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世系图表(先秦部分)

合集下载

先秦世系表@

先秦世系表@

先秦世系表
(刘宇夫整理)
黄帝到尧
黄帝(嫘祖)——玄嚣——蟜极——帝喾(庆都)——放勋【尧】
黄帝到舜
黄帝(嫘祖)——昌意(昌仆)——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舜】
黄帝到禹{夏朝}
黄帝(嫘祖)——昌意(昌仆)——颛顼——鲧——文命【禹】{夏朝}
黄帝到汤{商朝}
黄帝(嫘祖)——玄嚣——蟜极——帝喾(简狄)——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上甲微——报乙②——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天乙【汤】{商朝}
黄帝到姬发{周朝}
黄帝(嫘祖)——玄嚣——蟜极——帝喾(姜原③)——弃——不窑——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姬昌——姬发【武王】{周朝}
笔者注:
可见夏、商、周存在密切的血缘关系。

黄帝以后、夏朝以前并非真正的禅让制而是家族世袭制或血缘阶级世袭制,因此我认为,从黄帝到禹之间的这段时期是可以被看作是奴隶社会的,这段时期已经存在了明显的剥削和阶级的分化。

黄帝直系血缘是奴隶主阶级,部落成员(可能包括炎帝部落)是贵族奴隶主、普通奴隶主或平民,其他战败的部落或后融入的部落等则往往成为了奴隶阶级,奴隶阶级少有后代,而奴隶主阶级则枝繁叶茂,两者间差距十分巨大,因此后来华夏族的成员多为黄帝系后裔,自然也就是真正的炎黄子孙了。

禹以前的世代和以后的世代都可能算作奴隶社会,但很有可能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另①先秦时期的贵族有姓有氏,一般男子称氏而女子称姓
②曾有人认为报丁是上甲微之子,而报乙是报丁之子
③一说为姜嫄。

先秦前期中华历史年表

先秦前期中华历史年表

前 24924 年~前 24895 年
前 24894 年~前 24859 年
前 24858 年~前 24832 年
前 24831 年~前 24789 年
前 24788 年~前 24753 年
前 24752 年~前 24742 年
前 24741 年~前 24720 年
前 24719 年~前 24689 年
前 24287 年~前 24259 年 前 24258 年~前 24219 年 前 24218 年~前 24183 年 前 24182 年~前 24154 年 前 24153 年~前 24115 年 前 24114 年~前 24081 年 前 24080 年~前 24048 年 前 24047 年~前 24025 年 前 24024 年~前 23995 年 前 23994 年~前 23952 年 前 23951 年~前 23918 年 前 23917 年~前 23880 年 前 23879 年~前 23840 年 前 23839 年~前 23811 年 前 23810 年~前 23793 年 前 23792 年~前 23760 年 前 23759 年~前 23718 年 前 23717 年~前 23681 年 前 23680 年~前 23666 年 前 23665 年~前 23634 年 前 23633 年~前 23588 年 前 23587 年~前 23562 年 前 23561 年~前 23544 年 前 23543 年~前 23523 年 前 23522 年~前 23489 年 前 23488 年~前 23443 年 前 23442 年~前 23423 年 前 23422 年~前 23406 年 前 23405 年~前 23364 年 前 23363 年~前 23327 年 前 23326 年~前 23291 年 前 23290 年~前 23268 年 前 23267 年~前 23226 年 前 23225 年~前 23190 年 前 23189 年~前 23167 年 前 23166 年~前 23106 年 前 23105 年~前 23069 年 前 23068 年~前 23028 年 前 23027 年~前 22991 年 前 22990 年~前 22956 年 前 22955 年~前 22912 年 前 22911 年~前 22883 年

秦国君王世系表历史年表

秦国君王世系表历史年表

秦国君王世系表历史年表图表说明:纵向为祖孙、父子关系,横向为兄弟关系。

亲兄弟之间一般左为兄,右为弟。

圆圈内的序号为在位顺序。

括号内的年代为在位时间段。

秦国君王历史年表:前某某某年:【秦】非子(大费后裔)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姓嬴,封于秦。

非子是为秦嬴。

前858年:【秦】秦嬴卒,子秦侯继位。

前848年:【秦】秦侯卒,子公伯继位。

前845年:【秦】秦公伯卒,子秦仲继位。

前822年:【秦】秦仲被西戎所杀,其子兄弟五人在得到周宣王的支援下大破西戎,长子庄公继位,居故地犬丘。

前778年:【秦】庄公卒,次子襄公继位。

前776年:【秦】戎围犬丘,襄公之兄世父反击被俘(一年后放归)。

前771年:【秦】襄公勤周难有功,被列为诸侯,周王赐以岐山(戎占)之地。

前770年:【秦】襄公前766年:【秦】伐戎,襄公征途中卒,子文公继位。

前765年:【秦】居西垂宫。

前763年:【秦】文公率七百人东猎。

前753年:【秦】初有史官记事。

前750年:【秦】伐戎,戎退走,收周遗民,岐山东献于周王。

前718年:【秦】太子卒,谥为诤公。

立其长子为储。

前716年:【秦】文公卒,孙宁公(诤公长子)继位。

前714年:【秦】徙居平阳。

前704年:【秦】宁公卒,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废太子拥立宁公幼子继位,是为出子(5岁)。

前698年:【秦】三父等谋弑出子另立故太子即位,是为武公。

前697年:【秦】伐彭戏氏,至华山。

前695年:【秦】诛三父等权臣。

前688年:【秦】伐翼戎等,初置县。

前687年:【秦】灭小虢。

前678年:【秦】武公卒,始用人殉。

封子白于平阳。

武公弟德公(33岁)继位。

前677年:【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

前676年:【秦】德公卒,子宣公(史记注:宣公以前皆失其名)继位。

前672年:【秦】败晋于河阳。

前664年:【秦】宣公卒,弟成公继位。

前660年:【秦】成公卒,弟穆公任好(或缪公)继位。

前655年:【秦】娶晋献公之女为夫人,媵臣百里奚半路逃拖。

先秦王侯世系(附孔子)

先秦王侯世系(附孔子)

20 成公鄭634
元咺攻之,出奔。晉來伐,分衞地予宋。復入,衞君瑕出奔
21 穆公遬599
救魯伐齊,復得侵地
22 定公臧588
23、25 獻公衎 576;546 孫文子攻之,奔齊 晉平公執殤公而復立獻公
34 孝文王柱250 35 莊襄王楚249
滅東周。置三川、太原郡
36 始皇帝政246 滅六國,并天下Βιβλιοθήκη 長安君成蟜將兵反,死
扶蘇
趙高、李斯詐殺之而立胡亥
37 二世皇帝胡亥209 關東起事。趙高弒之而立子嬰
王子嬰
二世三年,劉邦滅秦;項羽殺之

1 太伯
奔荆蠻,自號句吴
2 仲雍 3 季簡
4 叔達
5 周章
周武王始封之
虞仲
周武王封之于虞
6 熊遂
7 柯相
8 彊鳩夷
9 餘橋疑吾
10 柯盧
11 周繇
12 屈羽
13 夷吾
14 禽處
15 轉
16 頗高
17 句卑
晉獻公滅虞
18 去齊
19 壽夢乘585
稱王。始通於中國。吴楚相伐
20 諸樊遏560
楚敗吴師
21 餘祭547 齊慶封來奔
22 餘眜543 楚伐吴朱方
季札
讓國。使諸侯
24 闔廬光514
周武王始封之
2 太伯脾
3 仲君平
4 宫伯侯
5 孝伯雲
6 夷伯喜864 7 幽伯彊834 8 戴伯蘇825 弒幽伯代立
9 惠伯兕795
石甫
10 穆公武759 弒石甫自立
11 桓公終生756
12 莊公夕姑701
13 僖公夷670
14 昭公班661
15 共公襄652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中国历代皇帝世系表(秦——清)一、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随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梁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党。

