原 则 。 太 拳 应 该遵 循 阴 阳和 谐 的 法 则 , 0 相 打 冈柔 济, 开合相寓 , 虚实互换 , 快慢相 间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法则 。 劲 力上也讲究前发后塌 、 逢上必 下 、 逢左必右 , 以维持 自身平衡 与
们情的“ 魔杖” 。
3 陶冶身心的 自然和谐观 太极阴阳学说是东方的宇宙本体论 和认识论 ,认 为 自然界 周而复始 , 由无极而太极 , 阴阳对转 , 化生万物 , 强调人与 自然同 构 对应 , 身 是- / 太 极 , 人 - l , 自然 是 一 大 太 极 , 两者 应 彼 此 和 谐 , 不
中华武术的身心合一
中华武术的身心合一
中华武术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身心合一的理念贯穿其中,体
现着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身心合一是指在练习武术过程中,通过动作、呼吸、意念的统一,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状态。
中华武术强调通过练习武术来锻炼身体,提高技巧,同时也注重修炼内心,培
养意志力和内心宁静。
身体和心灵的统一关系着中华武术的精髓,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身体的动作和意念配合,更重要的是将身体和心灵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状态。
在中华武术中,练习者在动作中注重内气的运行和呼吸的调控,通过练习不断
地调整呼吸、放松身心,逐渐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
一种悟性和深刻的内心体验也随之而来,使练习者更加自信、冷静、坚定。
身心合一的理念也反映在中华武术的套路和招式中。
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
内涵和技巧,体现了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通过细致的动作设计和不断的练习,练习者可以逐渐感悟到其中的身心奥秘,领悟到身心合一的真谛。
身心合一的理念不仅在武术表演中体现,也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练习
武术,人们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意志力和自控能力,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身体和心灵的紧密联系。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可以运用中华武术的身心合一理念,保持身心健康,调节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身心合一是一种整体性的修炼方式,通过练习武术来实
现身心的和谐统一,提高个体的身心素质和内在修养。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真正领悟到中华武术的精髓,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无限智慧和力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体验中华武术的魅力,从中受益并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武术文化思想中的和谐之美
见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从《 尚书》 中的“ 和万邦” 易传》 协 到《 中
的“ 保合太和”从 《 ; 诗经》 中的“ 既且 和平 ” 国语 》 到《 中的“ 和合五 教 ”从孑 子的 “ ; L 礼之用 、 为贵” “ 和 、君子 和而不 同 , 小人 同而不 和”到孟子 的“ ,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 如人 和” 从道家的 “ ; 和合 万物 ” 到佛 家的“ 因缘 和合 ” 从西汉董仲舒 的“ ; 和者 , 天地之正 ” 到宋明理学家的“ 民胞物与 ”没有哪家哪派不认 同“ , 和谐” 不褒 , 扬“ 和谐 ”不 呼唤“ , 和谐 ” 由此 看来 ,和谐” 。 “ 寓意博大精深 、 内容 丰富 , 具体而言 , 就是 “ 相通 ” “ 、统一 ” “ 、协调 ” “ 、和睦 ” “ 、仁爱” 、 “ 公正” “ 、和平” 重和谐的思想 就是希望首先达到 自我身心 内外 。 的 和谐 ,进 而 扩 充 到 人 与 自然 、人 与 人 以 及 人 与社 会 的 和谐 统
1 前 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4 5 4 (0 9 1- 0 2 - o 10 - 6 3 2 0 )0 _ 0 2 _ 2
身心 的和谐是性命双修的方法 , 古人说 :存心 以养性 , “ 修身 以立命 ” 《 。 内业》 :心全 于中, 云 “ 形全 于外 。” 身与心是辩证统一 的思想反 映到武术上 ,就表现为外练与 内修的统一 ,即外顺 内 和、 内外兼修 。 外顺要求用 力顺达 , 做到“ 明三节” “ 、顺三节” 如 。 少林拳和心意拳要求 “ 三合” 即手与足合 , 外 , 肘与膝合 , 肩与胯 合。 内和是指大脑和生理机能的有序结合 。 如少林拳和心意拳要 求“ 内三合” 即心与意合 , , 意与气合 , 气与力合。 内外六合就是外 顺 内和思想的典型代表 。 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 武术注重 内 外兼修 , 外练筋骨皮 , 如“ 内练一 口气 ”“ 、外练手眼身法 步 , 内炼 精神气力功” 身心交益 , 。 和谐统一 , 是武术和谐价值观的思想结 构 基 础 , 是 中 国武 术 和 谐 思 想最 重 要 的 内容 之 一 。 也
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用到作文里
在古代的我国,有一句有名的谚语说:"当武术实现和平时,他们放下武器"。
这意味着武术的目的不仅仅是战斗,而是结束冲突,促进和谐。
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武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地人
们的武术实践。
当我们真正了解武术的本质时,就能看出武术在过去
和现在都有多重要。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的概念体现了武术
作为维护宁静与和谐的管道的优雅和谐。
武则天不但没有夸耀战斗的
狂躁,反而被尊崇为培养自律,克制,道德正道的手段。
纵观历代,
武则天的从业者,以其维护军权,维护义气的能力而受到表扬。
他们
的威力和德行相配对武术的这种综合方法,编织了具有文化意义和持
久吸引力的丰富的挂毯,反映了精致而高尚的艺术形式的实质。
"在当代,‘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的气质是武术家们的指导原则,倡导追求技能与性格上的卓越。
许多武术支持者被允许坚持正直、谦
卑和尊重的价值观,利用他们的训练促进和平与理解,而不是煽动冲
突或侵略。
通过坚持‘武止戈为武'的哲学,武术家们有潜力为更加和谐,更加冲动的世界作出贡献,武术的真正力量不是源于体力,而是
来自精神的力量。
这符合我国把外交、和平共处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寻
求相互理解和尊重作为优先事项的政治路线和政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武术的和谐思想
摘要:和谐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
