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前后日本的变化
抗日战争的资料 (2)
抗日战争的资料1. 背景介绍抗日战争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抗日战争,也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它是从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的一场历时近八年的抗战。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正义之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一。
2. 战争的起因抗日战争的起因可追溯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在争夺中国利益的过程中,日本逐渐崛起,并以侵略中国为其国家建设的手段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行动的开始,随后在1937年马德里事件中,由日本发动了全面战争,这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3. 战争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抵抗与局部战争阶段、全面战争的全民抗战阶段和全面反攻的胜利阶段。
初期的抵抗与局部战争阶段这个阶段从1937年至1938年期间,主要是各地的群众和军队进行抵抗,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战。
其中,有著名的淞沪抗战、台儿庄战役等。
全面战争的全民抗战阶段从1938年到1941年,这个阶段是抗战的全面展开和全国范围内的战争局势形成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政府军队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和正规战。
同时,中国还得到了国际援助,在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地形成抗战根据地。
全面反攻的胜利阶段自1941年至1945年,这个阶段是抗战态势逐渐改变、日本队伍逐渐被削弱的时期。
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战役,最终于1945年战胜日本侵略者,让中国重新获得了独立和民族尊严。
4. 战争的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影响抗日战争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抵抗日本侵略中的地位和声望,为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同时,国民政府也在战争中积累了政治经验,为日后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经济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但也促使中国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抗日战争时期的世界形势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发生的。
抗日战争前日本的现状:日本不满意于《华盛顿体系》的格局,认为自己侵占世界利益太少,希望得到更多的资源来发展军事力量并征服世界。
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要》。
其核心是首先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然后以满蒙为基地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扩张。
东方会议后,日本加快了实施新大陆政策的步伐,又两次出兵山东,并相继制造了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
特别是1930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后,为了摆脱危机,日本更迫不及待地准备发动侵华战争,妄图首先把中国东北变成它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日本于1925年制订了1926年度作战计划,其兵力计划动员32个师,其分配是:对美作战3个师又1个支队,对俄作战13个师又1个支队,对华作战16个师。
分别占9%、41%和50%日本在发动九一八事迹先发动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之后便心急火燎地发动了九一八事件,想尽快占领中国。
抗日战争前中国的现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社会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
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分别支持各派新老军阀,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使中国继续维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处于连年内战,国弱民穷,科技落后,生产停滞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随着中国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随着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抗日战争中的日本: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首先在东方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武装进攻,迈出了独霸中国、争夺亚洲、称霸世界的第一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之后又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妄图以速战速决的战略,三个月灭亡中国。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抗日战争中的中国: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接受了中共关于团结抗日的意见,从而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中中国的
国民党: 国民党: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 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 。 并于1940年3月 ,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 并于 年 月 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 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 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 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反共高潮, 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 反共高潮,妄图消 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 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 年 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 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 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 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 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 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百团大战示意图
战略反攻阶段:
