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从文物鉴定的角度谈明代玉器的分期及具体纹饰特征-精品
元明清时代玉器特征
白玉卧虎,明,长5.6cm,宽2.2cm,高 1.1cm。清宫旧藏。
青玉执壶,明,高23.2cm,口径5cm ,足径 6.4 X 8.4cm
玛瑙单螭耳杯,明,高6.8cm,口径9cm。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 明,高11.4,口径4.2cm, 底径3.8cm。清宫旧藏。 水晶依质色不同称紫晶、
饰物应为妇女的头饰。
此杯署“子刚制”款,陆子刚为明晚期治
玉名家,与祝允明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 多为后人所仿冒。高8.3cm,口径5.8cm。
玉谷纹圭,明,高21.3cm,宽6.3cm,厚 0.9cm。清宫旧藏。
玉八出戟方觚,明,高22.7cm,口径8.1- 8.5cm,足径4.9-6cm。清宫旧藏。
(2)明代中期玉器(成化—嘉靖中,公元1465— 1544年),包括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 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中,及 成化、弘治、正德及嘉靖前半段。
装饰类有玉带、螭纹带板、鸳鸯、佩、首饰、
刚卯和严卯、幻方;礼仪类有圭、蒲纹圭;日用 类有花卉纹灵芝耳杯、螭耳杯、乳钉纹耳杯、竹 节式执壶;陈设类有兽面纹耳炉、龙纹兽耳簋、 兽面纹中耳炉、三足环把有盖樽、云纹螭耳匜、 觚、狗、卧马、骆驼、紫沁狗、甪端香熏、蟹。
浮雕、镂雕和圆雕,并与阴线纹相结合玉器图片
二 明代玉器特征及鉴别
1 明代玉器的种类: (1) 明代早期玉器(洪武—天顺,公元1368— 1464年),包括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 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 (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 七帝96年。 装饰类有玉带、铊尾和带銙、组佩、凤鸟形 佩、镂雕蟠龙带环、龙首觹、飞雁穿花椭圆牌、 雁坠;礼仪类有璧、圭;日用类有砚、葵花杯、 碧玉笔架、水晶雕鹿、插花白玉杯;陈设类有持 荷童子。
明代玉器特点总结
明代玉器特点总结1. 玉器在明代的地位与意义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玉器制作的黄金时期之一,明代玉器以其卓越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玉器在明代社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被用作礼品、奖品和装饰品,还被视为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2. 明代玉器的制作技艺明代的玉器制作技艺受到了先秦、汉代和唐代的传统技术的影响,经过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明代玉器制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玉料的选择明代玉器常使用的玉料包括和田玉、羊脂白玉和冰种玉等。
其中,和田玉被认为是最优质的玉石,因其质地细腻、结构紧密、色泽温润而备受推崇。
2.2 制作工艺明代玉器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工艺传承自汉代。
为了保持和提高玉器的纯洁度和完美度,玉匠们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原石的选料、切割、琢磨、打磨、雕刻等。
2.3 雕刻技法明代玉器的雕刻技法主要分为浮雕和阴线刻两种。
浮雕是一种以平面为基础的雕刻方式,通过在平面上将图案或纹饰凸出来形成立体效果。
阴线刻是一种线条雕刻技法,通过精细的刻线来描绘出图案或纹饰的轮廓。
3. 明代玉器的艺术风格明代玉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明代玉器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线条简练明代玉器注重线条的简练和造型的清晰。
玉匠们通过精湛的刻线技法,将线条修剪得精细光滑,同时保持了自然的流畅感,营造出简洁而富有动感的效果。
3.2 形态丰富明代玉器的形态丰富多样,包括佩饰、器皿、雕像等多种形态。
无论是玉佩还是玉雕,都以自然界的花鸟、人物、山水等为主题,通过精细的雕刻将其表现得栩栩如生。
3.3 色彩立体明代玉器常使用多种颜色,通过不同颜色的玉料拼接组合,营造出层次感和立体感。
不仅丰富了玉器的表现力,还让玉器更加生动和具有现代感。
4. 明代玉器的传世之作明代留传至今的玉器中,有许多被认为是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传世之作。
其中一些著名的明代玉器包括:•《带观音座莲花座》:该玉石雕刻以座为主题,形态优美,座上有观音,雕工精湛,成为明代玉器中的经典之作。
明代玉器特点
明代玉器特点
明代梁庄王墓彩玉鸳鸯
明初玉器受宋元风格影响较大,中晚期才渐渐有了独立的风格。
明代玉雕的繁荣超过宋元,无论在造型、种类和工艺上都有进步。
这些进步为中国玉器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清代玉器的繁荣作了充分的准备。
这个时代玉器业虽集中在北京和苏,但苏州已渐渐赶上甚至超过北,故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
苏州城内,汇集了大批琢玉高手,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陆子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所雕玉簪,一枝价值玉、六十金。
明代“双螭耳杯”
传世的明代玉器中,较有名的有玉牌、玉砚、玉执壶、合卺杯、插屏、悬磬、山子、圆雕人兽。
玉执壶,有八方、竹节、荷花形造型。
宫廷用玉执壶多带寿字,民间则为吉祥图案。
山子的出现与流行与同时代风行山水画密切相关。
清代“双童耳杯”
明代玉器,早期多选用白玉,雕刻也精,中晚期形成南北两个流派,北方器型浑厚,加工粗糙,南方选料精,讲究工艺技巧,所制玉器精巧玲珑。
明晚期“青玉桃式杯”
明代玉器的特征:一是雕刻技术不拘小节,雕工刚劲有力,琢工着力表现其粗犷、浑厚,往往忽视了细部的琢制,磨制时只注意表面,不太注意两侧。
器璧较厚,内膛和底部略加打磨即罢。
雕工刚劲还表现在起落刀干净利索,线条棱角十分明晰。
二是受到道家思想较为深刻的影响,各种吉祥图案、语言、纹饰大量出现在玉器上。
其次如花鸟、动物、文人画也占有相当数量,宋元以来的仿古青铜纹饰已显得无足轻重。
三是仿古玉器技艺日臻成熟,比宋代大有进步。
明代玉器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明代玉器的历史发展及特点【摘要】明代玉器作为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明代玉器的起源与发展、制作工艺、文化内涵、造型特点以及传世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明代玉器源自古代玉器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