二、历代皇帝世系表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历三帝,共统治15年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十二年秦二世胡亥(公园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在位三年秦末世子婴(立之即废)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历十三帝,共统治214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在位十二年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汉高后吕雉(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80年)在位八年(注:吕雉挟汉少帝称制)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在位二十三年年号:前元、后元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在位十六年年号:前元、中元、后元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五十四年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年)在位十三年年号:始元、元凤、元平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在位二十五年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十六年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在位二十六年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在位六年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汉平帝刘衎(公元1年——公元5年)在位五年年号:元始汉孺子婴(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三年年号:居摄、初始新朝王莽(公元9年——公元23年)在位十四年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淮阳王刘玄(公元23年——公元25年)在位三年年号:更始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历十三帝,共统治196年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在位三十三年年号:建武、建武中元汉明帝刘庄(公元58年——公元75年)在位十八年年号:永平汉章帝刘炟(公元76年——公元88年)在位十三年年号:建初、元和、章和汉和帝刘肇(公元89年——公元105年)在位十七年年号:永元、元兴汉殇帝刘隆(公元106年)在位一年年号:延平汉安帝刘祜(公元107年——公元125年)在位十九年年号: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汉顺帝刘保(公元126年——公元144年)在位十九年年号: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汉冲帝刘炳(公元145年)在位一年年号:永嘉汉质帝刘缵(公元146年)在位一年年号:本初汉桓帝刘志(公元147年——公元167年)在位二十一年年号: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汉灵帝刘宏(公元168年——公元189年)在位二十二年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在位一年年号:光熹汉献帝刘协(公元190年——公元220年)在位三十一年年号:初平、兴平、建安三国·魏(公元220年——265年)历五帝,共48年建都:许昌(今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黄初)魏明帝曹叡在位十三年(太和、青龙、景初)齐王曹芳在位十五年(正始、嘉平)高贵乡公曹髦在位七年(正元、甘露)魏元帝曹奂在位六年(景元、咸熙)(注:曹奂又称常道乡公;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15张长图读懂周朝及先秦11个主要诸侯国历史演进

15张长图读懂周朝及先秦11个主要诸侯国历史演进

15张长图读懂周朝及先秦11个主要诸侯国历史演进一、800年周王朝兴衰史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夏朝和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先后共传37王,享国长达790年。

图1:周王朝世系传承图周朝实行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贵族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则为小宗。

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为天下之大宗。

天子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诸侯在其封国内是大宗,诸侯的儿子封为卿大夫。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既有姬姓宗族(如晋国、燕国、卫国、鲁国等),又有前代王朝之后裔(如夏朝后裔封在杞国,商代后裔封在宋国),也有功臣(如姜尚封在齐国,秦非子封在秦国)。

图2:周王朝与主要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周王朝到底有多少诸侯国呢?据《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但实际上,周朝诸侯国绝不仅仅只有71国,而且一些诸侯国存在的时间甚至比周朝还长。

图3:周朝主要诸侯国立国时长如果说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有“天下共主”的实际地位和身份存在,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天下公主”只是徒有虚名了。

诸侯国之间开始频繁地进行兼并战争,都争做天下的霸主。

春秋战国500余年间,小国不断被灭,霸主频繁更替。

春秋12霸,战国有9雄,最后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图4:春秋500年霸主演变史二、秦国:从边境小国到大一统王朝的逆袭秦国自被封诸侯(前770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再到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前207年),秦国完美演绎了一个诸侯国的崛起和逆袭之路,但同时也上演了历史上第一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二世而亡。

图5:秦国国君世系传承三、晋国:独霸中原称霸百年春秋时期,国力强大的晋国压制齐国、秦国和楚国三个大国,称霸中原长达百年时间。

不过国君失权、六卿专政后,晋国国力衰落,最后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图6:晋国国君世系传承四、楚国:两次称霸的“超级大国”楚庄王曾在春秋时期败晋国而称霸于诸侯,楚威王、楚宣王时期因变法而国力强盛,再度称霸。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结构图(中华手册局版)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结构图(中华手册局版)

东 魏
534 年 (元邺善见)
西 魏
535 年 (元长宝安炬)
北 齐
550 年 (高邺洋)
北 周
557 年 (宇长文安觉)
25 年 (刘洛秀阳)
三国


220 年 (曹洛丕阳)
221 年 (成刘都备)
北朝

222 年 (孙建权业)
西 晋
265 年 (司洛马阳炎)
东 晋
317 年 (司建马康睿)

420 年 (刘建裕康)

479 年 (建萧康道成)

502 年 (萧建衍康)

557 年 (建陈康霸先)
北 魏
386 年 (平拓城跋珪)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结构图(中华书局版)
(建朝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前 2070 年
前 1600 年
□ □ □ 夏 商 周 (禹)
(汤)
阳城

西



春秋 (五霸)
□晋
前 1046 年 (镐周京武王)
前 770 年 (周洛平邑王)
战国 (七雄)
南朝
前 221 年
□秦(秦始皇)
咸阳
□汉
西
东邦安)

历代王朝世系表

历代王朝世系表

历代王朝世系表夏世系表(约公元前21 —16世纪,姒姓)禹一启一太康一仲康一相一少康一予(杼)—槐一芒一泄一不降一扁一廑(胤甲)—孔甲—皋—发—桀(履癸)商世系表(约公元前16 —11世纪,子姓)大乙(汤)—大丁一外丙一中壬一大甲(太宗)—沃丁一大庚一小甲一雍已一大戊(中宗)—中丁一外壬一河禀甲一祖乙一祖辛一沃甲一祖丁一南庚一阳甲一盘庚一小辛一小乙一武丁(高宗)—祖庚一祖甲一廩辛一康丁一武乙一文丁一帝乙一帝辛(纣)西周世系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姬姓)武王(发)—成王(诵)一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一恭王(繄扈)一懿王(燮)一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宣王(静)—幽王(宫涅)东周世系表(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476年,姬姓)平王(宜臼)一桓王(林)—庄王(佗)—釐王(胡齐)一惠王(阆)一襄王(郑)—顷王(壬臣)一匡王(班)—定王(瑜)—简王(夷)—灵王(泄心)一景王(贵)—敬王东周世系表(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56 年,姬姓)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三个月)一思王(叔,五个月)一考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考王(嵬)—桓公(揭,封于河南)—威公一惠公(斑)—西周武公(封于河南,即洛)—东周惠公(封于巩)秦世系表(公元前221---207 年,赢姓)始皇帝(政)—二世胡亥一子婴西汉世系表(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姓)高帝(太祖,邦)—惠帝(盈)—吕后雉一文帝(太宗,桓)—景帝(启)—武帝(世宗,彻)一昭帝(弗陵)一宣帝(中宗,询)—元帝(高宗)—成帝一哀帝(欣)—平帝(衎)一孺子(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8 —23年)东汉世系表(公元25---220 年,刘姓)光武帝(世祖,秀)一明帝(显宗,庄)一章帝(肃宗)一和帝(肇)一殇帝(隆)一安帝(恭宗,祜)一顺帝(保)一冲帝(炳)一质帝(缵)—桓帝(志)一灵帝(宏)一少帝(弘农王,辩)一献帝(协,禅位于曹丕)三国世系表(公元220---280 年)(一)魏国(公元220 —265年,曹姓)武帝(太祖,操)—文帝(世祖,丕)—明帝(烈祖,睿)—齐王(芳)一高贵乡公一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二)蜀国(公元221---263 年,刘姓)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

秦氏帝系简表

秦氏帝系简表

秦氏帝系简表秦的最早写法黄帝大儿子玄嚣,二儿子昌意。

前2500年,颛顼(昌意后裔高阳)在位,颛顼是一位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于东夷的古帝。

前2400年,帝喾(玄嚣后裔高辛)在位,他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常仪生挚,庆都生尧,姜女原生弃,简狄生契。

挚被派往曲阜,与东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

帝喾死后,少昊为帝,早死。

少昊娶颛顼后裔女修(就是史记中吞鸟蛋而产子的那个女修),生皋陶(大业)。

大业娶黄帝部落女华为妻,大业生子名大费(伯益),大费曾跟随大禹治水,在治水成功之后,受到虞舜奖励的“皂游”,是一种黑色飘带的旗子,并复姓“嬴”。

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鸟俗氏)二曰若木(费氏),其玄孙曰费昌,费昌当夏桀是去夏归汤,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

大廉玄孙孟戏,中衍为帝太戊御。

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裔遂世有功,多为诸侯。

中衍玄孙中谲,在西戎,保西垂,生蛮廉。

蛮廉生恶来,为纣王用。

周武王罚纣,并杀恶来。

蛮廉还有子曰季胜。

季胜生孟增。

孟增幸于周成王,称为皋狼。

皋狼生衡父。

衡父生造父。

造父为周缪王御,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称为赵氏,赵城发展为后来六国时的赵国。

恶来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

非子居犬丘,为周孝王养马,号秦嬴。

秦嬴生秦侯。

秦侯生秦仲……秦嬴一族发展为六国时的秦国,秦朝灭亡后,王族以国为姓改姓秦。

注:帝喾四子“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当地东夷部落,契的后裔建立了后来的殷朝,又叫商朝。

帝喾三子“弃”被派往陕西省武功县驻守边疆,弃的后裔建立了后来的周朝,尧号陶唐氏,就是历史上的尧帝,他接替帝挚帝位,都河北唐县。

尧后来让位于颛顼帝后裔虞舜,历史上的舜帝。

舜帝让位于颛顼帝玄孙禹岩画·鹿石·嬴秦民族寻根颛顼像内容提要:鸱鸦黥面像是赢秦民族的祖神——颛顼的原型,鹿石是秦先人神话人物——飞廉的纪念碑;源于东夷的秦人,在向西部迁徙过程中与斯基泰人联姻,变成骁勇善战的半游牧民族;嬴秦民族源于东夷,兴于西戎,盛于中原。