长衡会战 : 日方:1944年5月,日军第11集团军司令官横山勇指挥8个师、1 个飞行团和海军一部,共20余万人,以攻占湘桂铁路(衡阳—来 宾)为目标,向长沙、衡阳地区进攻。 中方: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4个集团军(共15个军)另2 个军共约40万人,在空军(飞机181架)、友邻战区支援下,以 一部依托湖北通城东南山区、湖南新墙河南岸、沅江和益阳地区 的既设阵地,节节抗击,消耗、迟滞日军;主力分别控制于浏阳、 长沙、衡阳及宁乡等要地,相机歼敌。
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侵华政策及其演变
作者: 丁则勤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160-189页
主题词: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政策;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走向;战争爆发;芦沟桥事变;太平洋;武汉失守;广州;进攻阶段
摘要: <正>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从发动芦沟桥事变到占领广州武汉,为敌之战略进攻阶段。
(二)从广州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战略相持阶段前期。
(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日本战败投降为战略相持阶段后期和日本走向崩溃时期。
现对这三个阶段的情况作一概要论述。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战略相持(1938.10日军占领广州、武汉~1945.8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一、日本改变侵华方针1.原因:相持阶段的到来①日军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②中国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
2.改变:(1)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战略方针(改变对国民政府的策略,只是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包括经济上掠夺“以战养战”和扶植伪政权“以华治华”。
)(2)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A、政治上:“以华治华”(扶植伪政权)汪伪政权的建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是日寇侵略中国的工具。
B、经济上:野蛮掠夺日本在华侵略的扩大,国内资源已无法满足其战争的需求,其战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资源。
随着战争的发展,日寇在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其侵略战争的物质基地,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
因此,它的掠夺是全方位的,从农业到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从全融业到劳动力。
C、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推行奴化教育与其他侵略方式一样,都是要灭亡中国。
讨论:现在日本政界少数人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与日本法西斯在华推行奴化教育有何共同点。
D、军事上:“治安强化运动”(华北);“清乡运动”(华中)3.影响:①对国民党亲日派的影响: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叛国。
②对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产生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加速了国民党内的动摇和分裂,出现了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充当汉奸的事件。
汪伪政权的建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是日寇侵略中国的工具。
日伪勾结,使中国的抗战更为艰苦困难,也使国民党内的抗战态度更加转向动摇和消极。
抗日战争前后日本的变化
• 抗日战争结束时,日本“只剩下了两种人——死人和濒死的人,日本平民能吃 进嘴里的就只有子弹啦。”
谢谢观看
• 中药制药第四组制作 • 组长:李龙宇 • 组员:杨鹏硕 沈子杰 谢尧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走上军事通货膨胀的道路。 • 最后结果:未能解决危机,日本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对外疯狂扩张。
3.战争导致经济困难
• 为了转嫁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战争。然而,日本不但未能 摆脱经济危机,反而因为战争消耗掉大量财富,日本经济更加困难。
•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大肆掠夺中国资源,国内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一般 消费品的生产却开始放缓。
了军事权,防止其他势力干涉军部。 • 军部与政党冲突不断,军部因滥用特权遭受攻击,政党因腐败遭受攻击 • 政党腐败严重,失去民心。民间法西斯运动兴起,军部趁机用武力解决了政党。 • 军部掌权后,日本成为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4. 二战后三权分立及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 制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治体制改为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 •基本政治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天皇作为国 家象征被保留;实行“地方自治”原则;放弃战争,不保持武装力量。 •国家权力机关:国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构)。 •国会组成:众议院及参议院,两议院皆由选举产生的代表全体国民的议员所组 成。 •日本天皇:不再掌握实权,作为国家的象征被保留,天皇不再是神,而是人。 •内阁: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 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首相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 首相任免,天皇认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投降与战后重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投降与战后重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并投降,这一事件对中国抗日战争和战后重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的投降过程以及战后重建的挑战和成就。
第一部分: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斗。
在长期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最终迫使日本在1945年投降。
1. 抗战胜利的关键转折点1945年,随着盟军在欧洲战场的取得胜利,中国抗战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同时,中国军队在华北和华东的一系列胜利也削弱了日本的战斗力。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日本战败的可能性增加。
2. 日本投降的过程1945年8月,美国空军对日本进行了两次原子弹轰炸,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这使得日本政府认识到无法继续战斗下去。
于是,日本天皇宣布接受盟军的无条件投降要求。
1945年9月2日,正式签署了《日本投降书》,标志着日本正式投降。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挑战日本投降后,中国面临了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
同时,面对战争所带来的巨大伤痛,中国政府需要应对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挑战。
