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05
教学评价
学生评价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兴趣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教师自我评价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课堂氛围:是否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
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清晰地传达了知识,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学生反馈:是否及时、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方法
05
教学评价
06
教学反思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概念、原理和定律等。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03
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
重点知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是什么?
难点突破: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实验操作:有哪些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
知识拓展:如何将本节课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难点内容
光的折射现象
热对流的形成过程
电磁铁的原理及应用
生物链的构成及影响
教学方法效果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缺点:直观演示法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小组合作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实验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3篇)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3篇)

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的教学后,我深感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主动探索的价值。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与实践,引导学生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于教材内容的处理,我尝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讨论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了初步的预期。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条件的猜测和讨论,我成功地保留了他们的不同观点,为后续的实验验证创造了条件。

在探索环节的设计上,我着重让学生体验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

通过以“土壤”条件为例的集体讨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设置实验条件、预测实验结果以及确保实验的公平性。

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们分组讨论其他可能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计划。

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虽然我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时强调了对比实验的公平性,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未能完全理解并应用这一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比实验方法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其次,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在完成实验计划后未能及时开展实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分析。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调整教学进度,为学生留出更多的实验时间。

总的来说,这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魅力以及学生主动探索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1.《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2)本次我执教的《种子发芽实验》一课,主要围绕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对比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原创版3篇】目录(篇1)1.教学目标与内容2.教学过程中的亮点3.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4.教学改进建议5.结论正文(篇1)一、教学目标与内容五年级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教学内容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了解科学的应用和实践。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运用多媒体资源、虚拟实验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1.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过于依赖讲授,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2.实验设备不足:部分实验需要使用特定的实验器材,而学校缺乏这些器材,导致实验无法进行。

3.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四、教学改进建议1.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加强实验设备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和资源,加强实验设备的建设和更新,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目录(篇2)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的教学背景2.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其实施3.教学效果及其实验4.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5.结论正文(篇2)一、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的教学背景五年级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

二、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其实施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能够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内容:包括科学实验、观察、测量、推理等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物质、生命、地球和宇宙科学的具体知识点。

教科版环境与我们1.地球——宇宙的奇迹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教科版环境与我们1.地球——宇宙的奇迹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学目标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2.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

3.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4.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教学重点探索、记录、交流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课件展示有关外星人的图片,提问: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关于这幅图你有什么可以和大家分享的?2.引导学生思考:真的有外星人吗?3.谈话: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

板书课题:地球——宇宙的奇迹。

4.提问: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二、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1.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命。

人类和其他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2.补充: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还有能源、大气层等。

3.利用班级记录表,梳理汇总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三、画一画我们的地球1.用课件展示地球圈层轮廓图,并提供地球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画出我们生活的地球。

2.请学生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

3.学生标注,然后交流。

四、阅读资料,了解地球是一颗非常独特的行星1.用课件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1)图片:太阳系图。

(2)文字资料: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对比情况。

2.学生阅读并交流: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为什么不适合人类生存?3.小结:地球是一颗独特的星球;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我们的地球家园只有一个,要倍加珍惜。

五、研讨小结1.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2.如果人类生存的条件中有某一项条件缺失或改变,会带来什么后果?3.用课件展示神舟十二号飞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来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需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四、拓展延伸阅读“丰富的海洋资源”图文资料,交流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哪些是我们原先没有想到的。

教科版热2.水的蒸发和凝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教科版热2.水的蒸发和凝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第四单元:热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目标1.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会发生形态变化,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有吸热与放热现象。

2.讨论气温变化影响了人类、动植物的生活和生存,关注人类一些行为会使地球变暖,从而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

3.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运用以往的经验,对新的问题提出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实验计划,开展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探究活动,设计实验,开展水蒸气的凝结的探究活动。

