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绪论
1
面授
思考题
了解人体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对象、主要任务,两者的关系;内环境及稳态的概念;人体功能的调控;解剖学基本术语。生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作用。
书面作业
细胞的基本功能
10
面授
思考题
重点掌握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产生机制、细胞的兴奋性、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和机制以及骨骼肌的收缩功能调节。
课堂练习,书面作业
呼吸系统
3
面授
病例分析报告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重点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组织换气及氧和二氧化碳在血中的运输和调控机制
书面作业
消化系统
3
面授
思考题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结构。熟悉消化道的主要运动形式,各部位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重点掌握主要消化腺及主要胃肠激素的生理功能,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消化系统的神经调节。
参考资料:
1.生理学,王庭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出版.第三版
2. Rhoades RA, Tanner GA. Medical physiology. 2ndeditio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3
其它
(Mor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Human Anatomy & Physiology” is a major basic course for the following courses, such as pharmacology, pathophysiology, basic medical science and clinical medicine, etc. It is the required course for bachelors of Pharmacy student. The central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solid ground in the basic concepts and scientific underpinnings of the mechanism of life activities of normal human beings. The course focuses on the regularity, mechanism of life activities of normal human beings, and the influenc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hem. The course is also aimed to improve the self-learn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大纲(生物科学专业)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大纲一、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即动手)的技能,能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作风。
通过生理学实习,也起到了验证、复习和巩固,以及加深理解大课理论知识的作用,使学习懂得生理学知识来源于生理科学实验,即生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重要意义,并为后继课程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 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及方法。
复习有关理论内容,理解实验原理,预测各项实验可能得出的结果。
2. 实验课中(1)按时上课,衣帽整齐。
(2)按要求领取并清点本组实验器材、药品及动物。
(3)按每组3—4人进行分工,共同完成本次实验。
(4)按照实验指导的程序及方法要求,认真操作、仔细观察,随时并准确记录。
对发现的问题,即时分析,即时解决。
(5)爱护实验仪器及动物、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的要求使用仪器,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3. 实验课后妥善整理实验结果(包括文字记录),书写实验报告,按时送交老师评阅。
清洗擦干所用实验器材。
按要求交还部分器材。
剩余仪器、物品必须按原样摆放整齐。
动物尸体及其它废品应放置到指定地点。
关好水电门窗,按时离开实验室。
三、教材及参考书«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艾洪兵主编科学出版社«现代生理学实验教程»沈岳良郭益民主编科学出版社四、其他说明课程编号:1201011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开设学期:第4学期考核方法:综合考核实验成绩1.实验课的一般程序(1)提问内容包括有关实验内容或理论知识(2)教师讲解及示教(或看有关录像)(包括对上次实验报告进行讲评)(3)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4)总结(包括学生汇报、教师评论、概括、总结)考核办法: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15%。
2.实验报告书写的内容要求(1)实验题目(2)一般项目:包括班级、姓名、同组者、日期(室温)(3)实验原理及目的(4)实验对象(或标本)(5)实验结果(实验曲线、数据、表格及注释)(6)结果讨论:描述结果、分析结果;或描述并分析结果。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编号:1201011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及运动、神经、感官、血液和循环、呼吸、消化、营养及代谢、泌尿、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加深对神经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与基本的实验动手技能。
基本要求与任务:针对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会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及活体观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内容。
要全面地理解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必须从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二、与各课程的联系第一学年的普通动物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基础知识,本课程学习完后为进一步学习神经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114 其中讲授88 实验24 习题2 学时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掌握生命的基本表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应、兴奋性等基本概念。
2、教学内容:1-1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学时) 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英文名称: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Experiment课程性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本科学时学分:课程共36学时;课程共2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先修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二、课程简介本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性、设计性实验,本实验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各组织的基本结构、通过标本和模型认识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及功能、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基本的生理现象、实验的原理、实验方法;掌握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1、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和必修课程。