武术也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武术和谐的内涵是武术精髓的体现。
关键词:武术和谐思想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彰显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尽管历史穿越时空进入到21世纪,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和谐思想仍然显示着独特的价值功能。
特别是先秦儒家、道家追求身心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和谐思想为调节人的心态、人际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为今天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无尽的历史智慧和现实思考。
1.“和谐”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和谐”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但在其本源意义上,与今天的“和谐”一词具有相同的意义。
“和”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含着一个从人的内心世界到人际关系,再到人与自然等诸多领域的多层互动、协调发展的系统。
和谐是中华民族历来追求的共同的社会理想,同时和谐美也是重要的传统美学范畴。
那么,什么是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含义极为丰富、深邃的范畴。
早在原始社会,”和”的思想就已萌芽,其含义即“调”之义。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和
相应也”,而“谐”是“配合得当”。
“和谐”就是“相应”并且“配合得当”。
具体说来,就是由主体和个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内容与形式所形成的一种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判别一切事物的最高准则和要求,作为与传统哲学、伦理学、政治思想相融通的审美心理,也必然会以和谐作为自身的理念,主体审美心理这种文化趋势规范着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追求,从而也就决定了包括武术在内的任何一种门类,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符合和谐的美学规律。
2.“和谐”是武术的美学思想本质
武术追求的目标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统一,以和谐为价值的观念贯穿于武术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
武术独特的价值取向是和谐,全面实现武术技击、养生、修性等方面的功能的方法是和谐,衡量这诸多功能的总体价值尺度是和谐,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仍是和谐。
和谐造就了武术特殊的美,构成了武术发展的根基。
我国最早对艺术实践经验进行概括的古代美学思想家史伯认为:“美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
古希腊唯物主义美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论述美学思想时指出:“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的事物源于社会实践,古代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武术产生的沃土,其美学思想是对立统一事物的客观反映。
武术中对立和谐统一的美,比社会客观实践所反映的美更全面、更典型、更生动、更具体,主要表现在二方面。
3.矛盾对立的统一性
西周至春秋末被认为是我国美学思想的启蒙时期,它与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武术的美学思想也正是沿着阴阳总纲变化发展的,仔细观察任何一种拳械套路,在由起势到收势的整个节奏上,无不包含着阴阳、动静、虚实、刚柔、攻防、进退、险易、快慢、张驰、轻重、缓急、密疏、广狭、长短、逆顺、收放、伸缩、上下、远近、高低、前后、左右、大小等矛盾的对立统一。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总纲,武术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对立统一,都可以说是阴阳的变化。
这些不同类型的对立,成双配对,表现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对立,这在武术流派分类、练法、技法等诸方面都是同样的,总归起来有两种情行:相互包含,表现彼此吸引的趋势;相互贯通,表现彼此转化的势态。
与古代美学的“相成”“、相济”、“相和”思想是一致的。
共同表现武术的本质,所以是和谐的对立统一。
4.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武术的流派众多,内容繁杂,套路形式数以千计,风格各异,其技击内容多以一定形式表现和传播的,这种多样形式是任何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武术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哲学意义上讲,一定的形式反映一定的内容,任何武术内容都是通过具体形式来表现,当内容与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即是高度和谐统一的美,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4.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武术的整体内容包罗万象,诸如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和攻防技术等,局部内容是指某一种拳术、器械等而言的,无论是整体内容还是局部内容,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加以表现,以保证形式的整体性,适宜性和主从律,才能突出各种拳械的风格和特点,再现美学规律。
4.2局部与局部的关系
武术中某一内容和形式相互协同是取决于整体和谐的关键。
任何一种形式必须反映武术的某种内容,而脱离武术内容的形式也是空洞的,无从论美。
武术的内容是技击,倘若脱离了技击,也就不成其为武术,也许是舞蹈,或其它项目。
4.3内容与形式的变化
武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的逐步丰富带来了形式的深化、反复、奇正、参差等规律,以达到相互协调的目的。
从武术发展史讲,宋明前及后段时期,套路极为简朴,是武术意识、击法、技巧、功力高度结合与集中,程式上有起势、承接、高潮、收势等,富有格式化,完整统一。
而近代武术套路有了新的发展,在路线布局上讲究直、曲、斜、弧线、圆、“s”形、三角、对角、直角等多方位结构,体现了美学中对称、对比、平衡、均衡、树立、互应多样的变化特点。
另外,在表演器械的重量、长度、地毯、服装色泽、式样以及演练时的配音等都有一定规格,反映了对立的和谐统一。
这些都是武术美学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需要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