明代玉器不仅在形制上独具匠心,更融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使明代玉器成为古代艺术品中的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通过探讨明代玉器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对玉器艺术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玉器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关键词:明代玉器、历史发展、特点、重要性、独特价值、起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造型特点、传世价值、古代文化、玉器艺术、影响、启示。
1. 引言1.1 明代玉器的重要性明代玉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历史和文化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明代玉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代玉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礼仪和象征意义。
玉器被视为吉祥、长寿、美德等象征,是贵族和权贵们展现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物。
在官场礼仪和各种仪式中,玉器的使用也十分广泛,成为彰显权威和尊严的重要工具。
二是明代玉器在古代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通过玉器的造型、纹饰和图案等元素,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明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三是明代玉器在艺术领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展现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为玉器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明代玉器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高度重视,也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1.2 明代玉器的独特价值明代玉器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其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艺术价值上。
浅谈明代玉器的特点
浅谈明代玉器的特点作者:张莉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12期【摘要】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
文章简要介绍明代玉器的种类、纹饰风格、工艺特点,宣传明代玉器鉴赏知识,提高玉器鉴赏水平。
【关键词】明代玉器特点明代有北京、苏州两大制玉中心,其中苏州是全国的制玉中心,出现很多著名的制玉工匠,如陆子冈这位流传千古的著名玉雕大师就是苏州人士。
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书中记载:“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镶嵌,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随着玉料产地日益增多,琢玉工艺逐渐完善,明代玉器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玉器纹饰吉祥图案盛行,增加了反映民俗民意的题材,常用名人的画稿、诗句作为主题思想,追求高雅的情趣。
纵观明代玉器的发展,既有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也有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明代玉器发展的历史原因明代初期的玉器受宋代和元代玉器的风格影响较大,到了明代中晚期才渐渐有了独立的风格。
明代玉雕繁荣超过宋元时期,不管是玉器的品种还是加工技术和造型,都有长足的发展。
明代玉器的兴旺发达首先得益于工匠的身份和地位普遍提高,极大地刺激了工匠的积极性。
其次是治玉工具得到了改良。
据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明代玉匠已普遍使用“水凳”,即由传统的席地而坐改为坐在凳上,双手控制旋转的铊具,双脚踩动踏板转动皮带从而使铊具来回旋转琢成器,这一改进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再次是玉器生产基地的形成和繁荣。
明代最重要的玉器生产基地是北京和苏州,其中以苏州专诸巷名声最大。
二、明代玉器的基本特点明代玉器皿的艺术价值极高,玉器皿种类有各种玉杯、壶、盒、爵、碗、匜等。
玉器皿是我国古代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类玉器,因为其雕琢难度大、玉料要求高,隋唐以前数量较少,宋元时期数量有所增加,明代大量涌现,品种繁多,雕琢细致,成为明代玉器中的代表性器类。
此时期制作的器皿高贵典雅,仿古器皿古色古香,极富特色。
鉴赏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珍品玉器(一)
鉴赏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珍品玉器(一)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宫累计接待观众达到1亿人次。
2019年起,故宫将试行分时段售票。
2018年9月3日,故宫养心殿正式进入古建筑研究性保护修缮工作的实施阶段。
今天小编带您领略该院馆藏的明代精品玉器掠影:《荷叶形玉洗》明代高6.3、最长16.1、最宽1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质地较粗,为一带皮籽料圆雕而成。
洗为荷叶形,荷叶根茎绕于底部并附于器边为把手。
器壁外附两只螭虎,螭平头,卷耳,额头宽大,卷云花尾,以阴刻线琢出中间一根主脊,两侧为一字纹,具有典型明代玉螭特征。
《葫芦形玉洗》明代高1.9、最长8、最宽4.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
圆雕剖开的半个葫芦,大小葫芦膛中空,可做水丞,内部有孔通透,中间浅浮雕一“寿”字。
葫芦四周镂空透雕灵芝如意,并以相互缠绕的枝梗作托。
整器小巧可爱,可玩可赏。
《人物纹玉洗》明代高4.5、长15.8、宽7.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糖色。
明代玉器的特征和鉴定
明代玉器的特征和鉴定明代玉器风格清新、刚劲,棱角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玻璃光强的新疆玉。