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素质和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系统地认识。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明确阐述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适当联系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一般生长发育规律。
人体解剖生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因此,在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时,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中学习人体及动物体的生理功能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本课程包括解剖和生理二方面的内容,组织、解剖是基础,生理是重点。
在学习中通过对动物或者人体研究方法的掌握,学习一些经典实验和利用现代先进仪器所进行的新实验方法技术,熟悉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学习使用解剖生理学实验仪器,培养手术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获得解剖生理学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的态度;观察记录生理学现象,验证经典和基本的生理学规律,巩固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2、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学会基本的解剖方法,学会使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生理现象的技术,学会一些基本的生理研究操作技术,如动物捉拿、动物麻醉、动物给药等方法;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解剖生理学知识形成系统化;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培养写作实验报告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ijw《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207021 学时:34 学分:1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英文译名:Experimentation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一、教学任务和目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课程相配套,主要学习在人体及动物体上进行实际实验的方法技术。
包括解剖和生理二方面的内容,组织、解剖是基础,生理是重点。
通过对动物或者人体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学习一些经典实验和利用现代先进仪器所进行的新实验方法技术,熟悉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学习使用解剖生理学实验仪器,培养手术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获得解剖生理学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的态度;观察记录生理学现象,验证经典和基本的生理学规律,巩固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学会基本的解剖方法;分离神经和肌肉的方法;学会使用微机记录生理现象的技术;学会一些基本的生理操作技术,如插管术、动物静脉麻醉的基本方法、离体器官灌流方法等。
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培养写作实验报告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为36学时。
实验一 1.解剖生理学实验介绍2.基本组织(示教观察)3.神经肌肉标本制备目的要求:了解生理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和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对四种基本组织一些代表性永久片的观察,比较不同组织结构特点;比较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
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和双毁髓的方法。
初步掌握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实验内容:1.介绍实验室规定、注意事项、安全等。
2.介绍解剖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目的要求、基本方法和技术要求。
3.介绍常用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4.观察组织永久片。
5.单毁髓和双毁髓。
《人体解剖生理学》20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
课程性质:选修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实验项目个数:13面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实验教材:解景田编《生理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学时学分
课程学时:64 学分: 3
实验学时:28
二、实验目的、任务、教学基本要求及考核方式
1、目的和任务:
通过了解人体组织解剖的结构特点,深刻体会有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通过了解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以及对不同环境条件变化的调节机制,掌握有机体的各种生理变化规律,从而揭示生命的奥秘,通过对人体自身的了解,而更加科学和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健康;通过介绍解剖生理学研究进展,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解剖生理学的兴趣;精选实验内容,注重锻炼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生命科学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骨骼肌单收缩的分析、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人体血型鉴定和血压测定、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神经系统对消化管运动的调节、反射时的测定与反射弧的分析、家兔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刺激、视力、视野及盲点的测定等实验方法。
3、考核方式:
实验理论:50%
实验技能:50%
三、实验项目一览表
说明:在“实验要求”栏标明该实验项目是“必修”还是“选修”;在“实验类型”栏标明该实验项目是“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还是“综合性”实验;在“备注”栏标明完成该实验项目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
本大纲主笔人:朱道立
审核人:杨月中
生命科学学院。
大纲《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课程编码:课内教学时数: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开课单位:生物与食品工程系撰写人:审核人:制定(或修订)时间:2013年8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性质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课程类型属于专业课。
该课程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二方面内容。
解剖学(Anatomy)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中以解剖学为基础,生理学为重点。
在解剖学内容中,着重介绍与生理学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部分的超微结构。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将人体形态与机能结合。
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
使学生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是生物化学、动物学,为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打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绪论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3];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2];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3];人体解剖生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1];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目的[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人体解剖生理学常用术语[1];胸、腹部体表标志线及腹部分区[1];2 重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人体机能的调节的主要方式;内环境及自稳态的概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24鲜版