先秦国君世系表

先秦国君世系表

前1833—前1790
老丘
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前1789—前1732

前1730—前1706
不降
前1702—前1644

前1643—前1626
廑(胤甲)
前1622—前1615
西河
河南安阳东南
孔甲
前1612—前1604

前1601—前1599

前1596—前1590
桀(履癸)
前1589—前1559
前242—前228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前225
韩国
立国前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韩武子
韩万
韩赇伯
韩赇伯
韩定伯
韩简
韩舆
韩献子
韩厥
韩宣子
韩起
?—前514
韩贞子
韩须
前514—?
韩简子
韩不信
韩庄子
韩庚
韩康子
韩虎
?—前425
韩武子
韩启章
前424—前409
韩景侯
韩虔
前408—前403
立国后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韩景侯
韩虔
前403—前400
周惠王
姬阆
前677—前675
王子颓
姬颓
前674—前673
周惠王复位
姬阆
前673—前652
周襄王
姬郑
前652—前619
周顷王
姬壬臣
前619—前613
周匡王
姬班
前613—前607
周定王
姬瑜
前607—前586
周简王
姬夷
前586—前572

中国各朝世系表

中国各朝世系表

[转贴]中国主要朝代君主世系表ruirui,2007-07-15 13:04:38夏(前2069——前1598)禹(前2069——前2024)启(前2023——前2014)禹子太康(前2013——前1985)启子仲康(前1984——前1972)相(前1971——前1944)仲康子后羿(前1943——前1936)寒浞(前1935——前1904)少康(前1903——前1883)相子杼(前1882——前1866)少康子槐(前1865——前1840)杼子芒(前1939——前1822)槐子泄(前1821——前1806)芒子不降(前1805——前1747)泄子扃(前1746——前1726)不降弟廑(前1725——前1705)扃子孔甲(前1704——前1674)不降子皋(前1673——前1663)孔甲子发(前1662——前1652)皋子桀(前1651——前1598)发子商(前1598——前1046)高祖太武王成汤子履(前1598—前1587)哀王外丙子胜(前1586—前1585)汤子懿王仲壬子庸(前1584—前1581)外丙弟太宗文王太甲子至(前1580—前1569)汤子太丁子昭王沃丁子绚(前1568—前1550)太甲子宣王太庚子辨(前1549—前1525)沃丁弟敬王小甲子高(前1524—前1508)太庚子元王雍己子伷(前1507—前1496)小甲弟中宗景王大戊子密(前1495—前1421)雍己弟孝成王仲丁子庄(前1420—前1410)大戊子思王外壬子发(前1409—前1395)仲丁弟平王河亶甲子整(前1394—前1386)外壬弟穆王祖乙子滕(前1385—前1367)仲丁子桓王祖辛子旦(前1366—前1353)祖乙子僖王沃甲子踰(前1352—前1348)祖辛弟庄王祖丁子新(前1347—前1339)祖辛子顷王南庚子更(前1338—前1314)沃甲子悼王阳甲子和(前1313—前1310)祖丁子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前1309—前1282)阳甲弟 *前1298年迁都于殷章王小辛子颂(前1281—前1261)盘庚弟惠王小乙子敛(前1260—前1251)小辛弟高宗襄王武丁子昭(前1250—前1192)小乙子平王祖庚子曜(前1191—前1185)武丁子世宗定王祖甲子载(前1184—前1152)祖庚弟甲宗共王廪辛子先(前1051—前1148)祖甲子康祖安王康丁子嚣(前1148)廪辛弟武祖烈王武乙子瞿(前1147—前1113)康丁子匡王文丁子托(前1112—前1102)武乙子德王帝乙子羡(前1101—前1076)文丁子纣王帝辛子受(前1075—前1046)帝乙子西周(前1046—前771)武王姬发(前1046—前1043)文王姬昌子成王姬诵(前1042—前1021)武王子康王姬钊(前1020—前996)成王子昭王姬瑕(前995—前977)康王子穆王姬满(前976—前922)昭王子共王姬繄扈(前922—前900)穆王子懿王姬囏(前899—前892)共王子孝王姬辟方(前891—前886)共王弟夷王姬燮(前885—前878)懿王子厉王姬胡(前877—前841)夷王子共和行政(前841—前828)宣王姬静(前827—前782)厉王子幽王姬宫涅(前781—前771)宣王子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平王姬宜臼(前770—前720)幽王子桓王姬林(前719—前697)平王子姬泄父子庄王姬佗(前696—前682)桓王子釐王姬胡齐(前681—前677)庄王子惠王姬阆(前676—前652)釐王子废王姬颓(前675—前673)惠王弟(复立)惠王姬阆(前673—前652)釐王子襄王姬郑(前651—前619)惠王子倾王姬壬臣(前618—前613)襄王子匡王姬班(前612—前607)倾王子定王姬瑜(前606—前586)匡王弟简王姬夷(前585—前572)定王子灵王姬泄心(前571—前545)简王子景王姬贵(前544—前520)灵王子悼王姬猛(前520)景王子敬王姬匄(前519—前476)悼王弟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元王姬仁(前475—前469)敬王子贞定王姬介(前468—前441)元王子哀王姬去疾(前441)贞定王子思王姬叔(前441)哀王弟考王姬嵬(前440—前426)思王弟威烈王姬午(前425—前402)考王子安王姬骄(前401—前376)威烈王子烈王姬喜(前375—前369)安王子显王姬扁(前368—前321)烈王弟慎靓王姬定(前320—前315)显王子赧王姬延(前314—前256)慎靓王子秦灭各国时期(前256—前221)秦(前221——前206)一、谥号:始皇帝帝名:嬴政辈份:第一代在位:前247——前221(秦王,26年)前221——前210(皇帝,11年)生卒:前259——前210(49岁)皇考:秦庄襄王嬴异人子(一说为吕不韦)生母:赵氏陵墓: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五公里处)二、谥号:二世皇帝帝名:嬴胡亥辈份:第二代在位:前210——前207(3年)生卒:前230——前207(23岁)皇考:始皇少子生母:胡姬陵墓:宜春苑(今陕西省长安县南)三、谥号:无帝名:嬴婴(嬴子婴)辈份:第三代在位:前207——前206(46天)* 生卒:待考皇考:始皇长子嬴扶苏子西汉(前206——8)一、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帝名:刘邦(小名刘季)辈份:第一代在位:前206——前195(11年)生卒:前256——前195(61岁)皇考:刘执嘉子生母:王含始年号:高帝(前206——前195)陵墓: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二、谥号:孝惠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盈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95——前188(7年)生卒:前210——前188(22岁)皇考:高帝嫡长子生母:吕雉年号:惠帝(前194——前188)陵墓: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三、谥号:前少帝庙号:无帝名:刘恭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88——前184(4年)生卒:?——前184 皇考:惠帝子年号:前少帝(前188——前184)四、谥号:后少帝庙号:无帝名:刘义(刘弘、刘山)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84——前180(4年)生卒:?——前180 皇考:惠帝子年号:后少帝(前184——前180)五、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帝名:刘恒辈份:第二代在位:前180——前157(23年)生卒:前202——前157(45岁)皇考:高帝第五子生母:薄氏年号:前元(前179——前164)后元(前163——前157)陵墓:霸陵(今陕西省长安县)六、谥号:孝景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启辈份:第三代在位:前157——前141(16年)生卒:前188——前141(47岁)皇考:文帝第四子生母:窦氏年号:前元(前156——前150)中元(前149——前144)后元(前143——前141)陵墓: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七、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帝名:刘彻辈份:第四代在位:前141——前87(54年)生卒:前156——前87(69岁)皇考:景帝第九子生母:王氏年号: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陵墓: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八、谥号:孝昭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弗陵辈份:第五代在位:前87——前74(13年)生卒:前94——前74(20岁)皇考:武帝少子生母:赵氏年号:始元(前86——前80)元凤(前80——前75)元平(前74)陵墓:平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九、谥号:昌邑王庙号:无帝名:刘贺辈份:第六代在位:前74(27天)皇考:武帝孙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帝名:刘询辈份:第七代在位:前74——前49(25年)生卒:前91——前49(