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
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推苏郡”。
当时北京、苏州、杭州制玉兴盛,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出现很多著名制玉工匠。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明早期纹饰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主要题材,花卉擅长刻画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刻画历史故事。
明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
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
明代雕玉工艺有浮雕、透雕、阴线刻等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
早期雕琢工艺简练浑厚圆润,中期趋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花下压花”技法,和金银细工及宝石镶嵌技术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
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
明代玉器的玉质特征:表层莹润,玉器表面都会闪烁光泽,仿佛罩上一层薄的玻璃质,玉器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
清代治玉的抛光技术有了变化,玉器不再具有晶莹透明的光泽,因此质感上较易区别二者不同。
仿古作伪者刻意追求古玉的光泽特点,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容易露出马脚。
近年来的仿古作伪者改变了抛光技术,用皮条和蜡反复拉扯摩擦,可出现类似玻璃的光泽,但光泽如新,犹如包裹着一层透明的薄膜,仍可看出其中的破绽。
这都是由于材料不同,加工工具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
与标准器相互比较,就可以看出玉器表面光泽的差异,找出破绽。
明代玉器有磨平图案边缘的特点,采用浮雕和凸雕装饰的作品显著增多。
在这类凸起的图案边缘处,锋利棱角多被磨平,从而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是以整体平面磨光处理方法磨掉雕琢后造成的锋利边棱。
【好文】粗犷与精细并存的明代玉器赏谈(上)
【好文】粗犷与精细并存的明代玉器赏谈(上)明代玉器作为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画师玉工们为我们留下了构画优美,技艺精湛的艺术珍品。
他们在玉石难得而且易碎的玉材上,发挥并实践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理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此我们以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玉器为例试做赏谈。
明代玉器发展的社会背景明王朝政治统一,经济与文化大发展,商业因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而愈益发达。
这一时期汉文化得以继承延续,日益兴盛,手工业生产极为兴盛,玉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如该带饰图案以自然界瑞物为题材,表达福寿之意,呈现社会稳定、一派繁荣昌盛的美好景象。
白玉镂雕松鹿纹带饰明故宫博物院长7.5cm,宽6.9cm,高1.7cm椭圆形,可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圆环,上层镂雕图案。
图案又可分为两层,下层为镂雕带状枝条,上层雕山石,并杂生灵芝、松、竹。
松、竹下有雌雄二鹿,雄鹿昂首,雌鹿俯颈,雄鹿身后有一龟,口中吐云,一鹤一雀立于松竹之上。
图案两侧与环间各有一孔,可穿带。
同时,玉器制作所需的玉材,得到充足的供应,大型新疆和田玉等大量进入内陆,涌现了众多大规格尺寸的玉雕作品,尤以宫内收藏为盛。
青玉甪端熏炉明故宫博物院熏炉高17.5cm,口径5.6cm青玉质地,淡绿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及绺纹。
熏炉为甪端造型,圆雕。
甪端首即为熏炉盖。
甪端独角,昂首,张口露齿,鼻孔朝天,四足直立,足上皆有羽翅,身饰龙鳞。
中空可贮香料,香气可透过兽的口、鼻散发出来。
明代玉器的发展,除了玉雕艺术发展的客观因素之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因为统治阶级的重视,玉器不仅是权利的象征,还是等级的象征。
王室成员普遍服玉带、玉组佩以示尊卑有序,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财富、礼制等含义。
龙纹玉带明故宫博物院玉带长9.5cm,宽4cm,厚0.6cm由20块白玉带板组成,缝缀在红色缎子的鞓带上,非常完整。
其中桃形6块,条形4块,长方形8块,一端微弧者2块。
【精】鉴赏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珍品玉器(二)
【精】鉴赏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珍品玉器(二)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城市经济高度繁荣,市民阶层迅速扩大,玉器的需求量亦日益增强。
在这种形势下,琢玉名匠辈出,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包括文房用具、装饰品、陈设品等,无一不有。
同时随着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玉器雕琢工艺程式化的倾向,致使玉器数量空前高涨,琢玉技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此时玉器不但吸收了历代治玉工艺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借鉴了其它工艺的表现手法,将线刻、镂空、浮雕、圆雕等技法融汇贯通,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二老观书形玉镇纸》明代高7、宽9.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
圆雕二老人,一人梳双髻,盘坐,膝上置一打开的书卷,其右手边一老人凭几而坐,头包方巾,背上系一酒葫芦,手抚观书老人背,两人似在交谈。
背后一童子怀抱灵芝站立。
器中人物均以黑墨线勾染眼珠、胡须,工艺精湛,形象栩栩如生。
《伏鼓玉童子》明代通高7、宽3.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杂有糖色。
圆雕一孩童双腿蜷曲,一手支头,侧身俯卧于圆形鼓上。
孩儿大头,细长眯眼,蒜头鼻,身着斜方格纹上衣,方格中间有双阴线刻饰的米字形花纹。
器物底部则饰有花瓣纹。
此玉厚重,孩童雕刻的顽皮可爱,用做镇纸,凭添了许多书房情趣。