转运途径与方式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经血液循环转运至全 身各组织器官。
2024/3/27
营养物质的利用
在细胞内经过代谢,提供能量、合成组织成 分等。
18
05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学
2024/3/27
19
心脏结构与工作原理
心脏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呈倒置圆锥形,大小约与本人拳头相等。
心脏结构
心脏由心肌构成,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室,其中左心室内壁最厚。
和脊髓等不同水平的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4
2024/3/27
THANKS
感谢观看
35
10
03
运动系统解剖生理学
2024/3/27
11
骨骼组成及功能
01 骨骼的组成
包括骨质、骨膜、骨髓等部分,构成人体的支架, 具有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重量、维持人体姿 势等功能。
02 骨骼的分类
根据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 各类骨骼在人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03 骨骼的功能
除了支持身体和保护内脏外,骨骼还参与造血、
25
气体交换与运
2024/3/27
气体交换方式
01
在肺部通过呼吸膜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氧气进入血液,
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气体运输方式
02
氧气在血液中主要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二氧化碳主要
以碳酸氢盐的形式运输。
气体交换与运输的调节
03
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维持气体交换和运输的平衡,确保机
体对氧气的需求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养物质,排出食物残渣。
化碳。
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组成,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 出尿液,调节水盐平衡和酸 碱平衡。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人体解剖生理学》主要讲授人体各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的组织及器官结构、生理功能、调节机制;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规律,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机制。
本课程涉及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大部分,是为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本专业学生的继续深造及将来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打下一定的基础,并着力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 通过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课的学习,具备珍爱生命的意识和孝道意识。
2. 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服务于中小学教育工作或科研工作。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获得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终生学习和发展意识。
二、课程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功能,并在学习机体组成结构的基础之上,理解机体及各个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以达到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全面认识,并能运用本课程知识继续深入地工作、学习和研究。
三、先修课程动物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课程难点:人体生理现象的基本机制。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3D教学软件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1.教学内容(1)概述;(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人体生理机能的稳态调节。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稳态的反馈调节。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学时)1.教学内容(1)细胞的化学、结构和功能;(2)基本组织的定义;(3)基本组织的分类。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Experimentation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 课程编码:1313011224-5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数:64 学分: 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科学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性质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课程类型属于专业课,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理论课程相配套的专业课,主要学习在人体及动物体上进行实际实验的方法技术。
包括解剖和生理二方面的内容,组织、解剖是基础,生理是重点。
课程的目的是和任务是通过对动物或者人体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学习一些经典实验和利用现代先进仪器所进行的新实验方法技术,熟悉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学习使用解剖生理学实验仪器,培养手术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获得解剖生理学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的态度;观察记录生理学现象,验证经典和基本的生理学规律,巩固和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动物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为学好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打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 ;[2] 表示“理解”或“熟悉” ;[3]表示“掌握” ;实验一、人体基本组织观察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的基本结构[3] ;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分类[1] ;人体上皮与结缔组织特征[1];仔细比较人体基本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2] ;观察人体神经与肌肉组织的基本结构[2] ;人体神经与肌肉组织分类和特征[1] ;仔细比较人体基本组织的分布与结构特点[2];实验二、人体骨与骨连结的观察人体骨骼的形态结构[1] ;人体骨骼系统的组成[3] ;重要的骨连接[3] ;观察颅骨的组成[1]; 结构特征[2] ;实验三、坐骨神经-- 腓肠肌标本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作方法[3] ;肌肉单收缩描记[1] ;实验四、骨骼肌的观察及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2] ;肌肉单收缩过程的时相变化和复合收缩现象[3] ;形成机理特点[3] ;实验五、脑干与脑神经、脊髓与脊神经的形态结构观察脑干与脑神经的形态结构观察[2] ;脊髓与脊神经的形态结构观察[2] ;实验六、间脑、大脑、小脑的形态结构观察间脑形态结构观察[1] ;大脑形态结构观察[1] ;小脑的形态结构观察[1] ;实验七、脊髓背根和腹根的机能暴露脊髓和分离脊神经背、腹根的方法[2] ;背根和腹根的不同机能[1] ;实验八、家兔颈部精细解剖学习和掌握家兔颈部气管、血管和神经分离术[3] ;辨认气管、食道、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减压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相互位置关系[1] ;实验九、家兔大脑皮层运动区刺激效应和去大脑僵直观察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刺激效应[1] ;去大脑僵直现象[2] ;实验十、眼球的形态结构观察、视敏度、盲点的测定眼球的形态结构观察[3]; 