4.乐于发现新的问题,呈现出对物态变化的探究兴趣,尊重探究的证据,提出正确的观点,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形成判断,在进行多人合作探究时,能够有效沟通交流,养成在探究中、数据中、实践中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开展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理解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资料,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玻璃杯、清水、滴管、电子秤、护目镜、湿布、干布、冰块、食盐、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说一说你知道的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用课件展示图片:生活中厨房里烧水、室外晾衣服……4.提问:水和水蒸气的互相转化与什么因素有关?5.板书课题:水的蒸发和凝结。

二、交流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的原因1.提出问题: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与什么有关?(预设:水的蒸发与温度有关、水蒸气的凝结也与温度有关)2.小组讨论,预测水温高低与水蒸发快慢的关系。

三、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1.学生预测水温高低与水蒸发快慢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关系的实验?3.小组讨论、并交流汇报,确定实验方案。

4.出示实验材料、讲解实验步骤:(1)实验材料:烧杯、水、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电子秤、温度计、护目镜、滴管等。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体沉浮的基本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而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力。了解这些力的作用是造船的关键。它们决定了船只能否在水面上稳定行驶。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不同材料的船只设计,了解浮力在造船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平衡浮力和重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沉的材料在造船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些船只设计成空心?”“如何通过改变形状增加浮力?”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沉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沉材料来造船。
-突破方法: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比较,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学习如何选择和应用。
-实践操作中的技术难题: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上的困难。
-突破方法:教师现场演示关键步骤,提供技术指导,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可能难以从实验结果中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比如如何通过改变船只的形状来增加浮力。这让我感到很惊喜,也证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以后,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原理特别感兴趣。当他们看到不同材料的小船在水中浮沉时,那种好奇和兴奋的表情让我深感欣慰。我意识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能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教科版热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教科版热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第四单元:热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学目标1.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

2.知道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折线图,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获取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方式认识事物。

4.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交流,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大烧杯、60℃左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夹子、温度变化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课件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我们从冰箱的冷藏室取出一杯牛奶,有什么方法能让这杯牛奶由凉变热?2.学生思考回答。

(把这杯牛奶浸泡在热水里)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二、探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变化1.提问:把牛奶放在热水里,牛奶温度如何变化?热水温度如何变化?2.学生思考交流,推测:牛奶和热水接触后温度趋向一致。

3.谈话:根据刚刚的交流,我们觉得把冷的牛奶放在热的水中,相互接触后温度会趋向一致。

提问:如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4.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包括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等。

5.汇报交流。

提醒学生用凉水代替牛奶,避免牛奶的浪费。

6.教师汇总交流结果,并用课件展示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教科版热5.热在水中的传递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教科版热5.热在水中的传递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反思全)

第四单元:热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目标1.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2.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4.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教学重点探究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

教学难点热对流的形成机制,冷水受热后,密度变化而向上运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试管、大烧杯、滴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架、感温粉末、红墨水、清水、湿布、护目镜、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课件展示图片:一锅沸腾的水。

创设情境:我们经常给水加热,直至把水烧开。

在开始烧水时,铁锅把热传递给锅底附近的水,靠近锅底的水会变热。

提问:中间的水和上层的水是如何变热,乃至沸腾的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2.聚焦问题: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与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相同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课题:热在水中的传递。

二、探究试管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1.用课件展示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想象:在一根细长的试管中加入约三分之一的水,给试管的底部加热,试管上面的水是否也会热起来?2.学生猜测热在试管中的传递,并用箭头表示出来。

3.教师介绍加热装置,引导学生思考:水是无色透明的,很难观察到水变化的过程,有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呢?(预设:往水里加感温粉末或红墨水,能有助于观察水的变化)4.用课件展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住宅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住宅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住宅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如建造住宅需要考虑结构、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了解各个系统需要协调工作。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探究各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3、在探究家庭设施建设的工程中,对各系统构成及功能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某些工程在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各个系统在所处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一项工程需要由多个系统组成,如建造住宅需要考虑结构、供水、采光、供暖系统等;了解各个系统需要协调工作。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探究各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初步了解住宅的设施。

教师出示课件:家庭中客厅、卧室、卫生间等场所的三维动教师谈话:你们知道家里有哪些设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舒适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有电灯、暖气、空调、自来水管道等。