《献宝玉番人》明代高6.6、宽8.1、厚1.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质地温润并带有少许皮色。
圆雕两番人手捧宝瓶。
番人卷发,大耳,戴耳环,相向对立,共捧带盖宝瓶,意为番人献宝。
《花卉纹玉盒》明代高6.2、口径7.8、底径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质地温润。
盒为方斗形,盒与盖之间以子母口相合。
盖上以浮雕及阴线刻的手法雕琢山水人物。
远山近水,一棵垂柳下坐二人,对坐交谈,远处渔舟,一人在船头垂钓,另有茅屋、山人,俨若山水画面。
一边浮雕诗句:“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
盒之四壁浅浮雕秋葵、荷花、石榴、桃花花卉。
盒底方框内,减地浮雕“子冈”两字。
陆子刚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苏州玉雕大家,但关于陆子刚的名字,在明代当时的文献和清代文献中就有“陆子刚”与“陆子冈”两种写法。
明代玉器详细介绍
明代玉器详细介绍玉器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代玉器更是玉雕工艺的高峰之一,深受广大收藏家和文化爱好者们的喜爱。
下面我们将对明代玉器进行详细介绍,从器型、材料、工艺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器型明代玉器器型丰富多彩,涵盖了宫廷、庙宇、官场、民间和个人等各个层面的需求。
如瑞兽、花卉、鱼虫、人物、器具等。
其中官印、官带、贵族头饰等表现高度的官方身份与尊贵地位,而佛像、香炉、佛珠、印章等则表现出明清时期佛教文化的盛行,素有“玉佛一家”之称。
此外,明代玉器中的笔洗、烟壶、茶壶、菜盆等实用性的器物也极其精美,其器形设计别具匠心,充满了创新和想象力。
二、材料明代玉器所选用的原材料以和田玉、翡翠和青白玉为主,其中以和田玉最为常见,这种玉质地细腻、润泽,具有高度的硬度和韧性,可雕刻成各种花鸟、人物、器具等,且色泽温润细腻,被誉为“玉中之王”。
翡翠也是一种常见的原材料,它具有优良的亮度和细腻的质地,同样受到广大收藏家的追捧。
此外,ming代时期还出现了不少翼龙玉、凤凰玉等罕见玉石,也使得明代玉器更加丰富多彩。
三、工艺明代玉器在雕刻方面逐渐达到了高峰,经过几百年的培育,玉工们掌握了一些独特的技艺,如圆雕、浮雕、贯雕、刻线、切开薄片等。
这些技艺都要求玉工们在雕刻过程中细致入微,将每一个细节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明代玉器在线条、比例、纹理等方面都非常精美,且人物形象、动植物、几何纹样等的雕刻都细致入微、动感十足,充满了生命力。
总结一下,明代玉器是中国玉雕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器型、材料和工艺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上也非常高。
这些玉器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玉 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的特点和风格
造型丰富:明代玉器造型多样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器皿等 雕刻精细:明代玉器雕刻精细线条流畅细节丰富 寓意深刻:明代玉器寓意深刻如吉祥、长寿、富贵等 色彩丰富:明代玉器色彩丰富包括白色、绿色、黄色、红色等
明代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明代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历史研究:明代玉器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对后世历史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
收藏价值:明代玉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对后世玉器收藏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玉器在当代的应用和价值
收藏价值:明代玉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收藏家们的热门选择
研究价值:明代玉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对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具 有重要意义
明代玉器的纹饰和图案
纹饰:龙凤、云 纹、水纹、花鸟、 人物等
图案:吉祥图案、 山水画、人物画 等
雕刻工艺:浮雕、 镂空、阴刻、阳 刻等
色彩:以白色、 青色、黄色为主 源自有其他颜色明代玉器的造型和特点
造型:明代玉器造型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器皿等 特点:明代玉器特点鲜明如线条流畅雕刻精细造型生动寓意深刻 材质:明代玉器多采用和田玉、翡翠等优质玉石质地细腻光泽温润 工艺:明代玉器工艺精湛如镂空、浮雕、阴刻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明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明代玉器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稀有性:明代玉器数量稀少具有很高的稀有性。 市场行情:明代玉器在拍卖市场上价格高昂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古玉界:中国瑰宝—传世玉器(明代篇-中期)
古玉界:中国瑰宝—传世玉器(明代篇-中期)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
我们现今还能见到大量这一时期仿制的“古玉”,甚至连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经被明代仿古玉欺骗。
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与影响正在增强,这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玉器生产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玉文化的新变化。
螭纹龙首玉带扣明代通长12、宽5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青色。
由带钩、带扣两部分组成。
带钩为龙首,眼圆形微凸,蒜形鼻,嘴微张,龙眉上扬,两角向后。
钩、扣身各浮雕一螭,螭蜷身,口衔灵芝,眼、鼻集中在脸的下半部分,耳作猫耳状,发及肩部。
圆形纽。
嵌玉花金带扣明代直径6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白色,金色纯正。
扁圆形,透雕。
正中白玉雕折枝花两朵,镶嵌在黄色活扣中。
正面边沿凤鸟和折枝花卉相间,反面为正圆形黄金扣,分为两部分由合扣相连,大的部分占近五分之四为活盖,呈扇形,表面刻有缠枝花卉,边沿及合扣两侧共钻有5孔,用于固定,一侧有长条形孔,近合扣处有一圆形铜按纽,为控制合扣的锁。
