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诚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相脱节,导致当前大学生的意识、道德、知识、技能还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突出表现在对自我权利、义务的认识缺位,很多情况下不知道或不愿意主张权利、承担义务和担负责任;缺乏适应流动性、竞争性、匿名性社会的道德规范,很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合作、亲和的人际关系。
3.大学生公民权利、义务观念淡漠。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中国民众没有公共领域的“公共生活”的经历,缺乏现代性公共生活经验和“公共意识”“公共性知识”“公共性思维习惯”以及“公共性人格”。多数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既是在校学生又是社会公民,即使毕业进入社会也很少意识到自己既是工作者又是社会公民。很难在校及进入社会维护、行使自己的合法公民权利,正确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弱、急功近利、浮躁跟风、弄虚作假,甚至违纪犯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实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将公民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从建设和谐社会、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目标出发,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大学生公民教育。将人才观与公民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将公民培养纳入学校培养目标,将公民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明确宏扬和培育公民精神、提高公民素质、“做合格公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选择一些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试点或基地,并给予经费支撑、保障,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2.加强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全面诠释和正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动员与组织有关专家及现有的政治理论老师,结合高校实际,就切实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专门研究、理论探讨,设立公民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建立公民教育学科,编写公民教育教材。确保公民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全面理清思想政治教育、
品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3.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从现有的政治理论课教师或相近学科教师中选拔一些教师作为公民教育的师资进行专门培养,提高教师公民教育的系统理论水平。注重教师深入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能力的提高,使教学内容、目的切合社会需要,实现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各学科或管理工作中的公民意识素材,全面落实公民教育的内容。加强教师健全人格、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
4.强化社会实践的教育、导向作用。社会实践在公民意识的发展中具有教育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深化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帮助大学生真实了解社会与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校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广泛建立有效地社会实践基地,密切合作,协同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切呼唤。首先,要明晰大学生公民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用新视角来审视和创新大学生公民教育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形成大学生公民教育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参考文献]
[1]高峰.当前我国推行公民教育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6(11).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3]袁祖社.全球化时代群本位的公共生活理念与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J].哲学研究,2005(8).
诚信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砝码。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具备诚信品质。但当前,研究生诚信缺失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本文从当前研究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入手,从强化研究生道德自律,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制度设计方面,对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探究,以期为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研究生诚信教育
门雨颖
[摘要]在分析研究生诚信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应选择以强化研究生自我教育,加强道德自律;以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以加强制度保障,健全诚信评价体系,强化监督作用为路径。
[关键词]诚信研究生诚信教育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门雨颖(1975-),女,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吉林
132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112’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C11088)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56-03
一、研究生诚信现状分析
2001年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首次把诚信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来要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引导大学生遵守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研究生群体作为科研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对诚信持有普遍认同的态度,可是具体到日常行为中,却呈现出道德认知和现实行为的相悖。
在学术上,不脚踏实地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深入地进行分析思考,而是从互联网或者杂志上,整段摘抄,东拼西凑;不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为了某种结论,篡改、伪造实验数据;不诚实地引用他人成果,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任务”,对引用、参考文献作“模糊”处理;不遵守学术成果发布要求,为了追求论文的篇数,一稿多投;更有甚者干脆全文照抄,只更换作者姓名,对原文标题和小标题稍作改动就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
在考试上,不进行系统学习,在一些大型考试中,如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投机取巧,购买所谓的答案;不坚持上课,不做好复习,在必修学分的考试中,携带相关资料或互相抄袭;更有甚者,铤而走险,雇用他人或代替他人考试。
在求职就业中,不实事求是地填写毕业生推荐表,为了尽量充实自己的“竞争实力”,满足用人单位的优先录用条件,不惜伪造各种等级、奖励证书,篡改成绩单,模糊所学专业、政治面貌等;不信守履行就业协议中的相关规定,在办理违约时,以各种借口和手段欺骗、蒙蔽用人单位和学校,以获取空白的就业协议和有利的就业机会。更有甚者,“未雨绸缪”,在刚领取到就业协议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之前,就将空白协议复印多份,“优中选优”,一女多嫁,造成就业资源的浪费和学校信誉的损失。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研究生利用伪造的困难证明,获取困难补助;有些研究生恶意欠费(如学费、住宿费),扰乱财务管理秩序;有些研究生毕业后还贷违约,造成不良信用记录;更有甚者利用导师的信任,在论文格式审查的过程中,在导师审核未通过的情况,伪造导师的签名,蒙蔽过关。
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大部分安装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对重复率达到一定比例的研究生,不允许进入毕业答辩环节。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研究生事先花钱到一些非法具有检测功能的网站,将自己的论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超标的内容进行模糊处理;更有甚者,虽然未事先对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可为了应对检测系统,对论文中整段摘抄的内容进行删减,恶意炮制合格的检测报告单,而在实际提交的论文中再将删减的内容重新加上,以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要求。
二、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
诚信是诚实守信的简称。诚实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信念,是道德主体主观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守信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是道德主体在行为实践中的一种表现。诚信就是内诚于心,外显于行,诚实不欺,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恪守信约,履行诺言。“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伦理规范,是一种交往伦理、契约伦理和未来伦理”。它主要依靠个体的自觉自愿,同时受到义务、契约的约束,体现做人的根本准则,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现实关系。
研究生诚信教育是教育研究生将诚信内化为自我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形成“己任”的过程。对研究生失信的种种表象进行分析表明,导致研究生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化解诚信危机,加强研究生诚信教育,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强化自我教育,加强道德自律,塑造诚信品格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把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置于培养的核心位置,对研究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对学术成果的评价,这种重心的失衡导致了社会、高校和研究生本人都过于关注学术发展而轻视综合素质的均衡提升。高校部分教育者认为,研究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比本科生成熟,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等道德修养的引导和教育。部分研究生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学习目的功利化,读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消费或投资”行为,在尽快收回“投资成本”的利益目标驱动下,目光短浅,蝇营狗苟,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观修养,在获取短期利益的同时,丧失了道德自律。
实质上,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生理和心理都日趋成熟,但由于本硕连读等原因的影响,在校研究生的年龄逐渐呈现低龄化,大多数研究生的社会化并未完成,社会成熟滞后于心理成熟。理论思维空前活跃,但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认识和思考问题时缺乏全面性。一般情感比较发达,但对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认识不够深刻和丰富。在这个阶段,其价值观、人生观仍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时期更应加强诚信教育的引导,强化自我教育,加强道德自律。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把自己作为认识、设计、约束的对象,为提高自身素质而自觉进行的教育、管理活动。道德自律就是道德自觉,是道德观念、态度的形成过程,依次分为服从、同化、内化阶段。实质上每个人都循环往复的实践着这三个阶段,而内化阶段是被动变主动,客体变主体的阶段,是态度真正形成和彻底转变的阶段,是保证行为最持久、最稳定的基础。道德的内化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当这种品质和信念形成之后,个体行为不再依赖于外在规范的约束,而是依靠自我的道德信念的指导。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阶段大都处在诚信内化阶段,这种内化是指研究生不仅真诚的接受、信服和遵守诚信的原则和规范,而且自觉的将社会要求的诚信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到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过程。当然这种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螺旋上升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研究生群体要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不断强化自我教育,按照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和要求,以诚信的原则面对和处理问题,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以诚信的气质相互影响和感染,主观能动的对自身修养进行改造和提高,完善自身品德,塑造诚信品格。
(二)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
我们在讨论研究生诚信教育的时候,往往简单地把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归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内,大多数培养单位主观地认为,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以前,已经系统地接受了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没必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