1. 经济重建中国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资源和基础设施。
为了重建国家经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恢复农田生产、重建工厂和基础设施,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这些努力使得中国经济逐步恢复并实现了快速发展。
2. 社会调整和改革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生活困难,还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混乱。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整和改革措施,以重建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些措施包括土地改革、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等,为中国社会的恢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战后国际形势的调整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需要重新调整与各国的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同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三部分:战后重建的成就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战后的重建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抗日战争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辛历程
抗日战争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辛历程引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艰难而残酷的历史时期。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生死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团结奋斗的民族气质。
一、侵略之始:日本入侵中国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并以此为起点,对中国展开全面侵略。
日本先后侵占了东北三省,随后扩大侵略规模,占领了中国的沿海地区。
这一系列的侵略行动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和抗议,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此揭开了序幕。
二、艰难的战争岁月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由于国力薄弱、军队装备不足、社会动荡等多重因素,中国军民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并非常困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中国人民挺身而出,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坚定勇敢。
1. 战场上的顽强抵抗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虽然多次遭遇失败,但他们没有气馁,继续进行抗日斗争。
中国军民用相对落后的武器和战术,与高度机械化的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例如,像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中,中国军队英勇抵抗,给日军造成巨大的伤亡,并取得了一些战略上的胜利。
2. 民众的全力支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民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积极参与战争,并在军队后方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支持。
除了捐款捐物之外,许多勇敢的中国人民还加入了抗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游击战。
他们不畏艰难,默默为祖国的解放和胜利奉献着力量。
三、困境与转机:中国抗战的发展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艰难的起步阶段,以及一系列的挫折与低潮。
然而,随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觉醒,中国国内形势开始起变化,抗日战争逐渐出现转机。
1. 全国抗战的形成抗日战争在1937年得到全国范围内的扩大,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这标志着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抗日觉醒,战争由旷日持久转向全民抗战。
同时,国共两党在此时紧密合作,建立了政治、军事和战略上的联系,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风云
•
请问:百团大战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意义?
台儿庄战役
•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台儿庄 会战和血战台儿庄。此次大捷是中华民 族全面抗战以来,继平型关大捷等战役 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巨大胜利。 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灭了日本侵略者 的威风。消灭了日寇大量有生力量。同 时,也有数万华夏英雄儿女为国捐躯。 战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孙连仲、张自 忠、仵德厚、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 王铭章等抗日名将火线指挥。电影《血 战台儿庄》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军队的全 面抗战。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台 儿庄大战纪念馆”及战场旧址可供参观、 凭吊。台儿庄战役,历经月余,我军毙 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 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 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 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严重挫败日军猖 狂气焰,遏制了日军侵华凶猛势头,粉 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振奋了国人高昂的抗日精神,坚定了国 人抗战必胜的信念.
•
• •
• •
•
• •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 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恶化,兵力不足与物资紧缺到惊人的程度:橡胶、钢铁被列为国家资源,禁止向民间 出售;华北地区的资源生产遭到当地民兵与八路军连续不断的袭扰,绝大多数地区丧失了生产能力。为了取得东南 亚地区的物资,必需打通中国沿岸的航线,于是日本于1944年发起了豫湘桂会战。日本华北方面军轻易击溃汤恩伯 在河南省的大军,打通了平汉线之河南至武汉段。之后,华中日军乘胜追击,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击败薛岳,一路 追击至湖南南部重镇衡阳。黄埔将领方先觉率部顽强抵抗47天,最终城破。华中日军与华南日军又联手发起桂柳战 役,一路占领广西,打通湘桂铁路,最后打到贵州独山,震动重庆;另一路则从衡阳南下与广州北上的日军打通粤 汉铁路。全国舆论哗然,各界痛斥。此役日军事先精心准备,兵力也经过大大补充;国民革命军一方面因为长期的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另一方面精锐部队被史迪威调往西南战场,加之腐败成风、军人素质低下,导致豫湘桂 会战的大溃败。日军最终控制了华南交通动脉粤汉铁路,将“大陆交通线”完全打通。这场战争尽管达到了日军的 作战的企图。可是,日本人无力去维护“大陆交通线”的畅通,并且分散了日军的兵力,为中国军队反攻提供了条 件。 豫湘桂溃败的同时,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发动了滇西缅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华 民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成为了日本在 中国战败的转折点。