小的一块仅为五分之一,上有长条形孔,孔两端粗扁,中间细,边有一半圆条形环,两扣间有铜片相锁,可更换中间的玉饰。
山水人物纹玉饰明代长4.9、宽4.9、厚0.6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双面雕,正面采用留地浅浮雕法琢刻山、水、竹、石、人物,表现出明代文人画意。
背面阴刻树、石、兰花,中有一牛鼻孔。
玉饰线条坚挺,打磨光亮。
龙首花卉纹玉带扣明代通长15.9、宽4.1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青色,有土沁及黄褐色斑。
带扣由三部分组成,中间为扣,两边为钩,钩及扣身均浅浮雕花卉纹。
三件带饰背面均有长方形带穿,以供穿系之用。
龙纹韘形玉佩明代外径8、内径2.5、厚0.5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土沁及水银沁。
圆形扁平体,双面雕工。
主体作心形,外缘周边镂雕两条正面龙,前后相随,一条首残,阴线勾饰圈眼、龙纹、海浪纹。
背面上部阴线勾饰不规划细线,中部孔洞边缘浅雕一条长须凸线,二尾线垂于玉佩边缘。
明代出土玉器及其工艺特征
明代出土玉器及其工艺特征一、明代玉器的工艺特征1.质料特征明代琢玉,多选用新疆和田料制作,其中以青玉为主,白玉次之,也有少量碧玉或墨玉作品,黄玉者极其罕见。
青玉、白玉的作品,抛光大多细腻,表面光泽度极佳,颇为油润,仿佛罩上了一层透明的玻璃质,行话俗称“玻璃光”。
墨玉作品,色浅,多见青灰质地夹杂褐色斑点,褐色的分布不均匀,表面也有玻璃光泽。
明代碧玉,由于天然材料原因,抛光后的光泽较弱,多为油脂光泽。
2.抛光特征明代玉器的图案装饰常采用浮雕和减地阳纹的处理方式。
这类浮雕式的图案装饰,在凸起的轮廓边缘处多磨平棱角,使其形成窄平的光润线条,而不保留碾琢之后轮廓线出现的锋利边棱。
尤其片雕作品,大多进行平行整体抛光的方法,使凸起的轮廓边缘呈现出光润、窄平的细线。
在立体器物上,由于不便整体式抛光,故而采用局部的平行抛光,在花纹凸起的局部边缘便会呈现出窄平的光滑线。
3.多层镂雕特征明代的多层镂雕玉器在加工时大多采用管钻穿透的方法,而不像单层纹图透雕在穿孔后以拉条拉搜的方法。
因此第二、三层的纹饰就会出现比较比较粗糙。
多层镂雕的纹饰,大多是对表层进行仔细抛光,而下面衬托的几层纹饰,却抛光的比较粗糙,甚至不抛光。
4.管钻特征5.纹样图案的装饰特征广州诚德国际是一家以古董艺术品国际展览、文化交流、推广、委托拍卖为主营业务的专业服务公司。
公司拥有一流的专家团队和艺术品经纪人团队,可以提供从征集到交易的一站式服务,公司旨在为海内外收藏家和机构提供一个物畅其流、物尽其用的高层次、高品质的文化交流平台。
公司服务鉴定:故宫中博专家权威鉴定,评估。
暨南大学考古系教授赵善德长期驻公司拍卖:联合香港,上海,广州文物拍卖资质公司联合拍卖展览:国内,香港区域大型展览展销。
修复:联合上海博物馆展开修复业务。
字画瓷器5到10公分修复无痕迹。
仪器鉴定: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检测公司网址:公司具有一流的古玩艺术品经纪人,和市场分析人员,对每件藏品的市场做出明确的分析,针对不同藏品进行不同的宣传和买家邀约。
明代玉器佩件赏析
明代玉器佩件赏析玛瑙楼口椭圆形牌明长9.8厘米宽5.7厘米厚1厘米牌为花玛瑙质地,棕褐色的玛瑙中间有黑色和白色斑纹,器为椭圆形,中间是一椭圆形环,环上浅浮雕卷云形饰。
环外镂空雕一蟠璃,蟠螭围绕椭圆环环首尾相接。
明代玉牌有很多种,但是玛瑙牌却很少见,视为珍贵。
此玛瑙牌1955年出去于浙江省临海市王士奇墓。
玉福寿禄三星佩明长5.4厘米宽5.2厘米厚0.8厘米佩为青玉质地,五质莹润,无瑕斑。
器呈片状,一面镶空透雕一个“福”宇,另一面在山石之上凸雕一手持杖一手执灵芝的寿星与一头口衔灵芝的回首鹿。
福禄寿纹饰,为传统的吉祥图案,明清时极为流行。
此件佩饰一面是福字,一面是寿星与鹿,构思精巧,为明代的新颖之作。
玉镂雕桃花嵌饰明长6厘米宽5.3厘米玉饰作长方委角形,单面雕刻,雕作五朵盛开的桃花形,枝叶与花布满整个图案。
玉质温润细腻,雕工精致完整。
玉镂雕八仙纹嵌饰明径5.2厘米白玉质地,器型近似桃形。
采用单面雕刻的方法,链空雕出一头戴道冠}持莲花的人物,人物四周围绕着祥云,应是八仙中的蓝采和的形象。
玉镂雕画质蛱蝶饰片明长5.2厘米宽4.5厘米饰件片状,单面雕刻,镂空雕刻花枝,叶及蝴蝶,花朵的叶片均下凹,枝叶相连。
右下角有一只蝴蝶落在枝头。
玉镂雕万字折枝花饰片明长5.1 厘米宽5.2厘米器略呈现如意头的形状,镂空雕刻,花纹对称,上中一朵大的花,两边六朵小的花,中下是镂空雕出的带菱形边框的“卍”字纹。
玉镂雕穿花凤饰片明长7.3厘米宽3.5厘米饰件在如意云头形的边框内镂空雕凤鸟一只,凤鸟双翅展开,站在一花枝上,似欲飞翔,三绺长长的尾翎拖在身后。
花枝下有花朵二。
构图极为匀称。
玉镂雕牡丹对凤饰片明长 5.3厘米宽4.6厘米器呈片状,镁空透雕,对称雕出一对凤鸟,两凤鸟之间有一朵牡丹花,二鸟之嗉皆啄干牡丹花之上。
凤鸟大圆眼,双翅向上翻起,长尾分别垂干器身的两侧。
下部是镬空雎菱形“卍”字不断纹。
玉镂雕折枝花饰片明长4.9厘米宽3.5厘米器略呈梯形,片状,镂空单面雕刻折桂花纹,中间是完整的两朵大花,两侧是不完全的两朵小花,花朵之间有枝叶相连,花芯呈现网状纹,叶脉边缘呈锯齿状。
明代玉器的演变
明代玉器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明初时期(1368-1450年):明初时期的玉器制作主要延续了元代的样式和工艺,包括玉佩、玉饰、玉璜等。
这些玉器多采用圆形和方形的形状,并以饰有纹饰和文字为特点。
正德年间(1506-1521年):明代正德年间是玉器制作的高峰期,以玉佩为主要表现形式。
正德玉佩的特点是形制丰满、质地精良,纹饰精细,题款铭文鲜明。
同时,正德年间的玉器形制也较为丰富,包括玉环、玉镯、玉佩等。
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年):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延续了正德年间的风格,但在纹饰和题材上有所变化。
嘉靖年间的玉器常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纹饰流畅而细腻;而万历年间的玉器则更加注重表现技巧,纹饰更加精细。
明末时期(1621-1644年):明末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玉器制作逐渐衰落。
玉器多采用简单的形制,纹饰较为简洁。
总体而言,明代玉器的演变表现出了从元代传统到创新的过程,从简单朴素到精致华丽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技艺达到了较高水平,成为明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玉19-明代玉器PPT
玉带饰
长8.9厘米,宽 7.4理米,羊脂 白玉质地,滋 润洁白如脂。
江苏南京张家 汪兴祖墓出土,
江苏省南京市 博物馆藏。
7
联珠形玉镯
这是一对大小相同的白玉镯,它先雕出圆镯形, 再雕出一个个圆珠和扁串饰而成,由20颗圆珠 串联而成,造型奇特,雕琢精致。
8
白玉葵花杯
通高15厘米, 金盖高8.5厘米, 重148克,金 托盘直径20米, 重325克,明 万历。
《潇湘奇观图》(局部)米友仁(宋)
北宋后期水墨山水画派“米家山水” ,擅长“墨戏”, 善用多层烘染和横点子的排比,使水墨画的积墨、破墨、渍 染、渲淡等技巧充分发挥,达到云山空蒙、烟云变灭的效果。
4