视敏度测定方法[2] ;盲点的测定方法[2] ;实验十一、耳的形态结构观察及声音的传导途径通过对耳标本、模型及切片的观察,掌握耳的大体解剖结构和内耳的显微结构[3] ;掌握气传导和骨传导的检测方法,并比较两种途径的异同[2] ;实验十二、红细胞生理特性的测定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计数[1] 、红细胞沉降速率测定[2] 、红细胞比容测定[1] ;实验十三、人的ABO血型鉴定学习鉴定血型的方法[3];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2];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3]; 实验十四、心脏的形态结构观察、血管组织结构观察正常心脏的位置[1] 、内部结构[3] ;心腔[3] ;心的血管[3] ;心包[1] ; 实验十五、蟾蜍毛细血管血液循环的观察根据血管口径的粗细、管壁的厚度、分支的情况和血流的方向等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1] ;观察某些药物对血管活动的影响[2] ;实验十六、人体心音听诊及动脉血压的测定人体心电图的描记[2] ;心音听诊[2] ;动脉血压的测定[3] ; 实验十七、人体心电图的描记学习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和心电图各波、段、间期的测量方法[2] ;了解人体正常心电图各导联波形的特征及其生理意义[1] ;实验十八、呼吸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呼吸器官的大体形态[1] ;结构观察[2] ;肺的组织结构观察[1] ;实验十九、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因素学习记录兔呼吸运动的方法[1] ;观察各种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2] ;实验二十、消化系统的大体解剖及显微结构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肝形态结构和观察[2] ;胆囊、胰腹膜与腹膜腔的形态结构和观察[1] ;实验二十一、泌尿系统形态结构观察及猪肾脏的解剖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肾的位置[1] ;肾的大体解剖和显微解剖构造[3] ;结合肾单位的结构来理解其生理功能[2]实验二十二、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观察男、女生殖器的组成[1] ;睾丸的位置及结构[2] ;卵巢的位置及结构[2] ;子宫的位置及结构[2];四、实验方式与要求1 •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预习报告经教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人体解剖生理学》(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课程号(代码):300072020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 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过程。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
了解生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近年来某些研究进展。
通过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达到为生物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研发服务的目的。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1)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6;(2)毕业要求6,分指标点6.4;(3)毕业要求12,分指标点12.3;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绪论(1学时)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解剖学与生理学关系、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及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人体的解剖方位、人体的解剖面。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及研究方法。
要点:掌握稳态、内环境、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的概念。
掌握神经调节的方式,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体液调节的方式与激素、靶细胞、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的概念及神经分泌,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在生物材料教育中所处地位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熟悉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2学时)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增值、衰老与死亡(凋亡)。
组织的概念和种类,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及功能。
要点:掌握细胞的概念、细胞膜的结构;细胞的液体镶嵌模型学说的主要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电大医科类药学专业一门必修基础课。
是学习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及药学专业临床课的基础。
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分为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现代医药学的基础课之一。
药学工作者不仅要学习药物的合成、天然药与合成药的理化性质、制剂等专业知识。
还应在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础上,懂得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等药理学的有关知识以及疾病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学工作者在寻找和开发新药及新的剂型、选择药物的制剂配方等工作中也必须具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
本课程的侧重点是生理学的内容。
其后续课程是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临床医学及药学专业课程。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将人体形态与机能结合学习的课程。
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验课的学习。
在学习解剖学部分时应安排观察尸体标本、组织学切片;学习生理学部分应安排做部分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
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采用文字、音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编号:1201011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X类本科〕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根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根本组织与运动、神经、感官、血液和循环、呼吸、消化、营养与代谢、泌尿、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根本知识和根本理论,并加深对神经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与根本的实验动手技能。
根本要求与任务:针对整个生物与其各个局部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与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根底。
学会运用①进化开展的观点,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开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与活体观察严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内容。