29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开始同国民党中的爱国官兵合作抗日。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其领导人李杜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月,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支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的抗日作战。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其中共产党员约有300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同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圉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抗日反蒋”的口号。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4.西安事变
面对日本的进一步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蒋介石还没有根本改变对日本的态度,仍然准备组织力量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新的“会剿”。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
的红军。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人侵中国华北地区。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致使中国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啥尔、绥远、山西、山东l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基础知识梳理】一、抗日战争1.日本侵华(1)侵华史实①局部侵华: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②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之后,日本又先后占领北平、天津、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南等大片领土。
(2)侵华罪行①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惨案。
③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全民族抗战(1)抗战初期①共同抗日: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②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③正面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④抗战结果: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进攻。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相持阶段①中国共产党: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②国民政府:除在中国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战场,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4)意义①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概念阐释]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中国抗日战争史
中国抗日战争之日本之败[摘要]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间,中国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保卫民族生存、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放肆入侵的军国主义日本所进行的一场殊死的民族战争。
中国人民经历了漫长的战争相持阶段,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共同帮助下,击退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于中华大地的侵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同时也是整个反法西斯阵营的胜利。
[关键词]中国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原因一、日本战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在日军占领平津后,直至1938年10月的15个月时间内,日军调集重兵在正面战场向国民政府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中国军队展开了正面战场的全线抵抗。
其中大规模的会战有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在正面战场,由于日军的疯狂进攻及作战能力的强大,日军迅速占领了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地区,包括河北、察哈尔全部,山西、山东、绥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广东、福建等省一部或大部,中国军队伤亡109万人。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军队的全线抵抗,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并且大量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自武汉会战之后,中日战争便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从战争开始至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战战略防御阶段。
日军虽节节胜利,但不能完全摧毁中国军队,击溃中国政府,加之八路军、新四军的成长,迫使日军将精力转入沦陷区。
1938年8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1月蒋介石在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也确认中日相持阶段已至。
中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区均被占领,丧失了91%的关税,97%的机器制造工业,75%的纺织工业,84%的铁道线,国民政府退至工业落后的西南、西北地区。
11月25日至28日,军委会在衡山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整顿军队,改变战略指导,重视沦陷区抗战,准备正面战场反攻。
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已停止大规模进攻。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资料1937年7月~1945年9月,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间,中国单独对日作战计有四年半时间。
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对美、英开战,中日之间的战争,始演变为太平洋战争。
中国乃与美、英并肩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投降为止。
抗战前的中日状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在淞沪和长城进行武装侵略。