明代,吴门派文人在画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以沈 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著名,作品大多表现 江南文人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明末华亭董其昌高举 文人画的旗帜弥漫画坛,成为主流画派。
1965年北京定 陵万历墓出土, 北京市定陵博 物馆藏。
9
白玉镂雕蟠龙纹带环
10
明代中期(成化-嘉靖中,公元1465一1544年) 玉器已发生变化,从现存此期大多数玉器来看, 已摈弃了宋元玉器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而转向装 饰化、工艺化、玩赏化的方向。
体圆,子母口,壶身 作三节竹筒状,盖、 底皆平。通高12.4cm, 8.5cm口径,故宫博 物院藏。
12
明代晚期的治玉工艺相当普遍,各商业发达的城
市都有玉肆,而治玉业最发达的城市有两处:
北方的帝都,集中各地良工为贵族、官吏作玉;
江南苏州的玉业之艺堪称工巧,数全国第一,留
下了名工陆子刚的名字,陆子刚款玉器传世尚多,
除去清代与近 代仿造的玉牌
子刚牌
子之外,尚有
明清玉器纹饰浅析
明清玉器纹饰浅析【摘要】:古玉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其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载体及代表温润、含蓄、内敛的精神使藏家竞相追捧、为之疯狂。
其中,精雕细琢的明清玉器品类丰富多样,纹饰繁简兼备、变化多端,深藏其内的意蕴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从明清玉器的概述出发,分析了明清玉器中的龙纹、人物纹、花鸟纹、几何纹、典故图案纹、痕都斯坦玉纹,并简要探析了其中的吉祥语之意。
一、明清玉器概述明朝继宋元而来,明代玉器继承了宋代和元代的手工技艺,在皇家和民间生活中皆有所用,玉器的品类有玉带、玉璧、玉首饰、玉圭、玉花卉、玉人物、玉文具、仿古玉等,明代的制玉量可以说十分庞大,出现了陆子刚、曾鼎(元友)、文征仲、王小溪等琢玉名匠。
其碾玉层层把关,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选材都是创造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和前提条件,从选材开始,一般选用温润细腻的和田青玉和羊脂白玉,娴熟运用多种琢玉技术,将圆雕、镂雕、浅浮雕等多种技艺结合在一起,在同一玉器上看到多种琢玉技术的运用,所制的玉器华贵富丽,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蕴。
明代玉器的特点为:品类上玉带和赏玩类玉器的制造量占上风,其中又以执壶、文具居多,这些玉器的器型大多为动物或者植物的造型;纹饰上以龙、麒麟、狮子、蟠螭、花卉、吉祥类文字等为主,寓意吉祥。
清朝玉器是中国古玉器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满清文化与汉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制玉风格别具一格。
清朝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是宫廷玉器,新疆和田玉成为重要的制玉材质,玉器的品类有玉圭、玉璧、玉册、玉环、玉香囊、玉动物、玉挂屏、玉山子等等。
涌现出大量琢玉名匠,据《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有胡德成、邹学文、王斌、金振寰等玉匠。
乾隆皇帝十分爱玉,在民间广泛搜罗玉器,引领了琢玉工艺的鼎盛高峰,还引进了外来的痕都斯坦玉纹饰,痕都斯坦玉纹饰运用了浅浮雕技法,带有浓厚的异域风采,清朝玉器的艺术世界丰富多姿。
清代玉器的特点为:仿古玉的数量极大,品类上多种多样,器型大多仿造动植物造型,同时不断开发新器种;纹饰上取材更加广泛,人物、花鸟、山水、历史故事、俗世生活、神话传说等都可作为选材,还吸收了外来的艺术风格;琢工追求精致细腻,各种制作技法无不精巧绝伦;材质往往选取上好的和田玉,后期引入了缅甸的翡翠。
明朝玉器特点
明朝玉器特点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
明朝玉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具匠心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明朝玉器的特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玉器的历史背景明朝在1368年至1644年间存在,这一时期的玉器艺术借鉴了前朝的经验并注入了独特的创新。
在这段时间内,玉器的制作技术和审美标准得到了大幅提升,玉器成为了宫廷和贵族社会的重要象征。
明朝玉器的工艺技术明朝玉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手工雕刻明朝玉器的制作主要依赖于手工雕刻,艺人们使用磨砂、砂轮等工具,以及宝石粉末和油类来进行精细雕刻。
他们追求线条的流畅和精准,每一件玉器彷佛融入了艺人的心血和智慧。
2. 刀法和琢法明朝玉器的制作离不开精湛的刀工和琢工。
在刀法方面,艺人们善于运用刀刃的不同宽度和角度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纹饰。
而琢法则是玉器制作的重要环节,它通过琢磨和打磨来凸显玉石的质感和光泽。
3. 雕镂与半雕半琢技法明朝玉器的雕刻技巧多种多样,其中以雕镂和半雕半琢技法最为常见。
雕镂技法是通过在玉石上雕刻出一层薄薄的背景,并在其上刻出精细的图案,形成立体的效果。
而半雕半琢则是利用雕刻和琢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玉器在质地和形状上都更加丰富多样。
明朝玉器的设计风格明朝玉器的设计风格独具匠心,不同于其他时期的风格特点。
明朝玉器的设计注重创新和个性,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展现了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精神。
1. 寓意与象征明朝玉器的设计富含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比如,玉璧代表吉祥,玉珰象征权力,玉饰代表高贵。
设计者巧妙地运用各种图案和形状,将这些寓意和象征融入玉器之中,使其更具深意。
2. 深受宗教影响明朝玉器的设计也受到了宗教影响。
在明代,佛教、道教和儒教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因此,在玉器的设计中可以看到与这些宗教相关的图案和符号,如佛像、神兽等。
3. 自然主题的表现明朝玉器的设计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自然主题,如花卉、山水、动植物等。
中国玉器鉴赏-明代玉器(中)-大唐必盛-古玩世界-搜狐博客
中国玉器鉴赏-明代玉器(中)-大唐必盛-古玩世界-搜狐博客(2)乳丁杯。
这种林的林身极矮,似后人所言明代“丞饮”盒。
直口,直留,底部内收,囵足,杯外饰玉或四周乳丁纹,多数乳丁之数近似于百个,乳了杯又有单柄或双耳两种,单柄为环形,上部有一祀形感,双耳则为祀折望式耳,耳上部为圭形小军。
(3)直口八方杯。
八方形,直口;八方形足,足外撇,口两侧各一祀折望式柄,柄上部为圭形横策。
杯但为八祀形,每一祀内饰回纹钢地并坚龙拐子纹。
玉制八祀杯宋元时期已出现,同明代八方杯相比,宋元时的作品口较敞,直径大,杯身残,明代的口稍小,杯身较深,有玻璃光。