教师讲解:电灯给我们带来光亮,但照明只有灯管是不行的,人们用导线、开关等每个灯管连接起来,并通上电,这样我们的住宅就有了光亮,家中多个部分组成的、共完成照明任务的系统叫作照明系统。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设施不是一个单一的物体,而包含多个组成部分的系统。

2、再次了解住宅的设施。

教师提问:住宅里的哪些系统让我们感到方便、舒适?学生讨论后回答:照明系统、空调系统、供暖系统、供水系统等。

教师谈话:这些系统在家中是怎样安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我们的住宅》了解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我们的住宅。

)二、探究新知1、探究家庭供暖系统的组成、作用和工作流程。

请学生根据提示思考:(1)供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2)供暖系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3)供暖系统在家中是怎样工作的?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出示绘制的家庭供暖系统图进行交流:供暖系统一般由锅炉、进水管、出水管和暖气片组成,会让我们在冬天感受到温暖。

它的工作流程是供热公司锅炉的水烧热后,通过管道进到家里,暖气片将热水的热量散发到房间里,冷水通过出水管道回到供热公司的锅炉里重新加热。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做一个钟摆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做一个钟摆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7课时做一个钟摆【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

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

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板书设计: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素材积累】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热第4课时空气的热胀冷缩【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缩小。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的: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模拟实验: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四、认识时区及时差: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24小时。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

教科版科学五下《热》单元教案课后反思一、课前准备在进行本次教育教学活动之前,我首先进行了充足的课前准备。

我仔细研读了本单元的教科书,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对所需要的教具、试剂和实验设备进行了核对,并做好了备课笔记以便于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调整。

此外,我也事先与学生进行了沟通联系,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二、授课过程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热的概念进行介绍和讲解,并通过实验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热和温度的相关知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取了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举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首先,在讲授环节中,我采用课件和白板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热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演示的方式呈现了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等相关知识点。

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太阳、火炉等都是热量的来源,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到了热和温度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实验做好了铺垫。

随后,在实验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热和温度的定义、特性和变化规律。

并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在总结评价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学习心得,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表扬。

三、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的准备不足:虽然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在授课中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例如,在讲解有关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定律的内容时,我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尚不够清晰明了,没有很好地将复杂知识点简化并具体化,这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实验环节的不足:在实验环节中,虽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但有的学生可能在实验中缺乏思考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该尽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并引导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原创版4篇】目录(篇1)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的教学背景2.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3.教学效果和反思4.教学改进建议正文(篇1)一、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的教学背景五年级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实验操作不规范: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经常出现错误,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解决方法: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2.观察能力不足: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不够仔细,导致实验结果不完整。

解决方法:加强观察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3.分析能力欠缺:学生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不够深入,导致实验结果的应用不够广泛。

解决方法:加强分析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效果和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同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学进度过快、教学内容不够生动等。

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改进建议1.优化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避免过快的教学节奏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知识。

2.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

目录(篇2)1.本次写作的主题为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主要探讨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和教学效果。

3.教学设计方面,文章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验和实践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课堂互动方面,文章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五下科学教案教科版教学反思

五下科学教案教科版教学反思

五下科学教案教科版教学反思引言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而五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案,根据教科版的要求,通过系统有序的知识体系和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机会。

教案分析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去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教材、实验器材和教辅材料。

2.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准备。

导入与探究1.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展示实物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根据问题或实物,进行讨论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知识讲解与拓展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思考,逐步引入相关的科学知识。

2.教师通过演示、板书等方式,对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和拓展。

实践操作与巩固1.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2.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验的过程,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总结与评价1.学生根据实践操作和实验的结果,总结归纳所学的科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通过对教案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他们也能在实践操作和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体现了一定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也有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过程的优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育方法,使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和实践探索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的讲解和拓展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触发他们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萝卜由于本身的水分和质地不同也会有的沉有的浮,所以课前一定要挑选好才能上课。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反思: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