42岁)皇考:武帝子戾太子刘据子史皇孙刘进子生母:王翁须年号:本始(前73——前70)地节(前69——前66)元康(前65——前61)神爵(前61——前58)五凤(前57——前54)甘露(前53——前50)黄龙(前49)陵墓: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十一、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帝名:刘奭辈份:第八代在位:前49——前33(16年)生卒:前75——前33(42岁)皇考:宣帝长子生母:许平君年号:初元(前48——前44)永光(前43——前39)建昭(前38——前34)竟宁(前33)陵墓: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十二、谥号:孝成皇帝庙号:统宗帝名:刘骜辈份:第九代在位:前33——前7(26年)生卒:前51——前7(44岁)皇考:元帝长子生母:王政君(王莽姑母)年号:建始(前32——前28)河平(前28——前25)阳朔(前24——前21)鸿嘉(前20——前17)永始(前16——前13)元延(前12——前9)绥和(前8——前7)陵墓: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十三、谥号:孝哀皇帝庙号:无帝名:刘欣辈份:第十代在位:前7——前1(6年)生卒:前26——前1(25岁)皇考:元帝子定陶恭王刘康子生母:丁氏年号:建平(前6——前3)太初元将(前5)元寿(前2——前1)陵墓: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十四、谥号:孝平皇帝庙号:元宗帝名:刘衎辈份:第十代在位:前1——5(5年)生卒:前9——5(13岁)皇考:元帝子中山王刘兴子生母:卫氏年号:元始(1——5)陵墓: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十五、谥号:孺子庙号:无帝名:刘婴辈份:第十一代在位:6——8(2年)生卒:5——25(20岁)皇考:宣帝子楚孝王刘嚣子广戚侯刘勋子广戚侯刘显子年号:居摄(6——8)初始(8)新(8——23)谥号:建兴皇帝帝名:王莽在位:8——23(15年)生卒:前45——23(67岁)皇考:王曼子年号:始建国(9——13)天凤(14——19)地皇(20——23)更始(23——25)谥号:更始皇帝帝名:刘玄在位:23——25(2年)皇考:刘子张子生母:何氏年号:更始(23——25)汉(25——27)谥号:赵王郎中帝名:刘盆子在位:25——27(2年)生卒:10——?年号:建世(25——27)东汉(25——220)十六、谥号:光武皇帝庙号:世祖帝名:刘秀辈份:第十代在位:25——57(32年)生卒:前6——57(62岁)皇考:刘钦子生母:樊娴都年号:建武(25——56)中元(56——57)陵墓: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十七、谥号:孝明皇帝庙号:显宗帝名:刘庄辈份:第十一代在位:57——75(18年)生卒:28——75(47岁)皇考:光武帝第四子生母:阴丽华年号:永平(58——75)陵墓: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十八、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帝名:刘炟辈份:第十二代在位:75——88(13年)生卒:58——88(30岁)皇考:明帝第五子生母:贾氏年号:建初(76——84)元和(84——87)章和(87——88)陵墓: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十九、谥号:孝和皇帝庙号:穆宗帝名:刘肇辈份:第十三代在位:88——105(17年)生卒:79——105(26岁)皇考:章帝第四子生母:梁氏年号:永元(89——105)元兴(105)陵墓: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谥号:殇皇帝庙号:无帝名:刘隆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5——106(1年)生卒:105——106(1岁)皇考:和帝子年号:延平(106)陵墓:康陵(在慎陵中)二十一、谥号:孝安皇帝庙号:恭宗帝名:刘祜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06——125(19年)生卒:94——125(31岁)皇考:章帝子清河王刘庆子生母:左小娥年号:永初(107——113)元初(114——120)永宁(120——121)建光(121——122)延光(122——125)陵墓: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二十二、谥号:北乡侯庙号:无帝名:刘懿辈份:第十四代在位:125(7个月)皇考:章帝子济北惠王刘寿子生卒:?——125二十三、谥号:孝顺皇帝庙号:敬宗帝名:刘保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25——144(19年)生卒:115——144(29岁)皇考:安帝子生母:李氏年号:永建(126——132)阳嘉(132——135)永和(136——141)汉安(142——144)建康(144)陵墓: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二十四、谥号:孝冲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炳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4——145(1年)生卒:143——145(2岁)皇考:顺帝子生母:虞氏年号:永嘉(145)陵墓: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二十五、谥号:孝质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缵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45——146(1年)生卒:138——146(8岁)皇考:章帝子千乘贞王刘抗子乐安夷王刘宠子渤海王刘鸿子生母:陈氏年号:本初(146)陵墓: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十六、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帝名:刘志辈份:第十五代在位:146——167(21年)生卒:132——167(35岁)皇考:章帝子河间孝王刘开子蠡吾刘翼子生母:匽明年号:建和(147——149)和平(150)元嘉(151——153)永兴(153——154)永寿(155——158)延熹(158——167)永康(167)陵墓: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二十七、谥号:孝灵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宏辈份:第十六代在位:168——189(21年)生卒:156——189(33岁)皇考:章帝孙解渎亭侯刘淑子解渎亭侯刘苌子生母:董氏年号:建宁(168——172)熹平(172——178)光和(178——184)中平(184——189陵墓: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二十八、谥号:少帝(弘农王)庙号:无帝名:刘辩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5个月)生卒:176——190(14岁)皇考:灵帝子生母:何氏年号:光熹(189)昭宁(189)二十九、谥号:孝献皇帝庙号:无帝名:刘协辈份:第十七代在位:189——220(31年)生卒:181——234(53岁)皇考:灵帝子生母:王氏陵墓: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年号:永汉(189)初平(190——193)兴平(194——195)建安(196——220)延康(220)魏(220——265)一、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帝名:曹丕辈份:第一代在位:220——226(6年)生卒:187——226(39岁)皇考:武帝曹操次子生母:卞氏年号:黄初(220——226)陵墓:首阳陵(今河南省偃师西北之首阳山)二、谥号:明皇帝庙号:烈祖帝名:曹叡辈份:第二代在位:226——239(13年)生卒:205——239(34岁)皇考:文帝长子生母:甄氏陵墓:高平陵(今河南洛阳市南年号:太和(227——233)青龙(233——237)景初(237——239)三、谥号:邵陵厉公庙号:无帝名:曹芳辈份:第三代在位:239——254(15年)生卒:232——274(42岁)皇考:武帝曹操曾孙,明帝养子,父曹楷年号:正始(240——249)嘉平(249——254)四、谥号:高贵乡帝名:曹髦辈份:第三代在位:254——260(6年)生卒:242——260(18岁)皇考:文帝子东海定王曹霖子年号:正元(254——256)甘露(256——260)陵墓:今洛阳市西北五、谥号:元帝帝名:曹奂辈份:第二代在位:260——265(5年)生卒:246——302(56岁)皇考:武帝曹操子燕王曹宇子年号:景元(260——264)咸熙(264——265)蜀(221——263)一、谥号:昭烈皇帝帝名:刘备辈份:第一代在位:221——223(2年)生卒:161——223(62岁)皇考: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留胜后裔刘弘子年号:章武(221——223)陵墓:惠陵(今四川省双流县西南)二、谥号:孝怀皇帝(后主)帝名:刘禅辈份:第二代生母:甘氏在位:223——263(40年)生卒:207——271(64岁)皇考:昭烈帝子年号:建兴(223——237)延熙(238——257)景耀(258——263)炎兴(263)吴(222——280)一、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帝名:孙权辈份:第一代在位:222