(4)八瓣菱花式杯。
杯为蒙花形口,杯国凸凹变儿与杯口形状相应八瓣菱花形足,折图式耳,耳上有水平盛,上饰背面纹。
这类杯多为青玉,有较强的玻璃光。
(5)小巨杯。
明代还制造了较多的小巨杯有祀形和长椭圆形几种杯身长而窄,杯口前端向前凸,并呈弧状四下形成流口。
杯外侧饰纹种类颇多或山水图案或仿古云霞纹,或长条状瓦纹,或光素。
杯柄也有爱龙柄,兽在桐等多种样式,识别这类匝杯一看玉色,二看形状,三看纹饰。
如都具备明代特征,即可初定为明代作品。
(6)托杯。
玉杯之下带有托格:盘或为长祀委角或为海棠式或为椭圆形。
盘极浅,平底,底内凸雕纹饰,或龙纹,或双摘,或花卉。
盘中心凸起一圆台可承杯。
与圆台对内外底中部稍凹。
另外,明代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玉杯,它们不同丁上述玉林那样规范,不具有批量生产的特征相互间的造型,尺寸上有较大的差别。
这类玉杯的主要类别如下:(1)莲瓣杯。
杯形为荷花之一瓣,似小船,一端尖,另一端镂雕小莲花、荷叶,并镂雕枝蔓以为杯柄杯底有荷叶式足。
(2)桃式杯。
杯形如批,一侧有桃核形柄柄上有桃叶及花。
桃式杯各为白玉,元代墓葬中已出现可能是宋代作品,明代桃式杯的枝叶较之粗厚叶中心凹下,叶脉纹短而稀疏。
(3)葵花杯。
杯形如乍开之秋葵花花瓣相叠而成杯题,杯里底部多有凸起的花蕊,圆形葵瓣足。
秋葵之瓣顶部较圆,形成连弧状,花瓣表面或有细长的阴刻线,花蕊上有网格状饰纹以秋葵枝叶为柄,花叶雕琢有力,不圆润。
明代玉牌人物纹特征
明代玉牌人物纹特征
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玉牌人物纹特征都有所不同。
1. 早期:明代早期的玉器风格继承元代,作工严谨而精美。
玉材光泽较强,碾工遒劲,磨工精润,不重细部,明显保存着元代玉器的遗风。
此时的玉牌人物纹特征主要包括严谨的线条和精致的碾磨技艺。
2. 中期:明朝中期的玉器趋向简略,承袭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
此时的玉牌人物纹特征以简练、流畅为主,同时融入了文人文化的元素,如青玉松荫策杖斗杯等。
3. 晚期:明代晚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细,玉牌人物纹特征也更加复杂。
这一时期的玉牌常采用浮雕或镂雕技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同时,明代晚期的玉牌人物纹还常与山水、花卉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查阅相关文物鉴赏资料或文献,了解更多明代玉牌人物纹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物鉴定的角度谈明代玉器的分期及具体纹饰特征明代玉器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充分继承辽宋金元玉器形神兼备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逐渐彰显时代气息,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古朴的审美风格,展现出了其拟古尚意的自身面貌。
明代后期,随着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民间收藏之风大盛,古玩商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的社会风气,制作出各式的仿古玉器,也使明代玉器呈现出多元的艺术气息。
本文以时代顺序为主线,在结合出土品及部分公私收藏明代玉器范例的基础上,从文物鉴定的角度阐述明代玉器的特点。
一、明代玉器艺术的整体概况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历17帝、经276年,亡于1644年的各地农民起义及满清入关。
从《明史》等明代文献来看,明代玉雕工艺之所以比前代有所创新,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城市经济繁荣、商品化速度快,再加之明王朝和西域交往频繁,从而使大量玉料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地区。
同时社会对玉器需求量的增大,使得玉雕作品在风格上世俗化速度加快,为玉雕业的生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记载,宫廷造办处有“御用监”机构,下设玉作,制作玉器以供宫廷使用。
王公贵族的官服上以不同的玉饰显示出各自的身份地位,更以用玉赏玉为特权。
官方的重视和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玉雕业的迅速发展,故明代玉器的审美多趋向于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一脉。
另外,我们从明人的笔记中可以了解到,继北宋末年之后,明代中后期好古之风又起,在艺术领域的各类拟古题材作品逐渐增多。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近日,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
”①这段文字说明当时的仿古玉器,在制作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图1)仿古玉几乎在各历史时期均有出现,但各时期的仿品在形制、纹饰、工艺均有不同。
明代玉器中仿战汉古玉的纹饰较多,虽饶有古意,但纹饰阴刻线深而粗,不似彼时线条灵动有力,而在切割处也不见战汉时期的错落台痕与厚薄不均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明代江南地区在人文与经济条件上的优势,以苏州为中心的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精美秀雅的玉雕制品,被称为苏作,为明代玉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明代玉器的形制与纹饰明代的考古资料有限、明代古玉标准器的品类也还不甚完备,所见古代文献中对明代玉器记载最为详尽的是《天水冰山录》所载查抄嘉靖时期宰相、权臣严嵩、严世蕃父子家产清单中的玉器部分,除金镶玉器外,所载玉器近千件,这其中大致可分为服饰、装饰、器皿、文房、陈设、拟古器共六大类。
由此可以推知,传世品的种类也大体如此。
1.明代玉器的形制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发展至明代,器物形制已臻完备,礼器类有璧、圭、璜、珩、环及各类仿古器物;佩饰赏玩类玉器有玉牌、玉锁、玉坠、圆雕童子、动物、仿战国及两汉纹饰玉件等;服饰类玉器有手镯、纽扣、发簪、耳环、发冠、带饰、衣帽花片等;陈设器物可见山子、插屏、花插、仿古觚、尊、佛道神像、炉、鼎、簋等。
装饰类玉器可见器柄、杖首、家私或车舆上用于装饰的玉器等。
实用器皿有碗、盘、碟、盂、壶、炉等。
文房用具中,有笔筒、墨床、笔管、砚、砚滴、笔架、镇纸、臂搁、印章、印盒、墨床、水盂、案头把玩圆雕玉件等造型。
2.明代玉器的纹饰明代玉器在纹饰方面有琳琅满目、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
可见装饰有如日、月、云、石、山等自然景观类的器物;也有装饰着如桃、菊、荷、荔枝、扁豆、灵芝、岁寒三友等植物类的纹饰;以及龙、凤、螭、獬豸、狮、牛、马、猴、狗、鹅、鸭、鱼、蝉、蝗虫、螳螂、蝴蝶等各类纹饰及造型的神兽动物、水禽昆虫等器物。