要全面地理解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必须从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与整体三个水平进展研究。
二、与各课程的联系第一学年的普通动物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根底知识,本课程学习完后为进一步学习神经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打下了根底。
三、教学时数与分配总学时114 其中讲授88 实验24 习题 2 学时四、讲授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掌握生命的根本表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响、兴奋性等根本概念。
2、教学内容:1-1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学时〕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学时/学分:64/4开设学期:第五学期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选修课2.课程说明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方面。
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知识的全面了解和基本规律的系统认识,并获得必要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程在于明确阐述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适当联系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一般生长发育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该学科的前沿研究发展很快,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进行了创建跨学科、多层次生理解剖学科教学和实验课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以调整课程结构布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构筑人才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1.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2.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和机制。
3.掌握解剖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习使用解剖生理学实验仪器,培养手术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中学生物教学能力和从师素质。
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5.了解一些必要的生活、卫生常识,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三、学时分配表章序章题理论学时小计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2 人体的基本结构63 运动系统24 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65 神经系统166 感觉器官47 血液38 循环系统109 呼吸系统310 消化系统211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212 泌尿系统513 生殖系统214 内分泌系统2合计64四、教学教法建议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内容的讲授上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编号:12010110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基本组织及运动、神经、感官、血液和循环、呼吸、消化、营养及代谢、泌尿、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加深对神经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与基本的实验动手技能。
基本要求与任务:针对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会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及活体观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内容。
要全面地理解某一生理功能的机制,必须从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二、与各课程的联系第一学年的普通动物学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了基础知识,本课程学习完后为进一步学习神经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114 其中讲授88 实验24 习题2 学时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学习目的,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掌握生命的基本表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应、兴奋性等基本概念。
2、教学内容:1-1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学时)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
1-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学时)生命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兴奋与抑制)、适应性。
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内环境保持稳态的生理意义。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与局部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生物节律。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与前馈。
教学方法:兴奋性、内环境与稳态概念应予以强调。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中前馈是难点,为了向学生解释清楚,可多举些实际的例子。
第二章人体基本结构概述(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基本方式。
掌握以膜的通透性改变和离子运动为基础的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机制。
了解肌肉收缩的原理,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2、教学内容:2-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5学时)细胞的化学成分。
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经蛋白通道扩散、载体介导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作用。
载体、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
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的构成。
2-2基本组织(2学时)基本组织有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人体系统、器官、基本组织的构成、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上皮组织的种类及功能、结缔组织的的种类及性质、肌肉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3器官、系统、人体形态(0.5学时)器官及系统的概念、人体解剖方位的划分。
第三章运动系统(4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骨骼的组成、骨和骨骼肌的形态及大体解剖结构,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重要的骨连结和肌群,了解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重点:关节的结构难点:颅底的结构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的分类。
关节的基本结构。
熟悉:骨的构造与功能。
关节的辅助结构和关节的运动。
肌的构造和形态。
了解: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直接连结的各种形式。
肌的起止与作用的关系。
肌的辅助装置。
2、教学内容:3-1骨骼(2学时)了解骨骼的组成、骨及大体解剖结构,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重要的骨连结和肌群,了解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及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3-2骨骼肌(2学时)了解骨骼肌的形态和全身骨骼肌的分布概况,掌握重要的肌群。