——252(30年)生卒:182——252(70岁)皇考:孙坚次子生母:吴氏年号:黄武(222——229)黄龙(229——231)嘉禾(232——238)赤乌(238——251)太元(251——252)神凤(252)陵墓:蒋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梅花山)二、谥号:会稽王帝名:孙亮辈份:第二代在位:252——258(6年)生卒:243——260(17岁)皇考:大帝少子生母:潘氏陵墓:定陵(今安徽省当涂县内)年号:建兴(252——253)五凤(254——256)太平(256——258)三、谥号:景帝帝名:孙休辈份:第二代在位:258——264(6年)生卒:235——264(29岁)皇考:大帝第六子生母:王氏年号:永安(258——264)陵墓: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旧城东)四、谥号:乌程侯帝名:孙皓辈份:第三代在位:264——280(16年)生卒:242——283(41岁)皇考:大帝子孙和子生母:何氏年号:元兴(264——265)甘露(265——266)宝鼎(266——269)建衡(269——271)凤凰(272——274)天册(275)天玺(276)天纪(277——280)陵墓:河南县界(今河南省洛阳市)西晋(265——316)一、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帝名:司马炎辈份:第一代在位:265——290(25年)生卒:236——290(54岁)皇考:文帝司马昭子生母:王元姬年号:泰始(265——274)咸宁(275——280)太康(280——289)太熙(290)陵墓:峻阳陵(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二、谥号:孝惠皇帝帝名:司马衷辈份:第二代在位:290——306(16年)生卒:259——306(47岁)皇考:武帝第二子生母:杨艳年号:永熙(290)永平(291)元康(291——299)永康(300——301)永宁(301——302)太安(302——303)永安(304)建武(304)永兴(304——306)光熙(306)陵墓:太阳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三、谥号:孝怀皇帝帝名:司马炽辈份:第二代在位:306——313(7年)生卒:284——313(29岁)皇考:武帝第二十五子生母:王媛姬年号:永嘉(307——313)四、谥号:孝愍皇帝帝名:司马邺辈份:第三代在位:313——316(3年)生卒:300——317(17岁)没皇考:武帝子吴王司马晏子年号:建兴(313——316)东晋(317——420)五、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帝名:司马睿辈份:第二代在位:317——322(5年)生卒:276——322(46岁)皇考:宣帝司马懿子琅邪王司马伷子琅邪恭王司马觐子生母:夏侯光姬年号:建武(317——318)大兴(318——321)永昌(322)陵墓: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六、谥号:明皇帝庙号:肃宗帝名:司马绍辈份:第三代在位:322——325(3年)生卒:299——325(26岁)皇考:元帝长子生母:荀氏年号:永昌(323)太宁(323——325)陵墓:武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七、谥号:成皇帝庙号:显宗帝名:司马衍辈份:第四代在位:325——342(17年)生卒:321——342(21岁)皇考:明帝长子陵墓:兴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年号:太宁(326)咸和(326——334)咸康(335——342)生母:庾文君八、谥号:康皇帝帝名:司马岳辈份:第四代在位:342——344(2年)生卒:322——344(22岁)皇考:明帝子生母:庾文君年号:建元(343——344)陵墓:崇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九、谥号:穆皇帝庙号:孝宗帝名:司马聃辈份:第五代在位:344——361(17年)生卒:343——361(18岁)皇考:康帝子生母:禇蒜子年号:永和(345——356)升平(357——361)陵墓:永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北幕府山)十、谥号:哀皇帝帝名:司马丕辈份:第五代在位:361——365(4年)生卒:341——365(24岁)皇考:成帝长子生母:周氏年号:隆和(362——363)兴宁(363——365)陵墓:安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十一、谥号:海西公帝名:司马奕辈份:第五代在位:365——371(6年)生卒:342——386(44岁)皇考:成帝第二子生母:周氏年号:太和(366——371)十二、谥号:简文皇帝庙号:太宗帝名:司马昱辈份:第三代在位:371——372(1年)生卒:320——372(52岁)皇考:元帝少子生母:郑阿春年号:咸安(371——372)陵墓:高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十三、谥号:孝武皇帝庙号:烈宗帝名:司马曜(司马昌明)辈份:第四代在位:372——396(24年)生卒:362——396(34岁)皇考:简文帝第三子生母:李陵容年号:宁康(373——375)太元(376——396)陵墓:隆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十四、谥号:安皇帝帝名:司马德宗辈份:第五代在位:396——418(22年)生卒:382——418(36岁)皇考:孝武帝长子生母:陈归女年号:隆安(397——401)元兴(402——404)义熙(405——418)陵墓:休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十五、谥号:恭皇帝帝名:司马德文辈份:第五代在位:418——420(2年)生卒:386——421(35岁)皇考:孝武帝子生母:陈归女年号:元熙(419——420)陵墓:冲天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汉(前赵)(304——329)(匈奴)一、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帝名:刘渊辈份:第一代在位:304——310(6年)生卒:?——310(?岁)皇考:南匈奴单于于扶罗子匈奴族左部帅刘豹子生母:呼延氏年号:元熙(304——308)永凤(308——309)河瑞(309——310)陵墓:永光陵二、谥号:梁王庙号:无帝名:刘和辈份:第二代在位:310(20余天)生卒:?——310(?岁)皇考:光文帝子生母:待考三、谥号:昭武皇帝庙号:烈宗帝名:刘聪辈份:第二代在位:310——318(8年)生卒:?——318(?岁)皇考:光文帝第四子生母:张氏年号:光兴(310——311)嘉平(311——315)建元(315——316)麟嘉(316——318)陵墓:宣光陵四、谥号:隐皇帝庙号:无帝名:刘粲辈份:第三代在位:318(3个月)生卒:?——318(?岁)皇考:昭武帝次子生母:待考年号:汉昌(318)陵墓:待考五、谥号:和武皇帝庙号:无帝名:靳准辈份:第二代在位:318生卒:?——318(?岁)注释:隐帝岳父生母:待考年号:汉昌(318)陵墓:待考六、谥号:秦王庙号:无帝名:刘曜辈份:第二代在位:318——329(11年)生卒:?——329(?岁)皇考:光文帝侄生母:待考年号:光初(318——329)陵墓:待考七、谥号:末帝庙号:无帝名:刘熙辈份:待考在位:329ruirui,2007-07-15 13:09:23成(汉)(304——347)(巴氐),338年改国号为汉一、谥号:景皇帝庙号:始祖帝名:李特辈份:第一代在位:303(1年)生卒:?——303(?岁)皇考:待考生母:待考年号:建初(303)陵墓:待考二、谥号:秦文王庙号:无帝名:李流辈份:第一代在位:303(1年)生卒:248——303(55岁)皇考:景帝弟生母:待考年号:建兴(303)陵墓:待考三、谥号:武皇帝庙号:太宗帝名:李雄辈份:第二代在位:304——334(30年)生卒:274——334(60岁)皇考:景帝第三子生母:罗氏年号:建兴(304——306)晏平(306——310)玉衡(311——334)陵墓:安都陵四、谥号:哀皇帝庙号:无帝名:李班辈份:第三代在位:334(4个月)生卒:288——334(46岁)皇考:景帝子李荡(太宗兄)子生母:待考年号:玉衡(334)陵墓:待考五、谥号:幽公庙号:无帝名:李期辈份:第三代在位:334——338(4年)生卒:314——338(24岁)皇考:武帝第四子生母:任氏年号:玉恒(335——338)陵墓:待考六、谥号:昭文皇帝庙号:中宗帝名:李寿辈份:第二代在位:338——343(5年)生卒:300——343(43岁)皇考:景帝弟李骧子生母:昝氏年号:汉兴(338——343)陵墓:安昌陵七、谥号:后主庙号:无帝名:李势辈份:第三代在位:343——347(4年)生卒:?——361(?岁)皇考:昭文帝长子生母:阎氏年号:太和(344——346)嘉宁(346——347)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09:40前凉(301——376)314年正式建国一、谥号:武王(武穆公)庙号:太祖王名:张轨辈份:第一代在位:301——314(13年)生卒:255——314(59岁)皇考:张温子生母:辛氏年号:无陵墓:建陵二、谥号:明王庙号:高祖王名:张寔辈份:第二代在位:314——320(6年)生卒:271——320(49岁)皇考:武王长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安(314——320)陵墓:宁陵三、谥号:成王庙号:太宗王名:张茂辈份:第二代在位:320——324(4年)生卒:277——324(47岁)皇考:武王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元(320——324)陵墓:待考四、谥号:文王庙号:世祖王名:张骏辈份:第三代在位:324——346(22年)生卒:307——346(39岁)皇考:明王子生母:马氏年号:太元(324——346)陵墓:大陵五、谥号:桓王庙号:世宗王名:张重华辈份:第四代在位:346——353(7年)生卒:327——353(26岁)皇考:文王第二子生母:严氏年号:永乐(346——353)陵墓:显陵六、谥号:哀公庙号:无王名:张耀灵辈份:第五代在位:353(20余日)生卒:344——353(9岁)皇考:桓王子生母:待考七、谥号:威王庙号:无王名:张祚辈份:第四代在位:353——355(2年)生卒:?