人物类的纹饰与器物有高士、老翁、仙女、飞天、童子、胡人神道佛像等题材。
有万字、云鹤、云蝠等纹饰题材;以及兽面纹、弦纹、谷纹等仿古纹饰题材。
三、明代玉器的分期明代玉器在制作上继承了宋元时期的工艺而又有所创新,其发展脉络可分为初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
初期是指自洪武至天顺年间、中后期是指自成化至明朝灭亡。
1.明代初期玉器明代初期墓葬中出土玉器者,粗略统计如下,见表一:除上述大墓之外,另见有安徽歙县、四川成都及北京地区的明初墓葬可资比较。
在通过对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明代玉器和传世玉器的排比、分析后,可以看出:明代初期玉器由于受宋元玉雕风格影响较多,其工艺、题材在继承宋代玉器艺术特点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保留了元代北方民族特质。
但此时更加注重玉料的选择,多选上等白玉,种类以器皿和装饰品为主。
以人物、动物为题材的器物在这一时期较为多见,其工艺、纹饰等风格特点多承自元代,器皿上的花卉、花果图案为浅浮雕,布局疏朗、留白较多,与永宣时期的瓷器、漆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2)实用器皿类的玉器更是品种繁多、雕琢精细。
品种主要有玉壶、玉杯、玉盒、玉匜、玉碗等品种。
各类吉祥纹饰多用比喻及谐音的动物、花卉形象表现出来,此类吉祥纹饰,自初期出现并贯穿于明代始终。
2.明代中晚期玉器明代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玉器者,略经统计如下,见表二:从表二可以看出,明代中晚期玉器经正式考古发掘者多集中于北京、江苏、江西等地,当时玉雕业主要分为南北两派,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所雕玉器被称为京作;以苏州、扬州等南方地区的玉雕作品被称为苏作。
京作玉器工艺风格稍显粗率,大多以陈设品,如玉瓶、玉杯、玉匜、玉壶及各种摆件为主。
其代表作品主要是历年来北京地区明代墓葬中的出土玉器及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原明代宫廷遗玉(图3)。
明代南方地区的手工业以苏州为中心,治玉亦不例外。
同北京地区相比,苏作玉器选料精、工艺细、体积小,多精巧之作(图4)。
明人宋应星在其著作《天工开物》卷下《玉》篇中说:良玉(料)虽集京师,而名工首推苏郡。
苏州地区治玉作坊林立、人才辈出,最为著名者当属太仓陆子刚。
他是中国玉器史上屈指可数的著名治玉工匠之一,其作品能够融减地阳文、镂空、浮雕等多种技法于一身,被誉为吴中绝技(图5)。
据崇祯十五年刊印的《太仓州志》卷五《物产》篇记载:“五十年前,州人有陆子刚者,用刀雕刻,遂擅绝。
今所遗玉簪,价一枝五六十金。
子刚死,技亦不传。
”传世所见“子刚”款玉器,真伪杂陈、不易辨别,有学者曾提出据明墓出土玉器而分辨出子刚玉标准器的方法②。
但针对其作品来讲,仍存在着例如《太仓州志》中所描述陆氏碾玉乃是“用刀雕刻”等诸多问题③,对于这些难解的问题,尤其是真伪问题,不宜轻易下结论④,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明代几种常见玉器题材的表现形式经整理,现将明代玉器中常见的纹饰与器型特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如下:1.明代玉器上龙纹的具体特点明代玉器中的龙纹,同宋、元时期玉器上的龙纹存在着继承的关系,此类题材多用于装饰皇家玉器。
⑤龙纹多为侧面龙,龙头宽大,双眼均在一侧,即同一平面内。
双眼为双圈眼或似龙虾眼;眉毛为卷丝眉,短而粗;龙的鼻、嘴宽阔,颈部瘦长,龙角从中间斜伸向后且多为圆柱体;龙头上的毛发初期向后飘拂且动感强烈、中后期逐渐向上、向后过渡,龙头前有毛发无规则地伸向四方;龙身多饰鱼鳞纹,还可见无纹及火焰纹等;明代的龙多腿长,小腿较细瘦,其上布满短阴刻线,关节处可见有细小涡纹或云头纹;龙尾呈花形尾,龙爪呈风车形,常见有四爪、五爪者(图6)。
龙与云是分不开的,明代玉雕中的云纹分为十字云、灵芝云、卷草云;龙纹也常与海水江崖纹相衬,其海水常以阴刻线表示,江崖常作浮雕状,并有山石相配。
另外,明代玉龙中还曾出现过飞龙的形状,这种纹饰多用来装饰带板。
2.明代玉器上蟠螭纹的特征明代蟠螭多延续宋代风貌,其头部较短,眉、眼、鼻、嘴大多集中于头的下半部,鼻大嘴阔、气势凶猛,口部打穿且常见有锯齿纹。
眼睛眼形似橄榄或虾眼状,眼珠突起,或以圆钻法雕出。
眉毛有卷眉与花眉之分,角为柱状,其上可见有横阴线。
蟠螭的躯体有骨骼感、脊柱突起,为表现出肋骨其上多以圆点或细小阴线表示。
四腿呈爬行状,关节或小腿处亦多见有涡纹或阴刻线。
蟠螭尾部多分叉,舒卷自如,分为一长一短的卷尾。
其身躯旁多有火焰纹,多以高浮雕的方式表现在玉璧、玉带钩、玉带扣及仿古玉器上(图7)。
3.明代玉雕中的麒麟《说文》云: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
佩戴雕琢有麒麟的玉器,多是带有趋吉避凶的愿望。
明代的玉麒麟多做工粗犷、头似龙头,毛发似向前冲出,相貌凶猛、精神十足。
眼为双圈眼,两角似鹿。
身躯粗壮有力,其上饰鱼鳞纹作为装饰,尾部高翘,以粗阴刻线来表示毛发。
麒麟多与火焰纹一起来表现(图8)。
4.明代玉雕中的鹿明代的玉鹿,多作为主题出现在玉带饰上,其身居中央,并有仙草、山石相配,背景为透雕镂空几何图案。
鹿头做工是继承元代风格而来,头尖、前额有骨骼感,鹿的嘴部、橄榄形眼及两鼻孔用阴刻线表示,鹿角向后,两耳耸起;鹿的身躯骨骼感较强,上饰“米”字纹和“水”字纹作皮毛状,四腿细瘦,呈行走状,蹄上部有毛发,腿关节装饰有卷云纹(图9)。
或与老人相配,寓意福禄长寿。
5.明代玉雕中的鱼类明代玉鱼多作肥身鲤鱼,其头部偏大,嘴部向上噘起,眼形有圆眼、双圈眼等;身饰网状纹或鱼鳞纹,有做工细腻者,亦可见无纹饰者。
鱼尾及鱼鳍张开,有花边,不似元代般作蒲扇状。
玉鱼代表“有余”,或搭配以荷叶为“连年有余”之意,是比较常见的吉祥纹饰(图10)。
6.明代玉雕中的仙鹤仙鹤多与龟相配,寓意龟龄鹤寿。
明代仙鹤大多以飞翔的姿态出现在带板或带饰上,头圆嘴长、两翅张开,用阴刻线来表示羽毛,两翅的边缘呈锯齿状,身躯及尾部用斜阴线表示。
明代的仙鹤非常写实,有骨骼感且两腿细长。
仙鹤多与松树一同表现在玉器上,寓意松鹤延年(图11)。
7.明代的玉人及童子题材类玉器此时玉雕人物均为高尖头顶,脸、须髯较长、五官舒展,眯眼、菱形鼻、厚唇、两耳紧贴于头部,衣着为宽袍大袖、飘飘欲仙,衣纹由粗阴刻线构成,用“水”字纹和“米”字纹进行装饰(图12)。
明代玉雕童子多为婴戏题材,精细者多选用和田籽料琢制而成,其特点为:童子头大、多有后脑壳、发髻多见双髻式与刘海式,戴帽子者多后有飘带。
童子五官多集中在脸部中央,又俗称为“包子脸”,五官精致,眼睛做出眼皮、眼珠,两颊有酒窝,能表现出微笑的表情,其鼻子上的鼻头较大,俗称“蒜头鼻”,嘴为厚唇;上身穿长衣,后背有一中线,衣领刻画写实,下着长裤,鞋头上翘,两腿呈交叉状,身着长衣背有中线,制作技艺高超(图13)。
8.明代玉杯的特点明代玉杯,多属文房清玩类器物,造型多变、工艺考究。
可见有双耳杯、单耳杯等,器柄多琢出几何造型或仿生之物(图14)。
其中仿动物纹者,可见有龙、凤、螭、兽等造型;仿植物纹者,可见有松、竹、梅、桃、灵芝、荷花等造型。
至明代中晚期开始,方形杯、六角形杯开始多见,其上多琢出书法及风景图画,文士气息浓郁,特别是斗形方杯,四面之中,两面琢山水、两面琢诗文,山水为浅浮雕、人物只见其形,题材多见携琴访友、放舟独钓等文人画所常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