复在华北制造“特殊化”,终于在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时,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悬殊。
日本是帝国主义的五大强国之一,轻重工业相当发达,陆海军在质量与装备上占绝对优势。
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工业落后,生产力薄弱,军事装备差。
中国依靠的是军队及民众的高昂士气,以血肉之躯,与侵华日军拼斗。
国共合作抗日御侮1937年7月7~8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于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附近发动卢沟桥事变。
事变爆发之日,正值国共两党商谈团结抗日之时。
中共中央即于8日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抵抗日军的侵略,国共两党合作抵抗日军的新进攻。
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电令第二十九军就地抵抗。
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抗战到底。
”8月13日,日军突然向上海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淞沪会战遂告爆发。
15日,蒋介石下达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分为5个战区,并将大批主力部队调往上海方面。
25日,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0月12日,南方8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改编后,立即开赴华北、华中敌后作战。
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结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此前后,国民党的军事政治机构也作了某些调整,任命朱德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聘任周恩来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等等。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梳理一、日本侵华策略变化(一)国民党消极抗战1、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2、国民党顽固派针对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二)中共积极抗战: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
二、全民族抗战表现1、正面战场:枣宜会战中,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2、敌后战场: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3、学生、广大妇女、工人、华侨和港澳同胞、文艺界等以各种形式支持抗战。
4、影响: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中共七大★必考(一)召开:1、时间:1945年4月2、地点:延安(二)内容:1、政治上:总结历史经验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①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
②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组织上: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
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3、思想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四、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一)日本投降的原因1、德国在欧洲战场败局已定;2、1945年8月,美国先后向日本投下原子弹。
3、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
4、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二)日本投降的标志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三)日本投降的意义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必考1、胜利的原因①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②前提条件: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③重要保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④外部因素:国际社会的援助与支持。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军队溃败与撤退
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军队溃败与撤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军队曾一度占领中国大片土地,但最终却遭遇了溃败与撤退。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溃败与撤退的原因和过程。
一、战略失误导致溃败在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优势,迅速占领了中国大片土地。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发展,日本军队的战略失误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日本军队未能有效掌握中国地理环境和人民的民族情绪。
中国地势复杂,山河纵横,给日本军队的进攻带来了巨大困难。
此外,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抵抗意志也是日军无法忽视的因素。
这些因素使得日本军队在战略上失去了主动权,导致了溃败的局面。
二、战斗力下降引发溃败除了战略失误外,日本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也是导致溃败的重要原因。
由于长期战争的消耗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本军队的士气逐渐低落,战斗力也随之下降。
同时,日本军队的后勤补给线被中国抗日军队切断,物资匮乏也使得日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
这种情况下,日本军队在与中国军队的战斗中经常处于劣势,最终导致了溃败的结局。
三、中国人民的抗战顽强抵抗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顽强抵抗是导致日本军队溃败与撤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
他们组织起来,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游击战,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也激发了国内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使得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不断缩小,最终迫使他们不得不撤退。
四、国际形势的变化除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和抗日军队的英勇抵抗外,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对日本军队的溃败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壮大,日本军队面临了来自多个方向的压力。
同时,美国的加入也使得日本军队的战略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些因素使得日本军队在战略上陷入了被动,最终导致了溃败和撤退。
《伟大的抗日战争》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1)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素材历史回眸一、侵华日军的暴行1.发动军事进攻(1)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