——355(?岁)皇考:文王庶长子生母:待考年号:和平(354——355)陵墓:愍陵八、谥号:冲王庙号:无王名:张玄靓辈份:第五代在位:355——363(8年)生卒:350——363(13岁)皇考:桓王少子生母:郭氏年号:太始(355——361)升平(361——363)陵墓:平陵九、谥号:悼公庙号:无王名:张天锡辈份:第四代在位:363——376(13年)生卒:342——403(61岁)皇考:文王少子生母:刘氏年号:太清(363——376)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09:55后赵(319——351)一、谥号:明皇帝庙号:高祖帝名:石勒辈份:第一代在位:319——333(14年)330年称帝生卒:274——333(59岁)皇考:石周子生母:王氏年号:明帝(319——327)太和(328——330)建平(330——333)陵墓:高平陵(虚葬)二、谥号:海阳王庙号:无帝名:石弘辈份:第二代在位:333——334(1年)生卒:314——335(21岁)皇考:明帝第二子生母:程氏年号:延熙(334)陵墓:待考三、谥号:武皇帝庙号:太祖帝名:石虎辈份:第二代在位:334——349(15年)生卒:295——349(54岁)皇考:明帝侄生母:待考年号:建武(335——348)太宁(349)陵墓:显原陵四、谥号:谯王庙号:无帝名:石世辈份:第三代在位:349(33天)生卒:339——349(10岁)皇考:武帝幼子生母:前赵帝刘曜幼女安定公主刘氏年号:无陵墓:待考五、谥号:彭城王庙号:无帝名:石遵辈份:第三代在位:349(183天)生卒:?——349(?岁)皇考:武帝第九子生母:郑樱桃年号:无陵墓:待考六、谥号:义阳王庙号:无帝名:石鉴辈份:第三代在位:349——350(103天)生卒:?——349(?岁)皇考:武帝第三子生母:待考年号:青龙(350)陵墓:待考七、谥号:新兴王庙号:无帝名:石祗辈份:第三代在位:350——351(1年)生卒:?——351(?岁)皇考:武帝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宁(350——351)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0:09前燕(337——370)(鲜卑)一、谥号:文明皇帝庙号:太祖帝名:慕容皝辈份:第一代在位:337——348(11年)生卒:297——348(51岁)皇考:西晋辽东襄公(高祖武宣帝)慕容廆(269年—333年)第三子生母:段氏年号:文明帝(337——348)陵墓:龙平陵二、谥号:景昭皇帝庙号:烈祖帝名:慕容儁(慕容俊)辈份:第二代在位:348——360(12年)生卒:319——360(41岁)皇考:文明帝第二子生母:段氏年号:景昭帝(349——351)元玺(352——357)光寿(357——360)陵墓:龙陵三、谥号:幽皇帝庙号:无帝名:慕容暐辈份:第三代在位:360——370(10年)生卒:336——370(34岁)皇考:景昭帝第三子生母:可足浑氏年号:建熙(360——370)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0:32前秦(350——394)(氐)一、谥号:明皇帝,后改景明皇帝庙号:世宗,后改高祖帝名:苻健辈份:第一代在位:350——355(5年)351年定国号大秦生卒:317——355(38岁)皇考:惠武皇帝苻洪(284年—350年)第二子生母:姜氏年号:皇始(351——355)陵墓:原陵二、谥号:厉王庙号:无帝名:苻生辈份:第二代在位:355——357(2年)生卒:335——357(22岁)皇考:景明帝第三子生母:强氏年号:寿光(355——357)陵墓:待考三、谥号:宣昭皇帝庙号:世祖帝名:苻坚辈份:第二代在位:357——385(28年)生卒:338——385(47岁)皇考:惠武皇帝苻洪(284年—350年)子苻雄(景明帝弟,追谥文桓皇帝)子生母:苟氏年号:永兴(357——359)甘露(359——364)建元(365——385)陵墓:待考四、谥号:代皇帝庙号:无帝名:苻宏辈份:第三代在位:385(1年)生卒:?——405(?岁)皇考:宣昭帝子生母:待考五、谥号:哀平皇帝庙号:无帝名:苻丕辈份:第三代在位:385——386(1年)生卒:?——386(?岁)皇考:宣昭帝庶长子生母:待考年号:太安(385——386)陵墓:待考六、谥号:高皇帝庙号:太宗帝名:苻登辈份:第四代在位:386——394(8年)生卒:343——394(51岁)皇考:宣昭帝族孙,苻敞子生母:待考年号:太初(386——394)陵墓:待考七、谥号:末主庙号:无帝名:苻崇辈份:第五代在位:394(3个月)生卒:?——394(?岁)皇考:高帝子生母:待考年号:延初(394)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0:44后秦(384——417)(羌)一、谥号:武昭皇帝庙号:太祖帝名:姚苌辈份:第一代在位:384——393(9年)386年称帝生卒:330——393(63岁)皇考:景元帝姚弋仲(280——352)第二十四子,德阳帝姚襄(五哥)(321?——357)弟生母:待考年号:白雀(384——386)建初(386——394)陵墓:原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二、谥号:文桓皇帝庙号:高祖帝名:姚兴辈份:第二代在位:394——416(22年)生卒:366——416(50岁)皇考:武昭帝长子生母:待考年号:皇初(394——399)弘治(399——416)陵墓:偶陵三、谥号:后主庙号:无帝名:姚泓辈份:第三代在位:416——417(1年)生卒:388——417(29岁)皇考:文桓帝长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和(416——417)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1:00后燕(384——407)(鲜卑)一、谥号:成武皇帝庙号:世祖帝名:慕容垂辈份:第一代在位:384——396(12年)386年称帝生卒:326——396(70岁)皇考:前燕文明帝第五子生母:兰淑仪年号:燕元(384——386)建兴(386——396)陵墓:宣平陵二、谥号:惠愍皇帝庙号:烈宗帝名:慕容宝辈份:第二代在位:396——398(2年)生卒:355——398(43岁)皇考:成武帝第四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康(396——398)陵墓:待考三、谥号:开封公庙号:无帝名:慕容详在位:397(1年)生卒:?——397(?岁)年号:建始(397)四、谥号:赵王庙号:无帝名:慕容麟辈份:第二代在位:397(1年)生卒:?——398(?岁)皇考:成武帝子生母:待考年号:延平(397)陵墓:待考五、谥号:顿丘王庙号:无帝名:慕容兰汗在位:398(1年)年号:青龙(398)六、谥号:昭武皇帝庙号:中宗帝名:慕容盛辈份:第三代在位:398——401(3年)生卒:373——401(28岁)皇考:惠愍帝庶长子生母:丁氏年号:建平(398)长乐(399——401)陵墓:兴平陵七、谥号:昭文皇帝庙号:无帝名:慕容熙辈份:第二代在位:401——407(6年)生卒:385——407(22岁)皇考:成武帝少子生母:段氏年号:光始(401——407)建始(407)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1:15西秦(385——400)(409——431)(鲜卑)400年降后秦,亡国,409年复国一、谥号:宣烈王庙号:烈祖王名:乞伏国仁辈份:第一代在位:385——388(3年)生卒:?——388(?岁)皇考:前秦镇西将军乞伏司繁子生母:待考年号:建义(385——388)陵墓:待考二、谥号:武元王庙号:高祖王名:乞伏乾归辈份:第一代在位:388——400(12年)409——412(3年)生卒:?——412(?岁)皇考:前秦镇西将军乞伏司繁子,宣烈王弟生母:待考年号:太初(388——400)更始(409——412)陵墓:元平陵三、谥号:文昭王庙号:太祖王名:乞伏炽磐辈份:第二代在位: 412——428(16年)生卒:?——428(?岁)皇考:武元王长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康(412——419)建弘(420——428)陵墓:武平陵四、庙号:无王名:乞伏暮末辈份:第三代在位: 428——431(3年)生卒:?——431(?岁)皇考:文昭王第二子生母:待考年号:永弘(428——431)陵墓:待考后凉(386——403)(氐)一、谥号:懿武皇帝庙号:太祖帝名:吕光辈份:第一代在位:386——399(13年)生卒:338——399(61岁)皇考:前秦太尉吕婆楼子生母:待考年号:太安(386——389)麟嘉(389——396)龙飞(396——399)陵墓:高陵二、谥号:隐王庙号:无帝名:吕绍辈份:第二代在位:399(5天)生卒:?——399(?岁)皇考:懿武帝嫡子生母:石氏年号:承康(399)陵墓:待考三、谥号:灵皇帝庙号:无帝名:吕纂辈份:第二代在位:399——401(2年)生卒:?——401(?岁)皇考:懿武帝庶长子年号:咸宁(399——401)陵墓:白石陵四、谥号:建康公庙号:无帝名:吕隆辈份:第二代在位:401——403(2年)生卒:?——403(?岁)皇考:前秦太尉吕婆楼子吕宝(懿武帝弟)子生母:卫氏年号:神鼎(401——403)陵墓:待考ruirui,2007-07-15 13:11:41南凉(397——414)(鲜卑)一、谥号:武王庙号:烈祖王名:秃发乌孤辈份:第一代在位:397——399(2年)生卒:?——399(?岁)皇考:鲜卑族酋长秃发思复鞬子生母:待考年号:太初(397——399)陵墓:待考二、谥号:康王庙号:无王名:秃发利鹿孤辈份:第一代在位:399——402(3年)生卒:?——402(?岁)皇考:鲜卑族酋长秃发思复鞬子,武王弟生母:待考年号:建和(400——402)陵墓:西平陵。