骨骼肌的特性:展长性和弹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能量代谢、肌肉收缩的疲劳等概念。
第四章神经系统(2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信息在中枢传布的机制和特性,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掌握突触传递的原理、神经递质的分类、作用和受体,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
2、教学内容:4-1概述(1学时)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了解神经系统的进化。
4-2神经的兴奋与传导(3学时)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与兴奋性;引起兴奋的条件;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结构特点;动作电位的时相,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传导速度、传导机制。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纤维的分类。
轴浆运输。
神经纤维对所支配组织的作用:功能性作用和营养性作用。
4-3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6学时)突触的结构及传递;突触后电位;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骨骼肌的收缩;递质的分类,受体的分类;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与反射弧。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反射活动的协调。
中枢兴奋的传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通过中枢传布的特征。
中枢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
4-4神经系统解剖(5学时)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脊神经的分布特点;脑干的组成;脑干、中脑、脑桥的外形特点,脑神经核的分布,脑干网状结构;丘脑和下丘脑的结构,小脑的分叶;大脑的外形和内部结构,脑神经的分布区和主要功能;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
4-5神经系统的功能(7学时)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体表感觉、本体感觉、内脏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的皮层代表区。
内脏感觉的分布和特点。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章感觉器官(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熟悉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反射,了解嗅觉、味觉感受原理。
2、教学内容:5-1概述(1学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5-2视觉器官(2学时)眼的构造,眼球壁的分层:外膜、中膜、内膜。
虹膜、睫状体、巩膜静脉窦、小梁网的组织结构特点。
角膜、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眼球的折光装置。
房水的形成及其循环路径,晶状体的结构;凸度的调节。
眼的折光成像原理,眼的调节,眼的折光异常的调节。
眼的感光功能,换能系统,视觉的二元学说。
生理盲点。
视杆细胞的感觉换能作用,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
色觉学说与色盲。
暗适应与明适应。
视敏度和视野。
双眼视觉。
视觉传导通路。
5-3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2学时)外耳与中耳的传音扩音作用,鼓膜与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声音的气传导与骨传导。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学说。
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耳蜗的静息电位、微音器电位及听神经动作电位。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椭圆囊、球囊和壶腹嵴的适宜刺激,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眼震颤,前庭植物性神经反应。
5-4其他感受器(1学时)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皮肤感受器。
第六章血液(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
熟悉血浆渗透压,掌握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红细胞和功能和生理特性及生成原料和条件、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ABO、Rh血型。
2、教学内容:6-1概述(0.5学时)体液和内环境,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6-2血液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1.5学时)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比容。
血液的生理功能。
血和生理特性:比重、粘滞性、pH和血浆渗透压(晶体与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等渗、低渗、高渗和等张溶液。
6-3血细胞生理(2学时)红细胞的数量、形态与功能,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与血沉,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
白细胞的分类及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及功能。
脾脏的功能。
6-4血液凝固(1学时)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影响凝血的因素。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生理止血过程。
6-5血型(1学时)血型及输血原则血量及其相对恒定的意义,失血与输血,红细胞血型:ABO 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
白细胞血型。
第七章循环系统(16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输出量的调节、心肌生物电、心肌生理特性。
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熟悉器官循环的特点。
2、教学内容:7-1概述(0.5学时)血液循环的意义。
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7-2心脏(7学时)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各腔的形态结构。
心的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结构。
心的体表投影。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征。
工作细胞与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自律性、传导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肌收缩的特性。
离子(主要Ca2+、K+)及植物性神经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体表心电图的测定。
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主动脉的起始,分部。
大、中、小动脉壁的结构、功能。
四肢浅静脉的名称和位置。
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心脏的组织结构、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心泵功能的评定。
心脏泵血功能在心动周期,泵血过程中心房、心室、大动脉的压力、容积、瓣膜启闭、血流方向的变化。
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和心脏做功。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能力、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力贮备。
第一心音及第二心音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7-3血管(3学时)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的意义及正常值。
动脉脉搏。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微循环的组成、通路及功能。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