(2)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
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默认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冀东为“非武装区”,华北门户洞开。
(3)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4)1937年?月,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
(5)1937年8月,日军制造八一三事变。
随后占领上海、南京、济南、太原等地。
(6)1938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
10月,广州、武汉失守。
2.制造大屠杀:先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3.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试验,并在20 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4.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官兵,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
从1936年开始,中共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
3.蔡廷锴、蒋光鼐等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奋起抗日,后来,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4.1933年,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5.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使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6.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它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部编版《抗日战争的胜利》课文分析
1945年8月,苏联对日 宣战
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向日本关 东军进攻
苏联红军向东北兴安岭地 区的日军发动进攻
苏联红军进入哈尔滨
15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9日, 毛泽东发表《对日 寇的最后一战》声 明
八路军收 复石家庄
八路军解放山海关
16
部编版《抗日战争的胜利》ppt实用课 件(PP T优秀 课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
延安大生产运动
4
全民族坚持抗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 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国民党
共产党 青年 妇女 工人 华侨 文艺界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 壮烈殉国 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中共 七大
内容:总结经验、制定路线、选举领导机关、 确立毛泽东思想
意义: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指明了方向
抗战 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的原因
25
部编版《抗日战争的胜利》ppt实用课 件(PP T优秀 课件)
随堂即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日军对华政策的变化主用课 件(PP T优秀 课件)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中苏友好协会举办一次酒会,邀 请国共双方代表及各报社记者参加。席间,一位国民党方面的 记者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
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 结果出现了几个谜底:“屈 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介绍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介绍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那么你了解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吗?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抗日战争的转折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介绍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抗日战争从开始之后曾经让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和损失,也让一些国内政府的战略上的失误显露出来,单纯的防御并不能让中国人民幸免于难,也让军队的实力消耗了许多。
不过中国始终都是在成长的,困境中也终于找到了全新的方法来面对这场战争,经过战略调整之后抗日战争的转折点终于出现了,那么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呢?其实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可以说一共有两个,首先第一个就是在日本想要进攻武汉地区的时候,蒋介石终于开始察觉抗战的胜利不能只依靠防御,而这次武汉的战争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不仅可以从被动防御的形式中走出来,而且可以将最新的战略扩展到其他战场上去。
武汉会战也是规模较大的一场战争,从1938年的时候开始,日本迅速攻占了安庆,这也代表着武汉的战争已经开始了,最终中国部队经历了四个多月的战争,失去了四十多万的战士,也让日本有了将近十万人的伤亡,这样一来不仅让日本的计划彻底粉碎,而且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
另外在抗日战争中还有一个转折点,在战争进行到尾期的时候中国曾经发表过《对日寇最后一战》,因为国际方面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形式已经非常明了了,而日本却出现了战败的征兆,在这个时候发表这篇电文,这也就代表着中国已经决定全力以赴的出击,不久之后日本就向中国投降了。
介绍抗日战争的事件通过抗日战争简介得知,抗日战争在国际上被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
1931年,日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军完全占领了中国东北。
随后,日军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日军在中国各地陆续发起战争。
国民政府为了避免中日冲突扩大,便采取了妥协政策。
1937年7月7日,日军率先发起了卢沟桥事变,至此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从抗日战争简介得知,关于抗日战争的时间有两种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 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倒退文化镇压了进步的文化,使 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因为失败,日本摆脱了倒退的文化, 日本文化变得繁荣昌盛。
谢谢观看
• 中药制药第四组制作 • 组长:李龙宇 • 组员:杨鹏硕 沈子杰 谢尧
2.政党内阁轮流执政
• 1885年日本结束了明治初年以来的太政官制,创设了内阁制,从此,日本进 入政党内阁轮流执政的时代。 • 政党先由藩阀控制,后独立出来。 • 活跃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的各个政治利益集团, 为获得政治主导权进行了激烈 的角逐。 • 政党主张:发展立宪政治,维护天皇制国家、 发展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 • 1885- 1931 ,日本主要由各资产阶级政党掌权,经济实力雄厚的主要财阀支 持政党压制军部。 • 1931后,政党在军部武力之下逐渐失势,以至消失,财阀转而支持军部。