大秦帝国世系全图

大秦帝国世系全图

大秦帝国世系全图秦之先祖大秦世系图(一)蜚廉生恶来。

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史记.秦本纪》秦国先祖伯益是皇帝后裔因为和大禹一起治水有功被赐嬴姓,后来舜禅位于大禹之后伯益被任命执政官,总理朝政。

大禹死后夏启即位,伯益地位万人之上启之下,伯益生子大廉,大廉有后代蜚廉。

蜚廉生恶来和季胜,恶来为秦国先祖,季胜为赵国先祖。

恶来为商纣王宠信大臣,后武王伐纣时被周武王所杀。

恶来非子立国大秦世系(二)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

有子曰女防。

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

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史记.秦本纪》秦非子时恶来五世孙,非子善于养马在周孝王时期因为养马而闻名。

周孝王希望能够重振周王室的雄风,所以命人在汧水、渭水之间的肥沃土地养马,以此在抵御北方戎狄。

而非子出生于犬丘他就在这个地方养马,周孝王听说非子养的马又肥又壮,随后让他主管养马之事。

秦非子养马经过非子主管养马之事后,周孝王的马群增长迅速后被封于秦地,延续嬴氏。

非子成为秦国开国君主。

非子死后秦侯即位,秦侯死后秦仲即位,当时西戎背叛周朝,秦仲被封为大夫攻打西戎,但是之后秦仲被西戎所杀,后其子秦庄公即位。

秦庄公即位后受周宣王命令继续攻打西戎,最后打败西戎。

周宣王将秦庄公打下来的地方和犬丘一起封给了他,让他做了西垂大夫镇守西边。

救驾有功,位列诸侯大秦世系(三)。

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与誓,封爵之。

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史记.秦本纪》秦庄公三个儿子本该大儿子世父继位,但是世父为了给祖父报仇说:“不杀死西戎王不回家”便领兵攻打西戎其弟赵开便成为继承人,秦庄公死后赵开继位为秦襄公。

秦襄公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使得失信诸侯,后又被诸侯犬戎联合攻打。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放勋虞舜重华夏:(前2070—前1600),禹(姒文命)始建国,亡于商。

姒姓。

共传十四世,十七王。

建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帝禹建立夏朝时所定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帝禹迁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帝启迁都……1、夏禹45年2、帝启29年3、太康29年4、仲康l3年;5、帝相28年--(羿-寒浞)6、少康21年7、帝杼17年;8、帝槐44年9、帝芒l8年lO、帝泄21年l1、不降59年;l2、帝扃2l年l3、帝廑2l年l4、帝孔甲3l年l5、帝皋l1年;l6、帝发l1年17、履癸52年。

商:商王朝(前1600—前1046),高祖太武王成汤(子履)灭夏建立王朝;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迁殷后又称为殷朝(前1300—前1046),亡于周。

其实在之前的几百年,子契因为随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

从此商先后作为虞、夏的诸侯国,一直到商汤灭夏成为商朝。

商朝首都也特别多,这里说商王朝建立以后的三个著名都城: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高祖太武王成汤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世祖文成王盘庚迁都;朝歌(沬,今河南淇县),武祖烈王武乙迁都。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周:1.西周王朝(前1046—前771),武王(姬发)灭商建立王朝,结束于犬戎。

在此之前,后稷姬弃被虞舜封于邰,作为虞、夏、商的诸侯国。

此后,一度改国号豳(邠,今陕西郴县),至太王(文王的父亲)时期才改国号周。

周在成为王朝之前也数次迁都,灭商后以镐京(西都宗周,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为首都。

不久,成王(姬诵)又以洛邑(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陪都。

2.东周王朝(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迁国,亡于秦。

东周起先以陪都王城(洛邑/河南,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首都;后来,又以成周(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为都城,实际上两座城都在今天的洛阳内。

中国上古到秦朝世系表(盘古三皇起)

中国上古到秦朝世系表(盘古三皇起)

中国上古到秦朝世系表(盘古三皇起)前两天见到有人发表世系表,可惜不够全面,这个我也统计过,在空间里断断续续编写了三年,本来也就是编给自己看的,个人兴趣而已,现在也凑个热闹,发上来做个纪念,也让大家一起看看吧。

不完全是帝王的,内容也不丰富,统治者的名号而已……慢慢地分批发上来吧。

★上古· 盘古氏·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五龙氏▲循蜚纪时代(22氏)· 钜灵氏· 黄神氏· 鬼隗氏· 空桑氏· 次民氏▲因提纪时代(13氏)· 辰放氏· 蜀山氏· 混沌氏· 有巢氏· 燧人氏· 庸成氏▲太昊伏羲时代· 共工氏· 昊英氏· 昆吾氏· 女娲氏·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皞英氏· 后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 庖牺氏▲三皇五帝时代· 炎帝神农氏一称烈山氏姓姜· 黄帝轩辕氏一称有熊氏姓公孙· 少昊金天氏一称青阳氏己姓,一说嬴姓,名挚· 颛顼高阳氏姓姬· 帝喾高辛氏姓姬· 帝挚高辛氏· 唐尧陶唐氏姓祁名放勋· 虞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夏姒姓▲先夏· 禹· 启· 太康· 相叛军· 后羿有穷氏· 寒浞伯明氏后夏·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桀)顺便说明一下,下面姓名前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某某帝某某王某某主某某公的就是谥号。

中国各朝世系表

中国各朝世系表
皇考:武帝子戾太子刘据子史皇孙刘进子 生母:王翁须
年号:本始(前73——前70)地节(前69——前66)元康(前65——前61)神爵(前61——前58)五凤(前57——前54)甘露(前53——前50)黄龙(前49)
陵墓: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十一、
谥号:孝元皇帝 庙号:高宗 帝名:刘奭 辈份:第八代
[转贴]中国主要朝代君主世系表 ruirui,2007-07-15 13:04:38
夏(前2069——前1598)
禹 (前2069——前2024)启 (前2023——前2014)禹子 太康(前2013——前1985)启子 仲康(前1984——前1972) 相 (前1971——前1944)仲康子 后羿(前1943——前1936) 寒浞(前1935——前1904) 少康(前1903——前1883)相子 杼 (前1882——前1866)少康子 槐 (前1865——前1840)杼子 芒 (前1939——前1822)槐子 泄 (前1821——前1806)芒子 不降(前1805——前1747)泄子 扃 (前1746——前1726)不降弟 廑 (前1725——前1705)扃子 孔甲(前1704——前1674)不降子 皋 (前1673——前1663)孔甲子 发 (前1662——前1652)皋子 桀 (前1651——前1598)发子

西周(前1046—前771)
武王 姬发 (前1046—前1043)文王姬昌子
成王 姬诵 (前1042—前1021)武王子
康王 姬钊 (前1020—前996)成王子
昭王 姬瑕 (前995—前977)康王子
穆王 姬满 (前976—前922)昭王子
共王 姬繄扈 (前922—前900)穆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报乙 9
11报丙 10
12报丁 11
13示壬 12
15示癸 13
15成汤 14 15
2 大丁 2外丙 3仲壬
3 4太甲
4 5沃丁 6太庚
5 7小甲
10仲丁 11外壬 12河亶甲 13祖乙
14祖辛
16祖丁
18阳甲 19盘庚 20小辛17南庚
祖己 23祖庚 24祖甲
25廩辛 26康丁
子发
子产
20郑共公
4强鸠夷 5余桥疑吾6柯卢
7周繇
8屈羽
9夷吾
10禽处
11转
12颇高
13句卑
14去齐
15寿梦
姒姓。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越非民族之称,乃东南扬州之地名也。会稽之耻,勾践 立了东越国。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了闽越国。 夏代越侯 1无余 2丕诚 3宗元 4绍圣 5毅正 6子诚 7娄玉 商代越侯 8俶 9枋 10菪 11潜 12扃 13厉 14皓 15僮 浑淳 16仲庚 17太辛 18咸享 19寀 20浤 周代越国 22诃 23加佑 24子升 25纲 26汝稷 27洽 28杞 29少连 30骝 31逸 32鲤 33必高 34越侯无壬 35越侯无瞫 37越王允常 38越王勾践 39越王鹿郢 40越王不寿 41越王朱勾 42越王翳 43越王诸咎44越王错枝 45越王无余 46越王无颛 57越王无疆 闽越国 1玉 2尊 3亲 4恒 5朝 6睦 7无诸 8獏 9? 10甲 11郢 繇王丑 繇王居股 东越武帝 东越国 1蹄 2伟 3鸿业 4海宇 5伯历 6安朱 7摇 8昭襄 9建 10贞复 11望 芈姓熊氏。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为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的国号)。楚人的祖先最早活 楚国 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及商王朝的驱逐下,逐渐南迁。迁徙路线:河南新郑(祝融之墟)—桐柏山—丹阳(今淅川县)—湖北荆山。大启群蛮,城濮之战,问鼎中原,向戌 1 灭楚。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①鬻熊 ②楚熊丽 ③楚熊狂 1楚熊绎 2楚熊艾 3楚熊黵 4楚熊胜 5楚熊杨 6楚熊渠 7楚熊挚 8楚熊延 9楚熊勇 10楚熊严 11楚熊霜 12楚熊徇 13楚熊咢 14楚若敖 15楚霄敖 16楚厉王 17楚武王 18楚文王 19楚堵敖 20楚成王 21楚穆王 越国
炎帝世系
少典
炎帝,姜姓,伊耆姓。炎帝:神农氏、蚩尤氏、共工氏、烈山氏(柱)、四岳氏(伯夷)。炎帝:炎帝魁隗氏政权;炎帝神农氏政权。魁隗氏政权:1魁隗(柱)—2炎居 戏器—5祝融—6共工—7后土—8噎鸣—9信—10赤召—11墙夷—12捷个—13大笪—14大汉—15夸父。神农氏政权:1临魁—2承—3明—4直—5来(厘)—6裹(哀)—7克— —10祝融—11术嚣—12勾龙—13垂—14共工—15伯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石年 2临魁 3承 4明 5直 6来 7裹 节莖 8克 9榆罔 器 祝融 术嚣 勾龙 勗其 巨駓 芒昧 夷栗 柏堅 節 赫胡 封胥 依盧 啟昆 黃帝 玄嚣 颛顼 帝喾
黄帝世系 1 1黄帝
黄帝,姬姓。有熊氏黄帝—金天氏玄嚣—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青阳氏帝挚—陶唐氏 帝尧—有虞氏帝舜—有崇氏大禹。帝尧开创禅让制,尧舜禹为禅让制时代,夏后氏夏启结 束禅让制时代,开创家天下时代。 2 3 4 5 6 7 8 9 10 2玄嚣 蟜极 4帝喾 5帝挚 弃 契 6帝尧 台玺 叔均 昌意 3颛顼 穷蝉 敬康 句望 桥牛 瞽叟 7帝舜39 丹朱 鲧曾 鲧祖 鲧父 鲧 8禹 源明 称 老童 吴回 陆终 季连
妫姓陈氏,田氏齐国。田完奔齐,田氏专政,田氏代齐,田午弑君,战国称王,秦齐称帝,乐毅破齐,田单复国,王贲灭齐。 ②田稚子 ③田闵子 ④田文子 ⑤田桓子 ⑥田武子 ⑦田釐子 ⑧田成子 ⑨田襄子 ⑩田庄子 ⑪田悼子 1齐太公 2齐侯剡 田喜 3齐桓公 4齐威王 5齐宣王 6齐湣王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文公)之后所建立。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建立鲁国。顷公二十四年( 鲁国 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800年左右。周公摄政,伯禽就国,西周强藩,长幼之乱,隐公居摄,三桓兴起,祸起孟任,庆父之难,公卿争权,楚灭鲁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鲁侯伯禽 2鲁考公 3鲁炀公 4鲁幽公 5鲁魏公 6鲁厉公 7鲁献公 8鲁真公 9鲁武公 10鲁懿公 田氏齐国 ①田敬仲
商(子) 先商世系 1契 商代世系 1 1成汤
子姓,共传17世31王。汤武革命,伊尹放太甲,九世之乱,兄终弟及,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祖甲改制,嫡长子继承制,武乙射天,帝辛亡国。亡于牧野之战。商朝可以 早商、晚商三个阶段:成汤灭夏之前为先商,灭夏至盘庚迁殷之间为早商,迁殷之后为晚商。商族后裔:武庚封殷;宋微子启;箕氏朝鲜。 2昭明 3相土 4昌若 5曹圉 6冥 7王亥(振) 8王恒 9上甲微 6 8雍己 9太戊 7 8
29宋君启 30宋昭公
郑国 1郑桓公
31宋悼公 32宋休公 33宋桓公 宋戴公后 34宋剔成君 35宋康王 姬姓,伯爵,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王子友于郑,是为郑桓公,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凤翔一带,后迁到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周平王东迁时的郑国已经迁至今河南新郑 大国争霸,七穆专权,子产兴邦,韩灭郑国。 2郑武公 3郑庄公 4郑昭公 共叔段 5郑厉公 8郑文公 9郑穆公 10郑灵公 6郑子亹 叔詹 11郑襄公 12郑悼公 7郑子婴 七穆 公子������ 子人 13郑成公 14郑釐公 15郑简公 16郑定公 17郑献公 18郑声公 19郑哀公
吴国 ①泰伯 ②仲雍 1周章 虞仲
21郑幽公 22郑繻公 23郑康公 吴国第一代君主是姬吴泰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周文王伯父。周武王战胜殷纣王以后,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找到了周章。此时的周章已经是 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诸侯。泰伯奔吴,季札让位,公子光刺僚,伍子胥奔吴,勾践灭吴。吴楚交战,吴越之战。 ③季简 2熊遂 ④叔达 3柯相
27武乙
周(姬) 先周世系 后稷 周代世系 1 西周世系 1武王发 东周世系
姬姓,共传30代37王。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 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 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古公迁岐,文王迁丰,武王克商,宗法分封,三监之乱,周公东征,成康之治,国人暴动,共和摄政,烽火戏诸侯。平王东迁,周郑交质, 鼎,三家分晋,战国七雄,西周公国,东周公国,秦灭东周,秦灭六国。 不窋 2 3鞠 3 公刘 4 庆节 5 皇仆 6 差弗 7 毁隃 8 9夷王燮 公非 9 高圉 10 亚圉 11 公叔祖类 12 古公亶父 周王季 13 14 文王昌 15
34鲁平公 35鲁文公 36鲁顷公 周武王封其弟召公奭(召康公)于燕,召公奭长子克代封,公元前7世纪灭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房山区)。齐国攻击,燕哙让国,子之之乱,招贤纳士,破齐伐胡, 2燕侯旨 3燕侯舞 4燕侯宪 5燕侯和 6 7 8 9 10燕惠侯 11燕釐侯 12燕顷侯 13燕哀侯 14燕郑侯 15燕穆侯 23燕武公 24燕前文公 25燕懿公 26燕惠公 27燕悼公 28燕共公 29燕平公 30燕简公 31燕孝公 32燕成公 33燕闵公 34燕简公 35燕桓公 36燕后文公 太子丹 周初被封为公爵,国君子姓,为周朝三恪之一,春秋战国十二诸侯之一。周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 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以奉商朝的宗祀。微子封宋,让国肇乱,襄公称霸,弥兵之盟,戴氏代宋,齐国灭宋。 腯 3宋公稽 4宋丁公 5宋湣公 弗父何 宋父周 世子胜 正考父 孔父嘉 木金父 祁父 孔防叔 伯夏 叔梁纥 孔丘 7宋厉公 8宋僖公 9宋惠公 10宋哀公 11宋戴公 12宋武公 13宋宣公 15宋殇公 6宋炀公 14宋穆公 16宋庄公 17宋闵公 左师勃 18宋前废公 公子目夷 好父说 华父督 19宋桓公 20宋襄公 21宋成公 乐父衎 右师戊 公子荡 皇父充石 后代取宋 公子成 公子鳞 向父肹 22宋后废公
西周公国 东周公国 周代诸侯 晋国(侯) 叔虞封唐,曲沃代翼,假道伐虢,骊姬乱晋,重耳复国,城濮之战,春秋称霸,三军六卿,三家分晋。秦晋之好,城濮之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唐叔虞 2晋侯燮 3晋武侯 4晋成侯 5晋厉侯 6晋靖侯 7晋僖侯 8晋献侯 9晋穆侯 11晋文侯 12晋昭侯 13晋孝侯 14晋鄂侯 15晋哀侯 16晋小子侯 10晋殇叔 17晋侯缗 曲沃桓叔 曲沃庄伯 18晋武公 19晋献公 申生 24晋文公 25晋襄公 26晋灵公 桓叔捷 27晋成公 28晋景公 22晋惠公 23晋怀公 20奚齐 21卓子 35晋出公
2成王诵 3康王钊 4昭王瑕 5穆王满
6共王繄扈 7懿王囏 8孝王辟方
1平王宜臼 泄父 王子狐
2桓王林 3庄王佗 4釐王胡齐5惠王阆二 7襄王郑 王子克 6王子颓 王叔文公 王子带
10厉王胡 11宣王静 12幽王宫涅 平王宜臼 共和 伯服 13携王余臣 8顷王壬臣 9匡王班 10定王瑜 11简王夷 12灵王泄心 太子晋 刘康公 儋季 13景王贵 太子寿 王子捷 王子佞夫 王子朝 14悼王猛 王孙满 15敬王匄 16元王仁 17贞定王介
括 11鲁废公 12鲁孝公 13鲁惠公 14鲁隐公 公子益师 15鲁桓公 公子展 施父 郈惠伯 公子彄 33鲁景公 燕国 1燕侯克 22燕昭公 43燕王喜 宋国 1微子启 2微仲衍
16鲁庄公 公子庆父 公子牙 公子友
17鲁君子斑 18鲁湣公 19鲁僖公 20鲁文公 公子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