日本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措施
• 1.井上财政(1927-1931):实现黄金解禁,即恢复金本位制;紧缩财政;实 行“产业合理化”政策。 • 目的:维护外汇行情,防止黄金外流,降低物价,提高日本企业素质。 • 结果:中小工商业者、工人、及广大工薪阶层遭受沉重打击,殃及农村。 • 2.高桥财政:废止金本位制,禁止黄金出口;实行倾销政策。 • 目的:实现低汇率,扩大出口
• 1.反战思潮的盛行 • 2.进步与倒退文化的较量 • 3.战后文化的繁荣
1.反战思潮的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 难
各政党与军 部的权利斗 争 裁减军备 缩减军费
巨额军费给经济带来 的沉重压力
争取和平 反对战பைடு நூலகம் 裁减军备
导致
军部权利 减弱
一战后的海军协定 军人受到 歧视 民主改革运动
2.进步与倒退文化的较量
新婚妻子们为丈夫出征送行。长期的军国教育,使得 日本人对战争有着偏执的支持。为了解除出征士兵的 后顾之忧,很多年轻的女性积极与即将出征的士兵举 行婚礼。
练习刺杀的日本少年
3.战后日本文化的繁荣
• 战争结束后,军国主义狂热迅速褪去,日本社会安定、经 济持续发展,为文化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 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的发达及其大众化 现象。这是因为战后扩大了思想言论的自由度,且从制度 上得到保证;战后劳动者权力的扩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成为大众文化昌盛的契机。
• 结果:加重本国劳动人民负担,激化国内外矛盾,出口贸易呆滞。使日本经济 走上军事通货膨胀的道路。 • 最后结果:未能解决危机,日本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对外疯狂扩张。
3.战争导致经济困难
• 为了转嫁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战争。然而,日本不但未能 摆脱经济危机,反而因为战争消耗掉大量财富,日本经济更加困难。
•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大肆掠夺中国资源,国内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一般 消费品的生产却开始放缓。 • 二战的中后期国内的生活品需求越来越不能满足,战略资源由于美国的封锁而 紧缺。日本平民生活大受影响,生活物资无法保证。濒死的日本开始了最后的 疯狂,彻底进入了穷兵黩武的发展模式。自明治时期以来所积累的财富消耗一 空。 • 抗日战争结束时,日本“只剩下了两种人——死人和濒死的人,日本平民能吃 进嘴里的就只有子弹啦。” • 战争刚结束时,美国每天为日本提供大量物资,以保证平民的生活。
1. 君主立宪的专制天皇制
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的专制天皇制(《大日本帝 国宪法》第一章第四条:“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 权,并依本宪法之条例行使之。 日本天皇被神话,在侵略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是名副其 实的领导日本人民的精神领袖。 日本政治力量构成:天皇、藩阀、军部、帝国议院、各资产阶 级政党。
抗日战争前后日本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 二.政治体制 三.思想文化
一.经济发展
• 1.一战后的繁荣 • 2.经济危机 • 3.战争导致经济困难
1.一战后的繁荣
• 一战结束后,日本获得大量资源,经济飞速发展 • 原因: 1.日本社会的变革(根本原因) 2.对外侵略(客观) 3.重视教育科技(保障) 4.重工业的发展
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签订投降书后
哭
•
东京,空袭后在废墟中找到了一只完好的瓷罐。
总结
• 一战后的繁荣过去,日本经济危机严重。为了摆脱 危机,发动战争,却未能如愿。反而使自己的经济 更加困难,民不聊生。
二.政治体制
• 1. 君主立宪的专制天皇制 • 2. 政党内阁轮流执政 • 3. 军部进入内阁 • 4. 二战后三权分立及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 主制
3.军部进入内阁
• 19世纪70年代日本为使军政和军令事务分离而设立参谋本部和军令部, 此后这 两个部门通过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壮大了力量,后来形成军部。 • 军部主张:实行专制统治,维护天皇制国家、 发展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 • 军部的专制与政党的立宪政治是其冲突的主要原因。二者在其他方面一致。 • 军部权力不断扩大并掌握国家的原因:军部有“帷幄上奏”权,明治宪法突出 了军事权,防止其他势力干涉军部。 • 军部与政党冲突不断,军部因滥用特权遭受攻击,政党因腐败遭受攻击 • 政党腐败严重,失去民心。民间法西斯运动兴起,军部趁机用武力解决了政党。 • 军部掌权后,日本成为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4. 二战后三权分立及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
•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治体制改为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
• 基本政治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天皇作为国 家象征被保留;实行“地方自治”原则;放弃战争,不保持武装力量。 • 国家权力机关:国会(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构)。 • 国会组成:众议院及参议院,两议院皆由选举产生的代表全体国民的议员所组 成。 • 日本天皇:不再掌握实权,作为国家的象征被保留,天皇不再是神,而是人。
• 概况:1.重工业的发展(汽车业赶超欧美)2.造船业的发展 (1919年,世界第三)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遍布全国、先进的 飞机) 4.民用科技的发展(国产冰箱、洗衣机、收音机、相机) 5.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繁华的街道,多种休闲方式,经常坐 车出行)
2.经济危机
• 概述:经历了一战后经济的短暂繁荣后,日本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以 致萧条。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日本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成 为1929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这次金融危机使新财阀铃木商店 破产和政府的台湾银行倒闭,整个日本银行界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大 混乱。使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 影响:1.日本银行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大混乱。 • 2.商品和股票的价格暴跌。 • 3.进出口贸易大幅减少。 • 4.工业生产急剧下滑。 • 5.对农业的冲击特别厉害,农产品价格暴跌。
倒退文化
国家主义、超 国家主义、日 本主义 鼓吹、宣 扬 组织 日本型法西斯主义 理论、日本精神论 整个日 本陷入 了军国 主义的 狂热之 中.
法西斯文艺团体
民主主义 风潮
掀起
反战运动 政治改革
镇 压 依靠军 、 部 打 击
进步文化 无产阶级 文化 指导 无产阶级文化 运动、揭露社 会黑暗
被打击、 衰弱
• 内阁: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 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首相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 首相任免,天皇认证。
总结
• 军部在与政党的斗争中胜利,掌握日本,对外疯狂 扩张。失败后,被迫宣布永不拥有军队。日本进入 了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时代。
三.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